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運動與健康促進 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與責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運動與健康促進 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與責任."—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運動與健康促進 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與責任

2 評估個人的致命風險 疾病大多是多因子疾病,或是人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當疾病發生時,宿主的免疫系統一定功能不佳,必然會出現能夠傳播疾病的媒介,而環境條件也適合病原體的生長。還有一些危險因素會增加致病的機會

3 人體的免疫系統

4 評估個人的致命風險 無法控制的危險因子 遺傳: 老化: 影響個人生命長短最重要的因素也許就是自己父母的壽命 染色體異常
年過四十,慢性疾病容易影響健康 免疫系統對病原體的侵襲無法做出有效的防禦

5 評估個人的致命風險 環境: 生物毒性: 髒亂的環境、使用藥物、化學製品、有害的汙染源與廢棄物等都可能影響食物和飲水,對免疫機能產生傷害
病原體毒性特別強 病原體突變並且對人體的防禦系統,甚至常見的治療方式產生抵抗力

6 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劑量、毒性與傳染途徑 年齡 先天性免疫力 免疫反應的狀態與效能 控制免疫反應的遺傳因素 宿主的營養狀況 先天性疾病

7 可控制的危險因子 個人習慣:抽菸、喝酒、運動、用藥 透過其他媒介導致復發性或過度感染 心理因素(如:動機、情緒狀態等)

8 病原體:傳染途徑 病原體會以各種方式進入人體: 直接接觸 間接接觸:手是傳播病菌的最大來源
自體傳染:透過自己身體的某部份傳播病原體,如病毒性疱疹 空氣傳染:吸入空氣中含致病原的飛沫 食物中毒:食用受微生物汙染的飲食 物種間傳染:由人傳染給動物或動物傳染給人的疾病

9 病原體:傳染途徑 水所傳染的疾病可直接自飲用水或間接從清洗食物、噴灑到包含病原體的水而傳播 母親-胎兒垂直感染

10 細菌 葡萄球菌感染(staphylococci): 鏈球菌感染(streptococci): 表皮發生傷口,葡萄球菌便可侵入造成局部感染
中毒性休克症候群:常見於月經來潮女性的葡萄球菌感染,會引起致命的危險。 鏈球菌感染(streptococci): A型鏈球菌最常引起感染,例如喉嚨發炎或猩紅熱 B型鏈球菌容易引發新生兒、孕婦、老年人或併發糖尿病、肝臟疾病患者嚴重的感染

11

12

13 細菌 肺炎: 常見症狀:慢性咳嗽、胸痛、寒顫、高燒、水腫,最後導致呼吸衰竭 主要類型: 細菌感染:早期使用抗生素治療有不錯療效 病毒
化學製劑 其他物質

14

15 細菌 SARS(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2003.2.26第一起病例出現在越南
主要症狀:發高燒(體溫>38℃)、咳嗽、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胸部X光發現肺部浸潤。可能伴隨頭痛、肌肉僵直、食慾不振、倦怠、意識紊亂、皮疹及腹瀉 潛伏期:2-7天 傳播須透過與病人的密切接觸,如體液或飛沫 病因:新型冠狀病毒 無預防或治療用藥

16

17

18

19 細菌 退伍軍人病:透過空調冷卻水而傳染 結核病(tuberculosis;TB):細菌侵入呼吸系統造成肺部慢性發炎反應
透過污染的空氣而傳染,需長時間暴露或接觸才是典型的致病模式,感染率只有20~30% 症狀包括:持續性咳嗽、體重減輕、發燒及咳血 檢測方法:結核菌素測驗 透過改善衛生條件,隔離感染病患,以及使用抗結核藥物治療而獲得控制 近20年結核病再度流行,例如不良的社會環境,包括:過度擁擠、惡劣的衛生條件、無法有效隔離活動性結核病患者、公共衛生的基礎建設不足,無法有效篩檢出病患,以及旅遊或遊民的傳播

20

21

22 細菌 牙周病:發生在牙齒周圍組織的疾病 口腔衛生不佳增加細菌增生、蛀牙以及牙齦感染的機會 可能導致永久性缺牙

23 病毒 當人體受某些病毒入侵時,會產生干擾素(interferon);干擾素是人體用來免疫系統保護健康細胞的一種蛋白質 感冒(cold)
感冒是遍及世界的地方病(endemic) 預防感冒最佳原則為:維持良好的抵抗力:適當的營養、足夠的休息、降低壓力及定期運動

