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第六課 老子選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 元 鮮于樞 《老子道德經卷》(之一)
2
課前引導 故宮文物照片
3
俗話說: 話多,不如話少! 話少,不如話好!
老子說… 請點我
4
到底老子說了什麼? 吳克群沒唱的…… 讓蔡志忠幫忙說… 老子的大智慧 MV
5
目 次 一、題解 六、語文萬花筒 二、作者 七、延伸閱讀 三、課文賞析 八、問題與討論 四、補充資料 九、牛刀小試 五、文章結構表 十、資料來源
6
題解 出處 題意
7
出處 本課三則選自老子第二、十二、八十一章,標題皆取自該章首句。
8
題意 第一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說明相對的概念皆由比較而得,世人不可妄分是非,強別善惡,以免自陷紛擾。並揭示聖人以「無為」處事,以「不言」行教,一切順應自然的作法。
9
第二則 五色令人目盲: 指出沉溺物欲的弊害,因此聖人只求安飽自足,不徵逐聲色犬馬之娛。
第三則 信言不美: 強調信實、良善、智慧,都不用外飾妝點。並勉人效法聖人無私奉獻、利民而不爭的精神。
10
作者 老子其人 老子的遺聞軼事
11
老子其人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世稱老子。春秋末年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人,生卒年不詳,大約與孔子同時而年稍長。
北宋晁補之 《老子騎牛圖》
12
老子做過周守藏室之史,掌管典籍文獻。學問淵博,據傳孔子曾向他問禮。後來因周朝衰微,遂決心出關遠遯,到了關口,應守關令尹喜的請求,著書五千餘言而離去,從此無人知其下落。
明 丁南羽《老子騎牛圖》
13
老子的遺聞軼事 (一)孔子問禮於老子 孔子向老子問禮。老子說:「一個君子人,如果得著政治機會,就做官,坐馬車;得不著政治的機會,就像蓬草一樣,流移而行。我聽說:會做生意的良賈,把寶貨嚴密的保藏,不讓別人看見,彷彿什麼也沒有似的,而君子之人,身有盛德,其容貌應謙退就像愚魯之人似的,要把驕氣與多欲,姿態容色與淫欲之志都去掉,這些對你都沒有好處的,我要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而已。」
14
孔子離開周後,告訴學生說:「在曠地跑的走獸,可以用網去捉;深水的魚,可以用釣線去釣……至於龍,我不知牠是乘駕風雲而升天的。今天我看見老子,他大概就是龍吧!」(取材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孔子問禮於老子圖》
15
新出土的漢代墓室壁畫《孔子見老子問禮圖》, 壁畫中老子(左一)略為瘦小,側首看向孔子(左二)。孔子身著藍色布衣,身材魁梧,向老子微微揖手。二位聖人溫和而恭敬的形象更接近於常人。
16
(二)騎青牛出關 明.張路.老子騎牛 《列仙傳》云:「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陳人也。生於殷時,為周柱下史。好養精氣,貴接而不施,轉為守藏史,積八十餘年,《史記》云二百餘年。時稱為隱君子,諡曰聃。仲尼至周,見老子,知其為聖人,乃師之。後周德衰,乃乘青牛去,入大秦,過西關。關令尹喜待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強使著書,作《道德經》上下二卷。」
17
(三)老子的形象 晉 葛洪的描述: 《葛洪神仙傳說》:「老子,……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指陰陽和五行),手把十文。周時人,李母八十一年生。」
18
《抱朴子‧雜應篇》云:「老君真形者,……身長九尺,黃色,鳥喙,隆鼻,秀眉長五寸,耳長七寸,額有三理上下徹,足有八卦,以神龜為床,金樓玉堂,白銀為階,五色雲為衣,重疊之冠,鋒鋌之劍。」
19
唐 段成式的描述: 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記載老子之形象云:「形長九尺,或曰二丈九尺。耳三門,又耳附連環,又耳無輪廓。眉如北斗,色綠,中有紫毛,長五寸。目方瞳,綠筋貫之,有紫光。鼻雙柱,口方,齒數六八。頤若方丘,頰如橫壠,龍顏金容,額三理,腹三誌,頂三約把,十蹈五身,綠毛白血,頂有紫氣。」恍如今天科幻片中之科學怪人。
20
(四)老子誕生的神話 關於老子的誕生有多種的神話傳說,而且都非常荒誕不經,大概有下列四種說法:(一)李氏女所生 (二)玄妙玉女所生(三)父母姓氏不詳(四)生於無始 老子像 吳道子畫
21
(五)老子與漢文帝 周赧王九年時,曾有人見老子飛升崑崙山。到秦朝時,他又降生於浹河岸上的一戶人家,號為河上公,授道安期生。
22
漢文帝時,老子又化身,號為廣成子。文帝曾派遣使者去問他道德之意。他說:「道尊德貴,得要親自來問才行。」於是文帝立即命令車駕前往拜訪他。文帝說:「天地間有四大(天大、地大、人大、王亦大),王是其中的一大。先生雖然得道了,但仍是朕的子民,豈能這樣倨傲無禮,要朕親來。要知道朕是可以使人貧賤或富貴的。」
23
