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7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7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7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2 第7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第1节 概 述 第2节 整倍性变异 第3节 非整倍性变异

3 第1节 概 述 一.染色体组和基本染色体组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三.整倍体 四.非整倍体

4 染色体数目变异的发现 19世纪90年代,H.de Vries在普通月见草(Oenothern Lamarckiana)中发现一些植株的组织和器官特别大。1901年命名为巨型月见草(Oe.gigas)。 年发现,巨型月见草的体细胞中含有28个Chr,即2n=28,而普通月见草2n =14。 Chr数目的成倍增减可以导致遗传性状的变异,个别Chr的增减也可以使遗传性状发生改变。

5 一.染色体组和基本染色体组 染色体组(genome):gene+chromosome genome是生物配子中所有Chr的总称。 体细胞中的Chr一半来自母本一半来自父本,来自母本的一套Chr称为一个genome,来自父本的也是一个genome。 但是,有些物种所携带的Chr并非每一条都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

6 二倍体 二倍体物种,如玉米2n=20,水稻2n=24,大麦2n=14 等,体细胞内含有两个genome。
每个genome都是由形态、结构和连锁基因群彼此不同的若干个Chr组成的完整而协调的遗传体系。 缺少或增加其中任何一个都会造成遗传上的不平衡,从而导致对生物体不利的性状变异。 这是二倍体genome的基本特征。

7 二倍体 diploid genome用n表示 n既是genome的标志符号,也是配子中Chr数目的代表。 体细胞中的Chr数目用2n表示。 n/2n不代表Chr的倍数性。

8 基本染色体组 在小麦属内有许多不同的种,各个种的染色体数是不同的。如: 一粒小麦,2n=14,n=7
这三种类型之间Chr数是以7为基数变化的,不同类型之间Chr的倍数性是不同的。 Chr的倍数性,或者说物种的倍数性用x表示。

9 基本染色体组 小麦属的染色体基数x=7。 2n=14,n=7的小麦种,其染色体组内含有7条Chr,7个Chr称为一个基本染色体组。 缺少或增加其中任何一个都会造成遗传不平衡,对生物体的生存不利。 这是基本染色体组的特征。

10 整倍体 euploid 2n=14=2x,n=x=14,二倍体(diploid) 2n=4x=28,n=2x=14,四倍体(tetraploid) 2n=6x=42,n=3x=21,六倍体(hexaploid) 这些种的合子染色体数都是以7为基础成倍增加的,称为整倍体。

11 多倍体 polyploid 三倍或三倍以上的整倍体。 普通小麦,2n=6x=42,六倍体。 玉米,2n=2x=20, 二倍体。

12 双倍体和单倍体 Chr倍数为偶数的生物体称为双倍体 (amphiploid);
与双倍体对应的具有配子Chr数的生物体称为单倍体(haploid)。 对二倍体生物2n=2x,双倍体就是二倍体,单倍体就是一倍体。 普通小麦,2n=6x=21,双倍体是六倍体; 它的单倍体实际上是一个三倍体,即n=3x=21。

13 二.染色体数目变异的概念和分类 染色体数目变异涉及的范围很广。 正常情况下高等生物体细胞都是双倍体。 在此基础上,Chr增加或减少,都被认为是Chr数目的变异。

14 整倍性变异和非整倍性变异 按染色体基数(x)成倍增加或减少的变异称为整倍性变异。 个别或少数染色体的增减,称为非整倍性变异。

15 多倍体染色体组的组合示意图

16 非整倍性变异 非整倍性变异:有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的染色体数目变异称为非整倍性变异。
非整倍体(aneuploid):比正常双倍体(2n)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Chr的生物体。

17 第2节 整倍体 一、同源多倍体 二、异源多倍体 三、单倍体

18 同源多倍体和异源多倍体 当所有的基本染色体组都来自同一物种的多倍体称为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19 一、同源多倍体 基本染色体组来自同一物种的多倍体 称为同源多倍体(autopolyploid)。

20 同源多倍体的形态特征: 倍数越高,细胞体积、核体积越大,组织和器官也增大。 气孔增大,气孔数减少。 成熟期延迟。

21 二倍体葡萄和四倍体葡萄的比较

22 ①多存在于植物中,动物中极少。 ②多年生植物高于一年生植物。 ③自花授粉植物高于异花授粉植物。 ④无性繁殖植物高于有性繁殖植物。
同源多倍体自然出现的频率: ①多存在于植物中,动物中极少。 ②多年生植物高于一年生植物。 ③自花授粉植物高于异花授粉植物。 ④无性繁殖植物高于有性繁殖植物。

