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子——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子——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子——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人生很无趣,是么?

2 “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读书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工作 “只影自怜,命寄江湖之上”         ---房子 “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        ---房子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妻子

3 他频遭贬谪, 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后人对他的评价: “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的 .” 这个人是谁?

4 定 风 波 苏 轼

5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 返回

6 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返回

7 写作背景 《东坡志林》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而这首<定风波的小序则说:“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显然,这首词是借“道中通雨”一事,来抒写作者当时“余独不觉”的心境的。这“余独不觉”不就是“泰然处之”吗? 返回

8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听录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边听边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返回

9 解词释句 ⑴芒鞋:草鞋。 ⑵吟啸:吟唱长啸,表现泰然自若的情态 ⑶料峭:形容微寒。 返回

10 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出节奏 读出情感 如:同行xíng 吟啸xiào 一蓑suō 烟雨 如: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词语的抑扬顿挫 文句的舒缓轻重

11 读 出 节 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2 整体感知 本文描绘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上阕)风雨中,我自踏雨吟啸,怡然自乐 (下阕)风雨后,蓦然回首,一片云淡风清

13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返回

14 “乃于永达里园林深僻处创书斋,吟啸其间”
----《旧唐书》卷一六四《王龟传》 “吟啸览古于江山之间” ----苏舜钦 (宋 ) 吟啸:①犹悲叹,感慨发声。②呼啸;号叫。李陵《答苏武书》有“吟啸成群,边声四起”。③吟咏,歌啸。苏轼《定风波》有“何妨吟啸且徐行”。

15 解词释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镇定态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然处之的心态。“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返回

16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返回

17 解词释句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实际上是以“竹杖芒鞋”喻指闲散江湖,以“马”喻指奔波官场,通过两者对比,隐喻闲散江湖胜过奔波官场,远离宦海险恶反觉一身轻松。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故而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返回

18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 返回

19 解词释句 “一蓑烟雨任平生。”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故而这一句是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返回

20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返回

21 解词释句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三句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返回

22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返回

23 解词释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三句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实际上,“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返回

24 闲 鉴赏形象 大家感受一下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25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
鉴赏形象 苏轼以犯人身份贬黄州,无薪俸,故租50亩荒地经营。有诗曰:“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 “闲”还可以解释为“闲趣”“闲情雅致” 。东坡不是闲得无聊之人,他是富有闲情雅致之人。

26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内容述评 这首词展现了苏轼被贬滴黄州时的基本心境:一是泰然自若、旷达处之;二是意存归隐、宽慰自解。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就是身处危难之中仍泰然自若的鲜明写照。 返回

27 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28 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29 内容述评 意存归隐是这首词的主要情感倾向。上片情怀,指向“一蓑烟雨任平生”,下片情怀,收在陶渊明的“归去”,上下一致,心意之所归都是隐逸江湖。上片说“竹杖芒鞋轻胜马”,下片说“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理相承,都表现出对官场险恶的厌弃,这无疑是作者意欲归隐的动因。而下片中的“醒”字,则隐含着诗人历经政治磨难而终于醒悟的意味。 返回

30 内容述评 在苏轼的思想体系中,儒佛道是兼容并蓄的。他祟尚老庄哲学,深受禅学影响,颂扬陶渊明的人生态度,因而在仕途上屡遭挫折后产生隐逸思想是很自然的事情。然而苏拭一生始终没有真的归隐过,这说明,即使严遭挫折,他的基本思想还是在儒家的用世观念界内。因此,对苏轼的归隐意向,只能看作是一种自我心理调节,自我心理宽慰,这充分体现出苏轼淡薄功名的宽阔胸襟和旷达通脱的人生态度。 返回

31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艺术特色 总体说来,这首词的艺术表现特点是:写眼前景,想心中事,情景交融,隐喻寄托,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具体来说,这里至少体现出三个方面的审美要素: 返回

32 艺术特色 一、写眼前景,想心中事,异质而同构
写眼前景,就是落墨于眼前所遇到的真实景物;想心中事,就是着意于心中所萦绕和所要表现的事物人情;而这两者之间则必须具有异质同构关系,以使读者能由此而想象到彼。《定风波》直接描述的是作者沙湖道中遇雨的情景,但所表现的却是苏轼被贬黄州后的境遇和心情,因而作者在进行这首词的艺术创作时是“一心二用”,即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定风波》中,沙湖道上的风风雨雨,与苏轼仕途上的政治遭遇就是异质同构关系,苏轼在道中遇时的感受,与他遭贬后的心境也是异质同构关系,而词的全部意理情致,也就含蕴在这一系列的异质同构关系中。 返回

33 艺术特色 二、若即若离,隐喻寄托 这首词的言与意之间,不是局部的一对一的直接比喻关系,而是整体性的隐喻寄托。这种整体性隐喻寄托具有若即若离的特点,而不可一一捉对坐实。例如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中,隐喻寄托着苏轼遭贬后泰然自若的情绪;在“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阳却相迎”中,隐喻寄托着作者历经坎坷后对世事更加清醒的社会人生感受;但不能说,这些都是比喻。可以说,隐喻寄托具有更多的象征意味,不过这种象征意味是若即若离、隐约而含蓄的,而词的意境美也就更多地体现在这种若即若离的朦胧之中。 返回

34 艺术特色 三、以小寓大,言外无穷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这都是即景生情、以小见大。而且这个“大”是难以穷尽的:不仅有通雨、吟啸、竹杖、芒鞋、寒风、酒醒、斜阳、晚照这一系列历历在目的自然真景,还有苏轼仕途坎坷、遭贬黄州、一蓑烟雨、超然物外等一系列在想象中展开的社会人生景象,不仅表现出苏轼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在醒悟中心仪归隐等一系列复杂而深微的情致,而且渗滤出放开眼量、洞达事理、自我调节、旷达通脱等一系列人生哲理。写眼前景有限,想心中事无限,这就是隐喻寄托所追求的艺术效果,也最终体现了这首《定风波》的成功之处。 返回

35 课后讨论 1.讨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形象?加点的词语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提示) 2.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提示) 3.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及深层含义,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提示) 返回

36 课后讨论 提示: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莫听\"、\"何妨\"、\"谁怕\"是关键词,写出了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返回

37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课后讨论 提示: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返回

38 课后讨论 提示: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返回

39 追根溯源 苏轼这种豁达胸襟的思想根源? 苏轼善于把儒家“仁者不忧”的精神同禅宗“看穿忧患”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环境,这正是他所以能处处坦然,无往而不乐的重要原因。

40 拓展阅读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这首词写得是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返回

41 《啸赋》所云:“心涤荡而无累,志离俗而飘然。”


Download ppt "一个普通现代人的一生据说是这样度过的:努力读书——拼命工作——攒钱买房子——结婚生子——供子读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