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聖道分相應.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聖道分相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聖道分相應

2 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如實知者,是則正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於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於邪見;起於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 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於善、不善法如 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淨,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聖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聖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70 ★如實知:諸法緣起,了解諸法緣起這是總相. 因為緣起為無常,苦,空,無我的本性. 在大乘經典裡講緣起甚深不是一般能夠了解,因為緣起的相,變化無窮無盡,一個人 怎麼可能如實知諸法的緣起. 在禪宗方面是見性,見到無常苦空的性就是如實知. ★正見:對解脫道而言從緣起總則裡面去覺悟,無常,苦,空,無我的共通性,這種特質稱為正見. ★緣起,非緣起皆如實知:眾生很多觀念跟緣起不相應,這種觀念,是邪知邪見,是非緣起的.

3 ★正志:從正見而立志(選擇生命的方向)就是正志,也就是順著正見宏法利生處世.
則以出離、內銷為主(非外延,安住). ★正語:以正見來過生活,而表現在 口 ★正業:以正見來過生活,而表現在 意 ★正命:以正見來過生活,而表現在 身 ★正念:念念與法相應 ★正定:由戒生定,能把我們的生活調理得比較如法,比較沒有煩惱了,便能得初步的安 定然後才能進一步去修更專精的禪定 ★以蓋房子為例:藍圖 →比喻正見 施工建材→比喻正志 建粗胚 →比喻正語、正業、正命 細部裝潢→比喻正念、正定 所以修行是由外而內,不是由內而外

4 邪見譬如苦果種 邪見譬如苦果種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何等為向邪者,違於法,不樂於法?若邪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彼皆隨順,一切得不愛果,不念、不可意果。所以者何?惡見謂邪見,邪見者起邪志、邪語、邪業、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譬如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一切悉苦。 何等為向正者,樂於法,不違於法?若正見人,身業如所見,口業如所見,若思、若欲、若願、若為,悉皆隨順,彼一切得可愛、可念、可意果。所以者何?善見謂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乃至正定。譬如甘蔗、稻、麥、蒲桃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地味、水味、火味、風味,彼一切味悉甜美。」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94 ~ p.395 ★ 一個人,一生的幸福安樂,其實是決定於他的觀念 ★ 故人生最切要的事,既不是趕快成家立業,也不是趕快去工作討生活,而是先建立,正 確的人生觀。 ★ 雖然這經文內容,說苦果種著地中,隨時溉灌,彼得果一切悉苦,但以修學佛法故,即能轉識成智也

5 ★正志: 從「無常、苦、空、無我」的覺悟,
云何為正見,乃至正定 云何為正見,乃至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何等為正見?謂說有施,有說,有齋;有善行,有惡行,有善惡行果報;有此世,有他世;有父母,有眾生生;有阿羅漢善到、善向,有此世、他世,自知作證具足住: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何等為正志?謂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何等為正語?謂離妄語,離兩舌,離惡口,離綺語。何等為正業?謂離殺、盜、淫。何等為正命?謂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非不如法。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何等為正念?謂念、隨順念,不妄不虛。何等為正定?謂住心不亂,堅固攝持,寂止、三昧、一心。」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389 ~ p.390 ★正志: 從「無常、苦、空、無我」的覺悟, 而重新抉擇生命的目標 . 經中乃以「出要志,無恚志,不害志」, 就是從內銷而完成出離者 解脫道 而言 ★非正志:從「常樂我淨」的偏執而立的志 從外延的習性而求有所得者, ★正方便:經文=>何等為正方便?謂欲精進,方便出離,勤競堪能,常行不退 就是修觀的方法,在練習後,能漸,消盡,貪,瞋,慢,疑,等妄念 ->與正念相應 若正念能持續不斷,->即成正定(及為修定的方法) . 修觀要素:1.之前要有修行的欲望或動機 2.要選定方法與方法確認 3.勤加練習

6 ★正見有兩種:一是世間正見,一是出世間正見
正見有二種 正見有二種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與世尊面相問訊慰勞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曇!所謂正見者,何等為正見?」佛告婆羅門;「正見有二種:有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有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何等為正見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於法選擇、分別、求覺、巧便、黠慧、觀察,是名正見。」佛說此經已,生聞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 ★正見有兩種:一是世間正見,一是出世間正見 何等為正見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謂正見有施,有說,有齋,乃至自知不受後有, 自知不受後有:是出世間,而非世間也

7 出世間正業:心行處滅;以「不務」為「正業」
出世間正見:肯定無我而有解脫乘 出世間精進:以內銷為主 世間正見:肯定因果,而有人天乘 世間精進:以外延為主 出世間正志:發出離心,而逆生死道 出世間正念:以「無念」為正念。 世間正志:發增上心,而趨善避惡 世間正念:不離當下的方法 出世間正語:非法不說,語言道斷 世間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 綺語 出世間正定:無所住心─滅盡定 世間正定:住於一心─四禪 出世間正業:心行處滅;以「不務」為「正業」 世間正業:離殺、盜、淫 出世正命:無我即無命,不貪生怕死 世間正命: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湯藥; 有正當的職業。 以法得供養,而非下口食.仰口食. 方口食.維口食 八聖道: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八聖道有分世間八聖道與出世間八聖道

8 *逆生死流 世間正見:肯定因果,而有人天乘 *肯定因果 出世正見:肯定無我,而有解脫乘 *肯定世間有凡、有聖 *肯定無我
*故從肯定因果,而勸善斷惡者, 便稱為世間正見 出世正見:肯定無我,而有解脫乘 *肯定無我 *趨向解脫道 解脫道 因果跟無我,其實不衝突。為若從「因果」中,更進一步去分析探究,便能確認其唯無我也。 所以世間正見跟出世間正見,基本上只是層次的差別,而非相異的兩端。 世間正志:發增上心,而趨善避惡 *從人天乘的知見而發增上心 *努力地趨善避惡 *好求更好,多求更多。既要賺 更多的錢,也要行更多的善 *順生死流 *多數的宗教也都是勸善避惡的 出世正志:發出離心,而逆生死道 *發出離心,要了生死苦 *逆生死流 解脫道

9 出世正業:心行處滅;以「不務」為「正業」 *如有心去做,或作意而為者,乃都是造業 有業即非出世正業 無心、不作意,才能不造業,即是心行處滅
出世正語:非法不說,語言道斷 *是非法不說。合法的才說 *一切乃以法為依歸,而來評定是正語、 非正語. *維摩詰經》,其中有文殊菩薩跟維摩詰論 何謂不二法門?時維摩詰乃默然無言 故言語道斷,才是出世間正語也。 世間正語:離「妄語.兩舌. 惡口.綺語」 解脫道 出世正業:心行處滅;以「不務」為「正業」 *如有心去做,或作意而為者,乃都是造業 有業即非出世正業 無心、不作意,才能不造業,即是心行處滅 有心、作意,稱為務 *無心、不作意,才能不務。所以必 「不務」才為「正業」也。 世間正業:離殺、盜、淫 解脫道

10 世間正命:如法求衣服、飲食、臥具、 湯藥;有正當的職業。 以法得供養,而非下口食. 仰口食.方口食.維口食。
* 就在家居士而言就是有正當的職業 佛法而言,還得非殺、盜、淫、妄、 酒等行業,才能稱之為世間正命 *就出家眾而言,以法得供養,不 管以自修或弘法,而得到飲食、 衣服等供養,才稱為世間正命 出世正命:無我即無命,不貪生怕死 *如法得供養的當下,還貪生怕死, 乃非正命也 *得從覺悟無我、修證無我, 才能有出世間正命。於是 有沒有供養便都不是問題了, 解脫道 下口時:種植砍樹、撈捕魚 獵、養殖畜牧,調合湯藥,採集各種藥草 仰口食:仰觀星宿、推步日月盈虛,研究風雨、雷電等 方口食:諂媚權門,阿諛富豪,通使四方,巧言曲求以營生 維口食:施放各種巫術咒術

