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盈寇 蒋 Modified 7年之前
1
宏观经济学考前辅导 Direction to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of Macroeconomics
主讲: 谢建国老师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
目录 各章节重点辅导 考试形式及题型比例 复习范围
3
各章节重点辅导 绪论部分 一、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和总体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一国总产出水平和一般物价水平的决定问题。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资源配置,其基本结论是:竞争性的市场经济将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微观经济学的研究以资源的充分利用为前提。而宏观经济学恰恰认为经济没有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相反,出现了资源的闲置。因此,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是:怎样克服资源的闲置,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宏观经济学的政策目标。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总产出,研究怎样使总产出达到最大值,即潜在水平或充分就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减少失业,实现劳动的充分就业。宏观经济学还要研究怎样降低通货膨胀,实现物价稳定。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学需要研究怎样兼顾国内目标和改善国际收支目标。
4
第一章 重点内容 一、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 公共产品,是政府向社会和私人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总称,如国防、警察、司法、经济调节、教育、卫生等。私人产品是指一般生产要素供给者通过市场经济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它由私人或厂商所提供。 私人产品的两个特性: (一)这些产品具有“排他性”。就是说,是否能够获得对某种产品的消费,取决于消费者是否按一定的价格付款。那些按价付款的人即能获得对该产品的消费,而不按价付款的人就得不到该产品。 (二)对某个消费者来说,他在消费某种产品的受益过程中具有“争夺性”。就是说,如果某个消费者消费了某一个特定产品,即意味着他人无法消费该特定产品。如某人喝了一瓶啤酒,则他人不能喝到同一瓶啤酒。
5
二、征税的原则 (一)受益原则 所谓受益原则是指谁受益谁交税。 缺点:不能准确衡量受益的多少;有些情况不能采取受益原则。 (二)负担能力原则 所谓负担能力原则是指根据每个人收入的不同按承受赋税的能力大小来征税。缺点:对劳动存在一个负激励的效果。 三、税收的分类 从税金是否能够转嫁:直接税和间接税 从征税的内容分:所得税、财产税、财产转移税、消费税和关税等等 以纳税者承受赋税的程度划分:累进税、比例税和累退税 以征税的方式不同划分:从量税、从价税 一般认为不能够转嫁的税种是:个人所得税。
6
第二章 重点内容 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
第二章 重点内容 一、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领土范围内所有厂商和个人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成GDP。 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公民(厂商和个人)在国内外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价值总和,简写成GNP。 GNP=GDP+本国居民在国外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外国居民在本国的收入(工资、投资收益、利息支付)
7
二、中间产品 中间产品是指为了再加工或者转卖用于供别种产品生产使用的物品和劳资,如原材料等。一种产品从初级产品加工到提供最终消费要经过一系列生产过程,在没有成为最终产品之前处于加工过程中的产品统称为中间产品。 如棉花是初级产品,投入生产过程后得到的棉纱、坯布、色布及裁剪的服装面料等都是中间产品。中间产品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工业生产规模和产品生产周期。工业生产规模越大,产品生产周期越长,中间产品越多。 在国民经济投入一产出表中,中间产品由各部门属于生产性消费的劳动对象构成,某一部门的中间产品等于该部门的总产品扣除其最终产品的余额。它是安排国民经济计划和各种产品生产,使各部门间保持合理比例关系的重要依据。因中间产品占用大量物资和资金,又不能直接满足最终消费需要,一般要求尽可能降低其在整个社会产品中的比重。
8
三、最终产品与增加价值法 GDP中所统计的产品或服务,一定是“最终产品”,即产品或服务在该期内的最后出售价。 最终产品是指最后进入消费的产品。判断一个产品是否是最终产品,并不能从产品本身的形态加以区别。同一种产品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不是最终产品。例如电力公司所提供的电,如果普通家庭居民用于烧饭、取暖、照明等日常生活,则它是最终产品;而如果工厂用电来生产产品,则它又是中间产品。 为了避免重复计算的可能性,西方经济学家往往采用“增加价值法”来计算。所谓增加价值法,是指把产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中增加的价值加在一起,而不是将产品在每个生产阶段中的售价加在一起。
