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青铜饕餮 钟鸣鼎食 ——中国青铜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青铜饕餮 钟鸣鼎食 ——中国青铜艺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青铜饕餮 钟鸣鼎食 ——中国青铜艺术

2

3 什么叫青铜? 青铜是红铜和锡的 合金,也有的是红铜与 锡、铅的合金,加了锡 铅之后使铜的熔点低, 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 色,所以叫青铜。

4 青铜器起源与青铜时代断代   中国古代青铜器源远流长,绚丽璀灿,有着永恒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青铜器铸造出来的。距今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成为延续二千多年的青铜器时代,在中华文明史册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传世和近年发现的大量青铜器表明,青铜器自身有着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变系统。自夏、商、周至秦、汉整个青铜器发展史,大约可以分为十三期:即夏为二里头文化期,商、西周、春秋各为早、中、晚三期,战国分作早期和中、晚二期。秦、汉为青铜器发展史的余辉。

5 青铜工艺美 铭文 造型 纹饰

6 青铜时代 考古学是按照人类使用生产工具的发展阶段而划分时代的。介于最早的石器时代和较晚的铁器时代之间是青铜时代。
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开始利用红铜。红铜是未经有意加入其他金属成分的“纯”铜,其来源多为天然铜。红铜熔点高,质地软,制造工具有很大局限。因此,红铜器出现之后,石器仍占绝对优势,形成一个过渡性的铜石并用时代,或称金石并用时代。后来,人类进一步发明了冶铸青铜器。青铜是铜锡的合金,具有熔点低。硬度大、化学性能稳定等优点,它的出现,在生产力的发展上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有的地区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有的地区是奴隶制社会。在我国,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表明,以奴隶主占有制为主导生产方式的有传说中的夏(前21世纪一前16世纪)、商(前16世纪一前11世纪)、西周(前 11世纪一前 771年)、春秋(前 770年一前 476年),这几个历史时期,都属于青铜时代。

7 青铜器的种类 二、酒器 一、饪食器 爵(jue,音决):饮酒器。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角:饮酒器。
斝(jia 音甲):温酒器。 觚(gu,音姑):饮酒器。 觯(Zhi,音志):饮酒器。 兕觥(sigong,音四公):盛酒或饮酒器。 尊:盛酒器。 卣(you,音有):盛酒器(是盛酒器中的主要一种)。 盉(he,音和):盛酒器,或古人调和酒水的器具。 方彝:盛酒器。 勺:取酒器。 罍:盛酒或盛水器。 壶:盛酒或盛水器。 一、饪食器 鼎: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鬲(li 音历):煮饭用。 甗(yan,音演):相当于现在的蒸锅。 簋(gui,音轨):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簠(fu,音甫):盛食物用。 盨(xu,音须):盛黍、稷、稻、梁用。 敦(dui 音对):盛黍、稷、稻、梁用。 豆:盛肉酱一类食物用的。

8 三、水器 盘:盛水或承接水。 匜(yi,音仪):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鉴:盛水或冰的器皿。
四、乐器 铙(nao,音挠)乐器。形似铃,有中空短柄可安木把,使用时口朝上,以槌敲击。 钟祭祀或宴飨时用的乐器,有甬钟、钮钟、几种形式。 钲(zheng,音争)行军乐器,也叫“丁宁”。 铎(du6,音夺)说铎为大铃。有柄有舌,振舌发声。 句鑃(gou diao 音勾吊)祭祖或宴飨时用的乐器,形似铎,体较长,用时口向上,以槌敲击。 铃常挂在车上、旗上或犬马身上。 鼓用于战争指挥进退或用于宴飨乐舞中,有横置的两面鼓,也有筒状,底中空形的。 錞于军队中使用的乐器,又称錞。 三、水器 盘:盛水或承接水。 匜(yi,音仪):古代盥洗时浇水的用具。 盂:盛水或盛饭的器皿。 鉴:盛水或冰的器皿。 缶(fou,音否):盛水或酒的器皿。 瓿(pou,音抔):盛水或酒的器皿。

