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关键性问题  经络的概念  经络系统的组成  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分布规律  奇经八脉的生理功能  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2  第一节 经络的概念和经络系统 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脉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部分,多行于人体的深部,有一定的循行路径;络脉是经脉小的分支,多行于较浅的部位,纵横交错,网络全身。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3 经络系统的组成 十二正经 十二经别 经脉 奇经八脉 经络系统 十五别络 络脉 浮络 孙络 十二经筋 连属 部分 十二皮部

4 十二经脉是经脉中的主干部分,分为手足三阴三阳四组,即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合称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有一定的起止部位、循行部位和交接次序,在肢体分布和走向上有一定的规律,与体内脏腑有直接的络属关系,并有阴经阳经的表里相合

5 十二经别是从十二经脉分出的正经,它们分别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循行于体腔脏腑深部,上出于颈项浅部,然后阳经的经别仍回本经,阴经的经别合于 相表里的阳经,并随阳经上行头面。其作用是加强十二经脉中相表里两经的体内联系,并能通达正经未行经的官窍和形体部位,以补正经不足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奇者,异也。奇经八脉是不同于十二经脉(正经)的另一类经脉。它们的分布不似十二经脉那样规律,与脏腑没有直接的属络关系,彼此之间也无表里配合关系,都无经别、经筋和皮部,故称之为“奇经”

6 络脉是分为别络、孙络、浮络 别络是经脉中别出的较大络脉,共十五条。称十五别络。其中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有一支别络,加上脾之大络,合成十五别络。其主要功能是加强表里两经在体表的联系和调节作用。 浮络是分布于人体浅表部位的络脉。 孙络又叫孙脉,是络脉中最细小的部分。 连属部分指经筋和皮部,是十二经脉与筋肉、体表皮肤之间的联络部分,附属于十二正经,故称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循行部位上分布的筋肉系统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的功能活动反映于皮肤的部位

7  第二节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及名称分类 十二经脉命名含义表

8 十二经脉名称分类表

9 手太阴肺经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环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10 手阳明大肠经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禹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11 足阳明胃经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 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12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 ,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脾之大络,名曰大包,出渊腋下三寸,布胸胁

13 手少阴心经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14 手太阳小肠经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15 足太阳膀胱经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 ,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        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脾外从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 至小指外侧。

16 足少阴肾经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 上股骨内后廉, 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17 手厥阴心包经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18 手少阳三焦经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角,以屈下颊至.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19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20 足厥阴肝经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母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21 十二经脉的走向与交接规律 手三阳经 手三阴经 足三阳经 足三阴经 《灵枢.逆顺肥瘦篇》:“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22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足大趾端 食指端 鼻孔旁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心中 目内眦 足小趾端 小指端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太阳膀胱经 足少阴肾经 胸中 无名指端 目外眦 足大趾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 足厥阴肝经 肺中 《灵枢.营卫生会篇》:“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23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分为六条阴经、六条阳经。阴经属里,阳经属表。十二经脉中的一条阴经与一条阳经配合关系,即为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相为表里两经的循行特点:都在四肢末端相交接,都分别循行于四肢内外两个侧面的相对位置,分别络属于相为表里的脏腑。 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意义:不仅加强了相为表里两经的联系,而且使相为表里的脏与腑,在结构上通过经脉加强了联系,在生理功能上相互配合,在病理上可以相互影响,在治疗上可以相互利用。

24 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关系表 阴经 (属脏络腑) 阳经 (属腑络脏) 循 行 部 位(阴经行于内侧,阳经行于外侧) 手 太阴肺经 厥阴心包经
少阴心经 阳明大肠经 少阳三焦经 太阳小肠经 上肢 前 缘 中 线 后 缘 太阴脾经* 厥阴肝经* 少阴肾经 阳明胃经 少阳胆经 太阳膀胱经 下肢 在小腿下半部和足背部,肝经走在前缘,脾经走在中线。 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叉之后,脾经走在前缘,肝经走在中线。

25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四肢部 Δ注:内踝上八寸以下,足厥阴在前,足太阴经在中;内踝上八寸以上,足太阴经在前,足厥阴经在中。

26 头面部

27 躯干部

28 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特点
 第三节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奇经八脉的特点 1.循行不如正经有规则,上肢无奇经分布。 2.与脏腑无特定的络属关系。 3.彼此间无表里配合关系。 奇经八脉的功能 1.密切十二经脉的联系。 2.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 3.与肝肾等脏及脑、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关系密切。

29 督 脉 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背部正中。 二、功能 1.调节阳经气血,总督一身之阳经,称为“阳脉之海”。 2.反映脑、髓和肾的功能。 任 脉 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腹部正中。 二、功能 1.调节阴经气血,总任一身之阴经,称为“阴脉之海”。 2.任主胞胎,与女子月经、生殖机能及妊娠有关。

30 冲 脉 一、循行部位 起于胞中,行于人体前后上下。 二、功能 1.调节十二经气血,称为“十二经脉之海”。 2.“冲为血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与妇女月经有关。 带 脉 一、循行部位 起于季胁,环腰如带。 二、功能 约束纵行的诸脉。 主司妇女带下

31 口齿舌与经络的关系 1)足阳明胃经挟口入上齿龈。 2)手阳明大肠经挟口入下齿龈。 3)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抵舌根。 4)督脉止于龈交。 5)足厥阴肝经、任脉、冲脉环绕口唇。

32 直接入耳的经脉 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手太阳小肠经。 连目系的经脉 直接连目系: 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 目外眦交接: 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少阳胆经。 目内眦交接: 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 抵目眶下: 任脉、冲脉。 达目内眦: 阴跷、阳跷脉。 抵目内眦: 督脉合足太阳。

