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 6 章 戰後臺灣的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發展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2
前 言 6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臺灣 由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 、 的自 主空間日益擴大,並朝著更多元的方向邁進 文化 社會
3
一、經濟發展 背景 土地改革 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混亂 1.民國38年的 「三七五減租」 內容 地租不可超過佃農收穫總量的37.5%
※以農業帶動工業 背景 戰後初期:臺灣經濟混亂 + 絕大部分的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佃農) 土地改革 1.民國38年的 地租不可超過佃農收穫總量的37.5% 「三七五減租」 內容 經濟發展:農-工、商 戰後初期,台灣經濟混亂,而「如何讓人民有飯吃」就變成政府的一大考驗。(經濟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而政府為穩定經濟,就必須先從農業下手。當時,台灣的農業有很大的阻礙與不公平。問題:絕大部分的農民沒有自己的土地,多為地主耕種,並繳交沉重的地租。 政府有感於過去因為處理農村問題失敗,而輸給中共。所以,這次在台灣大力推動全面性的土地改革。 1.375減租:即將地租的上限規定為收穫物的37.5﹪,以減輕過去佃農沈重的地租負擔,並立法律保護耕作物價格,以謀求佃農之安定。 2.公地放領:主要係利用戰後從日本人手中接收的耕地,實施佃農的土地放領轉移土地,佃農承購公地之價格訂為該耕地全年正產物總收穫量的二倍半,分十年期償還。 2.民國40年的 將公有土地出售給農民 「公地放領」
4
一、經濟發展 土地改革 內容 3.民國42年的 「耕者有其田」 政府強制收購地主的土地,分配給佃 農,讓實際耕作者擁有土地所有權。 影響
有自己的土地 3.耕者有其田:地主最多可保留水田三甲或旱田六甲。為了補償地主的損失,則用債券、股票等方式。一方面讓更多佃農可傭有自己的田地,另一方面則把地主的資金轉投入工商業,有助於工商業的進步。 年可說是台灣農業的快速成長時期,是台灣農業支援工業發展使得台灣經濟起飛的時期。由於實施「耕者有其田」,大部分農民成為自耕農,提高從農意願,採用勞工密集的耕作方式,政府大力推行農業推廣計畫,擴大生產設施,改善生產技術等配合,各種作物產量不斷提高。這一時期成長較快的有:蘆筍、高樑、香蕉、玉米、柑橘、鳳梨、大豆、麻類、樹薯、花生、洋蔥、茶葉、菸草、小麥、甘藷、稻米、洋菇及甘蔗等。 影響 使佃農逐漸成為自耕農,提高農業生產,改善農民生活
5
一、經濟發展 官員向農民宣導「耕者有其田」政策
6
使外國工業品無法在國內市場與本國產品競爭。
一、經濟發展 經濟建設 (一) 民國40年代 目的 促進國內經濟發展 策略 策略(保護) 進口替代 方法 1.扶植國內生產民生必需品為主的 2.限制 進口 從民國三十八、三十九年起,政府主導帶動台灣從農業轉型,生產以輕工業為主的進口替代產品及出口導向產品。主要製造產品包括:小型工具類、零件、傘、裝飾品、衣服(紡織加工)、農產品加工(如著名的鳳梨加工)等,多半外銷至美國 。 1954年開始,政府實施四年經濟建設計畫,這一期間共實施四期,以促進台灣工業化為目標,當時是以出口農產品所賺的外匯來進口工業原料,在國內生產,並以內銷為主,所謂以進口替代的方式發展工業,所以農業除了提供食品加工業的原料、供應大量的廉價勞工、以及出口最好的農產品—米、糖、香蕉、蘆筍、洋菇等之外,廣大的農村社會也成為當時工業產品的銷售市場,這一期間是農業對台灣經濟貢獻最大的時期。但是國內工業產品的市場狹小,於是改以出口擴張的外銷方式來發展,加上當時國際經濟的穩定,因此出口擴張的政策非常有成效,在1963年,工業生產毛額再超過農業生產。 輕工業 外國的相關產品 以高額關稅與限制進口來保護國內市場, 使外國工業品無法在國內市場與本國產品競爭。