24

25 病毒 流行性感冒(influenza) 症狀包括:全身痠痛、噁心、腹瀉、發燒以及類似感冒的不舒服,散播速度相當快
一旦併發其他疾病,或是罹患呼吸道或心臟病且年齡超過65歲的老人,以及未滿5歲的小孩,可能病況會非常嚴重

26

27 感冒或流行性感冒 感冒的症狀 流行性感冒的症狀 通常只輕微的發燒 除非有其他不適或副作用,通常不會頭痛 輕微的痠痛 輕微的倦怠或虛弱無力
不會發生四肢痠痛的情況 經常性鼻子不通、大噴嚏 喉嚨痛 輕度到中度的胸部不適咳嗽 噁心嘔吐較不常見 高燒3-4天 典型的頭痛 常發生嚴重的痠痛需臥床 嚴重的倦怠無力至少2-3星期 疾病早期通常會四肢痠痛 可能有鼻子不通或打噴嚏 常有嚴重的胸痛、咳嗽 可能有噁心嘔吐嚴重時會有續發性呼吸道症狀 緩和治療—降低不適症狀 抗病毒藥物治療

28 感染性單核白血球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肝炎(hepatitis) A型肝炎 B型肝炎 C型肝炎 腮腺癌(mumps) 水痘(chicken pox) 痲疹(measles) 德國麻疹(German measles;rubella)

29 其他病原體 真菌(fungi) 原生動物類(protozoa) 寄生蟲(parasitic worms) 普恩蛋白(prions)

30 身體防衛功能 物理與化學性防衛 人體第一道防線就是皮膚 酵素:由身體所製造分泌的複合蛋白質,提供額外的保護 身體內層防線:
呼吸道及其他黏膜層的纖毛可清除外來物質 眼淚、鼻子分泌物、耳垢等能破壞或消滅病原體的酵素

31 抗原(antigen):能夠以發免疫反應的物質,可以是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或其他。
免疫系統:身體防禦系統基礎 抗原(antigen):能夠以發免疫反應的物質,可以是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或其他。 抗體(antibodies):身體對特定抗原所產生的物質,屬於免疫球蛋白的一種。 B細胞與T細胞 自體免疫疾病 AIDS

32 疫苗接種(vaccination):強化免疫力,又稱為後天免疫
發燒(fever):體溫超過38.5℃ 疼痛(pain) 反射痛(Referred pain ):疼痛出現在某一點,但源頭在其他的部位 疫苗接種(vaccination):強化免疫力,又稱為後天免疫 先天免疫:母親藉由胎血循環提供給胎兒的免疫

33 新興及再發性傳染病 極小微生物:致命的威脅 狂牛症=海棉質腦炎
登革熱(dengue)及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依波拉病毒 隱孢子蟲症 大腸桿菌 O157 霍亂 漢他病毒 食肉性類鏈球菌 核生化恐怖主義—全球性的新威脅

34 狂牛症

35

36

37

38

39

40 新興與再發性傳染病散播的促發因素及解決方案
可能之解決方案 病菌復甦:微小、適應力強、具抗藥性、濫用抗生素導致 提昇藥物療效、開發新藥、謹慎用藥、增加疫苗接種率、獎助研究 國家層級的公共健康優先權喪失 增加政府預算:提升健康預防及處理效能(美國聯邦政府有關健康預防之經費少於總額的1%) 人口成長率激增:造成資源減少、過度擁擠、地力耗竭、加速都市化 人口控制、妥善利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及管理、減少砍伐森林及提升防治污染之效能 洲際間的旅行 加強衛教降低風險、限制未接種疫苗的入境人數、改善客艙的空調通風系統 行為因素:特別是注射藥物及危險性行為 提供有關危險性行為的衛教、增加健康行為的誘因與動機 傳染媒介管理失效:濫用與誤用殺蟲劑及抗生素加速抗藥性的發生 有效管理殺蟲劑的使用、增加預防污染工作、制定並實施相關法律

