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分析革命的原因;阐明革命的特点;了解革命的意义;明确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对资产阶级统治的意义。 重点难点: 1、革命的背景和进程 2、革命后英国议会制度的确立

2 一、英国革命的背景(前提)p100 1、经济基础(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1)资本主义深入农业 圈地运动(enclosure movement) p101上 圈地运动使大批农民变成了雇佣劳动者;农村中大批资本主义农场出现,促使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农业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贵族队伍发生了分裂,出现了资本主义化的新贵族;农业发展推动了工业和外贸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资产阶级的实力。

3 发财的方法很多……取得财富最自然的道路是通过增大土壤的肥力……但这种方法是缓慢的。可是,当拥有大量资本的人来从事农业的时候,仍然可以大大增加他们的财富。我在英国认识一位大官,他的收入比当年任何一个人都多,他有牧场、有绵羊群、有森林、有粮食、有煤矿、有铅矿和铁矿,还有其他的东西。对他来说,土地简直是他取得一切珍物的海洋。有一个人正确地指出,他觉得赚小钱困难,而赚大钱却容易;因为当一个积蓄多得能够等待最高的价格,能够做只有少数人才能有力量作的大交易,并享有较小的生意人的勤劳成果时,他必然会越来越发财。       (何清新译:《世界近代史教学资料选辑》第一辑,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5页。)

4 (2)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p101第3段 伦敦的一家手工工场(18世纪)

5 (3)商业和对外贸易 p

6 英国的海外贸易主要通过享有专卖权的特许贸易公司进行。
1579年成立的东陆公司,专营波罗的海沿岸各国的贸易。1588年成立的非洲公司,专营奴隶贩卖。1600年成立的东印度公司,垄断了对印度和远东的商务。这些公司大都集中于伦敦,这就提高了伦敦的地位,伦敦不仅成了行政中心,而且成为工商业中心。

7 2、阶级基础(社会等级的分化)p102 (1)首先,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即贵族阶级已经分裂成为互相敌对的两大集团。 ①封建大贵族——旧贵族(革命对象) ②中小贵族、乡村绅士、部分富商——新贵族(资产阶级化了的贵族)(革命动力) 新贵族与旧贵族的最大区别:生产方式

8 (2)资产阶级 ①大资产阶级:大金融家、包税商、专利公司股东等————右翼 ②中小工商业者: 非行会型的企业主、 分散的和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组织者、殖民地企业的创办人 ——左翼

9 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同新贵族结成长期同盟,利用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力量进行反封建斗争,这是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10 (3)农民阶级 自由租地农(Freeholders):向地主交纳数不多的地租,已能自由支配世袭份地。 公簿持有农(Copyholders):由农奴转化而来,占当时农民的绝大多数。他们根据庄园法庭的记录簿所载明的条件世代耕种一小块份地,但无自由支配权,除向地主交纳地租外,还需负担其它义务。 贫农(Cotters):即佃农、雇农、茅屋小农。 Yeaman约曼

11 (4)城市平民 当时,英国的城市平民主要工业者及其家属构成。 由于他们既受到封建主义的压迫,又受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因此,他们既反对封建奴役,又反对新兴资产阶级的压榨,从而成为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

12 构成英国革命基本动力的,有三股社会势力: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农民(公簿持有农)。

13 3、政治基础(专制君主制的衰落)p103 (1)资产阶级与王权的矛盾 专利权 特许状 (2)新贵族与王权的矛盾
专利权 特许状 (2)新贵族与王权的矛盾 “骑士捐”“盾牌钱” “继承捐” “骑士领有制” (3)英国君主专制的独特之处、薄弱之处p104第2段后部

14 4、思想动力(清教运动)p103 (Puritanism)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另一个特点,是在宗教外衣掩饰下进行的。 清教运动在动员群众参加反封建斗争中起了巨大的组织作用。 正在演讲的清教徒

15 A. 温和派/长老派(Presbyterian Party):主张采用长老制,甚至脱离国教会,简化仪式,放弃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在政治上提倡共和制。
B. 激进派/独立派(Independents Party) :提倡从国教会内部改革,以实现净化教会为目的,在政治上主张君主立宪。

16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什么要披着宗教的外衣?
新兴资产阶级力量还比较弱小,政治上还不成熟,在理论上还不能用明确的语言提出非宗教的政治纲领,在组织上还未形成自己的政党来发动和组织群众。

17 5、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是革命的直接原因(议会与国王的斗争)p103-104
1603年,都铎王朝(1485—1603年)最后一位统治者伊丽莎白一世死后无嗣,遵照女王遗嘱,由苏格兰国王詹姆斯·斯图亚特(James Stuart)继承英国国王,同时仍兼苏格兰国王,改称詹姆斯一世(1603—1625),从此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House of Stuart)在英国的统治。

18 在1603—1640年的37年时间里,詹姆斯一世及其后继者查理一世相继推行了一系列反动政策。
①公开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在他们看来,君权来自于上帝,因此权力应当是无限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国会中公开宣称自己是神,要求拥有绝对的权力。 詹姆士一世1610年3月21日对议会训词      君的身份是人世上最高的东西,因为国王不仅是上帝在人间的副手,坐在神的宝座上;而且他还被上帝自己叫做神。有三样东西可主要用来类比君的身份:……圣经把国王叫作神,因此其权力经某种联系便可与神权相比拟。国王还比作父亲,因为国王确实是parens patriae(父亲),是其人民的政治之父。最后,国王还比为人体这个小天地的头。

