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三国演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三国演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三国演义

2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3 是非成败转头空

4 青山依旧在 几度夕阳红

5 白发渔樵江渚上 惯看秋月春风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壶浊酒喜相逢

15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谈中

16 历史演义(参注释1) 用通俗的语言,将争战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衍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

17 第一节《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和版本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 1、西晋陈寿《三国志》、南北朝裴松之《三国志》“注” 。
2、李商隐《骄儿诗》:“或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三国故事晚唐已众口喧腾。 3、宋元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戏曲舞台的三国戏。 4、作者“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明高儒《百川书志》),写成小说。

18 《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 1、成书于宋代乃至以前; 2、成书于元代中后期; 3、成书于元末; 4、成书于明初; 5、成书于明中叶。

19 二、《三国演义》作者 早期版本题“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贯中编次”
1、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籍贯有太原、东原、杭州、庐陵多种说法。 有人说他是“有志图王者”(明王圻《稗史汇编》),有人说他是施耐庵“门人”(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 2、罗贯中著作:《录鬼簿续编》录其杂剧三种:现仅存《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一种。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有《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五种。

20 三、《三国演义》主要版本 1、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24卷,240则,每则前有七言单题。为现存最早版本。
2、李评本:《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简称“李评本”。此本不分卷,将240则合并为120回,目录由单题变双题。有眉批、总批,系叶昼假托,故后人称“伪李评本”。 3、毛本:《三国演义》,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刊本,对“李评本”回目、正文多有修改、增删,正统道德色彩更浓,评点多精辟见解,是三百多年来最流行的版本。

21 第二节 《三国演义》内容和思想 一、《三国演义》的基本内容
纵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至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共97年的历史。全书120回,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33回)主要写汉末动乱和群雄并峙,曹操集团的崛起和壮大。 第二部分(34—85回)主要写刘备集团的崛起和壮大,三国鼎立,蜀国南征北战,互相争雄的局面。 第三部分(86—120回)写三国的衰落,最终为司马氏所统一,建立西晋王朝。

22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横向看,《三国演义》描写了魏、蜀、吴三国间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展示了三国时期近百年的战争史; 描写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交手段; 在政治、军事、外交斗争中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堪称是一部谋略百科,有相当的认识意义和借鉴价值。 以浓墨重彩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

23 二、《三国演义》的思想主旨 《三国演义》主题纷争: 1、“正统”说 2、“忠义”说 3、“拥刘反曹反映人民愿望”说 4、“反映三国兴亡”说
5、“歌颂理想英雄”说 6、“赞美智慧”说 7、“天下归一”说

24 8、“讴歌封建贤才”说 9、“悲剧”说 10、“总结争夺政权经验”说 11、“追慕圣君贤相鱼水相谐”说 12、“宣扬用兵之道”说 13、“人才学教科书”说 14、“向往国家统一歌颂忠义英雄”说 15、“总结历史经验”说 16、“无固定主题”说等

25 1.《三国演义》主题概括: 《三国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同时也糅合着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的愿望,鲜明地表现出“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其中既有对明君贤相、清平世界的赞美与渴慕,对昏君贼臣、天下大乱的痛恨与厌恶,又有由于最终理想幻灭、道德失落、价值颠倒的惨痛现实所带来的悲怆与迷惘。

26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2“拥刘反曹”倾向 (1)、“拥刘反曹”的具体表现: 内容上,把刘备写成“仁君”、将曹操写成“奸雄”。 结构上,把刘蜀放在首位,而曹魏显居其次。 语言上,多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先主;而对曹操直称其名算客气,多称小名阿瞒,甚至称“贼”、“汉贼”、“国贼”。

27 (2)、“拥刘反曹”的思想实质 从官方史学看,“拥刘反曹”表现的是为偏安王朝争正统的封建正统观念 从民间文艺看,“拥刘反曹”表现的主要是反抗异族、“人心思汉”的民族情绪 从《三国演义》看,“拥刘反曹”既有拥护仁君仁政、反对暴君暴政的人民性,又有不满异族统治、要求“还我大汉”的民族性,还有某些封建正统观念的陈腐糟粕。

28 3、忠义思想 在《三国演义》中,既有下层人民群众互相扶持帮助的信义,也有上下隶属关系的“恩义”和“忠义”。

29 关云长 义绝 义不负心, 忠不顾死。

30

31

32

33 千里走单骑

34

35 关云长——”义“的化身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

36 下邳降曹:曹操赞曰:“财贿不足以动其心,爵禄不足以移其志”,“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
张辽问:“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如何?”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主臣者也,岂可共论乎?”

