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3 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4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5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2、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6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3、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 (一)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过程 4、 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时期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8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科学发展观回答的主要问题是: 什么是发展?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9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0 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关于发展观的理论追溯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相关论述 ⑴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⑵生产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 ⑶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脑之间的对立和差别; ⑷共产主义社会要使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11 毛泽东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理论阐述 ⑴发展要根据本国的情况走自己的路; ⑵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⑶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 ⑷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 利益关系

12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 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⑵发展是硬道理; ⑶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 两个文明一起抓;
⑷既要讲速度又要讲效益的思想。

13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 江泽民 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⑵发展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 ⑶发展包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速度和效益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14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基本视角:置中国发展于世界大局中来思考 历史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现实依据: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 发展要求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5 (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16 观念革新:从发展到科学发展 1. 发展观的演变 (1)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
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如1季度、1年、3年、5年、10年)内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或按人口平均的实际产出的增加。即社会财富的增加.

17 经济增长的衡量 通常以 国民生产总值(GNP)和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其人均数值来表示。

18 GNP 或者GDP衡量增长, 能够把国民经济的总体活动概括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数字,从而可以成为表明经济增长的国际通用量度,它的人均数也可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19 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一位参议员罗伯特·肯尼迪就指出:
“GDP对我们工厂的正常运转和街道的安全不起作用,它不包括诗歌的优美、婚姻的美满、公开辩论的智慧或公务员的公正性。GDP既衡量不出我们的才智,也衡量不出我们的勇气;既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同情,也不能衡量我们对国家的奉献。总之,它衡量的恰恰是生命真正价值以外的一切东西。”

20 (2)经济发展(Economic Development)
第一,投入结构的变化。 第二,产出的变化,主要为产业结构的变化。 第三,一般生活水平和分配状况的变化。一般生活水平的上升表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人均营养条以及人均居住条件的改善等等。但是,只是人均指标并不能确切反映广大人民生活水平是否确实提高,还必须考察分配状况。 第四,卫生健康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预期寿命的长短,婴儿死亡率的高低,每千人拥有的医生数和病床数的多少等等。 第五,文化教育状况的变化,表现在适龄青少年,特别是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和成人识字率的高低等等。 第六,自然环境和生态的变化。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状况是否逐渐改善或日益恶化。 经济发展 除了增长外, 还伴随着经济结构、社会和政治体制变革。

21 经济发展的衡量 物质生活质量指数(PQLI)
它是一个衡量一国人民经济福利和生活水平的综合指标,由成人识字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三项构成,并以冰岛水平为基准。例如,1981年,冰岛、美国、新加坡、中国、印度的人均GNP各为11 020美元、15 390美元、7 260美元、310美元和260美元,而这5个国家的PQLI各为100、97、89和75。 所需资料容易找到,计算简便易行.但其所衡量的生活质量的范围过于狭窄,没有考虑到社会和心理上的许多因素,如安全感、公正、人权等。 综合发展指标体系 联合国社会发展所 16项指标:预期寿命、2万以上地区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日均消费的动物蛋白、入学率、职业教育入学率、居住面积、千人中的读报人数、能源消费(电力、钢、标准煤等)、人均对外贸易、制造业比重、工薪收入者占整个经济活动人口的比重等等。 比较全面,但不好比较。

22 人类发展指数HDI 1.人类发展指数 HDI,Human Development Index
由联合国发展计划署(UNDP)在1990年首次发表的《人类发展报告》中提出来。

23 由三个指标构成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寿命以出生时的寿命预期来衡量; 教育程度以成人识字率(2/3权数)与初中高各级学校入学率(1/3权数)两个指标加权平均获得; 生活水准以调整的人均GNP来表示(按照购买力平价和收入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来调整)。 这三个指标是按0到1分级的,0为最坏,1为最好。 在算出每个指标的等级后,对它们进行简单的平均,便得到一个综合的人类发展指数。

24 人类发展指数分为三组 1997年排序。 (1)高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45个,平均0.904,其中最高加拿大(0.932),挪威和美国并列第二(0.927)。 (2)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94个,平均0.662; (3)低人类发展指数的国家有35个,平均0.416,塞拉里昂最低(0.254)。 低人类发展指数(0~0.50) 中等人类发展指数(0.51~0.79) 高人类发展指数(0.8~1)

25 中国的情况 1997年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701,属于中等人类发展指数行列,排在第98位,与世界平均的人类发展指数差不多。
中国的寿命预期指数为0.75,比中等人类发展指数国家平均数(0.69)高0.06; 教育指数为0.78,比中等平均数(0.72)高0.06; GDP指数(按PPP法估算)为0.57,比中等平均数(0.58)略低。 中国的寿命预期和教育两个单项指标好,但GDP指数稍微低于人类发展指数。 表明中国的社会发展指标比经济发展指标要好。

