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五单元 │ 考点考向 考点考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五单元 │ 考点考向 考点考向."—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五单元 │ 考点考向 考点考向

2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复习策略   1.本单元主要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即世界是怎样的问题),属于哲学的难点和高考的重点,对于本单元的复习,最好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原理罗列、深化探究、巩固应用。联系主要掌握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法。发展主要掌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状态)、发展的状态。矛盾要全面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法。创新要把握辩证否定观和形而上学否定观。同时还要认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立足整个单元和教材,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认识唯物辩证法,特别要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创新之间的关系。围绕矛盾这一核心,来认识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 复习策略   1.本单元属于哲学的难点和高考的重点,对于本单元的复习,最好采用三步走的方法:原理罗列、深化探究、巩固应用。联系主要掌握联系的特征、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系统优化法。发展主要掌握发展的实质、发展的过程(状态)、发展的状态。矛盾要全面把握矛盾的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两点论与重点论、矛盾分析法。创新要把握辩证否定观、唯物辩证法的革命和批判精神。同时还要认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2.立足整个单元和教材,我们必须要从整体上认识唯物辩证法,特别要理解联系、发展、矛盾、创新之间的关系。围绕矛盾这一核心,来认识联系的特征、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 第十五单元 │ 复习策略 同时要区分开唯物论与辩证法、与唯物史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防止原理的混淆。更要凸显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与联系、矛盾特殊性关系的分析。 3.本单元教会我们如何认识世界,所以立足具体时事材料,考查措施类和体现类的试题较多,所以我们在复习中应该立足“如何发展”整合相应的时事素材。①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世界金融体制的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世界气候的关注,来认识联系的特征。②结合我国实施的区域发展战略、黄三角规划、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城乡发展,认识整体与部分的统一,以及系统优化法。③结合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对贸易摩擦等,认识发展的过程和状态,理解创新的必要性。④结合包容性

5 第十五单元 │ 复习策略 增长理念、社会公平的维护、我国外交活动、低碳社会的建设、能源危机的启示,明确对立统一的观点。⑤结合各省发展经验,同时立足“十二五”规划的实施,认识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⑥结合科技创新,特别是科技创新论坛的举办,传统文化的发展,认识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⑦结合“十二五”期间我国财政投入的侧重点以及经济发展的重点,认识两点论与重点论。

6 第十五单元 │ 使用建议 使用建议   1.本单元复习一定要切实把握各课时的要求。课时37重点要认识联系的特征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课时38明确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状态。课时39是本单元的难点,要重点认识矛盾概念、矛盾特征以及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课时40重点掌握辩证否定观以及创新意识的树立。 联系与发展、创新是本单元的重点,矛盾是本单元的难点,特别是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对矛盾的复习,可以采取实例引证、对比分析、例证探究、知识发散等方法引导复习。通过具体实例引入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通过对矛盾特殊性内容的概括,发散思维主次矛盾、主次方面;通过对比分析法,分析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7 第十五单元 │ 使用建议 2.针对本单元的重点与难点,编写时主要把握了对原理的整合和对难点的突破,同时加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比。以推动和实现事物的发展为主线,整合了联系、矛盾和创新。在使用过程中注意以旧知识带动新知识:通过规律帮助学生学习联系,通过运动帮助学生理解发展,通过一切从实际出发来理解矛盾的特殊性,通过真理的具体性和条件性帮助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 3.本单元建议安排4课时,其中课堂复习1课时,测试1课时。

8 考点梳理 考点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 总特征: 和 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实质和核心
 考点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 总特征: 和 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辩证法的基本观点)。 2.实质和核心 (1) 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2) 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根本要求:树立辩证的否定观和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矛盾的观点 对立统一规律

9 【点拨】 唯物辩证法是研究世界状况的。联系和发展从表层回答了世界的存在状况,而矛盾的观点则从深层揭示了出现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如图:

10 课时37 │ 考点梳理 (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唯物辩证法既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________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总特征。把握发展的实质,了解发展的________,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________和形式,自觉抵制各种________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观念。 考点2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________,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________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自己运动”的钥匙。认识世界就是________,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________,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永恒发展 普遍性 道路 唯心主义 矛盾 对立统一 认识矛盾 矛盾分析法

11 第7课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复习提示 1.高考在本课的命题从命题形式上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注重考查知识的内在联系。但无论考查的具体方式怎样,重点都主要集中在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以及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系统优化的方法这些考点上。 2.复习备考时注意关注富有时代气息的材料,如“十二五”规划、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协调发展等。

12 课时37 │ 考点梳理 考点3 联系的普遍性 (1)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________、相互________和相互________。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________________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②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________、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③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________存在的。 (3)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坚持用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________的观点看问题。 考点4 联系的客观性 (1)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________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影响 制约 作用 周围其他事物 部分 孤立 联系 孤立 固有

13 课时37 │ 考点梳理 (2)表现:事物的联系就其与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______的联系和_______的联系。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3)方法论。①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__________。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但人们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根据事物_______联系,改变事物的_____,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考点5 联系的多样性 (1)原因:世界上的事物__________,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2)表现:有______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____联系、_____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_____联系等。(3)意义: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4)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____、_____、_____为转移。 自在事物 人为事物 主观随意性 固有的 状态 千差万别 直接 外部 偶然 本质 时间 地点 条件

14 课时37 │ 考点梳理 考点6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1)整体与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各个阶段 全过程 统率 

15 课时37 │ 考点梳理 (2)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①整体离不开部分:整体是由_____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________,________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②部分离不开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________,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的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应当树立________,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________,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部分 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 离开了整体 全局观念 搞好局部

16 课时37 │ 考点梳理 考点7 系统优化的方法 (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_____和____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要素是组成一个整体而相互作用的部分。 (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__________。 (3)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①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__________;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________。 ②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_____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系统 要素 优化趋向 整体性 优化趋向 综合

17 ► 探究点一 全面认识联系的基本特征

18 课时37 │ 要点探究

19 深化拓展 1.关于联系观点的比较 联系的普遍性所强调的是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往往表现为一事物受到其他事物的影响或对其他事物产生影响;联系的客观性强调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旦违背就要受到惩罚,往往以反面例子说明;联系的多样性强调的是联系具有不同的形式;联系的条件性强调的是新的具体联系的建立必须以客观条件为基础。

