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七課 課程設計:徐秀玉、黄美麟 賴佳怡、徐珮茹
2
目錄 聖者畫像 洙泗流風 對話
3
聖者畫像
4
洙泗流風 孔子身世 孔子好學精神 仕宦 周遊列國 教育 孔子弟子--四科十哲 孔子的智慧--論語
5
聖者畫像
8
孔子身世 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紇 紇,一直遺憾自己沒能生下健康的兒子,所以在晚年時娶了顏徵在。為了生下健康的兒子,夫婦兩人曾到曲阜附近的尼山祈禱。 公元前551年(魯襄公二十二年),孔子生于魯國陬陬邑昌平鄉(今山東曲阜城東南)。
10
孔子三歲時,父親叔梁紇去逝,母親顏徵在就帶著孔子與孟皮移居曲阜闕里。
孔子小的時候,最喜歡做的事就是拿著泥土做的小禮器、小祭器練習祭祀的儀式。
12
「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 十六、七歲時,母親便去世了。 生活貧苦,常遭別人的冷眼對待。 為了謀生,做「委吏」、「乘田」,都很 稱職 。
13
孔子好學的精神—入太廟每事問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14
立於學 15歲發憤向學,曾向郯子請問官制; 向師襄學彈琴;向老聃、萇弘請教禮樂。
十五歲立志好好學習,但因為貧苦無法進入學校學習,於是自學的方法吸取學問。(當時稱學校為「庠」或「序」) 15歲發憤向學,曾向郯子請問官制; 向師襄學彈琴;向老聃、萇弘請教禮樂。
15
學無常師與不恥下問 因此常向社會上一切有知識、有智慧的人學習,同時遇到不懂的事也會主動請教他人。
--「學無常師」、「不恥下問」,故能無所不學。 孔子學習的內容:詩、書、禮、樂為主。 三十歲左右學業有成,開始設教授徒。 - 「有教無類」 並且以「知禮」而聲名遠播。
16
仕宦 51歲開始出仕,在魯國任中都宰、升任司空(掌水土)大司寇(掌司法)。 後因齊送魯君女樂,且剷除掌權大夫勢力的行動失敗,故辭官去國。
55歲起周遊列國,至68歲魯君邀請回國。 晚年在魯刪詩書、訂禮樂、 贊周易、 作春秋。 後因兒子孔鯉,學生顏淵、子路先後死亡,造成嚴重打擊,於73歲一病不起。
17
適齊返魯,教學不倦 孔子三十五歲的時候,魯國國君專政,做出種種僭越的行為,引起孔子的憤慨,因而離開魯國前往齊國。
到了齊國並沒有得到施展抱負的機會,在三十七歲的時候又返回魯國,以教學為事。
18
仕魯,魯大治 五十一歲那年,孔子做中都「宰」,由於 政績斐然,後升為司空、司寇,魯國大治。 後來,齊國害怕魯國逐漸強大,因而以
美色誘惑魯國國君,結果沈溺聲色、荒 於政事。 孔子離開魯國,開始了周遊列國十四年 的時間。
20
淑世的理想 政治理想 儒家風骨
21
周遊列國十四年 奔走各國,遊說諸侯,推行「仁政德治」的政治主張,進而尋求仕進的機會來行道。
但當時各國紛爭,孔子四處碰壁,但是他始終堅持自己的信念奮鬥不懈。 六十八歲的時候,回到魯國故鄉,晚年仍投身於教育和整理古文獻的工作上。
22
教育對象與方法 孔子30歲起,有人向他問學,於是便開啟了一生的教育工作。 孔子用以教授弟子的教材,都是古代的典籍 。
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故孔子一生,有弟子三千,其身通六藝者七十餘人。 孔子教學,講求方法與效果,所以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式教育。為了因材施教,孔子也密切注意弟子的資質及個性。另外,人格感化與學思並重同為孔子所重視。
23
孔子的貢獻 孔子一生之唯一目的即在於「仁」之實踐與力行。 學不厭、教不倦是孔子成為「至聖先師」的基本治學態度。
主張「有教無類」,弟子中不論年齡、籍貫、階級、人品等,祇要一心向學,皆是平等對待。 以詩、書、禮、樂、射、御、文、行、忠、信等教其弟子,實施文武合一,術德兼修的教育方針,其弟子多至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藝者即有七十二人。
24
晚年回歸魯國,整理古代文獻;刪《詩書》,定《禮樂》,贊《周易》,修《春秋》。
其影響最大者,為作《春秋》,由於史筆嚴峻,正直無私,而為亂臣賊子所懼。生平學說,見於《論語》、《孝經》、《大學》和《中庸》諸書。 孔子歿後,其弟子分散各國遊說諸侯,宣揚孔子學說,至戰國時代,孟子更加發揚光大,奠定儒家學說的理論基礎,也樹立了中華王道文化萬世不易的堅實根基。
25
孔子之弟子 孔子相傳有弟子三千, 賢弟子七十二人。 孔門四科十人 孔廟配祀: 亞聖孟子、宗聖--曾參; 復聖--顏淵、述聖--子思
26
德行 德行方面表現突出的有: 顏回(子淵)、閔損(子騫)、 冉耕(伯牛)、 冉雍(仲弓)。 顏回(子淵) 閔損(子騫)
27
言語 語言方面表現突出的有: 宰予(子我)、端木賜(子貢), 子貢 宰我
28
政事 辦理政事能力較強的有: 冉求(子有)、仲由(子路)
29
文學 熟悉古代文獻(文學)的有: 言偃(子游)、卜商(子夏)
30
亞聖孟子
31
宗聖--曾參
32
述聖--子思
33
孔子的智慧--論語
34
《漢書.藝文志》:「論語者,乃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語言,而皆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輪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的編纂: 1.孔子門人弟子平日聽課或上課的筆記, 2.或記載孔子的言語行事。 《論語》 為「語錄體」
35
