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2
產業文明的演進,根源自人類利用自然環境資源、延續生命、改進生活品質的本能,中國的產業文明在近代工業革命之前,一向居世界領先地位,時至今日有哪些變化呢? 本單元將帶同學一起去探討中國農牧業 以及工業的分布特性及發展概況。 P46
3
一 農牧業活動的變遷 唸 課 文 P46
4
中國傳統的農牧業活動深受地形、氣候 等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不 論是農作物的種類、耕作的方式 或畜牧型態,均呈現明顯的空間 差異。
P47
5
然而,近一個世紀以來,受市場經濟 、交通 及 科技 的影響, 農作物的生產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P47 然而,近一個世紀以來,受市場經濟 、交通 及 科技 的影響, 農作物的生產改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1.生產規模擴大、 2.耕作方式趨向機械化; 3.自給性的畜牧方式也逐漸沒落, 4.農牧混合及商業化畜牧漸成趨勢。
6
P47 (一) 傳統農牧 中國東半部的地勢較低、雨量較多,是農業的主要分布區域;乾燥的西半部則為畜牧業的分布地區。東半部的農業區中,秦嶺、淮河以南,年降水量在750公釐以上,最冷月均溫亦在0℃以上,是水稻、茶、蔗、絲和熱帶水果的主要分布區;秦嶺、淮河以北,年降水量小於750公釐,最冷月均溫低於0℃,是小麥、棉花、大豆及溫帶水果等作物的栽培區。傳統的農業生產多以自給自足為主,農業區中禽畜的飼養是農家的副業及獸力來源。
7
P47 (一) 傳統農牧 平原 中國東半部的地勢較低、 雨量較多, 是農業的主要分布區域; 乾燥的西半部則為畜牧業的 分布地區。 季風氣候
8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畜牧區 農耕區
9
P47 (一) 傳統農牧 東半部的農業區中,秦嶺、淮河以南, 年降水量在750公釐以上, 最冷月均溫亦在0℃以上,
(一) 傳統農牧 東半部的農業區中,秦嶺、淮河以南, 年降水量在750公釐以上, 最冷月均溫亦在0℃以上, 是水稻、茶、蔗、絲和熱帶水果 的主 要分布區;
10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秦嶺 淮河 水稻、茶、蔗、 絲和熱帶水果
11
水 稻
12
P47 (一) 傳統農牧 年降水量小於750公釐, 最冷月均溫低於0℃, 是小麥、棉花、大豆及溫帶水果等 作物的栽培區。
(一) 傳統農牧 東半部的農業區中,秦嶺、淮河以北, 年降水量小於750公釐, 最冷月均溫低於0℃, 是小麥、棉花、大豆及溫帶水果等 作物的栽培區。
13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小麥、棉花、 大豆及溫帶水果 秦嶺 淮河
14
小 麥
15
棉花
16
棉花
17
P47 (一) 傳統農牧 傳統的農業生產多以 自給自足 為主,農業區中禽畜的飼養是 農家的副業及獸力來源。
18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秦嶺 淮河
19
P47 想一想 為什麼「魚米之鄉」是 秦嶺、淮河以南物產豐饒 的代名詞?
20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魚米之鄉
21
P47 解答 秦嶺、淮河以南 降水量多,江、湖眾多, 生長季長,人口密集, 農業發展歷史悠久。
22
P47 解答 秦嶺、淮河以南 降水量多, 江、湖眾多, 生長季長。
23
P48 一 農業活動的地理環境 請對照圖2-3「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圖3-5「中國
一 農業活動的地理環境 P48 請對照圖2-3「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圖3-5「中國 年降水量分布圖」、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圖4-4「中國人口分布圖」及圖5-1「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仔細觀察比較,並和同學討論看看,回答下列問題! 1.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3.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和哪一種氣候類型區密切相關? 4. 人口的空間分布和產業活動會有關係嗎?為什麼?
24
P48 一農業活動的地理環境 圖2-3「中國地勢三級階梯示意圖」、 圖3-5「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圖4-4「中國人口分布圖」及 圖5-1「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25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26
P29 圖3-5 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 東南部降雨較多 淮河 秦嶺
27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農耕區
28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1)有; (2)水分是植物生長和分布最重要的條 件之一,水分包括降水、地表水和 地下水。因此,農業活動多分布於 溼潤的氣候區。
29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1)有; (2)水分是植物生長和分布的重要條件,
30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1)有; (2)水分是植物生長和分布的重要條件, 因此,中國農業活動多分布於: 降水較多的地區。
31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 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32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農耕區
33
P16 天山
34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 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1)有; (2)農業活動多分布於較平坦的地形。 P48
35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 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1)有; (2)農業活動多分布於較平坦的地形,而起伏較大的低山丘陵,易因開墾位置不當或開墾密度過高,造成水土流失,故耕地較平原地區分散。 P48
36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 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3.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和 哪一種氣候類型區密切相關?
