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五讲 意 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五讲 意 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五讲 意 境

2 一、意境的哲学渊源:老庄哲学 老子哲学的两个基本思想: 第一、“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生命。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第二、“道”是无和有、虚和实的统一,“道”包含“象”,产生“ 象” ,但“象” 不能充分体现“道” ,因为“象”是有限的,而道不仅是“有”,而且是“無” 。

3 道与無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無并不是先有后失去的的无,与实在具体的有相对,在甲骨文中作“亡”。
老子的無,是那种人们无法感知它的存在,但是却又确信其有的对象。无形无象,不受时空限制,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成了统治万有的主宰。 無:无名、无限、无规定性。 甲骨文中,無被刻划为人两手曳牛尾或茅草而舞。 無、巫、舞连在一起。无是似无而人们确信其有的对象,是管辖万物,但不知住在什么地方的神灵所在,于是先民通过巫之舞以事無。 《说文解字》:巫,祝也。女能事無形以无降神者也。 無这个对象,用老子的话说就是“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博之不得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称之为道。

4 庄子的阐释 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喫(chi)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黄帝曰:「异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庄子·天地篇》 寓言的两层意思:第一,就表现“道”来说,形象比言辩(概念、逻辑)更为优越;第二,这个形象,并不是单纯的有形的形象(离朱),而是有形和无形相结合的形象(“象罔”)。

5 二、意境概念的形成 王昌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皎然《诗式》:文外之旨;刘禹锡:境生于象外 司空图《诗品》: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王国维“境界”说 :《人间词话》开宗明义就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①应具有“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特征,能引起读者多重的联想与想象。②应具有真实自然之美,所谓“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③不仅要求内容方面的情景之真,而且要求艺术表现方面自然传神,造语平淡,尽弃人为造作之痕,即应具有“不隔”的自然真切之美的特点。④最好的有“境界”、“意境”之作不仅能达到“有我之境”,还能达到“无我之境”。

6 三、意境概念的界定 总的来说,意境有两大因素、一个空间,即情与景两大因素和审美想象空间(境:象与象外之象)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 “境”本身就是一个译文,原文是古印度梵文“visaya”,指人的思想维度,是对眼之所见和耳之所闻的思索,是外界物象在人脑思维中的反射,也是人的思维对外在物象的投射。不过,“境”的要义,不仅在于人的主观意识和景的客观物象的共存,而且更在于二者的共存方式。西方有汉学家认为,“境”的主客观两方面共存,其方式应该是寓主观于客观之中。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的亚洲馆馆长何慕文(Maxwell Hearn)博士,在谈及中国文人山水画时指出,“中国人对自然的描绘,很少有仅仅再现一个外在世界的。相反,他们的描绘是对画家个人心灵的表述,这就是人格风景(cultivated landscape)”。他的cultivated一词,既指耕作,也指修养;是人对土地农田的耕作,也是人对自己心灵的耕作。

7 “境”、“意境”和“境界”辨析: 《说文解字》以“竟”为“境”, “竟,乐曲尽为竟”。这是从时间概念(temporal)来下的定义,指一曲音乐结束后,余韵绕梁、令人回味无穷的时段。 清代语言学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土地之所止皆曰竟。毛传曰:疆,竟也”。段玉裁的注释是从空间概念(spatial)上进行的,在字面上指一个特定的疆域,例如音乐的余韵所散播的范围。内含却相一致,因为音乐留给我们听众的余韵,既是曲调在时间上的延续,也是在空间上的盘绕。 本雅明说,这个时间与空间的合成,就是一个时空氛围(aura),体现着独到的历史文化特征。 “境”具有主观与客观的双重性。例如,佛家说“境由心造”和“境生象外”,其“心”涉及主观的内在意象,而“象”则是客观的外在物象。 “意境”与“境界”的区别,在于前者以“意”来强调“境”中之“心”的主观性,后者以“界”来强调“境”外之“象”的客观性。前者类似于禅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后者却是可以感知的。

8 意境的英文翻译 加拿大卑诗大学教授叶嘉莹将“境”译为“被感知的环境”(perceived setting)。这个英文的中心词“环境”( setting),是客观的存在,但同时又被人的“感知”(perceived)所修饰和限定,因而也是主观的存在。 刘若愚都用直白的“世界”(world)来翻译“境”,并强调这个诗境世界中内在体验与外在体验的融合。既是一个现象的世界,也是一个精神的世界。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高友工,将“境”译为“inscape”,指内心风景。这是一个带有宗教和超然神秘色彩的译文,认为“境”是一个“顿悟的瞬间”,在那一瞬间,“境”的外在表象一旦被把握,其内在意蕴便可洞悉。 有些学者干脆用音译的方法,将“境”译为“jing”。尽可能保留“境”之含意在中文里的丰富、复杂和微妙。

9 四、意境的特征(结构) (一)意境创造的表现特征:情景交融,“拟容取心”。有三类型: A 景中藏情式
《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忆秦娥 娄山关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0 情景交融 B 情中见景式 《登幽州台歌》《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C 情景并茂式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蝶恋花 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11 (二)意境创造的结构特征:虚实相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1、实境:真境、物境、事境等; 2、虚境:审美想象空间(包括神境、情境、灵境等)。两层:一是对原画空白的延伸,二是对整个画面的一种神思体味 。 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谭哉?” 《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苏轼 《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3、虚境是实境的升华和灵魂,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加工。 清雍正时期的画家邹一桂:“人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此数者虚,不可能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虚者自出。”这里强调的“实者逼肖,虚者自出”,就是说,虚境要通过实境来表现。这就是“虚实相生,以实为本”。

12 (三)意境的审美特征 :韵味无穷 ,有韵外之致。
韵味是指意境中蕴含的那种咀嚼不尽的美的因素和效果。它包括情、理、意、韵、味等多种因素。 温庭筠 梦江南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柳宗元 江雪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韵外之致,从有到无,由此生成的感受超越了眼前景物和象外之象,而且进入到与人生、生命、命运意蕴相关的思考和领悟。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3 五、意境的分类 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 了两种分类方法。 (一)刘熙载分类法
中国古代文论为我们提供 了两种分类方法。 (一)刘熙载分类法 第一种是清朝刘熙载从意境的审美风格上提出的分类方法。他说: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 所谓“花鸟缠绵”,是指一种明丽鲜艳的美;“云雷奋发”是指一种热烈崇高的美;“弦泉幽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美;“雪月空明”乃 是一种和平静穆的美。 (二)王国维分类法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14 六、中国画、音乐、建筑中的意境 第一、国画家讲究“三远”
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淡。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淡者不大,此三远也。

15

16

17

18

19 第二,古建筑的意境 中国古代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物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中国古代园林中的建筑,楼、台、亭、阁都服从创造艺术意境的要求。明代计成《园志》:轩楹高爽,窗户虚邻,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

20

21

22

23

24 小结 中国文化艺术中的意境,引领着我们从有限的时空进入到无限的时空,从而对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Download ppt "第五讲 意 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