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第9课时 明清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2
专题四 中国古代文明的迟滞与彷徨——明清时期(鸦片战争前)
[考纲要求] 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手工业的发 展;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海禁”政策、资本主义 萌芽 2.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科技成就;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文学成就;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3
考点一 明清时期的经济 考点二 明清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4
明清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明清时期出现了风力水车。 (2)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粮食产量大幅度 增长。 (3)赋役制度发生重大变革:明中后期实施“一条鞭法”,把 田赋与各种杂税合而为一,计亩征银;清前期推行“摊丁入 亩”,把替代徭役的丁银摊入地亩,与田赋一体征收。
5
2.手工业 (1)明代:纺织业作坊或工场中有众多的雇工,在一些纺织业 发达的地区出现了一定规模的_____________市场。 (2)清代康熙年间发明了___________瓷器工艺,其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3.商业 (1)出现会馆和商帮,其中晋商和_________的势力最大。 (2)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清朝苏州、汉口异常繁华,另外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也非常有名。 自由劳动力 粉彩 徽商
6
4.海禁政策 (1)原因:明太祖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 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_____________。清初统治者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清统治者还以天朝上国自居,认为 无需同外国进行贸易。 (2)影响: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 碍了_____________萌芽的成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海禁 资本主义
7
5.资本主义萌芽 (1)产生:明朝中后期,在_____________等地出现了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 (2)特点:发展缓慢;地区分布不平衡;比较稀疏。 (3)根本原因: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 (4)直接原因:重农抑商和“海禁”、闭关 政策,不仅限制了_____________的扩大,而且未能使中国及时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苏州 市场
8
[知识拓展] 古代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统治地位,民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才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图示历史]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9
[特别提醒] 明朝中叶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但“重农抑商”政策制约了手工业的发展,当时的手工业始终没有进入工场手工业时代。 [误区警示] 闭关政策不是完全禁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而是严格限制,在政府的监督下进行。如清朝实行闭关政策,就开放广州做为对外贸易往来的港口。
10
[知识图示]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11
主题一 明代商业的发展与变化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其富甚于新安。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明)谢肇淛《五杂俎》卷四《地部二》 史料二 明中后期“奴富致数百万,初缙绅皆丑之,而今则乐与为朋矣”;“缙绅给之女(婚嫁)惟财是计,不问非类”。 ——《林居漫录》
12
[问题] 史料一、二反映了明朝以后商业发展有何重要变化?说明了什么?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据史料一、二信息可知,明代中后期,在全国出现了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经营多样,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出现,说明了明代社会改变了歧视商人的做法。 (2)明代商业变化一定程度上说明商人地位的提高,客观反映了重商和倡奢的思想,冲击传统等级观念,刺激商品经济发展。
13
[史论拓展] 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变化及特点 1.变化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后向农村集市 贸易发展,至明清出现专业性的市集、市镇;先是固定时 间、场所,到后来打破界限。 (2)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 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到后来以一般人民所 需的农副产品、手工业产品为主。 (3)交易媒介的变化:从最初物物交换到以贝壳等为代 表的一般等价物为媒介;再后来以固定统一货币为媒介。北宋 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14
(4)流通领域的变化:最初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 明清 时 逐渐出现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的现象。 (5)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关系发展为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组织。如明清时期的晋商和徽商。 (6)商人地位的变化:由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到宋元明清时期社会地位的有所提高,但是古代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始终没有改变。
15
2.特点 (1)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不平衡性。 (2)抑商政策,商人社会地位低下,商业发展历程艰难曲折。 (3)受制于农业的发展。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5)城市的经济职能逐步增强,明清时期对外贸易由盛转衰。
16
主题二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要点拓展] 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四性”的认识 1.进步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代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2.革命性:资本主 义萌芽冲击 并侵蚀着 传统的自然经济形 态,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反封建民主思想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17
3.弱小性:资本主义萌芽只在部分地区的少数行业中出现,稀疏而微弱。 4.缓慢性:发展非常缓慢,始终在萌芽状态中徘徊,直到鸦片战争前夕,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 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18
[史料探究]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解读] 史料一 ①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 (1)史料信息①表明明代中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规模巨大,甚至超过官营手工业。