19   的确可以把国王叫作神,因为他对人世行使某种神权或类似的权,假如你们想一想上帝的特征,就会看出这些特征如何适合于国王这个人。上帝有权创造也有权毁灭,有权建设也有权破坏,一切皆凭他高兴;他有权决定生死,评判所有人而不被人所评判;有权抬高卑者或贬低尊者,凭其高兴;而且(人的)灵魂及肉体都属于上帝。国王也有类似的权力:他挥斥召唤其臣民,他有权提拔,也有权贬抑;他在一切官司中审判他的所有臣民,定其生死,除上帝之外无需对任何人负责。          (J.P.凯尼恩《斯图亚特朝宪政》 剑桥大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2—14页。) ②在经济政策上,詹姆斯和查理不顾国会反对,大规模地推行工商业垄断,把肥皂、植物油、煤、盐、纸张、玻璃、砖、火药、麻布、染料、纽扣、酒、针、别针等几手全部的对外贸易和大部分国内贸易都列入了专卖范围。

20 ③他们强制征税,随意解散国会,甚至明日张胆地卖官鬻爵。
④在对外政策上,詹姆斯一世违背资产阶级利益,改变了伊丽莎白联合新教荷兰,打击天主教西班牙的传统政策。这种倒行逆施的对外政策,极大地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使他们在财政上拒绝支持国王。 ⑤把英国国教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精神支柱。为了巩固封建专制制度,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都竭力加强英国国教的统治地位,禁止英国国教以外的任何教派组织的存在和活动。他说:“没有主教,就没有国王”,取消主教就是灾难,平等是秩序的敌人。因此对清教徒实行迫害政策,迫使大批清教徒逃离英国。

21 查理一世Charles I ,詹姆士一世(1603~1625年在位)之子

22 斯图亚特王朝一方面企图抛开议会实行独裁,一方面企图压制清教维护国教,再一方面与信奉天主教的西班牙发展友好关系,让其子迎娶西班牙公主。这些都严重危害资产阶级的利益。
所以资产阶级利用议会作为反对王权、反对专制统治的政治舞台。 议会与国王的矛盾焦点是 税务问题 议会斗争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詹姆斯一世时期,国王权力很大,两次解散议会,为所欲为。 第二,查理一世时期,议会与国王力量此长彼消,议会逐渐占了上风。

23 “强迫借贷” “五爵士案件”p104倒二段 1628年《权利请愿书》 (The Petition of Right) p ①非经议会同意不得借债和征收新税。 ②非依据法律或法庭审判不得随意逮捕任何人并没收其财产。 ③不得依据战时法律逮捕普通公民。 ④不得在居民住宅内驻扎军队。 这个文件体现出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坚持议会在税收问题上享有限制王权的权力;在人身问题上,法律的地位高于一切。

24 ,无议会统治时期 1630年,查理一世强迫40镑年收入的土地所有者缴纳骑士捐并履行其他封建义务。 1635年又开征船税(英国有传统,沿海老百姓必须把自己的船免费供皇家海军使用,否则缴纳船税),引起人民普遍反对。

25 列宁认为革命爆发一般有三个原因: 统治阶级不能照旧统治下去。 被压迫阶级的贫困异乎寻常的加剧。 群众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能够独立行动。 到1640年,英国已经具备的上述条件。

26 二、革命的过程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p105 为什么苏格兰人民要起义 ?
1637年,查理一世命令苏格兰必须采用英国国教祈祷书,这对于要保持苏格兰独立性的人来说是不能容忍的,而对于苏格兰清教徒(长老会派)来说更是一种强行污辱。苏格兰人为了保护本国的独立性和保护自己的信仰,举行了起义。 “民族公约”“公约派”p 短期议会(1640年4月13日—5月5日)

27 2、长期议会(1640年11月3日—1653年)的召开(革命开端)
议会成为国家权力中心,也是革命领导中心。 五个阶段: 一是议会阶段(1640—1642), 二是内战阶段(1642—1649), 三是共和阶段(1649—1653), 四是军事独裁阶段(1653—1659), 五是复辟阶段(1660—1688)。

28 (1)上升阶段:从长期议会开始,经两次内战,最后建立了共和国。革命达到最高点。 (2)下降阶段:经克伦威尔独裁到王朝复辟,革命达到最低点。 (3)半上升阶段(回升阶段):从复辟王朝到1688年革命,又沿上升路线发展,但未达到共和国的水平。

29 3、上升阶段 (1)长期议会开始阶段的活动(采取改造国家的政策)(1640-1642年)p107-108
①处死两位宠臣斯特拉福伯爵(1641年5月)褫(chi)夺公权法 劳德大主教(1645年) ②改造国家机构 A.三年法案 B.取消封建专制机构—星室法庭、最高法庭等抠密院,提高了下院的决策地位,在地方上设立新的委员会执政。 积极作用看p108第二段

30 ④宗教政策上,废除主教制度,以长老会派教会取代国教安立甘教。 根枝请愿书 p108
大抗议书 (Grand RemonStrance,又译“大谴责书” The Protestation )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夺权纲领)

31 这个由204项条款构成的文件,历数了国王在世俗、宗教、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决策中所犯的过失,提出了废除各种封建特权,进行改革的要求。在各项要求中,最重要的是第120、197两项条款。一是重申国会下院要掌握税收、拨款等财政决定权;一是要求国王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中任命大臣和高级官员。按国会的选择任命官员,就意味着内阁与国会一致,对国会负责。这已显露出要建立责任内阁制的趋向。因此,《大抗议》是一个夺权的纲领。

