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七課 臺灣的鄉土文學 散 戲 作者:洪醒夫 白繼敏老師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七課 臺灣的鄉土文學 散 戲 作者:洪醒夫 白繼敏老師製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七課 臺灣的鄉土文學 散 戲 作者:洪醒夫 白繼敏老師製作

2 大 綱 田莊作家:洪醒夫 課文深究 歌仔戲 文學知識 附錄:臺語趣味猜謎 參考資料 影音連結 回到該章起頭 回到大綱

3 田莊作家:洪醒夫 洪醒夫二三事 (劉伯顯〈文學之外的洪醒夫〉) 文學成就及風格 洪醒夫的文學價值 著作分期 代表作品

4 田莊作家:洪醒夫 洪醒夫二三事 1.從「洪毛」到「洪醒夫」 他原本叫洪媽從,但私底下我們都叫他「洪毛」。
他在小學當代課教員時,聽說很多小朋友都叫他「毛毛蟲」,也許這是他改名的原因。 不過,取名「醒夫」,對自己的一份期許,一份使命感,可能也是改名的動力吧!

5 田莊作家:洪醒夫 他經常會突然電邀同學到他家聊天。一進門燒酒雞的香味撲鼻而來,藉酒講古論今,情緒隨血液內酒精濃度的升高而升高。
2.重情的性格 他經常會突然電邀同學到他家聊天。一進門燒酒雞的香味撲鼻而來,藉酒講古論今,情緒隨血液內酒精濃度的升高而升高。 有時,他會突然來訪,這時他很能體諒別人,必定隨手帶來一點酒菜──滷味、蝦子什麼的,然後又是一個感性的夜晚。

6 田莊作家:洪醒夫 3.直言的率真 洪毛是一個有教育良知的好老師,據漢章、昭軒(同學又同事)說:他教學非常認真,而且教法新穎活潑。
他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有一次他就在晨會上要求校長「把多一點的時間奉獻給學校給學生,多看一點書,增進學養,不要老往外跑」。害得以後校長外出還得怕洪毛看到。

7 田莊作家:洪醒夫 4.家有賢妻 改變洪毛一生的是他的妻子──林碧雲。碧雲欣賞他的才華,相信他的善良本性。不顧他人的「忠告」而嫁給他。
結婚時,他已為老家背了一筆債,但林碧雲未曾抱怨。這種度量,這份恩情,深深感動洪毛。洪毛的書,後面總有感謝林碧雲的話,這不是形式,亦非矯情,我知道他是真心真意的。

8 田莊作家:洪醒夫 5.關於筆名 洪醒夫在寫作初期用的是「馬叢」與「司徒門」兩個筆名。他認為較好、較刻意經營的文章,就用「司徒門」,如果是隨筆式的篇章,就用「馬叢」。其實他的文學風格是在他用「洪醒夫」之名發表後,才真正確定下來,而進入創作的巔峰期。

9 田莊作家:洪醒夫 洪醒夫對自己的期許相當高,他常拿自己比擬杜斯妥也夫斯基,自稱為「司徒門洪醒夫斯基」。希望用文來負載著社會改革的理想,所以對文學創作是堅持而嚴謹的,這種態度來自於他對人世的關愛,也來自他對不義的控訴,是很貼近於一般市井小民的心靈的。(劉伯顯〈文學之外的洪醒夫〉)

10 文學成就及風格 寫作風格及內容: 洪醒夫堪稱為正統和純粹的「鄉土文學」的承續者。
從文學淵源看,他延續了黃春明的被視為最「純正」的鄉土文學的一脈,並雜揉了王禎和等其他鄉土文學作家的一些筆法。 從作品內容與藝術方法來看,其作品典型地表現出對鄉土根性和傳統根性的強烈追求。

11 文學成就及風格 他以六○年代至七○年代的臺灣鄉村、小鎮生活為題材。小說主要的人物是一輩子勞勞碌碌、做牛做馬的「種田人」。
作者滿懷悲憫和同情,描寫農村和小鎮的衰敗、農民和市井小民的艱辛,其原因之一在於他覺得這些故事有它們的特殊意義,想藉由寫作留給妻子及後代子孫看,「希望他們不要忘了我們的來處,不管將來過的燦然或黯淡,都不要忘記」。(洪醒夫《黑面慶仔˙自序》 )

12 文學成就及風格 個人獨特的寫作特色: (1)具有強烈的人道主義色彩
其作品直接的社會批判性並不強烈,它們更多的是對鄉土小人物的悲憫、同情和頌揚。 他說:「需要文學來撫慰我們民族受盡創傷的靈魂,需要文學來增進我們彼此之間的了解與愛,使眾多誠懇而剛強的生命,結合成為維持和平與和諧的力量,共同邁向更美好的日子。」