9
三、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产品流动法和支出法
“产品流动法”就是将一个社会中一年内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包括服务)的总量,按该时期内市场价值计算出总值。 缺点:这种直接得出GDP的方法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很难对最终产品加以确定,因而使得对实际资料的收集和统计非常困难。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便采取较为简便的“支出法”,即把所有经济单位(包括家庭、厂商、政府以及进出口部门)在一年内对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支出总量相加,得出总支出,其数值为GDP。 一个社会中对最终产品的支出单位共有四个部门,即消费者(C)、厂商(I)、政府(G)和进出口部门(X、M)
10
(一)消费者(consume,C): (1)非耐用品。一般是指短期内消耗完的物品 (2)耐用品。一般是指在较长时间内消费的物品 (3)服务。 一般来说,只有通过交换的才被计入GDP,没有经过交换的则不能计入GDP。但是,并非所有的交换都计入GDP。
11
GDP=C+I+G+(X-M) 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 (二)厂商(investerment,I)
(1)住宅建筑投资支出。例如住房、公寓等。 (2)非住宅建筑投资支出。例如办公室、厂房以及机器、设备等有形资产的最终购买等。 (3)净存货。 (三)政府(government,G) 在政府的支出中,转移支付不能被计入GDP中。例如养老金、失业救济金、退伍军人补助金等等。因为这些都不是政府本年度对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所作的支付。 (四)净出口(X-M) 即出口(export)和进口(import)之间的差额。以X代表出口,M代表进口,则净出口为X-M。 支出法核算的国民收入: GDP=C+I+G+(X-M)
12
四、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收入法 GDP统计的另一种方法是“收入法”。 所谓收入法就是对经济活动流程图的上半部分进行测量,即从生产要素的投入市场加以统计。 收入法的具体统计项目如下: (一)工资 (二)净利息 (三)租金 (四)企业间接税 (五)折旧费 (六)非公司企业收入 (七)利润
13
纳税前的公司利润。它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股息(分给股票持有者的红利)、公司所得税以及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净储蓄)。 在这7项收入中,前3项工资、净利息和租金,以及第6项非公司企业收入可以视为居民收入。 居民收入可以分为本期用于消费的收入和不用于本期消费的收入即储蓄。以C表示消费,以S表示储蓄,则居民收入可以记为C+S。 第4项企业间接税是政府收入,记为T。 第5项折旧费是不用于本期消费的企业收入,也可以归入储蓄S。 第7项利润中的公司所得税是政府收入,记为T;公司未分配利润是企业收入,记为S;股息是居民收入,它将分流为消费C和储蓄S 从收入方面核算GDP,GDP等于居民收入加企业收入加政府收入,也等于消费加储蓄和税收,即 GDP=C+S+T
14
五、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 凯恩斯认为总需求可以等于总供给,但这不一定是充分就业。
根据凯恩斯理论,只有在充分就业条件下厂商所计划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刚好等于国民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需求和进出口),才算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当总需求不等于充分就业的总供给时,会形成两种不同的缺口。
15
(1)通货紧缩的缺口 总供给超过总需求的部分AB称为“通货紧缩的缺口”。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或非情愿)的存货增加,产品卖不出去。而这时厂商便会解雇工人,减少生产,以求均衡,因此GDP便下降。
16
(2)通货膨胀的缺口 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的部分AB称为“通货膨胀的缺口”。即表示厂商出现了未计划(或非情愿)的存货减少,产品供不应求。厂商增加生产,以求均衡,因此GDP便上升。
17
六、投资理论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a)
18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b)
19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c)
20
第三章 重点内容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 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
