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灵枢·水胀第五十七 素问·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2 病之形能,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能,通“态”。病形即病之症状。病态即病之势态。病之形态即疾病的临床证候表现及其发生、发展、变化势态。
《内经》记载的疾病约三百余种,有的是专篇论述,有的则散在于各篇之中,对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辨证分析、治则治法、预后预防等都作了扼要介绍。 本单元重点讨论热病、咳病、痛病、风病、痹病、痿病、厥病、肿病、脾瘅等疾病。

3 素问·热论篇 第三十一

4 [篇解] 热,热病。泛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 本篇对外感发热性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传变、治疗、预后和禁忌进行了论述,故以“热论”名篇。

5 [主要内容] 1、热病的概念、病因、病机及预后。 2、热病的一般传变规律及其汗、泄治疗大法。 3、两感热病的预后及其机理。
4、热病遗复的病因、病机、治法及禁忌。

6 [教学要求] 1.掌握热病的概念、预后、治疗原则,热病的遗留、复发和禁忌。 2.熟悉热病的病证特点。 3.了解热病的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4.掌握温病和暑病的划分及暑病的治法。

7 [原文] 一级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8 [注释] 1、伤寒:病名,外感性热病的总称。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伤寒,由感受四时邪气引起的外感性热病;狭义伤寒,由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性热病。 2、“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 巨阳,即太阳。诸阳,指督脉和阳维脉。属,统率、聚会之意。风府,督脉经穴,在项后正中入发际一寸处。太阳经统率人身的阳经,其经脉上连风府,而风府会聚督脉和阳维脉,督脉为阳脉之海,阳维脉维系三阳经,所以太阳经主持人身阳经之气。 3、两感: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9 [分析] 一、阐明了热病与伤寒的关系,提出了“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理论观点。 二、论述了外感病的特征及其机理。
三、论述了热病的预后。

10 [原文] 二级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11 [注释] 1、一日:一日与下文二日、三日、四日、五日、六日,都是指外感热病传变的次序及发展的阶段,不能理解为具体的日数。
2、身热:指身体发热,按之烫手,愈按愈热。 3、不得卧:阳明受邪,经气壅滞,影响到腑,使胃不和,所以不得卧。 4、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人体的经脉阳经连腑,阴经连脏。未入于脏,说明邪气未及于三阴,乃在肌表,故可汗而已。 5、烦满而囊缩:“满”,通“懑”,烦闷之意。囊缩,阴囊收缩。

12 [分析] 一 、本节原文论述了六经主要症状表现。 二 、论述了热病传变规律。

13 [原文]702二级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帝曰:善。治遗奈何?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热当何禁之?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14 [注释] 1、各通其脏脉:通,即疏通、调理。脏,泛指内脏,即五脏六腑。脏脉,即脏腑之脉。
2、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汗,即发汗。泄,即泄热。《内经》治热用汗、泄,主要指针刺疗法。 3、遗:指病邪遗留未尽,迁延不愈。 4、热甚强食之:在热尚甚时就勉强进食。 5、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复,病愈而复发。热病之后,脾胃气虚,运化力弱,食肉则不化,多食则谷气残留,与热相互搏结,故有遗复。

15 [分析] 一 、论述了伤寒热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二、阐述了“遗热”、“食复”产生的机理,及其指导意义。

16 [原文]703(2)一级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释]
1、暑当与汗皆出,勿止:汗出,则暑邪随之外泄,故不可止汗。

17 [分析] 一、本节提出了外感热病,由于发病时间的不同,有温病和暑病的区别。 二、提出了关于暑病的治疗方法。
三、《素问·热论》对《伤寒论》的影响。

18 素问·咳论篇 第三十八

19 [篇解] 咳,即咳嗽。 由于本篇主要讨论了咳嗽的病因、病机、分型、症状、转归及治疗原则等问题,为论咳的专篇,所以篇名为咳论。

20 [教学要求] 1、掌握咳的病因病机。 2、熟悉咳的辨证分类的方法、症状表现及治法。 3、了解咳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21 [原文] 一级 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乘4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22 [注释] 1、五藏各以其时受病:指五脏在各自所主的时令受邪发病。
2、非其时各传以与之:非其时,指非肺所主的秋季。之,指肺。本句即指五脏在各自所主时令感受邪气发病后,分别波及于肺而引起咳病。 3、治时:指五脏所主旺的时令。 4、乘:趁也。此指当……之时。

