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2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2.文化创新有何意义?
温故知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什么? 2.文化创新有何意义?

3 第五课 文化创新 考点一、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考点二、文化创新的意义 考点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考点四、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考点五、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4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1、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2、基本途径: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3、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走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 , “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

5 考点三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考点三 文化创新的途径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6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继承是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如何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任何时代的文化,都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任何形式的文化,都不可能摒弃传统文化而从头开始。一个国家或民族,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批判继承是基础,是起点。有批判继承才有创新,才能不断创造新文化。) ②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社会实践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化,要求文化体现新时代精神。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7 考点三、文化创新的途径 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文化创新的基础。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8 “以我为主:在对世界文化精华的汲取中,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
“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批判地吸收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并结合本国国情进行改造、整合和创新。应高度警惕文化殖民主义,防止西方国家以文化为手段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输入它们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9 考点三、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1)是什么:反对几种错误倾向 ①“守旧主义”: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封闭主义” :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 ②“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2)为什么:这两种倾向都是不利于文化创新的错误倾向,必须予以克服,才能保证文化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

10 (3)怎么办:坚持正确方向 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吸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11 误区: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只要进行实践,我们就能实现文化创新。
注意: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由于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闻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明创新提供了更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丰富的条件。所以,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但要实现文化创新还需要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同时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不同民 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个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此外,我们还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2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
(2008江苏卷23)南京中山陵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它是当时的设计者在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皇陵和欧洲帝王陵墓建筑风格的基础上,根据紫金山地形设计而成的建筑精品。这说明 A.建筑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B.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C.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D.潜心思考是文化创新的基础 C

13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2009江苏20)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将中华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完美结合,向世界奉献了一部奥运史上最华美的乐章。这充分说明 ①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③外来文化是中华文化创新的基础 ④中华文化正在成为世界文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14 (2010年·广东卷37)材料一:扫墓、踏青、折柳、沐浴等,体现了清明节缅怀、感恩和亲近自然的文化传统。近年来,网上祭奠、家庭追思、献花遥祭等,为清明祭扫添增了新的表现形式;人文纪念、公祭先烈、文化展览等,为清明文化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文化创新的途径。(10分)

15 ①立足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明清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发扬传统清明文化中健康有益的内容,去除封建落后的成分;采用节约环保的绿色过节方式,注入体现时代要求的新内容。 ③博采众长,以我为主。既吸取外来有益文化,又保持我国清明文化的民族特色。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10分)

16 (2008山东卷28)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山东文化底蕴深厚。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17 (2)①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强省,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②继承山东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③立足山东改革开放的实践,创新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④同时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优秀文化成果;进一步促进山东文化产业发展。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建设文化强省的积极性。

18 (2008高考广东卷)看漫面,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注:本题漫画根据方成的《洗澡》改编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什么偏差? (2)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应如何交流、借鉴与融合?

19 (1)漫画中的文化教育存在只注重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外来文化的偏差。
(2)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的过程。

20 (2)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熔铸百家的气魄,科学分析的态度。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就难免有矛盾、有竞争,但文化差异不应该成为文化交流的障碍,文化竞争并不排斥文化合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应该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享世界文化创新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跻身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必须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


Download ppt "文化生活第一轮复习 第五课 文化创新 二、文化创新的途径."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