11 世間精進:以外延為主 *有所得為方便而精進努力者, 就是世間精進 *譬如蓋房子,很努力去蓋, 便是精進 *有所得為目標而精進努力者,
都是世間精進 *外延和安住為取向的止觀 法門,便還是世間精進 出世精進:以內銷為主 以內銷為目標 內銷我執、貪瞋慢疑等 解脫道 世間正念:不離當下的方法 * 廣義來講,跟世間正見相應的 一切念,都稱為世間正念 *就修行止觀而言,當下的方法 (如念佛,數習…)才是正念 *有方法可用,還是世間正念 出世正念:與無我、出離相應,才是正念 *無念:前後繼斷,能索雙滅 *四念處,也是正念也 解脫道 精進,也就是正方便,修行的方法

12 ★一般人講八正道把出世間八正道與世間八正道一起講,造成混淆不清
世間正定:住於一心─四禪 *能夠用方法,用到最後進入一心 境界,這即稱為世間正定 *大致是以四禪為四標 出世正定:無所住心─滅盡定 *心無所住,才是出世間正定 *一切境界對他都無所謂。 故心無所住 * 也就是滅盡定的意思 解脫道 ★一般人講八正道把出世間八正道與世間八正道一起講,造成混淆不清 因此把世間的八正道跟出世間的八正道,說明清楚。以免在論說八正道時, 常將兩者混為一談,這樣一看就能斷定:這是世間的,還是出世間的。 免得說四禪為正定,或說四念處為正念。真是愈搞愈不清楚

13 學相應

14 ★在佛法修行的架構中,還可有另一種歸納方式,即「戒定慧」三學 意學,就是心學,而心學就是定學也
三學具足 三學具足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三學,何等為三?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何等為增上戒學?若比丘住於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見微細罪則生怖畏,受持學戒。何等為增上意學?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乃至第四禪具足住。何等為增上慧學?是比丘此苦聖諦如實知,集、滅、道聖諦如實知,是名增上慧學。」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三學具足者,是比丘正行,增上戒心慧,三法勤精進。 勇猛堅固城,常守護諸根,如晝如其夜,如夜亦如晝, 如前如其後,如後亦如前,如上如其下,如下亦如上。 無量諸三昧,映一切諸方,是說為覺跡,第一清涼集。 捨離無明諍,其心善解脫,我為世間覺,明行悉具足。 正念不忘住,其心得解脫,身壞而命終,如燈盡火滅。」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31 ~ p.432 ★在佛法修行的架構中,還可有另一種歸納方式,即「戒定慧」三學 意學,就是心學,而心學就是定學也

15 ★在律典中說到「制戒的因緣」,也是:所謂1.攝僧,2.極攝僧,3.不信者信,
學戒多福利 學戒多福利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學戒多福利,住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為增上。若比丘學戒福利,智慧為上,解脫堅固,念增上已,令三學滿足。 諸比丘!何等為學戒隨福利?謂大師為諸聲聞制戒:所謂攝僧,極攝僧,不信者信,信者增其信,調伏惡人,慚愧者得樂住,現法防護有漏,未來得正對治,令梵行久住。如是學戒者行堅固戒,恆戒,常行戒,受持學戒,是名比丘戒福利。 何等智慧為上?謂大師為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若安慰,若安樂,若安慰安樂。如是於彼彼法、彼彼處,智慧觀察,是名比丘智慧為上。 何等為解脫堅固?謂大師為諸聲聞說法,大悲哀愍,以義饒益,安慰安樂。如是說彼彼法,如是彼處得解脫樂,是名比丘堅固解脫。 何等為比丘念增上?未滿足戒身者,專心繫念安住;未觀察者,於彼彼處智慧繫念安住;已觀察者,於彼彼處重念安住;未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已觸法者,於彼彼處解脫念安住,是名比丘正念增上。」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學戒隨福利,專思三昧禪,智慧為最上, 現生最後邊,牟尼持後邊,降魔度彼岸。」 佛說是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38 ~ p.440 ★在律典中說到「制戒的因緣」,也是:所謂1.攝僧,2.極攝僧,3.不信者信, 4.信者增其信,5.調伏惡人,6.慚愧者得樂住,7.現法防護有漏,8.未來得正對治, 9.令梵行久住 ,九個原因 ★釋迦牟尼佛制戒兩個重點 :一是為個人的解脫,二是為教團能夠長久住世

16 ★廣義的律,包括:犍度及行儀 ,犍度:是指團體的規約及互動關係(倫理)
如有衣食住行,該怎麼處理的規章。 也有什麼程度者,得為人師。什麼人不 應剃度等規定 行儀:乃有分止持及作持 止持:是不可以做的, 作持:是應該做的 。 像我們生病時去看醫生,醫生為你開藥方, 警告你當有什麼禁忌,藥方是作持,禁忌是 止持 ★對佛教的戒律,很多人便以為是外鑠的,是增加束縛的, 其實非也。因為戒律的授與守,乃依因果而論。為了完成某種目標, 必須配合因果的關係,而有當做與不當做的, 因此戒,不是為佛規定,故我不得不遵守;而是為了完成自度度人的目標, 而不得不奉行也。 這就是戒律的基本原則。用前述,看病與用電腦的例子作比喻, 便很清楚了。

17 ★止持中,又可分:1.性戒.2.遮戒.3.避嫌疑戒.4.順風俗戒
一、性戒:乃是本就不可做的,如殺盜淫妄等。 故性戒,是共世間的道德規範 二、遮戒:雖本身未必是過,但為了防患可能的過錯,而守的戒也。 譬如飲酒戒,即是遮戒。因若飲酒,怕失去理智而犯性戒, 所以制不得飲酒戒。 三、避嫌疑戒:比如一對男女在房間內共夜,雖沒有人知道他們曾作什麼? 但別人總覺得有嫌疑。於是為避免他人的譏嫌,而當守的戒也 四、順風俗戒:這是我歸納的。因為每個地方、每個民族裡, 都有他們一向的風俗習慣。於是為了順應當地的風俗習慣, 就得遵行某些行為規範所以,這些戒律如移到別的地方 別的民族,就沒什麼意義 例如當時印度,把一切植物稱為「鬼神村」。因為他們認為既植物也有生命, 且還有很多非人寄居著。所以在佛教戒律中,也是嚴格禁止砍伐樹木的。 但這樣的觀念卻不存在於中國,所以百丈大師建叢林時,便既伐樹,也下田。 ★時至今日,觀念、行為和風俗習慣,乃與佛陀當時差異更大!於是當如何 抉擇取捨?便須有更大的智慧才行 ★法與律為一體的兩面。故光論法而無戒行,則理不能落實。 光執律而昧理法,則易固執不通。