23 [分析] 一、提出了“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发病学观点。 二、论述了咳嗽的病因病机。 三、论述了咳病与四时气候的关系。

24 [原文] 二级 帝曰:何以异之?岐伯曰: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心咳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喉痹。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脾咳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肾咳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25 帝曰:六府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帝曰: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脾咳不已,则胃受之,胃咳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肝咳不已,则胆受之,胆咳之状,咳呕胆汁。肺咳不已,则大肠受之,大肠咳状,咳而遗失。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小肠咳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藏者治其俞,治府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帝曰:善。

26 [注释] 1、喉中介介如梗状:形容咽部如有物梗塞之状。 2、喉痹:指咽喉肿痛,吞咽阻塞不利。 3、两胠:左右腋下胁肋部。

27 [分析] 一、论述了咳嗽的分类、传变和症状。 1、咳嗽分为五脏咳和六腑咳。 2、其传变规律为“五藏之久咳,乃移于六府”,即表里相传。
二、提出了“皆聚于胃,关于肺”的理论观点。 三、论述了针刺治疗咳证的大法。

28 素问·举痛论篇 第三十九

29 [篇解] 举,列举。 本篇讨论了由于寒邪客于脏腑经脉所引起的多种疼痛,并提出了结合望、问、扪及兼见症状以鉴别痛的方法,故取名为“举痛论”。

30 [教学要求] 1、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 2、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

31 [原文] 三级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岐伯再拜稽首对曰:何道之问也?帝曰:愿闻人之五藏卒痛,何气使然?岐伯对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32 [注释] 1、要数极:把握重要道理之本源。 2、发蒙解惑:启发蒙昧,解除迷惑。 3、稽迟:稽,留止也。迟,徐行。此指经脉气血留滞不行。
4、泣而不行:泣,同“涩”。涩而不行,不通畅之义。气血运行不通畅。 5、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此两句为互文,即客于脉外则血气少,客于脉中则血气不通。概括了疼痛的虚实两种病机。此句为疼痛机理的总纲。

33 [分析] 一、本段指出了必须把望诊、问诊和切诊结合起来方可对疾病做出准确的辨证和鉴别。 二、本段重点论述了疼痛的病因病机。

34 [原文] 二级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或痛甚不休者,或痛甚不可按者,或按之而痛止者,或按之无益者,或喘动应手者,或心与背相引而痛者,或胁肋与少腹相引而痛者,或腹痛引阴股者,或痛宿昔而成积者,或卒然痛死不知人有少间复生者,或痛而呕者,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凡此诸痛,各不同形,别之奈何?岐伯曰: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踡,缩踡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得炅则痛立止,因重中于寒,则痛久矣。

35 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满则痛而不可按也,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按之则血气散,故按之痛止。寒气客于侠脊之脉,则深按之不能及,故按之无益也。寒气客于冲脉,冲脉起于关元,随腹直上,寒气客则脉不通,脉不通则气因之,故喘动应手矣。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按之则热气至,热气至则痛止矣。

36 寒气客于厥阴之脉,厥阴之脉者,络阴器系于肝,寒气客于脉中,则血泣脉急,故胁肋与少腹相引痛矣。厥气客于阴股,寒气上及少腹,血泣在下相引,故腹痛引阴股。寒气客于小肠膜原之间,络血之中,血泣不得注于大经,血气稽留不得行,故宿昔而成积矣。寒气客于五藏,厥逆上泄,阴气竭,阳气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气复反则生矣。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寒气客于小肠,小肠不得成聚,故后泄腹痛矣。热气留于小肠,肠中痛,瘅热焦渴,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矣。

37 [注释] 1、绌急:屈曲拘急。绌,屈曲。急,拘急。 2、膜原:腹腔内脂膜之间。
3、侠脊之脉:指脊柱两旁深部之经脉。此指邪客脊柱两旁伏冲、伏膂脉。 4、喘动应手,即血脉搏动按之急促应手。喘与动同义。 5、背俞之脉:即足太阳膀胱经。 6、阴股:大腿内侧近前阴处。 7、大经,特指小肠经脉,相对于络血而言为大经。 8、瘅热:热甚也。主要症见大便秘结,唇焦口渴。

