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CH7 兩岸關係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2 〈一〉兩岸關係的演變 分治的歷史與現實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3 分治的歷史與現實 兩岸關係演變情形: 軍事衝突 1949~1978 和平對峙 民間交流 1987~今日

4 分治的歷史與現實 軍事衝突時期( 年) 背景:1949年大陸淪陷,中共在北京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政府退守臺灣,兩岸形成以臺灣海峽為界的分裂分治局面。 雙方策略 中共:積極以武力【 解放臺灣 】。 臺灣:誓言【 反攻大陸 】。

5 結果 1949,古寧頭戰役。 1954,韓戰結束,美國為圍堵中共勢力擴張,派遣【 第七艦隊 】協防臺灣海峽,自此雙方均未逾越雷池一步。【 第一次台海危機 】 1958,八二三砲戰。【 第二次台海危機 】 一直到1960年代以後,兩岸衝突方告減少。最遲至1979年美國與中共建交時,兩岸間的軍事衝突方完全停止。

6 分治的歷史與現實 和平對峙時期(1979-1987年) 背景 雙方策略
七十年代起,國際情勢產生變化,美國對共產國家的圍堵及對抗策略,漸為談判及和解所取代。 1979年,中共與美國建交。 雙方策略 中共和平統戰:1979中美建交,發表【 《告臺灣同胞書》 】,提出「和平統一祖國」,推動「【 三通 】(通商、通郵、通航)【 四流 】(科學、體育、文化、經濟)」。 臺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面對中共統戰策略,採取【 三不政策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化解中共統戰策略。

7 結果 兩岸於是形成沒有軍事衝突,但卻和平對峙的狀態。 兩岸陷入僵局後,外交成為主要戰場。

8 分治的歷史與現實 民間交流時期(1987年起迄今) 背景 雙方策略 1987年,我國宣布【 解嚴 】,臺灣恢復民主政治發展的常態。
我政府開放民眾至大陸探親,結束兩岸長期隔絕的狀態。 雙方策略 中共: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與「三通」、「四流」。 臺灣:宣布【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不再視中共政權為叛亂團體。

9 結果 政治 民間:當前兩岸之間人員往來、經貿交流、文教交流等活動頻繁,呈現空前的密切關係。 1994千島湖事件。
1995李登輝總統訪問美國康乃爾大學。 1996臺灣舉行【 總統直選 】,中共導彈演習,引發「台海危機」。(【 第三次台海危機 】) 2000臺灣政黨輪替。 2005中共制訂反分裂國家法。 民間:當前兩岸之間人員往來、經貿交流、文教交流等活動頻繁,呈現空前的密切關係。

10 軍事衝突時期(1949-1978年) 中共:積極以武力【 解放臺灣 】 臺灣:誓言【 反攻大陸 】 和平對峙時期(1979-1987年)
雙方政策 軍事衝突時期( 年) 中共:積極以武力【 解放臺灣 】 臺灣:誓言【 反攻大陸 】 和平對峙時期( 年) 中共和平統戰:1979中美建交,發表【 《告臺灣同胞書》 】,提出「和平統一祖國」,推動「【 三通 】(通商、通郵、通航)【 四流 】(科學、體育、文化、經濟)」 臺灣:「三民主義,統一中國」,面對中共統戰策略,採取【 三不政策 】(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化解中共統戰策略。 民間交流時期(1987年迄今) 中共: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與「三通」、「四流」。 臺灣:宣布【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不再視中共政權為叛亂團體。

11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政經體制的差異 兩岸關係的定位不同 對主權認知的差異 互動模式的要求不同 缺乏互信的基礎

12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政經體制的差異 表面上:兩岸的分裂分治是分治前的國共內戰,黨派權力鬥爭的結果。
本質上:是兩岸政治、社會、經濟制度與生活方式之爭。 大陸:採行高壓極權的【 社會主義共產體制 】,以致經濟遲滯、社會封閉、政治極權。 臺灣:無論在民主政治的實施、社會開放的推動及國民經濟的發展等方面,都有優越的表現。 根本上:兩岸之間的差異,是【 意識形態 】與【 政治經濟制度 】不同。

13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兩岸關係的定位不同 中共:在【 一個中國 】」的框架下,將兩岸關係解讀為【 內政問題 】,全力封殺臺灣的國際發展與生存空間。 臺灣:強調【 民主化 】的發展,以求與國際主流價值結合,希望藉此取得國際社會的認同與支持,並進而將兩岸關係提升為國際議題,以抗衡中共的敵對行為。 基於以上情勢,兩岸在外交演變為一種【 零合遊戲 】。

