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第 十 一 章 感 受 器 和 效 应 器
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受器:感受体内、外刺激的器官; 效应器:接受神经中枢的指令, 对刺激做出反应的器官; 一、感受器; 二、效应器
3
膝跳反射示意图 返回
4
感 受 器 和 效 应 器 返回
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一、感受器 (一)感受器和感觉; (二)物理感受器; (三)化学感受器 (一)感受器和感觉 多细胞生物 具专门感觉细胞构成的感受器 感受器官的特性(自学); 2. 能量的转换; 3. 感受器的类型
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能量的转换 感受刺激 — 接受内、外环境少量能量, 转换能量的过程; 感官的特异性 只对某种类型的刺激敏感 — 接受某种类型的能量的本领特强; 能量转换的最终形式 不同形式的刺激(不同形式的能) → 不同的感受器 → 动作电位(电能)
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4) 动作电位 性质:信息载体 —“电报” → 中枢特定部位 → 处理、翻译 → 感觉; 特点 不同刺激→ 不同内容(信息)的动作电位; 决定动作电位内容的因素 那种特定的神经元产生的; 那种特定的感觉纤维传导的; 多少纤维参与了传导; 传导的动作电位的总数; 动作电位的频率,等等
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5) 感觉的产生 不同的 刺激 → 不同的感受器 → 内容不同的动作电位 → 不同的(传入)神经纤维 → 脑不同部位的神经元(感觉中枢) → 不同的感觉;
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 感觉产生的部位 — 感官?神经中枢(脑)? 未解之谜 感受器如何产生内容不同的动作电位的? 脑如何“翻译”成不同感觉的? 3. 感受器的类型 物理感受器; 化学感受器
1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二)物理感受器 定义:感受物理性刺激的感受器官 物理刺激:接触、压力、引力、张力、 光、声、热、运动、姿态等; 物理感受器 1. 触压感受器; 2. 本体感受器; 3. 热感受器; 4. 平衡和听觉感受器; 5. 视觉和光感受器
1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1. 触压感受器 特点 动作电位消失很快; 连续压迫不会连续发生动作电位 — 容易适应(习惯化)
1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本体感受器 感受自身肌肉、腱、关节等的状态 — 张力、运动、位置 不会产生“适应”(“习惯化”) 意义:始终可感知身体的状态 很敏感 — 可感知肌肉、器官位置细微改变 意义:完成复杂、细致动作 (外科、绣花、弹琴); 闭眼能完成一些动作 (穿衣、吃饭、打绳结)
1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热感受器:毒蛇(响尾蛇) P253, 图11-4 颊窝 — 红外线探测器 7000个神经末梢/颊窝; 很敏感 — 0.002℃(小动物发出的热); 4. 平衡和听觉感受器 平衡器官:感知身体姿势 → 调节平衡; 听觉器官:感知空气振动 → 听觉; 感受两类完全无关信息的感官; 但两者关系非常密切
1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听觉、平衡器官的关系 性质相似:纤毛细胞 → 物理感受器 外界空气振动、自身姿态变化 → 纤毛屈曲 → 刺激纤毛细胞 → 动作电位 → 听觉、或感知身体姿态; 进化上的关系 ◆ 平衡 — 水生动物就有的、原始功能; ◆ 听觉 — 陆生动物才产生的、次生功能
1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1) 平衡囊(自学); (2) 平衡棍(自学); (3) 侧线(自学); (4) 听觉和耳 (4) 听觉和耳: 动物的听觉(自学); 耳的进化(自学); 耳的构造; 听觉的产生; 感觉微弱声音的能力; 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
1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耳的构造(人、哺乳类) P255, 图11-7 外耳:◆ 组成 — 耳廓、外耳道、鼓膜; ◆ 功能 — 聚集、传导声波; 中耳 ◆ 组成 — 鼓室、听小骨、鼓咽管 鼓膜 → 听小骨 → 卵圆窗; 听小骨 — 锤骨、砧骨、镫骨 卵圆窗、圆窗 — 中、内耳的分界; ◆ 功能 — 传导、放大声波;
1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内耳(迷路):复杂的管道 前庭器(平衡)+ 耳蜗(听觉) ◆ 前庭器 = 前庭 + 3个半规管 前庭:2个膜性囊 — 含耳砂(耳石) 头部姿态变化 → 耳石压迫膜性囊 → 前庭蜗神经(脑神经)→ 小脑; 半规管:3个互相垂直;内淋巴液 头部姿态变化 → 内淋巴液流动 → 前庭蜗神经(脑神经) 小脑;