38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十四种疼痛的辨证要点: ①发作时间长短,间歇久暂:持续性疼痛(第2条)、暂时性疼痛(第1、11条)。
②对按压的反应:痛不可按(第3条)、按之痛止(第4条)、按之无益(第5条)。 ③有无牵引痛:心与背相引(第7条)、胁肋与少腹相引(第8条)、腹痛引阴股(第9条)。 ④其它兼证:喘动应手(第6条)、疼痛伴积块(第10条)、疼痛伴呕吐(第12条)、疼痛伴腹泄(第13条)、疼痛伴便秘(第14条)。

39 二、本段为后世临床诊治痛证奠定了基础。 1、提示我们对痛证的辨证不仅要根据疼痛的部位以确定脏腑经络病位,而且还要根据疼痛的缓解程度、有无牵引痛及其兼症来判断疼痛的虚实寒热,尤其应结合望、问、切诊综合分析。 2、本段提示我们治疗痛证应当辨证治疗。

40 [原文]710(2) 三级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也,视而可见奈何?岐伯曰:五藏六府固尽有部,视其五色,黄赤为热,白为寒,青黑为痛,此所谓视而可见者也。帝曰:扪而可得。奈何?岐伯曰:视其主病之脉,坚而血及陷下者,皆可扪而得也。 分析: 本段说明了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方可确定病位与病性。

41 素问·痹论篇 第四十三

42 [篇解] 痹,闭也,闭塞不通之意。 由于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而致的以肢体关节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称为痹证。
由于本篇较为系统地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证候、治则、预后等,进行专门的讨论,故篇名为“痹论”。

43 [主要内容] 1、论述了痹证的主要成因及分类。 2、论述了五脏痹、肠痹、胞痹的证候。 3、论述了各种痹证的主要症状及病理机制。
4、论述了营气、卫气的生成来源、功能及营卫运行失常导致痹证的机理。 5、论述了痹证的预后及治疗。

44 [教学要求] 1、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痹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2、痹证的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

45 [原文] 711 一级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原文] 一级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 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46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行痹、痛痹、着痹的病因病机及症状特点。 二、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分类及传变。
三、本篇是论痹的专篇,《内经》对于痹的论述,除本篇外,尚有四十余篇涉及到有关痹的内容,其中以痹为病名者,约五十多种。痹证是临床常见病,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无论在理论及临床上都有发挥。

47 [原文] 二级 凡痹之客五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肝痹者,夜卧则惊,多饮数小便,上为引如怀。肾痹者,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脾痹者,四肢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48 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淫气喘息,痹聚在肺;淫气忧思,痹聚在心;淫气遗溺,痹聚在肾;淫气乏竭,痹聚在肝;淫气肌绝,痹聚在脾。
诸痹不已,亦益内也。其风气胜者,其人易已也。 帝曰:痹,其时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 :其入藏者死,其留连筋骨间着疼久,其留皮肤间者易已。 帝曰:其客于六府者何也?岐伯曰:此亦其食饮居处,为其病本也。六府亦各有俞,风寒湿气中其俞,而食饮应之,循俞而入,各舍其府也。 帝曰:以针治之奈何?岐伯曰:五藏有俞,六府有合,循脉之分,各有所发,各随其过,则病廖也。

49 [分析] 一、论述了五脏痹、六腑痹的症状,这些症状不是孤立的,往往是既有五脏痹的症状,又有五体痹的症状。症状的出现与经脉循行、该脏腑功能失调有关。 二、指出了五脏痹、六腑痹发生的内在因素 三、论述了痹证的治疗及预后。 1、治疗:一是按经脉循行取穴; 二是痛处局部取穴。 2、预后:主要与感邪性质及病位深浅有关。

50 [原文] 一级 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51 [分析] 本段论述了痹证的发生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52 [原文] 三级 帝曰:善。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歧伯曰: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荣卫之行涩,经络时踈,故不通,皮肤不营,故为不仁。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湿甚也,阳气少,阴气盛,两气相感,故汗出而濡也。 帝曰:夫痹之为病,不痛何也?岐伯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故具此五者,则不痛也。凡痹之类,逢寒则虫,逢热则纵。帝曰:善。

53 [注释] 1、经络时踈:踈,同疏,空虚之义。经络常常空虚。
2、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指阳虚阴盛的体质,益加风寒湿邪,故寒更甚。相益,相加之义。