37 华容释曹:后人诗赞:“彻胆长存义,终身思报恩。威风齐如日,名誉震乾坤”;“拚将一死酬知己,致令千秋仰功名”。

38 诸葛亮形象的非常突出的“恩义”和“忠义”思想。他与刘备的关系,是封建社会中君臣关系的典范,达到了儒家提出的“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最高境界。
对于各个集团中的人物,只要表现出忠心不事二主,作者就加以赞扬。

39 第四节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

40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评《三国演义》的14种“妙”处
1.《三国》一书,有追本穷源之妙

41 2、《三国》一书,有巧收幻结之妙。 3、《三国》一书,有以宾衬主之妙。 4、《三国》一书,有同树异枝、同枝异叶、同叶异花、同花异果之妙。 5、《三国》一书,有星移斗转、雨覆风翻 之妙。 6、《三国》一书,有横云断岭、横桥锁溪之妙。

42 7、《三国》一书,有将雪见霰、将雨闻雷之妙。
8、《三国》一书,有浪后波纹、雨后霡霂之妙。 9、《三国》一书,有寒冰破热、凉风扫尘之妙。 10、《三国》一书,有笙箫夹鼓、琴瑟间钟之妙。

43 11、《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
12、《三国》一书,有添丝补锦、移针匀绣之妙。 13、《三国》一书,有近山浓抹、远树轻描之妙 14、《三国》一书,有奇峰对插、锦屏对峙之妙。

44 一、人物形象 “三绝” 毛宗岗《读三国志法》:吾以为《三国》有三奇,可称三绝。诸葛孔明一绝也,关云长一绝也,曹操亦一绝也。

45 1、曹 操 奸 绝: 奸诈 奸雄

46

47

48 曹操“奸诈”表现 残暴、嗜杀成性,极端利己主义: 恩将仇报杀吕伯奢;坑杀降卒;血洗徐州;“衣带诏”株连家族,勒死孕妇;
○疑而杀人:水军都督蔡瑁、张允 ○梦中杀人:贴身侍卫 ○佯醉杀人:乐官师旷。 ○借刀杀人:名士祢衡 ○伺机杀人:行军主簿杨修 ○借“物”杀人:管粮官王垕

49 曹操“奸雄”表现 有胆识、有魄力、有才华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A. 军事上的雄才大略,政治上的远见卓识 B.识才,爱才、重才 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公

50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三)道德悲剧意识 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 刘备悲剧: “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悲剧: “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51 刘备 仁义明君, 忠厚长者 鲁迅: 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

52 刘备 ——“仁君”典范: “仁”为赢得民心手段: 理政新野:“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 当阳撤退:携民渡江:“举大事者必以人为本”; 兵进西川:“秋毫无犯”,百姓“焚香礼拜”。 “仁”为安身立命准则:宁失军师不强徐庶所难;不顾幼子唯恐赵云有失;三让徐州而不受,出入荆州而不夺,兵临西川不忍取。

53 《三国演义》第60回刘备说: 今与吾水火相攻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于天下,吾不忍也。

54 诸葛亮 智 绝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人格上重“忠义” 诸葛亮 ——“忠”的楷模 对蜀汉“竭尽忠诚,至死方休”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辅佐刘备:忠心耿耿,克尽臣职守。
辅佐刘禅:力撑危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74 诸葛亮——”智“的代表 第35回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 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寻章摘句之流,非经纶济世之才也。”这经纶济世之才就是诸葛亮。

75 一、诸葛出山 毛宗岗:读《三国志》者,必贪看孔明之事,乃阅过三十五回,尚不见孔明出现,令人心痒难熬。
至36回“元直走马荐诸葛”中才由徐庶亲口说出“伏龙”即诸葛孔明。