32 (2)第一次内战( 年) 骑士党(保王派):国教徒、封建大贵族、宫廷官吏、与宫廷有联系的金融家、享有特权的大商人等。 圆颅党(议会派):清教徒、工商业资产阶级、城市平民等。 农民(棒民)

33

34

35 为什么在初期国会军会失败呢?p110 英国革命派主要包含三大派别: 长老派,独立派,平等派。 分别代表上、中、下三个社会阶层。 政治保守、指挥无方、内部矛盾

36 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 p 要求自由、民主的出版物和小册子的大量出现; 摆脱官办英国国教的独立教派的发展; 棒民运动

37

38 1644年7月2日的马斯顿草原战役(Battle of Marston Moor)成为第一次内战的转折点。在这次战役中,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Kromuell)的骑兵初露头角,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从此被称为“勇士军”(又译铁骑军)。

39 新模范军法(The Militia Ordinance)
新模范军(New Model Army ) 摹本:克伦威尔的铁骑军( 'Iron-sides' cavalry regiment ) 编制:11个骑兵团(每团600人),12个步兵团(每团1200人)和1000名龙骑兵;此外还配有一支强大的炮队,装备有德米卡弗林中型火炮和萨克小炮。

40 由国会拨款、骑兵占三分之一,约2.2万人。 总司令:托马斯·费尔法克斯(一名职业军人) 副总司令兼骑兵司令 :克伦威尔 主要成员:自耕农

41 《自抑法》 p The Self-denying Ordinance 原因:国会军总司令埃塞克斯等人昏庸无能、消极怠战。 1644年12月,国会下院通过。 规定:议员不得担任军职。

42 The Battle of Naseby ( )

43 囚禁中的查理一世

44 (3)内部斗争 第一次内战后,国内矛盾转为中下层人民反对长老派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矛盾。第一次内战后英国政治斗争主要在三个政治派别之间进行:独立派控制军队指挥权;平等派团结和领导着士兵;长老会派控制议会。为了独吞胜利果实, ①长老派与独立派的斗争 p A.选举权争夺 p114第一段 B.宗教派别之争p114第二段 C.解散军队 p 这是个一箭双雕的措施,一方面可搞掉独立派的强大依靠—军队,另一方面还可借以平息在军队中日益兴起的平等派运动。

45 ②平等派(Levellers)运动 平等派运动是第一次内战结束后兴起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运动,因主张政治上人人平等,故称平等派。其主要代表物是约翰·利尔本。 1646.7《千万公民的抗议书》 平等派要求实行普选权的一院制民主共和国,保障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和信仰自由。在社会经济方面,主张彻底废除什一税、专卖特许制和垄断公司,减轻税收,保障人身和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46 A.与长老派的斗争 B.与独立派的斗争 p117 围绕着国家政权形式和普选权问题,平等派与独立派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 独立派1647.8《建议纲目》(《建议要点》《军队提案纲要》 )提出实行立宪君主制度,保留国王和上院,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制度。 a.平等派 《军队事业》要求建立共和国,实行普选权,取消上议院等。P117第3段

47 b. 《人民公约》,全面阐述了平等派的政治、经济纲领。P117-118
c.普特尼辩论 “自由归于人民,权利归于士兵” 。P d.灌木林原野事件 p 平等派失败原因 p120第二段

48 军队内部的分裂、独立派对平等派的镇压,给封建反动势力造成可乘之机。1647年底,查理一世从纽马凯特城堡逃跑,逃到英国南部的威特岛,国会中的长老派立即派人与查理进行复位谈判。1648年春,王党利用饥荒和经济困难,在伦敦、威尔斯、肯特等郡制造叛乱,第二次内战爆发了。7月,苏格兰长老派根据同国王缔结的密约,派两万军队进入英国北部。 面临新的内战,独立派决定联合平等派共同打败国王。1648年4月底召开的军官会议上,双方协议共同打败国王,审判查理一世,胜利后实行《人民公约》。在两派联合努力下,第二次内战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以革命阵营的胜利而告结束。9月底占领了苏格兰首都爱丁堡,年底战争全部结束。 ③独立派与平等派的重新联合 p120

49 ④普莱德清洗 p122 第二次内战期间,国会中的长老派势力又趁机活跃起来,重新控制了国会,并继续同国王进行复位谈判,11月,独立派起草了一份抗议书,明确提出要严惩国王,最高权力归下院。接着,军队再次开进伦敦,普莱德上校率军队于12月6日包围了国会大厦,逮捕47人,驱逐96人,彻底清洗了国会,这就是著名的“普莱德清洗”事件,此后,长期国会只剩下独立派及其支持着50人左右,被称为“残阙国会”。至此,全部军政大权落入独立派手中。

50 克伦威尔驱散议会

51 给查理一世下达的死刑令

52 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53

54

55

56 (4)共和国建立 p123 1649年5月19日共和国成立。 标志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从根本上摧毁了封建专制制度,巩固了英国人民反封建的成果,使革命达到高潮。 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革命一开始沿上升线发展?) 这是革命阵营内部革命路线战胜妥协路线的结果。其中平等派功不可没。正是平等派支持独立派战胜了保守妥协的长老派,同时平等派也克服了革命性不强的独立派的弱点,迫使独立派把反封建斗争进行到底,才使革命一步步按平等派的意图发展的共和国建立。恩格斯指出:“如果没有这种自耕农和城市平民,单单资产阶级决不会把斗争进行到底,也决不会把查理一世送上断头台。”

