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Margaret S. Mahler: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Margaret S. Mahler: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Margaret S. Mahler: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報告者:謝幸芳、蘇子喬 任課教師:蔡順良教授 資料參考自彭雪莉、黃昕寧、曾瓊禎

2 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 Margaret Schönberger Mahler 出生在匈牙利 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May 10, 1897 – Oct 2, 1985) 出生在匈牙利 小兒科醫生及精神分析師 發展學家 根據, 他來自於一個滿好的家庭. 是屬於猶太人的家庭. 他媽媽有一點自戀傾向, 對Mahler 是rejecting 的, 可是卻卻非常喜歡和妹妹相處, Suzanne. 他和爸爸比較親近, 爸爸支持他的學業. Mahler與母情不好的經驗是他想研究媽媽和孩子關係主要的動機. Bond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背景和影響著他理論的發展. 他也把Mahler和3個解做連結分離-個體化, 強制性重複的生活模式, 和Oedipus complex. 者裡有一句說到他和朋友之間, 因為早期失去母愛, 而產生了同性戀傾向

3 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 University of Budapest University of Munich University of Jena Vienna Psychoanalytic Institute 在Jena觀察到兒童精神病患(爸爸和小孩分開的故事) 在Jena被排擠 回到Vienna,在Moll’s Institute of Mother-Child care 打工 雖然在Unversity of Jena, (德國)念書就業可是一直沒辦法得到認同因為他是Jew. 因為之前在Moll’s Institute of mother-child care, 他學習到把媽媽放在一起治療效果會加倍(這是一個啟蒙) 完成Vienna訓練後, 因為自己的理念和freud的很不一樣, 他被視為是一個暴動者. 覺得一個outsider的身分, 覺得抗拒需要這個角色 德奧和併, 很多分析師都走到英國美國, 他們也是如此. 可是他到了new york 並不受到歡迎, 後來有一個人叫做Kubie的人叫他去跑一個兒童精神分析的工作, 這個工作之前David Levy, 他是Mahler的偶像, 所以去了Columbi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sychoanalytic Training and Research Pseudoimbecility: A Magic Cap of Invisibility 才開始被受到重視. 媽媽被殺讓他陷入長期憂鬱 開了Master Children’s Center, 然後發現了小孩和媽媽的共生情況, 所以後來決定要用普通的人來做研究

4 Margaret Mahler 背景介紹 1930年代,在維也納以兒童分析師的角色執業。
1938年,搬到紐約,成為紐約州立精神醫療機構兒童服務部的一位照會精神專科醫師。 1950年代,在紐約馬斯特兒童中心建立起觀察方面的研究。 雖然在Unversity of Jena, (德國)念書就業可是一直沒辦法得到認同因為他是Jew. 因為之前在Moll’s Institute of mother-child care, 他學習到把媽媽放在一起治療效果會加倍(這是一個啟蒙) 因為自己的理念和freud的很不一樣, 他被視為是一個暴動者. 一個outsider的身分, 覺得抗拒需要這個角色 德奧和併, 很多分析師都走到英國美國, 他們也是如此. 可是他到了new york 並不受到歡迎, 後來有一個人叫做Kubie的人叫他去跑一個兒童精神分析的工作, 這個工作之前David Levy, 他是Mahler的偶像, 所以去了Columbia University Center for Psychoanalytic Training and Research Pseudoimbecility: A Magic Cap of Invisibility 才開始被受到重視. 媽媽被殺讓他陷入長期憂鬱 開了Master Children’s Center, 然後發現了小孩和媽媽的共生情況, 所以後來決定要用普通的人來做研究

5 理論源起 兒童精神疾病從精神分析的角度概念化。
思考在早期母親-兒童關係中的不連續性 擴展範圍對嬰兒和母親之間互動的觀察(Mahler的方法學) Mahler推斷有所謂「前語言期的心理過程」(preverbal psychological processes)正在孩童身上發生。 前三年嬰兒的發展

