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试题的回顾及命题的走向 顾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试题的回顾及命题的走向 顾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试题的回顾及命题的走向 顾来

2 对10年高考生物试卷的基本看法 1.试题答案的出处与教材联系较紧密。

3 1.(2010浙江卷 6分)乙肝疫苗的接种需在一定时期内间隔注射三次,其目的是
A.使机体积累更多数量的疫苗 B.使机体产生更多种类的淋巴细胞 C.使机体产生更多数量的抗体和淋巴细胞 D.使机体产生更强的非特异性免疫 【答案】C

4 2010年高考理综生物各题与教材关联点: 1.免疫 [教材原话]必修3—P56:现有的疫苗有三种类型①灭活的微生物②分离微生物成分和产物③减毒的微生物.这三类疫苗通过注射或口服进入体内,使体内产生初次免疫应答,再次接种则引发二次免疫应答。两次或多次数的接种可以使机体产生更多的效应细胞和记忆细胞,提供相关疾病的长期保护。

5 2. (2010浙江卷 6分)在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抗除草剂的转基因烟草过程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切割烟草花叶病毒的核酸 B.用DNA连接酶连接经切割的抗除草剂基因和载体 C.将重组DNA分子导入烟草原生质体 D.用含除草剂的培养基筛选转基因烟草细胞 【答案】A

6 2.基因工程 [教材原话]选修3 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够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的酶。(P2第2段第1行)
2.基因工程 [教材原话]选修3 A.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能够识别和切割DNA分子内一小段特殊核苷酸序列的酶。(P2第2段第1行) B. DNA连接酶具有缝合DNA片段的作用,可以将外源基因和载体DNA连接在一起。(P3第8行) C. 培养植物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借助基因工程方法,将外源遗传物质(DNA)导入受体细胞(包括原生质体受体)中,或通过细胞融合,显微注射等将不同来源的遗传物质重新组合,再通过对这些转基因细胞或重组细胞进行培养,获得具有特定性状的新植株。(P7第6段) D. 由于质粒上有抗生素如四环素的抗性基因,所以含有这种重组质粒的受体细胞就能够在有四环素的培养基中生长,而没有接纳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则不能在这种培养基上生长,这样就能够筛选到含有重组DNA分子的受体细胞。(目的基因换了一种而已)(P7第7行)

7 3. (2010浙江卷 6分)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
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 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A

8 3.生态 [教材原话] 必修3: A. 自然界任何生物的种群数量都不可能永远上升,也不可能永远下降,总是围绕着种群的平衡密度上下波动。(P79第4行) B.逻辑斯蒂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种群的逻辑斯蒂增长总是会受到环境容纳量的制约。(P75第4行) 环境容纳量只代表种群数量的一个平均值,实际的种群数量在这个平均值的上下波动,波动幅度有大有小,可以是周期性波动,也可以是非周期性波动。(P78第3行) C. 捕食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P80第7行) D. 年龄结构……可带给我们关于种群未来数量动态的信息。(P65第3段)

9 4. (2010浙江卷 6分) 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培养保留接触抑制的细胞在培养瓶壁上可形成多层细胞 B.克隆培养法培养过程上多数细胞的基因型会发生改变 C.二倍体细胞的传代培养次数通常是无限的 D.恶性细胞系的细胞可进行传代培养 【答案】D

10 4.动物细胞培养 [教材原话]选修3 A. ……乃至接触抑制和有规律的衰老死亡性能等生命活动现象。(P28第3行) B. 克隆培养法:……经过克隆以后的细胞的后裔细胞群,由于来源于一个共同的祖细胞,所以称为纯系,也就是克隆。细胞克隆的遗传性状均一,表现的性状相似,便于研究。 (P30第4行) C. 二倍体细胞通常为有限细胞系。(P30第6行) D. 有的连续细胞系是恶性细胞系,具有异体致瘤性。(P30第7行)

11 5. (2010浙江卷 6分)下图①-⑤依次表示蛙坐骨神经受到刺激后的电位变化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图①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外电位的大小与极性不同 B.图②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极化状态 C.图④表示甲电极处的膜处于去极化过程,乙电极处的膜处于反极化状态 D.图⑤表示甲乙两个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极化状态 【答案】D

