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通渭县第二中学PPT课件制作 张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通渭县第二中学PPT课件制作 张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通渭县第二中学PPT课件制作 张鸿

2

3

4 复述课文内容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现实小事,引子)→
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5 现银

6 现银

7 现银

8 民国银元

9 民国初年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货币 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仍沿用旧名。“中国”和“交通”二行在民国初年,被定为国家银行,继续发行兑换券。后因袁世凯称帝,而引起了讨袁战争。接着各地军阀进行混战,财政状况极为恶化。二行在1916年曾停止兑现,引起了粮食和各种商品价格急剧上涨,使劳动人民蒙受了很大损失。1924年,孙中山先生为调节金融,活跃经济,在广州设立“中央银行”,代理国库,发行货币,履行国家银行的职能。

10 民国货币的贬值 民国24年(1935年),国民政府禁止使用银币,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农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定货币,称法币。     这时,1“法币”兑换1银元,或者1法币兑换1英镑1先令2便士半。 2、民国31年(1942年),中央银行在发行法币的同时,又发行关金券,与法币并行流通。1元关金券折合法币20元。 3、民国37年(1948年)8月19日,民国政府颁布《财政经济紧急处分命令》,规定以金元为单位,发行金圆券,以金元券1元折合法币300万元的比率收兑法币

11 法币 1935年10月起,先后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4
法币 1935年10月起,先后以中央、中国、交通、农民4家银行发行的钞票为法币,4.6元可买稻谷50千克。后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到1948年8月,4.6元只能买稻谷半粒。支付工资,市场交易,以米代币。为挽救经济崩溃,国民政府发行金元券取代法币。100元法币,1937年可买一头牛,到了1947年只能买三分之一盒的火柴,到了1948年还买不到一粒米

12 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坟》、《花边文学》、《华盖集》
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 《坟》、《花边文学》、《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集外集》 《南腔 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热风》《三闲集》、《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13 辨清字音 折(zhé)价 数(shuò)见不鲜艳夺目 不肖(xiào)子孙 编纂(zuǎn) 妇孺(rù) 钦(qīn)定期 嗜(shì)好 勒(lè)令 时日曷(hé)丧 兑(duì)现象 累(léi)坠

14 整体感知 听录音,思考:本文批判的锋芒指向哪里?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15 课文简介  开头记叙袁世凯复辟期间钞票贬值的旧事,是引发议论的契机。中国古代一贯以现银为货币,无论是白银黄金,还是银元铜钱,都那么沉重累赘,不便携带。民国初年由国家银行发行钞票,交换价值不变,携带与使用却大为便利,从此,人们都爱用钞票而少用银元,但由于政治上风云突变,又出现钞票贬值,银元和现银吃香的风潮,使作者不得不以六折或七折的低价将中交票兑换成现银。这本来是一大损失,但作者却沾沾自喜,“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因为腰中又有了银钱可以度日。

16  鲁迅用叙议结合的笔法,生动描写了这场风波,细致表现了自己忽忧忽喜的心情,然后笔锋一转,引发出“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的精辟议论,犹如横云断岭,使文章迭起奇峰,别开生面。

17 在阶级社会的几千年的历史中,奴隶和劳动者向来是会说话的工具,或者是专为战争与服劳役的动物,丝毫没有实现过人的价值。“将人不当人”,本来是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本家对待奴隶、农民和工人的行为准则,在兵荒马乱的战争岁月,甚至还产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这就说明人的价值更低于牛马,不如猪狗了。换言之,如果人的价值等于牛马,就成了应该心悦诚服,讴歌恭颂的太平盛世了。

18 剖析历史,鲁迅得出“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的明确结论,又进而指出,更有的时候,等而下之,不如牛马猪狗,轻若草芥,贱似沙虫,专供屠戮蹂躏,奸污虐杀,想做驯服的奴隶都不可得。

19 他从自己的观察研究出发,把中国历史的各种时代分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从而高度概括、准确鲜明地揭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规律,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就是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兼并鲸吞,弱肉强食的时代,往往出现杀人如麻,流血盈野的惨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就是儒家标榜的太平盛世,由于新的统治者制定了奴隶规则,重视生产,奖励农桑,同时规定了服役和纳粮的数目及办法。老百姓虽然当牛做马,毕竟还有口饭吃。

20  于是,便“万姓胪欢”,天下太平,暂时做稳了奴隶。但尖锐的阶级矛盾潜伏在内部,随着土地兼并的激烈和劳役赋税的苛重,奴隶规则又被破坏,想做奴隶而不得的人民铤而走险,于是,兵荒马乱,流血争斗的乱世又出现了。“一治一乱”,反复循环,历史呈现出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局面。那些领头“作乱人物”,即农民起义的领袖,由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并不能实现他们替天行道,解民倒悬,甚至建立平等天国的理想,而只会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也就是鲁迅说的“给‘主子’清道辟路”,为日后的“圣天子”的统治驱除顽敌,扫清障碍。