20 2.如何理解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与建立新的联系是不矛盾的
(1)对于联系的问题我们既要坚持唯物主义,又要坚持辩证法。人们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必须以坚持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为前提。 (2)所谓人们可以改变事物联系的状态,只是改变了事物联系的具体形式,并不是从根本上创立或取消了事物自身的客观联系。如果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任何新的联系都不可能建立。 (3)所以,联系具有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改变联系的状态。

21 3.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1)联系的观点是说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每个事物都与它周围的事物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之中,这些对它发生影响和制约的事物就是它存在和变化的条件。条件不同,事物的性质、状态和功能就会不同。所以,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2)只有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3)我们要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反对孤立地静止地看问题的形而上学的观点。例如:“下雨好不好?”如果脱离一定具体条件是难以判断的。只有把握了它的条件,才能做出科学的判断。久旱逢甘霖,是件好事;连续不断的洪水,就是一件坏事。

22 学习小贴士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既是联系多样性的要求,也是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要求,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统一的。

23 课时37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认识联系的几个误区。 (1)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分析】 联系的普遍性表明,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至于到底和什么事物相联系、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则要从其存在和发展的具体条件出发去具体分析。并非任意两个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不能将“任何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与“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这两个根本不同的观点混为一谈。 【结论】 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有条件的。

24 课时37 │ 要点探究 (2)联系具有客观性,所以联系是永恒不变的。
【分析】 联系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存在方式,可见事物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事物在不断改变,事物间的联系也是随着变化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依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可见联系也是随着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 【结论】 联系虽然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依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物质的具体形态,建立一种新的联系。

25 课时37 │ 要点探究 (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分析】 ①自在事物在人类产生前就存在,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②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虽然呈现着“人化”的特点,但仍然是客观的。因为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依据固有的联系,通过改变原有事物的具体形态而产生的,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一经产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有其固有的发展规律。 【结论】 联系具有客观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6 区别 联系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 功能不同(三个角度)。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5、联系多样性的表现之一:整体和部分的联系 (1)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 区别 含义不同(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 地位不同(主导和统率、服从和服务)。 功能不同(三个角度)。 联系 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关键部分起着决定作用) 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提示】整体与部分功能的区别 第一,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第二,当各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第三,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

27 【知识要点】 (2)方法论要求(两个方面)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8 深化拓展 正确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大于部分,但不是说整体功能一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合理有序状态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不合理的无序的状态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小于部分功能之和。

29 6、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深化:系统观 (1)含义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2)系统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30 【知识要点】 (3)方法论要求: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又要把系统和要素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重视整体的功能;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使各要素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和方向发生作用;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力求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系统优化的方法。

31 课时37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认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属于整体中的一种情况,系统除了强调整体性外,还有层次性和有序性。要素也是部分的一种表现形式,是组成一个系统相互作用的各个部分。所以不能把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与系统和要素的关系完全等同。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序性更加合理,系统的功能更加强化,这些不是一般的整体和部分能表达的。

32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知识要点】 小结:关于联系的基本原理。 (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联系是普遍的,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客观的,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联系,切忌主管随意性。 第二,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3 【知识要点】 (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第一,联系是多样性,要求我们全面把握事物的联系,尤其要注意事物的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以及事物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 第二,联系的多样性还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4)整体和部分的辨证关系原理 第一,整体处于主导地位,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部分影响整体,要求我们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4 【知识要点】 (5)系统优化的方法 第一,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第二,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最后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35 真题体验 D 例1(2011高考广东卷33)某研究机构发表报告说,他们将14种
酶、1种辅酶、纤维素原料和加热到32摄氏度左右的水“一锅烩”, 制造出纯度足以驱动燃料电池的氢气。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科技创新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B.研究过程表明没有世界观指导的科研活动是可能的 C.该实验是一种无意识活动到有意识活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D.实验材料之间的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D 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客观性,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调动和运用 知识的能力。 哲学揭示了世界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科技创新不是, 所以A错;任何具体科学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 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所以B错;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 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活动排除C。 [

36 例2(2011高考文综上海卷21)电影《2012》描述了世界末日来临的场面,而日本大地震的爆发、富士山因附近地质活动频繁出现可能喷发的迹象、甚至是由于地月距离接近而出现的“超级月亮”等等这样那样的自然现象,让一些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2012》,以至有人怀疑:世界末日真的快到了么?若你要劝慰这些人,你可以对他们说 A.物质才是世界的本原,人的主观精神并非是唯一实在 B.现实世界仅是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而已,它是不会灭亡的 C.矛盾具有普遍性,这些现象只是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上的不同矛盾的表现 D.联系具有客观性,不能仅抓住事物表面的相似之处,主观臆造不存在的联系 D

37 (2011高考重庆卷30)画家通过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出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38

39 答案 B

40 3:28:69[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2011高考天津卷12)材料一 表2 中国与世界部分经济指标对比 三大产业结构比例★ (2009年) 研发经费占 GDP比重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2008年) 中国 10.6: 46.8: 42.6 1.7%(2009年) 中国/世界平均≈3.5 世界平均 3:28:69[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 2.21%(2007年) ★以各产业增加占GDP比重计算 材料二 1978年至2010年,我国GDP总量从3645亿元增长到397983亿元,年均增长9.87%。“十二五”规划确定我国年均经济增长率为7&。温家宝总理对此曾指出,“7%的发展速度也不算低了”,“真正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的增长速度,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3)实现有质量和效益的7% 的经济增长是一个系统工程,用系统优化的方法说明怎样实现这一目标。(11分)

41 答案: 1、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2、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立足整体,统筹考虑产业结构、环境等诸多要素;3、要注意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形成良好的经济运行秩序4、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不断优化组合影响经济发展的各要素,以实现系统的更大功能。 解析:哲理分析题,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立足整体,同时搞好局部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辨析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我们要结合材料分析。

42   例1 [2009·广东卷] 地球孕育了生命,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21世纪地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物种退化。 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生态问题。 [解析] 本题的材料选取人与自然的关系,本题是限定性知识(收敛性)的论述题,相对降低了难度,但在运用知识上要求深度。解答时,首先按要求写出联系的观点的三个内容,然后与材料中的生态问题结合起来。 [点评] 此题属于观点体现类材料题。所谓观点体现类材料题,主要是指设问知识观点明确,要求学生运用该观点分析材料,属于演绎类材料题的范畴,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一般做到“一定、二看、三链接”:一定就是依据设问确定回答问题的知识内容;二看就是依据知识内容,分析材料,找出与知识内容对应的材料信息;三链接就是将知识内容与材料对应,合理作答。