18 ★戒律的真精神,乃在於降伏我慢及貪瞋痴也。但很多人不瞭解戒律的真精神
★所謂法者,上與解脫道相應,下與器世間無礙 云何與解脫道相應呢?不起我執與法執。下與器世間無礙, 如能去除我執與法執,便能跟世間、跟眾生,達成更大的和諧 與安樂 ★戒律的真精神,乃在於降伏我慢及貪瞋痴也。但很多人不瞭解戒律的真精神 而在堅持戒相的當下,其實已是我執跟貪瞋痴矣!所以此間如何拿捏? 不是光專研《律典》就能明白的。因如於修證上沒有較深入的體會, 則我執與法執還橫梗如山,便不可能拿捏得恰到好處也。便很容易在堅持戒相中, 與人對立、衝突,而製造出更多的煩惱來。而在堅持戒相的當下,既我執在, 也法執在。所以表面上似守戒嚴謹,其實正犯戒哩! 例如:日中一食,主要為戒「貪吃 ,另外當時的僧眾,每天禪坐用功的時間都很長, 因此一天吃一頓也就夠了。於是當什麼時候吃,最當然是在中午前後 現代人卻把「日中」定義為中午十二點 ,故以一定要在中午十二點以前 用畢飲食,是為守「日中一食」戒,根本是錯解律義

19 ★耕耘技術的好壞,也關係著收穫的多少。故不只當耕耘,並且要專精於耕耘的技術,
譬如田夫,隨時善作三種田 譬如田夫,隨時善作三種田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譬如田夫,有三種作田,隨時善作。何等為三?謂彼田夫隨時耕磨,隨時溉灌,隨時下種。彼田夫隨時耕磨、溉灌、下種已,不作是念:欲令今日生長,今日果實,今日成熟,若明日、後日也。諸比丘!然彼種子已入地中,則自隨時生長,果實成熟。如是比丘於此三學,隨時善學,謂善戒學,善意學,善慧學已,不作是念:欲令我今日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若明日,若後日。然彼已隨時增上戒學,增上意學,增上慧學已,隨彼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 譬如比丘!伏雞生卵,若十乃至十二,隨時消息冷暖愛護。彼伏雞不作是念:我今日,若明日、後日,當以口啄,若以爪刮,令其兒安隱得生。然其伏雞善伏其子,愛護隨時,其子自然安隱得生。如是比丘!善學三學,隨其時節,自得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40 ~ p.441 ★三種田,乃戒定慧三學 ★既耕耘是為了收穫;那能只問耕耘,而不問收穫呢? ★耕耘技術的好壞,也關係著收穫的多少。故不只當耕耘,並且要專精於耕耘的技術, 才能有好收穫也。

20 安那般那相應

21 ★但我覺得:那是不太可能的事。云何會有「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
說法因緣 說法因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剛聚落,跋求摩河側薩羅梨林中。爾時世尊為諸比丘說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言:「諸比丘!修不淨觀、多修習者,得大果、大福利。」時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或以刀自殺,或服毒藥,或繩自絞,投巖自殺,或令餘比丘殺。有異比丘,極生厭患惡露不淨,至鹿林梵志子所,語鹿林梵志子言:「賢首!汝能殺我者,衣、缽屬汝。」時鹿林梵志子,即殺彼比丘,持刀至跋求摩河邊洗刀。 時有魔天,住於空中,讚鹿林梵志子言:「善哉!賢首!汝得無量功德,能令諸沙門釋子持戒有德者,未度者度,末脫者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諸長利衣缽雜物,悉皆屬汝。」時鹿林梵志子,聞讚歎已,增惡邪見,作是念:我今真實大作福德,令沙門釋子持戒功德者,未度者度,未脫者脫,末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衣缽雜物,悉皆屬我。於是手執利刀,循諸房舍,諸經行處,別房、禪房,見諸比丘,作如是言:「何等沙門持戒有德,未度者我能令度,未脫者令脫,未穌息者令得穌息,未涅槃令得涅槃。」時有諸比丘厭患身者,皆出房舍,語鹿林梵志子言:「我未得度,汝當度我!我未得脫,汝當脫我!我未得穌息,汝當令我得穌息!我未得涅槃,汝當令我得涅槃!」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次第乃至殺六十人。 爾時世尊至十五日說戒時,於眾僧前坐。告尊者阿難:「何因、何緣,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阿難白佛言:「世尊為諸比丘說修不淨觀,讚歎不淨觀,諸比丘修不淨觀已,極厭患身,廣說乃至殺六十比丘。世尊!以是因緣故,令諸比丘轉少、轉減、轉盡。唯願世尊,更說餘法,令諸比丘聞已,勤修智慧,樂受正法,樂住正法!」佛告阿難:「是故我今次第說住微細住,隨順開覺。已起、未起惡不善法,速令休息,如天大雨,起、未起塵,能令休息。阿難!何等為微細住?謂安那般那念住。」阿難白佛:「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念住?」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此經乃說:初教導「安那般那」之因緣。 ★但我覺得:那是不太可能的事。云何會有「時鹿林梵志子,即以利刀殺彼比丘, 次第乃至殺六十人。」又佛陀怎可能要待十五日說戒時,才知道有這回事! 尤其最後:佛告阿難:「若比丘依止聚落,如前廣說,乃至如滅出息念而學。」 便已明白昭示:這不是最初教導「安那般那」之因緣。

22 ★ 「安那般那」以調呼吸為方便而修定,是當時印度宗教共通的修行法門,
★我覺得這部經根本就是偽經。為什麼呢? 第一、我相信佛陀教不淨觀,不會教到每個人都厭世到要去自殺的地步。 當今也有南傳比丘在修不淨觀,又有幾個修到想自殺呢? 第二、在同精舍裡,已經有六十位比丘死掉了,佛陀竟還不知道。且到說戒日, 才裝聾作啞地問東問西,這不是太混了嗎?以前只要有人在作無益的戲論, 祂用天耳一聽,馬上去教訓一頓;而這次竟這麼差勁,已死了六十餘人, 都還不知道。 ★ 「安那般那」以調呼吸為方便而修定,是當時印度宗教共通的修行法門, 根本不用釋迦牟尼佛再來特別教授。目犍連、舍利弗初為外道門徒時, 可能就已修得很純熟了,何需要佛陀再來特別叮嚀教授?更不需要等死了 六十餘人後,再來教授。 ★佛陀最初說法,應以內銷為主,而非修定。因為最初的外道弟子,基本上修定的 功夫都已不錯了,故不需要再教修定。而後來因有些弟子定功不行,才需要再教 修定法門;因此才有更教授安那般那的因緣

23 五法修安那般那 五法修安那般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五法多所饒益,修安那般那念。何等為五?住於淨戒,波羅提木叉律儀,威儀、行處具足,於微細罪能生怖畏,受持學戒,是名第一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復次,比丘!少欲、少事、少務,是名二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第三、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第四、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第五、空閑林中,離諸憒鬧。是名五法多所饒益,修習安那般那念。」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12 ★於天台小止觀中說「欲修止觀者,要先外具五緣。」 1.持戒清淨。2.衣食具足。3.得閒居靜處。4.息諸緣務。5.近善知識 與五法修安那般那類似 ★住於淨戒 一個人要修定,必把生活的部分先調理好,才能安心入坐。所以「從戒生定」的戒, 乃是指廣義地將生活,調理得妥當安樂,才能進一步去修習禪定也。 ★ 「少欲、少事、少務」 很多人都很忙,然忙到什麼時候,才能忙完呢?除非你放得下,否則永遠忙不完。 因此,能少欲知足,便是修定條件之二也。