14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對主權認知的差異 中共:以【 一個中國 】作為處理兩岸事務的最高依據,否定臺灣的主權獨立地位。
臺灣:「一個中國」是過去的歷史產物,現階段的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國號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分屬兩個【 互不隸屬 】的國家。 兩岸對【 主權認知 】的差異是兩岸交流互動中最大的僵局。

15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互動模式的要求不同 中共:希望從雙方緊密的經貿交流互動情勢,迫使臺灣回到「一個中國」的政治框架。
臺灣:主張與中國的經貿應該適度適量,避免臺灣經貿過度依賴中國造成內部【 產業空洞化 】。一方面維持兩岸經貿交流;另一方面希望減少臺灣產業外移至中國大陸發展,而鼓勵台商到其它國家投資。

16 目前兩岸關係的問題 缺乏互信的基礎 兩岸曾經透過臺灣的【 財團法人海峽交流基金會 】(海基會)及中國的【 海峽兩岸關係協會 】(海協會),舉行過兩次【 辜汪會議 】 (1993年及1998年),達成某些事務性協議。 但兩岸之間對於何謂一個中國爭執不下,因此兩岸關係轉趨冷淡,溝通管道擱置。 再者,由於近來大陸經濟好轉,臺灣許多產業西移,中國對兩岸協商姿態拉高,協商溝通更形窒礙難行。

17 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二〉中國的對台政策 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一個中國原則」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18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反分裂國家法 《告台灣同胞書》 葉九條 一國兩制 四點意見 江八點 一個中國原則

19 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一個中國原則」
在歷史發展中,中共處理兩岸關係的模式,從最初的「武力解放臺灣」到當前強調「和平統一」,雖然處理兩岸問題形式上做出改變,但實質意義上仍是堅持【 一個中國 】原則。 2000年發表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主張「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份,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代表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

20 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一個中國原則」
對台動武三要件: 臺灣被【 以任何名義從中國分割出去 】。 【 外國勢力 】侵佔臺灣。 臺灣當局【 無限期拖延談判 】。 抨擊「臺灣獨立」是中國統一的障礙 中共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利用民族主義情緒,抨擊【 臺灣獨立 】是中國統一的障礙。 批評臺灣現行的【 分裂分治 】主張及【 不統不獨的維持現狀政策 】是臺獨的化身。 指控臺灣若不及時「支持祖國統一大業」,將成為歷史罪人。

21 中國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一個中國原則」
封殺臺灣國際活動的空間 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中共刻意製造中共代表全中國的假象。 否認我國為政治實體,因此我國不能參加須以國家主權身分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 企圖使我國在國際社會中消失,以達成其「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 中共將「一個中國」解讀為一種【 事實的陳述 】」,並將「一個中國」原則當成是兩岸【 接觸與談判的先決條件 】,反對【 特殊國與國關係 】、【 一邊一國 】等可能賦予臺灣主權獨立國家身份的模式。

22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告臺灣同胞書》與「葉九條」
《告臺灣同胞書》:1979中共改革開放後發表,通過承認臺灣是一個經濟實體,間接承認臺灣是一個政治實體。 葉九條:1981發表,將臺灣定位為地方性的【 特別行政區 】,其意義為【 兩岸內戰 】已經結束,改朝換代已經完成,中共代表中國主權,臺灣只是中共統治下的地方特別行政區。 「葉九條」即葉劍英提出的「有關和平統一臺灣的九條方針政策」,為中國大陸對臺灣政策文件之一。

23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鄧小平的「一國兩制」主張
一國兩制: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其中,【 一國 】當然是指「一個中國」,至於【 兩制 】則指在國家統一後,大陸仍續行社會主義制度,而臺灣可以保持資本主義制度(或:非社會主義制度),兩岸兩制並存。 提出:1982中共處理【 香港回歸 】的問題時,明確提出「一國兩制」概念,亦即「統一」之後大陸實行社會主義,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以和平手段解決政治爭端。

24 企圖利用「和戰並用」的政策,來迫使我國政府接受其「一國兩制」的統一條件
進行「和平統一」的國際統戰 所謂「和平統一」就是「一國兩制」。 企圖貶抑我中華民國為地方政府,消滅我國際人格,孤立我國際地位。 加速「武力犯臺」的準備工作 企圖擾亂我民心士氣,造成我社會混亂。 迫使我政府與其談判,接受其統一條件─「一國兩制」。 香港問題後中國認為「一國兩制」也適用於臺灣,並允諾臺灣有較港澳更大的彈性空間。