19
② “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 矣。” ↓ (2)史料信息②说明在民营手工业中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已经出现,经济领域中出现了新的经济现象。
20
史料二 ③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 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 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 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 (3)史料信息③说明清代设置关卡,征收商业重税,巧立名目,压制商业发展,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21
[史学新论] 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普遍看法及争论 【史界观点】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历史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在丝织业中表现最为典型、最为突出。但在具体研究中,又有不同意见:
22
观点一 王仲荦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丝织业,已由家庭生产转为商品生产,由家庭的两性分工转为社会分工,手工业工场已经出现。 观点二 彭泽益等学者认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是行会手工业老板和帮工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如果把这说成资本主义的劳资关系,乃是对史实的误解。 观点三 徐新吾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前中国民营丝织业并未存在手工工场,机户一般还只是属于个体经济的小业主。
23
【思考感悟】 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它的成长过程,便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是各国资本主义萌芽的进程并不是遵循一个共同的模式的,因为国情不同,封建的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存在着较大差异。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的两个条件:必须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财富,以及要有一批失去生产资料并且具有一定人身自由的劳动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般是经由两个途径实现的:其一是小生产者变为资本家,其二是商人直接支配生产。
24
[对点训练] 1.明万历年间“瓷镇(景德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 每日不下数万人”。这一记载包含的历史信息主要有( ) ①流动人口众多 ②制瓷业发达 ③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D
25
解析: “聚四方无籍游徒”说明流动人口多;景德镇是 “瓷镇”,制瓷业发达;“佣工”说明有了雇佣关系,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从材料中看不出景德镇的制瓷业性质是官营还是私营。故答案为D。
26
[史学新论]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 【史界观点】 近代社会最重要的特点,引用法国一位学者的话说,在于它以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作为经济活动的终极目的,经济增长成为价值观体系和物质活动的基点。但是,明清社会虽有令人叹为观止的经济繁荣,却并未形成一个经济居社会生活主位的“经济社会”,由此也就不能提供出一个可以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的土壤环境。 ——赵津《从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看技术 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李约瑟之谜再探》
27
“明后期社会转型研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我 国的古代社会究竟是向前发展变化的,还是停滞无发展的, 在我国的古代社会能不能产生近代性的因素,我国古代社会 能不能向近代社会转变。在这个问题上,我国史学界和国外 史学界长期以来都存在较为激烈的争论和分歧。对于中国古 代社会自身能否滋生新的近代社会因素,能否向近代社会转 型,中外学者向来有不同看法。不同观点尽管很多,但归结 起来只有两大学派:一派是不变论、无发展论、停滞论;另 一派是变迁论、发展论、转型论。两派争论的焦点又集中在 明代中后期至清代中期。
28
【思考感悟】 赵津认为中国明清社会虽然经济繁荣,但并不具备向近代“经济社会”过渡的条件,因为从追求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角度看,中国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政策是阻碍资本主义成长的。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的起步、起始是指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自身经过将近两千年的积累,孕育出新的社会因素,不同于以往的传统封建社会,而与未来的近代社会相同。新生的先进的社会因素代表了社会未来,显示了社会走向,各种新因素纷纷出现的明代中后期成为中国早期近代化历程的起点。
29
[对点训练] 2.(2013·高考浙江卷)(节选)1750-1850年是西方文明突飞猛进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在1750年,中西方的差距并不大;到了1850年,双方的差距不啻天壤之别。这不仅是中西方的差距,也是东西方的差距。到19世纪中期,印度完全沦为殖民地,埃及岌岌可危,地跨欧亚非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伊朗横遭列强干涉。 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学术界现有三大基本观点: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③在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 ——据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等整理
30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
(3)关于中西方差距拉大的原因,您赞成材料三中的哪种观点?简要说明理由。 解析:第(3)问事实上要求说明1750-1850年 中西 方差距拉大的原因,要从政治、经济、思想等 角度来阐 述中国落 后的原因、西方突飞猛进的原因。 答案:(3)赞成①“主要是中国落后了”。理由:时 代潮 流变 了,但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专制主义、小农经济和“天朝大国”的保守观念。赞成②“关键是西方腾飞了”。理由: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跟西方拉大差距的,不仅有中国,还有其他东方国家。赞成③“中国落后的同时,西方腾飞了”。理由:差距的拉大要考虑双方的因素。西方经过一系列变革,生机勃勃。中国基本上依然故我。
31
一、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1.(2014·高考福建卷)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C
32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图片信息,注意题眼“核心信息”。农耕作为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图片体现了皇帝重视农业,以农为本的理念,故选C项;A、B、D三项虽是从不同角度得出的认识,但都不能体现“核心信息”,故排除。
33
2.(2014·高考大纲全国卷)芜湖是明代中后期 著名 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 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A
34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材料中的这句话描写了松江以织布为主,芜湖以浆染为主,可明显看出明代中后期纺织业已有区域的分工,A项正确;材料 未涉及市场需求问题,B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技 术的差异而不是技术水平日趋平衡,C项不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区域经济的发展,D项不正确。