57 4、下降阶段(1649-1660)p124 (1)独立派共和国的政策
独立派的共和国实质上就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这一专政的施政方针基本上有三个方面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②镇压人民群众运动;③打击王党复辟势力。

58 正由于建立共和国是特殊环境造成的,因而共和国也就不可能象平等派设想的那样,实行主权在民的原则。马克思说:“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国家机构都需要专政;而且需要强有力的专政”。英吉利共和国在克伦威尔领导下,实行的就是一种集权式的专政。它为了巩固刚刚诞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政权,在推行各项政策时基本上采取了高压的形式。这在当时是必要的,因为共和国还面临着种种威胁,包括封建势力复辟的威胁和下层群众以及殖民地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威胁。于是,独立派把持的共和国政府,便以暴力镇压的手段去消除各种威胁。

59 ①为资产阶级、新贵族谋取更多利益 A.对内政策
1649年4月30日和7月16日,国会两次通过决议出卖没收来的封建地产。规定土地价格为该土地年收入的十倍,买主先交百分之五十,余款在以后六个月交清。贫苦人民无力购买,地产大部分落到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手中。这就在经济上加强了他们的力量。 B.对外政策 独立派积极推行海外扩张政策。

60 a.征讨爱尔兰 p128 1641年,英国第一个殖民地爱尔兰趁英国革命之机宣布独立。共和国建立后,英国王党分子加紧与爱尔兰人勾结。克伦威尔为维护英国的殖民利益,打击王党复辟势力,于1649年8月率大军入侵爱尔兰。英军经过三年的征服,最终将起义镇压下去。英国征服爱尔兰无论对爱尔兰还是对英国都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野蛮的屠杀对爱尔兰生产力造成了极大的破坏;爱尔兰的土地被掠夺,英国军官和富豪成了爱尔兰大地主,当地农民成为其佃户,深受压迫剥削;征服者为确保既得殖民利益,迫切希望在英国建立起强有力的军事独裁体制;士兵在侵略中也获得好处,从而丧失了往日的革命精神;克伦威尔本人既成为爱尔兰的大封建主,也成为备受尊崇的偶像,驱使他增长了独裁的野心。总之,征服爱尔兰为英国推翻共和国、建立军事独裁铺平了道路。

61 b.英荷战争 p129 从1649年起着手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并且迅速装备了四十艘军舰。17世纪上半叶是荷兰商业资产阶级垄断海外殖民贸易的时代。为维护英国资产阶级的利益, 1650—1651年,连续两次颁布了针对荷兰的《航海条例》规定:任何国家与英殖民地贸易须经英国政府批准;欧洲以外的商品必须以英国船运输方可进入英国;欧洲国家的商品必须以英国船或货物生产国的船运输方可进入英国。P129第二段 由于荷兰不承认《航海条例》, 年发生了英荷战争,签订威斯敏斯特条约,荷兰放弃海上贸易垄断地位。 。

62 ②镇压人民群众运动 A.镇压平等派起义 共和国建立后,平等派的政治纲领仅部分地得以实现,下层人民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改善,平等派运动重新高涨起来。1649年2月至3月,李尔本发表小册子《揭露英国的新枷锁》,无情地抨击独立派共和国和军政官员,要求议会采取措施改善人民的处境。独立派于3月28日逮捕李尔本等平等派领导人。李尔本等人在狱中仍坚持斗争,发表了新的《人民公约》,获得士兵和人民的拥护。5月上旬平等派士兵发动几个军团起义,但很快遭到独立派严厉镇压。秋天平等派再次起义,复遭镇压,平等派运动基本结束。

63 B.镇压掘地派运动 长期国会的土地政策不但没有满足农民的需求,相反保留了农民的封建义务。1649年春夏,一些具有原始共产主义倾向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便聚集起来,掀起了掘地派运动。他们在伦敦附近的圣乔治山开垦荒地,占有公地,被称为“掘地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温斯坦莱(1609—1652) 。他认为,土地私有是贫困的根源,主张实行土地公有制。英国的土地原是公有的,是威廉征服导致了英国土地的私有化,使广大英国农民沦为农奴,现在王族既已被打败,就应当还地于民,恢复土地公有制度,组织“共同劳动、共同吃饭”的人民公社。自称“真正的平等派” 。

64 其思想集中表达在掘土派主要领袖温斯坦莱的《自由法典》一书里。但他们的运动曲高和寡,仅维持了一年时间就被镇压了下去。这种空想共产主义的思想和实践,是和英国革命的主调格格不入的,对当时的时代潮流也没发生任何实际影响,不过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的意义是不容忽视的:这是人类追求平等的天性的一次自然的显露,也是未来共产主义运动的一次超前的预演。 1651年,克伦威尔以保护私有财产为名,镇压了掘地派运动。

65 ③打击王党复辟势力 英王查理一世被处死后,苏格兰长老会派宣布承认其子为王。称为“查理二世”。1650年5月,“查理二世”与苏格兰掌权的长老会派达成协议,苏格兰帮助查理复辟。面对封建复辟的威胁克伦威尔决定远征苏格兰。1651年9月,双方军队在伍斯特附近展开决战,苏格兰军队全军覆灭,只查理一人逃往法国。1654年,苏格兰被并入英国版图。