6 理論源起 Spitz Maler或許最適合被描述為一發展學家 運用ORT概念並把焦點放在人的心理誕生上 Melanie Others
Mahler Melanie Klein Winnicott Spitz Others Mahler Maler或許最適合被描述為一發展學家 運用ORT概念並把焦點放在人的心理誕生上 Mahler Mahler Mahler Mahler

7 理論源起 Mahler相信人類的人格發展開始於和另一個人之間的心理融合狀態中,然後慢慢進展到分離的心理過程
最早的人類存在狀態是一種連結、一種依附、一種結盟關係(connectedness,attachment and affiliation) 視人類對有關連結性的意識之達成是嬰兒發展過程的一個起點 病態行為產生: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受到阻礙。 成功的發展:在戀母情結階段之前,個體能否從嵌在母親─嬰兒的共生母體中,發展出一個穩定的個體認同

8 前言 分離─個體化過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病態行為產生: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受到阻礙。 成功的發展:在戀母情結階段之前,個體能否從嵌在母親─嬰兒的共生母體中,發展出一個穩定的個體認同。 分離─個體化過程(separation-individuation) 心理上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9 主要理論概念 心理 Mutual cuing 誕生 共生 分離- 客體關係 個體化 病態行為產生:客體關係的發展過程受到阻礙。
成功的發展:在戀母情結階段之前,個體能否從嵌在母親─嬰兒的共生母體中,發展出一個穩定的個體認同

10 主要理論概念 Symbiosis(共生) 嬰兒在和母親無法分化時,具有和母親融合一起的經驗。
Seperation and Individuation(分離-個體化) 分離:孩童達成一種和母親分離開的內在意識 個體化:一種”我是“(I am)的感覺 ≠認同 Object Relationship(客體關係) Mutual cuing(互相給線索) 母嬰互動中,嬰兒給出需求線索,母親選擇性對其中一些線索做回應,嬰兒漸漸改變行為以回應母親的選擇性回應。循環互動中,形成孩童的人格特質。

11

12 階段一:正常的自閉 (Normal Autistic Phase)
無客體的的狀態 讓新生兒能達到平衡,一種在子宮外機體的衡定性平衡(生態平衡,Spitz) 尋找乳房的反應是由生理反射所控制,而不是知道有另外一個人「站在外邊」對他的需要有所回應 嬰兒無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緊張()抑或是母親的動作想要降低飢餓及其它的緊張與需求 自己就像活在一個蛋殼裡面, 不會被外在刺激影響. 這個時候的神經元還未發展完成, 所以所有的反應只是一個rooting reflex. 通過溫暖的媽媽來滿足基本的需求. 睡覺, 醒過來..又睡. 需求被滿足了就睡. 而吸手指, 找乳房的動作是為了達到生態平衡( Spitz) 通過被滿足, 慢慢發展有條件的, 幻想式的. 成全能感(Ferenczi primary narcissism the conditional hallucinatory omnipotence) Adaptation: Whatever adaptation the mother may make to the child, and whether she is sensitive and emphatic or not, it is or strong conviction that the child’s fresh and pliable adaptive capacity, and his need for adaptation ( in order to gain satisfaction)

13 階段一:正常的自閉 通過被滿足, 慢慢發展有條件的, 幻想式的全能感(Ferenczi primary narcissism the conditional hallucinatory omnipotence) 嬰兒無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緊張()抑或是母親的動作想要降低飢餓及其它的緊張與需求 自己就像活在一個蛋殼裡面, 不會被外在刺激影響. 這個時候的神經元還未發展完成, 所以所有的反應只是一個rooting reflex. 通過溫暖的媽媽來滿足基本的需求. 睡覺, 醒過來..又睡. 需求被滿足了就睡. 而吸手指, 找乳房的動作是為了達到生態平衡( Spitz) 通過被滿足, 慢慢發展有條件的, 幻想式的. 成全能感(Ferenczi primary narcissism the conditional hallucinatory omnipotence) Adaptation: Whatever adaptation the mother may make to the child, and whether she is sensitive and emphatic or not, it is or strong conviction that the child’s fresh and pliable adaptive capacity, and his need for adaptation ( in order to gain satisfaction)