12 5.动生 [教材原话]必修3—P21: 在静息状态时(即没有神经冲动传播的时候)神经纤维膜内的电位低于膜外的电位,即静息膜电位是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也就是说,膜处于极化状态(有极性的状态)。在膜上某处给予刺激后,该处极化状态被破坏,叫做去极化。在极短时期内,膜内电位会高于膜外电位,即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形成反极化状态。接着,在短时间内,神经纤维膜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状态——极化状态。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也就是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 (附P21:教材有讲到钾离子通道和钠离子通道:在神经纤维膜上有两种离子通道,一种是钠离子通道,一种是钾离子通道。当神经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时间内大量涌入膜内,造成外负内正的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通道又重新关闭,钾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涌出膜外,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外正内负的状态。——没有讲到钠钾泵)

13 6.(2010浙江卷 6分) 将无根的非洲菊幼苗转入无植物激素的培养中,在适宜的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应出现的现象是
【答案】B

14 6.植生 [教材原话]必修3: 据P6表1《五大类植物激素》中可见生长素存在或产生部位是顶芽、幼叶、胚;而细胞分裂素在根、胚、果实中形成,由根运至其他器官。又根据P7倒数第2行:“如果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合适……”,这句话说明植物组培中培养基中的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比较重要,而且两者的比例关系会影响植物的相应器官的生长。题目中有两个关键信息:无根幼苗、无植物激素的培养基,“无根幼苗”是否可以推导出存在内源性生长素而原有的内源性细胞分裂素很少,是否可以属于P8第1行的情况:“生长素太多,只长根不长茎叶。”

15 细胞分裂素(CTKs)的生理作用 (现代植物生理学 李合生)
合成部位:细胞分裂旺盛的根尖及生长中的种子和果实细胞微球体 CTKs主要分布于正在细胞分裂的组织如根尖、茎尖、成长中的胚中,影响组织培养中愈伤组织的形态建成 (CTKs与IAA协同控制植物细胞分化) [CTKs]=[IAA]生长但不分化 CTKs/IAA高 芽分化和发育 CTKs /IAA低根分化和形成 通过调控这两类激素的平衡,可以使去分化的愈伤组织再分化为完整植株.

16

17 29. ( 26分)回答下列Ⅰ、Ⅱ小题: Ⅰ(14分)试管苗的光合作用能力较弱,需要逐步适应外界环境才能往大田移栽。研究人员进行了“改变植物组织培养条件缩短试管苗适应过程”的实验,实验在适宜温度下进行,图甲和图乙表示其中的两个实验结果。

18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 _______和 __________更高。
请回答: (1)图甲的实验是在大气CO2浓度下进行的。据图分析,试管苗在不加蔗糖的培养基中 _______和 __________更高。 (2)图乙是试管苗在密闭、无糖培养基条件下测得的24h内CO2浓度变化曲线。图中b-c段CO2浓度升高缓慢是因为 ,c-d段CO2浓度急剧下降是因为试管苗 。若d点时打开培养瓶塞,试管苗的光合速率 。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推知,采用无糖培养基、_____和 _____可缩短试管苗的适应过程。 [答案] (1)光合速率 光饱和点 (2)CO2的浓度过高使细胞呼吸减弱 进行光合作用吸收了CO 提高 (3)适当提高CO2浓度 适当提高光照强度

19 Ⅱ. (12分)为研究兔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的形态变化,请根据以下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写出实验思路,设计记录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的表格,并填入相应内容。
材料与用具:兔红细胞稀释液、质量分数为1.5%的NaCl溶液、蒸馏水、试管、显微镜等。 (要求:答题时对NaCl溶液的具体配制、待观察装片的具体制作不作要求) (1)实验思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张表格,并将预期实验结果及原因分析填入该表中。(总分12分,平均得分5.27,难度系数0.439)

20 (2)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兔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NaCl溶液的浓度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原因分析
[答案] (1) ①配置质量分数由低到1.5%的NaCl溶液,分别等量加入各支试管中。②向上述各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兔红细胞稀释液,放置一定时间。③取兔红细胞稀释液和上述试管中的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显微镜观察并比较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2) 不同浓度NaCl溶液对兔红细胞形态的影响 NaCl溶液的浓度 红细胞形态的变化 原因分析 低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体积变大甚至胀破 红细胞吸水 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形态未变 进出红细胞的水分子数相等 高于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 皱缩 红细胞失水