23 同源染色体组: 在同源多倍体中,Chr不是成对存在的,而是成组存在的。 由3个或更多个同源Chr组成的一组Chr称为一个同源染色体组或同源组。

24 同源多倍体的染色体联会和基因分离 1对基因A-a 二倍体 AA Aa aa 同源三倍体 AAA 三式 AAa 复式 Aaa 单式 aaa 零式 同源四倍体 AAAA 四式 AAAa 三式 AAaa 复式 Aaaa 单式 aaaa 零式

25 同源染色体组的联会: 同源染色体组大多联会成多价体 局部联会 联会松弛,常常提前解离,造成染色体分离不均衡。

26 同源三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每一个同源染色体组主要有两种联会方式: 联会成Ⅲ 联会成Ⅱ+Ⅰ 2/1分离,或1/1分离

27 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产物绝大部分是遗传不平衡的。
同源三倍体一个同源染色体组的联会 同源三倍体减数分裂产物绝大部分是遗传不平衡的。

28 曼陀罗同源三倍体(2n=3x=36)的分离

29 同源三倍体是高度不育的。 染色体分离紊乱 高度不育 没有必要讨论其基因分离

30 同源三倍体的应用: 应用其不育性。 无籽西瓜

31 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联会和基因分离 同源四倍体每一个同源染色体组有4个成员。 联会:Ⅳ Ⅲ+Ⅰ Ⅱ+Ⅱ Ⅱ+Ⅰ+Ⅰ

32 同源四倍体的联会和分离

33 同源四倍体产生的配子大部分是可育。 大多联会成Ⅳ和Ⅱ+Ⅱ,2/2分离。
玉米同源四倍体,2n=4x=40=10 Ⅳ,20/20 分离的占2/3。 自交后代中,2n= %, 2n=37~39、2n=41~47 30%± 2n>47、2n<37 比例很小

34 同源四倍体的基因分离: 染色体随机分离 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35 染色体随机分离 random chromosome segregation
基本假定: 1、2/2分离 2、所研究的基因与着丝粒相距很近,其间不发生交换 基因随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

36 以AAAa为例: 测交 AAa∶Aaa=1∶1 自交 1AAAA ∶2AAAa ∶ 1Aaaa 同源四倍体的染色体随机分离

37

38 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random chromatid segregation
基本假定: 1、2/2分离 2、所研究的基因与着丝粒相距较远,其间可以发生交换

39 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基因型AAAa,复制以后成为AAAAAAaa 每一个减数分裂产物获得8个染色单体中的两个,组合数为: C82=8!/(8-2)!2!=8×7/2=28 ①AA的组合数=C62=6!/(6-2)!2!=15 ②Aa组合数为=C61×C21=12 ③aa组合数为=C22=1

40 AA∶Aa∶aa=15∶12∶1 出现了1/28隐性纯合的aa配子! 自交:(15AA∶12Aa∶1aa)2

41

42 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二、异源多倍体 染色体组来自不同物种的多倍体称为异源多倍体(allopolyploid)。

43 异源多倍体的地位 : 在显花植物中,多倍体的比重与进化程度密切相关。 Darlington等,1955年: 裸子植物中 13%的种是多倍体
裸子植物中 %的种是多倍体 双子叶植物 % 单子叶植物 % 分类地位越高,多倍体所占的比重越大。 禾本科(Gramineae)中有64%的种是多倍体,竹亚科(Bombazine)中100%是多倍体 龙舌兰科(Agaaceae)100%是多倍体

44 植物中多倍体的比重与其生长环境有密切关系:
A.Love 和 D.Love(1949): 亚非丁布克 170N 单子叶植物中多倍体占 % 双子叶中 % 美国 N 单子叶植物中多倍体占 % 双子叶中 % 斯匹次卑尔群岛770N-810N 单子叶植物中多倍体占 95% 双子叶中 % Reese(1958)和 Gatl shalk(1967)等: 从撒哈啦北部经欧洲到格陵兰岛北部,多倍体由37.8%增加到85.9%。

45 在栽培植物中,多倍体种更为常见

46 异源多倍体的分类: 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 genome来自不同的祖先物种,相互之间没有亲缘关系。 节段异源多倍体(部分异源多倍体):

