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儿 科 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儿 科 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儿 科 学

2 儿科学 PEDIATRICS 新生儿败血症 Neonatal Septicemia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教研室 张明海

3 定 义 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性反应。
常见的病原体为细菌,也可为真菌、病毒或原虫等,本节主要阐述细菌性败血症(bacterial sepsis),其发生率占活产儿的1‰-10‰,病死率为13%-50%。

4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诊断 治疗

5 病原菌 我国: 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机会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克雷伯杆菌、肠杆菌 产气荚膜梭菌(厌氧菌) 空肠弯曲菌、幽门螺杆菌 欧美:B组溶血性链球菌(GBS)、李斯特菌

6 屏障功能差(皮肤、脐残端、呼吸道、消化道、sIgA、血脑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屏障功能差(皮肤、脐残端、呼吸道、消化道、sIgA、血脑屏障) 淋巴结发育不全(无吞噬细菌的过滤作用) C3﹑ C5 、调理素等含量低(对细菌抗原的调理作用差) 中性粒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吞噬和杀菌能力不足) 单核细胞所产细胞因子能力低下 非特异性免疫又称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它和特异性免疫一样都是人类在漫长进化过程中获得的一种遗传特性,但是非特异性免疫是人一生下来就具有,而特异性免疫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才能获得。比如猪瘟在猪群中传播很快,但和人类无缘。这是因为人类天生就不会得这种病;还有炎症反应也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能力。 固有免疫对各种入侵的病原微生物能快速反应,同时在特异性免疫的启动和效应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固有免疫系统包括:组织屏障(皮肤和黏膜系统、血脑屏障、胎盘屏障等);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杀伤细胞、树突状细胞等);固有免疫分子(补体、细胞因子、酶类物质等)。 发挥保护功能的几道屏障 首先是外围屏障。皮肤粘膜是机体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粘膜的机械阻挡作用和附属物(如纤毛)的清除作用;皮肤粘膜分泌物(如汗腺分泌的乳酸、胃粘膜分泌的胃酸等)的杀菌作用;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寄居的正常微生物丛对入侵微生物的拮抗作用等。其次是内部屏障。抗原物质一旦突破第一道防线进入机体后,即遭到机体内部屏障的清除,包括:淋巴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屏障;正常体液中的一些非特异性杀菌物质;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等。   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的基础,特异性免疫所产生的免疫物质又能增强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例如,巨噬细胞吞噬、加工、处理抗原物质,并把抗原传递给淋巴细胞,使其产生抗体或淋巴因子,加强杀伤靶细胞的能力。反过来,抗体和淋巴因子的产生也加强了巨噬细胞的趋化、活化和吞噬作用。因此,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对提高机体的整个免疫功能意义重大。

7 特异性免疫功能 1.Ig G (主要来自母体) 胎龄越小,IgG含量越低,易感染。 2.IgM、IgA(分子量较大)
3.T细胞(未曾接触特异性抗原) 处于初始状态,产生细胞因子低下。 新生儿免疫特点: 发育不够成熟 功能尚欠完善 缺乏“实战经验” 母亲抗体影响   淋巴细胞也称免疫细胞,在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中起主要作用。所谓特异性免疫,就是淋巴细胞针对某一种特异性抗原,产生与之相对应的抗体或进行局部性细胞反应,以杀灭特异性抗原。血液中淋巴细胞按其发生和功能的差异,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细胞免疫主要是由T细胞来实现的。这种细胞在血液中占淋巴细胞总数的80%~90%。T细胞受抗原刺激变成致敏细胞后,其免疫作用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直接接触并攻击具有特异抗原性的异物,如肿瘤细胞,异体移植细胞;分泌多种淋巴因子,破坏含有病原体的细胞或抑制病毒繁殖;B细胞与T细胞起协同作用,互相加强,来杀灭病原微生物。体液免疫主要是通过B细胞来实现的。当此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变成具有免疫活性的浆细胞后,产生并分泌多种抗体,即免疫球蛋白,以针对不同的抗原。B细胞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蛋白质合成旺盛。抗体通过与相应抗原发生免疫反应,抗体能中和、沉淀、凝集或溶解抗原,以消除其对抗体的有害作用。 发育不够成熟、母亲抗体影响、功能尚欠完善、 缺乏“实战经验”