41 新興與再發性傳染病散播的促發因素及解決方案
飲食及飲水污染、食物供給與管理的全球化與集中化 人口控制、動物管理、食物控制、加強環境立法規範、食物安全及實施、預防污染 太過自信與漠不關心 教育民眾:強調以「我們」的整體性代替個人只有「我」的心理想法 貧窮 政府資助、強化疫苗接種的國際性援助計畫、早期診斷與治療、照顧弱勢團體 戰爭、大量流亡難民、飢荒、天災 政府斡旋、國際協助 人口老化 支持各種老化有關的健康預防及介入措施 水利灌溉、砍伐森林、林業再造計畫改變致病昆蟲與動物的棲息處 改善環境保護的技術、謹慎使用資源、環境保護政策及計畫的實施 人類頻繁在赤道雨林及野生棲息地進出,導致接觸不明的致病源 制定法令來減少人類對野生地的衝擊、提昇人類與環境互動關係的研究

42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傳染途徑: H1N1新型流感傳染途徑與季節性流感類似,主要是透過飛沫傳染與接觸傳染,一般成人在症狀出現前1天到發病後7天均有傳染性,但對於病程較長之病患,亦不能排除其發病期間繼續散播病毒。另兒童病例的可傳染期通常較成人病例為長

43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症狀: 人類感染H1N1新型流感症狀與季節性流感類似,包括發燒、咳嗽、喉嚨痛、全身酸痛、頭痛、寒顫與疲勞,有些病例出現腹瀉、嘔吐症狀

44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個人平時之預防措施: 遠離感染來源:避免前往人潮聚集處及至醫院探訪病人。
注意個人衛生:養成勤洗手的習慣。若無法洗手時,可以使用含酒精(60%以上)的乾洗手液。 注意個人保健:規律運動、均衡飲食。

45 配戴口罩 ★N95口罩為醫護人員使用,不適合一般人長時間配戴,民眾毋須囤積 ★一般口罩及活性碳口罩,均不符合防疫用途
★外科口罩及奈米光觸媒口罩具有殺菌效果、分解有機物的功能,可防疫

46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有發燒等類似H1N1新型流感症狀,應戴口罩並儘快就醫,並應注意呼吸道衛生及咳嗽禮節:
有咳嗽等呼吸道症狀時應戴口罩,當口罩沾到口鼻分泌物時,應立即更換並丟進垃圾桶。 打噴嚏時,應用面紙或手帕遮住口鼻,若無面紙或手帕時,可用衣袖代替。 如有呼吸道症狀,與他人交談時,儘可能保持1公尺以上距離。 手部接觸到呼吸道分泌物時,要立即澈底清潔雙手 生病時應在家休息,除就醫外,儘量避免外出。

47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新型流感確定病例定義: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2009年7月10日所公布之全球監視指引確定病例的定義為:經實驗室確診為H1N1新型流感病毒陽性,其檢驗方法包括下列任何一項: PCR 病毒培養 H1N1新型流感病毒中和抗體4倍上升。

48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併發症之高危險族群 5歲以下的兒童 65歲或以上的老人
長期服用阿斯匹靈的兒童和青少年(18歲或以下),以及感染流感病毒後可能併發雷氏症候群(Reye syndrome)的高危險族群 孕婦 有慢性肺、心血管、肝、腎、血液、神經、肌肉、或代謝疾病的成人和兒童(包括氣喘、鐮刀型貧血症、糖尿病,但高血壓除外) 免疫抑制(包括因藥物或愛滋病毒感染造成的免疫抑制)的成人和兒童 護理之家和其他慢性照護機構住民

49 H1N1新型流感的認識與預防 新型流感之治療:
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國家陸續報告於零星個案身上分離出對於oseltamivir(Tamiflu)產生抗藥性的新型流感病毒株,不過多數新型流感病毒迄今對於oseltamivir仍具感受性,尚未發現對於zanamivir(Relenza)出現抗藥株。新型流感病毒對於amantadine 及rimantadine則具有抗藥性

50 藥物 ★克流感、瑞樂沙都是處方藥,價格貴且 採買困難,民眾毋須囤積。 ★發燒症狀發生36~48小時內就醫,由醫
師診治開藥並連續使用5天即可。 ★疫區附近住民、第一線醫療人員才需使 用預防性投藥。

51 病人如何保護旁人? 流感病患在症狀緩解後 24 小時內,可能將病毒傳染給旁人,所以要特別注意以下事項: 勤洗手可降低感染他人的風險。
注意咳嗽禮節與呼吸道衛生 避免外出。有必要外出時(如就醫),如果可以忍受,應戴上外科口罩。