35
3.(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 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 千。”这 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D
36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理解材料的主旨,同 时应 理解 “大庾岭”这一地理概念,分清岭南、岭北为不同的地理区 域。大庾岭为五岭之一,明朝时期由于大庾岭以南和大庾岭以北物产的差异,使得长途贩运贸易兴盛。A、C两项 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B项结论片面,故选D项。
37
4.(2013·高考天津卷)“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 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 A.政府的大力推广 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B
38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棉纺织业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变化。元朝时,民间棉纺能手黄道婆 推 广先进的棉 纺织技 术,棉纺织产品增多,改变了丝、麻、棉的纺织品比例。明朝中叶以后,棉纺织技术进一步发展,比如当时使用的花楼机,能够织出画师设计的各种花纹。随着先进技术的推广,棉布日益流行,到明代后期已取代丝、麻等,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故选B项。
39
5.(2012·高考山东卷)《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 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 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 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 提 取有效 信息。“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可得 出家 庭手 工业发展,所以②正确;“鬻于乡市”“布贾贩之城市”可 看出③正确;①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B
40
二、“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6.(2014·高考江苏卷)明隆庆初年,“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 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 违禁之物夹带 出海。奉旨 允行,凡三 十载,幸大盗 不作,而海 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A.官府废止明初以来“海禁” B.官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 C.巡抚掌握对外贸易决策权 D.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瓦解 B
41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的含义 和“海禁”政 策。由材料“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 国”可知,明政府有条件地开放“海禁”,故A项错误,B项正确。由题干材料“抚臣涂泽民……请开市舶”可知,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
42
7.(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Ⅰ)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 “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 银钱,因 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 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 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A
43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意思。题干材料反映了清初实施“海禁”以前,中外贸易在民间表现突出,但外国货物在中国很少,外国银钱已在民间流行开来,体现了中国货物出口增多,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居于优势地位。题干材料无法体现外来货币是否干扰了中国市场,排除B项。也无 法体现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或清朝统治出现问题,排除C、D 两项。
44
8.(2014·高考福建卷)乾隆以后 ,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 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 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 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 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解 答本 题的关键 是准 确 理解 材料 含义与 题 眼“有 误”。材料反映了关东到上海的商船情况,体 现了长途贩运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商船二三千只”“一岁三 运”说明了商品经济的繁荣。中国封建社会一 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说法有误。 D
45
明清的思想和科技文化 1.王阳明心学:其思想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认 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致 良知”。 发明本心
46
2.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 代表 主要思想 著作 李贽 (1)挑战理学正统地位: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挑战孔子的至尊地位:反对将“_____________”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 《藏书》《续藏书》等 黄宗羲 (1)政治上:反对 ___________,主张限制君权 (2)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_____________的思想 《明夷待访录》 圣人 君主专制 工商皆本
47
代表 主要思想 著作 顾炎武 (1)批判君主专制,提出“__________”的主张 (2)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宝贵思想 《__________》、《天下郡 国利病书》等 王夫之 (1)政治思想:主旨是“_______________” (2)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_____________史观 《船山遗书》 唐甄 (1)积极倡导经世致用 (2)提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潜书》 众治 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循天下之公 社会
48
3.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 (1)明清小说:从宋代话本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形式多样,题材众多,名著有《_____________》《水浒传》《西游记》 《_____________》《聊斋志异》等。 (2)京剧的形成 ①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又有汉剧戏班进京演出,徽戏和汉戏开始融合。 ②_____________年间,京剧正式形成。此后不断发展,同治光绪年间成熟。 ③京剧的地位:京剧艺术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成为中国文化的“国粹”之一。 三国演义 红楼梦 道光
49