1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 耳蜗:膜性管道、蜗牛壳形,P255, 图11-7 拉直后 图11-8A; 横切 图11-8B 组成:前庭阶、蜗管、鼓阶 — 平行管道; 柯蒂氏器:蜗管内 基底膜; 毛细胞 — 感觉细胞 顶端:纤毛(听毛); 底部:与前庭蜗神经相连; 覆膜
1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听觉的产生 P257, 图11-8C 声波 → 鼓膜 → 听小骨 → 卵圆窗 → 耳蜗内淋巴液振动 → 基底膜振动 → 覆膜、毛细胞互相摩擦 → 毛细胞兴奋 → 前庭蜗神经 → 脑;
2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觉微弱声音的能力 听小骨的作用 传导声波; 放大声波:卵圆窗振幅↓ → 力量↑; 压强、面积:反比关系 面积 — 鼓膜/卵圆窗 = 30/1 → 卵圆窗压强↑(30倍) → 振幅↓、力量↑
2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分辨不同声音的能力 柯蒂氏器 — 很多种不同的毛细胞 不同频率(音调)的声波振动 → 蜗管内淋巴液不同的共振波 → 不同的毛细胞发生反应 →不同的听觉(不同的声音) 思考:在耳内产生了不同的声音?
2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5. 视觉和光感受器 真正的眼 — 感光、成像; (1) 昆虫的复眼(自学); (2) 头足类的眼(自学); (3) 哺乳动物、人的眼 复杂; 高灵敏度 — 弱光下也能成像; 彩色照相机
2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A. 眼的结构; B. 视网膜和视神经; C. 眼的调节功能(自学为主); D. 近视、远视和散光(自学); E. 双目的作用(自学); F. 视觉的化学;
2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A. 眼的结构 眼球壁 — 3层膜 P258, 图11-10 外膜:巩膜(后、纤维膜)+ 角膜(前); 中膜 ◆ 脉络膜(后): 富含血管(营养); 黑色素(“暗盒”) ◆ 虹膜(前)— 棕黑色、圆盘状 瞳孔:光通路、调节光通量 内膜(视网膜) 唯一的感光神经组织 — 构造最复杂
2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睫状体 睫状肌 虹膜之后、脉络膜之前; 环状平滑肌 — 调节晶状体形状; 睫状小带(悬韧带) 连接睫状肌与晶状体
2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B. 视网膜和视神经 视觉细胞 — 两大类 视锥细胞 ◆ 光敏感性 — 弱,只能感受强光; ◆ 可感受颜色 — 强光下,清晰彩色图象; 视杆细胞 ◆ 光敏感性 — 强,可感受弱光; ◆ 不能感受颜色— 弱光下,黑白图象;
2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白天活动的动物:鸽子 只有视锥细胞 — 不能夜间活动; 能辩色、 ; 夜间活动的动物:大多数猫头鹰 只有视杆细胞 — 夜间活动; 不能辩色(黑、灰、白); 人:视杆细胞 — 多(1.25亿个); 视锥细胞 — 少(650万)
2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黄斑 P258, 图11-10 黄色小斑点 — 视网膜后方中央附近; 中央凹 — 黄斑中央小凹陷 ◆ 完全由视锥细胞组成; ◆ 视觉的聚焦点 — 视觉成像最清晰区域; ◆ 仔细观察时的“正眼凝视”; ◆ 观察景物时的 “扫视”
2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视网膜构造 P259, 图11-11(1) & 11-11(2) 外层:视觉(视锥、视杆)细胞; 中层:双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内层:神经节细胞 传导途径:光 → 视觉细胞 → 兴奋 → 中间、双极、中间神经元 → 神经节细胞 → 视神经 → 眼球后壁 → 脑
3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视网膜结构、功能特点 视觉细胞位于视网膜的最深层 顶端感光部分 — 倒插在最后色素细胞间; 光线 → 多层次神经网络 → 视觉细胞顶端感光部分; 多层次神经网络的功能 — 加工、筛选 图像绝对强度↓、邻近部位间差异↑ → 图象反差↑、清晰度↑;
3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C. 眼的调节功能(自学为主) 对光强度(明暗)变化的适应 瞳孔:大小 — 光通量; 视锥、视杆细胞 — 轮换兴奋、静息; 聚焦(远、近):晶状体(自学): D. 近视、远视和散光(自学); E. 双目的作用(自学); 思考:人眼与照相机调焦的不同? 为何许多感官都成对?