9 六、车马器 五、兵器 七、农具 軎(Wei,音卫)和辖(Xia,音侠):车上部件。 戈:勾兵。 矛:刺兵,用于刺杀。 衔:即马嚼子。
毂(gu,音古):安装在车轮两侧的轴上。 轭(e音扼):一首两脚,作人字形分叉。 銮铃:车上饰物。 当卢:马头部饰物。 马冠:系在马额上的饰物。 五、兵器 戈:勾兵。 矛:刺兵,用于刺杀。 戟:是戈、矛合体的兵器,兼有钩刺两种作用。 钺(yue 音月):兵器或刑具,用于砍杀。 剑:属于“短兵器”,可手持和佩带。 刀:作为兵器,或作为工具,用途广,形制多样。 镞:(zu, 音足)即箭头。 弩机:弩是古代利用机械力量射箭的弓,弩机就是装置在弩的木臂后部的机械。 冑(zhou,音宙):作战时戴的盔,又称兜鍪。 七、农具 犁铧:即犁头。 锄:除草疏苗农具,古代也称为耨。 镰:收割农具。 钁:破土起土农具,古时也称为鐯。

10 司母戊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王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礼器。高133cm、长79
司母戊方鼎1939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出土。是商王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礼器。高133cm、长79.2cm、宽112cm、重875千克 ,四个粗壮的鼎足支撑着长方形鼎腹,腹壁犹如铜墙般高大厚重,两个大方耳立在口沿上,整个器型庄严、古朴、敦实、厚重,充分显示了商朝王室的气派。

11 创作背景 鼎是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或盛鱼肉。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在商周时代奴隶制社会里,鼎曾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入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 《司母戊方鼎》腹内长壁上有“司母戊”3字铭文,说明它是商王为祭扫母亲而铸造的。对其年代,一说为商王文丁为其母而作,另一说为商王且庚、且甲为其母而作。 艺术特色 《司母戊方鼎》从器物表面看,宽口沿,大厚耳,耳侧铸虎吞人头纹,在长方形巨腹上,装饰兽面纹方框,四条粗壮的柱形足上面也雕铸着大兽面。整个造型庄严、古朴、敦实、厚重,是中国奴隶制社会盛期青铜器艺术的重要代表。

12 莲鹤方壶(Square pot with the design of lotus and cranes )高118cm、口径30
莲鹤方壶(Square pot with the design of lotus and cranes )高118cm、口径30.5cm。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礼器。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系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也是全国已出土青铜器中的稀世珍品。器盖为双层镂空莲花瓣形,中立一鹤,呈展翅欲飞状,具有凝重而活泼的艺术效果,反映了处于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时代的社会风貌。

13 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之际,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代,由此引起社会各方面的深刻变化。表现在青铜器的造型及花纹装饰上,开始突破商周以来的威严肃穆的传统格调,形成一种清新生动趋向华丽的时代风貌。充满活力的《莲鹤方壶》,可以视为春秋战国时期青铜艺术推陈出新的代表作和时代艺术的象征。 艺术特色 《莲鹤方壶》器身表面遍布盘绕的龙蛇纹,两侧雕铸着在爬行中回首观望的镂空巨龙,双翼飞龙沿方壶腹部的四角向上攀缘,壶的正、背面颈部又各伏一蟠龙,侧首卷尾势若行进的双兽将壶体托起。所有禽兽的造型均富有动感,新颖活泼。尤其是壶的顶部装饰,运用高度的写实技巧,雕铸一只微张着嘴,昂首舒翅,引吭鸣叫的仙鹤,挺立在盛开的莲花瓣中,表现出鹤的高洁俊逸的神态。

14 《虎食大卣》(商代后期,通高32.5厘米,传出土于湖南省安化、宁乡两县交界处,现藏日本国泉屋博物馆)

