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各系統急症 組員: 499I0005鄧玉婷 499I0016管思涵 499I0019張雅涵
2
皮膚系統 新生兒皮膚總面積約2平方公尺,出生時身體表層尚有胎脂,主要作用是胎兒時期保護皮膚隔絕子宮內的羊水,出生2~3天會自然乾燥而脫落。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而嬰幼兒皮膚表面積與重量之比值較成人大,且嬰幼兒的皮膚較成人薄,體溫更易從體表散失,因此易受冷、熱及日曬的侵襲,所以嬰幼兒的保暖及體溫之調節控制是很重要的。
3
循環系統 成人紅血球壽命約120天,而新生兒紅血球之壽命僅60~80天。年齡越小則心跳速率越快,新生兒之心跳速率約為140次/分,而嬰幼兒時期的心跳速率約為120~160次/分,到10歲左右心跳才會呈現較穩定之節律。
4
骨骼系統 新生兒出生時有350塊骨,隨著成長部分骨骼融合,至成人骨骼會融合至206塊骨。幼兒骨骼由70%膠原纖維與30%磷酸鈣組成,成人與之相反。骨骼發展中大部分的硬骨在25歲前會完成骨化。脊柱是由26塊脊椎骨所組成,脊柱可保護內臟、支持骨骼。
5
囟門 部位 名稱 形狀 閉合時間 有2塊頂骨及2塊額骨圍成,位於冠狀縫及矢狀縫交會處 前囟門(額囟) 菱形 (最大的囟門)
出生後12~18個月 由2塊頂骨及1塊枕骨圍成,位於矢狀縫及人字縫交會處 後囟門(枕囟) 三角形 出生後2個月 由額骨、頂骨、顳骨及蝶骨圍成,頭部左右各1個 前外側囟門(蝶囟) 不規則 出生後3個月 由頂骨、枕骨及顳骨圍成,頭部左右各1個 後外側囟門(乳突囟) 出生後12個月
6
肌肉系統 幼兒肌肉的發展是由粗動作而致精細動作。大肌肉群約至3歲發育完全,故3歲之幼兒已可自由的跑跳;而小肌肉群要至5歲才發育完全,為配合其生理的發展,故兒童學寫字最早應從5歲方開始。
7
神經系統 新生兒大腦皮質上的神經細胞與成人之數目一樣,只是體積較小。出生時除了嗅神經與視神經外,其他腦神經已具有髓鞘功能。3歲左右神經纖維逐漸成長並髓鞘化,此時應妥善規劃幼兒生活作息。4歲時智力以發展至成熟時的一半,學齡期的智力發展已達成熟時之2/3。
8
感覺系統 感覺系統分為一般感覺與特殊感覺。一般感覺是指觸、壓、冷、熱、痛覺;特殊感覺則為視、聽、味、嗅覺。 視覺
新生兒出生時視網膜只有桿狀細胞發育,因此新生兒的世界是黑白的,至出生4個月左右,視網膜上的椎狀細胞發育完全,新生兒的世界才出現彩色,直到3歲時可分辨紅、黃、藍、綠,但如顏色太相近仍易混淆。
9
味覺 新生兒對味覺相當敏感,因其在出生時即具有酸、甜、苦、鹹四種基本味覺,尤其特別喜歡甜味。因嬰幼兒味覺較敏銳,所以在製作副食品時,味道需注意不宜過重。 嗅覺 幼兒嗅覺比成人敏銳,可分辨配方奶與母奶的氣味,亦可以分辨自己母親與其他婦女母乳的氣味。避免擦香水,以免過度刺激幼兒的嗅覺。 聽覺 新生兒聽覺之發展比視覺更早成熟,在胎兒時期即開始發育,至出生時聽覺已發育完全,因此在出生前,胎兒主要是靠聽覺來分辨外界的訊息。
10
呼吸系統 胎兒在母親子宮內時肺臟並無呼吸作用,主要靠胎盤進行氧氣及二氧化碳的氣體交換。出生後新生兒多半以鼻子呼吸,至3、4個月大時才會使用口呼吸。出生至5、6歲主要呼吸型態為較淺的腹式呼吸,但速率易受活動、哭鬧等而影響。
11
消化系統 新生兒食道長約10~11公分,食道之上下端有生理性括約肌,下食道括約肌又稱 賁門括約肌,位於橫隔上方,此時賁門括約肌發育尚弱,直到6個月時賁門才發育下移至橫隔下方。
12
泌尿系統 新生兒由於進食量較少,每天約排尿4次,每次尿量約20~35ml;2歲後尿道外括肌之神經控制才發育完全,3歲時幼兒膀胱容量以較出生時增加2倍。
13
內分泌系統 於胎兒時期即開始分泌產生作用,生長激素分泌之2個高峰於新生兒與青春期,幼兒期分泌不足會導致侏儒症;分泌過多則致巨人症。甲狀腺激素於幼兒於幼兒時分泌不足則會導致呆小症,其症狀為智能低下、生長遲滯及體型矮小。
14