14 我要吃ㄋㄟㄋㄟ~

15 階段二:正常的共生 (Normal Symbiotic Phase)
從第二個月開始,嬰兒具有一模糊的對滿足需求的客體(need-satisfying object)的覺察而這就是“正常共生”的開始 他和母親是同一個全能 系統, 一個在共有範圍 內的二元整體 (dual unity) 的一部分 嬰兒無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緊張()抑或是母親的動作想要降低飢餓及其它的緊張與需求 一開始, 他的行為就好像他和母親是同一個全能系統, 一個在共有範圍內的二元整體(dual unity) 的一部分 因為爸爸媽媽的愛, 所以開始展開的自我功能的發展. 如過沒有照顧在孩子的需要, 他們可能會退回到一個自閉式的階段. 並沒有被擁抱, 被溫暖. 母親對小孩的holding 是比較重要的心理誕生的共生組織者( symbiotic organizers of psychological birth) Mahler也強調 good enough mothering 所提供給孩子足夠的holding environment. 生理心理平衡要在和和諧母親的互動中逐成, 這個模式被稱為相互暗示 (mutual cuing ) 孩子也會經驗到好的經驗和壞的經驗, 而這些經驗是有做用的. 可以慢慢了解到在自己世界裡所經驗的好壞, 從而知道怎麼區分. 孩子還不是自體他體的分化. 只要媽媽隨時available, 孩子慾望隨時被滿足, 孩子慢慢發展全能感, 當他呼吸, 世界也跟著呼吸了. 如果共生太過強烈, 雙方都會失去自主性. 爸爸和媽媽一起照顧孩子, 孩子認為他們是一體的

16 階段二:正常的共生 好的母愛把嬰兒從朝向負面退化的傾向拉向一種對環境感官覺察方面的增強 嬰兒逐漸地在愉悅和好經驗與痛苦和壞經驗之間做區分。
壞經驗→攻擊、ejective machanisms 好經驗→喜悅、伸出迎接 嬰兒的微笑,是重大的象徵記號,嬰兒已建立起和母親間的一種特定共生關係。 Mahler也強調 “good enough mothering” 所提供給孩子足夠的holding environment. 嬰兒無法分辨到底是它自己本身想要降低緊張()抑或是母親的動作想要降低飢餓及其它的緊張與需求 一開始, 他的行為就好像他和母親是同一個全能系統, 一個在共有範圍內的二元整體(dual unity) 的一部分 因為爸爸媽媽的愛, 所以開始展開的自我功能的發展. 如過沒有照顧在孩子的需要, 他們可能會退回到一個自閉式的階段. 並沒有被擁抱, 被溫暖. 母親對小孩的holding 是比較重要的心理誕生的共生組織者( symbiotic organizers of psychological birth) Mahler也強調 good enough mothering 所提供給孩子足夠的holding environment. 生理心理平衡要在和和諧母親的互動中逐成, 這個模式被稱為相互暗示 (mutual cuing ) 孩子也會經驗到好的經驗和壞的經驗, 而這些經驗是有做用的. 可以慢慢了解到在自己世界裡所經驗的好壞, 從而知道怎麼區分. 孩子還不是自體他體的分化. 只要媽媽隨時available, 孩子慾望隨時被滿足, 孩子慢慢發展全能感, 當他呼吸, 世界也跟著呼吸了. 如果共生太過強烈, 雙方都會失去自主性. 爸爸和媽媽一起照顧孩子, 孩子認為他們是一體的

17 病態的共生 壓迫性共生: 未能得到足夠的愛,共生未被滿足,迫使個體及早進入下一發展階段,也可能讓個體退會自閉的階段。
 ex:離家少女的未婚懷孕現象。 寵溺共生: 無法接受孩子分離的母親,會以操控賄賂手 段來操控孩童。孩子和媽媽都失去了自主性