47 偶倍数的异源多倍体 同源染色体都成对存在。 减数分裂正常。

48 普通烟草 Nicotiana tobaccum
2n=4x=TTSS=48=24Ⅱ 祖先种: 拟茸毛烟草 N. tomentosiformis 2n=2x=TT=24=12Ⅱ 美花烟草 N. sylvestris 2n=2x=SS=24=12Ⅱ 减数分裂、育性完全正常。 属于染色体组异源多倍体,又称为双二倍体(amphidiploid)。

49 普通小麦 Triticum aestivum
2n=6x=AABBDD=42=21Ⅱ 祖先种: 栽培一粒小麦(T. monococcum) 2n=2x=AA=14=7Ⅱ 斯卑尔脱山羊草(Aegilops speltoides) 2n=2x=BB=14=7Ⅱ 方穗山羊草(Ae. squarrosa) 2n=2x=DD=14=7Ⅱ

50 普通小麦是部分异源多倍体: A、B、D之间有部分同源关系,在遗传功能上具有部分补偿作用。 但是,减数分裂正常。 部分同源染色体之间的配对由少数基因控制。

51

52 多倍体的形成途径 1、种间杂种在减数分裂时偶尔形成包含全部染色体的配子,未减数的配子受精接合。 2、体细胞染色体加倍。

53 多倍体的应用 1、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2、克服远缘杂种的不育性 3、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 4、育成新作物

54 1、克服远缘杂交的不孕性 白菜 Brassica chinesis,2n=2x=20=10Ⅱ 甘蓝 B. oleracea, 2n=2x=18=9Ⅱ 杂交不孕 将甘蓝加倍成 2n=4x=36=9Ⅳ 再与白菜杂交,获得了杂种

55 2、克服远缘杂种的不育性 远缘杂交的F1是多元单倍体,高度不育 F1染色体加倍,就得到异源多倍体 小黑麦

56 3、创造远缘杂交育种的中间亲本 利用远缘有利基因 伞形山羊草Aegilops umbellulata
2n=CuCu=14=7Ⅱ中有抗叶锈病基因R 野生二粒小麦2n=4x=AABB=28=14Ⅱ 先将伞形山羊草与野生二粒小麦杂交得到F1(2n=3x=ABCu=21Ⅰ) F1加倍,得2n=6x=AABBCuCu=42=21Ⅱ 将新合成的异源六倍体与普通小麦杂交

57 4、育成新作物 同源四倍体马铃薯 2n=4x=48=12Ⅳ 同源三倍体甜菜2n=3x=7=9Ⅲ 同源三倍体西瓜2n=3x=33=11Ⅲ 异源八倍体小黑麦2n=8x=56=28Ⅱ

58 概念: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n)个体或细胞。
三、单倍体 haploid 概念:具有配子染色体数的(n)个体或细胞。

59 单倍体的分类: 根据所含基本染色体组数目。 单元单倍体(monohaploid),又叫一倍体(monoploid):
由二倍体物种产生,2n=2x→n=x,如玉米、水稻等的单倍体。 多元单倍体(polyhaploid),由多倍体物种产生: 2n=4x→n=2x,陆地棉 2n=6x→n=3x,普通小麦 2n=8x→n=4x等。

60 多元单倍体又可以分为: 同源多元单倍体(autopolyhaploid),来源于同源多倍体, AAAA→AA。 异源多元单倍体(allopolyhaploid),来源于异源多倍体,AABB→AB 。 一倍体是单倍体,单倍体却不一定是一倍体!

61 一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单倍体的有丝分裂过程是正常的。 单倍体的减数分裂过程因每个Chr没有同源的配对伙伴而变得十分不正常。

62 一倍体的减数分裂行为: 染色体不配对,只形成Ⅰ,分散在细胞内,不形成赤道板,不出现中期I图象,从终变期直接进入后期I。 后期I单价体随机分往两极, 有的Chr因落后而丢失。 产生的二分子细胞内含有Chr数目不等。

63 单倍体是高度不育的。 得到不同染色体数目的二分子细胞的频率符合二项式分布。 玉米n=10,后期I 10个单价体同往一极的频率为(1/2)10×(1/2)0=1/1024。 由于有单价体的丢失,实际频率更低。

