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麻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麻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麻疹

2 麻疹(measles,rudeola)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发病季节以冬春季为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3 目前认为麻疹的皮疹、巨细胞肺炎、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SSPE)和异型麻疹,与其免疫致病机制密切相关。麻疹的临床特征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黏膜麻疹黏膜斑(K0-pliks’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单纯麻疹预后良好。若患儿免疫力低下或有并发症及重型麻疹患儿病死率较高。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苗是预防麻疹的有效方法。我国计划免疫规定于8月龄以上时初种,7岁时复种。

4 每次接种皮下注射0.2ml。末患过麻疹的儿童与成人易感者也可接种疹疫苗。在麻疹流行期间,对体弱、患病、年幼而且与麻疹患者有密切的易感者,应采取被动免疫注射,即肌内注射人血丙球蛋白,0.2~0.6ml/kg ﹒次)。

5 临床表现 潜伏期约10日(6~18日),曾接受被动或主动免疫者,可延至3~4周。

6 (一),典型麻疹 临床表现可分为三期: 1.前驱期限 从发热到出诊一般3~4日。起病急,主要表现为: ⑴ 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有骤发高热伴惊厥者。 ⑵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7 ⑶ 眼结膜膜充血、畏光、流泪、眼睑浮肿。 ⑷ 麻疹黏膜斑: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在病程2~3日出现,于双侧近第一 臼齿旁颊黏膜上,可见约0.5~1mm针尖大小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逐渐增多,互相融合,最初可只有数个,在1~2天内迅速增多,有时融合扩大成片。黏膜疹在2~3日内消失,黏膜斑也可见于下口唇内侧及牙龈黏膜。除上述主要症状外,可同时伴全身不适、食欲减退,幼儿常有呕吐、腹泻。

8 2.出疹期 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高出皮肤,呈充血性皮疹,少数病例可呈现出血性皮疹,疹间皮肤正常。皮疹高峰时,全身毒血症状加重,高热可达40ºC,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浅表淋巴结及肝、脾 轻度重大。肺部可闻及湿 啰音,x线胸片可有轻重不等的弥漫性肺部浸润改变或肺纹理增多。出诊期约为3~5日。

9 3.恢复期 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全身症状明显减轻,皮疹随之按出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屑,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无并发症者的病程为10~14日。成人麻疹的全身症状多较小儿重,但并发症较少。

10 (二)非典型麻疹 1.轻型麻疹 发热低,多在39ºC以下或热程短(2~5日),出疹期1~2日,皮疹稀疏或无,黏膜斑无或不明显,上呼吸道症状轻,无并发症,全病程多在一周左右。 2.重型麻疹 此型多见与并发严重继发感染或免疫力低下者,如营养不良或已患有其他疾病的儿童,病死率高。表现有:

11 ⑴.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突起高热,持续在40~41ºC,早期出现大片紫蓝色融合性皮疹,伴气促、心率快、发绀,常有谵妄、昏迷、抽搐。
⑵.休克性麻疹:出现循环衰竭或心力衰竭,有高热、面色苍白、肢端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变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患儿皮疹色暗淡、稀少,出疹不透或皮疹刚出又突然隐退 。 ⑶.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压不褪色,伴高热等全身严重中毒症状,可有黏膜及消化道出血。 ⑷.疱疹性麻疹: 疱疹样皮诊,可融合成大疱.

12 3.异型麻疹 多发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6个月至6年,当再接触麻疹病人或再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时,出现急起高热、头痛、肌痛、多形性皮疹。出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波及躯干和面部。常伴手、足背水肿与肺炎。

13 (三)并发症 1、支气管肺炎 以出疹期1周内常见,占麻疹患儿死因的90%以上。多见于5岁以下小儿,由麻疹病毒引起的肺炎多不严重,严重者多为继发细菌性肺炎。病原体有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也可为多种细菌混合感染。 2、心肌炎 多见于2岁以下患重型麻疹或并发肺炎和营养不良的小儿,可致心力衰竭。

14 3、喉炎 发生率为1%~4%。2~3岁小儿多见,因小儿喉腔狭小,并发喉炎时有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极易造成喉梗阻。如不及时抢救可因窒息致死。
4、脑炎 麻疹脑炎的发生率为0.1%~0.2%,多发生于出疹2~6日,也可发生于出疹后3周内.与麻疹的病情轻重无关。临床表现与其他病毒性脑炎相似。病死率约15%,多数经1~5周恢复。部分患者有智力减退、强直性瘫痪、癫痫等后遗症.