25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江澤民的「八點看法」(江八點) 1995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針對兩岸關係提出八點看法。
重申「一國兩制」主張,並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 兩岸關係可以通過中華文化作橋樑,進行經濟活動之外的文化整合。 兩岸可以在【 一個中國 】原則下談判結束敵對狀態,並進行領導人互訪,大力發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以利於兩岸經濟共同繁榮,造福整個中華民族。

26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胡錦濤「四點意見」及「反分裂國家法」 2005胡四點
【 一個中國 】 【 和平統一 】 【 寄希望於臺灣人民 】 【 反對台獨 】 2005反分裂國家法:針對【 反對台獨 】,中共於2005年3月14日通過《反分裂國家法》: 明訂中國對臺灣合法動武的【 法源 】。 將臺灣定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若臺灣當局「以任何名義、任何方式造成臺灣從中國分割出去的事實」,北京得採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 《反分裂國家法》的制定,反映了中共對【 反獨】立場的強硬態度。

27 中國大陸的各項對台政策 「胡六點」再次重申「一個中國」原則,但是 肯定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並且表示 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同時呼籲兩岸儘快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簡稱ECFA),化解兩岸經貿往來的關稅問題,也首次公開表示兩岸在涉外事務中可以透過協商做出合乎情理的安排。

28 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三〉台灣的中國政策 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29 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 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從臺灣的立場來看,1949年海峽兩岸分裂以來,臺灣主權獨立,中共的統治權也不及臺灣,因此臺灣政府及民眾無法接受中共「一個中國」的論調。 1991年公布《國家統一綱領》,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代表政府從法律層面宣告國共內戰狀態的結束,不再視中共為一個叛亂團體。自此,我國的大陸政策漸調整為【 兩個對等政治實體 】,以務實外交理念作為處理外交和大陸政策的思維。 基於此,臺灣近十餘年來,推出【 臺灣主體性 】的主張,「臺灣優先」的考量,也就是在處理兩岸關係時,首應考量臺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

30 臺灣處理兩岸關係的原則 理性、和平、對等、互惠原則 1991年提出的【 國統綱領 】是我國近十餘年來處理兩岸關係最重要的指導綱領。
該綱領雖於2006年終止適用,但綱領中所陳述的某些原則如【 理性、和平、對等、互惠 】等,仍適用於處理當前的兩岸關係。

31 理性:雙方應承認彼此分裂分治的客觀事實。
和平:雙方均應放棄使用武力追求統一。 對等:中國不應把我政府降為特別行政區之類的地方政府,也不應在國際上打壓我方的生存空間。 互惠:雙方展開互補、互利式的各種交流。

32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三不政策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國家統一綱領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政府高層對處理兩岸關係的指示

33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三不政策 在和平對峙時期,基於【 漢賊不兩立 】的思維,以【 三不政策 】回應中共的統戰策略。
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

34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1991年,透過修憲程序終止動員戡亂時期。 意義:
不再視中共為一【 叛亂團體】,改以【 政治實體 】來對待。 開啟雙方良性互動善意的重要起點,也是兩岸關係大幅開展的關鍵性一步。

35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國家統一綱領 意義:定位兩岸架構為【 一個中國,兩個對等的政治實體 】。 前提:中國的統一是海內外中國人共同願望。
目標:建立【 自由、民主、均富 】的中國。

36 終止:前總統陳水扁認為,國統綱領定位國家將來選項朝向「統一」違背【 民主程序 】,於2006年2月27日宣告終止適用。
原則: 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 中國的統一,其時機與方式,首應尊重臺灣地區人民的權益,並維護其安全與福祉,分階段逐步達成。 國家統一的過程: 近程:交流互惠互不否定對方為政治實體,互不干擾國際活動。 中程:互信合作兩岸建立官方溝通管道,推動高層互訪,開放三通。 遠程:協商統一成立協商機制,依照人民意願共商統一大業。 終止:前總統陳水扁認為,國統綱領定位國家將來選項朝向「統一」違背【 民主程序 】,於2006年2月27日宣告終止適用。

37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制訂:1992年。
立法目的:國家統一前,為確保臺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特制定本條例。 兩岸定位:【 一個中國,兩個地區 】來面對兩岸分裂的客觀實體。 內容:規範內容涵蓋行政、民事、刑事等面向。為解決實際問題,對於臺灣地區人民在大陸地區成立的民事法律關係以及取得的權利、負擔的義務等,基於事實需要予以有條件的承認。