13 文學成就及風格 (2)描寫了不同省籍的人們在愛心基礎上的美滿婚姻
鄉土文學作家陳映真早在六○年代就以《將軍族》等小說觸及兩岸人民的結合問題,但該作最後呈現的畢竟是悲劇的結局。 洪醒夫的《市井傳奇》寫一個外省籍老兵(老廣)和本省籍寡婦(菜花)的圓滿結合,可說對陳映真有所繼承又有所發展。

14 文學成就及風格 年過五十的老廣想娶妻,乃出於對「愛」的追求:「只要有一個人,不管生成什麼樣子,不管她對我如何,只要可以讓我去關心她……」因此他娶了勤勞醜陋的菜花,感到由衷的滿足,真誠地關愛著妻子和他帶進門的兩個兒子,從而獲得了鄰里鄉人的「這個外省人實在真好哪」的評價。

15 文學成就及風格 洪醒夫曾說道:「不論你做什麼,你所要認同的,就是我們中華民族。寫作是完全超越政權,也就是,我們認定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血脈中有中國人的精神,然後才能發展我們的文學。」 作家致力於描寫兩岸人民的相親相愛,與此「中國情結」顯然不無關係。以此為基調,洪醒夫在當時眾多的老兵題材中獨樹一幟。

16 文學成就及風格 (3)執著追求、緊密結合鄉土性和傳統性的特徵
洪醒夫的小說具有中國古代小說的故事性強、喜歡製造懸念、人物刻劃生動傳神、擅長白描等特點,能用抓住事物特點的寥寥數語,就使整個面貌、景觀豁然凸顯。

17 文學成就及風格 有的作品直接採用古代說書人的口吻,運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素材。這些傳統性特徵使作品更符合中國讀者的文化心理和審美習慣。
這些特徵的形成,則與洪醒夫從小接觸許多中國民間藝術與古代文學,如「布袋戲」、「歌仔戲」,以及《封神》、《西遊》、《水滸》等演義小說有關。

18 文學成就及風格 (4)善用鄉土語言 洪醒夫的小說語言與角色具有生動活潑的鄉土色彩,而這得助於他善於採納和化用一些方言、俚語和俗諺。
俚語俗諺如「乞食身也想要有皇帝命」等,純然是鄉村小人物的口頭語言。

19 文學成就及風格 方言則常用在對話和心理活動上,有時也會用在敘述語言上,如「無囊巴」、「伊娘咧」、「幹」……等,乍看之下不雅,但是這是他們的口頭禪,也就是他們的生活方式,這樣的敘述反而是最真實的。不管用在哪裡,都顯得自然貼切,毫無生硬搬弄之感。

20 文學成就及風格 他很少運用代音的僻字,而是在流暢順口的前提下,採納閩南方言的一些語法結構和特殊詞彙,使之旣透顯鄉土色彩,又不陷入文字迷障。其間尺度的掌握,可能罕有人能出其右。 而在他所建構的角色身上,都是一些非常在地的鄉土名字,如「清水伯」、「跛腳助仔」、「豬哥旺仔」……等,幾乎都是綽號,還稱不上是名字。

21 洪醒夫的文學價值 (1)反映當時農村面貌: 洪醒夫的農村文學背景,是五○年代中期到七○年代初期的臺灣農村社會。此時臺灣正處於農業社會轉型至工商業社會的階段。 洪醒夫筆下的農村,雖然還保持著傳統淳樸的面貌,卻漸漸受到工商社會的影響而有所變遷,其作品中留下時代的見證。

22 洪醒夫的文學價值 (2)堅持人性的純美: 洪醒夫《田莊人》系列小說裡的農村人物,即使生活品質低落、愚昧的傳統觀念猶存、經濟上的困窘艱難,然而,由於他們對生活的誠懇、勇敢、認真的態度,從他們身上散發出人性的光輝與生命的堅韌,是令人感動的,而這便是洪醒夫所堅持的人性的純美,在他的小說裡,我們總會看到未來的希望。

23 洪醒夫的文學價值 (3)溯源臺灣文學寫實傳統: 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將當時臺灣農村社會的轉型面貌與問題刻劃出來。
七○年代的農村文學作品地域性較強,呈現了各個作者所來自的故鄉風貌。 這一農村系譜透露了日據以來至七○年代臺灣的社會型態及變貌,是臺灣文學當中的珍貴文化資產。