21 29、I.(1)[教材原话]必修1P95:图3-24光强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标注了光饱和点。也解释了光饱和点的意思:“即光强度再增加光合速率也不会增加。”
(2)和(3)小题仔细分析,找准关键词或关键因素应该没有难度。 II. [教材原话]必修1 P53-54:如图3-4所示,当细胞内外水分子的相对数目相等,也就是溶液浓度相等时,红细胞和植物细胞都没有发生变化。当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多,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低时,红细胞在水中会因渗透作用吸水而破裂。但细胞外水分子相对较少,也就是溶液浓度相对高时,红细胞会因渗透作用失去水分而导致细胞收缩。

22 (1)染色体主要由 组成,若要确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 。
30. (18分)苏云金芽孢杆菌产生的毒蛋白能使螟虫死亡。研究人员将表达这种毒蛋白的抗螟虫基因转入非糯性抗稻瘟病水稻的核基因组中,培育出一批转基因抗螟水稻。请回答: (1)染色体主要由 组成,若要确定抗螟基因是否已整合到水稻的某一染色体上,方法之一是测定该染色体的 。 (2)选用上述抗螟非糯性水稻与不抗螟糯性水稻杂交得到F1,从F1中选取一株进行自交得到F2,F2的结果如下表: 表现型 抗螟非糯性 抗螟糯性 不抗螟非糯性 不抗螟糯性 个体数 142 48 50 16

23 分析表中数据可知,控制这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____ 染色体上,所选F1植株的表现型为 。亲本中抗螟非糯性水稻可能的基因型最多有 种。
(3)现欲试种这种抗螟水稻,需检验其是否为纯合子,请用遗传图解表示检验过程(显、隐性基因分别用B、b表示),并作简要说明。 (4)上表中的抗螟水稻均能抗稻瘟病(抗稻瘟病为显性性状),请简要分析可能的原因。 ① 。② 。

24 [答案] (1)DNA和组蛋白 DNA序列 (2)非同源(两对) 抗螟非糯性 (3) P BB P Bb 抗螟 抗螟 ↓ ↓ F BB F1 BB Bb bb 抗螟 抗螟 抗螟 不抗螟 1 : 2 : 1 若F1均抗螟,说明该水稻为纯合子。反之,则为杂合子。 P BB × bb P Bb × bb 抗螟 不抗螟 抗螟 不抗螟 ↓ ↓ F Bb F BB bb 抗螟 抗螟 不抗螟 1 : 1 (4) ① 选取的F1 是抗稻瘟病纯合子 ② 抗螟基因与抗稻瘟病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25 30、 (1)[教材原话]必修2 P48:染色体由DNA、RNA和蛋白质组成,其中蛋白质又分为组蛋白和非组蛋白。研究表明,虽然DNA和组蛋白都是染色体的主要成分,…… 有关DNA序列测定没有查到 (2)问题不大 (3)自交或测交:可能有的学生只写基因型为BB或Bb一种情况的自交或测交,另一种情况在简单说明中一笔带过 “抗螟基因和抗稻瘟病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以前类似的题目。 (4)F1是抗稻瘟病纯合子,漏写F1

26 30题最大问题是,该题是最后一题,时间紧,来不及细想,答题忙乱,疲于应付,书写极不规范,失分较大。再加上30题第一小题, 第二空格,题目要求指向不明,标准答案DNA序列这个概念教材没有.

27 2011年命题趋势预测

28 1.整个生物试卷部分,以稳为主,稍有变化。稳主要是考查能力、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突出主干知识是高考命题的主基调不会变。
2.选择题难度系数一般应控制在 左右。涉及到选修3的科技热点、必修1的细胞生物学,特别关注细胞膜方面知识,必修3的免疫、生态、动植物生理、动物神经等知识。6题选择题中会有1-2题较难。理想的比例是6道选择题中,易、中、难题比例约为2:3:1。 3.第29题有两个小题。一小题是植物生理或生态,围绕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植物激素等知识。题目的背景材料往往是科研方面的一个新进展,这在中学教材及大学一般的植物生理中找不到。内容比较新颖,但命题技术有待提高,因此对考生审题、表达的要求相对比较高;另一小题是动物生理类题目,背景设计与教材联系紧密,往往围绕动物激素、神经生理、酶等方面知识。伴有实验设计题型,新意往往体现在实验题型上,像相互对照、自身对照、绘图、表格设计等方面。要提高得分率,要加强实验的基本技能、逻辑思维及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29 6.非选择题仍然采取分步设问、分层递进,分步给分的填空题设计,以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区分度。
4. 第30题仍然是遗传题,往往是一题围绕遗传方面以遗传定律推算为主的学科内小综合题。全题分3-4个小题,覆盖象DNA复制、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DNA是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等静态遗传知识和象自由组合定律、人类遗传家谱推算、育种、基因位置检测等动态遗传知识,还有象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组织培养、胚胎工程等方面的热点知识的小题。需要通过推理、分析,综合运用遗传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有较强的思维逻辑和严密性 5. 实验设计实验分析等题型估计会在29题Ⅱ及30题中。知识点涉及育种(含果蝇)、遗传图谱、突变的检测、激素、酶、呼吸作用、预期结果、实验思路、绘制图表等。主要是考查考生对变量的设置、无关变量的平衡,因变量的检测及数据的简单处理以及利用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有目的地渗透到新情境实验方案的设计中。考查学生对实验思想、方法手段、实验技巧以及实验探究等能力。 6.非选择题仍然采取分步设问、分层递进,分步给分的填空题设计,以降低试题的难度,提高区分度。