37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季風氣候 P30
38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季風氣候
39
3.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和 哪一種氣候類型區密切相關?
季風氣候區 P48
40
中國的農業發展和降水的空間 分布有關嗎?為什麼?
2.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與 地形有關嗎?為什麼? 3. 中國農業活動的空間分布和 哪一種氣候類型區密切相關? 4. 人口的空間分布和產業活動 會有關係嗎?為什麼?
41
圖4-4 中國人口分布圖(2003年) 黑河 人口密集 騰衝 P40
42
P47 圖5-1 傳統中國農業區圖 農耕區
43
4. 人口的空間分布和產業活動 會有關係嗎?為什麼?
(1)有; (2)人口的空間分布影響: 農業勞動力的供應。 P48
44
4. 人口的空間分布和產業活動 會有關係嗎?為什麼?
(1)有; (2)農業活動也深受社會經濟的影響, 社會經濟包括農業人口、農業勞動力、 工商業和交通運輸等條件。農業人口及 農業勞動力影響農業勞動力供應的數量 及品質,工商業和交通運輸對農業發展 有支持程度及促進作用。 P48
45
一 農牧業活動的變遷 唸 課 文 P48
46
P48 由於西北內陸氣候乾燥,農牧發展的型態深受 水源豐缺的影響。水草較豐美之處,實行定居 放牧,牛、羊、馬為主要牲畜,除自給之外,
可供應鄰近的農業區;降水量較少的漠地邊緣, 則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牧人依季節驅 趕羊群、駱駝,四處遷徙,內蒙古草原、新疆 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牧場;少數有河流灌溉的地 區或雪水流注的綠洲地帶,發展自給自足的灌 溉農業,除了稻、麥、棉之外,瓜果栽培也很 興盛。 P48
47
P48 由於西北內陸氣候乾燥,農牧發展 的型態深受水源豐缺的影響。 水草較豐美之處,實行定居放牧, 牛、羊、馬為主要牲畜,
除自給之外,可供應鄰近的農業區; P48
48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草原 沙漠 250 公釐 P30
49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定居放牧 草原 內蒙古的牧場 賀蘭山 P30
50
P48 圖5-3 內蒙古的牧場(定居放牧)
51
P48 降水量較少的漠地邊緣, 則過著逐水草而居的 游牧 生活, 牧人依季節驅趕羊群、駱駝, 四處遷徙,內蒙古草原、新疆
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牧場; P48
52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新疆牧場 內蒙古的牧場 賀蘭山 沙漠 游牧 P30
53
圖3-7「中國三大氣候區分布圖」 定居放牧 草原 內蒙古的牧場 賀蘭山 游牧 沙漠 P30
54
少數有河流灌溉的地區或雪水流 注的綠洲地帶,發展自給自足的 灌溉農業,除了稻、麥、棉之外, 瓜果栽培也很興盛。 P48
55
P48 西南部青藏高原一帶,地勢高聳崎嶇、 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為 藏族從事山牧季移的主要分布地區,
犛牛、藏綿羊等是主要牲畜。縱谷區 則有夏作農業,多種植耐乾寒的青稞。 P48
56
圖5-2 山牧季移示意圖 高山草原夏季牧草豐盛,牧民於初春時驅牛羊上山,沿山坡盤旋而上;
57
圖5-2 山牧季移示意圖 夏末秋初時,山上天氣轉冷,草漸枯黃,再驅牛羊次第下山避寒冬。
58
圖5-2 山牧季移示意圖 這種沿著山地做季節性垂直移動的游牧方式,稱為「山牧季移」。
59
犛 牛 (山牧季移)
60
青稞田
61
P48 二 多元的生活方式 億萬的中國子民在遼闊的土地上過著迥異 而多元的生活方式,圖5-4為在中華大地上
二 多元的生活方式 P48 億萬的中國子民在遼闊的土地上過著迥異 而多元的生活方式,圖5-4為在中華大地上 呈現出的多樣生活方式,試著認識他們, 並請同學們連連看,把照片與該生活方式 出現的地點配對。
62
P49
63
一 農牧業活動的變遷 唸 課 文 P50
64
P50 (二) 現代農牧 在利潤的考量下,華中、華南地區 許多原本種植水稻的地區,改種高 價值的 經濟作物,如花卉、水果等,
(二) 現代農牧 在利潤的考量下,華中、華南地區 許多原本種植水稻的地區,改種高 價值的 經濟作物,如花卉、水果等, 致使糧食作物的栽培面積減少, 而非糧食農產品的生產漸增。
65