生殖系統 懷孕6~7週性線開始分化,胚胎的密氏管發育成女性的子宮、輸卵管和陰道上段;胚胎的伍氏管發育成男性的陰囊和輸精管。外生殖器於12週開始發育,16週可由外生殖器分辦性別。
15
脫水 定義:指水分及電解質的流失,身體產生功能功能混亂的現象,造成體液容積缺口的休克症狀。
病因:中暑、腹瀉、嘔吐、發燒、流汗等。因新生兒和幼兒體內的水分占體重的一半以上,因此嬰幼兒極易因疾病引起脫水。 神經系統
16
熱性痙攣 定義:只因發燒而降低抽蓄的閾值,加上兒童的腦部上在發育中,抽蓄的抑制機轉尚未成熟,故3歲以下的幼兒體溫急遽改變時易發生抽蓄,通常5歲後兒童較少發生。 病因:可能與嬰兒時期組織的不成熟有關,典型熱痙 之患童身體身體健康狀況良好,常導因於中耳炎、喉嚨發炎而造成之高燒引發之痙 發作;而非典型熱性痙 知患童通常有發展上或神經功能上的不正常,發作時體溫不是很高,且一日當中反覆發作多次。
17
癲癇 定義:是痙攣常常發作的一種慢性疾病,痙攣是指腦部神經元不正常的放電,而引起突然、不自主、短暫的功能障礙。
症狀:依1989年癲癇症候群之國際抗癲癇聯盟的分類,分為: 局部有關之癲癇:發作從局部開始,會以運動症狀或感覺異常的方式表現,也有以自主神經或精神症狀的方式表現。 泛發性癲癇:又分為失神發作(小發作)、肌抽躍發作、陣攣、強直、強直-痙攣 (又稱癲癇大發作)即失張力發作等六類。 未確定之局部或泛發性癲癇:倂有局部及泛發性發作。 特殊症候群:與特殊症狀有關,例如:熱性痙攣、急性代謝或中毒狀況,另外指痙攣持續或超過10分鐘尚未停止。
18
水腦 定義:因腦脊髓液產生過多、流動受阻或吸收受阻,聚積於蜘蛛膜下腔,而造成急、慢性支腦擴大,致顱內壓增加之現象。 病因:
先天性:由遺傳及環境交互作用所引起的。 後天性:由外傷或疾病所造成的。
19
顱內壓增高 定義:顱腔為堅硬、無法膨脹之空間,當其內容物增加時,即會造成壓力上升,形成顱內壓增高的現象。
病因:顱內壓增高並非疾病,而是腦神經系統異常的症狀,可能因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如:水腦、腦腫瘤、腦膜炎及顱內出血等而引起。
20
腦性麻痺 腦性麻痺 定義:指腦部發育尚未完成前即受損(7歲前),而造成運動系統的功能障礙,大多伴有視、聽覺及語言、智力上之障礙。
病因:造成腦部受損的原因可依受損的時間分為下列3大類: 產前:母親有孕期有高血壓、子癇症母親與胎兒RH或ABO血型不合、先天性胎兒腦部發育異常等。 產時:產程遲滯造成出生時腦部缺氧、早產或急產。 產後:核黃疸、感染、創傷、中毒等症狀。
21
腦膜炎 腦膜炎 定義:指中樞神經系統的感染而引起腦脊髓模發炎。
病因:主要為病毒、細菌、黴菌、結核菌及寄生蟲之感染,一感染來源不同,可分為細菌性及病毒性腦膜炎2類。
22
急救的目與定義 急救是指大重於醫療專業人員尚未到現場前,對於遭受到意外或突發病者所給予的緊急救護措施,需依照當時受傷人數、狀況、環境及求援之可能性,利用週遭現有隻霧聘及設備,遵守急救原則給予急救。
23
急救的原則 觀察環境安全 避免造成二度傷害 電話求救時應提供詳細資料 判別急救優先順序 給予適當的處理 觀察與記錄
24
ABCs急救原則 確認意識狀態 保持呼吸道暢通 維持呼吸 建立循環
25
早上10:30,王老師帶著18位中班的幼兒,在園所的花園中觀察植物生長的情形,突然小忠倒在地上並不斷的抽搐,班上的幼兒看到此情形不斷的尖叫和哭泣,此時王老師應如何處理較恰當?
26
先清除小忠口中的異物,再讓他側臥,保持呼吸道暢通。
學習活動 1. 王老師第一優先應如何處理? 先清除小忠口中的異物,再讓他側臥,保持呼吸道暢通。 2. 面對班上幼兒的反應,王老師可做何處理? 藉由此次機會,教導幼童認識此疾病,及發作時的急救等等。 3. 在尚未到達醫院前,王老師須注意小忠哪些情形? 意識清不清醒、有沒有呼吸及脈搏、呼吸道有無阻塞 4. 小忠返回園所上課後,王老師應注意哪些事情? 有無身體不適,可藉由飲食改善癲癇發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