43 课时37 │ 要点探究   例1 [答案] ①从联系的普遍性看,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性地利用自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与人类没有重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有直接联系。②从联系的客观性看,地球生态系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联系。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必须在客观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能肆意掠夺、破坏自然。③从联系的多样性看,生态环境问题表现得千差万别,人们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看到直接的、表面的、眼前的联系,忽视间接的、本质的、长远的联系,这加剧了地球生态环境的危机。

44 课时37 │ 要点探究     [2010·福建卷] 北极熊变瘦了!科学家说,由于污染增多,污染物进入北极熊体内使其体型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洋冰面减少,北极熊要花费更多的能量猎食,这样就限制了它的生长。下列说法中与“北极熊减肥”现象所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  ) ①水集鱼聚,木茂鸟集 ②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③上律天时,下袭水土 ④物我一体,心物一体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变式题

45 课时37 │ 要点探究 A [解析] “北极熊减肥”现象体现的是根据气候变化,主动作出调整,以适应环境,求得生存,体现的是联系的普遍性和条件性,①③符合。②体现的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体现的是意识的能动作用。

46 课时37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47 课时37 │ 要点探究

48

49

50

51 12.山东是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全省生产总值约占全国GDP总量的十分之一。山东是农业大省、我国粮食主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山东经济发展状况,事关全国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今年4月份,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山东时强调,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山东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占有重要位置,山东的同志责任重大。 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如何认识山东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

52 答案 (1)整体与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部分服从服务于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功能的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这要求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2)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在国家发展大局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们要树立全局意识,站在全国发展的大局看山东,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山东的各项工作搞好,为全国发展大局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解析 审设问,明确两点,一是考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是山东在全国发展中的地位,审材料,在材料中寻找原理体现在何处,然后将材料与原理结合即可。

53 课时37 │ 要点探究   例2 [2009·全国Ⅱ] 材料一 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包括现在的湖北、湖南部分地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经济梯次发展战略的中部。为统筹区域经济发展,近年来国家推进“中部崛起”战略,确定其为重点开发区域,拟加大对该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财政投入,从而使该地区面临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绝好时机。同时,东部发达地区进入产业升级换代的新阶段,也使该地区具有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区位优势。 材料二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尤其是在“中部崛起”战略的指导下,位于该地区的甲地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在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运用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结合材料分析三国时期的荆州地区在当时和现在所处地位的不同。 

54 课时37 │ 要点探究   例2 [答案] ①整体由部分构成,部分影响整体;而各个部分之间的地位是不平衡的。三国时期荆州地区因其重要战略地位而成为整体中的关键部分,制约全局的形势,是兵家必争之地。②整体统率部分,任何部分的发展都离不开与整体及相关部分的联系。现在荆州地区的发展受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影响,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为该地区带来发展的有利条件;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解析] 此题主要立足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探究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考查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所以解答此题首先明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统帅部分,部分制约整体。三国时期荆州作为关键部分,制约整体发展。现在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带动荆州发展。

55 课时37 │ 要点探究 [点评] 解答政治材料类试题一般要做到“一定、二看、三链接、四对应”。所谓一定,就是通过设问确定设问的知识指向,知识指向可以通过隐含的主体、隐含的知识表述来挖掘。二看就是阅读材料,依据知识指向,明确知识内容,依托知识内容,审核材料,找出相应的主干信息。三链接就是将知识内容与主干材料进行对接,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四对应就是对应设问主题,对应主干信息,组织答案,凸显答案整合的逻辑结构。

56 课时37 │ 要点探究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了《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对于加快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优化升级和整体实力的提升,完善全国沿海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具有重要意义。这表明(  ) ①搞好局部有利于推动整体的发展 ②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实行调控 ③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 ④政府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变式题

57 课时37 │ 要点探究 A [解析] 本题以《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这一热点为背景,综合考查经济、哲学知识。从题干可以看出,是江苏沿海促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发展,是部分对整体的作用,①符合题意,③与题意不符。规划是国务院以经济手段进行调控,②错误,④正确。

58 课时37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A.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
  1. 儒家经典《大学》中有一段论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此论述体现的哲理是(  ) A.联系是普遍的,事物都处在联系中 B.联系是客观的,人无法建立新的联系  C.联系是无条件的,任何两个事物都相互联系着 D.联系是多样的,不同联系对事物存在和发展作用相似

59 课时37 │ 备用习题  [解析] A 材料凸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联系,凸显了联系的普遍性,故答案为A。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事物存在的形式,建立新的联系,故排除B。联系是有条件的,排除C。联系是多样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不同,故排除D。

60 课时37 │ 备用习题   2.2010年10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欧工商峰会上演讲时称希望欧洲工商界不要强迫人民币升值,若人民币不稳定,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将出现问题,会给世界带来灾难。这说明(  ) ①整体和部分是紧密相连的 ②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引起了事物的变化 ③联系必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的经济无条件地联系在了一起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61 课时37 │ 备用习题   [解析] A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联系的认识。材料凸显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之间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故①正确。人民币不稳定从而引发世界经济灾难,可见联系引发事物的变化,故②正确。事物的发展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联系能够引起事物的变化,但不一定带来发展,排除③。联系是有条件的,排除④。

62 课时37 │ 备用习题   3.漫画《如此“亡羊补牢”》:我国一些企业安全事故频发,却以“拒绝新闻采访”为解决之策。从哲学上看,这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下列关于联系的客观性表述正确的是(  ) ①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自在事物的联系在人类产生之前就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呈现“人化”特点,受人的意识控制 ④无论是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3 课时37 │ 备用习题 [解析] A 联系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属于唯心主义观点,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故排除。

64 课时38│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课时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65 课时38│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考点1 发展的普遍性 (1)自然界是发展的。 (2)人类社会是发展的。 (3)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认识没有终点,每个人的知识积累都经历着由__________、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对事物的认识也都有一个________的过程。 考点2 发展的实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不知到知 由浅入深 前进和上升