21 缺乏反抗性的人们希望有主子拿他们做百姓,甚至当牛马,只要能让他们“自己寻草吃”,这就是企盼出现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但在五胡乱华、天下分崩离析和农民大起义的时代,广大劳动者确实是想做奴隶而不可能得到。因为采取流寇主义流动作战的农民起义军没有建立自己巩固的政权和根据地,而割据四方的诸侯藩镇更是横征暴掠,“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这时,老百姓迫切盼望“真命天子”的出现,也就是希望另外的主子出来执行或新颁奴隶规则,“使他们可上奴隶的轨道”。因此,所谓的太平盛世便是本族或外族的新主子出来,“较有秩序地收拾了天下”,让奴隶或百姓能够喘息苏生,勉强维持生存的时代。

22 1925年的中国究竟处于哪一时代,鲁迅并不点明。因为他希望结束以上两种时代,创造前所未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三种时代。当时的中国各个阶级,各种社会力量都在探索自己的道路,“国学家的崇奉国粹,文学家的赞叹固有文明,道学家的热心复古”,说明他们都不满现状,向往恢复古代的太平盛世,而一遇军阀混战,富翁入租界,妇女进教堂,托庇于洋人的保护之下,则分明甘做洋主子的顺民和奴隶了。神往于古已有之的太平盛世,说明当时又处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许多人又在寻求那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鲁迅认为革命者也是不满于现状的,但无须反顾,不能再回到古代去重复走老路,要探索前面的新路,要创造“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这就是他观察中国的社会和历史得出的结论。[3]

23 明确: 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 ②作者观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 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4 文章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5)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第二部分:(6-11)考查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的结论(一乱一治)。 第三部分:(12-14)走哪一条路?创造“第三样时代”(青年的使命)。

25 思路小结 现 实 (引子)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历 史 (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号召) 不满
现 实 (引子) 事(兑钞) 想(变奴隶) 历 史 (观点) 现象(治与乱) 本质 做不成奴隶 做稳了奴隶 (号召) 不满 思路小结 创造(第三样时代)

26 一、分析“引子”(1~4) ⒈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 明确:钞票贬值 ⒉在叙述“钞票贬值”事件过程中,作者着意突出了“人”在事件过程中心情的变化,有哪些变化? 明确:开始兑换--乐意                    ↓ 停止兑现--不甘心                      ↓ 折换现银--非常高兴

27 ⒊作者由“钞票贬值”联想到了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②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28 ⒋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 .

29 二、分析“观点” ㈠析“中国历史” ⒈本文批判的锋芒直指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鲁迅一针见血的揭出了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和阶级对立的历史真相,就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思考: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 明确: 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百姓是牛马甚而不及牛马。 ②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颂圣,意志却被主子宰割。百姓是奴隶,是人而非人。 ③共同本质:百姓始终是奴隶(牛马) 【第七段】  ④划分标准:按“人”的价格的贬值程度来划分。“‘人’的价格”指做人的资格,做人的尊严。

30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31 ⒉你是怎样看待百姓的这些祈求的?造成这种奴性心态的社会原因是什么?
明确:容易满足,麻木不仁,缺少反抗——专制暴力 。

32 ⒊中国的老百姓,几千年来饱受重压和杀戮,从来没有享受到做“人”的尊严和权利,对此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哀其不幸”--同情、怜悯百姓的不幸遭遇 。 “怒其不争”--讽刺、批判百姓的国民劣根性 。

33 三、析“现实” ⒈在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作了深入剖析之后,作者又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当时现实,当时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命运怎样? 明确:①强盗官兵交互为祸--仍然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②“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避入教堂”,丝毫没有彻底“走出奴隶时代”的愿望。

34 ⒉面对这样的国民,鲁迅无法掩饰内心的绝望与悲凉。最后终于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你认为“第三样时代”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 明确:“第三样时代”是一个民主自由的时代,是老百姓真正“做人”、掌握自己命运的时代。

35 四、第2、3部分归纳艺术特色 明确: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36 五、全文总结 风雨如磐,暗夜沉沉,在浓黑的夜幕中,鲁迅奋笔疾书,在“先儒”“爱排场的学者”歪歪斜斜的字里行间,方方正正的写下了中国历史两个时代的独特论断。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黑暗中鲁迅那如炬的目光,那双犀利的眼睛里不仅有愤怒的火焰,更有晶莹的泪珠。“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鲁迅那关注苍生的心仿佛依然跳动在耳旁,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要用它来寻找光明。”这句顾城的诗用来形容鲁迅恐怕是最合适不过的吧!

37 思考现在,思考未来 再见


Download ppt "通渭县第二中学PPT课件制作 张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