38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政府高層對處理兩岸關係的指示 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呼籲 增進兩岸經貿往來,發展互利互補關係。
兩岸平等參與【 國際組織 】,雙方【 領導人 】藉此自然見面。 兩岸均應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一切爭端。

39 前總統陳水扁先生的宣示、呼籲、指示 「四不一沒有」政策的宣示與修正 提出:2000年5月20日前總統陳水扁就職演說提出。
內容: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任內【 不宣布台獨 】、【 不變更國號 】、【 兩國論不入憲 】、【 不舉行統獨公民投票 】、【 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 】。 修正:面對兩岸的嚴峻環境,又得不到中共誠意回應的情況下,陳總統修正「四不一沒有」政策,直接拆掉「沒有」的部分,於2006年2月【 終止適用國統綱領 】,終止國統會運作。 意義:表面上看似是針對中共「一個中國」原則做出的模糊回應,但背後意涵其實是臺灣作為一個【 主權獨立國家 】的事實。

40 呼籲中共有關「未來一個中國的問題,也可以討論」。 經貿政策的指示與修正:
指示:2001年,改變過去【 戒急用忍 】的管制政策,提出【 積極開放,有效管理 】的指示,建立一套彰顯積極、開放標準明確暨兼顧有效管理的新審查機制。 修正:2006年,有鑑於在兩岸經貿關係上,臺灣太過依賴中國,為確保臺商投資的金錢回流臺灣,維持臺灣的競爭力,又將「積極開放,有效管理」也改為較緊縮的【 積極管理,有效開放 】,亦即政府「積極」負起「管理」的責任,以「有效」降低「開放」的風險。

41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2008年我國再次政黨輪替,新當選的馬英九總統針對兩岸關係,主張重啟兩岸互信對談機制,尋求兩岸共同利益,以符合臺灣主流民意。 馬總統在2008年的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將以「不統、不獨、不武」理念,追求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臺海兩岸的和平。

42 臺灣的各項大陸政策 2008年11月,中國方面的海峽兩岸關係協會會長陳雲林首度率團訪臺。這是自1999年「兩國論」造成兩岸關係陷入僵局後,兩岸間最重要的一次突破性交流活動。該次會談雙方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海運、郵政、食品安全等四項重要協議,對未來兩岸關係的持續發展,產生了關鍵性的作用。

43 東南亞國家協會 東南亞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與臺海兩岸距離都不遠,在人文環境上因為華裔為數不少的緣故,所以與臺海兩岸的關係十分密切。
中國也積極介入東南亞國家協會組織,並透過自由貿易協定,加強與東協會員國的關係。 我國與這些國家的互動較為被動且不足,該地區國家均無正式外交關係,故而在政治上的互動不多,只有透過與各國的雙邊貿易,才能避免被中國邊緣化。

44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國際政治的影響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四〉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國際政治的影響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45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臺灣 發展模式:初期國家發展模式,以經濟為主軸,1950年代,先後完成土地改革和經濟建設計畫,台灣經濟起飛,創造了世界「經濟奇蹟」。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教育普及、中產階級興起、政治參與擴大,導致社會逐漸開放。

46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政治經濟社會發展 政治 經濟 社會 1987解嚴以來,我國民主政治發展回歸憲政常態。
1996首度舉行【 總統直選 】,標識著臺灣民主轉型的成就。 2000年【 政黨輪替 】,更是我國民主鞏固的一個重大里程碑,顯示我國已經走出一黨獨大的政治局面,朝向政黨政治方向發展。 經濟 1950年代以來,臺灣進行一連串經濟土地改革,如「三七五減租」、「耕者有其田」等政策的落實,不但加強對農村經濟建設,也為臺灣經濟復甦奠定良好的基礎。 社會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教育普及、中產階級興起、政治參與擴大,導致社會逐漸開放。 1980年代民間社團大量出現,展現臺灣充沛、活潑的社會力量。而多元文化思潮的傳入,則更豐富了社會上的價值與文化內涵。

47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現況:包容理解不同族群在認同上的差異,建構共存共榮的多元化社會,是臺灣社會共同努力的目標。

48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中國大陸 發展模式:中共初期為鞏固政權,國家的發展是由政治引導經濟的發展。早期的「過渡時期總路線」、「三面紅旗」,以至後來的「文化大革命」,過度的政治運動反而限制了經濟發展。