經濟作物:種來賣錢的作物 除了糧食、飼料和綠肥以外的各種 農作物通稱為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可以填飽肚子的作物 中國以稻米和小麥為兩大主食,其他糧食作物統稱為雜糧(如玉米、高粱、小米、薯類、大豆、紅豆、綠豆、大麥、青稞)。
66
糧食作物 「可以填飽肚子的作物」就是糧食作物,中國的糧食作物,大致有稻米、小麥、玉米、高粱、小米、薯類、大豆和其他(如紅豆、綠豆、大麥、青稞)等,其中以稻米和小麥為兩大主食,其他糧食作物統稱為雜糧。
67
P50 糧食作物的栽培面積減少 圖5-5 中國糧食作物面積變化示意圖 1990年 1995年 2003年 76.50% 73.43%
34.78% 76.50% 73.43% 65.22% 糧食作物的栽培面積減少 P50
68
P50 再者,水利設施的改善使得農業土地利用 的內容改變。東北在有水源灌溉的地區,
改種單位面積產量更高的水稻,2000年黑龍江省的水稻產量超越浙江省;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推廣小麥的種植,使得產量超越甘肅省;綠洲地區棉花栽培繁盛,產量更超越了華北、華中等傳統棉花產區。此外,傳統自給性的游牧也在現代技術開發水源後,轉變為商業性的放牧業並兼營農業活動。 P50
69
水利設施的改善 使得農業土地利用的內容改變。 P50
70
P50 東北在有水源灌溉的地區,改種單 位面積產量更高的水稻,2000年 黑龍江省的水稻產量超越浙江省; 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則推廣小麥的
種植,使得產量超越甘肅省; 綠洲地區棉花栽培繁盛,產量更超越了華北、華中等傳統棉花產區。 P50
71
此外,傳統自給性的游牧也在 現代技術開發水源後,轉變為 商業性的放牧業並兼營農業活動。 自給性的游牧 商業性的放牧業並兼營農業活動 P50
72
圖5-6 中國十大水稻、小麥生產省分(2003年) 旱作區 1 水田區 1 P50
73
圖5-7 新疆伊犁河谷的薰衣草田 交通及技術的演進,使新疆開始種植高價值商業性作物。
P50 圖5-7 新疆伊犁河谷的薰衣草田 交通及技術的演進,使新疆開始種植高價值商業性作物。 經濟作物
74
二 工業發展與工業分布的變化 唸 課 文 P51
75
二十世紀初,中國在鐵路、航運交通建設的配合下,逐漸發展出以華北、東北為重心的重工業,以及東南沿海都市的輕工業。但是,技術與資金仍仰賴外人,且產量不足自給;二十世紀中葉至1980年代以前,工業發展仍集中在華北、東北等舊有工業基地,並與前蘇聯合作,陸續在西北內地增設基礎工業。 P51
76
二十世紀初,中國在鐵路、航運交通建設的配合下,逐漸發展出以 華北、東北為重心的重工業,以及 東南沿海都市的輕工業。 但是,技術與資金仍仰賴外人, 且產量不足自給;
P51
77
二十世紀中葉至1980年代以前, 工業發展仍集中在華北、東北等 舊有工業基地,並與前蘇聯合作,陸續在西北內地增設基礎工業。
P51
78
經濟改革開放後,為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擴大出口以增加外匯收入,在東南沿海設立經濟特區,並陸續開放部分城市,提供工業發展的基地。因此,東部沿海地區成為工業重心,產業的內涵與空間分布有了很大的變化。 P51
79
經濟特區 1980年代中國推行「四個現代化」,以 農業、工業、科技和國防四方面作為發展 目標,希望促進經濟發展。尤其是閩粵沿
海經濟特區的設立,在本身為僑鄉的條件 下,仿傚臺灣加工出口區的成功經驗,引 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著眼於 東南沿海地區交通方便、近海,且人口眾 多、勞力充沛。
80
華南地區沿海的五大經濟特區 1980年代以後,陸續設置深圳、珠海、汕頭、 廈門、海南五個經濟特區。
81
圖5-11中國經濟改革後對外開放形勢圖 P52
82
設置經濟特區的目的: 吸引國外資金、技術和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 推動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以 便走向國際市場。 藉由予以外商優惠和方便,發揮 開放對外窗口的功能。
83
圖5-8 中國大陸利用外資狀況圖(2003年) P51 1980年代以後 1993
84
P51 圖5-9 2003年中國外資來源的國家(地區)比例圖 3.8% 9.4% 7.8% 6.3% 8.4% 1.4% 33.1%
圖5-9 2003年中國外資來源的國家(地區)比例圖 3.8% 9.4% 7.8% 6.3% 8.4% 1.4% 33.1% 1.6% 28.2% P51
85
P51 想一想 1.外資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中扮演著 什麼角色? 2.為什麼亞洲地區投入中國大陸的外資 比例高達60%(2003年)?