26 社会指标体系 我国学术界对经济发展的量度也作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提出的“社会指标”体系借鉴了国外的分析方法,结合了我国的国情,具有较高的统计价值。

27 “社会指标”体系由人均GNP、社会结构、人口素质、生活质量四个部分组成,分解为16项指标:
(1)人均GNP;(2);农业产值在GNP中的比重; (3)第三产业在GNP中的比重; (4)出口总额在GNP中的比重;(5)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6)非农业就业人口占就业人口的比重;(7)教育经费占GNP的比重(以上2~7项为社会结构);(8)中学生占12~17岁年龄人口的比重;(9)大学生占20~24岁年龄人口的比重;(10)人口自然增长率;(11)平均预期寿命;(12)婴儿死亡率(以上8~12项为人口素质);(13)平均多少人有1名医生;(14)平均每人每日摄取热量;(15)通货膨胀率;(16)人均能源消费量(以上13~16项为生活质量)。

28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增长内涵较窄,经济发展内涵较广;经济增长是一个数量概念,经济发展既是一个数量概念,又是一个质量概念;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动因和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和目的。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是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

29 尽管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的、先决的条件,但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发展,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就会如此:
第一,生产增长了,但实际是经济上的虚耗。 第二,生产在某些方面的增长,从微观、局部、短期看似有一定的,甚至是相当大的经济效益,但从宏观、全局、长期看却带来不好的,甚至是很不好的社会效果。 第三,增长虽快,但分配不公,两极分化,城乡对立以及其他社会问题日益激化。 第四,增长虽快,但产业结构并无改进,甚至更加畸轻畸重。 第五,为了追求高增长速度,.不考虑人民的承受能力,无视客观经济规律,不计社会代价,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而造成经济倒退。

30 (4)可持续发展 A背景: 经济的增长带来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 世界人口 公元初年,约为2.5亿
1750年,7.28亿;1900年,16亿 ;1950 年,25亿;1980年,44亿;1999年,60亿; 2040年,100亿。

31 资源: 从探明的储量分析, 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石油 1万亿桶 天然气 120万亿立方米 煤炭 1万亿吨
现在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总储量分别为:     石油        1万亿桶     天然气    120万亿立方米     煤炭        1万亿吨   按照目前全世界对化石燃料的消耗速度计算,这些能源可供人类使用的时间大约还有:     石油       45-50年     天然气    50-60年     煤炭      年

32 由于陆地上的淡水会因日晒而蒸发,或通过滔滔江流回归大海,地球可供陆地生命使用的淡水量不到地球总水量的千分之三,因此陆地上的淡水资源是和很紧缺的。
地球拥有的总水量约为136亿亿吨,其中,含盐的海水约为132.2亿亿吨。由于盐份问题,海水不能被陆地上的生命作为水源来利用。地球上水量的分布大致是:海洋占97.2%,极地冰山占2.15%,地下水占0.632%,湖泊与河流占0.017%,云中水蒸气占0.001%。

33 环境: 世界著名八大公害事件 1〕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内13个工厂排放的大量烟雾弥漫在河谷上空无法扩散,使上千人发生胸疼、咳嗽、流泪、咽痛、呼吸困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许多家畜也纷纷死去,这是20世纪最早大气污染事件。 2〕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诺拉镇持续雾天,而这里却是硫酸厂、钢铁厂、炼锌厂的集中地,工厂排放的烟雾被封锁在山谷中,使6000人突然发生眼痛、咽喉痛、流鼻涕、头痛、胸闷等不适,其中20人很快死亡。 3〕伦敦烟雾事件: 1952年12月5-8日,伦敦城市上空高压,大雾笼罩,连日无风。而当时正值冬季大量燃煤取暖期,煤烟粉尘和湿气积聚在大气中,使许多城市居民都感到呼吸困难、眼睛刺痛,仅四天时间内死亡了4000多人,在之后的两个月时间内,又有8000人陆续死亡。这是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由燃煤引发的城市烟雾事件。 4〕美国洛杉机光化学烟雾事件:从20世纪40年代起,已拥有大量汽车的美国洛杉矶城上空开始出现由光化学烟雾造成的黄色烟幕。它刺激人的眼睛、灼伤喉咙和肺部、引起胸闷等,还使植物大面积受害,松林枯死,柑橘减产。1955年,洛杉矶因光化学烟雾引起的呼吸系统衰竭死亡的人数达到400多人,这是最早出现的由汽车尾气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