7
一、經濟發展 在基隆港等待裝船外銷的茶葉 民國40年代,臺灣外銷的農產品主要有糖、稻米與茶葉等。
8
農產品加工外銷 香蕉、鳳梨
9
一、經濟發展 (二) 民國50年代以後 目的 為了加速經濟成長 策略 改採外銷為主的 策略 「出口導向」 作為 1.鼓勵國內外商人投資
利用廉價勞動力、政府政策,來吸引外資。 目的 為了加速經濟成長 策略 改採外銷為主的 策略 「出口導向」 作為 1.鼓勵國內外商人投資 2.民國55年起,設置 ,輸出 、 等輕工業產品,->勞力密集的輕工業。 加工出口區 食品 成衣 發展 早期除了不要讓外國來賺台灣的錢之外,接下來還要反過來讓台灣去賺外國的錢。所以,改採以外銷為主的出口導向政策。但當時台灣既缺乏資金、缺技術,有的優點就是便宜的勞力。所以必須想辦法吸引外國來投資,利用外國的資金、技術來促進台灣經濟發展。最先,政府開出許多優惠條件,吸引外國來台設廠,並設立特別的加工出口區。 而這時所發展的工業,主要是以輕工業為主(較簡單)。 吸引外資,投資我國工業發展。 中小企業因而蓬勃發展 原本以農業立足的臺灣,逐漸轉變為以工業為 主的經濟型態
10
高雄加工出口區 拓展對外貿易、吸引工業投資、引進最新技術、增加就業機會
背景:40年前,我國在推動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正逢美國經援停止,國內資金短缺,人口快速增加,農村勞力過剩。為因應上述種種迫切情勢並配合當時國家經濟發展條件的限制─缺乏大量資金與高級技術,乃決定採取先行發展勞力密集輕工業,拓展出口的突破性策略。經過近10年的研究醞釀與政策調整,終於在民國55年12月3日創建了全球第一個加工出口區-「高雄加工出口區」。 中小企業是當時主要的產業形態,而台灣製造業在此階段仍屬低階代工,缺乏技術,但因社會風氣勤勉,人民耐操肯做,「客廳即為小工廠」的家庭式代工,也是許多人提到台灣製造業時印象最深的畫面。其他如「雨傘被風吹壞」、「點耶誕燈結果起火燃燒」等電影裡經常出現對「台灣製造」的嘲諷,也描繪出當時確實沒有所謂「品質管理」可言的台灣製造業景況。 南部有加工廠,但中小企業多位在台北縣市和桃園,因此很多女工自南部北上工作,可以歌曲《孤女的願望》做為代表,歌詞如「請借問播田的田庄阿伯啊/人塊講繁華都市台北對叼去/阮就是無依偎可憐的女兒/自細漢著來離開父母的身邊/雖然無人替阮安排將來代誌/阮想要來去都市做著女工過日子/也通來安慰自己心內的稀微」等句,清楚勾勒出當時「搭上火車往北走去打拚,往南返家表達思鄉情」的時空背景。
11
台灣加工出口區分布圖
12
國際社會稱臺灣、南韓、香港和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這些地區早期都以低廉的工資、各項獎勵措施,吸引外資,促使經濟快速成長。
一、經濟發展 ◎ 亞洲四小龍 國際社會稱臺灣、南韓、香港和新加坡為亞洲四小龍。這些地區早期都以低廉的工資、各項獎勵措施,吸引外資,促使經濟快速成長。 這些地區,在早期都國民所得偏低、教育不普及。但在經過當地政府的經營規劃下,在經濟、教育、社會等層面,都出現了高度發展,其經濟成長率高追先進發展的國家。而特別的是,這四個國家在追求發展經濟的同時,並沒有出現國民所得巨大的差距(貧富差距),反而比較平均。
13
一、經濟發展 (三) 民國60年代初期 政策 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 計劃 十大建設 背景 國際石油價格高漲所產生的 能源危機=石油危機 項目
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 計劃 十大建設 基礎公共建設工程 背景 國際石油價格高漲所產生的 能源危機=石油危機 項目 6項 、3項 、1項 交通建設 重工業 電力建設 民國60年代,台灣外交面臨巨大困境,清楚明白以前的反共復國是沒有希望了,只有重視台灣、建設台灣才有前途。但台灣當時基礎建設嚴重不足,而在工資不斷上漲之下,傳統的勞力密集工業也不管用了(沒有競爭力)。而更糟的是,當時全世界正面臨的嚴重的[能源危機],台灣必須有所突破。 所以,自六零年代開始,台灣推動十大建設,改善全體的經濟環境。而十大建設,不只增加了許多的工作機會、改善交通,也帶動各行各業的復興。 成效 帶動國內景氣的復甦 加強基礎建設、便利交通、增加就業機會 ※十大建設
