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2 教学重点: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3 教学难点: 正确认识和处理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防止两极分化;分析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收入差距的问题;理解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4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5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一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三
第一节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6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选择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以及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展开,逐步形成了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7 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必然性: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 从主观条件来说,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从外部环境看,50年代向苏联学习,受苏联计划经济经济模式的影响。

8 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国能够集中主要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9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一   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  

10 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之二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11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一 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权力过于集中,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12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二 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大锅饭”、职工吃企业“大锅饭”的局面,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

13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之三 经济增长缺乏效率,高增长主要依靠高投入获得;技术创新速度缓慢,许多产品几十年不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没有得到明显改善,商品短缺。

14 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历程 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

15 1958年郑州会议,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

16 毛泽东: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

17 陈云在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即在所有制结构、经济运行和市场结构三个方面,允许保留一部分个体经营、一部分产品自由生产、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以此来弥补所有制过分单一、忽视市场机制的高度集中计划经济体制的不足。

18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 形成和发展 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19 “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 邓小平,1979年,《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20 第一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 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

21 第二阶段: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长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

22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23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24 第三阶段: 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25 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6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

27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
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绘制了一幅蓝图。

28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建立和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  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29 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向了全面的攻坚阶段。

30 党的十六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方向。

31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

32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33 (一)市场经济的含义 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人类社会资源配置具有两种基本方式: 计划经济 市场经济

34 (二)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经济关系市场化 企业行为自主化 宏观调控间接化 经济管理法制化 保障制度社会化 市场发展开放化 市场竞争公平化

3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优越性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 江泽民也强调:“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是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是‘画龙点睛’。所谓‘点睛’,就是点明我们市场经济的性质。”

36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一是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37 二是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运用包括市场在内的各种调节手段,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防止两极分化,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8 三是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39 四是在企业劳动者的地位上,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中,劳动者作为企业的主人,他们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也是企业的劳动者,他们必然要行使管理企业,当家作主的权利。

40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一 二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三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41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2 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43 改革开放前,总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只能由公有制经济构成,即使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一定的发展,也只能是权宜之计。
改革开放至十二大: 劳动者的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十三大: 私营经济、中外合资合作经济、外商独资经济和个体经济一起作为公有制经济必要的补充。

44 (一)确立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45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

46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既包括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公有制经济,也包括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非公有制经济。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到基本经济制度之中,只是表明它们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并不意味着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48 (二)基本经济制度确立的意义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能够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初级阶段的现实要求有机统一起来,因而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49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党的十六大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进一步提出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则是要做到两个“毫不动摇”和一个“统一”。即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50 (一)公有制的含义 公有制是指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51 (二)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是就全国而言的,有的地方、有些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

52 1.国有经济 国有经济是指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拨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以及上述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金投资举办的企业。

53 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 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 自然垄断的行业 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 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54 三个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 1993年至今,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三阶段 国有企业改革经历的 第二阶段 1993年至今,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第一阶段 三个阶段 ,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扩权让利,重点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关系

55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 改革的方向 第一,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 有限责任公司 公 司 制

56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股东出资组建,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企业法人。
依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具备如下法律特征:(一)有限责任公司是企业法人,公司的股东以其出资额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二)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是有严格限制的。各国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数的规定不尽相同。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东人数为2个以上50个以下。(三)有限责任公司是资合公司,但同时具有较强的人合因素。公司股东人数有限,一般相互认识,具有一定程度的信任感,其股份转让受到一定限制,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份须得到其他股东的同意。(四)有限责任公司不能向社会公开募集公司资本,不能发行股票。(五)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条件和程序相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较为简单和灵活。如组织机构、审批程序都比股份有限公司简单。

57 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也就是股份有限公司,名称不一样而已。 股份有限公司从本质上讲只是一种特殊的有限责任公司而已。由于法律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只能在50人以下,这就限制了公司筹集资金的能力。而股份有限公司则克服了这种弊端,将整个公司的注册资本分解为小面值的股票,可以吸引数目众多的投资者,特别是小型投资者。

58 第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特征之一 产权清晰 实现了股东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的分离。

59 特征之二 权责明确 通过法律法规确立出资人和企业法人对企业财产分别拥有的权利和承担的责任。

60 特征之三 政企分开 实行政府与企业的职能分开,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政府与企业的关系。

