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寧為燒盡、不願腐銹」(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 馬偕之路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寧為燒盡、不願腐銹」(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 馬偕之路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寧為燒盡、不願腐銹」(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 馬偕之路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長榮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 長榮精神課程 哲學與宗教學系 助理教授 林明珠

2 馬偕的一生 克苦耐勞、膽識過人、博愛為懷 1884 出生於加拿大 1965 多倫多大學畢業 1870 美國神學院畢業 赴英國愛登堡大學深造
1871/12/30 自高雄上岸 1872/4/ 北上至淡水 建立淡水基督長老教會 總共建立 9 間教會 設立淡水醫館 1882 在淡水創辦牛津學堂 1884 台灣第一所淡水女學校 遠赴花東地區傳教 深入北部原住民部落建立19間原住民平埔族教會 1901 喉癌病逝淡水

3 馬偕對台灣社會的貢獻 具醫療常識免費為貧民治病供藥,自制拔齒器為人拔牙二萬餘顆解決人的苦痛
將中醫醫術與民俗療法結合研究,關心地方病,致力改善 當時的瘧疾、水痘和熱病等疾病 採取全台灣巡迴醫療服務,深入山區,服務並與原住民為友 1884 救治「中法戰爭」受傷清兵,使台灣人體認愛是不分種族也不應受任何因素阻礙 娶台灣婦,以台灣為家 學習台灣文化、熱愛台灣,視台灣人為至親 建造北台灣6多0間基督教堂 觀察並留心研究台灣在十九世紀之社會狀況 接觸並關顧原住民的身心靈之生活

4 看得見的宗教信仰 馬偕生長於虔誠的宗教家庭中,求學時代就立志要到海外宣教 馬偕定居淡水後,勤學漢字,並向牧童學台語,五個月後便能用台語傳教。
馬偕憑著他的堅信毅力和行醫濟世的方式,自1872迄1880年短短八年間,在淡水、五股、苗栗、台北、基隆、新竹等地開設了二十所教會。 深入原住民聚落,並翻山越嶺遠至宜蘭、花蓮傳教。

5 「他不是台灣人,卻視原住民為至親。 他不是台灣人,卻為台灣付出一生。 」
人道關懷: 原住民不是「生蕃」,宗教信仰打開人的封閉心靈 醫療傳道:設立山地巡迴醫療工作隊,一手拿聖經一手捧醫藥 社會服務:診治虐疾和傳染病,關懷貧病 教育人才: 領導訓練本地教會工作者和社會服務者 「他不是台灣人,卻視原住民為至親。 他不是台灣人,卻為台灣付出一生。 」

6 為愛上帝和人,凡事都能 在無比的毅力下,馬偕克服異文化和生活習俗之差異,曾歷經數不盡的暴民,流氓恐嚇脅迫和傷害,遭遇被丟石頭、潑糞等,更數度在土匪、「生蕃」出草的刀口下生命危險。所建立的教堂也數度被拆、被燒。但馬偕沒有後悔或仇恨,只專心一意地盡使命。 馬偕到台灣之後,就打算「永不回頭」,同時也永遠與台灣人生活在一起。因此他早就決定不要做三件事,那就是坐轎、結婚與回國休假,但客觀環境的影響,都讓他身不由己。

7 1. 異文化的語言認同 有一次馬偕在一個小丘上,看見十幾個小孩在放牛,他一走近他們時,牧童們都大叫:「外國鬼,外國鬼!」,揮著大笠帽在地上跑跳,然後避開。第二天馬偕又去找這些牧童。他們看見馬偕走近時又紛紛逃開,第三天馬偕才有機會開口向他們說話,他力求發音正確,他們驚異道:「他懂我們的話哩!」「外國人」能說台灣話,這使得牧童們大為高興。馬偕把握時機,即時拿出袋錶,要他們過來看,他們立即把他包圍起來,好奇的摸摸地的手背、鈕扣和衣服。 從此牧童與馬偕即成了朋友,牧童們反而每天都期待馬偕來與攸們一起玩。馬偕也每天和他們玩五、六個鐘頭,和他們聊天,把新聽到的字句都記下來。 馬偕的詞彙因此增加得很快。他從牧童們交談獲益最多,多年以後,這些牧童成年時,仍舊與馬偕十分友好,且常回憶當在小丘上的邂逅。牧童中有好幾人成為基督徒,其中一個做了傳道師。

8 2. 成為台灣女婿和家庭 1878 年馬偕(卅四歲),娶五股坑女子張聰明為妻。張聰明,乃五股坑最初的女信徒陳塔嫂之孫女,幼小時給人做養女。陳塔嫂,以錢贖回她。於1884年時帶她到偕牧師處,說要將她嫁給馬偕。一時雖很驚訝,但馬階經過一段考慮後同意這門婚事。她生了二女一男。兩女後來分別和馬偕的學生陳清義與柯維思結婚。 張聰明於六十五歲。1881年11月,在加拿大回台灣前的歡送會上,張聰明被邀上台發表演講(由馬偕翻譯),談她在加拿大的感想和體驗。一個幼年因未纏足而受盡虐待、不識字,叫「蔥仔」的鄉下養女,↑因與馬偕結婚而體驗跨國文化,張聰明也算是傳奇性一生。  