54 [分析] 本节论述痹证有痛、不痛而不仁、或寒、或热、或湿、或燥等不同类型的病理机制。

55 素问·痿论篇 第四十四

56 [篇解] 痿,同萎,是指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本篇论述了痿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的病因、病机、症状和治疗,为讨论痿证的专篇,故叫做“痿论”。

57 [主要内容] 1、阐述了皮毛、血脉、筋膜、肌肉、骨髓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 2、明确指出了五脏气热是发生痿证的主要病机尤其是肺热叶焦。
3、具体论述了痿证的病因、主要症状。 4、提出针刺治疗痿证的原则和“治痿独取阳明”的大法。

58 [教学要求] 1、掌握痿的病因病机、传变规律、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2、熟悉痿的症状特点。

59 [原文] 一级 黄帝问曰:五藏使人痿何也?岐伯对曰: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故肺热叶焦,则皮毛虚弱急薄,著则生痿躄也。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肝气热,则胆泄口苦筋膜干,筋膜干则筋急而挛,发为筋痿。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

60 [注释] 1、痿:即痿证。是指肢体痿软无力,不能随意运动的一类疾病。痿,同萎,有痿弱和枯萎两个含义,包括四肢功能痿废不用和肌肉枯萎不荣两个方面。 2、肺热叶焦:形容肺叶受热、灼伤津液的病理状态。 3、急薄:皮肤干枯不润,肌肉消瘦。 4、痿躄:指四肢痿废不用,包括下文的脉痿、筋痿、肉痿、骨痿等各种痿证。躄,两腿行动不便。 5、枢折挈:枢,枢纽,此指关节。折,断也。挈,提也,用手提物曰挈。枢折挈,是形容关节弛缓,不能提举活动,犹如枢轴折断不能活动。

61 [分析] 一、指出了五体与五脏在生理上的关系,即五脏在内,其所藏的精微滋养在外相应的五体。 二、指出了肺热叶焦是痿证发生的主要机理之一。
三、1、指出了五脏气热是痿证发生的主要原因。 2、指出了五体痿的主要症状。

62 [原文] 二级 帝曰:何以得之?岐伯曰:肺者,藏之长也,为心之盖也,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则发肺鸣,鸣则肺热叶焦。故曰: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此之谓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藏也,今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故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

63 [原文] 716 三级 帝曰:何以别之?岐伯曰: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心热者色赤而络脉溢,肝热者色苍而爪枯,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肾热者色黑而齿槁。

64 [注释] 1、肺者,藏之长也:全身各脏腑组织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是经肺的敷布而获得的,所以“肺为脏之长。”
2、失亡:心情不畅,若所爱之物亡失。 3、肺鸣:呼吸喘息有声。 4、五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本句是痿证形成的重要机理之一。肺脏有热,在内可致肺叶枯萎,在外可致四肢痿废不用的痿证。痿证之病虽表现在四肢,但其产生根源却在五脏。而五脏之中,尤以肺为关键。五脏精气津液全赖肺气的敷布,方能濡养五体,如肺脏有热,热邪内迫,肺中津液受热消耗,清肃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常,五脏失养,四肢不得禀水谷精微之气而痿废不用,所以五脏皆可因肺热叶焦而发为痿躄。

65 5、胞络绝:“胞络”,指心包之络脉。“绝”,是阻绝不通之意。
6、心下崩:即心血下崩。崩,大量出血。 7、宗筋:这里指男子之前阴。 8、白淫:指男子滑精、女子带下。

66 [分析] 一、本段进一步论述了痿证发生的病因病机。痿证发生的病因依据原文归纳为四方面: 1、情志所伤,气郁化热,热灼津伤而成痿。
2、劳伤太过、伤阴耗液,阴不制阳,阳亢生热致痿。 3、湿邪浸淫,久而化热致痿,如脾之气热形成。 4、触冒暑热,伤津耗液成痿,如肾气热生骨痿。 二、依据五脏合五体现五色原理,通过望形色鉴别五脏病变和五体痿。

67 [原文] 一级 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揔宗筋之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筋脉骨肉。各以其时受月,则病已矣。帝曰:善。

68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因。 二、阐明痿证的治疗原则。 ①独取阳明。 ②各补其荥而通其俞,调其虚实,和其逆顺。 ③各以其时受月。