61 特征之四 管理科学 建立科学的企业领导体制和组织管理制度,调节所有者、经营者和职工之间的关系,形成激励和约束相结合的经营机制。

62 2.集体经济 集体经济,是生产资料归一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 在我国,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经济体现着共同致富的原则,可以广泛吸收社会分散资金,缓解就业压力,增加公共财富和国家税收。

63 (三)公有制的性质与实现形式 公有制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

64 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股份制 股份合作制 承包经营、租赁经营、委托经营、兼并、收购、出售等形式

65 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66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 经济发展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67 个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私有部分)

68 对所有制结构中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认识的深化:
1978 绝迹 1987 补充 1992 共同发展 1997 基本经 济制度

69 1.个体经济 劳动者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并以个人和家庭劳动为基础,劳动所得由个体劳动者自己支配的一种经济形式。
特点:规模小、工具简单、操作方便、经营灵活

70 2.私营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我国现阶段的私营经济具有私人资本主义的属性

71 3.外资经济 外资经济是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吸引外资而建立起来的所有制形式,它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 外资经济就其性质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是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由国家掌握和控制其活动范围的一种资本主义经济。它的性质和作用决定于国家的性质。

72 外资经济的形式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中国的法律,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以合资方式组成的有限责任公司。它属于股权式合营企业,由中外方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担风险、共负盈亏。按照《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的规定,在中国境内批准登记而设立的合营企业,是中国法人,受中国法律管辖和保护。

73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外国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与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按照《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经中国政府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的,依照共同签订的合作经营合同,规定合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经济组织。 外商独资企业,是指依照中国有关法律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全部资本由外国投资者投资的企业。

74 对非公有制经济既要鼓励和支持,又要正确引导,加强监督和科学管理,才能确保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75 2005年中国民营企业前100强 9 苏宁电器集团江苏省 家用电器、电子通讯产品销售 12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省 服装制造、房地产开发、进出口贸易 16 新疆广汇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疆省943758房产开发销售、汽车改装及销售代理、石材加工

76 20 奥克斯集团浙江省856546电能表、空调器、手机、汽车
29 江苏雨润食品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623326食品、房地产 52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458000摩托车、摩托车发动机 97 江苏隆力奇集团有限公司江苏省250892化妆品的生产、销售、日用品、保健品的生产、销售

77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分配制度 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78 一、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与此相联系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的是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79 (一)按劳分配涵义 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有劳动能力而不劳动者不得食。

80 (二)按劳分配的基本要求 有劳动能力的人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获得个人消费品量,取决于向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

81 (三)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和根本原因
2.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终极原因 3.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人们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82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才能确保公有制主体地位的最终实现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才能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才能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83 (四)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是全社会范围的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占最大比重,起主要作用。
二是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劳动者总收入中,按劳分配收入是最主要收入来源。

84 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一)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85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则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86 生产要素 物质要素 非物质要素

87 (二)非按劳分配主要是按生产要素分配 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必须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使多种分配方式的实现具有制度保证。 实质是生产要素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遵循的收入分配原则。

88 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主要是指个体劳动者和被雇于非公有制经济的雇佣劳动者。

89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 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 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90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91 非按劳分配收入 (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收入 (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 (3)资产收益 (4)提供技术、信息等要素获得的收入
(5)按资本分配得到的利润收入 (6)按经营成果分配获得的经营收入

92 (三)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作用和意义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分配制度,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人民,造福社会。

93 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 (一)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94 收入差距存在的客观必然性 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95 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使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
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别和富裕程度的不同。

96 如果不谈“先富”、只谈“共富”,不仅不可能为实现“共富”逐步创造物质基础,相反地只能回到平均主义的老路上去,导致共同的贫穷。当然,如果不谈“共富”、只谈“先富”,就可能导致两极分化,偏离社会主义的目标。

97 鼓励部分先富的手段与目的 一是允许部分人先富,社会主义不等于平均主义 二是先富起来的手段是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
三是部分人先富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98 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在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上,在不同的时期也应该有不同的重点。
邓小平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思想,就是处理“先富”与“共富”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

99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防止两极分化,必须有针对性地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防止收入高低过于悬殊。

100 正确认识和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 效率是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例关系。 公平是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是社会的公平。

101 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102 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提出,在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方面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

103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调要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10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针对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10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强调指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节,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促进共同富裕。

106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107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
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 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