老子聽了,微微一笑,於是拊掌盤坐,像雲朵般冉冉升上空中,到百餘丈高時,方才停於玄虛之中。良久,才低下頭對文帝說:「我現在上不至天,中不像凡人,下又不著地,那是誰的子民?陛下能令我富貴貧賤嗎?」文帝頓然大悟,趕緊下車謝罪。老子於是傳授文帝《道》、《德》二經。
24
(六)老聃、老萊子、太史儋 是否為同一人 梁啟超以為,在《史記》中老子「一個人的傳有三個人的化身;第一個是孔子向其問禮的老聃;第二個是老萊子;第三個是太史儋」。
25
事實上司馬遷已明言「老萊子亦楚人也」,特用一「亦」字,表明兩人並非同一人;又太史儋見秦獻公,是在「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故不可能與老聃為同一人。只是司馬遷「信以傳信,疑以傳疑」,採取異說並存的態度,而引起後人的疑問與想像而已。
26
(七)老子的年壽 老子之壽,生於何年,卒於何年,已不可確考。百六十歲或二百餘歲,實令人難以置信,司馬遷連用兩個疑辭「蓋」字和「或」字,看來他自己也不敢確信,但說老子修道養壽,應是真的。
27
課文賞析 義理闡述 寫作特色
28
義理闡述(一)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 老子認為道體是絕對的、永恆的,也是渾樸無名的。但形而下的一切現象都是相對的、變動的。而當人們認知美、善之後,就會有醜與不善的觀念產生,愛美厭醜,向善而避不善,於是詐偽興起,競爭產生,一切反而不美不善。
29
同樣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也都是在相互對待、相互比較中產生,其間充滿著主觀的認知和價值判斷,因此引起了無休止的言辯紛爭。只有聖人能超越這種世俗的觀念,體認道之永恆、絕對,不執著,不專斷,以「無為」的態度處事,以「不言」的方式行教。
30
「無為」,並非什麼都不做,而是依循著自然的規律,不強作妄為。所謂「不言」,即不隨便發號施令,如孔子所言「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作焉而不辭」則不加以干預;「生而不有」則不自私,「為而不恃」則不驕矜,「功成弗居」則功成而身退。
31
(二)五色令人目盲 老子指出物欲文明的弊害。尋求感官的刺激,追求無法滿足的欲望,必然會流逸奔競,淫佚放蕩,最後更將敗德喪身,滅頂於滾滾的欲海波濤裡。
32
因而老子認為正常的生活是為「腹」不為「目」,為「腹」是但求安適飽足,建立內在寧靜的生活,為「目」是迷惑於外在感官世界,競逐貪欲生活。
33
(三)信言不美 前三句強調華麗的言辭,往往不真實;行為善良的人,不必敏捷的辯說;有智慧的人,能以一理貫通萬事,知識未必廣博。可見信實、良善、智慧都不用妝點外飾的。
34
四、五句,談聖人之為人。「不積」、「為人」、「與人」是一種無私的奉獻,付出的更多,給予的更多,則愛的光輝愈普及,功德愈圓滿,成就也會更大。
35
最後兩句,由天之道以證聖人的行事準則。天之道生養萬物是自然的、無為的,「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五十一章),因此「利而不害」。
36
寫作特色 (一)散韻結合,句式整齊 散韻結合: 處處可見其韻文的句式和密集的韻腳。其句法整齊,錯落有致,音韻和諧,琅琅上口,既具有詩歌的風味,又給哲理散文賦予文學的美感。
37
用韻部分: (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章: 已、已為韻,生、成、形、傾為韻(耕部),和、隨為韻(歌部),事、辭、有、恃為韻(之部),居、居、去為韻(魚部)。
38
(二)〈五色令人目盲〉章: 盲、聾、爽、狂、妨為韻(陽部) 腹、目為韻(物部)。 (三)〈信言不美〉章: 信信、善善、知知各首尾為韻。
39
(二)文字簡約,義蘊無窮 其辭簡而要,其旨深而運 隋薛道衡〈老子廟碑〉云:
常以格言的方式,表達玄奧精微的理念,例如其基本思想中的「道、德」二字,就有許多種不同的言詮。 其辭簡而要,其旨深而運
40
(三)歸納論證,推尊聖人 本課三章共同特色—歸納論證: 先舉世俗的看法、社會的狀況,歸納出一個通則,最後折中於聖人。
41
推尊聖人: 老子心目中的聖人,是有智慧而明白事理的人,他與道同體,純任自然,謙下不爭,無私無欲。故取正於他,以為判斷的準則。例如:言美與醜、善與不善、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矛盾對立的現象之後,接著提出聖人以無為處世,以不言行教。皆以聖人為典範作為論述。
42
(四)正言若反,創新思考 「正言若反」: 正面的道理聽起來好像反面的話。反面思考的語言,經常帶有否定的字眼,如本課中就有無為、不言、不辭、不有、不恃、弗居、不去、不美、不信、不辯、不善、不博、不知、不害等。
43
創新思考: 老子一再呼籲人們要從反面的關係中來看正面,以顯示正面的深刻涵義;同時也要重視相反對立面的作用。正言若反,它揭示著另一種智慧,使人有較深入的契悟,算是一種思想的創新。
44
(五)質而實綺,修辭豐富 排比法: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 回文法: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5