9 3. 透過服務而與他人連結 「往往我們旅行到鄉間時,即先在空地或寺廟臺階上唱一、二首聖詩,然後替人拔牙,繼而開始講道。病人常站立不動,俟牙被拔出後,牙即被置於也們的掌上,如果我們保留了他們的牙齒,則將引起懷疑:我常在一小時內拔取一百顆牙齒,自一八七三年以來,我親手拔起了二萬一千顆以上的牙齒。(《台灣遙寄》p.244)

10 4. 關心台灣人的健康生活 在台灣生活不衛生的時代,馬偕尋求「肺蛭蟲」侵入人體的原因,發現台灣民眾嗜食毛蟹。而「肺蛭蟲」蟲卵在清水中孵化成幼蟲後,就寄生螺螄體內,在溪流內生長的螃蟹吃了螺肉,肺蛭幼蟲就滲入蟹體,隨後藉著人們吃螃蟹的機會又傳入人體。 馬偕認真研究虐疾、水痘及熱病等以關懷台灣人的病痛

11 5. 令人感動的宗教心 1872年某一日,住在淡水河對岸五股坑的寡婦陳塔艘到淡水聽馬偕牧師的講道,深受感動。
在下一個禮拜天,她帶了幾位女伴同去,後來跟她一起去聽講道的人與日俱增。最後竟乘滿一隻小船到淡水聽道。 他們熱情的宗教信仰態度,勸馬偕親自到他們的村莊。 於是他就帶一些信徒訪問五股坑。沒想到當時許多村民出去迎接他們,更到村長陳博之家拜訪 馬偕將十誡寫在一些小紙條上,送給村長。這村長也很感動,就在眾人面前將紙條貼在自己家的橋上,然後宣佈也決心要依照這張十誡而活。

12 5. 催生台灣教會 1873年2月9日,馬偕在經過了11個月的傳教之努力後,終於有了成果。有五個人很勇敢地走到臺前,表明他們決定要信仰耶穌基督的意願。在眾人嘲笑、叫囂、辱罵下,這五位第一批的台灣信徒在基督的聖名下領洗。過了一個禮拜日馬偕為他們舉行了第一次聖餐典禮。北臺灣第一所教會於焉成立。

13 馬偕博士在台灣北部傳教,不辭辛勞近三十年,設立教會達六十餘所,施洗信徒幾三千人。
從起初被當地人排斥,到後來受鄉民敬重、得仕紳禮遇、獲巡撫頒獎,皆可見到他在台灣投注的宗教、醫療和文化教育之愛的彰顯,如今仍遺愛人間。這樣的人文歷史使淡水成為一個文化小鎮。

14 6. 贏得台灣人的愛 1893年9月6日馬偕和家人二度回加拿大述職。回國前,艋舺三大姓士紳下帖請馬偕到艋舺接受送別。馬偕回想自己在艋舺被三度逐出城、二度教堂被拆)這友誼得來不易。 當天,馬偕坐著八人大轎,陣頭由龍山寺出發,有八支樂隊開路、鑼鼓喧天、笙跋齊鳴,其次旗幟和鞭胞隊、緊接艋舺士紳、官員、三把大紅彎傘。大轎後面六個隨騎、十六頂轎子、三百名兵卒,這種風光的排場比起十六年前馬偕在艋舺被逼破的情景,令他感慨不已。

15 台灣是馬偕最後的住家 他在台灣傳教共三十個年頭,設立教會六十餘所,施洗信徒達三千人。
東奔西走、跋涉山河於客、漳、泉、平埔、高山間,蹤跡遍及苗栗以北,東達花蓮、台東。 終其一生認同台灣,以淡水人自居,他心在台灣、愛在台灣、血流在台灣、留根在台灣

16 「台灣遙記」永遠的見證 1895年11月,馬偕在加拿大完成他的著作《台灣遙寄》( From Far Formosa)並付印,這是他十八年內在台灣的經歷見聞和研究報告,是現代研究台灣歷史、人類學、文化和原住民的極品。 馬偕在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時不畏生死,全家又返抵淡水。日本竹木總督欽佩馬偕,乃出證明書准其自由通行傳教,並下令保護教會。特別對馬偕寓叫內博物室的收藏和研突成果非常有興趣,還派專人去攝影存檔。


Download ppt "「寧為燒盡、不願腐銹」(Rather burn than rust out) 馬偕之路 Rev. George Leslie Macka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