108 规范收入分配 取缔非法收入 整顿不合理收入 调节过高收入 保护合法收入 保障最低收入

109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10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 一 有机结合 二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
第四节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 有机结合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区域发展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11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又快又好”的发展,即在重视发展速度的同时,把“速度”与“效益”即把“快”和“好”结合起来。 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在不断总结我国发展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的基础上,对“好”字不断充实内容。

112 200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几年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时指出,“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又好又快”意味着在处理“快”和“好”的关系上,要求“好”字当头,好中求快。

113 从字面上看,“又好又快”与 “又快又好”只是一个简单的文字顺序的调换,但其涵义却极不简单。它鲜明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反映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升华,使我们对新阶段发展规律的把握更加全面,指导发展的方针更加符合实际,破解发展难题的途径更加明确。

114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是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前提的。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发展”的转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

115 从“又快又好”转变为“又好又快”,并不意味着速度问题对我们已经无足轻重。速度问题仍然十分重要。问题在于进一步发展所要求的经济增长速度应当是在结构优化、效益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础上的速度,是增长的质量和竞争力不断提升、能够稳定持续发展的速度,是重大关系比较协调、人民得到实惠比较多的速度。

116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决策的提出,是继提出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117 创新型国家 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118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 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119 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120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121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欧盟、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盟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122 科技创新贡献率达到51% 成为上海经济起飞首要动力 (2002年)
上海科技1999年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7.1%,次年为50%。   统计显示,目前上海创造的年工业总产值约7600多亿元,其中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成产业的产值达1660多亿元,比1997年增长98.7%,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1.8%。高新技术应用于传统工业后,使传统工业年新增产值占到总量的30%左右。 科技创新使上海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大幅度提升,更多产品走红国际市场。上海的专利申请量去年达到1276 0多件,比上年增长约15%,其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达到3260件,位居全国前列。

123 最近五年,上海市实施了约1000个重大创新攻关项目,涉及信息技术、现代生物医药技术、激光技术、航空航天、汽车、新材料、高性能移动通讯、高速宽带网络和集成电路芯片、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等领域,目前80%的项目投入生产,实现了产业发展的快速跨越。其中电子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已形成三大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值占全国3 4%,去年信息技术产业增幅居全国之首,达到21.4%,总收入1031亿元,每投一元科技攻关经费,取得6元的效益。

124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人才。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125 我们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形成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

126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一个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27 十七大报告从当前的发展实际出发,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字的改动,寓意深远,意义重大,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有着深刻内涵。
经济增长方式是指通过不同要素投入和技术组合获得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模式,强调的主要是提高经济增长效益。

128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要做到:
“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29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 、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130 所谓“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131 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紧紧抓住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32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133 十七大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现代化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唯有从实际出发才是取得成功的正确选择。

134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内涵和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
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135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是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富裕的根本途径,为下一步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

13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生活宽裕 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乡风文明 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村容整洁 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管理民主

13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又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重大历史任务,要动员全党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行动。

138 五、统筹区域发展 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则。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13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140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不能只注重经济总量,还要注重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首先注重缩小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不同区域的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是比较切合实际的要求。

141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

142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继新世纪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决策以来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143 我国虽然总体上完全称得上是地大物博、资源富饶的国家。然而,我国又是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无论哪种能源、资源,人均拥有量都非常低。
如我国的耕地、草原、淡水、森林等资源总的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拥有量却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5、1/3、1/4、1/8。

144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一是从中国的历史纵向看,资源应用的效果取得了明显的提高。 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甚至与部分不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资源利用的效率依然十分低下。

145 我国资源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资源利用效率明显偏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第二个问题是,近年来我国资源需求增长加快,资源约束矛盾不断增大。 第三个问题是,环境污染严重,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国资源问题的现状表明,我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势在必行。

146 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147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核心,以绿色科技为动力,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合理进行功能区划分,倡导环境文化和生态文明,追求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社会体系。

148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努力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形成能源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49 最后,请同学们结合本章的教学内容,自学教材上列出的部分阅读书目,认真思考教材中提出的几个问题。

150 总 策 划:万 霞 编写人员:万霞 李增生 迪丽拜尔·热西提 孟勤 吐尔逊古丽 吐尔逊 杜飞舟 付爱华 陈海鸣 裴杰生 朱晶 本章课件制作:裴杰生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研室 二○○九年三月


Download ppt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新疆医科大学人文社科部“毛泽东思想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室."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