66 课时38│ 考点梳理 考点3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原理内容。
考点3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原理内容。 ①事物发展的前途是________: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②事物发展的道路是________: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③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道路是曲折的。 (2)方法论。 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鼓励、支持、保护________,促使其成长壮大。同时要准备走曲折的路,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___,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光明的 曲折的 新事物 各种困难

67 课时38│ 考点梳理 考点4 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1)含义: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量变是指事物_____的增减和______的变更,是一种_____的、________的变化。质变是指事物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_____的、____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_____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3)方法论:做任何事情,积极做好________,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______,实现事物的_____和____。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都是不可取的。 数量 场所 渐进 不显著 根本性质 根本 显著 必要准备 必然结果 新质 量的积累 质变 飞跃 发展

68 课时38│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发展的普遍性与发展的实质

69 课时38│ 要点探究

70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1  [2011·湛江模拟] 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  ) ①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②发展的实质就是一种运动与变化 ③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 ④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71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1  A [解析] 此题考查了发展的实质。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故排除②。此题没有表明旧事物的性质,此题主要表达了新与旧的关系,故排除③。 [点评] 名言古语类试题是生活与哲学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型。解答此类试题一般要做到如下三点。一是粗略了解名言古语的含义,可以借助名言古语本身的文字信息,也可以借助题肢选项。二是首先排除题肢中本身错误的选项,一般此类试题的选项中存在着明显错误的选项,以此选项为突破点,合理排除其他题肢。三是对应题肢,依据题干对应题肢,排除干支不符的选项。

72 变式题 课时38│ 要点探究 [2010·浙江卷]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2010·浙江卷] 历史学家可以记录和重述已经发生的事情也可以预测未来。他们预测未来的客观基础有(  ) ①未来世界多变,但并非杂乱无章 ②过去发生过的事,未来必定也会发生 ③未来会发生的事,过去或现在必有端倪 ④距离过去或现在不远的事,变化一定不会太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变式题

73 课时38│ 要点探究 C [解析]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但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故①入选;②说法绝对化;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过程,故③入选;④说法绝对化。

74 课时38│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 探究点二 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①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②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此它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②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有一个过程。③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④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75 课时38│ 要点探究 (3)方法论:①我们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②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思维拓展】 判定新事物的标准。 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没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应该为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 错误观点:①以出现的时间早晚为标准来判断新旧事物。②以一时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来判定新旧事物。③仅从事物的名称、旗号等表面形式判断新旧事物。

76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2 [2011·大连质检] 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例2 [2011·大连质检] 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7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2 B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好本题须准确理解题肢中每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然后再与题干结合分析。②体现了联系的观点,④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都没有体现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没有体现发展的实质,故都排除。①③符合题意,故应选B。 [点评] 此题属于体现类的选择题,只不过将题肢以古诗词的方式给隐蔽化。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所以我们必须能够在诗词中找出新旧事物。沉舟、病树属于旧事物,千帆、万木属于新事物。陈叶、前波属于旧事物,新叶和后波属于新事物。

78 课时38│ 要点探究      2011年7月28日是唐山大地震35周年。从1966年邢台地震后,我国开展了地震研究和预报工作,其间既有辽宁海域地震预报成功的喜悦,也经历了唐山地震挫折的痛苦。我国的防震减灾工作的发展表明(  ) ①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 ②地震的发生规律是客观的 ③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④地震灾害是能够彻底消除的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变式题

79 课时38│ 要点探究 B [解析] 地震研究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故③正确。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其发生的规律是客观的,故②正确。此题没有凸显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排除①。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排除④。

80 课时38│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认识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81 课时38│ 要点探究

82 课时38│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1)质变不能等同于发展。
这是因为,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质变作为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包含两种情形:一是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上升性的根本变化;另一种是倒退性的根本变化。发展属于第一种质变,不能把任何质变都看成是发展。 (2)事物发展的实质、原因、状态、趋势、道路。 ①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②事物发展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 ③事物发展的状态,包括量变和质变。 ④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83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3 [2010·广东卷] 材料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84 课时38│ 要点探究   例3 [答案] ①发展具有普遍性。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85 课时38│ 要点探究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明确设问指向:发展观。所以本题应立足发展的实质、发展的道路、发展的状态来分析。汉语要发展,凸显了发展的普遍性。通过新陈代谢可见发展的实质。汉语的生命力可见发展的前途。汉语经历一个过程,可见曲折性。吸收新元素,实现新发展,可见发展的状态。 [点评] 知识具体化、材料生活化成为最近两年高考试题的新趋向。伴随新课标改革的发展,高考试题脱离了以前前跨后连的大覆盖趋势,转向对具体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深化认识与分析。所以我们在高考复习中,一定要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挖深、打实,整合到位,切忌一带而过。

86 课时38│ 要点探究     [2009·全国Ⅱ] 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确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 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 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 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变式题

87 课时38│ 要点探究 C [解析] 此题主要考查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事物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故排除①。质变是量变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不是每次量变都能引起质变,故排除③。通过慢慢加热,到最终青蛙难以逃脱,可见量变的积累引发质变,故②正确。慢慢地加热,属于不显著的变化,最终导致青蛙难以逃脱,可见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故④正确。

88 课时38│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事物发展是艰难曲折的过程 C.新事物与旧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
  1.2010年10月26日9时,沪杭高铁正式开通。我国已经成为高速铁路建设的大国。高速铁路较之传统铁路,无论在运输能力、交通安全性与便捷化、环境保护与乘坐舒适度等方面都有了质的提高。这表明(  )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事物发展是艰难曲折的过程 C.新事物与旧事物没有明确的界限 D.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89 课时38│ 备用习题   [解析] A 高速铁路取代传统铁路,可见事物是发展的,故答案为A。此题没有凸显发展的过程,排除B。新事物和旧事物有着明确的界限,排除C。新事物是指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事物,排除D。

90 课时38│ 备用习题  2.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02年至2010年),启动并大幅下调关税阶段;第二阶段(2011年至2015年),全面建成自贸区阶段;第三阶段(2016年之后),自贸区巩固完善阶段。中国—东盟自贸区(CAFTA)建立过程主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B.实践与认识是辩证统一的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D.矛盾主次双方是辩证统一的

91 课时38│ 备用习题   [解析] C 此题考查学生对发展观点的认识。三个阶段发展属于量变过程,最终建立自由贸易区,属于事物的质变,可见材料凸显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故答案为C。