14
一、經濟發展 ◎ 能源危機 民國60年代,世界重要的石油產區––中東地區爆發戰爭,國際油價暴漲,嚴重衝擊全球經濟,引發了兩次能源危機。
15
一、經濟發展 十大建設分布圖
16
農業->勞力密集輕工業->高科技、高資本產業
一、經濟發展 (四) 民國70年代以後 策略:推動 「產業升級」 作為:1.以 為製造重心 2.全力發展 、 等高科技產業 新竹科學工業園區 資訊 電子 目的:促使經濟轉型 農業->勞力密集輕工業->高科技、高資本產業 ※動畫:從台灣看世界
17
一、經濟發展 新竹科學園區 圖為高科技人員穿著無塵衣工作的情景。
18
藉由亞太地區各政府間的對話與協商,帶動該地區的經濟成長
一、經濟發展 藉由亞太地區各政府間的對話與協商,帶動該地區的經濟成長 (五) 民國80年代以後 目標:貿易市場朝向自由化、國際化 作為:1.民國80年,加入 「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APEC 2.民國91年,加入 「世界貿易組織」 WTO
19
一、經濟發展 我國加入WTO 圖為當時經濟部長林信義簽署入會文件的歷史性畫面
20
一、經濟發展 經貿環境開放的影響 日後經濟發展課題 衝擊國內傳統產業 1.本土農產遭遇進口產品的強勢競爭 2.產業為 、 難題,
2.產業為 、 難題, 紛紛前往中國大陸等地投資設廠或雇用外籍 勞工 降低製造成本 解決勞力不足 農業衝擊:米、米酒(白米炸彈客~楊儒門) 日後經濟發展課題 如何在穩定的前提下持續發展經濟
21
本土農產品的衝擊 白米炸彈客 農委會表示,加入WTO後,關稅要降低,大概由20%降到12.9%,還有市場要比以前更開放,以前禁止進口的,現在都不能再禁止進口了。依照協商結果,加入WTO之後,除稻米採限量進口,花生、糖等22類農產品採關稅配額進口,蘋果、桃子等18種農產品,則將完全開放自由進口,對本土農業,將造成衝擊。 在整體來講,加入WTO第一年,台灣農業產值會降低,估計總產值要降低247億左右。但是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表示,就總體來看,加入WTO以後的農業產值,會減少10%,就將近400億元。 揚儒門事件:從2003年11月13日開始到2004年11月12日,接連發現了16起在明顯的公共空間,放置著紙盒外包裝上貼有「炸彈、勿按、一不要進口稻米、二政府要照顧人民」字樣的盒裝物。由於字條清晰地警示為「炸彈」,經路人報警、除爆小組拆除後發現,每一次疑似「炸彈」的盒裝物中均附有白米一包、以及或有假雷管、或有鉛錘、釣魚線、微量火藥等等不同組合成分的「恐嚇物」。楊儒門原為一彰化縣二林鎮農家子弟,是一個對社會充滿熱情的青年,有感於這些年來農家的衰敗於政府對其的漠視,因此起身試法,對社會發出抗議之聲為台灣農民請命。楊儒門的出現為台灣的農民爭取到發聲的機會,對台灣農業最大的影響包括兩點:首先,為農民與大眾開起了對話。雖然一連串的炸彈事件造成了人民的恐慌,但是也因為此次的事件,讓社會正視到農民的困境,不過也為台灣的農業未來給了一絲的機會。其次,參與中華民國政府加入 WTO談判的農業經濟學家賴幸媛立委,曾以「楊儒門事件」在台灣WTO的農業談判上做為一籌碼。賴幸媛表示,由於當時談判時,出現了「白米炸彈」,才讓美方妥協,不再強逼我國提高進口上限,不再強逼我國取消對美國的「配額外關稅」。楊儒門事件對公共利益產生一定效果,阻擋30萬戶農民生計的威脅。
22
農產品升級 蘭花(花卉品種改良)
23
一、經濟發展 舉例:康師傅泡麵 在中國蘇州投資設廠的臺資企業(台商)
24
一、經濟發展 參閱第108頁圖2-6-3,請問: 1.十大建設中,哪些是屬於交通方面的建設? 請勾選
□臺中港 □蘇澳港 □大煉鋼廠 □北迴鐵路 □中國造船廠 □鐵路電氣化 □核能發電廠 □中山高速公路 □石油化學工業 □中正國際機場 2.十大建設中,中國造船廠與中正國際機場已經改名。中國造船廠已改名為「臺灣國際造船公司」,你知道中正國際機場現在的名稱嗎? 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25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文化 (一) 戰後初期~中華民國政府遷臺 1.大力推廣中華文化,清除日治時期留下的殖民文化氣息