24 ★飲食知量,多少得中,不為飲食起求欲想,精勤思惟
★初夜後夜,不著睡眠,精勤思惟。 ★空閑林中,離諸憒鬧。 這都是在修習安那般那前,當先具備的條件。

25 修習安那般那 修習安那般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若比丘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者,得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 何等為修習安那般那念,多修習已,身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是比丘,若依聚落、城邑止住,晨朝著衣持缽,入村乞食,善護其身,守諸根門,善繫心住。乞食已,還住處,舉衣缽,洗足已。或入林中、閑房、樹下,或空露地,端身正坐,繫念面前,斷世貪愛,離欲清淨;瞋恚、睡眠、掉悔、疑斷,度諸疑惑,於諸善法心得決定。遠離五蓋煩惱,於心令慧力羸,為障礙分,不趣涅槃。 念於內息,繫念善學;念於外息,繫念善學。息長,息短。覺知一切身入息,於一切身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出息,於一切身出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入息,於一切身行息入息善學。覺知一切身行息出息,於一切身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喜、覺知樂,覺知心行;覺知心行息入息,於覺知心行息入息善學;覺知心行息出息,於覺知心行息出息善學。 覺知心、覺知心悅、覺知心定;覺知心解脫入息,於覺知心解脫入息善學;覺知心解脫出息,於覺知心解脫出息善學。 觀察無常、觀察斷、觀察無欲,觀察滅入息,於觀察滅入息善學;觀察滅出息,於觀察滅出息善學。是名修安那般那念,身止息,心止息,有覺有觀,寂滅,純一,明分想修習滿足。」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12 ~ p.413

26 ★云何修習安那般那?其實就是「隨息」也! 「安那般那」其實就是《小止觀》中的隨息,而不是數息。是看著呼吸的 變化而不去數數字.
★ 而息有外息與內息。而隨者,默照而已! 然隨息還可分為:一、隨外息:只注意鼻端,而看著呼吸的進出變化,這是比較 粗淺的 二、隨內息:氣從鼻端吸進去之後,注意力就跟著它走,氣到 那裡,注意力就跟到那裡。於是有些部位會覺得冷,有些部位會覺得熱,有些部 位乃比較悶脹,有些部位乃比較舒暢。氣在全身的途徑和覺受,都能清楚地觀 照,乃稱為安那般那。故不只是隨外息,而且也隨內息也 至於何謂「隨」呢?就是默照而已!只是看著它,而不可導引它往東往西,也不預 期著下面會有什麼變化?只是作個旁觀者而已。大致而言,數息法較緊,故妄念 也較少而隨息法較鬆,雖有一點妄念,但也不會太多 ★但若只是「隨息」,則共外道法爾!云何能解脫呢? ★因此必由「觀相見性」才是佛法,見何等性?無常.無我性 ★以見性故,而能放下出離,故成解脫道。 ★故十六特勝之末曰:無常.離欲.滅盡.解脫 但如止於「隨息」而已,那僅是共外道法,而不是佛法。要從隨息中,更進一步能 觀相見性」才是佛法。見何等性?見無常性、無我性。以見性故 而能放下出離,故相應於解脫道。故「十六特勝」之末曰:無常.離欲.滅盡. 解脫。這才是佛法的特勝處也。

27 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坐禪 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坐禪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一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諸比丘勿復往來,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爾時世尊作是語已,即二月坐禪,無一比丘敢往來者,唯除送食及布薩時。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從禪覺,於比丘僧前坐,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云何坐禪?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我悉知已,我時作是念:此則粗思惟住。 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當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即更入微細思惟,多住而住。時有三天子,極上妙色,過夜來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門瞿曇時到。復有一天子言:此非時到,是時向至。第三天子言:非為時到,亦非時向至,此則修住,是阿羅訶寂滅耳。」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聖住,天住,梵住,學住,無學住,如來住,學人所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無學人現法樂住者,謂安那般那念,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是聖住,天住,梵住,乃至無學現法樂住。」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18 ★這部經乃說「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坐禪。」雖能「更修餘微細修住而住」 本質上卻是外道法爾!然後再以三天子的論說作證,卻是愈論說,愈南轅北轍矣! 這部經是說:有一次佛陀告訴徒眾,祂要於兩個月內專心坐禪。而於這兩個月內, 竟修什麼法門呢?乃安那般那也 如來於二月中,以安那般那而坐禪。雖能「更修餘微細住」,但本質上卻還是外道法爾 !因此,這部經典也是有問題的。因為它說:如來於兩個月間,修來修去, 都是在修外道禪爾。然後再以三天子的論說作證,真是愈說,愈南轅北轍矣!

28 ★這部經文字雖長,但也未將「如何從安那般那,進修四念處?」說得很清楚。
從安那般那,精修四念處 從安那般那,精修四念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金毘羅聚落金毘林中。爾時世尊告尊者金毘羅:「我今當說精勤修習四念處。諦聽,善思,當為汝說。」爾時尊者金毘羅,默然住。如是再三。爾時尊者阿難語尊者金毘羅:「今大師告汝!」如是三說。尊者金毘羅語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阿難!我已知,尊者瞿曇!」爾時尊者阿難白佛言:「世尊!是時,唯願為諸比丘,說精勤修四念處,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阿難:「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若比丘入息念時,如入息學;乃至滅出息時,如滅出息學。爾時聖弟子身身觀念住,身身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佛告阿難:「譬如有人乘車輿從東方顛沛而來。當於爾時,踐蹈諸土堆壟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念入息時,如入息念學,如是乃至善內思惟。若爾時聖弟子覺知喜,乃至覺知意行息學,聖弟子受受觀念住。聖弟子受受觀念住已,如是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南方顛沛而來,云何阿難!當踐蹈土堆壟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若聖弟子覺知心:欣悅心、定心、解脫心入息,如解脫心入息學;解脫心出息,如解脫心出息學,爾時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如是聖弟子心心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譬如有人乘車輿從西方來,彼當踐蹈土堆壟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若聖弟子善於身、受、心念住,貪憂滅捨,爾時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已,知善內思惟。阿難!譬如四衢道有土堆壟,有人乘車輿從北方顛沛而來,當踐蹈土堆壟不?」阿難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阿難:「如是聖弟子法法觀念住,知善內思惟。阿難!是名比丘精勤方便,修四念處。」佛說此經已,尊者阿難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24 ~ p.425 ★這部經文字雖長,但也未將「如何從安那般那,進修四念處?」說得很清楚。 而安那般那者其實可對應於我說的內觀。為什麼呢?因為乃內觀於呼吸的變化 及身體的覺受。故在隨息當下,即可內觀也.