64 曼陀罗(n=12)一倍体花粉母细胞后期Ⅰ染色体的分离
11-1 10-2 9-3 8-4 7-5 6-6 观察数 1 3 12 19 38 27 100 预期数 11 24 39 23

65 自然界中有些单倍体是正常的生命个体。 蜜蜂、蚂蚁、白蚁的雄性个体。 在产生精子时,精母细胞减数分裂的第一次分裂,所有染色体进入二分子的一极。 称为假减数分裂。

66 多元单倍体的减数分裂 同源双单倍体的减数分裂是正常的,与二倍体相同,最后产生正常的一倍性♀♂配子。 异源多元单倍体与一倍体情况相似,Chr不能配对。

67 单倍体的应用 1、加速基因的纯合速度 2、研究基因的性质和作用 3、研究染色体之间的亲缘关系

68 第3节 非整倍体 aneuploid 超倍体 hyperploid 亚倍体 hypoploid

69 超倍体和亚倍体: 比正常染色体数(2n)增加一个或几个Chr的生物体或细胞称为超倍体(hyperploid)。 而减少一个或几个Chr的生物体或细胞称为亚倍体(hypoploid)。

70 非整倍体的分类 亚倍体 hypoploid 单 体 2n-1 monosomic 双单体 2n-1-1 dimonosomic
缺 体 2n-2 nullisomic 超倍体 hyperploid 三 体 2n+1 trisomic 双三体 2n+1+1 ditrisomic 四 体 2n+2 tetrasomic

71 常见的非整倍体类型

72 一、 三体和三体分析 三体种类 初级三体的来源 初级三体的细胞学行为、传递和遗传效应 三体的基因分离 三体分析 三体在育种上的利用

73 三体 trisomic 细胞内增加了一条Chr,2n+1 2n+1=nⅡ+Ⅰ=(n-1)Ⅱ+Ⅲ

74 三体种类 初级三体(primary trisomic):额外Chr是该物种中正常Chr之一。
次级三体(secondary trisomic):额外Chr是该物种染色体组中正常Chr的一个臂的等臂Chr 。 三级三体(tertiary trisomic):额外Chr是一条易位Chr(由两条非同源Chr的一部分组成)。 端三体(telotrisomic):额外Chr是一条端着丝粒Chr 。

75 常见的三体类型

76 Chr在任何一个特定区间上,都只是两两配对。 在三价体内,每两个Chr之间都只是部分联会。
初级三体的联会和分离 主要有2种联会方式: 联会成 1Ⅱ+Ⅰ,2/1分离 联会成 Ⅲ,2/1或1/1分离 Chr在任何一个特定区间上,都只是两两配对。 在三价体内,每两个Chr之间都只是部分联会。

77 三体的联会和分离

78 后期I 的分离和配子育性 后期I 有两种分离可能: 1/1分离 2/1分离 得到一条Chr的二分子发育成平衡配子,功能正常, 得到两条Chr的二分子发育成n+1配子,在遗传上不平衡。

79 初级三体中额外染色体如果与正常二体有着相同的传递能力,则: (2n+1)×2n或2n×(2n+1)子代中2n、(2n+1)个体应该相等
初级三体中额外染色体的传递 初级三体中额外染色体如果与正常二体有着相同的传递能力,则: (2n+1)×2n或2n×(2n+1)子代中2n、(2n+1)个体应该相等 (2n+1)个体自交,子代中2n、(2n+1)、(2n+2)应该1:2:1 但实际上,(2n+1)×2n的后代中,2n明显多于(2n+1)。 2n×(2n+1)子代中,(2n+1)个体很少 (2n+1)个体自交或互交,(2n+2)个体极少 初级三体中额外Chr经♀配子传递的频率高于经♂配子传递的频率。

80 三体内额外染色体传递的频率为什么低? ①减数分裂过程中,额外Chr丢失,形成的(n+1)配子远少于n配子

81 染色体长度与后代中三体的频率、具有单价体的小孢子母细胞的频率及(n+1)小孢子频率间的关系(玉米资料,Einset,1943)

82 配子体时期是对遗传物质的丢失或重复最敏感的时期。 (n+1)配子体是不平衡的,大多没有功能。 Chr越长,不平衡越严重,败育程度越高。

83 在番茄中,三体-1、-2、-3,中期I的I频率最低,但其额外Chr的传递频率也比较低。
三体-5、-7,具有较高频率的I,但其传递频率反而高,与玉米中的情况正好相反。 番茄中的双三体、四体都只是较短Chr的非整倍体。 配子体对较短Chr所造成的不平衡忍耐性较大。