34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
5〕日本水俣病事件:1954年,日本水俣湾开始出现一种病因不明的怪病,叫“水俣病”,症状是步态不稳、抽搐、手足变形、神经失常、身体弯弓高叫,直至死亡。经过近十年的分析,确认:日本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汞被水生生物食用后在体内被转化成甲基汞(CH3HCl),这种物质通过鱼虾进入人体和动物体内后,会引起脑萎缩、小脑平衡系统被破坏等。在日本,食用了水俣湾中被甲基汞污染的鱼虾人数达数十万。 6〕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19世纪80年代,日本富山县平原神通川上游的神冈矿 山企业在采矿过程及堆积的矿渣中产生的含有镉等重金属的废水流入周围的环境 中,在水田土壤、河流底泥中产生了镉等重金属的沉淀堆积。镉通过稻米进入人 体,首先引起肾脏障碍,逐渐导致软骨症,最后得一种浑身剧烈疼痛的病,骨痛 病,重者全身多处骨折,在痛苦中死。从1931年到1968年,神通川平原地区被确诊患此病的人数为258人,其中死亡128人,至1977年12月又死亡79人。 7〕日本四日市哮喘病事件: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四日市发展成为“石油联合 企业城“。石油冶炼产生的废气使当地天空终年烟雾弥漫,烟雾厚达500米,其中 漂浮着多种有毒有害气体和金属粉尘。从1960年起,当地患哮喘病的人数激增。 到1979年10月底,当地确认患有大气污染性疾病的患者人数达775491人。 8〕日本米糠油事件:1968年日本九州爱知县一个食用油厂在生产米糠油时,使 米糠油中混入了在脱臭工艺中使用的热载体多氯联苯,造成食物油污染。由于当 时把被污染了的米糠油中的黑油用去做鸡饲料,造成了九州、四国等地区的几十 万只鸡中毒死亡的事件。随后陆续发现了因食用被多氯联苯污染的食物而得病的 人,1978年,确诊患者人数累计达1684人。

35 主要的环境问题 全球气候变化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表面平均温度上升了0.3至0.6摄氏度,海平面上升了10至25厘米。目前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由工业革命(1750年)之前的280ppm增加到了近360ppm。1996年政府间气候变化小组发表的评估报告表明:如果世界能源消费的格局不发生根本性变化,到21世纪中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将达到560ppm,全球平均温度可能上升1.5至4摄氏度。

36

37 臭氧层破坏和损耗   自1985年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以来,地球上空臭氧层被损耗的现象一直有增无减。到1994年,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面积已达2400万平方公里。现在在美国、加拿大、西欧、前苏联、中国、日本等国的上空,臭氧层都开始变薄。在对消耗臭氧层物质(ODS)实行控制之前(1996年以前),全世界向大气排放的ODS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ODS相当稳定,可以存在50-100年,所以被排放的大部分ODS目前仍留在大气层中。在它们陆续升向平流层时,就会与那里的臭氧层发生反应,分解臭氧分子。因此,即使全世界完全停止排放ODS,也要再过20年,人类才能看到臭氧层恢复的迹象。

38

39 生物多样性锐减   科学家估计地球上约有1400万种物种,但当前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损失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快,比如鸟类和哺乳动物现在的灭绝速度可能是它们在未受干扰的自然界中的100倍至1000倍。主要原因是七种人类活动造成的:1、大面积对森林、草地、湿地等生境的破坏;2、过度捕猎和利用野生物种资源;3、城市地域和工业区的大量发展;4、外来物种的引入或侵入毁掉了原有的生态系统;5、无控制旅游;6、土壤、水和大气受到污染;7、全球气候变化。这些活动在累加的情况下,会对生物物种的灭绝产生成倍加快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初,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首次评估生物多样性的结论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5%-20%的动植物种群可能受到灭绝的威胁。

40

41 2,中国的发展和发展中的问题 (1)中国的发展

42 我国人口从4亿增加到现在的13亿多。人均GDP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美元、改革开放初期的不足200美元,增长到现在超过1000美元。

43 联合国和世界银行公布人类发展报告和世界发展指标说,中国成为全球消除贫困的成功“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均GDP增长了5倍,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数亿。“十五”前4年,中国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0万人。国际舆论认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解决了如此多人口的贫困问题,本身就是对世界减贫事业的重大贡献。” 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2610万人。

44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自治、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逐步推行。
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国家加大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投入和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取得一批重大成果。各级各类教育快速发展。

45 (2)发展中的问题 经济发展不平衡 城乡之间:

46

47 区域之间 占全国经济总量: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年 50% 30% 20% 2003年 59% 24.5% 16.5%
占全国经济总量: 东部 中部 西部 1980年 50% % % 2003年 59% % % 人均GDP:东部地区高出平均水平1980年为34%,2003年为53%中西部地区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980年为85%,70%,2003年为70%,59%。 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 的差距: 1980年为1.5和1.91 2002年为2.1和2.61 人均GDP最高省份和最低省份(不包括直辖市)的差距 1980年为3.52 2002年为5.43

