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帮助学生认识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了解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新概括。 3、深刻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理论,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推动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5 一、中国社会主义 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6 1、计划经济体制产生的历史背景 (1)客观条件: (2)主观条件: 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低下,国民经济基础薄弱;
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 ——直接影响 (2)主观条件: 计划经济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7 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评价 特 点 历史贡献 弊 端
特 点 历史贡献 弊 端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政府各级行政部门手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8 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评价 特 点 历史贡献 弊 端
特 点 历史贡献 弊 端 在资源极为有限的条件下,计划经济体制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经济发展的先行部门和薄弱环节,保证了重大决策和重点建设的实施,保证了我国经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高速发展,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较快地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做出了贡献。

9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权力过于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和评价 特 点 历史贡献 弊 端 政企不分,条块分割,权力过于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 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 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 经济形式、经营方式单一化。

10 经济体制改革

11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2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改革思想;
第二阶段:1984年至1987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第三阶段:1987年至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 第四阶段:1992年以后,正式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13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理论

14   “ 计划多一点       还是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       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15 邓小平提出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16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17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18 计 划 第二次调节(宏观领域) 政府调控 第一次调节(微观领域) 企 业 市 场 价值规律

19 把计划和市场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2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也有不同

21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2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与个性
相同点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则 所有制基础不同 分配制度不同 区别点 宏观调控的优势不同

23 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
——江泽民

2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不同所有制经济的企业还可以自愿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经营;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国有经济在市场平等竞争中发挥主导作用。

2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运用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6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所有制结构 分配制度 宏观调控
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28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    经济制度的确立

29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实行这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实践的总结,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坚持。
——江泽民

30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31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主要原因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32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            主体地位

33 (一)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    的含义及其地位

34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它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5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摘自十五大报告)

36 *必须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应当体现在控制力上,即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必须大力支持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它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在城镇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等领域中也占较大的比重。

37 增加活力 公有 竞 争 非公有

38 (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可 以而且应当多样化

39 财产的所有者是谁? 公有制的实现的四个层次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第一层所有权 财产的所有者是谁? 第二层占有权   财产具体由谁占有并对企业行使出资人的职能   出资人采取什么样的财产组织方式   采取怎样的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   第一层反映生产资料的最终归属关系,决定所有制的性质   后三个层次都是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 第四层经营权 第三层使用权

40 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必须努力寻找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更好地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江泽民

41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2 非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中外合资 外资经济   中外合作 外商独资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43 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非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26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多亿元增长到11万多亿元,年均增长9.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从100多亿元发展到接近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0%以上。目前非公有制企业创造的产值已超过整个国民经济的1/3。在40个工业行业中,已有27个行业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超过50%。 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4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意见》还指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消除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确立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实现公平竞争;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监督管理和服务,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健全管理,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意见》提出了36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 健康发展的具体措施。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具体措施: 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 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 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 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 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 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企 业做强做大; 非公有制企业要依法经营,照章纳税, 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3-2 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范畴之内。 党的十六大再次强调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还提出要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

45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制度

46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47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消费资料的分配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在分配上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48 1、按劳分配的涵义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49 2、社会主义社会 实行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 直接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

50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3、按劳分配 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主体   在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在所有的分配方式中所占的比重最大 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在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总收入中,按劳分配占有较大比重   公有制企业劳动的收入量,是其他所有制形式下的劳动者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获取收入的参照标准

51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2 1、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的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人的劳动:人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物质要素:土地及厂房、设备、原材料等 生产要素

53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 生产资料 货币资本 劳动力 技 术 信 息 房地产

54 2、按生产要素分配的类型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方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凭借资本、货币等获得利润、利息、租金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多种方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个体劳动者收入 雇用劳动者收入 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

55 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 按经营、管理收入分配 按资本、资产分配 按社会保障分配 多种分配方式

56 ——党的十六大报告 3、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分配原则
放手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以造福于人民。 ——党的十六大报告

57 利息、股息、红利等 其他收入 劳动力价值收入 生产要素分 配 信息费 地 租 专利费、技术收入等 经营收入、管理费等

58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59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实行先富政策的客观必然性 一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二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要求 三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四城乡差别、地区差别和不同产业的差别,也会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同。

60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包含三层含义: 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不能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 大原则是共同富裕,提倡先富要帮助和带动后富,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悬殊,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61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一,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3)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邓小平的“两个大局”的思想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起来,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候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62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效率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公平的内涵政治权利分配合理;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分配尺度统一;司法公正;承认差别,差距适度。

63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共同富裕 公平 保证 目标 基础 效率

64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 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65 1、深化分配体制改革 第二,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 规范收入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66 规范收入分配 取缔非法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保障最低收入

67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68    社会保险 我国当前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救助    社会福利 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 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69 社会保障的作用 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70 我国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失业保险制度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7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重点 确保发放 扩大覆盖 完善制度