29 的。因如果沒有這些雜七雜八的障礙,我們禪坐也許很快就能輕安,甚至入定的。因此在
★云何從安那般那,精修四念處? 1.在脈障中,觀身不淨。 2.在諸覺受中,總是苦多樂少─禪悅為食的時光,總是如白駒過隙。 3.從妄想紛飛中,見心之無常。 4.妄想是誰打的呢?無我也!故妄想愈多愈亂,正昭示其「無我」也。反之,作意去壓抑. 排除妄想,這倒是「有我」了! ★至於云何從安那般那,而進修四念處呢 講觀身不淨 相信各位自禪坐以來,對這身體有多惱人,都會有切身的感受。夏天一上座就開始流汗, 然流汗還是小事。過一段時間後,就這邊痠,那邊痛。尤其我個人對氣脈比較敏感,於是 今天覺得這邊悶悶的,明天那邊又覺得刺刺的,後天又有新狀況。這身體的問題,為何老 是層出不窮呢?所以在種種脈障顯現的過程中,我們更能體會:這身體是不淨的、是負擔 的。因如果沒有這些雜七雜八的障礙,我們禪坐也許很快就能輕安,甚至入定的。因此在 身體搞怪、橫逆時,不必起瞋心,要很快地迴向於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 很多人都想,禪坐時能禪悅為食,法喜充滿。但實際上呢?你坐一百小時,也未必有一小 時能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就算偶然讓你嚐到甜頭,卻總像白駒過隙,很快地又消失了。 所以對大部分的人來講,總是辛苦的時間多,禪悅的時間少。所以觀受是苦,於禪坐時是 最現成的。

30 觀心無常 於禪坐時,教它不要妄想,但妄想還是如泉水,一直湧出來。所以在剪不斷、理還亂 的困境中,自能體解於觀心無常也 觀法無我 這更簡單。那請問:妄想是誰打的?你說是我打的。然如果是我打的,何以叫它不打, 它仍不斷地打來打去呢?故打得越多,乃越證明諸法無我也。 所以你儘管讓它打妄想沒關係,但要確認「那不是我打的」,就跟我沒關係。故在拼 命壓抑叫它不要想的當下,你還是有我,而非無我也。也許那一天來試試:許它亂打 妄想沒關係,看它能打到什麼地步?有時候它反而不想了!為什麼呢?既不給它加料, 這火還燒得起來嗎? 所以在妄想紛飛的時候,不必痛苦,不必恨修行不得力。這時最好的處理方式, 就是「觀法無我」,直跳出來也 ★因此從內觀安那般那可直接相應於四念處也,也跟「無常、苦、空、無我」的理,能直 接契合也。故不會轉時,山窮水盡疑無路;待轉後,卻柳暗花明又一村矣!

31 不壞淨相應

32 解脫三惡道之苦 解脫三惡道之苦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轉輪王雖復七寶具足,成就人中四種神力,王四天下;身壞命終,生於天上;然猶未斷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以轉輪王不得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不成就故。 多聞聖弟子,持糞掃衣,家家乞食,草蓐臥具;而彼多聞聖弟子,解脫地獄、畜生、餓鬼惡趣之苦。所以者何?以彼多聞聖弟子,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是故諸比丘當作是學:於佛不壞淨,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51 ★不壞淨相應主講到說,一個學佛的人,首先要必須對佛法僧以及戒具足信心,這個稱為不壞淨 或是稱四不壞淨 ★首先講到能夠解脫三惡道之苦,經文是說轉輪聖王雖擁有四神力,可王四天下,但因不 能於佛、法、僧、戒得不壞淨,所以還可能墮落三惡道。而一個佛弟子即使家家乞食, 穿的是糞掃衣;但因有四不壞淨,所以猶可解脫三惡道之苦。

33 ★然到底要信到什麼地步,才能稱為「四不壞淨」呢?這還是個大問題。如只對佛法有興趣,
甚至已皈依三寶了,應離「四不壞淨」還蠻遠的。但對一般的信行人而言,便不會論究得 這麼清楚。 這種情況就像在中國佛教中,常說「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我想各位都聽過了。但我 老實跟你講,不要說一子出家,就算一子成道,也九族不一定能生天 如釋迦牟尼佛已成道了,祂的九族是否都生天呢?至少祂的堂弟─提婆達多沒有生天, 而是下地獄去了。所以關鍵乃在於:祂成道後,能不能以說法來度化族人修行。而個人 修多少,算多少!在原始佛法裡,不奢言他力法門,說佛能庇蔭你生天,或佛能加持你 福德等。都是個人修,個人了也 ★即使具足「四不壞淨」;卻不過是「信行人」,而非「法行人」。 但是先為「信行人」,卻是成就「法行人」的前方便。 ★雖然「信行人」,是成就「法行人」的前方便。因如連信都不具足,則根本就不會來親近 三寶,更何況多聞薰習呢?因此信行人雖不究竟,但也是必須有的前方便。因此,為了讓 這前方便更具吸引力,而有下面〈於天上得十種法〉的說詞。

34 於天上得十種法 於天上得十種法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善調象師離車,名曰難陀,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爾時世尊告離車難陀言:「若聖弟子成就四不壞淨者,欲求壽命,即得壽命;求好色,力,樂,辯,自在即得。何等為四?謂佛不壞淨成就,法,僧不壞淨,聖戒成就。 我見是聖弟子,於此命終,生於天上,於天上得十種法。何等為十?1.得天壽,2.天色,3.天名稱,4.天樂,5.天自在,6.天色,7.聲,8.香,9.味,10.觸。若聖弟子於天上命終,來生人中者,我見彼十事具足。何等為十?1.人間壽命,2.人好色,3.名稱,4.樂,5.自在,6.色,7.聲,8.香,9.味,10.觸。我說彼多聞聖弟子,不由他信,不由他欲,不從他聞,不取他意,不因他思,我說彼有如實正慧知見。」 爾時難陀有從者白難陀言:「浴時已到,今可去矣。」難陀答言:「我今不須人間澡浴,我今於此勝妙法以自沐浴,所謂於世尊所得清淨信樂。」爾時離車調象師難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從座起,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50 ★其實不管天上.人間的十種特勝,都不與解脫道相應。 因為真正解脫道,既不往天上去,也不到人間來,更不稀罕那十種特勝而唯求; 「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爾! ★但對「信行人」而言,卻有「與我心有戚戚焉」之感動;故「信行人」,其實是 「貪行人」。或「依人不依法」,或「貪多嚼不爛」 ;似此修行難能落實,既不 能落實,云何有正信呢? 於是既因地不真,豈不果成迂曲呢?因此似信,卻非正信也。除非能從信行的基礎 而多聞薰習,以至具足正見。待具足正見後,才能使信心真正落實。

35 ★大乘佛法常強調要「慈悲」,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其實,「慈悲」和「四無量心」,
無恚為上諸天之道 無恚為上諸天之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諸天天道,未淨眾生令淨,已淨者增其淨。何等為四?謂聖弟子念如來事:如是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如是念如來事已,則斷惡貪,及斷心惡不善過。念如來故,心生隨喜,心隨喜已則歡悅,歡悅已身猗息,身猗息已覺受樂,覺受樂已三昧定。三昧定已,聖弟子作如是學:何等為諸天天道?復作是念:我聞無恚為上諸天天道。我從今日,於諸世間,若怖、若安,不起瞋恚,但當受持純一滿淨諸天天道。如是法,僧,聖戒成就,亦如是說。」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61 ★大乘佛法常強調要「慈悲」,要發「四無量心」(慈悲喜捨) 。其實,「慈悲」和「四無量心」, 都是上天之道。 因為經說「無恚」為上天之道然既「無恚」為上天之道,而慈悲又與「無恚」正對應; 那慈悲和四無量心,便也是上天之道爾! ★慈悲何以淪落為上天之道呢?因為一般人所謂的慈悲,都是從「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受者」 的觀點,而起的慈悲,便是人天道也。故不從空正見入手,便絕不是大悲,也非大乘也。 故若只強調慈悲,而無緣起、無我的正見。這慈悲便很容易落入人情的困境中。而既落於 人情的困境中,不要說能否上天?可能還在很多煩惱間轉不開 ★ 所以大乘佛法,也難免有「依人不依法」和「貪多嚼不爛」的弊端;故連「自度」 都有問題了,更遑論「度他」?