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 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文心雕龍‧情采》)
省略法: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下句省略「天下」。 類疊法: 「皆知……斯」、「……而……」、「……令人……」、「既以……愈」等。 老子疾偽,故稱『美言不信』, 而五千精妙,則非棄美矣。 (《文心雕龍‧情采》)
46
補充資料 《老子》其書介紹 老子思想探究
47
《老子》其書介紹 《老子》成書年代 《老子》篇章簡介 《老子》散文特色 王羲之書《道德經》
48
成書年代 (一)早期說—春秋末年【最有可能】 認為老子出於春秋末年,此說淵源於史記傳統的「老孔同期」說,或老子年長於孔子的說法。 (二)中期說—戰國中期 認為老子作於戰國中期,老子或老子介於孔子之後莊子之前。 (三)晚期說—戰國後期 認為老子是戰國後期的作品。 但從古籍中的引述、老子對當時稅制的不滿、詩經與老子用韻的考查,老子極有可能是春秋末年的作品。
49
《老子》篇章簡介 漢代:上、下篇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云:「老子乃著書上下篇。」《漢書.揚雄列傳》云:「昔老聃著虛無之言兩篇」其所以稱為《道德經》,除其「言道德之意」外,當是取上篇的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與下篇的第一句「上德不德」中「道」、「德」二字而來。
50
注疏本:八十一章 今王弼本、河上公本都分為八十一章。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
今本老子一律分為上下兩篇,《道經》在前,《德經》在後。
51
《老子》散文特色 (一)創造散韻結合的文體,類似近代所說的散文詩。句子大體整齊,錯落有致,自然成韻,不拘一格,讀起來流暢舒適,琅琅上口,給人一種語重心長而又自由隨便的感覺。
52
(二)老子善於觀察自然和社會現象,從具體事物中概括出抽象的哲理,賦予理論以形象色彩,使人感到鮮明生動而又雄辯有力。
(三)老子的散文頗為講究邏輯性。大體上每章都有一個中心思想。
53
(四)老子吸收了大量來自民間的格言諺語 對後世的影響:《老子》對詩歌、散文和辭賦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孫子兵法》、《莊子》、《荀子》、《韓非子》,在散體為主的基礎上,也偶有韻語,手法顯然直承《老子》。
54
魏晉時期的玄言詩,往往抒發哲理;即使山水、田園詩,也愛在篇末帶上玄言的尾巴,即是《老子》影響的表現。至於討論哲學的議論文字,抒情言志的雜文小賦,或闡述《老子》的某些思想,或採用半韻半散的文句,在文學史上更是屢見不鮮。
55
老子思想探究 ˙老子的基本思想—道、德 ˙老子的政治觀 ˙老子的處世觀 ˙老子的對反思想模式—正言若反
56
老子的基本思想—道 ˙道是世界的起源和萬物共同的根據 ˙道有而似無,兼賅有無 ˙道是超越感官經驗的˙道是自然的、無目的、無意志的 ˙道是絕對與永恆的 ˙道是貫通形上與形下的 唐顏真卿書法 (採自竹山堂聯句)
57
老子的基本思想—德 德是道內在於萬物中而成就萬物的本性。簡而言之,德是「道」在萬物和人身上的顯現。 道創生萬物,德畜養萬物。
德是道落實到人世層面的顯現,而諸德所表現的謙讓、柔弱、質樸、純真、無為,其實也就是道的特性與精神。
58
老子的政治觀— 無為而治 ˙知足、無欲 ˙去智、愚民 ˙不尚賢、不擾民 ˙絕仁義、廢禮制 ˙省刑罰、輕賦稅 宋 緙絲《青牛老子圖》
老子的政治觀— 無為而治 ˙知足、無欲 ˙去智、愚民 ˙不尚賢、不擾民 ˙絕仁義、廢禮制 ˙省刑罰、輕賦稅 宋 緙絲《青牛老子圖》 (國立故宮博物院)
59
老子的政治觀— 建立和諧的社會 ˙反對戰爭 ˙國與國要和平相處 ˙小國寡民的理想社會
60
老子的處世觀 (一)謙下不爭: 「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61
(二)知足知止: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罪莫大於不足,禍莫大於可欲,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62
(三)柔能克剛: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四)以退為進: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63
(五)把握樞機: 凡事要掌握重點,抓住機會。老子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
(六)福禍相倚: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
64
(七)不露鋒芒: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八)物極必反: 「反者道之動」、「物壯則老」,盈不能持久,物極必反,乃自然的法則。