72 确保发放---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基础上,做到确保社会保险各项待遇的发放,保障参保人员的基本生活与权益。
扩大覆盖---从更多地注重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高度,尽快使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到各种所有制企业,加快建立适应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制度---深化制度改革,研究制定更加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增强现行各项保险制度的保障功能,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73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4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75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抓住时机,加快发展(又快又好)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76 “又快又好” “又好又快” 从字面上看,“又好又快”与 “又快又好”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顺序的调换,但其涵义却极不简单。它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77 “又快又好” “又好又快” 1、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2008年: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三位 世界第三贸易大国

78 “又快又好” “又好又快” 2、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突出; ——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

79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80 1、提出的历史背景 科技竞争成为国际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完成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迫切要求

81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创新型国家 核心:自主创新

82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加强自主创新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 一是要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 二是要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 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83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实现重点跨越是加快我国科技发展的有效途径 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84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支撑发展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现实要求 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85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3、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 “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引领未来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长期根本任务 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

86 4、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87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盟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88 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89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 将人才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这就是: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

90 “海归”:“科教兴国”的重要参与者。 自1978年至2003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70万人,回国人员达17万人。目前全国“海归”人数还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 “50%现象”:根据科技部的有关统计, 在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高级管理人员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 在政府科技部门司局级领导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 在2003年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中,有50%以上的是归国留学人员,而这个比例在年轻人中是100%。 随着中国国内教育逐渐与国际接轨,可替代“海归”的人才逐渐增多,但海归派仍具有联系中外的优势。

91 人才培养 每个国家都永远面临着如何培养人才的问题。
不同的国家处于这个经济生态系统的不同发展层次,因而对人才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人才培养要求 。 在美国,重点培养设计和改良产品的人才已成过去,现在重点培养的是能领导科技潮流、有发明创造能力的人才。

92 美国大学招生选材 不是像中国那样靠高考成绩一榜定案。统考成绩固然要看,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情况考察也很重视。
一是学生中学期间每一年在整个学校中的排名。这可以反映学生总体的学习情况。 二是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情况。需要兴趣广泛,能与其他人交流和配合,有团队精神。学校还特别看重学生的“领导才能”,即能带领其他人一起工作,这是将来成功的条件,尤其在现代科技发展、多学科交叉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三是看他在高中选择高难课程的情况。因为敢不敢选修难的课程,反映了学生的进取心。

93  加州理工学院小学院做大学问 这座有着110多年历史的著名高等学府里,走出过2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56位国家科学、技术奖章获得者以及更多的其他奖项获得者;人类社会的许多重要科学发现及研究成果,都是在这里诞生的 。 学生数量很少,目前在校本科生共850名,研究生大约1000名,此外还有约1000名博士级研究人员,也就是说博士级研究人员与本科生的比例约为1∶1,而一般综合性大学中这一比例在1∶17左右。学院共有280名各级教授,他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94 英国教育的最大贡献:培养创新能力 英国人口仅占世界的1%,发表的科研论文却占世界的8%,引用率占到9%。有人说美国科技成果是拿钱堆出来的,而英国依赖的则是科学家的创新能力。仅剑桥这一所大学,就培养出了6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英国的基础知识教育比较扎实,特别注重给学生一把思考的钥匙。

95 中英师生在教学目标上的差别 中国学生希望老师提供的是:他们考试所需要的所有知识,继续监管他们各方面的学习,不断指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给各种问题一个权威的答案、解决问题和得出正确结果的方法以及取得最好成绩的有效途径。     与此相反,英国教师期望他们学生达到的是几种能力的提高:独立的思考能力,收集和解释资料的自信力,在专业领域的创造能力,开放性地思考并做出一个以上的可能结论和解释,在寻找适当解决方法上的决策能力和理解并熟练运用批判式评估的程序。

96 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开放性思维能力是英国大学训练的重点。知识教育没有穷尽,它本质上是一种性格的训练。教育的重要性必须使人适应生活、适应世界,而不是适应大学。
书本知识是学不完的,重要的是,无论学生毕业后从事什么工作,他们都要能够对没有见过的资料做出判断和结论,而且很可能必须自己去寻找所需要的数据。因此,要求学生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学会独立、自信地学习和思考非常必要。 实际上,在英国的中学阶段就开始这样的训练了,文科的大部分科目除了必须记住的一些内容,许多问题都是开放式的,没有标准答案。

97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98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十七大报告: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发展方式

99 经济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 集约型增长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强调增加投入,主要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强调改善投入产出关系,主要通过提高效率和效益来实现经济增长。 广种薄收 精耕细作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100 经济增长方式的核心在于单纯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快的增长速度和总量的扩张
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国民经济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

10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 “三高一低”: ——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
※中国生产1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商品需要2.67公斤标准煤,欧共体这个数字是0.38,世界平均水平为0.52,只是中国的五分之一。

102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两个坚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103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 经济效益好 环境污染少 科技含量高 新型工业化道路 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 资源消耗低 信息化 工业化

104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新”在哪? 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05 怎样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106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产业结构 工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农业
直接取自 自然界的部门 第二产业 对初级产品 进行再加工的部门 第三产业 为生产和消费提供 各种服务的部门 农业 工业 除第一,二产业外的 流通部门 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 为提高科技水平 服务的部门 为社会公共需要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按照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产业。如(图)

107 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08 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 原则: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