36 ★如從證得無我,而自然引發的慈悲,才能稱為大悲也。而這大悲,乃不礙於解脫道。

37 ★修習六念,其實也是天道而已! 修習六念 修習六念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前三月夏安居竟,有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佛縫衣。如來不久作衣竟,當著衣持缽,出精舍,人間遊行。時釋氏難提聞已,來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今四體支解,四方易韻,先所聞法,今悉迷忘。聞眾多比丘集於食堂,為世尊縫衣,言如來不久作衣竟,著衣持缽,人間遊行。是故我今心生大苦,何時當復得見世尊及諸知識比丘!」 佛告釋氏難提:「汝見佛、若不見佛,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習五種歡喜之處。何等為五?汝當隨時念如來事: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法事、僧事、自持戒事、自行世事,隨時憶念;我得己利,我於慳垢眾生所,當多修習離慳垢住,修解脫施,捨施,常熾然施,樂於捨,平等惠施,常懷施心。如是釋氏難提!此五支定,若住、若行、若坐、若臥,乃至妻子俱,常當繫心此三昧念。」佛說此經已,釋氏難提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66 ~ p.467 佛告釋氏難提:若見如來、若不見,若見知識比丘、若不見,汝當隨時修於六念。何等為六?當念1.如來,2.法,3.僧事,4.自所持戒,5.自所行施,及6.念諸天。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67 ~ p.468 ★修習六念,其實也是天道而已! 「六念」就是將前面的四不壞淨(佛,法,僧,戒),再加上念施、念天。為什麼要念天呢? 其實也是生天之道的意思,故也是為信行人而說的。因此,待〈四種入流分,才能 轉信行人為法行人也

38 ★前謂:但是先為「信行人」,卻是成就「法行人」的前方便。
四種入流分 四種入流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尊者舍利弗:「所謂流者,何等為流?」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復問舍利弗:「謂入流分,何等為入流分?」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有四種入流分。何等為四?謂1.親近善男子,2.聽正法,3.內正思惟,4.法次法向。」復問舍利弗:「入流者,成就幾法?」舍利弗白佛言:「有四分成就入流者,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告舍利弗:「如汝所說,流者謂八聖道;入流分者有四種,謂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入流者,成就四法,謂於佛不壞淨,於法不壞淨,於僧不壞淨,聖戒成就。」佛說此經已,尊者舍利弗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中)p.456 ★前謂:但是先為「信行人」,卻是成就「法行人」的前方便。 云何從「信行人」,而成就「法行人」呢?乃從此四種入流分─親近善知識. 聽聞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而成就為「法行人」。 ★ 「親近善知識」 ★ 「聽聞正法」從善知識處,而能聽聞得正法也 ★ 「內正思惟」光聽聞還不夠,乃得自己再去思惟、消化,才能有效吸收 ★ 「法次法向」最後再將知見,化為生命的動力及方向。這才能從信行人, 而提昇為法行人。

39 以上〈道品誦〉, 乃包括三十七道品, 戒定慧三學, 安那般那及 四不壞淨。 皆為修道主修和助修之法門也

40 八衆誦

41 比丘相應

42 難陀受佛教已,修阿蘭若 難陀受佛教已,修阿蘭若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尊者難陀,是佛姨母子,好著好衣染色,擣治光澤,執持好缽,好作嬉戲,調笑而行。時有眾多比丘來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尊者難陀,是佛姨母子,好著好衣,擣治光澤,執持好缽,好作嬉戲,調笑而行。」爾時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詣難陀比丘所,語言:難陀!大師語汝。」時彼比丘受世尊教,往語難陀言:「世尊語汝。」難陀聞已,即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 佛告難陀:「汝實好著好衣,擣治光澤,好作嬉戲,調笑而行不?」難陀白佛:「實爾,世尊!」佛告難陀:「汝佛姨母子,貴姓出家,不應著好衣服,擣令光澤,執持好缽,好作嬉戲,調笑而行。汝應作是念:我是佛姨母子,貴姓出家,應作阿練若,乞食,著糞掃衣;常應讚歎著糞掃衣,常處山澤,不顧五欲。」爾時難陀受佛教已,修阿蘭若,行乞食,著糞掃衣,亦常讚歎著糞掃衣者,樂處山澤,不顧愛欲。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難陀何見汝,修習阿蘭若,家家行乞食, 身著糞掃衣,樂處於山澤,不顧於五欲!」 佛說此經已,尊者難陀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5 ★姨母子,即是佛陀同父異母之弟弟也。 貴姓出家,當更守法律,更精進修行;而為一切行者之表率也。 同理,既是佛教的大護法,亦當更守法律,更精進修行;而為一切信眾之表率也。

43 ★本二,即前妻爾!(本二:昔日之伴侶,指尊者僧迦藍出家前之妻子 )
不顧視本二 不顧視本二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尊者僧迦藍,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彼僧迦藍比丘,有本二在舍衛國中;聞僧迦藍比丘,於拘薩羅人間遊行,至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聞已,著好衣服,莊嚴華瓔,抱其兒,來詣祇洹,至僧迦藍比丘房前。爾時尊者僧迦藍出房,露地經行,時彼本二來到其前,作是言:「此兒幼小,汝捨出家,誰當養活?」時僧迦藍比丘不共語。如是再三,亦不共語。時彼本二作如是言:「我再三告,不與我語,不見顧視,我今置兒著經行道頭而去。」告言:「沙門!此是汝子,汝自養活,我今捨去。」尊者僧迦藍亦不顧視其子。 彼本二復言:「是沙門今於此兒都不顧視,彼必得仙人難得之處。善哉沙門,必得解脫!」情願不遂,抱子而去。爾時世尊入晝正受,以天耳過人之耳,聞尊者僧迦藍本二所說,即說偈言: 「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於世間和合,解脫不染著。 我說彼比丘,為真婆羅門。來者不歡喜,去亦不憂慼, 不染亦無憂,二心俱寂靜,我說是比丘,是真婆羅門。」 佛說此經已,尊者僧迦藍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9 ~ p.10 ★本二,即前妻爾!(本二:昔日之伴侶,指尊者僧迦藍出家前之妻子 ) 然「不顧視本二,不顧慮其子」,殆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吧! 若過了這階段,便又是如沐春風而大慈大悲也。

44 當今佛教常謂:人成即佛成。或曰:佛法不離人情。
在我們當今的佛教或修行者裡面常常會有一種矛盾,這種矛盾喜歡腳踏兩條船,世間不錯, 修行也不錯,兩樣都想得到,大概兩個都得不到吧,其實要修行,是要走絕路的; 為甚麼要走絕路呢?走絕路才能大死大活,所謂火燄化紅蓮,如果不肯走絕路,怕痛怕癢,或 我常說的嬌生慣養,這樣的人要精進修行不容易啊!尤其是禪法的修行,你可以做為一個信 行人,每天念念佛,打打坐,但遇到難關的時候,自己的信心就垮了. 所以不顧慮太多世間,人情,那這樣是不是最圓滿的呢?以法來講當然不是. 以法來說,真正修行得道者,要得道,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如沐春風,大慈大悲 但是在這之前如果不經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要直接跳 到第三階段,以前已經不可能,現今也不可能. 佛法跟人情之間,怎樣去抉擇,對我們來講是一個重大的考驗,如果不能忍下一時 之苦,忍下一時之絕境,你很難走出一條光明大道.