65
(九)功成不居: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元德」、「功遂身退,天之道」、「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66
(十)大智若愚: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虛),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聖人被褐懷玉。」
(十一)返樸歸真: 「見素抱樸」、「敦兮其若樸」、「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我無欲而民自樸」。
67
老子的對反思想模式— 正言若反 以負面的話呈現正面的意義,是老子「反者道之動」的思想表達。老子「對反」的思考模式,反映出老子偏好的是社會和時代偏好、成見的對反面,這些似非而是,似矛盾而不矛盾的語言,在邏輯上也許只具有半個真理的價值,但卻給世人很大的提醒和警惕的作用。
68
正言若反例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上德若谷,太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德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69
文章結構表
71
語文萬花筒 ˙與老子相關的聯語 ˙與老子相關的詩 印章:知者不言 (清末民初金石家簡琴齋)
72
與老子相關的聯語 河南展邑老君臺聯 陳搏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一片碧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 蘇州老君殿聯 張榮培
河南展邑老君臺聯 陳搏 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 一片碧波飛白鷺;半空紫氣下青牛。 蘇州老君殿聯 張榮培 柱下史官尊,幸早經禮問仲尼, 八百載典章可數; 函關仙跡遠,倘未得氣觀尹喜, 五千言經訓誰留。
73
盧山老君殿聯 佚名 青牛西渡;紫氣東來。 杭州棲霞老子祠 佚名 先孔孟而生,以道術闡儒風, 治國治民,與鄒嶧尼山同歸一轍; 造神仙之極,顯化身開覺路,為溪為谷, 較赤松黃石猶有千秋。
74
武昌老子祠 李漁 貴州爐山老君洞聯 張景祜 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 棲吾道友; 世間好話佛說盡,又誰知五千妙論, 出我仙師。
武昌老子祠 李漁 天下名山僧占多,還須留一二奇峰, 棲吾道友; 世間好話佛說盡,又誰知五千妙論, 出我仙師。 貴州爐山老君洞聯 張景祜 五千載道德遺經,玄象空存,渺渺渾然西去; 百二關山河鞏固,青牛何處,年年紫氣東來。
75
與老子相關的詩 老子廟 明太祖 過老子廟 唐玄宗
老子廟 明太祖 過老子廟 唐玄宗 仙居懷聖德, 靈廟肅神心。 草合人蹤斷, 塵濃鳥跡深。 流沙丹灶沒, 關路紫煙沉。 獨傷千載後, 空餘松柏林 廟古鴉昏集, 遙瞻起敬心。 路幽人迹杳, 碑偃草叢深。 度關先紫氣, 去後永淪沉。 惟有庭前樹, 多年茂作林。
76
老子說經臺 何景明 西海何年去, 南山萬古存。 風雲留福地, 星斗上天門。 有欲誰觀妙, 無為自覺尊。 青牛不復返, 空誦五千言。
77
延伸閱讀--老子箴言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和其光,同其塵。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長地久。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78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曲則全,枉則直。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無功,自誇者不長。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碑廊
79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 ˙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80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 將欲弱之,必固強之; 將欲廢之,必固舉之; 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柔弱勝剛強。 ˙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81
問題與討論 元 趙孟頫書 《道德經》
82
一、現實世界中,都有正反對立的兩面,如美和醜、善和不善等,老子認為要怎樣才能超越?