《論語》一書共二十篇,各篇篇名以每一篇第一則的第一句中的幾個字以為標題,因此篇名並不能表示每一篇章的內容方向。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學而 為政 八佾 里仁 公冶長 雍也 述而 泰伯 子罕 鄉黨 先進 顏淵 子路 憲問 衛靈公 季氏 陽貨 微子 子張 堯曰
36
《論語》在南宋時為大儒朱熹選入四書(論語、 孟子、大學 、中庸 ),元代以後列為儒生參加科考所必讀。
《論語》一書影響千百年來無數的中國讀書人,不論是談政治、修養、教育,都平易精到、懇切動人,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
37
論語的中心思想-- 「仁」 什麼是「仁」? 簡單的說就是「學做人的道理。」 什麼是做人的道理呢? 做人的道理,可以說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也可以說是「忠」與「恕」。「忠」就是盡心盡力的做事,「恕」就是原諒別人。 「仁」也可說是「愛人」 , 從愛自己做起。 在消極方面,自己所不願做的事,不要強推到別人身上;在積極方面,以愛自己之心推廣出去,由愛家人推廣到愛鄰里朋友,由家庭、社會、國家而至於全天下。
38
一個歷史上的巧合
39
釋迦牟尼(佛陀) 與孔子先後降生於世 開創佛教思想,與孔子同為以思想、德行教化弟子,進而影響深遠、帶動時代之人物
40
蘇格拉底(Socratic ) 蘇格拉底和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 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 第二、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
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 第二、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 第三、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 第四、生的時代也很相似 第五、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 有人將蘇格拉底比做希臘的孔子, 將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比做希臘的孟子。
41
第七課 論語選 單元內容
42
《論語.學而篇》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學了一種知識而能不斷練習,不是一種很快樂的事嗎?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不是也很快樂嗎?別人不了解我,不知道我的才學,我卻不怨恨,這難道不是君子的行為嗎? 章旨:孔子示人為學之方法、樂趣及態度。
43
《論語.述而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見賢思齊, 見不賢而內自省。」
孔子說:「三個人相處在一起,一定有我可以效法或作為鑒戒的對象。 選取言行端正的人作為我效法的榜樣,而言行不良的人也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鏡,引以為戒,進而改正自己的缺失。」 章旨:孔子言學無常師。人如果能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改過向善,則隨時隨地均可力求上進。
44
《論語.子罕篇》 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
好比堆一座山,只差一筐土就可以堆成了,卻停止了,這是我自己要停止的呀!好比填平窪地,即使只倒下一筐土,如果決心繼續努力填平,也是我自己願意繼續的呀! 章旨:孔子勉勵人進德修業,應該努力完成,不可半途而廢;其止其往,皆在自己而不在別人。
45
《論語.子張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 可謂好學也已矣!」 章旨:唯有不斷溫故知新才是好學。
子夏說:「每天學習一些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識道理,每月時時溫習,不要忘記原來所學會的;能這樣就可以算是好學了。」 章旨:唯有不斷溫故知新才是好學。
46
對話--談書說讀
47
對話--談書說讀 書是什麼? 有字的書 無字的書 做個現代快樂的讀書人! 課本的知識 課外讀物 人際關係 家庭倫理 社會關懷 環境保護
課本的知識 課外讀物 人際關係 家庭倫理 社會關懷 環境保護 國際觀 如何讀書? 把書讀好的條件? 聰明?努力?好奇心?誘因—千鍾粟 黃金屋?
48
D 聰明決定成功? 努力決定成功? 金字塔變!變!變! 一 右圖您認同嗎?如果不認同,金字塔應該如何變身?
二 就你的觀察,ABCD的分配比例該是這樣嗎?如果不是,你重新畫一個比例圖! 會是這樣嗎? A很聰明又很努力 B不很聰明但很努力 C很聰明但不努力 D不聰明又不努力 B A C D
49
讓數字說話 A代表聰明 B代表努力 C代表成功 A*B=C A是與生俱來,是定數 B的數愈大,則C愈大 若B為0 ,A*0=0
A代表聰明 B代表努力 C代表成功 A*B=C A是與生俱來,是定數 B的數愈大,則C愈大 若B為0 ,A*0=0 所以,努力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 這個說法你認為如何?如果不以為然,說說你的看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