15 创作背景 商代后期,即武丁至帝辛时期,这时的青铜器以铸造成动物形象的青铜器颇为盛行,其中有牛、羊、虎、龙、犀、象、鴞……以及种种幻想的、变形的、拟动物的形象,每个器物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立体雕塑。它们有动有静,有笨重,也有灵巧,给人以神秘、凶恶、丑陋、恐怖、奇特、俏皮等种种印象,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设计水平和铸造技能。 艺术特色 《虎食人卣》是盛酒器。此器形作一似虎状的怪兽,以两足和尾撑体,体呈蹲踞式。面部狰狞,张大口,口内含一人首,作欲噬状,人体附在虎体上,给人以凶恶、恐怖的感觉。虎体上有云雷地纹,装饰风格繁缛,结构严密,体现了青铜器成熟时期的艺术特色。

16 《战国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架长748厘米,宽335厘米,高273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

17 创作背景 战国时期,由于礼乐制度进一步衰落,因而以青铜制作的传统的青铜礼乐器在数量和比例上逐渐减少和缩小,而青铜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器逐渐增多。依据近年一些大墓出土的材料看,钟鼎之器占的数量很大,钟必成编,鼎必成列,反映了贵族宴飨时的奢侈生活。 《战国曾侯乙编钟》是1978年5月在湖北省随县的一座古墓中出土,钟面上镌刻着主人的名字曾侯乙,这是曾国国君乙生前所享用的乐器。它是迄今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古老、最庞大的宫廷乐队使用的成套打击乐器。 艺术特色 65件大小不等的编钟,错落有致地分三层悬挂在曲尺形钟架上,总重量达2500千克以上。上层的三排小钟叫钮钟,演奏时用彩绘的小木槌敲击,音质清脆明亮。中层有长把的钟是甬钟,为演奏的主体乐器,发出宏亮悠扬的乐音。下层是低音甬钟,以精致的大木棒撞击,音色深沉浑厚,用以和声,使音调更富于情感。 钟上铸有标音和乐律的铭文。据测音,这套编钟的音阶结构与现今国际通用的C大调七声音阶属同一音列,有人曾与钢琴作过比较:钢琴有十二个半音,编钟也有十二个半音;钢琴的音域可以跨越七个八度,而编钟可以跨越五个八度;钢琴有十二个调,编钟有十二个乐律。在许多方面,它已具备钢琴的性能。

18 《秦铜车马》(秦代,高106.2厘米,长317厘米,1980年陕西省临憧秦始皇陵出土,秦始皇兵马 俑馆藏)

19 创作背景 由于秦代仅存15年,因此除留下较多的有铭文可判断的青铜制的度量衡器、货币等外,一般说可确定为秦代的青铜容器是较少见到的。秦代由于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青铜礼乐器比战国时期更衰落,与此同时则是日用生活器皿继续得到发展。 《秦铜车马》是1980年在陕西省临渲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的。这辆单辕双轮、由四匹马驾驭的马车,除金、银零件外,全部用青铜铸造,重达1200多公斤,大小相当于真车真马的一半,由3400多个零部件组成。这是迄今发现的体积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最复杂的铜质马车。 艺术特色 《秦铜车马》车身分前后两室,上面有篷形车盖。前室为驭手的驾驭处。后室的左、右、前壁各有一扇菱格式车窗,后壁有车门,门窗都能自由启合,是主人乘坐的车厢,在里面既可以安坐也可以躺卧,十分舒适。车马、驭俑通体彩绘,车厢的内壁和外壁,均在乳白底色上的红、紫、蓝、绿、黑等颜色绘画卷云纹和几何形图案,绚丽多彩,熠熠生辉。 铜车马从大的结构到小的配件,处处仿照具车、真马制造。一条两米多长的缰索就有99个金银管和29块铜片,并用子母口连接而成,至今宛转灵活。这套车马不仅工艺精湛,而且造型精密准确,组装严丝合缝,表现了秦代金属铸造工艺的高度技术水平。 秦始皇生前曾经五次大规模外出巡游,所到之处刻石纪功,显示自己的权威。这辆精美的马车可能就是仿照他出巡时的御乘制作的。