18 階段三:分離─個體化 (separation-in-individuation)
時間:第5、6個月〜第3、4年 〈5-6個月:約開始可以可以翻身、抓物、尋找聲源〉 心理的誕生--與客體分離,自體個體化的過程 「分離」:是從母親處分化(differentiation)、保持距離(distancing)和脫離(disengagement)出來。 「個體化」:是個體在分離-個體化歷程中,形成自我特質的過程。 發展內容:兒童開始發展出對自己的感覺、注意環境、使用自己的感覺與感官探索世界 這兩個過程是互補的,但又是非常明顯的不同的發展過程。 精神分析學家指出一個人的分離-個體化歷程非常重要,與這個人其後的心理適應和可能有的心理病理有密切關係 18

19 「個體化」VS「認同」 一個完全的認同意識感是在孩童較早期的分離與個體化過程完成之後。 「個體化」:一種 “我是”(I am)的感覺。
「認同」:是之後對“我是誰”(who I am)的覺察 「個體化」:要成為個體化必須是一種“我是”(I am)的感覺——一種存有的意識感、一種實體(entity)的意識感的覺察 「認同」:則是之後對“我是誰”(who I am)的覺察

20 階段三:分離-個體化階段 以知覺區別的過程開始,以認知結合(原慾的客體恆定)的行動為終點。
「他人」在孩童自體感的發展上,就如同一面讚賞的鏡子。(自尊) Not me 出現 〈EX:絕對依賴=>相對依賴-過渡性客體TO〉 分為個發展四期: 分化期、練習期、復合期、客體恆常期 四個發展期標示了一個人在分離上所達到的程度,決定一個人的自體感覺和他的關係本質。 拉岡--鏡像 兩條主要且同時進行的發展路徑: 心理分離:兒童自共生融合裡浮現出來,而達精神內在自主性。 個體化:以顯示出自主運作能力的活動(諸如移動、語言的使用等)這類具體的成就為顯著特徵。 理想的人際互動關係可提供孩童一個健康的「自尊」。 不是完全階段性,是有部分重疊的發展過程 20

21 3-1分化期 (differentiation subphase)
時間:第4、5個月〜第10個月。 狀態: Mahler以「孵化」(hatching) ,這個詞來描述由向內(inward-directed attention)注意力移轉到向外(outward-directed)注意力及警覺性來形容此階段。 特徵: 知覺識別力的發展,使得孩子越來越能夠經驗到母親(和其他人)的分離,自體與客體能夠逐漸分化。 =>「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 Hatching—與differentiation subphase同義(某些書用的詞不同) 大約四或五個月大時,正是共生期的最高峰 清醒時間增多 知覺識別力的發展(視力等末梢神經感官系統變得複雜) 兒童經驗到「陌生人焦慮」(stranger anxiety)顯示嬰兒已能區分母親與其他人。 21

22 3-1: 分化期 (differentiation subphase)
行為反應: 把它的身體和母親稍為隔開,並且藉發展出動作技巧。 在視覺上去掃描他人,拿他人與母親對照,拿熟悉的和不熟悉的對照。 「返回核對」(check back) 發展狀況: 強烈、不舒服的共生關係─提早孵化(很快進到分化期) 共生關係太過侵犯性─各種程度不一的障礙 嬰兒會把它的身體和母親稍為隔開,並且藉發展出動作技巧從她膝蓋滑下來在她腳邊嬉戲以便開始和她分道揚鑣。 (check back)--開始會探索母親與較遠的東西,但在探索的同時,仍然會經常檢查自己是否能夠很快得到母親的機會。

23 3-2: 練習期 (practicing subphase)
時間:第10、11個月〜第16、17個月(自體理想化高峰) 「孩童和這世界有著一個甜蜜的戀愛,甚至中毒了。」 狀態:「精神上/心理的誕生(psychological birth) 」 發展任務:學習新技能,從探索經驗中獲得滿足。 =>自主能力與自尊的培養。 依嬰兒移動的方式分分為兩階段: (1)早期練習期(early practicing) (2)正練習期(practicing subphase proper) 早期實踐階段是以嬰兒如何能藉爬行及扶著東西站立而移動身體離開母親的能力來做劃分。實踐階段的主體本身是以能自由直立走路來做開頭。 16到18個月大的期間,是發展上的一個主要關鍵點,此時學步小孩是處於自體的一理想化狀態的高峰

24 看~我會走路了!