92 课时38│ 备用习题   3.2010年3月27日20:30~21:30,全球100多个国家超过10亿人参加了“地球熄灯一小时”活动,该活动旨在提醒全球民众共同关注气候变化,形成绿色环保理念并采取切实行动,注意细节,低碳生产生活,保护地球家园。上述材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 ①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②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③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④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93 课时38│ 备用习题 [解析] A 人类通过熄灯活动等关注世界气候的实践活动,唤醒人们关注气候的意识,凸显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故①正确。通过细节活动,推动气候保护,可见量变与质变,故②正确。通过熄灯活动,关注地球,可见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故答案为③。此题没有凸显发展的过程,故排除④。

94 课时3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时3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95 课时39 │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考点1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矛盾的含义。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__________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________。矛盾的对立属性是________,矛盾的统一属性是________,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个基本属性。 (2)矛盾的同一性。 它是矛盾双方相互_____ 、相互______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____,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____。 对立和统一 对立统一 斗争性 同一性 吸引 联结 前提 转化

96 课时39 │ 考点梳理   二、时间与位移   1.时刻和时间:时刻指的是某一________,在时间轴上用—个确定的________表示,对应的运动量是位置、瞬时速度、瞬时加速度;时间是两个________间的一段间隔,在时间轴上用一段________表示,对应的运动量是位移、平均速度、速度变化量.   2.位移和路程:位移是描述质点________的物理量,它是从质点的________位置指向________位置的有向线段,是________量;路程是质点实际运动轨迹的________,是________量. 瞬间 时刻 线段 位置变化 长度

97 课时39 │ 考点梳理 3)矛盾的斗争性。 它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_____的倾向和趋势。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_____,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分离 前提

98 课时39 │ 考点梳理 考点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考点2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 ①原理内容: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__________;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__________。②方法论: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 ①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②表现: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不同事物有________,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种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________和不同阶段;同一事物中的________、________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③方法论: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不同矛盾 不同过程 不同矛盾 同一矛盾

99 课时39 │ 考点梳理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系。 ①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________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________;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 ②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______。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个场合则是________。 考点3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1)矛盾的______________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 特殊性 普遍性 特殊性 普遍性 普遍性和特殊性

100 课时39 │ 考点梳理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是一个以________普遍原理为指导,努力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________的过程。它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考点4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1)含义: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_____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______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_____。 (3)方法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_____,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________,恰当处理次要矛盾。 马克思主义 特殊规律 决定 从属 转化 重点 统筹兼顾

101 课时39 │ 考点梳理 考点5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考点5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其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必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_____作用,这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另一方处于_______地位,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3)辩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4)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_____,又要善于分清__________。 考点6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 (1)原理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 主导 被支配 全面 主流和支流

102 课时39 │ 考点梳理 (2)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含义。
①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________,又要看到________;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________,又要看到矛盾的________。 ②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________;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________。 (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联系: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________;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________。 考点7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______,并找出解决矛盾的________。(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3)意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_____;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________。 主要矛盾 次要矛盾 主要方面 次要方面  主要矛盾 主要方面 均衡论 一点论 特殊性 正确方法 基础 关键

103 课时39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4 课时39 │ 要点探究

105 课时39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矛盾就是差异、差异就是矛盾。
(1)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对立即斗争性,是指差别和对立,是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矛盾除了差别和对立之外还有其他的表现形式,故不能说矛盾就是差异。 (2)任何事物之间都有差异,但是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如果不在同一个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矛盾,只有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共同处于同一个统一体中时,才能构成矛盾关系。

106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1  [2010·浙江卷] 全国法律法规对行政裁量权规定了一定的范围和幅度,但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执法基准,这为行政机关滥用行政裁量权提供了可能。比如,道路交通法第九十九条规定,机动车行驶超速的罚款从200元到2000元,执法人员应根据案件实际情况合理作出处罚。而在实践中,出现了诸如本应罚款300元,执法人员却因素质、心情等原因处罚1000元的现象,群众对此非常不满。规范行政裁量权,为政府权力设限,增强政府公信力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在这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主动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办法。经过一段时间,这些地方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上了一个台阶。规范行政裁量权的做法得到了群众的普遍的认可,政府权威进一步提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的做法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提高了政府权威的道理。

107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1  [答案] ①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政府的权威和权力既对立又统一。②行政机关裁量权过大易导致权力滥用,甚至滋生腐败,损害其威望和公信力。③行政机关对权力自我设限,虽然会缩小行政裁量权的自由度,但能够使权力运行更加公平、透明、规范,工作效率更高,群众更加认可政府,因此,地方政府对权力自我设限,不是削弱而是提高了政府的权威。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矛盾两个方面对立统一的关系。此题的关键在于找出矛盾的两个方面:权力和权威,二者之间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其次审设问,设问强调对权力的限制,提高政府权威。由此可知此题主要强调矛盾双方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最后组织作答:权力不加限制,会导致滥用,使政府权威丧失。权力加以限制,规范行政行为,可以提高权威性。

108 课时39 │ 要点探究 [点评] 对矛盾概念的考查成为最近两年考查的重点,值得我们注意。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该找出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此题主要凸显了权力与权威矛盾两个方面的关系。其次立足对立统一的内涵,如果权力不加限制,那么会滋生腐败。如果加以限制,会提升权威。可见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09 变式题 课时39 │ 要点探究 [2010·天津卷] 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2010·天津卷] 与漫画《路向何方》哲学寓意相一致的是(  ) A.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B.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C.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D.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变式题

110 课时39 │ 要点探究 D [解析] 本题考查矛盾的同一性及读图能力。A指局外人往往能清醒地看待问题,当事人往往会迷惑,告诉我们要从事物的整体和大局出发,才能看清事物本身;B比喻在某一方面有所失败,但在另一方面有所成就,体现了联系的复杂性;C是指很微小的误差,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体现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D的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体现了矛盾的同一性;漫画中的“东”“西”是一对矛盾,二者相互依存,因此D符合题意,故选D。

111 课时39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112 课时39 │ 要点探究

113 课时39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合理认识有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几个误区。
 【思维拓展】 合理认识有关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几个误区。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的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从事物的性质上来讲的,二者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是从范围上来讲的,可见有根本的区别。 (2)不能说“普遍性包含特殊性”。因为各种特殊性、个性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而普遍性、共性是抛开了事物各自特殊的东西,抛开了许多丰富多彩、具体生动的个性、特殊性,只是概括了、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的本质。