第三章 重点内容 一、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定 凯恩斯认为,消费者的实际支出与实际收入之间有稳定的函数关系,即边际消费倾向是小于1的正数,随着实际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在绝对量上也增加,但增长的幅度却是递减的,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现象。 二、杜森贝里的相对收入假定 (一)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不仅受其自身收入的影响,而且受别人消费支出的影响。这被称为消费的“示范作用”。 (二)消费者的现期消费支出水平不仅受其现期实际收入的影响,而且还受到过去收入和消费的影响,特别是受到过去“高峰期”收入水平的影响。这被称作消费的“棘轮作用”。
21
三、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定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把收入分为:“暂时收入”与“持久收入”;消费分为“暂时消费”与“持久消费”。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存在稳定的关系。暂时收入对消费不产生多大影响。消费取决于持久收入。 在短期情况下,当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增加时,他们会认为这种收入的增加是暂时的,他们并不能肯定长期中仍会获得这种收入的增加,因此不会对这种增加的收入支出过多。如果消费者预料到这种收入的增加是长期性的,他们便会消费得更多。因此,短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低,而长期消费曲线的边际消费倾向必高。 四、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定 从整个人生的角度研究消费者如何分配他们的消费。认为消费者之所以储蓄,主要是为了老年消费的需要。 (1)消费者一生中的消费水平保持平稳; (2)消费支出的来源等于人生中的收入加上最初财富; (3)以L代表消费者死亡年龄,T代表消费者获得财富的年龄,则消费者每年的消费支出等于财富的(L-T)分之一加上预期平均工资收入(没有财富的T年以前则没有财富来源的支出); (4)现期消费支出水平取决于现期财富状况和生命期收入状况。
22
五、投资理论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a)
23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b)
24
(一)投资的含义及分类(c)
25
这个是要求出现金流量现值NPV(Net Present Value)的计算。
(二)厂商投资行为的决定 一项投资的收入流量(现金流量)如下 第一年 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试求: (1) 若利率为2%,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 (2)若利率为9%,企业会不会进行投资? 这个是要求出现金流量现值NPV(Net Present Value)的计算。
26
(二)厂商投资行为的决定 NPV是一种进行资本预算的已贴现现金流量方法. 其公式为 :
其中 ,CFn 是指各期净现金流量,i指项目的预期报酬率,A表示初始投资水平,若NPV大于0,则适合投资;若NPV小于0,则不适合投资。 例如:一个生产线项目初始投入为5万元,3年预期的净现金流量分别为3万元、3.5万元、3.2万元,i=14%, 则NPV=30000/(1+0.14)+35000/(1+0.14)(1+0.14)+32000/(1+0.14)(1+0.14)(1+0.14) 当NPV大于等于0,则该项目能接受,否则不应接受。 如题: 1.利率=5%时,如下计算: 2.利率=9%时,计算类似。
27
因而上述总需求YD=C+I+G+(X-M)也简化为
六、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国民收入决定的分析方法有三种: 通过总支出和总收入的关系分析国民收入的决定; 分析储蓄和投资的关系得出国民收入如何决定的结论; 通过对具体数字的举例,说明国民收入决定的过程。 三种方法的实质都一样,均建立在总需求等于总供给的基础上。 (一)总支出分析法 为了使问题简化,便于分析,首先假定不存在供给的限制,并忽略GDP和NDP之间的区别,即认为GDP=NDP=实际总产量=总供给。同时再作以下几点假定:消费曲线向右上方倾斜;有一定的不变投资;没有公司;不考虑政府的作用;进出口也略去。 于是有以下条件: Yd=总供给=GDP 因而上述总需求YD=C+I+G+(X-M)也简化为 总需求YD=C+I
29
(1)图中左边虚线的情况表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YS<YD)。这时总供给为OY1,由于45°线原因,BY1=OY1=总供给;总需求为AY1,因为BY1<AY1,所以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社会经济处于总供给小于总需求状况会刺激生产量增加。即GDP将会上升。 (2)图中右边虚线的情况表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YS>YD)。这时,总供给为OY2,由于45°线原因,DY2=OY2=总供给;总需求为FY2,因为DY2>FY2,所示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社会经济处于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状态会导致减少生产。即GDP将会下降。 (3)图中中间虚线的情况是总供给等于总需求(YS=YD)的均衡状态。因为E点是YD曲线和45°线的交点,而45°线上任何一点到横坐标的距离等于总供给。这时表示全社会的总支出等于当年生产的总产出,E点表示的总需求为有效需求,OYE为国民收入的均衡水平。