52 家人如何幫助病人? 最好讓病人居住於單獨的房間;如家中有二間以上浴室,可讓病人單獨使用一間。 病患使用過的餐具用水、清潔劑澈底清洗即可。
病患的衣物可照一般程序清洗。 病患使用過的面紙可置於垃圾袋中,與其他家庭垃圾一起丟棄;為方便 病人丟棄使用過的面紙,可放置一垃圾袋在病患床邊。 除非就醫,儘量讓病人在家中休養,需外出辦理的事務儘量由家人代 勞。 為病人準備足量的外科口罩。 注意病患的心理需求,可讓病患藉由電視、廣播、報紙或網路排遣居家療養的時間,並給予最大的支持與關懷。

53 家人如何減低感染風險? 儘量由同一成員照料病患,且照顧者不應為流感併發症高風險群。
其他同住者如未曾罹患新流感,或並非主要負責照料病患者,在可傳染期結束前,避免進入患者房間。 如不可避免要與家中的病患面對面密切接觸,可配戴平面或外科口罩,但請注意避免重複使用口罩,且脫除口罩後要洗手。 病患及家人均應保持勤洗手之衛生習慣。 家中保持良好的通風。 家中適當消毒:可能受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的表面,如病人房間內,可執行消毒;為便於消毒,病人房間內陳設宜儘量簡單,移除不必要的物品。 同住者隨時注意自身健康狀況,如有不適立即就醫。

54

55 ◎諮詢及通報疫情 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疫情通報及諮詢服務專線:1922 網址:

56 性傳染病 常見的性傳染病症狀 男女皆會發生的症狀 只發生在女性的症狀 *陰莖出現分泌物 *生殖器或口腔附近發生腫塊或水泡
只發生在男性的症狀 男女皆會發生的症狀 只發生在女性的症狀 *陰莖出現分泌物 *生殖器或口腔附近發生腫塊或水泡 *解尿時覺得灼熱或疼痛 *喉嚨紅腫 *發燒、寒顫、疼痛不適 *生殖器或附近的淋巴結腫脹 *頻尿 *陰道有分泌物或常臭味 *性行為時現骨盆腔或陰道內疼痛 *陰道灼熱感或發癢 *月經週期外,經常性的陰道出血

57 可能的病因 道德觀與社會污名化: 現代人對性行為的態度 得病後的羞愧及難堪經常使得病患中斷治療 這些人卻不斷與他人發生性行為
不喜歡使用保險套作為預防性病或避免懷孕的方法 現代人對性行為的態度 不經考慮輕易發生性行為 強迫進行自己不願的性關係

58 傳染的模式 通常透過親密的性行為接觸傳染

59 衣原體 男性早期症狀:解尿不適與排尿困難、頻尿、陰莖產生膿狀分泌物 女性早期症狀:陰道分泌物變黃、非經期及性交後出血
男性續發性傷害:影響前列腺功能、精囊功能,尿道球腺體會引發類關節炎症狀,進而傷害血管及心臟 女性續發性傷害:子宮頸、輸卵管發炎,造成不孕或骨盆腔發炎疾病 結膜炎

60

61 骨盆腔發炎疾病 並非傳染病而是用來代表子宮、輸卵管及卵巢發炎感染的總稱 未治療性病的結果,特別是衣原體及淋病
非性行為所引起也很常見,如:過度沖洗陰道、抽菸及物質濫用

62 淋病 由奈瑟氏淋病雙球菌所引起之一種性傳染病
男性:感染後2天到7天出現症狀,尿道有膿性分泌物流出,排尿有刺痛或灼熱感,有些病患會自癒,偶而有少數成為無明顯症狀之帶菌狀態 女性 :感染後數天可發生尿道炎或子宮頸炎,症狀常不明顯,故不被注意。約有20%之病患因月經週期導致子宮被侵犯,引起子宮內膜炎、輸卵管炎或骨盤腔腹膜炎,最後甚至造成子宮外孕或不孕症。慢性子宮頸管感染相當普遍

63

64 淋病 泌尿生殖系統外之感染 :淋菌性結膜炎在成人很少見,新生兒則很容易經由產道而被感染,如無適當處理與治療,常導致失明。所有淋病感染中約0.5~1.0%之病患併發菌血症,導致擴散性感染,淋病性關節炎、皮疹、以及極少數之病人會產生心內膜炎及腦膜炎。假如未能及時並妥善處理與治療,關節炎可能產生終身性損害。死亡病例甚少發生,如有則係併發心內膜炎之故