114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2 [2010·北京卷] 孔子对不同问“孝”的人回答不同。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上述问答表明(  ) ①“孝”的内涵不具有共性 ②“不孝”的表现大体相同 ③“孝”的要求要体现个性 ④“孝”的方式应因人而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5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2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阐释问题的能力。孔子对不同的问孝之人,经予不同的回答,强调了孝对不同人的不同要求,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即个性。但是无论要求有何不同,仍然有着共同的主题,就是“孝”,可见矛盾的普遍性,即共性,故答案为D。此题强调了“孝”这一共同主题,故排除①。此题核心是强调“孝”,故排除②。 [点评] 此题属于组合类选择题,解答组合类选择题最主要的是采用排除法,排除错误题肢,排除干肢不符的选项,排除雷同的选项。解答四选二的组合式选择题,可以采取求同法和求异法。此题①②意思截然相反,可见不能同时存在。而③④意思相同,要么同时排除,要么同时保留。而①②不能同时存在,那么只能③④同存,故答案为③④。

116 课时39 │ 要点探究     新闻宣传部门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的资料;再进行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地区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一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变式题

117 课时39 │ 要点探究 [答案] ①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此题属于观点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题关键是通过设问、材料,明确知识指向。该地立足实际总结经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然后形成共同的经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可见此题主要考查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18 课时39│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三 区分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

119 课时39│ 要点探究

120 课时39│ 要点探究

121 课时39│ 要点探究

122 课时39│ 要点探究   例3 塑料购物袋是日常生活中的易耗品。它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由于过量使用及回收处理不到位等原因,造成了严重的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塑料购物袋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国务院发布了《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简称“限塑令”),并决定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实施。国务院通知要求,采取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等六项措施,以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运用矛盾主次方面的知识分析发布“限塑令”的哲学依据。

123 课时39│ 要点探究   例3 [答案] ①塑料购物袋的使用对社会的影响具有利弊两重性,既便利了消费者,也由于过量使用和回收处理不到位而造成环境污染,便利与污染构成了塑料袋的使用产生的矛盾的两方面。②塑料购物袋过量使用造成的环境危害已经成为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着事物的性质。发布“限塑令”,禁止和限制使用塑料购物袋,要求消费者在享受塑料袋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须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以减轻塑料袋使用对环境的污染。 [解析] 回答此题首先要把握塑料袋使用呈现的两个方面:方便——利,危害——弊。然后分析哪一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有利的一面成为主要方面,那我们就积极推广;如果弊端成为主要方面,我们就要限制。

124 课时39│ 要点探究 [点评] 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试题的立意,所以将知识融入生活,以生活来考查知识便成为高考命题趋势。此题将矛盾主次方面引入对“限塑令”的思考。解答此题我们必须首先明确矛盾的两个方面,使用塑料袋带来的负面影响和积极影响。然后判断哪一方面为主要方面,决定我们对待此事物的态度。

125 课时39│ 要点探究     有一则寓言:刺猬曾经上过很多次当,于是不再相信任何一个表示友好者,长了一身刺来保护自己。刺的效果当然明显,只是从此刺猬失去了很多朋友。这则寓言说明的哲学道理有(  ) ①事物具有两面性 ②任何事物都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③不能夸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 ④任何矛盾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变式题

126 课时39│ 要点探究 C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对矛盾两个方面的认识。刺猬以刺来保护自己,但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很多朋友,故可见事物的两面,故①正确。刺猬之所以以刺来保护自己,因为它只看到了矛盾两面的对立性,没有看到二者的同一性,故③正确。此题没有凸显主次矛盾,也没有阐明主次方面,故排除②④。

127 课时39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四 正确理解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 探究点四 正确理解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1)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人们认识世界,就是认识事物的矛盾;人们改造世界,就是解决事物的矛盾。所以,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分析法的内容。 ①矛盾即事物内部的对立和统一,要求我们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28 课时39 │ 要点探究 (3)矛盾分析法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对矛盾分析法的通俗表述,同时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与个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所以它的精髓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要具体分析矛盾的特点;二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129 课时39 │ 要点探究

130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4 [2010·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例4 [2010·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世博会自诞生以来,一直讲述并预言着世界的改变,推动人类文明不断走向成熟。世博会是展示台: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集中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多元的世界文化以及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世博会是大课堂:上海世博会拓展了人们的知识视野,激励了全社会的创新热情,眺望了世界文明的未来。世博会是助推器:1993年芝加哥世博会使美国汽车业大放异彩;1993年大田世博会推动了韩国从出口加工型经济向自主创新型经济的转变;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深化了人类对人与环境关系的思考和探索,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驿站。 某中学组织开展“参与,让世博更美好——志愿者服装样式设计”活动。在设计过程中,有些同学认为应突出美观,有些同学则强调实用。如果由你设计,你会突出美观还是强调实用?请说明理论依据。

131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4 [答案] 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或答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例4 [答案] 突出美观或强调实用,坚持重点论。或答主张美观和实用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解析] 此题属于探究类试题,开放程度较大。解答此题关键是明确争论的焦点:服装设计注重美观,还是实用。由此可知美观和实用构成矛盾的两个方面。如果突出某一面,那就是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强调了重点论;如果二者兼而有之,那么就是抓住了矛盾的两面,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132 课时39 │ 要点探究      2007—2010年我国粮食连续3年增产,国内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然而,要保持粮食供求长期基本平衡仍不容乐观。一方面,人口的增加、动物类食品消费过快增长和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将扩大粮食需求;另一方面,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和保证种粮收益的难度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我国粮食供求状况及如何确保我国粮食安全。 变式题

133 课时39 │ 要点探究 [答案] ①要全面分析矛盾。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但保持长期基本平衡不容乐观;既要看到粮食需求扩大的一面,又要看到制约粮食供给的一面。②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给为重点,要严格保护耕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加农业投入等);同时抑制不合理需求,禁止用粮食生产生物燃料(控制人口增长、倡导合理饮食等)。

134 课时39 │ 要点探究

135 课时39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五 正确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36 课时39 │ 要点探究