30 2011年高考复习策略

31 1以不变应万变 只要高考的原则、模式、题型不变,我们还是按照原有行之有效的方式及节奏去做。更何况高考的命题原则是稳中求变,稳是主要的,是压倒一切的。它应占高考分值的绝大多数。变的部分,本身只占很小一部分,这部分不是你命题根本无法猜,靠的是平时的教学及对知识的理解和迁移。何必去化精力对付它呢?所以,我认为高考不神秘,不要去听所谓命题专家,什么小道消息、只要把握大方向,按原有行之有效的方式去复习,踏踏实实去复习,不要说稳的部分,变的部分也一定能考好。

32 2夯实双基、回归教材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查,是高考永恒的主题。尽管高考遵纲不遵本,能力的要求可以超出课本,高于基础.但必须依托基础.离开基础这一载体,各种思维方式将失去抓手,能力培养将是空话.何况坚实的基础知识体系是综合能力的基础和载体,越是基础的知识,越是具有广泛的迁移性,越能体现科学的素质倾向.另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是逻辑思维的基础,是判断推理的材料,因此注重能力的培养不能不突出基础,没有扎实的双基,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分析和判断. 另外,从全国高考各套试卷的试题来看,重点考查还是中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内容和与将来继续学习、生活实践有密切联系的基础知识。这不过往往是以教材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迁移、建构的能力。

33 所以夯实双基,立足点应该首先放在课本上。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如课本中的生物用语、概念、定律都具有权威性、规范性, 我们不能舍本逐末
所以夯实双基,立足点应该首先放在课本上。 课本是知识的载体如课本中的生物用语、概念、定律都具有权威性、规范性, 我们不能舍本逐末.历来高考试题证明.许多试题均来自于课本,特别是主干知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变异,生态系统等能反映学科思想的内容,能与大学高等教育相衔接的内容。

34 1.复习时重点应放在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上。 要做到: 1).“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对理解能力的要求。高考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一般不要求单纯地记忆”,因此对知识点的理解是最基本要求。高考不仅考“其然”,更考“知其所以然”,这是高考命题的原则所决定的。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在明确“其然”的基础上,用图、表等方式来理解“其所以然”。

35 要求正确把握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要抓住两点: 1.概念的本身理解 2.概念的迁移和运用 (1)对概念的本身理解 ,要搞清楚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对概念的提出、建立要有一定的了解,对概念内容的各种表达形式(文字和数字的)有清晰的认识,能理解它们的确切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

36 如什么是渗透作用?不仅要知道渗透作用的内涵是指水分子(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该概念的关键词是溶剂分子、半透膜、扩散。还应知道该概念的外延,即渗透成立的条件和适用范围。发生渗透作用有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差。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就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它有相当于半透膜的原生质层,又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所以只要把它放入一定的溶液中,它就可以通过渗透作用吸水或失水。

37 又如“基因突变”,其概念是“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因突变”。这个概念给我们的信息是,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而这种改变的原因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这是对基因突变概念的表层的理解。如何深化对这一概念的理解呢?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思考:

38 ●从定义本身来说: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的含义是什么?如果碱基替换,是否一定导致性状的改变?如果不是,什么情况下性状会发生改变,什么情况下不发生性状的改变?(因为这里有遗传密码的兼并性和基因内部结构的中存在编码序列和非编码序列的问题) 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可能有哪些类型?分别可能带来什么结果?(有没有考虑到增添或缺失的数目以及位点可能带来的不同结果?) ●从不同变异的类型区分来说: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从发生的时间及遗传来说:什么时候可能发生基因突变?哪些细胞可能发生突变?突变后的基因哪些可能传递到子代,哪些不可能传递到子代? ●从发生的原因来说:为什么基因会发生突变呢?这能够给你什么启示? ●从基因突变的特点来说: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这些特点的?这些特点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哪些现象? ●从基因突变的结果来说:结果是什么?有哪些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从基因的位置及结构来说:它与DNA、染色体、碱基间有什么关系?