33 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 别 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 第四节 经别、别络、经筋、皮部 经 别 经别—从十二经脉分出,深入躯体深部,循行于胸、腹及头部的重要支脉。 一、循行特点 “离、入、出、合” 二、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2.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 3.加强了十二经脉和头面部的联系。 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 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34 别 络 别络——从经脉中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十二经脉和任督两脉各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十五条,称为“十五别络”。若加上胃之大络,又称“十六别络”。一、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别络在本经四肢肘膝以下分出,表里两经的别络相互联络。任脉的别络分布于腹部。督脉的别络分布于背部。脾之大络分布在胸胁部。 二、功能 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的联系。 2.统率其它络脉,加强了人体前、后、侧面的统一联系。

35 经 筋 经筋——十二经脉连属的筋肉体系。 一、分布规律 一般都在浅部,从四肢末端走向头身;多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附近;进入胸腹腔而不络属脏腑。 二、功能 约束骨骼,有利于关节的屈伸运动。 皮 部 皮部——体表的皮肤按经络的分布部位分区。全身皮肤划分为十二个部分,称十二皮部。皮部是十二经脉及其所属络脉在皮表的分区,也是十二经脉之气的散布所在。 功能:抗御外邪,传导病变。

36 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 络 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运行全身气血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营养脏腑组织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
 第五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经 络 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运行全身气血 营养脏腑组织 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平衡 联络脏腑器官沟通内外上下 脏腑与肢节的联系 脏腑与官窍的联系 脏腑之间的联系 经脉之间的联系

37 一、沟通联系作用   人体由脏腑、形体、官窍和经络等组织构成,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又共同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其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是通过经络的联络和沟通作用来实现,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38 1.脏腑之间的联系 (1)十二经脉各经都分别络属于一脏一腑,从而加强了相为表里脏腑之间的联系。 (2)某些经脉还可联系多个脏腑 如胃经之经别上通于心;脾经“注心中”;胆经的经别贯心;肾经“从肺出络心”、“上贯肝”;心经“却上肺”;肝经“上注肺”、“挟胃”;小肠经“抵胃”等 从而构成了脏腑间的多种联系。   

39 2.脏腑与体表外周肢节之间的联系。 主要通过十二经脉内与五脏六腑相互络属,其经脉之气又散络结聚于经筋,并散布于皮部,从而使皮肤、四肢、筋肉组织与内脏之间,通过经脉而沟通联系起来。 3.脏腑与五官九窍之间的联系。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循行分布过程中经过口眼耳鼻舌及二阴等官窍。 如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连目系,其别络又上行于舌;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上连“目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环绕口唇等。

40 4. 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二正经阴阳表里相接,有一定的衔接和流注次序;其次是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之间纵横交错;再次则是奇经八脉之间亦彼此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了经脉之间的多种联系。 如手足三阳经均会于督脉之大椎穴;阳跷脉与督脉则会于风府穴;足三阴经和阴维脉、冲脉均会于任脉;冲脉前与任脉相并,后则通督脉,而任、督两脉通会于十二经脉,可容纳十二经脉气血,故冲脉又称“十二经脉之海”;督、任、冲三脉同起于胞中等。

41 二、运输渗灌作用   经络通行气血,可濡养脏腑组织。气血之所以能输达周身,发挥其营养脏腑组织、抗御外邪、保卫机体作用,必须依赖于经络的传注和渗灌。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42 三、感应传导作用   即经络系统对于针刺或其他刺激的感觉传递和通导作用。如针刺的“得气”、“行气”现象即是经络感传的体现。 四、调节作用 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出现气血不和及阴阳偏盛偏衰,即可运用针灸等治法来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促使人体机能恢复到正常状态。

43  第六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阐释病理变化 1.经络是病邪由表传的途径 经络内属于脏腑,外布于肌表,当体表受到病邪侵袭时,可通过经络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次向里传变而波及脏腑。 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瘀脏腑的途径。 2. 经络是体内病变反映于外的途径 脏腑病变可通过经络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孔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真心痛,常放射至上肢内侧尺侧缘;胃火上炎可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可见目赤等,皆为经络传导之反映。

44 3.经络是脏腑间病变相互传变的的途径。 脏腑之间通过经脉相互联系,所以某一脏腑的病变可通过经络传到另一脏腑。 例: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故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入肺,络心,故肾虚水泛可凌心、射肺;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致肺热壅滞而喘咳胸满等。

45 二、指导疾病诊断 经络循行有一定的部位,并络属于相应脏腑,内脏的疾病可通过经络反映于响应的形体部位。   可根据疾病症状出现的部位,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以分经诊断疾病。 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为肺病。又如头痛,痛在前额,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头两侧,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头巅顶,则多与厥阴经有关。

46 此外,在经络循行部位,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可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反应物,或局部皮肤出现某些形态变化,常有助于疾病的循经诊断。 如肺病可在俞穴出现结节或中府穴有压痛;肠痈可在阑尾穴有压痛等。

47 三、指导疾病治疗   针灸、按摩,可在其病变的邻近部位或经络循行的远隔部位取穴。 其经穴的选取,亦是根据病属何经,再进行“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亦以经络为通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而使药到病所,发挥治疗效应。 如治头痛,属太阳经者可用羌活,属少阳经者可用柴胡,属阳明经者可用白芷。 

48 思考题 1.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头面部和躯干部的分布规律各如何? 2.写出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3.十二经脉表里关系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4.简述冲任督带四脉的大体循行路线。 5.交会于巅顶的经脉有哪几条? 3.连舌的经脉有哪几条? 4.入耳的经脉有哪几条?


Download ppt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