3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F. 视觉的化学 P259, 图11-11(右) 视觉细胞:端部,盘状,膜盘; 膜盘:含感光色素; 动、植物感光色素分子的区别 植物:光刺激 → 氧化 → 光合作用; 动物:光刺激 → 分子构相变化 → 动作电位 → 脑 → 感觉
3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感光色素 — 光敏分子 视紫质:色素蛋白 、含视黄醛; VA氧化 → 视黄醛; 视紫质的种类 ◆ 视紫红质:视杆细胞(1种) 视黄醛 + 视蛋白; ◆ 视紫蓝质:视锥细胞 视黄醛 + 光视蛋白; 视锥细胞 — 3种:绿、蓝、红 含不同视紫蓝质
3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自学并思考 为何视杆细胞只有1种? 视锥细胞却有3种? 人眼为何对红色最敏感? 视锥细胞只有3种(绿、蓝、红), 却可产生多种色感? 夜盲症、色盲是如何产生的?
3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三)化学感受器 1. 涡虫(不讲); 2. 昆虫(不讲); 3. 人的味觉和嗅觉
3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人的味觉和嗅觉 (1) 味觉 味蕾:舌、乳头、味蕾、味觉细胞; P263, 图11-16C, D 味觉细胞 P263, 图11-16E 特化的上皮细胞 — 微绒毛 — 自顶端的嗅孔中伸出; 感觉神经纤维:与味觉细胞基部相连; 味觉敏感区(自学)
3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嗅觉 P263, 图11-16F 嗅觉上皮:鼻腔顶端粘膜上皮 嗅觉细胞; 嗅觉的形成 气味物质分子 → 溶于鼻腔粘膜表面液体 → 嗅觉细胞兴奋 → 感觉神经纤维(嗅觉细胞基部) → 脑(嗅觉中心) → 嗅觉
3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特点 灵敏 — 感知多种气味 人:50多种,不算发达; 哺乳类:灵敏 — 特别是夜间活动者; 灵长类 — 退化(视觉发达); 鸟类:不发达(视觉发达); 食腐鸟类 — 嗅觉发达; 易适应(习惯化) 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久居兰室,不闻其香
3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二、效应器 反应种类很多 — 效应器种类也很多; 效应器:肌肉、体色、发光、腺体等; ● 肌肉和肌肉收缩; ● 色素反应; ● 生物发光;
4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一)肌肉和肌肉收缩 平滑肌收缩特点 缓慢、耗能少(不易疲劳、持久); 横纹肌收缩特点 迅速、耗能多(易疲劳、持久性差); 1. 无脊椎动物的肌肉(自学); 2. 脊椎动物的肌肉; 3. 肌肉收缩
4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脊椎动物的肌肉 (1) 骨骼肌(横纹肌、随意肌) 躯干、四肢、眼球活动肌、颚肌等; 构造:1块肌肉 — 多个肌纤维(肌细胞); 肌肉的两种工作方式 动力工作:走、跑、跳、飞、游等动作; 静力工作:抵抗重力,调节平衡、姿势等
4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运动产生的3个要素 肌肉:收缩 — 运动的动力; 骨骼:杠杆作用; 关节:杠杆作用 1块肌肉至少跨越1个关节, 两端附着在2块骨面上;
4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肌肉作用的特点 收缩力强 — 单足趾尖站立, 腓肠肌收缩力 体重×6 (托举时 — 1000 kg); 只能“拉”,不能“推”; 颉抗作用 P266, 图11-18 至少2块(组、群)作用相反的肌肉参与; 高度复杂性:简单动作 — 多块肌肉参与; 高度协调性;