中華文化成為主流 2.西方文化傳入 (與美國關係良好) 形成另一種重要的臺灣文化風貌
26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國劇 原稱「京劇」,盛行於中國北方。政府遷臺後,為推廣中華文化,改稱「國劇」
27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我要說國語 國語指的就是「北京話」,政府希望透過教育體系來推廣國語,規定學校須用國語進行教學,嚴禁使用方言。
28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美式迷你風 美式時尚隨著美國文化進入臺灣,民間開始流行起牛仔褲、長筒靴、露背裝及迷你裙,影響所及,連中式旗袍的裙襬也縮短到膝蓋以上。圖為李梅樹的油畫作品梳妝。
29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鄉土文學運動 (二) 民國60、70年代 背景 內政、外交、經濟上出現問題 內涵 關懷本地人民的生活,強調
鄉土情感 發展 民國70年代以後,政治、社會逐漸開放 ,文化發展呈現豐富多樣的特色, 尤其獲得更多的重視。 本土 文化 文學轉變: (昔)反共懷鄉文學 鄉土文學
30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 鄉土文學 民國60年代左右,一些作家以臺灣的鄉土民情為題材,關注農民、勞工等小人物的遭遇,形成一股「鄉土文學」的寫作風氣。 重要作家與作品包括黃春明的兒子的大玩偶、王拓的金水嬸等。
31
文學的轉變 懷鄉文學 鄉土文學 文學的轉變:從懷鄉文學轉變成鄉土文學
32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教育 發 展 1.遷臺初期 義務教育僅限於國小階段的六年 2.民國57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最早義務教育:日治1943 發 展 1.遷臺初期 義務教育僅限於國小階段的六年 2.民國57年,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有助於提升就業人口的素質 3.解嚴後教改措施 1.重視母語 落實校園民主化 2.鄉土教學 入學管道多元化 4.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 培養學生所需的基本能力
33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文化的傳承 近年來,臺灣開始重視母語的學習。圖為阿美族的母語教學
34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民國50年代參加大學聯考的考生 「一試定終身」的聯考制度,在教育改革之後被廢除,改為多元化入學。
35
二、朝向多元發展的文化與教育 ◎ 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民國57學年度起,國民義務教育從6年延伸為9年,小學生不用參加升學考試,便可直升國中。
36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人口變動與都市化現象 (一) 人口變動 1.戰後初期:約有600萬人口 人口迅速增加
2.政府遷臺帶來一百多萬軍民(社會增加) 3.醫療衛生的改善 家庭計畫 政府積極推行「 」 希望有效減輕人口壓力 家庭計畫 1.出生率降低 2.老年人口比例增加老齡化 少子化 未來難題
37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家庭計畫文宣 圖為民國60年代,政府推行家庭計畫的文宣,鼓勵適當的生育。
38
中共~一胎化政策 正負面影響
39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戰後臺灣歷年的人口自然增加率