137 课时39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要求我们做事情,要具体分析所面对的各种条件或状况,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而具体分析所面对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又是联系多样性的方法论要求。所以我们要注意以上三个方法论之间的联系。

138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5 [2010·上海卷] 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 ①事情要把握度 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 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9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例5 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补碘不搞“一刀切”,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③正确;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①②符合题意,④与题意不符。

140 课时39 │ 要点探究     丝瓜俯视南瓜说:“我的藤蔓很长,可以爬得很高。清晨能看到朝阳冉冉升起,傍晚能看到夕阳徐徐落下。”南瓜说:“我的果实很重,无法爬到高处。但我依托着泥土,感到踏实和温暖;也能观察到身边细微的变化。”下列说法中与该寓言寓意一致的是(  ) A.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B.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C.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D.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变式题

141 课时39 │ 要点探究 B [解析] 此题强调丝瓜、南瓜各有所长,可见凸显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答案为B。A强调人们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C强调矛盾的普遍性。D强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42 课时39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1.根据2010年4月15日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国将完善招生录取办法,建立健全有利于专门人才、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其哲学依据在于矛盾具有(  ) A.普遍性 B.特殊性 C.同一性 D.斗争性

143 课时39 │ 备用习题   [解析] B 创新人才选拔的多元录取机制,主要立足人才的多样性,着眼于矛盾的特殊性,故答案为B。

144 课时39 │ 备用习题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观点
  2.为有效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环境保护部加快审批中央支持的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为拉动内需开辟“绿色通道”,同时,对“两高一资”(高能耗、高排放、资源型)建设项目严格把关,坚决卡住,努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环境保护部的上述举措坚持了(  ) A.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观点

145 课时39 │ 备用习题   [解析] C 面对经济形势,既要把握扩大内需这一重点举措,又要限制“两高一资”项目,可见既抓住主要矛盾,又着眼于次要矛盾,可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故答案为C。

146 课时39 │ 备用习题 A.没有分清主次矛盾 B.没有分清矛盾主次方面 C.没有分清新旧事物 D.没有分清个性与共性
  3.阅读漫画。锯树人的错误在于(  ) A.没有分清主次矛盾 B.没有分清矛盾主次方面 C.没有分清新旧事物 D.没有分清个性与共性

147 课时39 │ 备用习题   [解析] B 只因为一个果子坏了,就认为整树果子坏了,漫画人物只把握了矛盾的次要方面,没有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故没有分清矛盾的主次方面,答案为B。

148 课时39 │ 备用习题  4.18岁意味着青春和自立,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江苏S市某中学高三年级同学以“我们是‘90后’”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对于“90后”的评价,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认为,“90后”是“温室长大的一代”“迷惘的一代”“垮掉的一代”,一代不如一代;有人认为,“90后”是“有爱心的一代”“有担当的一代”“可敬的一代”,一代牛过一代;还有人认为,对“90后”的认识不能标签化……苏格拉底有句名言: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们要正确审视自己。 请联系实际,运用矛盾分析法谈谈应怎样正确认识自我。

149 课时39 │ 备用习题 [答案] ①要承认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正确认识自身的优、缺点。②认识自我要坚持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着重抓主流。 [解析] 此题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和探究性。“90后”认识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认识自身缺点和优点的过程,所以首先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同时对于人生的两个方面,必须把握主流和支流,强调了矛盾的主要方面。

150 课时40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课时40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51 课时40 │ 考点梳理 考点梳理 考点1 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考点1 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观的内涵。 ①辩证否定,是事物________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辩证否定是________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③辩证否定是________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________: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自身 发展 联系 扬弃

152 课时40 │ 考点梳理 (2)辩证否定的方法论要求。 ①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________,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创新意识
②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________,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________。 考点2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把肯定和否定绝对对立起来,认为否定是由外力引起的全盘抛弃的观点。认为事物的否定不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引起的,而是某种________作用的结果;它割裂肯定和否定之间的辩证关系,把肯定和否定对立起来,或者肯定一切,或者________。 创新意识 尊重权威 创新和发展 外在力量  否定一切

153 课时40 │ 考点梳理 考点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从本质上看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考点3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从本质上看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①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________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________的理解。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________方面去理解。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___________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__________。 (3)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的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________,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________,开拓新境界。 否定 必然灭亡 暂时性 批判的革命的 批判和发展 成规陈说 新观念

154 课时40 │ 考点梳理 考点4 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考点4 创新的社会作用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的本质就是_____。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________,提高了劳动者的______,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_____。通过________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推动着人类________的变革。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________的不同性质和________的不同内容。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创新推动了______________的发展。 创新 生产技术 素质 先导 理论创新 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 思维方式 人类思维和文化

155 课时40 │ 要点探究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一 正确认识辩证否定观
► 探究点一 正确认识辩证否定观 (1)辩证否定是事物自我的否定,事物内部存在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当肯定方面处于支配地位时,事物就被肯定。当否定方面上升为支配地位时,事物就转化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实现了对事物的否定。因此辩证否定是这样一种否定,它通过事物的内在的矛盾而进行的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通过自身的否定实现自身的发展。 (2)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即否定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事物就不会发展和前进。

156 课时40 │ 要点探究 (3)辩证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即新旧事物通过否定的环节联系起来,新事物是从旧事物中生长出来的,并以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东西,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内容,是事物发展中连续与非连续的对立统一。 (5)方法论要求: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不仅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157 课时40 │ 要点探究

158 课时40 │ 要点探究 例1 [2010·山东卷]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例1 [2010·山东卷] 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沂蒙》《南下》等“红色”影视剧,从新的角度诠释革命英雄人物,顺应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要求,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2010年山东省“两会”期间,如何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热点。 透视《沂蒙》《南下》等影视剧的成功,有人认为“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创新就是否定”。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评析该观点。

159 课时40 │ 要点探究   例1 [答案]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②《沂蒙》等“红色”影视作品的成功,既是对传统影视作品中不合理因素的否定,同时又是对其合理因素的肯定、继承和发展。因此,创新不仅仅是否定,但没有否否定就没有创新。 [解析] 此题属于辨析题,对于此类试题首先应该立足一个判断标准,然后从正确和不足两个方面来分析。此题涉及创新与否定,所以此题的立足点就是辩证否定观。然后我们立足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没有否定就没有创新,只有对旧事物进行否定,才能推动新事物的发展。二是创新就是否定,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160 课时40 │ 要点探究 [点评] 解答辨析类材料题,关键要把握三点。一是找准辩点,辩点一般隐含在设问或者材料信息之中,辩点就是我们要讨论的对象。二是依据辩点,合理划分辩论角度,一般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分析。三是明确知识依据,合理论证。就是通过辩点指向一定的课本知识,依据知识论证问题。