4.明清时期的科技 (1)明代徐光启编写《农政全书》一书,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了全面的评价和总结。 (2)明代李时珍著成的《本草纲目》一书,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 (3)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50
[轻巧识记] 李贽的思想
51
[误区警示] 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区别 明清之际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尚处于萌芽阶段,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还没有提出推翻封建制度的时代要求,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因而绝不能将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明清之际的早期民主思想本质上仍属于封建儒家思想的范畴。
52
[误区警示] 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而不是京剧的形成。因为元杂剧将诗词、歌唱、对白、音乐、舞蹈等多种表演形式结合起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角色配合,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成熟。京剧是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最高成就。
53
[图解历史] 明清时期影响中西科技发展的因素
54
主题一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主张及特点 [史料研读] 史料一 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夫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是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藏书》 史料二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者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55
史料三 若其所欲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则有不尽于是刻者,须绝笔之后,藏之名山,以待抚世宰物者之求。 ——顾炎武《日知录·序》 史料四 尽天地之间,无不是气,即无不是理也。太虚本动,天地日新。 ——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十 [问题] 史料一说明了李贽思想具有什么特点?据史料二、 三、四分析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是如何继承和批判传统儒学 的?
56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史料一表明李贽向孔子和儒学的神圣权威提出了挑战,实际是对封建理学思想的挑战。 (2)黄宗羲批判“君为臣纲”的思想,继承先秦儒家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观点;顾炎武继承先秦儒家关注现实民生的思想,批判道学脱离实际的学风,主张学以致用;王夫之批判理学的“天命论”和“先知论”,蕴含唯物主义的思想。
57
[史论拓展]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 2.反对封建专制: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
58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黄宗羲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主张限制君权;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的思想,反对不切实际的学风等。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主张“工商皆本”的思想。
59
主题二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背景、评价 [要点拓展] 1.背景 (1)政治方面: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阶级矛盾尖锐。 (2)经济方面:一方面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另一方面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阶级关系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4)文化方面:文化专制日益严重,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摧残人的思想,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挣脱思想束缚,倡导个性的自由发展。
60
2.评价 (1)进步性: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使得儒学思想更趋于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从而又一次发展了儒学。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 (2)局限性: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 总之,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61
[史料探究] [解读] 史料 ①清初之儒,皆讲“致用”,所谓“经世之务”是也。 ↓ (1)从史料信息①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清初三大思想家都倡导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 (黄)宗羲以史学为根柢,故言之尤辩。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真极大胆之创论也,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62
(2)从史料信息②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黄宗羲以史经世的学术方法使他的思想更能说服人,而他的学术著作中对后来人影响最大的要数《明夷待访录》。 ③尔后此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 ↓ (3)从史料信息③可以看出,梁启超认为近代的民权共和思想深受黄宗羲思想的影响。
63
主题三 宋词与明清小说的繁荣 [史料研读] 史料一 词体至宋而繁荣……援佛老精神以入儒的宋学背景……与宋代空前发达起来的市井商业文化意识彼此交壤,导致了宋世文人尚义理而又随俗逐媚的精神势态;而宋世制禄丰厚,坊间歌妓又出于自身利益而出金资助词客,这种物质力量的推动势必成为词集刊行的有效保证。 ——韩经太《宋词与宋世风流》
64
史料二 明之中叶,即嘉靖前后,小说出现得很多,其中有两大主流:一、讲神魔之争的;二、讲世情的。 清代的小说之种类及其变化,比明朝比较的多,但因为时间,我现在只可分做四派来说一个大概。这四派便是:一、拟古派;二、讽刺派;三、人情派;四、侠义派。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问题] 据史料一分析归纳宋代词繁荣的主要原因。据史料二指出明清小说发展具有什么特点。
65
[解读] 抓关键信息 获结论 (1)史料一认为宋代理学的形成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等因素促进了宋词的繁荣。 (2)史料二信息说明了明清小说的发展具有种类繁多,思想内容复杂,体裁广泛,表现手法丰富,艺术水平高超等特点。
66
[史论拓展] 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1.明清时期封建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使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新景象,社会生活亦趋丰富,为明清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学素材。 2.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市民阶层追逐物质利益和个性解放的观念增强,传统的严谨的文学形式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小说在语言的使用、完整表达及故事性等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可以满足市民阶层的这些愿望。
67