臺灣人口死亡率因衛生條件改善而下降,出生率則持續上升,使人口不斷增加,其後政府推行家庭計畫,人口增加率才開始下降。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
40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少子化 近年來由於出生率逐漸降低,出現了「少子化」現象,造成部分學校學生人數愈來愈少。
41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二) 都市化現象 人口集中都市:1. 擁有較多的工作機會 2. 生活便利 空氣汙染 都市問題: 1. 2. 3. 噪音
城鄉差距
42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走向開放社會 背景 1. 、 提高 2.民國70年代,各種新興的 形成 風潮 經濟發展 社會自主意識 社會運動 社會福利
、 提高 2.民國70年代,各種新興的 形成 風潮 經濟發展 社會自主意識 社會運動 社會福利 1.逐漸重視 、 等弱勢者的權益與社會福利措施 2.民國84年正式實施 老人 兒童 全民健康保險
43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關注原住民問題 背景 1.民國70年代社會運動蓬勃發展 2.原住民走上街頭,要求政府重視原住民 的權益。 「原住民族」
內容 1.民國86年, 的名稱正式入憲 2.民國94年,政府制定 「原住民族」 原住民族基本法 確認其自治權,原住民的基本權益取得法律保障。
44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原住民正名運動 圖為民國83年的原住民正名運動現場。同年,政府修憲,將「山胞」改稱「原住民」。
45
原住民名稱演變
46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外籍配偶與外籍勞工 替臺灣社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新課題 如何結合多元族群的文化特色,使臺灣社會更為開放、更具包容力
47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戰後臺灣經濟、社會大事記 民國 大 事 38年 實施三七五減租。 80年 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40年 實施公地放領。
大 事 38年 實施三七五減租。 80年 加入亞太經濟合作會議 40年 實施公地放領。 83年 修憲,將山胞改稱原住民。 42年 實施耕者有其田。 84年 實施全民健保。 55年 開始設置加工出口區 86年 修憲,將原住民改稱原住民族。 57年 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 9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62年 政府開始推動十大建設
48
三、重要的社會變遷 60多年來,臺灣負擔龐大國防經費,但經濟發展仍然迅速,有人稱之為「經濟奇蹟」。促成臺灣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很多,下列因素,請你指出哪些是正確的敘述。 □1.早年美國的援助。 □2.臺灣自然資源豐富。 □3.土地改革發揮效用。 □4.政府獎勵,吸引外資。 □5.國防經費提高,促進經濟發展。 □6.教育普及,有助於提升就業人 口的素質。 V V V V
49
好站連結 1.臺灣社會人文電子影音數位博物館, http://proj1.sinica.edu.tw/~video/
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與中央研究院共同主持,為臺灣 紀錄片建置資料庫查詢檢索系統。 2.臺灣研究網路化, 將中央研究院有關臺灣的研究,透過電腦網路提供社 會大眾參考利用。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