8 IgG IgM

9 临床表现 晚发型 早发型 根据发病时间分: 1.生后7天内起病 2.感染发生在出生 前或出生后、垂直传播、G-杆菌为主 3.常呈暴发性多器
官受累,尤以呼吸系统症状最明显,病死率高 1.出生后7天后起病 2.感染发生在出生时 或出生后、水平传播、葡萄球菌及机会致病菌为主 3.常有脐炎、肺炎或 脑膜炎等局灶性感 染,病死率较早发型低

10 早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 一般表现: 反应差 嗜睡 发热或体温不升 不吃 不哭 体重不增

11 黄疸 出现下列症状时高度怀疑败血症 肝脾肿大 出血倾向 休克 其他:呕吐、腹胀、中毒性肠麻痹、呼吸窘迫或暂停、青紫
合并症:肺炎、脑膜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化脓性关节炎、骨髓炎 出现下列症状时高度怀疑败血症 黄疸加重或减退后又复现 瘀点瘀斑 胃肠道功能紊乱:拒乳、呕吐、腹泻、腹胀,中毒性肠麻痹(腹胀、肠鸣音减低) 呼吸系统:气促、青紫、重症有呼吸不规则、呼吸暂停 休克表现:心动过速、心律失常、外周循环灌注不良、脉细速、皮肤发花、尿少无尿,低血压。硬肿症 DIC:呕血、便血、肺出血、皮肤出血倾向,如抽血后针孔渗血

12 黄疸 正常 黄疸

13 肝脾肿大

14 出血倾向、瘀斑

15 中毒性肠麻痹

16 呼吸困难

17 新生儿硬肿

18 无特征性表现: 1.五不症状:不哭、不吃、不动、体重不增、体温不升 2.四中毒: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肠麻痹
3.三肿:肝脏肿大、脾脏肿大、皮肤硬肿 4.二进行:进行性黄疸、进行性贫血 5.一出血:DIC时肠道出血

19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 白细胞总数<5×109 /L或>20× 109 /L 中性粒细胞杆状核细胞所占比例≥0.20 出现中毒颗粒或空泡

20 病原学检查 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增高、 PCT 鲎试验:阳性提示G-杆菌感染 1. 细菌培养 血培养 脑脊液培养 尿培养 其他
1. 细菌培养 血培养 脑脊液培养 尿培养 其他 2. 病原菌抗原检测 急相蛋白:C反应蛋白增高、 PCT 鲎试验:阳性提示G-杆菌感染 新生儿抵抗力低,即使血培养培养出机会致病菌也应高度重视,阴性结果不能除外败血症。 鲎试剂是从栖生于海洋的节肢动物“鲎”的兰色血液中提取变形细胞溶解物,经低温冷冻干燥而成的生物试剂,专用于细菌内毒素检测。鲎(hou第四声)试剂因能与细菌内毒素及β-葡聚糖反应形成凝胶而被广泛用于检测食品、水源、药品、医疗器械、动物体液等不同样品中的内毒素。使用鲎试剂检测的试验称为鲎试验。   PCT是诊断和监测细菌炎性疾病感染的一个参数。 PCT是一种蛋白质,当严重细菌、真菌、寄生虫感染以及脓毒症和多脏器功能衰竭时它在血浆中的水平升高。自身免疫、过敏和病毒感染时PCT不会升高。局部有限的细菌感染、轻微的感染和慢性炎症不会导致其升高。细菌内毒素在诱导过程中担任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血培养

22 脑脊液培养

23 尿培养

24 其他

25 诊 断 高危险因素 临床症状体征 周围血象改变 C反应蛋白增高 确诊:血培养 早期症状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有一定困难
高危因素:出生前:母孕期有感染史,出生时有消毒不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及羊水污染等 出生后有皮肤黏膜损伤或感染如脐炎 脓疱疹等 早产儿 极低出生体重儿 侵入性检查操作 经验性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

26 一、抗生素治疗 1. 早用药 2. 静脉、联合给药 3. 疗程足 4. 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治 疗 一、抗生素治疗 早用药 静脉、联合给药 疗程足 注意药物毒副作用