24 洪醒夫的文學價值 (4)寫入臺灣文學史: 洪醒夫的文學早已備受肯定,實實在在地在臺灣文學領域裏佔有一席之地。所以洪醒夫的《田莊人》系列小說,可以列入日據時代以來臺灣新文學的農村文學系譜並觀。

25 著作分期 1967~1975(摸索期) 1975~1982(成熟期) 寫作特色及 作品
詩:對生命的思索和體悟,與勇於探觸社會底層悲苦的誠心。 作品:〈噴泉〉、〈望夫石〉 小說:現代主義風格。 作品:〈渴〉、〈人間遊戲〉 小說:關懷農村的小人物,擁抱臺灣的土地與人民。 作品:〈散戲〉、〈 吾土〉、〈黑面慶仔〉、〈豬哥旺仔〉

26 代表作品 1.《黑面慶仔》 本書故事背景大部分在光復後的十幾二十年內,此時一般農民的物質生活都比較匱乏,生活壓力很大,「但他們畢竟誠懇、勇敢、強韌地生存下來,而且一代比一代活得更好,更有希望。使我非常關心。」(〈自序〉) 〈散戲〉、〈吾土〉都收在本書中,本書是經作者精挑細選,又再三改寫才出版的書。

27 代表作品 2.《田莊人》 本書看得出洪醒夫對自己作品的要求更加嚴格,描寫的人物,也更集中──有他自己的父親、四叔和瑞新伯等。都是洪醒夫生命歷程裡,非常親近,非常重要的人物。 此時洪醒夫的文字,已更趨成熟,更為簡潔有力,結構設計,也更沉穩老練。是洪醒夫的顛峰傑作。

28 代表作品 3.《懷念那聲鑼》 本書是在他去世之後,朋友們為他整理的詩、散文與小說合集,從他更早的習作中精選出來,使他的整個文學風貌,能呈現得更為完整。 書中有朋友的懷念文章,有詳細的「寫作年表」。

29 課文深究 課文深究:〈散戲〉 課文深究:鍘美案

30 課文深究:〈散戲〉 小說主角:鄉土人物。 背景:民國70年代。 時代人物縮影:「玉山歌劇團」的演員。
當時臺灣經濟正快速起飛,社會型態轉變,舊有的農村風貌不再,曾在農村風光一時的「野臺歌仔戲」也不敵新興的娛樂方式而且日趨沒落衰微。 時代人物縮影:「玉山歌劇團」的演員。

31 課文深究:〈散戲〉 故事進行:作者同時借小說人物秀潔的心境思想進行雙線敘事。 (一)一線是正在上演的戲碼:〈鍘陳世美〉
作者將秀潔所見呈現讀者面前:在後臺,小孩啼哭、乏人照料;在臺前,觀眾無人留神看戲;在臺上,演員居然中途退場。 這一切亂象都在說明歌仔戲的破落衰微,搖搖欲墜。

32 課文深究:〈散戲〉 (二)一是秀潔跌入「玉山歌劇團」由盛而衰的回憶
作者借秀潔的回憶,倒敘「玉山」當年的盛況,而後逐漸每下愈況,金發伯由不妥協到像現實低頭,甚至自我作賤,搞「蜘蛛美人」的把戲。

33 課文深究:〈散戲〉 雙線的敘事中,回憶裡的金發伯「像受傷的猛獸」,斥人勿再學歌仔戲,而戲臺上的包公,也在無奈的高喊「哎呀!罷了!罷了!」聲中走向終場。 「戲,就這樣散了」,這同時也暗示著歌仔戲的命運。

34 課文深究:鍘美案 從戲劇思考人生的是非 陳世美拋妻另娶的真相? 請幫陳世美找出不得不變心的理由
(可以參看:黃香蓮劇團演出的《青天難斷》一劇) 秦香蓮的其他選擇? 當人生的歧路出現,該如何自處、安頓?

35 歌仔戲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歌仔戲的音樂 歌仔戲中的角色

36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一、歌仔戲的形成 來源:由漳州薌江一帶的「錦歌」、「採茶」和「車鼓」各種民間藝術形式流傳到臺灣,揉合而成的一種戲曲。
發展:歌仔戲的發祥地一般認為是宜蘭,迄今宜蘭縣仍有「本地歌仔」之稱。 創始者:歐來助將民謠山歌敷衍故事,然後丑扮演出而形成所謂「歌仔戲」。

37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二、歌仔戲的黃金時代 民國三十八年前後是歌仔戲的黃金時代,當時上演歌仔戲的戲院比放映電影的多。
直至民國四十五年臺語片電影興起之前,其盛況仍然不減,甚至可以說逐漸的推展到巔峰的狀況。