76 三顾茅庐 见单福作歌而以为孔明; 闻报水镜来而以为孔明; 见崔州平而以为孔明; 见石广元、孟公威而以为孔明; 见诸葛均、黄承彦而以为孔明;

77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毛评:淡泊宁静之语,是孔明一身本领。淡泊,则其人之冷可知;宁静,则其人之闲可知。天下非极闲极冷之人,做不得极忙极热之事。后来自博望烧屯,以至六出祁山,无数极忙极热文字,皆从极闲极冷中积蓄得来。

78 隆中对——未出茅庐而知三分天下 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 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 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 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 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 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 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

79 将军欲 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 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
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后人有诗赞曰:“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80 二、赤壁之战 第43回(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到第50回(诸葛亮智算华容 关云长义释曹操),小说用了8回的篇幅写“赤壁之战”。这既是为了充分的表现这场在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突出这场战役在“三国鼎立”中的关键作用;也是为了充分展示诸葛亮的“智绝”。

81 赤壁之战中的诸葛亮 舌战群儒,智激孙权和周瑜,草船借箭,定计火攻,七星坛祭风,智算华容。
周瑜只是诸葛亮的侧面陪衬,蒋干中计、苦肉计都被诸葛亮识破,此后三气周瑜,周瑜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 料事如神,谋略超人;下知地理,上晓天文。深谙政治,精通军事,善于外交。

82 三、七擒孟获 毛宗岗评: 孙权之兵,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孟获之兵,亦曹丕所欲借以攻蜀者也。
孔明之通吴,非注意于东,而注意在北;孔明之征南蛮;以非注意于南,而注意在北也。 “七擒孟获”是北伐的前奏。

83 四、六出祁山 骂死王朗;空城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造木牛流马;上方谷地雷阵;死诸葛吓走生仲达等。
司马懿屡屡称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吾不如孔明也”。 诸葛亮临终前说:吾本欲竭忠尽力,恢复中原,重兴汉室,奈天意如此,吾旦夕将亡矣。

84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诸葛亮悲剧: “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鞠躬尽瘁,积劳成疾, “出师未捷身先死”。 庞统说:“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 “君不仁,臣不忠,则可以霸王矣!”(《韩非子·六反》)

85 作者的理想是仁政、明主、贤相、英才相结合的理想社会。但这个理想在强大的“天意”面前被击得粉碎,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的幻灭,道德的失落,价值的颠倒所感到的一种困惑和痛苦。诸葛亮最后壮志未酬,饮恨而终,成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在诸葛亮身上,寄予了作者的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国演义》也是一部悲剧。

86 二、刻画人物采用的手法 1、出场定型 2、反复渲染 3、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4、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87 三、《三国演义》出色的战争描写 丰富、生动、深刻 1、犯中求避,同中见异,千变万化,特点鲜明。 2、注重表现战争中的“智谋” 。 3、注重在战争中写人。详写战前谋划;详写主动、得胜方。 4、注重场面气氛渲染,多用张弛结合、动静结合手法。

88 三大战役都是以弱胜强的火攻,但官渡之战是烧粮草;赤壁之战是烧战船;彝陵之战是烧营盘。烧粮草在平原,烧战船在水上,烧营盘在山林。
官渡之战,袁绍败于无智;赤壁之战,孙、刘胜于斗智;彝陵之战,东吴显是智胜。

89 第五节《三国演义》的影响 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明清历史演义极盛,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统计有163部。较有特色的作品:
(1)列国系统:明代余邵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清代蔡元放《东周列国志》。 (2)隋唐系统:明代罗贯中《隋唐两朝志传》,齐东野人《隋炀帝艳史》,袁于令《隋史遗文》。

90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三 国 演 义 “四大名著”之一 “四大奇书”之一 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历史演义 开山之作

91 三国演义 人才学 军事战略学 智谋策略学 百科全书

92 《三国演义》的不足与糟粕 1、人物描写有过分夸张失实之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2、书中有不少的迷信情节; 3、男人的世界;女人是陪衬; 4、《三国》之“国骂”。

93

94

95

96


Download ppt "三国演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