27

28

29 1. 抗休克(扩容、输血或血浆、改善微循环药物) 2. 清除感染灶 3.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4. 减轻脑水肿
二、处理严重并发症 1. 抗休克(扩容、输血或血浆、改善微循环药物) 2. 清除感染灶 3. 纠正酸中毒和低氧血症 4. 减轻脑水肿 清除感染灶: 脐炎的处理 3%H2O2清洗,涂碘酒,1-2次/日 皮肤脓疱疮:75%酒精清洗,无菌针刺破,脓液流出 最易发生的并发症 化脓性脑膜炎 其次肺炎及肺脓肿 其余迁移性病灶如蜂窝组织炎 骨髓炎 肾盂肾炎

30 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维持血糖和电解质正常
三、支持疗法 保温、供给足够热卡和液体、维持血糖和电解质正常 四、免疫疗法 静注免疫球蛋白( mg/kg.d,3-5日) 交换输血( ml/kg) 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者输粒细胞(1x109/kg) 血小板减少者输血小板(1-2U/5kg) 50-60kcal/kg 液体量60-80ml/kg 高热物理降温 低温则保暖

31 思考题 患儿,男,13天,因皮肤黄染3天,拒奶1天入院。患儿系足月顺产,出生时Apgar评分1分钟、5分钟均为9分,出生体重3300g,生后第2天皮肤发黄,第6天消退。自出生后第10天开始皮肤再次出现发黄,并逐渐加重,吃奶差,今日出现拒乳,母妊娠时HbsAg(-)。查体:体重3400g,体温35.6℃,心率120次/分,呼吸42次/分,哭声弱,反应差,全身皮肤黄染明显,巩膜黄染,前囟平软,心肺(-)。脐部残端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腹部略胀,肝脏肋下3cm,脾脏肋下1cm可触及,质软。辅助检查:血分析:WBC27x109/L,N%88%,L%12%. 1.目前诊断及诊断依据。 2.进一步完善哪些检查? 3.目前治疗的原则包括哪些方面? 理想的体重增长 10-15g/kg.d

32 1. 目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脐炎。诊断依据:1. 吃奶差,拒乳,哭声弱,精神反应差,体温不升。2. 皮肤黄疸退而复现。3
1.目前诊断: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脐炎。诊断依据:1.吃奶差,拒乳,哭声弱,精神反应差,体温不升。2.皮肤黄疸退而复现。3.脐部残端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腹部略胀,肝脾大。4.血分析:白细胞、中性粒计数增高。 2.进一步检查:血培养、脐部分泌物涂片及培养。 3.目前治疗原则:1.抗感染治疗2支持治疗:纠酸、保证水电解质平衡,休克患儿应用血浆、白蛋白3其他治疗:保暖、脐部护理、黄疸重应及时蓝光治疗等。

33 谢谢!

34 葡萄球菌 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菌体直径约0.8μm,小球形,但在液体培养基的幼期培养中,常常分散,细菌细胞单独存在。 金葡菌产生多种毒素与酶 :1.血浆凝固酶( 2.葡萄球菌溶血素 3.杀白细胞素 4.肠毒素 5.表皮溶解毒素 6.毒性休克综合毒素Ⅰ(7.其他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葡激酶( 人类对致病性葡萄球菌有一定的天然免疫力。只有当皮肤粘膜受创伤后,或机体免疫力降低时,才易引起感染。患病后所获免疫力不强,难以防止再次感染。 金葡菌产生多种毒素与酶 :1.血浆凝固酶2.葡萄球菌溶血素 3.杀白细胞素 4.肠毒素 5.表皮溶解毒素 6.毒性休克综合毒素Ⅰ7.其他葡萄球菌尚可产生葡激酶

35 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大肠杆菌:肠埃希氏菌(E. coli) 肠埃希氏菌(E. coli)通常称为大肠杆菌,是Escherich在1885年发现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被当作正常肠道菌群的组成部分,认为是非致病菌。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一些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它是一种普通的原核生物,根据不同的生物学特性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5类: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AEC)。大肠杆菌属于细菌。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 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其代谢活动能抑制肠道内分解蛋白质的微生物生长,减少蛋白质分解产物对人体的危害,还能合成维生素B和K,以及有杀菌作用的大肠杆菌素。正常栖居条件下不致病。 特殊血清型的大肠杆菌对人和动物有病原性,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腹泻和败血症。

36 表皮葡萄球菌 表皮葡萄球菌是滋生于生物体表皮上的一种细菌。在人体的皮肤,阴道等部位寄生,属正常菌群类型。 葡萄球菌是 葡萄球菌属,而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是一群革兰氏阳性球菌,因常堆聚成葡萄串状,故名。多数为非致病菌,少数可导致疾病。葡萄球菌是最常见的化脓性球菌,是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来源