20 战车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铜马高67cm、宽20cm、长53cm,车厢长43. 5cm,宽28. 5cm,高39
战车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铜马高67cm、宽20cm、长53cm,车厢长43.5cm,宽28.5cm,高39.5cm。造型一般较简朴,不重文采,但写实造型能力强。

21 兵马俑 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五件为一套。秦兵马俑。三个立佣,为不同官衔的兵佣。一个跪佣,一匹战马。

22 创作背景 《象尊》(商代后期,通高172厘米,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商代后期青铜盛酒器鸟兽尊是新的创造,主要有:象尊、鴞尊、猪尊等等。这些象生铜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既是实用品,又是优美的青铜艺术雕塑,坚刚璀灿,光辉永恒,透视出古代匠师的智慧与灵巧。

23 艺术特色 《象尊》是盛酒器,通体作象形。象鼻昂举,鼻端饰兽首,上有一伏虎。额上有一对蛇纹,踡曲如角。躯侧饰形状各异的夔纹,前足饰虎纹,后足饰兽面纹。这只象尊仅有17.2厘米高,小巧别致,是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成功作品。我国西南少数民族历来视象为吉祥的象征,爱护备至,商代的象尊或许也有吉祥的寓意吧。

24 《何尊》(西周,高38.8厘米,口径28.6厘米,1965年陕西宝鸡出土,现藏宝鸡市博物馆)

25 创作背景 艺术特色 《何尊》是西周时代一个名叫何的大奴隶主贵族为祭扫父亲而铸造的。
器内底壁上的铭文记述着一个故事:周成王五年的时候,开始在洛邑(今洛阳)修建成周城,对武王举行了祭祖。四月丙戌这一天,成王在京室召见何,训告他说,你已故的父亲公氏从前辅助文王,文正得到了上天赋予统治天下的使命。后来武王攻下商朝的京都,宣告要在这天下的中心地方建都,以便统治民众。成王还告诫说,你的父亲是有功劳的,你要虔敬地祭奠他。周王在结束训话之后,将三十串贝币赏赐给何,于是何把自己受到成王的召见和赏赐的荣耀铭铸在尊上,作为祭扫父亲的礼器。 周朝建立后,商贵族的残余势力仍然梦想恢复失去的地位,顽固地反抗周朝。为了加强对商原有统治地区的控制,周初统治者决定营建成周城,作为东部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因此,营造东都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至关重要,而《何尊》铭文反映了这一重大事件,足见其价值的珍贵。 艺术特色 《何尊》的装饰非常精美,口沿下饰蕉叶纹,腹部和圈足上为高浮雕卷角大兽面纹,周身自上到下有四条突起的镂空扉棱,造型威重雄奇。

26 《嵌红铜狩猎纹豆》(春秋时期,高20.7厘米,口径17.5厘米,1923年山西浑源李峪出土,现藏上海博物馆)

27 创作背景 豆是古代用来盛装肉酱、淹菜之类食品的器皿。它的基本形状是扁球形器腹,上半部为器盖,盖顶有圆形钮,球状腹的下面是可以把握的器柄,底连圈足,两侧各有一环形耳。汉字的“豆”就是摹拟这种器物的形状创造出来的象形文字,“豆”字上面的“一”象器盖,“口”象器腹,“ ”象器柄和底足,说明它是一种很古老的器物。 青铜豆产生在商代晚期,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也是一种礼器。日常生活里,人们多使用陶豆、漆豆和竹木质豆,在现存的古器物中,青铜豆较为少见。 艺术特色 《嵌红铜狩猎纹豆》周身镶嵌狩猎花纹,众多的禽鸟走兽,在手持武器的猎者勇猛追逐下,飞跃奔腾,用夸张手法描绘了野外的狩猎情景。全部花纹由红铜镶嵌而成,色泽鲜明艳美。 狩猎纹是春秋战国之际出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画像纹饰。此器虽然在内容方面还比较简单。表现形式上也带有粗拙感,但已摆脱了商周青铜器纹饰中呆板对称图案结构的陈规,形成了内容丰富多采,构图自然生动的画像纹饰的新风格。