15 5、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是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属亚急性进行性脑炎,少见,发病率约1~4/100万。病理变化主要为脑组织渐进性病变。患者多患过麻疹,其潜伏期约2~17年。表现为进行智力减退、性格改变,肌痉孪、视觉及听力障碍,脑脊液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最后因昏迷、强直性瘫痪死亡。 诊断要点

16 (一)流病学史 当时当地有麻疹病例发生,病人未患过麻疹或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而有麻疹病人接触史。 (二)临床特点 急起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结膜充血、畏光,早期口腔有麻疹粘膜斑,随后出现典型皮疹和出疹后有色素沉着斑等表现。

17 (三)实验室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减低,为(4~6)x10ª/L,淋巴细胞相对增高。 2、病原学检查 ⑴病毒分离:取前驱期或出疹初期病人的眼、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接种原代人胚肾或羊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再用免疫荧光法鉴定

18 (2)病毒抗原检测:取初期病人鼻咽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荧光标记特异性抗体,特别是单克隆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
(3)病毒核酸检测;采用核酸杂交法或PCR法测定病人细胞内麻疹病毒RNA。 (4)多核巨细胞检查:取初期病人鼻咽部分分泌物、痰和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也可以通过电镜找多核巨细胞核内、外包涵体中麻疹病毒颗粒。

19 (5)血清抗体测定:于病程早期及恢复期各采血一次作血凝抑制实验、中和实验或补体结合实验。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有诊断意义。也可用ELISA法侧血中特异性IgM和IgG抗体。
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特点,典型病例即可临床确诊。非典型病人难以诊断者,可根据病原学及血清抗体检查结果确诊

20 (四)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风疹、幼儿急诊、药物疹、猩红热、肠道病毒感染等出疹性疾病相鉴别。 [诊疗原则及方案] 主要为支持和对症治疗,加强护理和防治并发症。

21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通风,温度适宜。保持眼、鼻口腔清洁,鼓励多喝水,给易消化和营养丰富饮食。 对症治疗 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可酌用小量退热剂,应避免急剧退热而致虚脱。咳嗽用祛痰止咳药。体弱病重患儿可早期肌注丙种球蛋白,0.2~0.6ml/kg,肌内注射,1次/天,共2~3次。

22 并发症治疗 1.支气管肺炎 主要为抗菌治疗,常选用青霉素G3万~5万U/(kg.d)治疗,肌内或静脉注射,也可以根据痰菌药敏实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高热中毒症状严重者,可短期应用氢化可的松5~10mg/(kg.d)静滴,2~3日好转后即可停用。

23 2.心肌炎 有心衰者,宜及早静注毒毛旋花子苷K或西地兰。重症者同时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有循环衰竭按休克处理。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3.脑炎 可参考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

24 4.急性喉炎 应尽量使患儿安静,蒸汽吸入稀释痰液,选用抗菌药物,重症者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以缓解喉部水肿。出现喉梗阻者应及早行气管切开术或气管插管。

25 风疹

26 诊断原则 典型病例可根据临床表现结合流行病学作出临床诊断,不典型病例需根据血清风疹抗体的检测或风疹病毒的分离阳性予以确诊。 诊断标准

27 风疹 1.1流行病学史:与确诊的风疹患者在14~21天内有接触史。 1.2临床症状 1.2.1发热 1.2.2全身皮肤在起病1~2天内出现红色斑丘疹。 1.2.3耳后、枕后、颈部淋巴结肿大或结膜炎伴有关节痛(或关节炎)

28 1.3实验室诊断 1.3.1咽拭子标本分离到风疹病毒,或检测到风疹病毒核酸。 个月内为接种过风疹减毒活疫苗而在血清中查到风疹IGM抗体。 1.3.3恢复期病人血清风疹IGM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或4倍以上升高,或急性期抗体阴性而回复期抗体阳转。

29 1.4病例分类 1.4.1疑似病例:具备122条,同时伴121或123条。 1.4.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11条。 1.4.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131或132或33条

30 谢谢大家! 祝大家工作愉快!


Download ppt "麻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