109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10 2006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初中的占64. 2%,高中的占25. 2%,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0
2006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中,小学、初中的占64.2%,高中的占25.2%,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10.5%;在建筑行业中,文盲、小学、初中的占70.8%,高中的占19.6%、大专以上学历的占9.6%。

111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12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 “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我国“三农”问题的现状

113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114 生产发展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发展农村经济的要求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加快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115 生活宽裕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为此,要从国家政策、市场机制、产业结构、科技创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方面着手,采取综合配套措施,广辟农民增收渠道。

116 乡风文明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 包括文化、风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重点从三个方面做起:乡风文明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相结合、创新乡风文明建设载体和建立健全乡风文明长效机制,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好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支撑。 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

117 村容整洁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新村镇建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两点: 要尊重农民意愿,在国家、社会力量的支持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量力而行,避免搞成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要根据当地的文化传统等,做一个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118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加强农村基层的党的组织建设,能够让农村基层的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的领导力。

119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物质文明 生活宽裕 精神文明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政治文明 管理民主

120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多予、少取、放活”

121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倾向。 ——胡锦涛

122 “多予、少取、放活” 多予:加大政府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少取:政府采取的以减免费用为特征的支农惠农方针 ——“种粮不纳税,上学不交费,看病不太贵” 放活: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破除束缚农民自主创业的各种思想的、体制的障碍,从而激活农民的创业积极性,使农村经济发展获得不竭动力。

12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误区 新农村建设要“三戒”: ——急于求成、简单、包办

12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注意的误区 小康不小康,关键不是看住房——发展生产是根本 “只见新房子,不见新农村”——形象工程要不得
乱占耕地无法向子孙交代——节约型新农村是方向 “搬一次家搬掉半条命”——扒房扒墙不可取 村户千差万别——有多大能力做多少事 “大跃进”搞不成新农村——要靠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

125

126

127 五、统筹区域发展

128 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 第一个大局 第二个大局
“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那时沿海也要服从这个大局。 第一个大局 “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 第二个大局

129 西部概况 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山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国土面积约54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2.9亿;西部地区陆地边境线长10000多公里,与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缅甸、老挝、越南等14个国家接壤,战略和国防地位十分重要。

130

131 东部、中西部 的自然条件 东部、中西部人口分别占36.7%、63.3% 东部、中西部面积分别占10.7%、89.3%

132 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 东部、中西部的自然条件 中西部地区的草原资源、森林资源、煤炭资源分别占全国94%、51%、50%
东部上述资源奇缺,仅占全国的3-8%左右 各种有色金属矿藏量占90%

133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约占80%;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占全国的70%以上,森林覆盖率平均只有7%左右;每年因上游水土流失进入长江、黄河的泥沙量达到二十多亿吨;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7万平方千米,每年新增荒漠化面积2400多平方千米,90%以上在西部地区。

134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35 1、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 资源节约型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是人与自然核心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36 2、为什么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我国的国情决定的;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37 中国与世界人均自然资源比较表 项目 我国人均水平 世界人均水平 国土 14.4亩 43.4亩 耕地 1.5亩 4.65亩 林地 1.8亩
13.0亩 草地 约5.0亩 15.0亩 淡水 0.2563万米3 1.08万米3 煤(地质储量) 1465吨 3146吨 石油(地质储量) 30~60吨 94吨 水能(地质储量) 0.67千瓦 1.1千瓦 铁矿(地质储量) 43吨 87吨

138 可持续发展 既要使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

139 可持续发展是世界的共识 美国人拉兹洛,1998年6月1日在伦敦发表了题为“我们正对大自然做什么?”的演说,他在演说中列举了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如每分钟有21公顷(52英亩)的热带森林被砍伐,50吨肥沃的表层土被风吹走,1.2万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层中,主要是由于3.5725万桶石油作为工商业燃料被烧掉造成的。每小时有685公顷(1696英亩)农用旱地荒漠化了,每年大约是 万公顷。每5小时有一种物种灭绝,人类在生物学上称为“裸猿”。……每天有25万吨硫酸以酸雨形式落在北半球,有60吨塑料包装袋和372吨鱼网被抛进大海。

140 每天有55人因农药而中毒,大约有7万不同种类的化学药品侵入人们的生活环境,并以每年多出大约1000种的速度增长。每天世界人口增加23万,主要在贫困的国家和最贫困地区。每天可饮用水供应量在减少,1970年人均占有量为1.7万立方米,1998年只有7500立方米;若不采取补救措施,2050年世界将有2/3人面临饮用水缺乏危机。大气层不断受到污染:在原始自然界中,大气中氧气含量占总容量的38%,本世纪中叶其比例是23%,而现在平均为19%-21%,城市则下降到17%;而降至6%-7%,人的生命就无法维持了。若不采取补救措施,再过200余年,大气中氧气含量就会降到人生命无法维持的6%-7%水平。

141 ※世界人口增长速度: 1830年10亿;1930年20亿,用了100年;1960年30亿,只用了30年;1975年40亿,用了15年;1987年50亿仅用了12年;1999年60亿,也仅用了12年;照此速度2050年世界人口极有可能达到89亿。

142 可持续发展在中国 协 调 发 展 人口问题 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