69 三、痿证与痹证的鉴别 病因 病机 症状 传变 治疗 备注 痹证 痿证 外感风寒湿三气 经络阻滞营卫凝涩脏腑气血运行不畅 以痛为主 由外向内
以祛邪为主 因疼痛不能运动日久也可导致痿证 痿证 情志、劳倦、房劳等内伤 五脏气热伤津灼液 阳明虚衰筋脉失养 以痿废不用为主 由内向外 以扶正为主 有弛缓不收性痿和挛缩不伸性痿

70 灵枢·水胀 第五十七

71 [篇解] 水胀,是指津液代谢障碍,水湿内停所致,以浮肿、腹胀为主症的病证。
本篇分别论述了水胀、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病的病因病机、临床症状、鉴别要点及治疗原则,因为这些病证名异而形似,均腹部胀大之症,故列为一篇,以资鉴别。由于本篇首论水胀,故以“水胀”名篇。

72 [主要内容] 1、论述了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之间的鉴别要点。 2、论述了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鉴别要点及其治疗方法。

73 [教学要求] 1、掌握水肿、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2、掌握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74 [原文] 一级 黄帝问于岐伯曰:水与肤胀、鼓胀、肠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 ,时咳,阴股间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候也。 黄帝曰:肤胀何以候之?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空空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 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候也。

75 [注释] 1、水:此指水胀。指水液内停,初起出现眼睑浮肿如新卧起,继而腹大,足肿的一种肿胀病。
2、石水:病名。由于阴盛阳虚,水液内聚所致的以少腹水肿为特征的水肿病。 3、颈脉动:结喉旁之足阳明胃经人迎脉搏动明显,系由水湿内停,内泛血脉,脉中水气涌动所致。 4、肤胀:病名。由于寒邪客于皮肤之间、气机郁滞所致的以肌肤肿胀、皮厚腹大色不变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5、鼓胀:病名。以腹胀如鼓,腹皮青黄,青筋显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76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及鉴别。
病名 症状相同点 症状不同点 鉴别 病机 治则 水胀 全身水肿腹部胀大 以手按其腹按之如囊裹水 腹腔有水皮下无水,故按之不留压痕 阳气不达,水湿内停关键是水停 利水消肿调理阳气 肤胀 叩之空空然不坚,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变 水湿充斥皮下,腹腔积气而无水,故按其皮肤窅而不起,叩之如鼓音。 寒邪所伤,阳气阻滞,关键是气滞 以行气为主,利水温阳化瘀为辅。 鼓胀 腹部皮肤呈青黄色腹筋起 腹腔有积水,血行瘀阻较严重,故色苍黄腹筋起 肝脾不调,血行瘀阻,阻碍水行,半键是血瘀 活血逐瘀,通脉行水

77 二、水胀、肤胀、鼓胀三者在治疗上的区别。
水胀与鼓胀皆有腹大身肿,但水胀之皮肤薄而光泽,鼓胀之皮肤色苍而黄,并有腹壁脉络突起显露,因此二者迥然有别。水胀与鼓胀的病机虽然都有脾肾阳气失调,水液停聚,但鼓胀的重点是肝血瘀阻,瘀碍水行;因此,水胀的治疗重在调理阳气,利水消肿,而鼓胀的治疗重在活血逐瘀,通脉行水。 肤胀与鼓胀虽然均有腹大身肿,但肤胀其病在气,以腹色不变为特点,而鼓胀其病在血,以腹色苍黄,腹脉突显为特点;因此,肤胀的治疗重在行气,鼓胀的治疗重在活血。 水胀的病机是由阳气不达,气不行水,水停于内,泛溢于外所致,病理重心在水停,故其治重在利水;肤胀的病机是由寒客皮肤,阻碍气机,气停腹中,聚于肌肤所致,病理重心在气滞,故其治重在行气。

78 [原文] 一级 肠覃何如?岐伯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气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岁,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候也。 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 黄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岐伯曰:先泻其胀之血络,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79 [注释] 1、肠覃:病名。生于肠部,形如地菌。覃,通“蕈”,地菌。
2、气不得荣:荣,营运。《甲乙经》《千金》等“气”前并有“正”字。正气不能运行。 3、癖而内著:癖,积也。著,留也。寒邪聚积,停留在体内。 4、瘜肉:寄生在肠外的恶肉。