48 不同阶层之间

49 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 :中国人口占世界21%,但石油储量仅占世界的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铝土矿不足2%。这就决定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必将导致中国从国外进口大量资源,使中国成为一个资源的净进口国。 在过去十年里,中国已经从石油的净出口国,变成了石油的净进口国。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大批富裕家庭购买私人小汽车的时代,石油的消费量随之激增。现在中国消费的石油已经约有1/3依靠进口。在消费总量上,预计到2010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57%,铁矿石将达到57%,铜将达到70%,铝将达到80%。 20世纪的100年,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依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实现了工业化。进入新世纪,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将有相当一部分陆续进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 世界各主要经济体为了实现本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实施了资源全球化战略,全球资源争夺的局势非常紧张,竞争越演越烈。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对国际能源的大量进口,已经引起了各国对中国能源需求的高度关注。随着俄罗斯、印度等国经济增长的加速,未来我国在全球资源竞争中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50 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51 冷漠的看客

52

53 经济与资源环境发展不平衡 中国的资源情况及经济增长中的消耗
中国的土地总面积居于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777公顷,是世界人均土地资源量的1/3。由于基本建设等对耕地的占用,目前全国的耕 地面积以每年平均数十万公顷的速度递减。   中国水资源紧张,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按1998年人口计算,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221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的1/4。全国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近百个城市严重缺水。 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拥有草地近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占有草地仅0.33公顷,为世界人均草地面积0.64公顷的一半。 中国的森林面积为1.34亿公顷,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3.9%。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119位。中国森林总蓄积量为97.8亿立方米,占世界森林总蓄积量的2.5%。世界人均拥有的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而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8.6立方米。

54 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 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 中国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分别是日本的11.5倍,意大利的8.6倍,法国和德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加拿大的3.3倍。在水的利用效率方面,中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只有0.43,而许多国家已经达到0.7-0.8;中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平均为222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5-1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平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平均为75%-85%。

55 中国的环境及经济增长中的环境破坏 大气污染
  2000年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995万吨,居世界第一位。据专家测算,要满足全国天气的环境容量要求,二氧化硫排放量要在现有基础上至少削减40%。此外,2000年中国烟尘排放量为1165万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1092万吨。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题。 在受到监测的338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3%,空气污染指数高于三级的城市占到了63.5%,其中有112个城市的平均污染指数达到了四级,属重度污染。

56

57 水污染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2000年,中国全国污水排放总量为415亿吨(其中COD排放量1445万吨)。工业废水排放量194亿吨(COD排放量70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221亿吨(COD排放量740万吨)。 中国的工业污水主要来自化工、制药、石化、造纸、食品、制革、纺织、采矿和石油钻探等行业。城市生活污水中含大量的粪便、洗涤用品、化妆品、泔水等等,多数未经任何处理而直接排入了江河湖泊 。农业中过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对水体也带来了相当大的污染问题。

58

59 固体垃圾污染 据《2000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报告:中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总量为8.2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6.7亿吨,乡镇工业的产生量为1.5亿吨。 危险废物产生量为830万吨。 中国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城市人均年产生活垃圾440公斤(已高于一些欧洲国家的人均垃圾产生量),但能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还不到10%,垃圾围城现象较为普遍。 由于综合利用和处置率低,工业固体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大都堆积在城市的郊区和河岸、荒滩上,已成为严重的污染源,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

60

61 土地荒漠化 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旱灾和水灾问题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

62

63

64

65

66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67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68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69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0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1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2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3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其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与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是完全一致的。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4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5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政府一切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6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4、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经济社会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7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8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79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着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80 1、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进程 1962年:美国女科学家卡逊出书《寂静的春天》。 1970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环境委员会成立。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通过《人类环境宣言》 1982年:为了纪念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国际社会在内罗毕召开了 人类环境特别会议,并通过了《内罗毕宣言》。针对世界环境出现的新问 题,提出了一些各国应共同遵守的新的原则。 1984年:联合国成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 世界银行制定《环 境政策与实施程序》。 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WCED通过了《东京宣言》,并公 布《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书,提出了许多以“可持续发展”为中心思想的 建议。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通过了《里约 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可持续环境与发展行动计划》, 通过了《森林原则声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 约》,出席会议的非政府环保组织通过了《消费和生活方式公约》。

81 2、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和原则 核心: 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内容: 经济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原则:
经济可持续 社会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原则: 公平性 共同性 可持续性

82 绿色GDP 从GDP 中扣除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的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83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振兴东北

84

85 科学发展观 焦点访谈: 振兴东北:清河三问

86

87 科学发展观 新闻联播: 民勤治沙

88


Download p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