38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代表人物:陳澄三先生的「拱樂社」是首屈一指的「巨擘」,也可以說是歌仔戲巔峰時期中最具典型的代表。當時劇團所演的戲是請專家編寫。歌仔戲也由幕表「說戲」走上根據劇本演出的搬演方式。

39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顛峰:民國四十五年陳澄三先生拍製了第一部歌仔戲黑白電影「薛平貴與王寶釧」,使得他的拱樂社更日趨壯大;但自此以後,歌仔戲的發展已顯露了轉型的跡象。

40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三、歌仔戲的沒落 民國四十五年以後,隨著經濟復甦,臺灣的演藝界趨向於前所未有的多元現象,社會娛樂傳播媒體迅速成長,臺視開播之後,歌仔戲更是快速的由衰微而沒落而蛻變再生了。 原有的歌仔戲觀眾轉向電影、電視、廣播以及其他新興的娛樂節目,而原有的歌仔戲演員,也競相投入臺語電影和西式歌舞的行列。

41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四、歌仔戲的轉型 轉型與蛻變的四種方式: 1.強化演出效果的「大型歌仔戲」。
2.由電臺自行成立廣播歌仔戲團,直接在錄音間邊唱邊錄的「廣播歌仔戲」。 3.使歌仔戲轉型的「電影歌仔戲」。 4.民國五十一年十月電視開播以後的「電視歌仔戲」。

42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舞臺演出的劇團照 圖片來源:河洛歌仔戲

43 歌仔戲的興衰與轉型 舞臺演出的劇團照 大漢胭脂 圖片來源:唐美雲歌仔戲團

44 歌仔戲的音樂 - 七字調 「七字調」是歌仔戲最重要也是使用最頻繁的曲調 ,以每句七字的歌詞結構而得此名。其保有閩南歌謠的特色,且較一般歌謠更白話,節奏上更適用於戲曲的表演,七字調的誕生,為臺灣的歌仔戲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影音來源:宜蘭縣鄉土音樂教材

45 歌仔戲的音樂 - 雜念調 「雜唸」在閩語中有「喋喋不休」的意思。
其特色在於歌詞近乎口白,似唱似唸,句子長度不定,節奏自由靈活,曲調的起伏隨著唱詞的抑揚頓挫而定。 通常被運用於需長篇敘述的場合中,如「山伯英台」中的「安童哥買菜」即最典型的例子。

46 歌仔戲的音樂 - 都馬調 閩南地區歌仔戲藝人邵江海先生,將傳統「七字調」的格式,融合「雜唸調」的特點,創造出「都馬調」、使得曲調更加活潑自由。 由於都馬調的活潑動聽,很快的便受民眾的歡迎,臺灣的歌仔戲紛紛學習曲調自由活潑的都馬調。

47 歌仔戲中的角色 歌仔戲原屬三小戲,即以「小生、小旦、小丑」三種角色為主的劇種,後來又從北管戲引入「大花臉」,形成「生、旦、淨、丑」四角色。

48 歌仔戲中的角色 「生」,依劇中角色年齡可分為「小生」、「老生」,依性質可分為「文生」、「武生」兩種。 文生 文武生 武生

49 歌仔戲中的角色 文老生 武老生 文武老生

50 歌仔戲中的角色 「旦」角,依年齡有「小旦」、「老旦」,依性質可分為「正旦」、「花旦」,其中「正旦」即京戲中的「青衣」,又多為「苦旦」,這也是歌仔戲特有的角色。

51 歌仔戲中的角色 許秀年 狄鶯 本圖出自:http://www.taoteng.com/AlbumPic/41675.club
本圖出處:

52 歌仔戲中的角色 「淨」角,一般稱為「大花」,專指「包公」、「關公」、「張飛」、「曹操」等幾種角色,不如京戲和北管戲花臉種類之複雜。
歌仔戲的花面,可分為「大花」、「二花」。

53 歌仔戲中的角色 丑角,即指性格滑稽、充滿喜感的甘草人物。
歌仔戲的丑角,男丑角稱為「三花」。至於女丑角,則稱為「彩旦」,通常為媒婆等人物,多在臉上點一個痣,舉止較為輕浮、誇張。

54 歌仔戲中的角色 丑角的主要任務是調笑,因此在舞臺上丑角可以不受時空背景限制任意說話製造笑料。 彩旦 三花

55 文學知識 現代小說的要素 鄉土文學的發展

56 文學知識:現代小說要素 現代小說要素: 1.主題 主題、人物、情節、場景、視角、語言。
主題是小說的綱領,也是作家創作意識的表現。讀者可藉小說的閱讀,重新看到世界,思考人生。

