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流行性乙型脑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流行性乙型脑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流行性乙型脑炎

2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
在我国1940年从脑炎死亡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出乙脑病毒,证实本病存在。

3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是由嗜神经的乙脑病毒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性传染病。 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 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病死率高达20-50%。   

4 1.乙脑病毒属披膜病毒科黄病毒属 ,呈球型,直径20~30nm,核心含单股RNA,有衣壳。
2.本病毒在外界环境中抵抗力不强,56℃30分钟或100℃2分钟即可灭活,5%的来苏儿或5%石炭酸溶液1分钟即可灭活。但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很强,用冰冻干燥法在4℃冰箱中可保存数年。

5 传染源 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 猪是屠宰而种群更新快。自然界构成猪→蚊→猪的传播环节。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  病毒在蚊体内增殖,可终身带毒,甚至随蚊越冬或经卵传代。此外蝙蝠也可作为储存宿主。   

6 传播途径 经过蚊虫叮蛟而传播。库蚊、伊蚊、按蚊的某些种。 国内的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7 易感性 普遍易感,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 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 多数人通过临床上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
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 2~6岁发病率最高

8 流行特征 (1)主要分布在亚洲。在我国---长春连线以南仅东北北部、青海、新疆及西藏等地未见本病报告。
(2)本病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   (3)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9 发病机理 血 脑炎 感染乙脑病毒蚊子 叮咬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定因素: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病猪 叮咬 乙脑发病和病情的决定因素: 1、机体的免疫状况 2、病毒的数量和毒力 脑炎 隐性感染 中枢神经系统

10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为10~14天。 初热期1-3天 极期 4-10天 恢复期 2周
后遗症期 少数重症病人在半年后仍有精神神经症状

11 初期 体温在1~2日内升高到39~40℃,伴头痛、神情倦怠和嗜睡、恶心、呕吐。小儿可有呼吸道症状或腹泻。

12 极期 (1)高热 体温高达39~40℃以上。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障碍。
初期症状加重,此期主要表现为脑实质受损的症状 (1)高热 体温高达39~40℃以上。热度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 嗜睡、谵妄、昏迷或定向障碍。 (3)惊厥或抽搐 可有手、足、面部抽搐或惊厥;全身性阵发性抽搐或全身强直性痉挛。

13 (4)呼吸衰竭 . 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也是重要的死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可由呼吸中枢损害、脑水肿、脑疝、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呼吸表浅,节律不整、双吸气、叹息样呼吸、呼吸暂停、潮氏呼吸以至呼吸停止

14 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是乙脑极期的严重症状,三者互相影响,其中呼吸衰竭常为致死的主要原因

15 (5)颅内高压征 剧烈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婴幼儿多无此表现,但常有前囱隆起, 重者发展为脑疝:颅内高压症状、昏迷加深、频繁抽搐,瞳孔忽大忽小,对光反射消失、最后常出现呼吸突然停止。

16 (6)其他NS症状和体征 多在病程10天内出现,是乙脑病人最危险时期
(1)锥体束受损---肢体痉挛性瘫痪、肌张力增强,巴彬斯基征阳性。少数人可呈软瘫。 (2)小脑及动眼神经受累---眼球震颤、瞳孔扩或可缩小,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等; (3)植物神经受损---尿潴留、大小便失禁;浅反射减弱或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 (4)不同程度的脑膜刺激征

17 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昏迷转为清醒,有的患者有一短期精神“呆滞阶段”,以后言语、表情、运动及神经反射逐渐恢复正常。

18 后遗症期 虽经积极治疗,部分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留有神经、精神症状,称为后遗症。发生率约5~20%。以失语、瘫痪及精神失常最为多见。如继续积极治疗,仍可望有一定程度的恢复。

19 临床分型 ------------------------------------------------------------
体温(℃) 神志 抽搐 神经反射 轻型 清晰 无 脑膜征不显 中型 有 有 脑膜征明显 重型 昏迷 持续性 病理反射强 暴发型 超高 深昏 反复强烈 病理反射强