30
(二)投资储蓄分析法
31
(1)当收入等于Y1时,I>S。 这表明当年生产的剩余产品(总产品中未消费掉的部分)不能满足投资支出的需要。不足的部分只能由以前生产的产品加以弥补。这就引起存货意外的减少。存货意外减少这一数量信号必定刺激厂商增加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提高。 (2)当收入等于Y2时,I<S。 这表明投资支出不能吸收当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产品(即总产品中未消费掉的部分)。这就形成了存货意外的增加(产品积压)。存货意外增加这一数量信号必定指示厂商收缩生产,从而使收入水平降低。 (3)当收入等于YE时,I=S=EYE。 这表明当年剩余产品的供给(S)恰好等于对剩余产品的需求(I)。在这种情况下,非意愿的投资等于零,厂商倾向于维持原有产量。因此,I=S决定了均衡的GDP水平为YE。
32
第四章 重点内容 一、货币的需求 所谓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货币的要求。
第四章 重点内容 一、货币的需求 所谓货币的需求就是人们愿意在手头上保存货币的要求。 货币的需求又称“流动性偏好”,它是指人们喜欢持有货币的一种心理因素。 产生流动性偏好的动机主要有: 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 投机动机。
33
(一)货币的交易需求 个人和企业总要保留一定水平的货币和存款以备日常交易使用,因为收入和支出在时间上总不是完全同步的。货币交易需求的大小取决于个人的收入量,是收入的函数。 到了5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对货币的交易需求理论又有进一步发展,认为对货币的交易需求不仅是收入水平的函数,同时还是利率的函数。 货币交易需求=L(Y,i) (二)货币的预防需求 对货币的预防需求是指为了防止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对持有货币的需求。 货币的预防需求=L (Y,i) (三)货币的投机需求 所谓货币的投机需求是指出于随时利用市场可能出现的有利情况从事交易而获利的目的而保持货币的一种动机。 货币的投机需求=L (i)
34
二、货币的职能与种类 货币一般被认为有以下四种职能: (一)交换媒介,即作为流通手段。 (二)价值标准,即作为记价单位或记帐的单位。
(三)价值储藏,即作为保存价值的手段。 (四)延期支付,即用于以后的支付需要。如,当一份合约规定在未来某个时期为所雇用的劳动支付一定量的货币时。 种类: M1=现金(硬币+纸币)+银行货币(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除了“狭义的货币”外,还有“广义的货币”,用M2、M3表示: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 M3=M2+各金融机构发行的大额定期再购买合同票据 除了M1、M2、M3以外,还有“近似货币”,例如政府债券等,它属于“流动资产”,用L来表示流动资产,则 L=M3+储备银行承兑票据、商业票据、美国政府发行的储蓄公债券、短期国库券、美国居民持有的欧洲美元定期存款等。
35
第五章 重点内容 一、IS曲线和LM曲线的定义与形成
第五章 重点内容 一、IS曲线和LM曲线的定义与形成 1、IS曲线的定义:IS曲线是能够保持商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各种可能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Y=C+I=a+cY+e-dr 可以得出: 或 如果以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国民收入,则可在坐标图上画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曲线上每一点都表示投资等于储蓄,即I = S,故此曲线称为IS曲线。因此,IS曲线是描述产品市场上实现了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36
2、LM曲线的定义:LM曲线是能够保持货币市场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与利率水平各种可能组合所形成的一条曲线。
假设货币交易需求为一线性函数:L1=kY,货币的投机需求也是一线性函数L2=j-hr,其中j为一常数,若r=0时的货币投机需求量,k与h分别表示货币交易需求和投机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由上述货币市场均衡模型中可得: kY+j-hr=Ms,即: 或 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时,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的曲线。
37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同时均衡与IS-LM模型