65

66 梅毒 第一期梅毒 第二期梅毒 硬性下疳:經常出現在梅毒感染區域的潰瘍,常在感染後3~4周出現
硬性下疳消失後一個月至一年,出現症狀,包括頭痛、倦怠、噁心、發燒、體重減輕,肌肉、骨骼及關節疼痛,在身體皺褶處(如肛門)之皮疹,由於濕熱及磨擦產生表淺性潰瘍,稱「扁平濕疣」,內含無數梅毒螺旋菌,故具高傳染性。全身性淋巴腺腫也是二期梅毒常見症狀之一。無壓痛,好發於鼠蹊、頸部、枕部、腋部及上髁部之淋巴腫。二期梅毒時神經系統常被侵犯,但症狀輕微不明顯,主要為頭痛、嘔吐及視乳頭水腫等,而腦脊髓液則呈現抗體反應,蛋白及細胞增多。

67 硬性下疳

68 梅毒 潛伏的梅毒 隱性梅毒是指梅毒進入完全無臨床症狀的時期此段時期之腦脊髓液無異常變化。隱性梅毒之診斷端賴過去病史,以及陽性梅毒血清反應。這類病人雖然並無臨床症狀,但體內仍有梅毒螺旋菌存在,對身體組織器官仍有破壞性

69 梅毒 末期梅毒 晚期梅毒,三期梅毒通常發生於感染後3到7年,不少病患未曾經過一期或二期梅毒即進入三期梅毒,主要病變為「梅毒腫」,好犯皮膚、上表皮組織以及骨骼肌肉組織 梅毒的治療:長效盤尼西林

70 末期梅毒

71 陰蝨(pubic lice) 濕疣(venereal warts) -由人類乳頭狀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es;HPVs) 造成 -感染濕疣的風險 念珠菌症(candidiasis) -依種類似酵母菌的真菌,透過性交傳播的性 陰道滴蟲症(trichomoniasis) 一般泌尿道感染(general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UTIs)

72 疱疹 生殖器疱疹(genital herpes):由單純性 皰疹病毒第二型引起的性病 預防疱疹的措施 親吻 小心性行為
性行為後立刻用肥皂清洗雙手 已感染疱疹應避免過度壓力、陽光及任何刺激疱疹復發的因子 發現有不明的潰瘍或傷口應馬上尋求醫療協助 疱疹患者發生性行為時,有義務讓對方知道

73

74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轉變中的流行病
HIV與愛滋病(HIV / AIDS) -人體免疫缺乏病毒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轉變中的流行病 女性與AIDS 感染HIV的途徑 -從事高危險性行為 -體液交換 -在1985年前接受輸血 -注射毒品 -母子垂直傳染

75

76

77 非傳染病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下簡稱COPD 是造成人類死亡的第四大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乃是由「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所引起氣流阻塞之一種病況。 這種氣流阻塞通常為緩慢進行性,肺功能檢查顯示最大吐氣量減少且持續數個月以上沒有太大改變。但可能同時伴有呼吸道反應過強,且可能部份氣道阻塞是可逆的。

78

79 ﹝圖一﹞ 

80 區域 1 : 慢性支氣管炎,無氣流阻塞。 區域 2 : 肺氣腫,無氣流阻塞。 區域 3 : 慢性支氣管炎,併有氣流阻塞(COPD)。 區域 4 : 肺氣腫,併有氣流阻塞 (COPD)。 區域 5 : 慢性支氣管炎,併有肺氣腫及氣流阻塞 (COPD)。 區域 6 : 慢性支氣管炎,併有可部份恢復之氣流阻塞 (COPD)。

81 區域 7 : 肺氣腫,併有可部份恢復之氣流阻塞 (COPD)。 區域 8 : 慢性支氣管炎,併有肺氣腫及可部份恢復之氣流阻塞(COPD)。 區域 9 : 可完全恢復之氣流阻塞 (asthma)。 區域10: 氣流阻塞,係肇因於已知病因或特殊病理變化,例如:支氣管擴張症,或阻塞性細支氣管炎。 區域11: 慢性支氣管炎,併有肺氣腫,並無氣流阻塞。 

82 誘發的過敏問題 過敏(allergy): 接觸環境中某些特定抗原或過敏時,身 體會產生大量抗體的反應。 組織胺(histamines):
使血管擴張、黏液分泌物增加、並產生 其他類過敏症狀的化學物質。