3.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对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对文化作品的需求进一步通俗化,为明清小说的繁荣提供了物质和社会基础。 4.小说体例经历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这一过程后,到明清时期已非常成熟,印刷术的完善,促使各书坊争相刻印。
68
[史观连线] 多元史观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唯物史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崩 溃、封建制确立的时代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大背景,这体现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 2.阶级史观:孔子、老子主张社会有序,主张统治者“仁” “无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 代表下层劳动者群体的利益,其他如孟子、韩非等则代表新 兴地主阶层的利益。
69
3.文明史观 (1)文明传承方面: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今天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弘扬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有益成分,如民本思想、和谐观念、统一意识、义利观念,同时也应剔除其落后时代的如三纲五常、等级贵贱等内容。 (2)东西文明对比方面:应关注 孔子等人的民 本、仁政、君民观念与同时期西方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人的人文主义思想、城邦民主政治主张,古罗马注重立法、法律至上的治国理念的比较。 (3)联系现实的方面:应注意孔孟儒家思想中的“民本”主张与当今民主本质上的区别,即古时“民本”思想以维护君主特权为中心,当今民主以人权平等为中心。
70
[对点训练] (2015·昆明调研)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 原因是王阳明( ) 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明天理,去人欲” C.高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 C
71
解析:王阳明强调内心反省达到良知,突显了人的主体地位,带有人性觉醒的意味,为后来追求平等的早期启蒙思想家所利用和发展,故C为正确选项。王阳明的“心学”思想以儒学为基础,并未否定孔孟权威,故排除A项;他仍然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儒家伦理纲常规范行为,并未否定“明天理,去人欲”,故排除B项;知行合一强调道德实践,并不具有思想启蒙的内涵,故排除D项。
72
一、王阳明“心学”和明清之际进步思想 1.(2014·高考广东卷)《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什么《诗经》、古文,一 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 紧的。”据此 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 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 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A
73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材料的内容和明清科举取士的内容。《红楼梦》是清朝小说,当时理学占统治地位,科举取士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材料中贾父强调四书的重要性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孔子的地位发生动摇,也没有反映富家子弟 弃儒从商,故排 除B、C两项。《红楼梦》是清朝小说,反 映了清 代生 活,故D 项错误。
74
2.(2011·高考天津卷)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 视“世间惟下下人最 多”的现实, 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解析:从材料看,儒学一直为少数士大夫垄断,而 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 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 人垄断的批判,也是为了儒学的发扬光大,故选C项。 C
75
3.(2010·高考广东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 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 心。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 C
76
二、明清科技和文学艺术 4.(2014·高考重庆卷)明 朝宋应星《天工开 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77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含义。还魂纸指再生纸,即用废旧纸作原料造出的纸。从材料中“江南……不以为然,北方……随手拾起再造”可知①错误;从材料中的第一句话可知还魂纸的制造工艺简单,故③错误。由此,排除含①或③的A、B、D三项,故选C项。
78
5.(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清代有学者说:“古有儒、 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 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这表明 (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 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C
79
解析:解答本题应理解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之间的关系。清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扩大,促成了小说这种世俗文学形式的繁荣。小说成了广大市民喜闻乐见 的文学形 式,材料说明的正是这一点。因此,A项不正确,B、D两项是世俗文学 的意义,但不 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A、B、D 三项。
80
6.(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蓝脸的窦尔敦盗 御马,红 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 喳喳。”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 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 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B
81
解析:京剧脸谱来源于中国古代“傩”戏中的面具。在后来戏剧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人们给不同颜色的脸谱赋予不同的性格,这种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很难真实地再现历史、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从而也就不能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故排除A、C、D三项。
82
7.(2012·高考四川卷)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 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 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 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 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 A
83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康 熙帝所处时代的定位。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1722年。此 时,中国已经渐趋衰落,而西方则步入了近代社会的转型期,如 英国已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康熙帝此时对西方的发展已经有了警觉,A项正确。而B项中的“迫切”、C项中的“深入”、D项中的“巨大压力”均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