3.其中香港所投入的資金比例最高 (30%以上),為什麼?
86
P51 想一想 1.外資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中 扮演著什麼角色? 外資大量湧入中國市場, 使中國經濟快速發展。
87
P51 想一想 2.為什麼亞洲地區投入中國大陸的 外資比例高達60%(2003年)?
88
P51 圖5-9 2003年中國外資來源的國家(地區)比例圖 3.8% 9.4% 7.8% 6.3% 8.4% 1.4% 33.1%
圖5-9 2003年中國外資來源的國家(地區)比例圖 3.8% 9.4% 7.8% 6.3% 8.4% 1.4% 33.1% 1.6% 28.2% P51
89
P51 想一想 2.為什麼亞洲地區投入中國大陸的 外資比例高達60%(2003年)? 由於地緣及僑胞關係, 亞洲地區外資比例特別高。
90
P51 想一想 3.其中香港所投入的資金比例最高 (30%以上),為什麼? 香港最接近中國大陸 且政策影響層面最小。
91
目前東部沿海的消費性電子產業及民生需求產業蓬勃發展,工業產值與利潤占全國比重逐年增加;相反地,東北及華北的重工業因缺乏競爭力,明顯衰退。從全球觀點來看,工業區位條件逐漸由原料、動力,轉向市場與優質勞力的趨勢下,中國的工業發展儼然已朝向「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 P52
92
P52 目前東部沿海的消費性電子產業及 民生需求產業蓬勃發展, 工業產值與利潤占全國比重逐年增加; 相反地,
東北及華北的重工業因缺乏競爭力, 明顯衰退。 P52
93
P52 從全球觀點來看, 工業區位條件逐漸由原料、動力, 轉向 市場 與 優質勞力 的趨勢下, 中國的工業發展儼然已朝向
「世界工廠」的角色轉變。 P52
94
圖5-10 中國工業的空間分布變化圖 P52
95
圖5-11中國經濟改革後對外開放形勢圖 P52
96
三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唸 課 文 P53
97
P53 近二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 對外貿易額激增,平均每人GDP也迅 速增加;同時,經濟結構也產生轉變,
農業產值比重逐年下降,而工業、服務 業則相對上升。然而,從就業人口結構 而言,農業人口的比重雖然大幅下降, 但仍高達50%。 P53
98
GDP(國內生產毛額) ( Gross Domestic Product )
在一國境內人民一年中所生產的 產品價值與勞務所得,稱為: 國內生產毛額。 將國內生產毛額除以總人口數, 所得之值稱為: 平均國內生產毛額。
99
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 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 = 國內生產毛額(GDP) 年中總人口數 折成美金; 為國民所得計算常用的指標之一。
100
2006年全球主要國家國內生產毛額(GDP) GDP 1 美國 2 日本 3 德國 4 中國大陸 香港 中華民國
(百萬美元) (美元) 1 美國 13,194,700 13兆1947億 2 日本 4,562,824 4兆5628億 3 德國 2,896,727 2兆8967億 4 中國大陸 2,626,307 2兆6263億 香港 189,798 1898億 中華民國 364,422 3644億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國民所得統計; (2007年10月更新)
101
2006年年底香港人口數為690.95萬人。 2006年 中華民國 (美元) 中國大陸 香港 GDP 3644億 2兆6263億 1897億
平均每人 16,030 1988 26,611 2兆8160億 522,859元 64,808元 867,519元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中華民國國民所得統計; (2007年10月更新)
102
中華民國 GDP 與 平均每人GDP 95年 96年 (預測) GDP 11兆8,898 億元 12兆5,583億元 3644億美元
3850億美元 平均每人 522,859元 550,343元 16,030美元 16,768美元 27484元
103
P53 圖5-12 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 貿易總額= 進口總額+出口總額 貿 易 額 (億美元) 貿易總額 出口總額 進口總額 1950