4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神经肌肉接点 P267, 图11-19 神经肌肉接点 — 运动终板(突触) 神经末梢分支的末端; 肌纤维 神经递质:Ach 使骨骼肌收缩(兴奋)、心肌抑制 运动单位 1个神经元 + 它所支配的所有肌纤维 (1个神经元 → 多个末梢 → 多个肌纤维)
4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决定肌肉动作的力度与准确性的2个因素 参与反应的运动单位的数目 随刺激的强弱而调节 — 使反应更准确; 运动单位 — 2 ~ 1000 多个肌纤维 ◆ 运动单位大 — 力度大、精确性差 四肢的三头肌 — 1000个以上; ◆ 运动单位小 — 力度小、但复杂而精密 眼球活动肌肉 — 2-3个肌纤维;
4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肌肉收缩 (1) 单个肌纤维(肌细胞)的收缩 —“全或无”反应 刺激低于某个强度 — 肌纤维不收缩; 达到某个强度 — 收缩; 提高强度 — 并不能提高收缩的强度
4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2) 单肌收缩:单块肌肉的收缩 离体实验:蛙、蟾蜍 — 坐骨神经 +腓肠肌; 单肌收缩; 单肌收缩曲线 P268, A 等级反应 反应张力随刺激强度而变化 — 叠加; 问题: “全或无”、“等级反应”是否矛盾? 为何单块肌肉、单个肌纤维收缩不同?
4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肌肉收缩张力的总和(叠加) 2个原因:时间性、空间性总和 时间性总和:反应强度 — 刺激速率 P268, 图11-20B ◆ 试验1:刺激速率比较慢时 第1个单肌收缩(动作电位)完成之后, 再产生第2个单肌收缩; 每个单肌收缩一样大小; (接下页)
4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试验2:刺激速率→ 快 → 一定程度 P268, C 第1个单肌收缩完成之前, 第2个动作电位被触发 张力叠加 — 产生一个较大的反应; 试验3:刺激速率 → 进一步加快 P268, D 整个收缩曲线 → 平滑; 张力总和 → 最大值 — 强直收缩;
5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空间性总和:2个空间因素 被启动的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数目; 每个运动单位的大小(所含肌纤维数目) 总结:肌肉等级收缩反应的原因 时间性总和 — 动作电位的速率; 空间性总和 — 运动单位数目; 运动单位大小
5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4) 肌肉收缩的机制 A. 骨骼肌纤维的超微结构 P269, 图11-21 肌细胞(肌纤维) P269, 图11-21B、C 长柱型; 肌原纤维 — 明暗相间的横纹 P D a. 肌原纤维的明暗带 P269, 图11-21D、E 暗带(A带) H区 — 暗带中央,较亮的狭窄区: 明带(I带):Z线 — 明带中央1条深线;
5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肌节:两条相邻的Z线之间的部分 肌肉收缩的形态单位、功能单位; 组成:一个完整的暗(A)带; 左、右各半个明(I)带; b. 肌原纤维的超微结构 P269, D、E 两种肌丝 粗丝(肌球蛋白丝); 细丝(肌动蛋白丝)
5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c. 肌原纤维明暗带的形成 P269, 图11-21D 粗、细丝相间排列的结果 粗丝:仅在暗带(A) 、贯穿暗带全长; 细丝:自Z线 → A带的H区边缘 (H区内无细丝) 横切 P269, 图11-21E 明带(I带)— 只有细丝; 暗带H区 — 只有粗丝; 暗带、H区以外 — 兼有粗、细丝; 6条细丝呈六角形包围中央1条粗丝
5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d. 肌丝的分子结构 细丝 — 肌动蛋白丝 肌动蛋白分子; 结合位点 — 可与肌球蛋白分子的头结合; 粗丝 —肌球蛋白丝、1束肌球蛋白分子; 肌球蛋白分子:长、Y形 P270,图11-22 2个头 — 向着H区的外侧; 尾 — 向着A带中央的H区1束