66 战争中的克伦威尔及其军队

67 (2)护国主军事独裁统治 为什么会出现护国公制度? 资产阶级新贵族出于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扩张和掠夺的需要,渴望建立军事独裁政权;
克伦威尔1642年以来的文治武功证明他有能力满足资产阶级新贵族的需要,成为他们的偶像; 1642年以来不断内外战争,使克伦威尔的权力不断膨胀,使军事独裁出现了水到渠成的地步。

68 ①护国政体的建立 在建立共和、镇压平等派和掘地派、征服爱尔兰和苏格兰、打败荷兰的过程中,克伦威尔成了一个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和推行更有效的统治,克伦威尔于1653年4月20日解散长期国会;稍后虽召集了一个御用国会,但在高级军官的支持下,12月16日他就任终身和世袭的护国主,共和国至此完结。 ②独裁统治 护国政体本质上是一种半君主制的军事独裁统治,其基础是革命以及征服爱尔兰期间获得土地的大地主阶级。为保卫这个阶级的利益,克伦威尔将全国划分为11个军区,进行军事管制,其专制的程度并不亚于昔日的封建专制。他也极力争取大资产阶级的支持,1655、1658年两次对西班牙用兵,分别占领其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以及欧洲西海岸的敦刻尔克。半君主的军事独裁实际上为君主制的封建复辟铺平了道路。p130

69 革命为什么开始走向低潮? 远征爱尔兰莉苏格兰使革命军队蜕变,并产生了一批新的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地主为了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防止封建阶级复辟和镇压人民反抗,要借助军事独裁。而当军事独裁无效时,又与王党妥协,使旧王朝复辟。

70 (3)王朝复辟p131 王朝复辟的原因? ①克伦威尔的政权具有脆弱性,他的权力不是“神授”的,而是通过战功取得的。权力主要依靠个人威信来维持,这就很难稳固。1658年9月3日他死后政局动荡不安,他的儿子理查无力驾驭局势而被迫辞职,高级军官争权夺势,无法建立新政权;

71 ②英国这时期又出现人民革命的先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需要强力政权来维护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当时还没有能够代替克伦威尔的合适人选,于是不得已情况下,考虑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这是当时社会上多数人能接受的唯一方式; ③支持王朝复辟的蒙克将军控制伦敦为复辟作了保障。而1660年4月4日查理二世在荷兰布雷达发表宣言,大赦革命者,保护革命中财产权的变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等,骗取了资产阶级新贵族的信任。p132

72 ④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从革命一开始便采取了妥协、保守的路线,便已孕育着复辟的隐患;共和国成立后,革命走向低潮,从护国政体到君主复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局,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妥协、保守政策的必然结局。

73 5、回升阶段( )p (1)发展经济 复辟王朝时期,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已不可逆转,国会通过了不少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对民族工业采取保护主义政策,先后颁布“列举商品法”、“主要商品法”,以加强对北美殖民地的控制,两次下令禁止羊毛出口,禁止皮革及其它原料出口,禁止外国工业品进口,保护本国工业的发展。为照顾新贵族和农业资本家利益,1660年和1670年两次颁布《谷物法》,对谷物进口征收高额关税;也不再禁止圈地运动。

74 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的实质? 复辟是有条件的。这里的“复辟”是指政权又重新回到原来的统治者手中,并不表明整个社会又退回到封建制度之下; 复辟是双方妥协的产物,复辟王朝是资产阶级政权的变通形式,复辟王朝不得不采取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 复辟后的王权的来源发生了变化。过去以君权神授作为王权合法性、权威性的最基本依据,现在国王的权力却是议会给予的。议会还有权决定王位继承人。

75 (2)政治迫害 但是,复辟王朝的政权逐渐稳固之后,查理二世就进行疯狂的反攻倒算。他违背《布列达宣言》,宣布凡参加审判查理一世的人都是“弑君者”,严厉追究,后来又将迫害范围扩大到一切共和主义者,克伦威尔尸体也被挖出来枭首示众。他推行亲法政策,法国是英国谋求海外利益的强劲对手,但查理二世置国家利益而不顾,于1662年以20万英镑的代价将敦刻尔克卖给法国,引起资产者强烈不满。他公然恢复国教,以此作为统治的精神支柱,对非国教徒进行政治、经济及人身自由的迫害,并以变通的办法恢复原有的财产所有权,只是因阻力太大,难以彻底实现。

76 (3)两党出现 查理二世十分羡慕天主教在法国的作用,企图在英国恢复天主教。1670年,英法两国国王订立“多佛密约”,其中规定英国在法国帮助下恢复天主教。1672年查理二世颁布了企图恢复天主教的《容忍宣言》,引起了各阶层的愤怒,不得不于次年撤销。为防止天主教复活,下院于1679年提出《排斥法案》,要求取消身为天主教徒的王弟詹姆斯的继承权。该法案在国会中引起了激烈争论,一批对法案持反对态度的旧贵族和国教教士议员被称为“托利党” (意为歹徒),支持这一法案的资产阶级新贵族议员被称为“辉格党” (意为强盗)。辉格党人为保护自己的人身安全,促使国会通过了《人身保护法》,规定了逮捕和审讯人的严格的法律程序。1680年11月,下院以多数票通过了“排斥法案”,但被上院否决。p132

77 (4)光荣革命(1688年政变) 詹姆斯二世( ,1685-1688为英王)。他一上台就取消《人身保护法》,降低法国商品的进口税率,任命天主教徒为高级军官,且于1687年再次颁布《宽容宣言》,宣布以往的反天主教的法律无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首先激烈反对。 P133下 詹姆士二世