84 ③(2n+1)合子和胚的生活力下降 ④(2n+1)种子的发芽力下降,发芽势变弱,苗期长势差 ⑤对额外染色体的耐受力可能与遗传背景,即基因型有关。 原因②是最主要的。

85 额外染色体经♂配子传递的频率更低 (n+1)花粉(♂配子体)在受精过程中的竞争能力不如正常的n♂配子体。

86 三体的遗传效应 ①剂量效应 与额外染色体有关的基因具有三份剂量。剂量不同,表型效应也会发生改变,尤其是数量性状。

87 ②三体对表型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一般三体植株的生长慢一些,结实性也较差。 有的物种的不同的三体之间以及他们与正常二体之间,在许多特征上都不相同,可以认为是不同的种。但有的物种的三体在表型上的变化则不大。 曼陀罗的十二个初级三体的蒴果,每一个都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型。 大麦、黑麦的各个三体在苗期的表现型各不相同,均可据以命名。

88 习惯上用蒴果的形状来给三体命名,如三体-11被称为球形果三体,三体-2被称为发光形三体等。
曼陀罗的十二个初级三体的蒴果形状

89 水稻3037初级三体的表型特征 Triplo-1 草状 2 长护颖 3 不育 4 高大 有芒 5 扭曲叶 6 长芒 矮生
3 不育 高大 有芒 5 扭曲叶 长芒 矮生 7 窄叶 长粒 卷叶 短粒 9 粗壮 大粒 小粒 11 拟正常 结实率低 12 顶小穗退化

90 四、三体的基因分离 在初级三体中,额外Chr上的一对基因有4种基因型AAA、AAa、Aaa和aaa,其中有两种是杂合的。 其余Chr的基因仍是两个,3种基因型,AA、Aa和aa。 在初级三体的后代中,必定出现两类不同的表现型分离比例。

91 a. 基因与着丝粒距离很近,其间不发生交换。 b. 联会成三价体,且2/1分离。
三体的基因分离规律。 1.染色体随机分离 条件: a. 基因与着丝粒距离很近,其间不发生交换。 b. 联会成三价体,且2/1分离。

92 复式三体的染色体随机分离

93 以AAa复式杂合体为例。将AAa写成A1A2a,后期I有三种分离方式
后期II形成四分孢子 A1A2 A1A2, a a A1a A1a A2 A2 A2a A2a A1 A1 2AA:4Aa:4A:2a=1AA:2Aa:2A:a

94 F1 1AAa:2Aaa:2Aa:1aa (基因型比) [A]:[a]=5:1 (表型比) 自交 AAa × AAa
若所有配子都有效: 测交 AAa×aa F1 1AAa:2Aaa:2Aa:1aa (基因型比) [A]:[a]=5: (表型比) 自交 AAa × AAa F [A]:1[a] (表型比) 单式(Aaa)杂合体随机分离留待同学们自己推算。

95 实际上基因型AAa植株做父本时,(n+1)花粉都是无效的。
测交 aa×AAa Ft Aa:1aa 2[A]:1[a] 自交 AAa×AAa F [A]:1[a]

96 2.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条件:a.基因与着丝粒之间随机交换。 b.前期I联会成三价体,后期Ⅰ2/1分离

97 染色单体随机分离 AAa经复制后形成6条染色单体,AAAAaa (n+1)配子种类: AA C42=6 Aa C41×C21=8 aa C22=1 (n+1)配子的种类和比例为:AA:Aa:aa=6:8:1

98 n配子的数目 理论上,每产生1个(n+1)配子应该同时产生一个n配子,所以n配子的数量应该与n+1配子相等。 AA+Aa+aa为15,A+a也应该是15。 又因为AAa中,A基因数是a基因数的两倍,A:a=10:5。 全部配子的种类和比例应该为:6AA:8Aa:1aa:10A:5a

99 若所有的配子均同等有效 测交 AAa×aa Ft [A]:1[a] 自交 AAa×AAa F [A]:1[a]