5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B. 肌肉收缩机制 — 肌丝滑动学说 图11-22D、E 肌肉收缩 — 粗、细丝相对滑动的结果 肌节两端Z线发出的细丝 → 暗带中央滑动 → 相邻Z带互相靠近 → 肌节、肌原纤维、肌纤维、肌肉均缩短; 明带、暗带的H区 → 缩短、甚至消失; 暗带:长度不变; 分子机制(不讲)
5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分子机制 冲动 神经肌肉结合点 肌膜去极化 肌纤维收缩 粗丝与细丝结合 粗丝中肌球蛋白分子的“头” 与周围6根细丝中肌动蛋白分子上的结合点 粗丝 —“船桨” 带着细丝向H区滑动 (接下页)
57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粗丝与细丝脱离:滑动一段距离后 — 粗丝“头”与细丝“结合点”脱离 粗丝滑回原始位置 粗丝与细丝再结合 粗丝“头”再与细丝下一个结合点结合 不断重复:结合、滑动、脱离、再结合 直至使细肌丝滑动到H区的中央为止
58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C. Ca2+的作用(自学为主) P272, 图11-23 肌动蛋白丝上附着2种蛋白质 原肌球蛋白:封闭肌动蛋白分子的结合位点; 肌钙蛋白:冲动 =>肌膜去极化 =>肌质网释放Ca2+ => 与肌钙蛋白结合 => 原肌球蛋白分子构相变化 => 肌动蛋白分子结合位点暴露 => 肌球蛋白丝分子的头与之结合 => 肌丝相对滑动
59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D. 耗能的过程(自学); E. 快收缩与慢收缩(自学); F. 平滑肌和心肌(自学)
60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D. 耗能的过程(自学); E. 平滑肌和心肌(自学) ★为何横纹肌有横纹? 为何平滑肌无横纹? 为何心肌有横纹,但不清晰? 何谓肌丝滑动学说?分子机制如何?
61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二)色素反应 定义:同一个体的体色可随环境而改变; 与“保护色”不相同; 适应性 — 隐蔽 保护(躲避敌害); 便于捕食 乌贼、避役(变色龙)等;
62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1. 色素细胞:位于皮肤中 含色素体 2. 色素体 — 可迁移 集中于细胞体中央 → 体色变浅; 散布细胞体内 → 体色变深; 3. 色素流动的调控机制 神经 and/or 激素;
63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三)生物发光 较普遍(特别是海洋生物); 海面200m以下的光 — 均为生物发光 1. 意义 照明、诱集猎物、威胁、吸引异性等; 2. 发光方式 体内发光细菌(少数情况); 自身发光(大多数情况)
64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3. 荧光素 一类物质总称 — 因动物而异; 作用 荧光素 + O2 → 氧化荧光素 → 荧光 条件:荧光素酶、Mg2+、ATP; (耗能、耗氧); 效率:萤火虫 95% - 99%; 萤火虫发光: 功能 — 通讯、诱捕; 发光强度控制(供氧量)
65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4. 光细胞 特殊的上皮细胞 → 荧光素、荧光素酶; (四)其他效应器(自学) 腺体 — 也是效应器官(详见下章)
66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普通生物学 • 第二部分 个体生物学 • 第十一章 感受器和效应器 END
67
作业 1 什么是免疫?描述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的过程。 2 描述肾单位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功能。
3 什么是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