78 第一,天主教比国教更不利于他们的经济活动;
第二,恢复天主教势必恢复其教产,天主教改革时教产均被拍卖,买地者既有清教徒也有国教教徒,他们普遍担心天主教复活后自己的地产会得而复失; 第三,天主教一旦恢复,教会地位、职权和薪金就得易主。 于是,对立着的辉格党与托利党、国教教士与清教徒、长老会派与独立派,甚至相当多的旧贵族和新贵族,都在共同利害的基础上联合起来,决定发动政变,废除詹姆斯二世的王位。

79 1688年11月5日,威廉率军在英国登陆。12月10日,詹姆斯二世逃亡法国。1689年2月,威廉正式登基为王,称威廉三世。

80 1688年,议会赶走 了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 士二世,邀请詹姆士二 世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 夫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 国王位。这是一场不流 血的政变,史称“光荣 革命”。

81 为什么称“光荣革命”是不流一滴血? ①发动者不是爱动刀子的普通人民,而是议会议员们,而且几乎是全体议员。他们本来就掌握英国的国家大权,能够发号施令; ②革命在人民中若有反对者,他们就起来勤王,可能会流血,但老百姓憎恨詹姆斯二世,没有人愿意为他说话; ③英国人为这次革命采取了巧妙的方式,没有带兵冲进王宫,要不然詹姆斯贴身侍卫可能掏出枪来抵抗,说不定一枪就打死了一个士兵。但英国人未按老套行事。议员们悄悄邀请詹姆斯大女儿玛丽和她丈夫威廉来做王,一路上兵不血刃。因为议会已下令,老百姓高兴还来不及呢,詹姆斯二世迫于形势自己逃跑。

82 在1689年这一年里,国会通过了一系列法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英国人的权利,以及保护国会的权利不受王权侵犯。
第一个法案规定每年只向国王拨款一次。第二个便是著名的《信仰自由法案》,规定除了天主教徒和上帝一位论信徒之外,所有的基督教徒都享受宗教自由。 最后在1689年10月通过了《权利法案》

83 《权利法案》,规定(1)国王无权废止法律;(2)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3)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4)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不得因政治行为拘禁议员;(5)必须定期召开议会;允许清教徒信仰自由;(6)人民有请愿权。从 此后英国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必须按照议会的意志行事,只有在下院的同意下才能征收新税和招募常备军。 《权利法案》杜绝了天主教复辟的可能性,限制了王权,提高了国会的地位,意味着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封建贵族一样,成了英国的统治阶级。这样,经过半个世纪的斗争,地主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君主立宪政体在英国开始确立。

84 英国《权利法案》

85 英国革命何时结束? 有的说1653年(护国主制),有的说1660年(复辟),有的说1688年(光荣革命)。 若是从革命高潮的结束就是革命本身的结束这个观点来看,1653年就是终点; 若是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初潮的角度看,就止于1660年; 若是从典型狭义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过程看,就应止于1688年。

86 三、革命的特点和历史意义 1、特点 (1)是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在世界范围内所取得的一次胜利。

87 (2)英国革命是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联盟的领导下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完成的。
联盟中又以新贵族为主体,给英国革命带来一个鲜明的特点,即政治上保留国王、保留上院,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实行大土地所有制。 资产阶级为什么和新贵族联盟,而没有同人民群众联盟? 城乡人民群众还没有形成有组织的革命力量。 农民分化严重,各阶层都有自己的要求,难以形成统一行为。 以“争取自由”为主要目的。

88 (3)带有宗教色彩的反封建斗争,又称“清教革命”。
清教是英国资产阶级战胜国王和贵族的旗帜,在革命之前酝酿发动中,起到宣传、鼓动群众的作用,革命进行中,又起到组织群众的作用。 不仅有激烈的武装斗争,而且还有尖锐的思想冲突。在革命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不断产生、兴起和发展。对革命的胜利和革命成果的巩固起重要的作用,是法国革命思想的先驱,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革命的基础。但是这些思想还没有被运用到革命中,成为革命的思想武器,仍以清教为武器。

89 (4)英国革命具有保守性和不彻底性。 理由主要有: (1)披着宗教外衣; (2)在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 (3)在土地问题上,革命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未能满足积极参加革命并成为主力军的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 (4)在政权问题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林举岱《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意义,载《历史教学》 1956 年第 8 期;王荣堂:《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区别》, 载《历史教学》 1959 年第 9 期

90 对“保守说”的质疑 评价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应有历史主义的标准。(沈志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性辨析》 ,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1 年第 5 期) (1)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所谓“早期”,指的是资本主义手工工场时期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就是推翻封建制度 ,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 ,而不应另立标准。(刘宗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 年第 5 期;刘祚昌:《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载《山东师院学报》1981 年第 2 期) 

91 (2)赵士国: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
建立原因: a.英国历史上形成的限制王权的传统; 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 c.英国资产阶级同专制王权有过成功合作的历史经验; d.革命中建立共和制的尝试未成功; e. 英国民族心理的二重状况。

92 还有的学者认为 ,英法两国的革命缺乏可比性 ,不能用一百多年后法国的水平去要求英国。(金重远 :《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 与“彻底”》 ,载《复旦学报》 1981 年第 4 期)
还有的学者对马克思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考证 ,认为是中文译文不够确切。( 朱孝远:《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吗 ? 》 ,载《世界历史》1981 年第 4 期)

93 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 尽管英国革命在土地方面较为保守,但也有显著后果: a.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b.出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新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C.土地经营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实现农业技术的变革。