161 课时40 │ 要点探究     [2010·浙江卷] 2004年以来,中国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形成了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速铁路技术体系。今天,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并正在成为高铁技术输出国。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表明(  ) ①创新就是对既往的否定和对现实的肯定 ②创新的过程必定是“扬弃”的过程 ③创新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发展 ④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 A.①② B.②③ C.④① D.③④ 变式题

162 课时40 │ 要点探究 B [解析] 本题以我国新技术的发展为载体,考查学生对创新的理解。创新是“扬弃”,是既否定又肯定,故①错误,②正确;从材料看,中国通过创新,取得了技术成果和生产力发展,而未涉及生产关系和人类思维的变革,故③正确,④不符合题意。

163 课时40 │ 要点探究 ► 探究点二 理解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1)革命批判精神的含义。
► 探究点二 理解唯物辩证法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 (1)革命批判精神的含义。 所谓革命的批判性,就是批判旧事物、旧世界,创造新事物、新世界。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所学的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和价值进行的个人判断。批判性思维提倡的是质疑精神,要求人们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权威,有一个明辨是非的智慧头脑;是指那种能抓住要领,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富于机智灵气,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维。 (2)理论依据。 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②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③此时的事物就必须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辩证法从本质上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64 课时40 │ 要点探究 (3)基本内涵。 ①对于现存的事物,辩证法在肯定的同时存在着否定。
②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的。③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4)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5)方法论要求。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165 课时40 │ 要点探究 【思维拓展】 创新的哲学依据。
(1)从唯物论角度:坚持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2)从辩证法的角度: ①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只有创新,才能实现事物的发展。 ②辩证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发展的根本途径,它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 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思维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突破成规旧说,敢于提出新问题,开拓新境界。 (3)从认识论角度: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66 课时40 │ 要点探究   例2 [2009·福建卷] 当前我国已拥有强有力的物质基础、良好的体制和稳健的市场潜力,具备了应对各种变化的实力。就应对金融危机而言,目前我国采取了有别于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的措施,请看我收集整理的措施对照表(见下表)。 请根据辩证法的 革命批判精神的 要求,分析我国 当前采取有别于 应对亚洲金融危 机措施的理由。

167 课时40 │ 要点探究   例2 [答案]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破除与实际不相符合的陈规。我国采取有别于对亚洲金融危机的措施,是根据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作出的正确判断。②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当前我国应对世界金融危机的措施就是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出台的新措施。

168 课时40 │ 要点探究 [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如何运用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结合材料分析。当前的金融危机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情况不同,不能照搬1997年应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举措,要针对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 [点评] 此题属于依据类材料题,解答此类试题,要做到两看、一联、三对应。“两看”即看主体,看设问。“一联”是指借助主体和设问,联系所涉及的知识点。“三对应”是将知识点与设问对应,将知识点与主体对应,将知识点与材料对应。

169 课时40 │ 要点探究     [2010·上海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24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其特有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该主题。中国江苏馆则以“园林+园区=家园”的特色,构建了对世博主题的独特诠释。 发帖:本届世博会倡导的理念有哪些? 跟帖:绿色低碳环保理念。 请你再列举两个理念,并依据唯物辩证法原理,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践行。 变式题

170 课时40 │ 要点探究 [答案] ①创新理念。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我们要不断优化学习方式,积极参加研究型学习,提高创新能力。②合作理念。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要树立合作意识,积极参加合作学习和社会活动,提高合作能力。 [解析] 此题强调运用辩证法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注意理念一定要新,一定要符合低碳和环保,要着眼于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所以我们可以选择创新理念、合作理念、低碳理念等来表述。

171 课时40 │ 备用习题 备用习题  1.散文诗是介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采诗与散文之长,使散文的自由和诗的素质天然成趣、熔为一炉,故它以自己独有的风采立于文坛。这说明,辩证的否定是(  ) ①借助于外力作用实现事物发展的 ②事物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③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④实现新事物产生的根本途径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172 课时40 │ 备用习题   [解析] C 散文诗是集诗与散文之长而出现的新事物,故②③④符合题意。①是对辩证否定观的错误理解。

173 课时40 │ 备用习题 A.人们只要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就能改变规律的存在形式 B.客观世界的变化要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2.我国自主研发、独立发展、自主运行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测绘、渔业、交通运输、电信、水利、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四川汶川、青海玉树抗震救灾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上述材料说明(  ) A.人们只要认识到事物的规律性就能改变规律的存在形式 B.客观世界的变化要依赖于人的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C.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D.创新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74 课时40 │ 备用习题   [解析] D 通过科技创新,从而在社会生产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凸显了创新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故答案为D。卫星导航系统的应用是对规律的把握,并没有改变规律的存在形式,故排除A。B属于唯心主义观点,故排除。此题没有体现人类的思维创新和文化创新,排除C。

175 课时40 │ 备用习题   3.一个城市的魅力,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克隆”,而在于立足城市的历史积淀,保护文化遗产,挖掘人文资源,注入开放、包容、鲜活的时代元素。这一观点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①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②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艰难曲折的过程 ③坚持辩证的否定观 ④事物在批判与继承、学习与创新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76 课时40 │ 备用习题   [解析] C 此题强调在城市发展中要做到对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体现了辩证否定观和创新意识,故答案为C。②主要阐明了发展的道路,此题没有凸显曲折性,故排除。

177 课时40 │ 备用习题 4.右图中“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4.右图中“圆的自白”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①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 ②要树立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 ③肯定就是否定,终点就是起点 ④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178 课时40 │ 备用习题  [解析] C 漫画中的语言表达了对现实的否定,从而实现事物的发展,凸显了发展的环节,故④正确。通过“每一个终点,都是新的起点”,所以启示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批判、否定,实现事物新的发展,故②正确。此题没有凸显真理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故排除①。肯定是对事物存在合理性的理解,否定是对事物必然灭亡性的理解,故③错误。


Download ppt "第十五单元 │ 考点考向 考点考向."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