83 臨床上的過敏反應 (clinical allergy)
造成臨床上氣喘等過敏疾病的主因當然是IgE 過量的產生 但體內有IgE,未必會發生臨床疾病,IgE 只是一個充分條件,由 IgE 至氣道過份敏感還有很長的生物反應要進行,造成過敏反應的原因有下列:    a.T-細胞功能性缺乏造成先天体質不好而產生的過敏 狀態(T-cell deficiency is associated with atopy)。    b. 環境污染物引起的抗原特異性的IgE產生(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act to increase antigen-specific IgE production)。    c. 過敏突破的概念(the concept of allergic breakthrough),一 些同時併有的因素稱作X,如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暫時性的IgA缺 乏(transient IgA deficiency)或T-抑制性細胞減少(decreased T suppressor cell activity)都可能增強 IgE 的合成以及產生 臨床徵狀。

84 花粉熱(hay fever) 近年來有過敏體質的人越來越多,然而對花粉過敏的人也是逐年增加,每當春暖花開時,有過敏體質的人就會吸入空氣中飄浮的花粉,花粉會與過敏抗體結合,使過敏細胞放出致敏物質,產生鼻子癢、流鼻水、鼻塞、打噴嚏、咳嗽、眼睛紅腫,並且不停地打噴嚏和咳嗽等症狀,這就是所謂的「花粉熱」,它包括了過敏性鼻炎及過敏性結膜炎。 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顯示大氣汙染可能促進花粉熱,各種汽機車及工廠大量的排煙廢氣與花粉結合,更容易吸入停留在人體內,花粉熱值得大家重視與預防

85 氣喘(asthma) 氣喘會堵塞肺部的空氣通道。如果你有氣喘,大半時候你都可以正常呼吸,氣喘一發作就沒辦法。
氣喘發作時,肺部的支氣管會腫脹並充滿黏液,使你咳嗽、氣喘。氣喘會突然就發作,可能幾分鐘就結束,也可能持續一整天或更久。

86

87 氣喘 沒人知道為什麼某些人會有氣喘,某些人則不會。
氣喘大半都是一種過敏現象,通常是吸進體內的某種物質造成的,如塵埃、花粉、動物皮屑、細菌、黴菌、煙及化學性揮發物都可能引起氣喘。運動、冷空氣、食物(例如海鮮、花生)、情緒波動、感冒、懷孕也可能引發。 最近有研究指出,肺部肌肉損傷也可能引發氣喘。少數人甚至會因服用阿斯匹靈或某些止痛劑而發作。

88

89 氣喘 氣喘是慢性疾病,你可能會一輩子為其所苦,一再發作。氣喘通常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大一點以後可能自然就克服了這個毛病,但到成年以後又再復發。
假如氣喘發作時情況很嚴重,而又沒有立即治療,則可能會致命。試著服用藥物,並遠離過敏原,以控制氣喘。

90

91 肺氣腫(emphysema) 肺泡(alveoli)發生趨緩的慢性破壞,一旦肺泡受損,呼氣動作便會越來越困難。
肺氣腫是終末細支氣管遠端部分,細支氣管與肺泡等的膨脹﹐造成肺臟過度充氣﹐而有換氣不良的情況。主要症狀為氣急。早期是快走或上樓梯時會氣急,後來會發 展正常走路也會氣急﹐最嚴重時連休息時都會氣急。 吸煙是引起慢性阻塞性氣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二手煙亦有危害。此外﹐注意家居環境的清潔、通風、保暖,避免暴露在空氣污染的環境中,寒冷的冬季要加強口、鼻、喉等部位的保暖,應注意營養均衡﹐增強免疫力﹐也應避免過勞﹐攝取充份的水分

92 慢性支氣管炎 (Chronic bronchitis)
-若不留心治療、照顧,還可能引致併發症如 肺炎、哮喘而嚴重者可出現呼吸困難,會危 及生命。 -早期只是冬天較易咳嗽、咳痰,隨著病情發 展,症狀逐漸加重,晚期則不分季節登有症 狀﹐連臥床時,都會呼吸淺促。

93 慢性支氣管炎 慢性支氣管炎成因支氣管黏膜長期受刺激所致。除了病程較長的急性支氣管炎,會轉變成慢性支氣管炎之外;空氣污染、抽煙、上呼吸道感染、氣候變化、重複感染感冒病毒等,都是慢性支氣管炎的成因。慢性支氣管炎大多會重複發生,尤其在寒冷的冬季更易複發。


Download ppt "運動與健康促進 傳染性疾病與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與責任."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