57 文學知識:現代小說要素 2.人物 人物是小說的靈魂,作家運用各種人物塑造的手法,例如動作、語言、心理及種種細節的描寫,以刻劃人物性格,呈現小說的主題。 3.情節 小說敘述的是故事,但好故事不一定能成為好小說,這牽涉到情節的安排,即所謂「敘事結構」。

58 文學知識:現代小說要素 4.場景 場景(或稱「背景」)是人物居處或事件發生的場所,包括一切時間、空間,以及自然的、社會的、物質的各種環境,為表現人物和事件必備的要素。 有強化主題思想、烘托人物形象和創造氛圍意象的作用。

59 文學知識:現代小說要素 5.視角 「視角」即敘事者與故事的關係,亦稱敘事觀點。 常見的有全知觀點和限制觀點兩種。
全知觀點;敘述者彷彿是隱形人物,知道所有的事件發展與人物心理。 限制觀點:分別以第一、第二或第三人稱為敘事觀點。

60 文學知識:現代小說要素 6.語言 語言表現了小說家特殊的風格。
包含作家的敘述語言和作品中人物的語言;後者又分為符合人物特質的對話和呈現人物心理變化的獨白。

61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一)光復前的鄉土文學運動 「鄉土文學」一詞,民國十九年左右即見於臺中知識界,後遍及全臺重要城市。
其要點,在採用漢字,以臺語語音文法為創作語言,抒寫社會大眾,力求寫實之道路。務使臺灣文學富地域與民族色彩,以別於統治者的和風和化。

62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重要作家作品: 賴和〈善訟人的故事〉、楊逵的〈送報伕〉、張文環的〈論語與雞〉、龍瑛宗的〈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呂赫若的〈牛車〉,以及吳濁流寫於戰前發表於戰後的長篇創作〈亞細亞的孤兒〉等,咸認是臺灣鄉土小說的源流作品。

63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二)光復後的鄉土文學運動 民國五十年代中期,文學季刊出現,鄉土文學漸次抬頭。
六十三年黃春明率先出版《鑼》、《小寡婦》。六十四年王禎和、陳映真分別刊行《嫁妝一牛車》、《將軍族》等短篇小說集,一新當時文壇耳目,鄉土文學在現代主義的聲浪中,再度廣為討論。

64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三)鄉土文學論戰 在鄉土文學邁向高度發展同時,一場論戰逐漸在民國六十六年形成。 論戰緣起:
由於鄉土文學強調地方色彩,偏重抒發下層人物的苦悶,欲以文學達到社會改革的目的,因而引起來自大陸的作家內心之不安,深恐給予共黨及其外圍分子可乘之機。

65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兩派代表人物: 由第二代鄉土作家王拓在六十六年發表引起爭論的小說集《望君早歸》,和六十四年楊青矗出版的《工廠人》系列作品前後呼應。支持王拓的文學觀者有尉天驄、李利國、陳映真等作家。

66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兩派代表人物: 反對派方面的重要言論首推銀正雄〈墳地裡那來的鐘聲〉、彭歌〈不談人性,何有文學〉,以及余光中〈狼來了〉三文。他們認為如此觀念下產生的文學有變成表達仇恨、憎惡等意識工具的危機,有渲染社會黑暗面、醜化人性的傾向。

67 文學知識:鄉土文學的發展 爭執重點:在於意識型態上的彼此相左。 結果:民國六十七年初,鄉土文學問題不再引起讀者興趣,終於煙消沉寂下來。

68 附錄:臺語趣味猜謎 1.「灰熊」、「白熊」、「黑熊」,誰比較厲害? 2.「灰熊」和「老虎」相比呢,又是誰厲害? 灰熊(臺語「非常厲害」)
老虎(臺語「好厲害」 )

69 附錄:臺語趣味猜謎 3.「大伯」、「二伯」、「三伯」,誰最會跑? 二伯(臺語「離別走天涯」)
4.「獅子」 、 「老虎」 、 「斑馬」,誰最愛亂買東西? 斑馬(臺語「黑白馬」)

70 附錄:臺語趣味猜謎 謎題出處:咁仔店新聞之鄉土猜謎 點一下圖片進入謎題連結 若動畫無法開啟,可點「謎題出處」進入網頁連結

71 參考資料 本課結束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大家來唱歌仔戲: 心靈小憩網站: 咁仔店新聞之鄉土猜謎 古雅台語人教學工坊 東大版教師手冊
心靈小憩網站: 咁仔店新聞之鄉土猜謎 古雅台語人教學工坊 東大版教師手冊 本課結束


Download ppt "第七課 臺灣的鄉土文學 散 戲 作者:洪醒夫 白繼敏老師製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