45 這裡是講到有人告訴一位年輕出家人,說現在還年輕不用急著出家,先享樂,等到年紀大了
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 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有異比丘,於夜明相出時,出(1)搨補河邊,脫衣著岸邊,入水洗浴。浴已上岸,被一衣,待身乾。時有一天子,放身光明,普照搨補河側。語比丘言:「汝少出家,鮮白髮黑,年始盛美,應習五欲,莊嚴瓔珞,塗香華鬘,五樂自娛;而於是時違親背俗,悲泣別離,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如何捨現前樂而求非時之利?」比丘答言:「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天問比丘:「云何捨非時樂,得現前樂?」比丘答言:「如世尊說:非時之欲,少味多苦,少利多難。我今於現法中,已離熾然,不待時節,能自通達,現前觀察,緣自知覺。是名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21 這裡是講到有人告訴一位年輕出家人,說現在還年輕不用急著出家,先享樂,等到年紀大了 再出家,那位比丘答到「我不捨現前樂、求非時樂,我今乃是捨非時樂、得現前樂。」 很多人對於修行往往有一種錯誤的關念,認為現在吃苦沒有關係,已現在的苦換取將來的樂, 好像做生意一樣,現在投資,以後賺錢就值得了. 甚至說,修行就要苦行,佛教有一種頭陀行,有人把頭陀行翻譯成苦行,其實頭陀行本意是精神 抖擻,為甚麼精神抖擻,因為負擔(身體,飲食…)比較少的時候,反而頭腦更清楚,精神更能提昇. 所以頭陀行不是苦行,是清浄行,因此修行不是要吃苦,是要淡泊 以中觀了解來說,所為的快樂,真正的修行不離當下安樂,而能延續未來的樂,甚至能夠成就 究竟解脫的樂,以拋弧線來看,它們是連續的,因為諸法本來不常不斷,所以不能用兩邊思考 來求解脫 註: [1] 搨補河:應為印度之一河名

46 ★很多人以為修行,乃是捨現前樂而求來時樂;甚至以「苦行」為求樂的手段。
樂有兩種:一種是有所得.另一種是無所累. 真正的樂是從內銷,無所累之中得到身心的安樂,而不是要得到有形有量的東西,甚至需要 別人肯定. ★很多人以為修行,乃是捨現前樂而求來時樂;甚至以「苦行」為求樂的手段。 其實智慧的修行法門,是不離當下樂,而得未來樂與解脫樂。 所謂「樂」者,有:有所得之樂與無所累之樂。 有得為方便,無所累為究竟。

47 ★ 一住的一,有「單一」與「統一」之別。 勝妙一住 勝妙一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比丘,名曰上座,獨住一處,亦常讚歎獨一住者。獨行乞食,食已獨還,獨坐禪思。時有眾多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有尊者名曰上座,樂一獨處,亦常讚歎獨一住者。獨入聚落乞食,獨出聚落,還至住處,獨坐禪思。」爾時世尊語一比丘,汝往詣彼上座比丘所,語上座比丘言:「大師告汝。」比丘受教,詣上座比丘所,白言:「尊者!大師告汝。」時上座比丘,即時奉命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 爾時世尊告上座比丘:「汝實獨一靜處,讚歎獨處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禪思耶?」上座比丘白佛:「實爾,世尊!」佛告上座比丘:「汝云何獨一靜處,讚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還住處,獨坐禪思?」上座比丘白佛:「我唯獨一靜處,讚歎獨住者,獨行乞食,獨出聚落,獨坐禪思。」佛告上座比丘:「汝是一住者,我不言非一住,然更有勝妙一住。何等為勝妙一住?謂比丘前者枯乾,後者滅盡,中無貪喜;是婆羅門心不猶豫,已捨憂悔,離諸有愛,群聚使斷,是名一住,無有勝住過於此者。」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悉映於一切,悉知諸世間,不著一切法, 悉離一切愛,如是樂住者,我說為一住。」 佛說此經已,尊者上座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8 ~ p.9 ★ 一住的一,有「單一」與「統一」之別。 若單一者,此「一」即是我也;雖能入定,未離生死。 若統一者,一住即是無住也。如經云:不著一切法。故能了生死也。

48 ★說住或不住,其實只是定義的問題。凡夫和聖人,都是既住也不住。
我常住耳,汝自不住 我常住耳,汝自不住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央瞿多羅國人間遊行,經陀婆闍梨迦林中,見有牧牛者、牧羊者、採柴草者、及餘種種作人。見世尊行路,見已皆白佛言:「世尊!莫從此道去。前有央瞿利摩羅賊,脫恐怖人!」佛告諸人:「我不畏懼。」作此語已,從道而去。彼再三告,世尊猶去。遙見央瞿利摩羅,手執刀楯,走向世尊,世尊以神力現身徐行,令央瞿利摩羅駃走不及。走極疲乏已,遙語世尊:「住!住!勿去。」世尊並行而答:「我常住耳,汝自不住。」爾時央瞿利摩羅即說偈言:「沙門尚駃行,而言我常住,我今疲倦住,說言汝不住。沙門說云何,我住汝不住?」 爾時世尊以偈答言:「央瞿利摩羅!我說常住者,於一切眾生,謂息於刀杖。汝恐怖眾生,惡業不休息。我於一切蟲,止息於刀杖;汝於一切蟲,常逼迫恐怖,造作兇惡業,終無休息時。我於一切神,止息於刀杖;汝於一切神,長夜苦逼迫,造作黑惡業,于今不止息。我住於息法,一切不放逸;汝不見四諦,故不息放逸。」 央瞿利摩羅說偈白佛:「久乃見牟尼,故隨路而逐,今聞真妙說,當捨久遠惡。」作如是說已,即放捨刀楯,投身世尊足,願聽我出家。佛以慈悲心,大仙多哀愍,告比丘善來,出家受具足。爾時央瞿利摩羅出家已,獨一靜處,專精思惟。所以族姓子剃除鬚髮,著袈裟衣,正信非家,出家學道,增修梵行,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時央瞿利摩羅得阿羅漢,覺解脫喜樂,即說偈言:「……」 佛說此經已,央瞿利摩羅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20 ★說住或不住,其實只是定義的問題。凡夫和聖人,都是既住也不住。 然聖人,是住於性,不住於相;住於心,不住於境。而凡夫者,乃住於相而不住於性, 住於境而不住於心。

49 「飛鳥及走獸,莫不畏師子,唯師子獸王,無有與等者。 如是智慧人,雖小則為大,莫取其身相,而生輕慢心,
唯有如來能量於人 唯有如來能量於人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異比丘,形色醜陋,難可觀視,為諸比丘之所輕慢,來詣佛所。爾時世尊四眾圍繞,知諸比丘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見彼比丘來,形狀甚醜,難可視見,令人起慢不?」諸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彼比丘起於輕想,所以者何?彼比丘已盡諸漏,所作已作,離諸重擔,斷諸有結,正智心善解脫。諸比丘!汝等莫妄量於人,唯有如來能量於人。」彼比丘詣佛所,稽首佛足,退坐一面。 爾時世尊復告諸比丘:「汝等見此比丘,稽首作禮,退坐一面不?」比丘白佛:「唯然,已見。」佛告諸比丘:「汝等勿於是比丘起於輕想,乃至汝等莫量於人,唯有如來能知人耳。」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飛鳥及走獸,莫不畏師子,唯師子獸王,無有與等者。 如是智慧人,雖小則為大,莫取其身相,而生輕慢心, 何用巨大身,多肉而無慧?此賢勝智慧,則為上士夫, 離欲斷諸結,涅槃永不生,持此最後身,摧伏眾魔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2 ~ p.3 ★誰是有修行者?慈眉善目者,未必有修行?能說善道者,未必有修行?熱心弘法者, 未必有修行?神通異能者,未必有修行? 但也未必有修行者,才能教你修行!結論呢?自依止,法依止,莫餘依止 群:何謂 自依止,法依止,莫餘依止