37 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细胞素等。
绿脓杆菌 绿脓杆菌(p.aeruginosa)或称铜绿色假单胞菌,是一种致病力较低但抗药性强的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伤口感染较常见的一种细菌。能引起化脓性病变。感染后因脓汁和渗出液等病料呈绿色,故名。绿脓杆菌(p.aeruginosa)属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皮肤、肠道和呼吸道,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 革兰氏阴性。 绿脓杆菌能产生多种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组胞素等。 致病物质:主要是内毒素、外毒素、蛋白分解酶和杀白细胞素等。

38 克雷伯杆菌 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为革兰氏阴性杆菌。主要有肺炎克雷伯氏菌(K.peneumoniae)、臭鼻克雷伯氏菌(K.ozaenae)和鼻硬结克雷伯氏菌(K.rhinoscleromatis)。其中肺炎克雷伯氏菌对人致病性较强,是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和医源性感染菌之一。

39 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产气荚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 是临床上气性坏疽病原菌中最多见的一种梭菌,因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加之本菌在体内能形成荚膜,故名产气夹膜梭菌。 产气荚膜梭菌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既能产生强烈的外毒素,又有多种侵袭性酶,并有荚膜,构成其强大的侵袭力,引起感染致病。

40 空肠弯曲菌 空肠弯曲菌(c.jejuni)菌体轻度弯曲似逗点状,长1.5~5 μm,宽0.2~0.8 μm。菌体一端或两端有鞭毛,运动活泼,在暗视野镜下观察似飞蝇。有荚膜,不形成芽胞。微需氧菌,在含2.5~5%氧和10%CO2的环境中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37~42℃。在正常大气或无氧环境中均不能生长。 空肠弯曲菌有内毒素能侵袭小肠和大肠粘膜引起急性肠炎,亦可引起腹泻的暴发流行或集体食物中毒。

4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首先由巴里·马歇尔(Barry J. Marshall)和罗宾·沃伦(J. Robin Warren)二人发现,此二人因此获得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CHEMTRON)幽门螺杆菌检测试剂为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幽门螺杆菌检测工具。 目前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1979年,病理学医生Warren在慢性胃炎患者的胃窦黏膜组织切片上观察到一种弯曲状细菌,并且发现这种细菌邻近的胃黏膜总是有炎症存在,因而意识到这种细菌和慢性胃炎可能有密切关系。   1981年,消化科临床医生Marshall与Warren合作,他们以100例接受胃镜检查及活检的胃病患者为对象进行研究,证明这种细菌的存在确实与胃炎相关。此外他们还发现,这种细菌还存在于所有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大多数胃溃疡患者和约一半胃癌患者的胃黏膜中。    经过多次失败之后,1982年4月,Marshall终于从胃黏膜活检样本中成功培养和分离出了这种细菌。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细菌就是导致胃炎的罪魁祸首,Marshall和另一位医生Morris不惜喝下含有这种细菌的培养液,结果大病一场。   基于这些结果,Marshall和Warren提出幽门螺杆菌涉及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病因学。1984年4月5号,他们的成果发表于在世界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lancet)上。成果一经发表,立刻在国际消化病学界引起了轰动,掀起了全世界的研究热潮。世界各大药厂陆续投巨资开发相关药物,专业刊物《螺杆菌》杂志应运而生,世界螺杆菌大会定期召开,有关螺杆菌的研究论文不计其数。通过人体试验、抗生素治疗和流行病学等研究,幽门螺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所起的作用逐渐清晰,科学家对该病菌致病机理的认识也不断深入。   2005年10月3日,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院宣布,200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这两位科学家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及这种细菌在胃炎和胃溃疡等疾病中的作用。[1]

42 B族溶血性链球菌 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人类泌尿生殖道及鼻咽部的寄生菌,主要引起肾盂肾炎、肺炎、子宫内膜炎;此菌亦已成为产褥热、新生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若产妇带菌,分娩过程中羊膜    链球菌感染 破裂后,胎儿可被污染的羊水经呼吸道感染,亦可在经过产道时被感染;新生儿还可因吸入医护人员及产妇呼吸道带菌者的飞沫而被感染。新生儿的B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临床表现分早发型(败血症型)和迟发型(脑膜炎型)。前者出生后数小时至5天内急剧发病,患儿有呼吸困难、呼吸停顿、昏睡、惊厥、休克等,病死率高;后者产后7~10天发病,患儿发热、昏睡、昏迷等,脑脊液中细胞数增多、蛋白质增多、含糖量减少,可检出病原菌及抗原;病死率较败血症型低,但可发生神经系统后遗症。