94 2、历史意义 p138 (1)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扫除了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使英国后来在世界上最先开始工业革命,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马克思:“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在英国才开始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巨大发展和改造”。

95 (2)对欧洲大陆乃至对世界都有深刻影响,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①政治方面:一套国家政治制度如共和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内阁制、两党制等为其他国家所效仿; ②经济方面,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促进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化,使亚非拉国家的自然经济在廉价商品和坚船利炮冲击下趋于解体; ③思想方面,革命期间产生的先进思想主张,如洛克的三权分立学说,不仅成为欧洲启蒙运动思想的先导,而且为后来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武器。

96 1648年的革命和1789年的革命,并不是英国的革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宣告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这两次革命不仅反映了它们发生的地区即英法两国的要求,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整个世界的要求。———马克思 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第一次浪潮的出现,说明自1500年以来,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孕育,欧洲历史的发展已经接近了一个临界点:一种世界性的现代文明犹如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婴儿,就要呱呱坠地了。

97 四、1689——1742年的英国p138-146 1、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p138
光荣革命中,辉格派和托利派联合赶走了国王詹姆斯二世,由威廉三世和玛丽即王位,但实权掌握在两派领导人手中。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利用自己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把实权逐渐转移到议会,形成了议会权力超过王权,国王“统而不治”的立宪君主制体制。 除“权利法案”外,议会在1689年还制订了“叛乱法案”,规定平时国王必须经过议会同意才能征集和维护军队。为了防止国王排斥议会独断专行,议会在1694年制订了“三年法案”。1695年正式废除了“书报检查法案”。

98 议会在1701年通过了“嗣位法” (《王位继承法》),规定英国王位不能传给天主教徒;直接依附于国王的人,不能担任下议院的议员;国王所作的一切决定和政府的命令,必须由同意该项决定的枢密院的成员,即政府的大臣签署才能生效;法官的任免权不再属于国王而属于议会等。 上述措施都对王权作了限制,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的原则,从而奠定了立宪君主制度的基础。 《权利法案》和《王位继承法》标志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国会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国王的权力受到限制,仅保留了任命对其负责的枢密院大臣的行政权。

99 君主立宪制(Constitutional Monarchy)与专制君主制相对,又称有限君主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政权组织形式。指资本主义国家中君主或国王、皇帝、天皇,虽为世袭国家元首,但其权力有宪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 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保留君主制的国家,一般都实行君主立宪制。它是资产阶级同封建贵族分享权力,互相妥协的产物。

100 现代的立宪君主们 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 挪威国王哈拉尔五世 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一世

101 英国是一个典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它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又随着内阁制和两党制的形成而最终确立和完善。
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是由国王、议会、内阁和政党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以体现,而议会是核心,故称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1688年“光荣革命”结束了英国革命,政变后,通过《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法律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

102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指出,“光荣革命”取得了巨大成功,它遏制了1681年后出现的君主专制主义趋势,根本改变了英国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同时又没有割断历史,超越传统。
“光荣革命”并不是一次微不足道的政变,也不是一次妥协,国家权力的重心已无可挽回地从国王一边转到国会一边,是议会与国王权力关系史上的决定性转折点。

103 英国君主立宪制主要通过实践经验的积累而逐步形成。它通过国王、议会、内阁和政党四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加以体现。国王是“统而不治”的虚君,是国家、民族的象征,主要由内阁安排参加一些礼仪活动。议会是最高立法机关,议会中的多数党组成内阁,内阁行使行政权,形成上,内阁对议会负责,但从19世纪以后,内阁却操纵议会,所以内阁是权力的中心,而内阁的首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更是权力的核心人物。

104 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A.君主立宪制是英国革命后最好的选择,是符合英国国情的。在英国革命中,资产阶级、新贵族尝试了许多政体——共和制、军事专制、王权复辟,无论哪种政体都难以在英国扎根,而君主立宪制符合英国各阶级要求。 B.“光荣革命”后,由于资产阶级力量比较弱小,不可能建立一个纯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而土地贵族也不敢在英国重新建立封建专制政体,所以资产阶级、新贵族和土地贵族只能在共和制和君主制之间选择一个合适的政体,既保留君主,又不让君主权力过大——君主立宪制(实质是资产阶级政权形式)。

105 这种政体既没有割断历史,照顾到大多数人的感情,又超越了传统,有利于社会稳定,为以后英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创造有利条件。
C.对而各个党派利用议会形式发表自己的政治主张,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避免了内战的爆发,也为国内创造和平环境。 D.君主立宪制的适应性和弹性很大,它的优越性在后来越来越表现出来。经得住时间的检验。

106 2、内阁制的形成 p140 (1)大议会 1295年爱德华一世建立“模范议会”(巴力门Parliament) (2)枢密会议 (3)内阁会议
英国的内阁是在君主立宪政体的条件下产生的。1688年政变后,国王经常在一个秘密的小房间(Cabinet)召开有大臣等参加的会议,因此人们就把这个会议称为内阁的会议。内阁一词由此产生。

107 (4)首相 1721年,罗伯特 · 沃尔波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任内阁首相。 18世纪上半期,英国内阁制开始形成。
它包括这几个因素:组成内阁的政党,必须在议会的下院占有决定作用的多数;内阁成员必须在议会中拥有议席。一切内阁成员必须大政方针上一致;内阁必须有一个首脑,即后来的首相,首相有控制内阁的发言权,又必须是下院多数派的领袖。 英国内阁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108 3、议会制的确立 p141 (1)君权神授 (2)君权衰落,议会权力增长 (3)对国王的依附忠贞——对国家的态度
在中世纪,对国王不忠是大逆不道,对上级领主不服从也是不忠行为。这一观念在革命前后改变了。1628年“权利请愿书”指出,对国王的不忠,并不就是对公共事业的不忠。1649年判处国王查理一世死刑时,国王的地位已降低到国家和人民之下。光荣革命把国王赶走,新国王在种种条件限制下登上王位,这样,判断一个人的政治行为主要是看他对国家的态度了。