25 3-2: 練習期 (practicing subphase)2/2
(1) early practicing: a.平行移動(locomotion=>爬行) b.探索範圍離母親更遠一些,但仍將母親視為「安全堡壘(home base)」且是「情緒加油站(emotional refueling)」。 (2) practicing subphase proper: a.垂直移動(upright locomotion=>站立) b.感到興奮-視野開闊、全能感、自主感〈自戀達高峰〉 嬰兒反應: 說「不」 拗扭 若即若離 母親反應:holding & attatchment 探索外界的範圍又離母親更遠一些,但仍將母親視為「安全港/家庭堡壘(home base)」且是「情緒加油站(emotional refueling)」。 c.對無生命物體的探索興趣愈來愈濃厚。 學步兒對自己會站的現象感到十分興奮 : 我會走路我超強!!因為: (a)視野開闊。直立的姿勢給孩童一個對世界全新的觀點 (b)得到更多接納與注意。=>讓個體重溫「共生階段」的全能感。 (c)覺得會走,表示已經擺脫共生的束縛。 “不”的階段,是個體化過程或脫離母子共生關係所伴隨的行為反應。共生階段愈是不能令人滿意或愈具有寄生性,其否定性的反應也就會愈明顯誇大,乃至宣告獨立。 若即若離;逃開及被突襲似乎是學步小孩要形成自主性的方式,也是得到保證母親仍然會要抓住小孩的一種方式。 Mahler強調此時媽媽對孩子的態度非常重要,要鼓勵他朝向「分離-獨立」,也要適時做好安全港和情緒加油站的功能。 25

26 3-3:修復/和解期 (rapproachement)
時間:第15個月(1歲多)〜第30個月(2歲多) 狀態:rapprochement crisis 體認到和母親是個別分離的,同時也是沒有能力真正不靠母親單獨存在〈全能感消失〉 更多的分離焦慮 矛盾的親近需求 Fromm的兩難-自由與安全 已經知道母親是另外一個獨立的個體,無法像從前那樣隨時支援自己面對外在世界,因此產生兩種失落感(loss): a.全能感的消失。 b.分離焦慮再現。 處在兩難狀態,一方面希望得到母親的協助處理失落感,另一方面又明白自己是獨立個體,必須要靠自己。 和解危機(rapprochement crisis)指的是學步小孩在處理他們對母親的愈來愈多需求同時又要保護他們自身的自主時所產生的和解衝突。 26

27 3-3:修復/和解期 (rapproachement)
嬰兒反應: 與母親一起分享每一個新學會的技巧和經驗。 深知對母親愛的需求,卻以排拒母親來保護其自主性。 和解危機:心情不穩定、耍性子,變得令人愛恨交織。 尾隨及竄出(shadowing and darting)行為。 創造多種應付母親離開的辦法:過渡性客體的使用、內化、向雙親認同。 母親反應: 無法接受孩子的索求or愈來愈獨立的事實〈共生需求〉 holding & attuement-視孩子的狀況,一方面包容接納;一方面也要「溫柔地催促(gently push)」孩子朝向獨立的方向前進。 固著在此一階段而抓著(使用)分裂機制不放。 利用母親作為自體的延伸,諸如不帶人味地(impersonally)利用母親的手去得到一些東西 27

28 「自我功能」(ego function)的成熟,即讓孩童具有辨別(分化, differentiation)此功能,進而在與人的相處上有一適當的界限。
寶寶成長路 -初生至三個月兒童發展: 寶寶成長路 -四至七個月兒童發展: 寶寶成長路 -八至十二個月兒童發展: 寶寶成長路 -一至兩歲兒童發展:

29 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別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
又稱原慾客體恆定階段(libidinal object constancy):約始於2.5-3歲(發跡於修復期反覆接近尾聲時);此階段與前階段間有更多重疊,發展甚至可說無終點(貫穿人生)。 客體恆存(object permanency) vs客體恆常(object constancy) 客體恆存:尋找且堅信可找到消失之無生命物的能力;孩童必先知道客體在物理特性上的恆存,才能進展到客體恆常 客體恆常:整合對客體的情緒經驗,即知道同一客體可能會帶給自己正向和負向兩種情緒經驗

30 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別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
客體恆常能力除了得靠理智上統合相反事物的能力,亦須倚賴足夠美好經驗的累積→心中可以穩定存有母親美好影像。 孩童整合內在正向與負向的母性內射,發展母親整體而穩定的內在表徵(representation),透過此客體整體表徵過程,進而產生自我認同(ego identification),發展統合的自我意象(self-image)。 此種維持以滿足為主但也有挫折的母親影像的能力,可使孩童在愈來愈穩定的客體感中,發展出更複雜而穩定的個體感→擁有對自己和對他人的穩定概念。

31 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別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
此階段見證孩童複雜認知功能的展現,語言溝通慢慢取代其他溝通模式;孩童逐漸增強在時間上與空間上身為一個人的知覺,是個體化發展的跡象。超我的前驅者開始出現,自我(ego)以及自我功能亦大大地發展開來。 此時自我演化任務: 學習如何因應攻擊驅力 以現實原則取代快樂原則

32 3-4情緒客體恆常與個別化 (Emotional Object Constancy and Individuality)
有關人際關係裡作為分離客體的自己是誰的課題(分離VS認同),會在往後生命歷程持續出現→逐漸用複雜且統合觀念看待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自我功能」(ego function)的成熟,即讓孩童具備辨別/分化(differentiation)的能力,進而在人際相處上發展出適當的界線。

33 母親角色 心理發展困擾無可避免地與早期孩童-父母/照顧者的關係有關。
尋常的母親角色(ordinary devoted mother)扮演:依循孩童需求與行為上的改變,給予合宜的反應,與 Winnicott「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概念相似,可同時達到並超越「原初母性的先決要務」(primary maternal preoccupation)。

34 貢獻 對心理發展而言,由幼兒發展和心理治療兩方得來的證據等同重要;前者提供所涵含的理論上的預測,後者可進而加以確定或否認。
Mahler理論提供階段發展的時間順序,並提供固著與退化作用的時間點;精神分析師得以生動描繪個案在發展上已經完成、以及未得到解決的問題,而不至於產生過份簡化的因果推論理論。

35 治療上的應用 心理困擾根源發展階段的創傷經驗,或者過程中未完成的任務。無論孩童或成人,均須依其發展需求進行治療;藉由重新經歷早期發展階段,治療提供病患達到更高的客體關係水平。 治療即是對發展失敗提供校正(corrective),治療師扮演替代父母的角色或輔助性自我(auxiliary ego)-提供個案未及的自我功能。

36 病理與治療 孩童在自閉與共生階段極需能提供原慾滿足(libidinally available)的母親,此時孩童若有嚴重的創傷經驗,則可能出現精神錯亂(psychosis)現象。 孩童在分離-個別化階段若發生創傷或發展困擾,則會產生邊緣性和自戀性違常(borderline and narxissistic disorders),只要涉及全能感、分裂、誇大的行為操縱,在發展上產生困擾或未完成,便易生病態。

37 病理與治療 在練習和修復階段易出現心理受傷性(vulnerability);孩童快速成熟的認知雖可認知到分離,但仍難獨處。自戀性困擾的人格,通常始於練習階段(誇大的自我)與修復階段(無助的自我)的交界。 有些修復期的危機會產生雙重人格;在修復期缺乏統合、以及出現的分裂機轉,亦是邊緣型人格的特質。

38 Thank you !!!!


Download ppt "Margaret S. Mahler: The Psychological Birth of the Individual"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