80 5、石瘕:病名。系因寒邪内侵,瘀血内留,生于子宫,坚硬如石,状如怀子的病证。妇女生于子宫的肿瘤。
6、衃以留止:衃,凝聚的死血。凝聚的死血内留。 7、刺去其血络:《太素》《甲乙经》均作“亦刺其血脉”,与上文“先泻”相对应,有后刺之意。

81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和症状特点、两者的鉴别要点和治疗方法。
病名 相同点 不同点 肠覃 腹大如怀子 按之坚硬 月事以时下,病变部位在肠外,男女均可发生。 石瘕 月事不以时下,病变部位在子宫,仅见于女子。

82 二、论述了肤胀、鼓胀的治则治法,提出了应用刺络放血的方法治疗。
鼓胀由瘀血阻滞而成,故刺络放血可行瘀滞,肤胀因气机阻滞而成,理当行气,由于血能载气,血行则气行,故刺络放血可达行气之目的。

83 素问·汤液醪醴论 篇第十四

84 [篇解] 汤液和醪醴是由五谷制成的酒类,古人用以治疗疾病。味淡轻清者叫做汤液,味厚粘稠者叫做醪醴。醪,醇酒而未滤去滓者,即浊酒;醴,味甘而酒味不浓者,即甜酒。因本篇一开始就讨论古代汤液醪醴的制作和应用,故以“汤液醪醴”名篇。

85 [学习要求] 掌握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

86 [原文] 723 一级 帝曰:其有不从毫毛而生,五藏阳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形不可与衣相保,此四极急而动中,是气拒于内而形施于外,治之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权衡,去菀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87 [注释] 1、五脏阳已竭:竭,阻遏。五脏阳气被阻遏,导致阳气虚衰,气虚则水停致气不化水,水邪泛于肌肤胸腹则为水肿。
2、津液充郭:津液,指水液。郭,此处同“廓”,指形体胸腹。本句意为水邪(水气)充满胸腹肌肤。

88 [注释] 3、其魄独居:魄,属阴,《灵枢·本神》云:“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此指属阴的水液。居,留,这里有“盛”的意思。五脏阳气郁遏,水液独盛于内。 4、形不可与衣相保:形,形体,这里指水肿的形体。保,安也,引申为适应之意。相保,即相称、相适应的意思。本句意为水肿的形体与原有的衣服不相称,形容水肿之甚。

89 [注释] 5、四极急而动中:极,末。四极,即四末,指四肢。急,肿急,指水肿严重,肌肤绷紧。动,变动。中,内脏,主要指心肺。由于四肢严重浮肿而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出现喘悸的症状。 6、平治于权衡:平治,指治疗。权衡,意为平衡、协调。使阴阳平衡,形气协调。本句意治疗水肿的治则是首先要协调阴阳的偏盛偏衰而使之平衡协调,即平衡阴阳。

90 [注释] 7、去菀陈莝:去,去除。菀,通“郁”,指体内郁积的水邪。陈,陈腐,指体内的水邪。莝,斩也,除的意思。当“去菀莝陈”理解,动宾。祛除郁积陈久的水邪。 8、缪刺:缪,同谬,左右交错之义。病在左而刺其右,病在右而刺其左的刺络脉法。此处意谓根据脏腑经络辨证,分别左右交刺其所属之络脉。

91 [注释] 9、开鬼门、洁净府:鬼门,指汗孔。净府,指膀胱。开鬼门,即发汗法。洁净府,即利小便法。 10、巨气:大气,此指人体的正气。

92 [分析] 一、本段论述了水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及具体治法。 1、病因:“其有不从毫毛而生”明确指出了本段所言水肿由内伤所致。

93 2、病机:文中“五藏阳已竭也”“其魄独居”“孤精于内,气耗于外”“气拒于内”这些说明了阳虚水泛导致水肿的病机。
3、症状: “津液充郭”“形不可与衣相保”“形施于外” “四极急而动中”是浮肿以四肢为甚,以致影响内脏功能而出现咳嗽、喘息、心悸等水邪内迫五脏的症状。

94 4、治则: “平治于权衡”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 “去菀陈莝”指去除体内郁积的水邪废料。

95 5、治法: “开鬼门,洁净府”即发汗和利小便法。 “缪刺其处”祛除络中郁滞。 “微动四极”振奋阳气,使阳气恢复。 “温衣”指温阳,保护阳气。


Download ppt "第七单元 病之形能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素问·咳论篇第三十八 素问·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