答:老子認為道體是絕對的、永恆的,也是渾樸無名的。但形而下的一切現象都是相對的、變動的。而當人們認知美、善之後,就會有醜與不善的觀念產生,愛善厭醜,向善而避不善,於是詐偽興起,競爭產生,一切反而不美不善。 因此只有認清這些相對的概念,都是在比較中才產生,不主觀、不執著、不專斷,才能超越世俗的觀念。
83
二、老子認為沉溺物欲有何弊害,聖人的態度為何?
答:老子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尋求感官的刺激,追求無法滿足的欲望,必然會流逸奔競,淫佚放蕩, 最後會發狂敗德。聖人則「為腹不為目」,但求安適飽足,不求貪欲競逐的生活。
84
三、老子說:「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是什麼道理?請舉例說明。
答:「為人」、「與人」是無私的奉獻,也是人道精神的表現。付出的更多,給與的更多,則愛心愈普及,功德愈圓滿,自己獲得的也更多、成就會更大。俗語說:「助人為快樂之本」、「施者比受者更有福」,就充分的反映這個道理。
85
牛刀小試 康熙題序.宋龍淵版、道德經講義
86
Q:以下為某搜尋引擎的查詢記錄,若點選「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這三個檢索詞,則所搜尋出的文獻資料,最可能的交集對象是: (A)孔子、孟子 (B)老子、莊子 (C)屈原、賈誼 (D)韓愈、柳宗元。 (92指考) 詳解:老子的基本思想為「致虛」、「守靜」、「不爭」、「無為」;莊子的基本思想為「無為順化」、「超越生死」、「順適自然」、「去除我執」。
87
Q:「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句中「不言之教」的「教」之意旨與下列何者相通? (A)教亦多術矣,予不屑教誨之也,是亦教誨之也 (B)孺悲欲見孔子,孔子不見,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C)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 (D)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88
甘肅省老子雕像(目前大陸最大的老子雕像)
89
Q:(多選)關於〈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一文,下列敘述何者正確? (A)是一篇韻散結合的說理文章 (B)運用了大量的譬喻技巧 (C)以美惡看似對立,實是相依相存之理,層層推論,得到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的結論 (D)思想深刻,是一篇優美的抒情散文 (E)依《道德經》上下篇的分別,此文應屬論述「道」的部分。 詳解:(B)大量排比 (D)論理散文。
90
←簡本《老子》(一九九三年冬,湖北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是迄今為止所見年代最早的《老子》版本)
↑《老子想爾註》敦煌古本(《老子想爾註》原書早佚,此殘本為清末敦煌莫高窟所出古之寫本,現藏倫敦大英博物院)
91
Q:(多選)關於〈信言不美〉一則,下列文意的解說,何者正確? (A)「信言不美」,意謂真實的話,往往不華麗 (B)「博者不知」意謂知識廣博的人可以無所不知 (C)「聖人不積」:意謂聖人不累積自己的財富 (D)「天之道,利而不害」意謂自然的道理,有利於萬物而不加以傷害 (E)「既以與人己愈多」意謂盡力給予別人,自己反而得到更多。 詳解:(B)貪多務博的人未必有智慧 (C)聖人不積藏,不會有私心。
92
Q:(多選)在〈五色令人目盲〉一則中,下列文句釋義,何者正確? (A)「五色令人目盲」意指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將使人眼花撩亂 (B)「五音令人耳聾」意指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將使人聽覺不靈 (C)「五味令人口爽」意指過分追求美味,將使人飲食得到滿足 (D)「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意謂過於注重騎馬與獵物競逐,將令人心神放蕩 (E)「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意謂一味追求金玉珠寶,將使人行為墮落敗壞。 詳解:(C)意指過分追求美味,將使人味覺偏差 (D)追逐騎馬打獵,將令人心神放蕩。
93
資料來源 好站連結 《道德經》書法欣賞
94
好站連結 數位經典老子道德經 http://www.chineseclassic.com/LauTzu/LaoTzu01.htm
《老子道德經》新譯(林安梧教授)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