39 (2)对概念的迁移和运用,要根据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如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哪些?不仅要知道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温度、氧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水等。还要了解在生产实践中,呼吸作用原理的应用。在生产中常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或抑制呼吸作用。在植物栽培中,中耕松土是为了保证根的正常呼吸。种子要晒干储存,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以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在果实蔬菜的保鲜中,采取低温并降低氧气浓度,同样是为了减弱呼吸作用,使器官代谢水平降低。

40 (3).从不同的角度构建知识结构 (1)构建知识的结构,是复习教学的基本任务。复习不是在原有学习基础上的重复,而应是一个知识重组和提升的过程。通过知识间的重组,才能构建纵横交替的知识网络结构,才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力。尽管目前高考,考综合的知识内容少,考单独的知识点内容多,但构建知识网络结构对知识的融会贯通,把书读薄和知识的迁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构建知识结构的方式是多样的,下面是几种常用的方法:将教材中的文字叙述转化为概念图。例如,细胞的癌变,教材通过文字叙述介绍了什么是癌变,癌细胞的特点,癌细胞形成的原因以及癌变的预防,复习时可将这些点状的知识构建成如下的网络结构。

41 物理、化学、生物 启示 预防癌症的措施 致癌因子    诱变育种的方法 原癌基因 激活 癌基因 表达 癌细胞 细胞形成结构改变    DNA复制 诊断 适应  DNA分子探针 无限增殖 治疗:药物抑制 细胞表面糖蛋白 DNA复制等   减少     动物细胞工程     癌的扩散和转移

42 3.牢抓主干知识不放 从近几年试卷来看,试题紧扣生物学科的主干知识,考查了免疫、细胞、生命活动调节、生态系统、光合作用、呼吸作用、遗传、基因工程等热点知识内容,并以此作为载体,考查学生能力,体现生物学科性。从学科的角度来看,10年各知识点所占分值,遗传、植生,动生三部分内容所占的比例较大,占了试题总量的77.5%(62/80),主干知识重点突出。符合考纲中要求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考核生物学核心知识的命题思路。如从各地试卷看遗传基本上均是大题(浙江卷第30题);免疫、调节、生态知识是常考题。近年来细胞膜的试题越来越多,但考试内容头绪较多; 基因工程、细胞工程、胚胎工程、组织培养、种群等知识仍然是高考命题热点.

43 2010年高考生物部分知识点按大学学科分值分布比较表 12 24 20 18 6 14 8 10 23 9 22 38 / 山东 16 34
细胞 遗传 植生 动生 生态 微生物 浙江 12 24 20 18 6 14 全国Ⅰ 8 10 全国Ⅱ 23 9 北京 22 天津 38 山东 16 34 15 四川 26 广东 4 36

44 4 表达规范化 规范化的表达很重要,直接影响到考生得分的多少。必须在平时作业、月考中严格要求,强化训练,养成习惯。 表达总体要求:
准确、完整、规范、清楚 1)、内容上要求: 根据题意,要求把答案要点用准确的生物学术语(尽量引用书本原话)完整、具体、准确地书写出来; 2)、条理上要求: 要求处理好因果关系,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3)、语言、文字上要求: a.表达要求:科学、规范、完整、言简意赅。 b.卷面要求:整洁, c.书写要求 :在指定位置上书写。把切块后的内容尽量控制在一起(一个屏幕范围内),以减少阅卷时调屏的次数,节约时间,避免迁移。字迹要清晰、工整、避免涂抹。

45 解题总体要求: 做到“审、准、全、范” 审是审题要仔细,审题干、审问题、审选项; 准是定位要准,要迅速从题目中的背景材料准确定位与课本中知识的联系点,选择相关内容来回答; 全是全面,答题切忌知不言,言不尽,要充分将自己的理解表达清楚; 范是规范,包括书写整洁规范、正确运用生物学术语、语言规范准确而简练。

46 谢 谢!


Download ppt "试题的回顾及命题的走向 顾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