把IS曲线与LM曲线结合在一起,就可以得出说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利率与国民收入之间关系的IS—LM模型。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在同一收入水平和利率水平上同时达到均衡时,均衡利率和均衡收入的值,可以通过IS、LM曲线的联立方程求得。 例如,已知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模型分别为: I=1250-250r L=0.5Y +1000-250r S=-500+0.5Y M=1250 I=S L=M 据此可求得IS和LM曲线的方程分别为: IS: Y=3500-500r LM: Y=500+500r 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有IS=LM。因此,联立这两个r与Y的方程,求得的利率与收入的对应值,必将满足产品和货币两个市场的同时均衡,即:
38
Y=3500-500r Y=500+500r 可得 r=3 , Y=2000 当r=3 及 Y=2000时,同时可满足I=S,L=M/P及IS=LM,因此,是产品市场及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均衡利率及均衡收入。 均衡利率与均衡收入也可用图形来表示。 在IS线上任何一点有I = S;LM线上任何一点有L = M;IS与LM相交于E,则E能同时满足两个条件:I = S,L = M,即在E点两个市场同时达到均衡。这时决定了均衡的利息率水平为i0,均衡的国民收入水平为Y0。而且,也只有在利息率为i0,国民收入水平为Y0时,两种市场才能同时达到均衡。
39
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第六章 重点内容 一、通货膨胀与失业 凯恩斯主义宏观财政政策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没有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 (一)充分就业的宏观经济目标 在一个经济中,在一定的工资率下,所有能工作而且愿意工作的人都能找到工作。 符合就业条件愿意就业而未能就业者,称为失业。 充分就业的概念还包括一定程度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 “自愿性失业”是指工人对工资的要求过高,导致资本家不愿增雇工人或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或略低于现行工资的工资水平而导致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是指工人自愿放弃现有工作而去寻求更好的工作,或因季节性原因形成的工作转移(例如建筑业中因恶劣气候不得不暂时停工)、或因年轻人首次求业等情况而产生的暂时性失业。 (二)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指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 通货膨胀并不一定表现为较高的价格 要区别价格上升的不同情况
40
通货膨胀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2. 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3. 结构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成本: 皮鞋成本 菜单成本 相对价格变动引起的社会资源配置失误 税收负担的扭曲 改变计价单位所产生的混乱与不便 无法确定的财富再分配 通货膨胀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首先,它对财富和收入起着重新分配的作用。 其次,通货膨胀对产量、就业和经济增长也能发生影响。
41
二、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A.W.Phillips)是英国经济学家,他根据英国近100年的长期经济资料,发现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有明显的关系并用曲线表示。这一基本关系是,当货币工资率增大时,失业率变小;当货币工资率减少时,失业率变大。这是原来意义的菲利普斯曲线。 当物价上涨率增加时,失业率下降;当物价上涨率下降时,失业率上升。用曲线表示这种关系,便形成了现在一般所说的经过改造以后的菲利普斯曲线。
42
西方经济学家利用菲利普斯曲线想要说明的问题是:低失业率和低通货膨胀率两者不可兼得,要想减少失业率,必须忍受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的压力;反之,要想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则必须忍受高失业率的痛苦。
43
三、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健全财政的思想原则: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 少征税 少发公债 补偿财政思想的主要原则是:
在经济繁荣时期,为避免通货膨胀,必须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以控制过度的有效需求;反之,在经济萧条时,必须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以提高有效需求,刺激经济繁荣。从整个经济周期的过程看,预算上可以达到平衡,为达到这一总过程的平衡,每年的财政预算则不必保持平衡,繁荣时期的财政盈余可以弥补萧条时期的财政赤字。
44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那么,财政预算赤字不仅并不可怕,而且还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手段。这样,赤字财政政策便成为凯恩斯主义的理财原则。赤字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政府应增加支出,以弥补私人消费需求和私人投资需求的不足,实行赤字预算。 政府在宏观上要鼓励高消费,提高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提高就业水平。 财政赤字不能靠增税弥补,只能增发公债。 政府可以采取的干预经济的方法可分为两种: 相机抉择法 自动稳定器