28 《象纹铙》(商代后期,通高70厘米,口宽46. 2厘米,1959年湖南省宁乡县出土,现藏湖南省博物馆)

29 创作背景 中华民族自古喜好音乐,这从丰富的地下出土文物可以证明:在河南舞阳就曾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前的吹奏乐器骨笛;6000年前的西安半坡遗址也出有形状如橄榄、顶端有吹孔的陶哨;山西陶寺遗址的石磬也近4000年历史,它与河南陕县庙底沟出土的陶钟同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打击乐器。这些最古老的乐器都是在劳动中创造的。 人类社会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铸造的打击乐器代替了易于破碎的陶制乐器。铙是我国最早使用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铙体似两片瓦扣合起来的形状,底部正中有管状柄。演奏时口部向上,饶柄插入木座中,用木棒撞击。商至西周的大铙多出于长江以南,其中以湖南省发现最多。 艺术特色 《像纹铙》是众多大铙中纹饰最为精美的一件。铙的正背两面各有一个粗线条的大兽面纹,上边和下边分别装饰着小兽面纹、夔纹、象纹、鱼纹和圆涡纹等,花纹及造型粗扩而壮观,但没有中原商代铜器纹饰上那种浓厚的狞厉诡秘的气氛。

30 青铜礼器 商、周是奴隶制社会,为了维护统治秩序,规定了整套礼制,规定了森严的等级差别。一些用于祭扫和宴饮的青铜器皿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就是所谓“藏礼于器”。这类器物叫作青铜礼器,或称彝器。例如鼎原来是炊器,后来成为礼器中最重要的器种之一。按照礼制组合成的所谓列鼎,据古书记载,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天子,在宴会或祭扫活动中要使用九个鼎,诸侯使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士用三鼎,说明礼器象征奴隶主统治权威,并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礼器的这种功能,在西周奴隶制兴盛时期最显著。随着奴隶制度的衰落,“礼崩乐坏”,青铜器逐渐失去了这种作用。

31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常用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纹饰大致可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
蕉叶口凤鸟纹瓶 高27cm 口径12.4cm 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前期。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常用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纹饰大致可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

32 凤鸟纹豆 高29.5cm、口径15.5cm。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前期。

33 鸟盖爵 高23cm、长18cm。 商(公元前1700-公元前1027年)后期。

34 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纹饰常饰在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上,大致可分为几何形、动物和人事活动三类纹饰,在不同发展阶段中形成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征。商代前期的纹饰比较简单。商代后期和西周前期的纹饰多兽面纹,即饕餮纹,还有夔龙等各种动物纹和几何纹。西周中期到春秋中期,纹饰多为粗线条的窃曲纹、重环纹等。春秋后期到战国,纹饰多活泼的动物纹和复杂细密的蟠虺纹、云纹等,也有的用细线雕刻狩猎、攻战、宴乐等画面,或者用金、银、红铜、玉石等镶嵌出种种图案或画像。青铜器的纹饰是研究青铜艺术和断代的一个重要方面。

35 旂觥( Qigong , a kind of wine vessel )
高28.7cm、长38cm、腹深12.5cm 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前期。

36 父庚觯 高28.4cm 口径13.5cm。 西周(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前期。