49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政治經濟社會發展 政治 經濟 社會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大陸經濟雖然成長迅速,但是政治改革遲緩。
政府組織之間無法相互制衡,人民也無權監督政府,民主法治不健全,使得人民擁有的民主自由程度仍然相當有限。 經濟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大陸以經濟發展為重心,當前已經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大國。 1980年代起模仿臺灣的加工出口區,設置四個【 經濟特區 】,隨後更進一步開放十四個沿海城市的經貿發展,帶動全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 近年來,無輪在經濟成長率、對外貿易總額或外匯存底等方面,大陸的成果均已超過臺灣。 社會 隨著經濟發展,相對的製造出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成為社會安定的隱憂。 EX:官員貪污腐化、資源分配不均、區域發展失調、貧富差距、通貨膨脹等。

50 兩岸政治社會經濟的轉型 現況:社會開放、人權保障、政治民主都是中國大陸隨著經濟發展後即將面臨的挑戰。

51 國際政治的影響 美國的角色 在國際社會中,對兩岸關係影響最大的首推美國,兩岸都希望美國增強對己方的支持度,來做為與對方交涉的籌碼。
美國在兩岸之間扮演的角色,其實也是從【 自身利益 】考量為出發點。在兩岸關係上,美國的外交策略是與臺灣、中國大陸維持等邊的三角形關係。 三角關係的基礎:【 一法三公報 】 中美間的三個公報:1972年的《上海公報》、1979年的《建交公報》、1982年的《817聯合公報》。 臺美間的《臺灣關係法》。

52 國際政治的影響 歷史發展:冷戰時期,美國將臺灣視為反共的重要據點,但在1979年因為戰略需要選擇與中共建交;蘇聯解體後,美國視中共為國際地位的最大挑戰者,美中之間存在微妙的互動關係。

53 國際政治的影響 對美國而言,一個穩定的兩岸關係,最符合當前美國的國家利益,因為兩岸一旦發生動亂,美國勢必會被捲入這場戰爭,進而損及自身利益,美國不希望越戰的陰影再度浮現。所以,在【 一個中國政策 】的立場下,美國不支持臺灣獨立,而且反對兩岸任何一方片面改變臺海現狀,但鼓勵兩岸恢復對話,並希望彼此的爭議,循和平的途徑解決。

54 國際政治的影響 周邊國家 從區域政治的角度而言,兩岸同屬東亞區域範圍,兩岸之間的衝突與合作,涉及整個東亞區域安全與發展的考量。因此兩岸關係當然受到鄰國的重視。 日本:有感於近年來,中國經濟快速成長,國防武力迅速擴充的威脅,因此,與美國簽定【 美日安保條約 】的雙邊協定,實施軍事同盟,將美日共同防禦區域擴及日本周邊與亞太地區,亦即將臺灣海峽納入其防禦範疇,雖引發中共的抗議,但卻說明了兩岸關係的發展將對區域安全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 韓國:因與中國大陸龐大的投資與經濟利益考量,而不願意見到兩岸關係惡化,損及其國家利益。

55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社會交流 兩岸社會交流,早期主要是臺灣民眾返鄉探親,之後擴大為旅遊觀光;近年臺灣政府修正放寬到大陸的限制,除少數居於領導層次的高階公務人員外,軍人、公務人員都可以進出中國大陸。 近年來,大陸民眾嚮往來台旅遊,旅遊人數逐年增多,許多大陸人士來台,限制也逐漸放寬。 兩岸人民通婚頻繁,大陸地區配偶申請來台居留或定區的人次截至2006年為止已經接近2萬人。 中國也修改大陸居民赴臺灣地區旅遊管理辦法,逐步放寬大陸人士來臺觀光,使大陸人士來臺旅遊人數逐年增多。

56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經貿交流 由於中國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採取政治矮化、經濟籠絡、外交孤立以及軍事威脅的對台策略,導致兩岸在政治、外交、軍事無法溝通,因此經貿交流是目前促成兩岸關係正常化的重要管道。 雖然我政府先後實施「戒急用忍」、「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管制政策,但是大陸廣大的市場、人口、勞工吸引臺灣投資及產業移入,截至目前為止,臺灣到大陸的投資已超過三百億美元,累計兩岸貿易總額約有三千億美元。 2008年12月15日,兩岸兩會所簽署的四項協議正式生效,兩岸「三通」終獲實現,並進入「一日生活圈」,更加速了兩岸經貿的往來。