20 并发症 发生率约有10%,以支气管肺炎多见 肺不张 败血症 泌尿系感染 应激性溃疡 褥疮

21 预后 轻型、普通型预后良好 重型、暴发型病死率高。 病后可留有后遗症

22 实验室检查 (1)Blood Rt wbc10~30×109/L
(2)CSF 澄清或微混,wbc ↑, 0.05~0.5×109/L,可>1×109/L,N↑- L↑, Pro ↑,糖正常或偏高,氯正常。 后期时IgG可有升高。

23 血清学检查 特异性的IgM抗体测定:多在病后3-4天即可在血清中出现,可用作早期诊断

24 Diagnosis (1)流行病学史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资料

25 治 疗 (1) 无特效药物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一.一般治疗
治 疗 (1) 无特效药物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把好高热、抽搐、呼吸衰竭三关 一.一般治疗 二.对症处理 重点把三关 高热 抽搐 呼吸衰竭 (一)高热 室温 300C以下 体温(肛温380C±) 物理降温为主 (二)惊厥或抽搐 药物降温为辅 1.镇静剂 去除病因 (1)治疗脑水肿 (2)保持呼吸道通畅 (3)降温 (4)治疗脑实质炎症用镇静

26 治 疗 (2) (三)呼吸衰竭 针对病因治疗 1.痰阻气管 吸痰、吸氧、雾化 2.脑水肿、脑疝 脱水、吸氧、激素 3.惊厥 镇静
治 疗 (2) (三)呼吸衰竭 针对病因治疗 1.痰阻气管 吸痰、吸氧、雾化 2.脑水肿、脑疝 脱水、吸氧、激素 3.惊厥 镇静 4.自主呼吸存在,但呼吸表浅者用呼 吸兴奋剂 5.自主呼吸停止 气管插管 气管切开 人工呼吸机 三.中医中药治疗 四.后遗症治疗 功能训练、理疗、针灸、按摩、体疗、高压氧

27 Prevention 控制传染源灭蚊 三带喙库蚊是一种野生蚊种,主要孳生于稻田和其它浅地面积水中。成蚊活动范围较广,在野外栖息,偏嗜畜血。因此,灭蚊时应根据三带喙库蚊的生态学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结合农业生产,可采取稻田养鱼或洒药等措施,重点控制稻田蚊虫孽生;在畜圈内喷洒杀虫剂等。 隔离病人至症状消失。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21天。 人畜分开 切断传染途径 保护易感人群

28 接种乙脑疫苗 接种对象:6-12个月婴幼儿。初次进入流行区者
接种方法:1岁时首次免疫2针(1ml),间隔1~2周;2岁时加强免疫1针(0.5ml);6~10岁时再各加注1针(0.5ml )。 接种时间:乙脑开始流行前1个月完成 保护率:85-98% 注意事项:过敏,不能与伤寒菌苗同时注射,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和慢性酒精中毒者禁用。

29 护理诊断和措施 体温过高 意识障碍 对症护理和配合治疗 休息与环境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脑疝表现,观察惊厥发作先兆、次数、部位等
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有无脑疝表现,观察惊厥发作先兆、次数、部位等 对症护理和配合治疗 脑水肿:20%甘露醇静滴,应注意30min内脱水完毕

30 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者:应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松解衣扣,清除口咽分泌物,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氧流量4~5L/min,以改善脑缺氧。
高热者:以物理降温为主,伴抽搐者应用亚冬眠治疗期间,应避免搬动病人。此外室温应维持在30℃以下。

31 生活护理 做好眼鼻口腔的清洁护理,每天用漱口液清洁口腔2次。定时翻身、拍背、骶尾部等受压处应经常按摩,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防止压疮形成。早期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恢复期病人注意增加营养,防治继发感染。注意病人安全,防止坠床,必要时用床栏或约束带约束。

32 健康教育 对病人的指导 大力宣传乙脑的防治知识。 在乙脑流行季节如发现有高热、头痛、意识障碍者,应考虑乙脑的可能性,立即送院诊治。
康复期病人有肢体瘫痪者,应注意协助使其肢体保持功能位,并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33 恢复期病人仍有瘫痪、失语、痴呆等神经精神症状者,应鼓励病人坚持康复训练和治疗,教会家属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康复疗法,如针灸、按摩、语言训练等。
预防乙脑的指导 加强对家禽的管理,尤其幼猪,搞好环境卫生。 在流行季节前对猪进行疫苗接种 对10岁以下儿童进行疫苗接种。


Download ppt "流行性乙型脑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