45
相机抉择法: 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机动地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措施。 对相机决策的批评: “时滞”问题: 认识时滞 行动时滞 影响时滞 自动的或内在稳定器: 累进的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失业救济金的发放。 各种福利费的支出。 农产品价格维持的实行。 公司和个人的储蓄。
46
四、货币政策的工具 (一)公开市场操作 是货币政策的第一种重要工具。公开市场操作就是中央银行通过购买或抛售政府证券的方法,用以调节市场货币供给量。
47
(二)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这是货币政策的第二种主要工具。这种政策称为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政策”或“再贴现政策”,或“银行利率政策”。 贴现:客户持有没有到期的商业银行的各种合法票据请求商业银行收购 再贴现:中央银行从商业银行手中买进已贴现了的银行票据的活动 贴现率:当商业银行从私人手中将未到期票据买进时,按该票据到期值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息预先扣除,这个百分比就叫做贴现率。
48
(二)调整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贴现率
49
(三)改变法定准备率 这是货币政策的第三种主要工具。从货币乘数的公式可以看出,由于货币乘数是法定准备率的倒数,故货币乘数大小取决于法定准备率。如果法定准备率越小,货币乘数则越大;反之,如果法定准备率越大,货币乘数则越小。 改变法定准备率对调节货币供给量作用的最大特点就是见效快。 按这三种货币政策在实际使用方面的重要性,依次排出的顺序如下: (1)公开市场操作,这是最常用的工具; (2)变动贴现率,比第一种使用的频率少; (3)改变法定准备率,效果最猛烈,因而不常使用。
50
第七章 重点内容 一、加速数与加速原理 加速数也称加速系数,就是资本增量与产量增量之比。资本增量实际上就是投资,因而加速数又是投资和产量增量之比。以a代表加速数,ΔK代表资本增量,ΔY代表产量增量,I代表投资,则a=ΔK/ΔY=I/ΔY。例如,产量或收入增加100万元,可以使投资增加400万元,则加速数a=400万元/100万元=4,也就是说,每增加1元的产品或收入,可以增加4元投资。 加速原理认为,投资是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因素,但凯恩斯只考虑到投资对于收入和就业所产生的影响,而没有进一步考虑到收入和就业增加以后,反过来对投资又会产生什么影响。后凯恩斯主义主流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汉森认为,投资增长通过乘数的作用会引起总收入或总供给的增加,而总收入或总供给增加以后,将引起消费的增加,消费品数量的增加又会引起投资的再增加。这种由于收入变动而引起的投资就是在乘数原理中介绍过的“引致投资”。汉森指出,不仅如此,而且这种投资增长的速度要比总收入或总供给增长的速度快,这就是所谓“加速原理”的含义。
51
二、乘数与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二、乘数与加速数的交织作用
从加速原理中可以看出,引致投资取决于消费的变动。如果消费以递增幅度增长,则由于加速原理的作用,刺激引致投资倍数增加,经济会高涨繁荣。一旦消费停止增长,引致投资立即变为零。如果消费减少,加速作用导致引致投资猛烈下降,引起经济衰退。现代西方经济学家根据这种分析,认为加速原理是引起国民收入周期性波动的重要因素。 汉森和萨缪尔森认为,凯恩斯只考察了乘数的作用,但是没有考虑到加速原理的作用。在经济周期性波动过程中,同时存在着乘数和加速数两种交织的作用。汉森和萨缪尔森利用这两种因素来解释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由于这一模型是美国经济学家汉森和萨缪尔森提出来的,因此该模型称为“汉森-萨缪尔森模型”。
52
汉森—萨缪尔森模型表明,在只有乘数作用,没有加速数作用的情况下,政府的支出只会导致国民收入按一定的倍数增加,而不会产生波动情况。只有在乘数和加速数的交织作用下,才会使经济产生波动。
该模型还表明,国民收入波动的幅度,取决于边际消费倾向和加速数的数值。 经济的波动
53
二、经济周期的概念及种类 种类: 经济周期:指经济从高涨到低潮上下反复波动的循环过程。
1、康德拉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其长度平均约50年左右,由苏联经济学家尼古拉·D康德拉耶夫(Nikolai DKondratieff)于1926年提出,故又称为“康德拉耶夫周期”。 2、库兹涅茨周期:其长度平均约15年到20年左右,由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最早提出,故又称为“库兹涅茨周期”。该周期主要是以建筑业的兴旺和衰落这一周期性波动现象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3、朱格拉周期:中周期或中波。其长度平均约8年到10年,由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1860年提出,故又称为“朱格拉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4、基钦周期:短周期或短波。其长度平均约40个月(近三年半),由美国经济学家基钦(JKitchin)于1923年提出,故又称为“基钦周期”。短周期的长度约为中周期的一半,一个中周期通常包括两个短周期。