57 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 指由兩岸所簽署的區域貿易協定。協議內容包括商品貿易(排除關稅和非關稅障礙)、服務貿易、投資保障、智慧財產權、防衛措施、經濟合作、經貿爭端的解決機制等,是一個涵蓋範圍廣泛的區域貿易協定。 預訂於2010年上半年舉行第5次江陳會中也可望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以化解兩岸經貿往來的關稅問題,並建立具有兩岸特色的經濟合作機制。

58 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簡稱MOU)
兩岸已於2009年11月16日簽訂金融監理合作了解備忘錄,2010年1月中生效;

59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文教交流 兩岸文教交流雖然絡繹不絕,但受到意識型態的影響,交流幅度有限,其中學術交流最為熱絡且限制較少。
臺灣政府不鼓勵青年到大陸就學,目前對大陸地區的學歷尚無採認。 大陸官方對文教事務亦選擇性交流,鼓勵傳統技藝、國術武藝、中醫、體育等交流,對於出版、影視、新聞以及大陸研究生來台研究等有不同程度的限制。 目前我國在政策上已宣示將採認中國學歷,但政府必須在「三限六不」原則下進行,故對於大陸學生來臺仍有許多限制。

60 三限六不原則 「三限」指的是「限制採認之高等學校」、 「限制來臺陸生總量」、「限制學歷採認領域」;
「六不」則是指「不加分優待」、「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不編列陸生獎助學金」、「不允許陸生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以及「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

61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62 兩岸各項交流的展望 健全兩岸協商管道 隨著兩岸交往增加,各種經貿、法規等問題需要協商解決。
由於兩岸協商擱置,交流速度遲緩或障礙重重,甚至出現失序的現象。 健全兩岸協商管道,打破僵局,重啟談判協商之門,是現今的重要議題。 2008再次政黨輪替,海基海協重起協商機制,對於恢復兩岸協商管道有很大的幫助,將來將朝向健全兩岸協商管道發展,以共同處理各項問題。 未來每半年將舉行一次兩會(海基會與大陸海協會)高層會談。 而2008年所舉行的兩次「江陳會談」及簽署六項協議

63 截至2009年4月止,順利完成的三次「江陳會談」雖已就客貨包機,大陸人民來臺觀光,共同打擊犯罪、司法互助、兩岸三通、金融合作等問題,進行平等協商,並簽署了九項協議。
但日後兩岸仍應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持續就經貿及兩岸交流所衍生的各種問題展開協商,以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

64 兩岸第四次「江陳會談」訂於2009年12月21日起在台中市舉行; 四項協商議題: 「兩岸農產品檢疫檢驗合作」、 「兩岸避免雙重課稅及加強稅務合作」、 「兩岸漁業勞務合作」及 「兩岸標準檢測及認證合作」。

65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臺灣與中國已陸續獲准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今後基於經貿自由化以及全球市場的考量,兩岸的經貿活動都要納入世界經濟體系之下,雙方的決策者應該把兩岸關係放在全球的大架構下來思考。 唯有在世界貿易組織及全球化經濟體系的架構下,雙方的貿易互動才能進入直接交往的階段,透過經貿的協商,兩岸或許可以找到一個良好的溝通管道。

66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建構互動合作機制
兩岸應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積極就客貨包機,大陸人民來臺觀光,共同打擊犯罪、兩岸三通、農業合作、經貿合作等問題,進行平等協商,以促進兩岸和平與發展。 兩岸應針對臺灣海峽的資源開發、汙染防治、海上走私、海上安全等事宜,進行合作諮商,並尋求建立海上事件諮商機制,進而建立臺海軍事安全機制。

67 兩岸各項交流的現狀與展望 建立軍事互信機制
由於中共尚未放棄武力犯台,近年來更在福建、廣東沿海,布置八百枚以上短程飛彈,試圖以強大軍力迫使臺灣接受「一個中國」的統一條件,這些潛在的威脅不僅使臺灣同胞處於疑慮不安的狀態,有礙兩岸交流,更成為國際和平的隱憂。 臺灣與美國斷交以來,美國雖然沒有義務協防臺灣,但基於道義及《臺灣關係法》,仍不時提供臺灣所需的防衛性武器,持續承諾支持及維護臺灣安全。相對的,中共近年來積極擴充軍備、增強軍力,此舉必然會升高兩岸緊張對峙的氣氛。 如何重新開啟對談協商、簽署兩岸和平協議,並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設立台海和平區域,穩定台海局勢,實攸關亞太地區的和平和繁榮。


Download ppt "兩岸關係的演變 中國的對台政策 台灣的中國政策 兩岸互動與未來展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