100 一般(n+1)♂配子都是无效的,♀配子中有功能的(n+1)配子的频率也低于50%,假设为25%,则自交子代的表现型比例为10.3:1。

101 三体分析 (一)应用初级三体进行基因定位 复式三体自交后代的比例有时可以下降到10:1,远远低于35:1的理论值,但与二体单因子的3:1分离有着极显著的差别。 带有某种突变基因的三体,其遗传比例必定与二体不同。 根据不同的分离比例,可以确定新发现的基因是否位于额外Chr上。 在基因定位时,使用复式三体(AAa)方能有效。

102 玉米座位r杂合时三体-10和二体的分离 表中的期望值是假定三体遵循染色体随机分离,(n+1)配子的传递率为50%推算出的理论值。

103 六、三体在育种上的利用 三体的应用主要局限在遗传学范围内,育种上应用很少。一个著名的应用范例是R.T.Ramage首创的。
大麦杂种优势利用中应用三级三体来生产杂交大麦种子,这一方法叫做“平衡三级三体系统(balanced tertiary trisomic system)”。

104 平衡三级三体 大麦三级三体(2n+1)=15,在一对正常染色体上具有隐性雄性不育基因msms,在额外染色体上带有一个与之等位的雄性可育基因。

105 该三体的二体后代始终是雄性不育的,而三体后代是可育的。

106 额外染色体不能通过花粉传递,通过♀配子传递的频率大约为30%。
若该三级三体自交,可以得到70%的正常二体,雄性不育,30%的三体,花粉育性正常。

107 制种的时候用平衡三级三体的自交种子作母体,生产上的优良品种作父本,隔行种植。母本行高度密植,其三体植株矮小、瘦弱,因竞争不过双体的雄性不育株而在苗期大量死亡,剩下的都是雄性不育株。母本行上收获的种子就是杂交种子,用于下年生产。 平衡三级三体大麦在稀播情况下,生长良好。二体的叶片正常,三体的叶片长而窄,可在苗期鉴别,拔除二体,留下三体繁殖。

108 第3节 单体和单体分析 单体: 缺少一条Chr的细胞或生物体称为单体。

109 在有些物种中单体是正常存在的: 有些动物的性别决定是XO型 雌性 XX 2n 雄性 XO 2n-1 但是,在大多数物种中,缺少1条Chr,是不正常的。

110 人类的唐氏(Turner)综合症 2n-1=45,XO
外貌女性,矮小,第二性征发育不良,无卵巢,原发性闭经,无生育能力,婴儿时颈部皮肤松弛,长大后常有蹼颈,肘外翻,往往有先天性心脏病,智能低下(偶尔也有正常的)。

111 单体多存在于异源多倍体物种中 在二倍体生物中,单体和缺体是很难存活,只在极少数物种中有单体的存在。 在异源多倍体物种中,由于不同的染色体组之间具有部分补偿作用,单体和缺体能够生存,而且能繁殖后代。

112 在烟草和普通小麦中已经人工创造了全套单体
烟草是第一个分离出全套24个单体的植物,烟草是异源四倍体。 在普通小麦中,已有整套的21个单体。

113 三、单体的细胞学、传递和效应 1.减数分裂前期联会成(n-1)II+I 如果单体染色体不丢失,应该产生两类配子: n配子∶ n-1配子=1 ∶ 1 如果这样,单体自交子代中应该是: 双体∶单体∶缺体=1 ∶ 2 ∶ 1

114 单价体常常丢失 事实上,单价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常常丢失 产生的(n-1)配子总是多于n配子 在普通小麦中,单体植株产生的n-1胚囊平均为75% 但是,(n-1)雄配子很少能参与受精

115 单体的传递 单体的传递指的是(n-1)配子参与受精的机会(概率)。 只有(n-1)配子参与受精形成合子并发育成个体,才能使单体得到保存。

116 单体的传递 普通小麦:2n=42,n=21,共有21种初级单体。 (n-1)♀配子的传递率,61%-86%,平均为75%,

117 小麦单体自交 表中资料只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各个染色体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

118 (n-1)配子的传递率又因物种而异 陆地棉 (n-1)♀G的传递率 20%-35% (n-1)♂G的传递率 0

119 单体分析 1.隐性基因定位 位于单体染色体上的基因都处于半合状态,隐性基因在半合状态下,表现为假显性,为定位提供了方便。
用于基因定位的单体必须育性比较高,容易存活。 在普通小麦中,应用单体作遗传分析特别成功。

120 隐性基因在单体染色体上 在1A上有一座位,Hg-hg, Hg:毛颖,hg:光颖


Download ppt "第7章 染色体数目变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