37 蛤蟆砚高5.5cm,长12.5cm。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砚台。

38 青铜器铭文 也称金文、钟鼎文,指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商代到春秋的铭文一般是铸成的,内容多记奴隶主贵族的祭典、训诰、征代功勋、赏赐策命、盟誓契约等,最简单的以一两个字标出奴隶主或其氏族的名称。商代青铜器铭文比较简短,西周以后常有长篇铭文。现存最长的铭文见于西周晚期的毛公鼎,计32行,497字。战国时代的铭文大都是刻成的,内容以记载作器工名、器物的所有者以及使用地点为主。铭文字体,商代近似甲骨文,西周前期风格雄健,中后期趋向规整。春秋战国时期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了鸟篆等艺术字体,列国文字也不统一秦代统一文字,结束了字体不统一的局面。青铜器铭文是研究我国奴隶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早期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当时汉字发展的珍贵资料。

39 四羊首瓿高38.8cm、口径31.6cm。商(公元前1700-公元前1027年)后期。

40 鹰响铃 高34cm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中国青铜器在铸造工艺:商周时期采用泥范铸造法,一般一范只作一件,不重复。春秋时期采用失蜡法,失蜡法的模具可以用几次,生产出来的器物精确度高,表面光滑。

41 泥范铸造法 其铸造方法是:首先用泥土塑出要塑造的器物,叫做模子,然后将调和好的泥按压在陶模的外部,使模子上的花纹反印在泥上,稍干后将其划成若干块取下,拼合起来就是外范。在外范的中心,加一个略小于外范的泥芯作为内范,两者之间的距离就是所铸器物的厚度。青铜熔液从浇灌孔注入范内,待铜液凝固,打碎内外范取出铜器,经过打磨修整,一件光亮精美的青铜器便生产出来了。

42 失蜡铸造法 此法首先是用蜂蜡塑出所要铸造的器物形状,叫做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在蜡模上反复涂抹,到一定厚度以后,加热烧制,蜡模熔化流出,剩下的就是泥模,因而叫它失蜡法。以下的工序与泥范铸造法相同。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器物精确度高,表面光滑。

43 龙型灯(The lamp with the design of dragon shape)
高32cm、长22.5cm 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年)。

44 三星堆巫师像 高32cm 商(公元前1700-公元前1027年)后期。

45 《铜奔马》 (Bronze gallop horse ) (东汉公元25-220年,高34.5厘米,长45厘米,1965年甘肃武威雷台出土,现藏甘肃省博物馆)

46 创作背景 东汉时期由于铁工具的大量使用,提高了生产力,使这时期的铜矿开采业较前代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时青铜礼乐器虽然进一步衰落,铜兵器也逐渐被铁兵器所代替,但由于铜采矿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需要,使这时的青铜冶铸业在制作日常生活用器等方面进一步扩大。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些青铜器雕塑作品,其中的1969年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制品为典型代表,该墓有为随葬而作的铜俑和铜车马行列,表现了贵族的出行场面,尤其是其中的一足踏飞鸟,三足腾起的奔马,匠心独运地体现出奔马的风驰电掣之势,不愧是一件杰出的古代工艺品。 艺术特色 马作飞驰状,四蹄翻腾,右后足踏一飞燕,燕回首惊视。以马蹄踏燕表现奔走迅疾,设想奇绝,在艺术上有高深的造诣。马体重落于一足,飞燕成为底盘,能平衡陈放,也体现出很高的设计水平。

47 有翼神兽(Spirit animal with two wings)
高24.6cm、长40.5cm 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晚期。

48 鸳鸯盖环带纹簋 高55cm 长39.2cm 宽35.8cm 西周 (公元前1027-公元前771年)后期。

49 中国的青铜器体现了政治、宗教和美术的结合。造型、纹饰、铭文是体现青铜之美的三个方面。由于我国的青铜工艺的发展几乎与奴隶社会的产生、发展和衰亡同步,以致于人们把奴隶社会称作“青铜时代”。

50 拓展与探究 探究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特点,纹饰与用途,提交多媒体报告. 与伙伴们一起,搜索调查分析获取有用信息. 设计若干样式美观的幻灯片.
在演示过程中要用不同方式与观众交流.


Download ppt "青铜饕餮 钟鸣鼎食 ——中国青铜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