43 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
李斯特菌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无处不在,在绝大多数食品中都能找到李斯特菌。肉类、蛋类、禽类、海产品、乳制品、蔬菜等都已被证实是李斯特菌的感染源。李斯特菌中毒严重的可引起血液和脑组织感染,很多国家都已经采取措施来控制食品中的李斯特菌,并制定了相应的标准。 单增李斯特菌进入人体是否得病与菌量和宿主的年龄免疫状态有关,因为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易感者为新生儿、孕妇、40岁以上的成人,免疫功能缺陷者。 单增李氏菌的抗原结构与毒力无关,它的致病性与毒力机理如下:   1.寄生物介导的细胞内增生,使它附着及进入肠细胞与巨噬细胞   2.抗活化的巨噬细胞,单增李氏菌有细菌性过氧化物歧化酶,使它能抗活化巨噬细胞内的过氧物(为杀菌的毒性游离基团)分解   3.溶血素,即李斯特杆菌溶血素O,可以从培养物上清液中获得,为SH活化的细胞溶素,有α和β两种,为毒力因子。 该菌是一种细胞内寄生菌,宿主对它的清除主要靠细胞免疫功能.。

44 屏障功能差 皮肤破损

45 脐残端未完全闭合

46 血脑屏障功能不全   ③血脑屏障主要是由软脑膜、脉络膜和脑毛细管组成,可以阻止微生物等侵入脑脊髓和脑膜内,从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不受损害。血脑屏障随个体发育而逐渐成熟,婴幼儿容易发生脑脊髓膜炎和脑炎,就是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的缘故。胎盘屏障是由母体子宫内膜的基蜕膜和胎儿绒毛膜滋养层细胞共同组成的。这个屏障既不妨碍母子间的物质交换,又能防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入侵胎儿,从而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

47 高危因素: 出生前:母孕期有感染史 出生时有消毒不严、产程延长、胎膜早破及羊水污染等 出生后有皮肤黏膜损伤或感染如脐炎、脓疱疹等
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侵入性检查操作、经验性联合应用多种抗生素 感染的途径有:   1.宫内感染:母亲孕期有感染(如败血症等)时,细菌可经胎盘血行感染胎儿。   2.产时感染:产程延长、难产、胎膜早破时,细菌可由产道上行进入羊膜腔,胎儿可因吸入或吞下污染的羊水而患肺炎、胃肠炎、中耳炎等,进一部发展成为败血症。也可因消毒不严、助产不当、复苏损伤等使细菌直接从皮肤、粘膜破损处进入血中。   3.产后感染:最常见,细菌可从皮肤、粘膜、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侵入血循环,脐部是细菌最易侵入的门户。   院内感染易发生于下列情况:   ①新生儿监护病区(NICU)治疗的患儿;②有入侵式治疗的患儿如气管插管、脐静脉插管等;③住院天数长;④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⑤病房拥挤;⑥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治疗等。

48

49

50 侵入人体的病原微生物能否引起败血症,不仅与微生物的毒力及数量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当人体的抵抗力因各种慢性疾病,皮肤黏膜屏障破坏、免疫抑制受到削弱时,致病微生物可自局部侵入血循环,细菌进入血循环后,在生长、增殖的同时产生了大量毒素,造成机体组织受损,进而激活TNF、IL-1、IL-6、IL-8、IFN-γ等细胞因子,发生SIRS,激活补体系统、凝血系统、血管舒缓素、激肽系统等,造成广汽的内皮细胞损伤、凝血及纤溶过程改变,血管张力丧失及心肌抑制,引发感染性休克、DIC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图10-1)。 败血症患者共同的和最显著的病理变化是毒血症引起的中毒改变。组织器官细胞变性、微血管栓塞、组织坏死、出血及炎症细胞浸润。除肺、肠、肝、肾、肾上腺等具有上述病变外,心、脾也常被波及。


Download ppt "儿 科 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