圖5-12 中國國際貿易的發展 (億美元) 貿易總額 貿易總額= 進口總額+出口總額 貿 易 額 出口總額 進口總額 P53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年
104
圖5-13 中國平均每人GDP成長圖 元(人民幣) P53
105
圖5-14 中國產業GDP結構變遷圖 P53
106
圖5-15 中國產業人口變遷圖 P53 農業就業人口 工業就業人口 服務業就業人口
107
三 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唸 課 文 P54
108
在沿海經濟快速發展帶動下, 全國各區域間的發展程度存在著 差異,因此,自沿海向內陸可區 分成東、中、西三大經濟地帶。 P54
109
P54 圖5-17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 東部地帶
110
P54 (一) 東部經濟帶 以「京津唐」、「長三角」及「珠三角」三大經濟圈為主的東部經濟帶,為中國經濟核心地區,擁有勞力、資金及市場等工業區位條件優勢。加上對外的海、空運便利,居民具有較高的文教水準及國際觀,也是有利的發展條件。但是,工礦原料、動力資源不足,電力供應的短缺,糧食消耗量大而難以自給,皆是發展上的限制。
111
(一) 東部經濟帶 中國三大經濟圈分布圖 京津唐 長三角 珠三角
112
P54 (一) 東部經濟帶 人口眾多 優勢:擁有勞力、資金及市場, 對外的海、空運便利, 居民具有較高的文教水準及國際觀。
(一) 東部經濟帶 優勢:擁有勞力、資金及市場, 對外的海、空運便利, 居民具有較高的文教水準及國際觀。 限制:工礦原料、動力資源不足, 電力供應短缺, 糧食消耗量大而難以自給。 人口眾多
113
P54 圖5-17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 東部地帶
114
圖5-16 上海市浦東的金融貿易區
115
P54 圖5-17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 中部地帶
116
P55 (二) 中部經濟帶 本區為中國最重要的能源礦產分布帶,煤與石油的蘊藏量豐富,農產亦豐裕。然現代化起步較晚,人口、資金一向為東部經濟區所吸引而外流,加上本身無對外聯繫的貿易出口,而成東部地區的原料供應地。未來發展將著重於快速交通的建設,降低空間的阻隔,吸引資金與人口,並以中國內地的市場為目標,極具發展潛力。
117
P54 (二) 中部經濟帶 優勢:煤、石油、農產豐富, 為東部地區的原料供應地。 限制:人口、資金外流, 無對外聯繫的貿易出口,
(二) 中部經濟帶 優勢:煤、石油、農產豐富, 為東部地區的原料供應地。 限制:人口、資金外流, 無對外聯繫的貿易出口, 糧食消耗量大而難以自給。 未來發展:快速交通的建設
119
西部地帶
120
P55 (三) 西部經濟帶 本區地廣人稀,以第一級產業為主要經濟型態,但因擁有豐富的林、牧及礦產資源,具開發潛力。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其自然環境及交通的限制乃是本區發展上的不利條件。
121
P54 (三) 西部經濟帶 優勢:林、牧 及 能源礦產 蘊藏豐富, 具開發潛力。 限制:自然環境 及交通 的限制 影響工業開發成本。
122
P55 圖5-18 中國三大經濟地帶 GDP的階梯差距
123
圖5-19 2003年三大經濟地帶的 對外貿易額 P55
124
P55 想一想 中國在經濟改革開放後呈現 區域差距加速擴大的現象, 其背景因素可能有哪些?
125
P55 解答 經濟改革開放後, 大量資金投入東部地區, 形成東部沿海地帶高度發展, 而西部內陸仍維持傳統的產業 型態。
126
習作7 產業人口大調查 農業就業人口 工業就業人口 服務業就業人口 中國產業人口變遷圖
127
83 7 10 1. 在1952年時,中國每100人中,約有 農業人口 ____人,工業人口____人, 服務業人口____人。
農業就業人口 工業就業人口 服務業就業人口
128
50 22 28 2. 在2000年時,中國每100人中,約有 農業人口_____人,工業人口_____人, 服務業人口_____人。
農業就業人口 工業就業人口 服務業就業人口
129
3. 由圖中可知,農業人口的比例有 ______的趨勢,工業人口及服務 業人口的比例有_____的趨勢。 減少 增加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