109 (4)财政权控制王权 议会还力图通过控制财政权来限制国王。1688年以后,国王的收入主要是有限的王室岁收,国王在需要别的款项时必须办理特殊的手续。从1690年起,议会对政府的经费都规定了专门的用途,不能随意挪用,并还设立一个委员会来审查政府的开支。到安妮女王末期,财政部每年要造预算送交议会审查。 (5)外交政策上限制国王 威廉三世在外交上遭到一连串挫折,引起议会不满。1701年“嗣位法”限制了他在外交上的活动范围,得不到议会的同意,国王在外交政策上将一筹莫展。

110

111 4、议会选举制度 (1)选举权财产资格限制 (2)选区名额不合理

112

113 5、辉格派政治优势 (1)原因p (2)沃波尔政策作用p

114 五、几个问题的争论 1、在评价克伦威尔时应注意:
第一,时代和革命任务的关系。17世纪是世界从封建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时期,时代赋予克伦威尔的任务就是在英国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完成了这个任务他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就应该肯定。 第二,阶级与个人实践关系。在阶级社会里每一个人的行动都是受到他所属的阶级利益的约束的。评价克伦威尔也不能忘记他是资产阶级利益的代表,无疑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我们不能苛求他,要恰如其分地给他应有的地位。列宁说:“判断历史的功绩,不是根据历史活动家没有提供现代所要求的东西,而是根据他们比他们的前辈提供了新的东西。”

115 第三,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任何人对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认识,在主观上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因此动机和效果不统一的事是常有的,不能简单地用为自己谋私利、权欲、想当皇帝否定他。把握以上三点,我们认为克伦威尔是功大于过。 在克伦威尔身上我们看到这样现象:某些领导人在革命初期能集中群众的意志,领导革命前进,但是一旦敌人被打倒以后,他们往往会利用在过去严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高度集中起来的权力,实行个人专制独裁,并用对敌斗争手段去迫害反对他的敌人。恩格斯在《英国状况十八世纪》说:“克伦威尔兼罗伯斯庇尔和拿破仑于一身。”

116 2、关于新贵族问题 从旧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化的一个阶层
第一种观点认为,新贵族是在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中,从旧贵族内部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化的一个阶层,他们大多是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大贵族,也有兼营工商业的中小贵族,还有一部分因获得了土地和贵族称号而升到社会上层的大富商和金融家。 这一观点被绝大多数学者和教科书所采用,可以说是一种传统观点。

117 一个包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贵族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阶级”,而是一种按人的外部标志进行分类的社会称呼。他们主要是购置了大批土地和购买了贵族称号的非贵族,其成分主要是大商人、大工场主、大金融家以及一部分富农。从旧贵族的阵营中分化出来的并不占主要成分。新贵族不是一个社会阶级,而是一个包含有多种成分的复合体,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人格化,是披着贵族外衣的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地主。(顾晓鸣:《略论17世纪英国革命中的新贵族》,载《复旦学报》1982年第1期)

118 “新受封的贵族” 第三种观点认为,不应把“新贵族”的概念含义扩大化,不应将它定位干“资产阶级化的贵族”或“农业资产阶级”。而应当根据当时英国社会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因此,把“新贵族”这个概念严格限定为“新受封的贵族”是比较科学的,不要再给它加上另外的含义。 (张伟伟:《17世纪英国农业自己的构成及其特征》,载《世界历史》1987年第2期)

119 不过是那些具有与旧贵族不同特点的贵族 第四种观点认为,英国的新贵族不过是那些具有与旧贵族不同特点的贵族,这些特点是:(1)新贵族仅仅是形成于玫瑰战争之后,即亨利七世之后。(2)新贵族大多数信仰英国国教,而旧贵族一般信仰天主教。(3)旧贵族代表着地方割据势力,而新贵族由于是在宗教改革中获得了地产,是改革的受益者,所以在政治上是作为政权的建设力量而存在,尽管随着专制王权的加强,新贵族同君主的矛盾不断加深,甚至最后与资产阶级联手推翻了斯图亚特王朝。

120 但是,他们在政治上同旧贵族是截然不同的。 (4)经济上,新贵族不像旧贵族那样极力追求其臣属的人数,而是致力于追逐金钱的数量。但是,他们追逐金钱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奢侈和挥霍,而不是积累资本,这又是他们区别于资产阶级的地方。新贵族的历史作用仅在于通过圈地运动促进了原始积累进程。 (李德志:《试论英国新贵族的构成、特点及历史作用》,载《史学集刊》 1985年第3期)

121 1. [英]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上册,三联书店出版。
2. [英]丘吉尔:《英语国家史略》上册,新华出版社。 3. [苏]塔塔里诺娃:《英国史纲》三联书店。 4. [法]基 佐:《1640年英国革命史》,商务印书馆。 5. [苏]米·阿·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四川大学出版社。 6. 刘祚昌:《十七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 7、 范存忠:《英国史提纲》,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 阎照祥:《英国政党政治史》,中国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Download ppt "17世纪英国革命 · 1689-1742年的英国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