54
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
第八章 重点内容 一、经济增长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阶段 西方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源于亚当•斯密。早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斯密就详细论述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资本积累可以促进就业,从而可以增加国家的财富和收入。此后,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国民收入在工资、利润、地租三者之间分配的发展变化规律。指出,实际工资从长期看将维持在基本生存所必需的水平上,由于人口不断增加而耕地有限,农产品价格必然上涨,实物地租和货币地租则相应增加,资本家的利润将下降,因此必然影响生产的发展。19世纪下半期,庸俗经济学的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提出,资本家延缓其当前消费进行资本积累,以及企业家对企业的组织管理,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现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创新”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产生于对社会贡献最大的少数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55
尽管西方经济理论在其早期的发展过程中,都涉及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但是,由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受萨伊定律的影响,认为资本主义竞争机制可以保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看不见的手”会自动发挥调节作用,保持社会物价的平稳和充分就业。因此,他们主要是把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而没有专门系统地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把经济增长作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是从凯恩斯主义产生以后的40年代开始的。1936年出版的《通论》为政府干预经济,刺激有效需求提供了理论根据。在提高有效需求的政策主张中,增加投资又是关键,投资的增加会扩大生产,增加国民收入,其中必然就要涉及到经济增长问题。经济增长不仅产生于投资的增长,而且还和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包括劳动素质的提高。二次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迅速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和生产力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越来越重视研究经济增长的条件和规律,以及能否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巩固资本主义制度,为不断增加的劳动力提供充分就业的机会。
56
2、实际增长率:即实际上实现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二、经济增长理论的相关概念 1、经济增长:是指一国经济活动能力的扩大,其衡量标准就是一国商品和劳务总量,即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状况。经济增长不同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指一国由不发达状态转入发达状态。经济发展不仅包括了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社会制度、经济结构等的变化。 2、实际增长率:即实际上实现的增长率,实际增长率取决于有效需求的大小。 3、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为适度的或满意的增长率,有保证的增长率是指人们想进行的储蓄为投资所全部吸收时所必须保证的增长率。这就是说,当s/K比例为某一既定数值时,要保证社会经济能够均衡发展,经济增长率必须等于s/K比例,因此,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称均衡增长率。 4、自然增长率:即由诸如劳动力和生产技术变化等自然因素所决定的增长率。从长期看,每年的人口会增加,劳动力也会增加,技术的进步使劳动生产率也会获得提高,这两个因素增加的总和所决定的增长率就是自然增长率。
57
考试形式及题型比例 闭卷书面考试 单选题:10题,每题3分,共30分 名词解释:4题,每题5分,共20分 简答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计算题:1题,10分 论述题:1题,20分
58
复习范围 作业 每章概念解释 每章即时练习 每章课后思考 模拟试卷 导学及考前辅导
59
祝大家考试顺利 谢谢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