50 「非下劣方便,薄德少智慧,正向於涅槃,免脫煩惱鎖。 此賢年少者,逮得上士處,離欲心解脫,涅槃不復生, 持此最後身,摧伏眾魔軍。」
年少比丘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 年少比丘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眾多比丘集供養堂,悉共作衣。時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初入法律,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時眾多比丘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時有眾多比丘集供養堂,為作衣故。有一年少比丘,出家未久,始入法律,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爾時世尊問彼比丘:「汝實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隨我所能,當力營助。」 爾時世尊知彼比丘心之所(2)念,告諸比丘:「汝等莫與是年少比丘語。所以者何?是比丘得(1)四增上心法,正受現法安樂住,不勤而得。若彼本心所為,剃鬚髮,著袈裟衣,出家學道,增進修學,現法自知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非下劣方便,薄德少智慧,正向於涅槃,免脫煩惱鎖。 此賢年少者,逮得上士處,離欲心解脫,涅槃不復生, 持此最後身,摧伏眾魔軍。」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7 ~ p.8 ★ 「是比丘得四增上心法,正受現法安樂住,不勤而得。」雖證得四禪,卻未必已解脫也。 這故事是說有一位年紀很輕的比丘,大家忙得作衣的時候,他卻在一邊涼快,所以有人到釋尊面告狀 而釋尊再三的說,這比丘已得到四增上心法,正受現法安樂住,不勤而得-已經證得阿羅漢果 其時這經文是有問題的:1.四增上心法其實只是四禪,沒有得到四果. 2.最後一句不勤而得(不努力就可以証果),這樣的講法是有很大的瑕疵. 註: [1] 四增上心法:應指增上心之四禪。 [2] 心:此處應指心念。

51 ★「汝實不欲營助諸比丘作衣耶?」其實助與不助,只是表相的差異爾!
何以助?何以不助?才是智慧的所在! 引用這部經文原因:一般人很少好好去衡量,這件事有沒有效益,這件事合不合法 因為一般人很難用一個法去做標準,去抉擇說我做還是不做, 而是因 人情,人面,冷暖的壓力,或是依人情事故做抉擇 若為人情的冷暖,而不好拒絕。這助,也是問題!像當今佛教常辦一些沒有法益的活動, 卻又搞得人仰馬翻。這助,是顛倒,有一個觀念跟傳統不一樣,你不敢講那也是顛倒. 甚麼時候該講,甚麼時候不該講,甚麼事情該做,甚麼事情不該做,要以法為中心,這樣不會有 太大偏差. ★ 所以若能上符法益,下慰眾生。則雖千人,我往矣

52 大龍象拔諸藕根,洗去泥土,然後食之 大龍象拔諸藕根,洗去泥土,然後食之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毘舍離國獼猴池側重閣講堂。時有眾多比丘,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乞食。時有年少比丘,出家未久,不閑(1)法律,當乞食時,不知先後次第。餘比丘見已而告之言:「汝是年少,出家未久,未知法律,莫越、莫重,前後失次而行乞食,長夜當得不饒益苦。」 年少比丘言:「諸上座亦復越次,不隨前後,非獨我也。」如是再三,不能令止。眾多比丘乞食已,還精舍,舉衣缽,洗足已,詣佛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佛言:「世尊!我等晨朝著衣持缽,入毘舍離乞食。有一年少比丘,於此法律出家未久,行乞食時,不以次第,前後復重。諸比丘等再三諫,不受而作是言:諸上座亦不次第,何故呵我?我等諸比丘三呵不受,故來白世尊,唯願世尊為除非法,哀愍故!」 佛告諸比丘:「如空澤中有大湖水,有大龍象而居其中,拔諸藕根,洗去泥土,然後食之。食已身體肥悅,多力多樂,以是因緣常喜樂住。有異種族象,形體羸小,效彼龍象,拔其藕根,洗不能淨,合泥土食,食之不消,體不肥悅,轉轉羸弱,緣斯致死,或同死苦。 如是宿德比丘,學道日久,不樂嬉戲,久修梵行,大師所歎,諸餘明智修梵行者,亦復加歎。是等比丘,依止城邑、聚落,晨朝著衣持缽入城乞食,善護身口,善攝諸根、專心繫念,能令彼人不信者信,信者不異。若得財利,衣被、飲食、床臥、湯藥,不染不著、不貪不嗜,不迷不逐,見其過患,見其出離,然復食之。食已身心悅澤,得色得力,以是因緣常得安樂。 彼年少比丘,出家未久,未閑法律,依諸長老,依止聚落,著衣持缽,入村乞食。不善護身,不守根門,不專繫念,不能令彼不信者信,信者不變。若得財利,衣被、飲食、臥具、湯藥,染著貪逐,不見過患,不見出離。以嗜欲心食,不能令身悅澤,安隱快樂,緣斯食故轉向於死,或同死苦。所言死者,謂捨戒還俗,失正法、正律。同死苦者,謂犯正法律,不識罪相,不知除罪。」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龍象拔藕根,水洗而食之。異族象效彼,合泥而取食, 因雜泥食故,羸病遂至死。」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28 ~ p.29 註: [1] 閑:應指「熟悉」之意。

53 ★親近善知識而學習時,要善學「因」地法門,而非學「果」地風光。
最初觀念認為上座比丘應該一切做為表率,應該做得最好然後讓年少比丘去學 可是有些上座比丘的行為,不見得是年少比丘能夠去學,為甚麼呢?因為有的時候 上座比丘的境界,已經超乎我們一般所講的出格之外,他的一切所做所為不是我們 初學者能夠學習的 ★親近善知識而學習時,要善學「因」地法門,而非學「果」地風光。 「因」地法門者,刻苦精勤,解行並進。 「果」地風光者,弘法利生,福慧圓滿。

54 ★尊者陀驃摩羅子,原於僧團中擔任類似「知客」的執事。
尊者陀驃摩羅子於佛前取般涅槃 尊者陀驃摩羅子於佛前取般涅槃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爾時尊者陀驃摩羅子詣佛所,稽首佛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我願於佛前取般涅槃!」世尊默然。如是三啟,佛告陀驃摩羅子:「此有為諸行,法應如是。」爾時尊者陀驃摩羅子,即於佛前入於三昧,如其正受,向於東方,昇虛空行,現四威儀──行、住、坐、臥。入火三昧,身下出火,舉身洞然,光焰四布,青、黃、赤、白、頗梨、紅色。身下出火,還燒其身,身上出水,以灑其身;或身上出火,下燒其身,身下出水,上灑其身。周向十方,種種現化已,即於空中內身出火,還自焚其身,取無餘涅槃,消盡寂滅,令無遺塵。譬如空中然燈,油、炷俱盡。陀驃摩羅子空中涅槃,身、心俱盡,亦復如是。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譬如燒鐵丸,其焰洞熾然,熱勢漸息滅,莫知其所歸。 如是等解脫,度煩惱淤泥,諸流永已斷,莫知其所之, 逮得不動跡,入無餘涅槃。」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17 ~ p.18 ★尊者陀驃摩羅子,原於僧團中擔任類似「知客」的執事。 初尊者陀驃摩羅子,因見於精舍中來去人多,而無人管理;遂至東西零亂,狼籍不堪。 故發心願任執事。 ★然於原始佛教時,即使發心願任執事,也必證得「阿羅漢果」才夠資格。於是尊者陀驃摩羅子, 便日夜精進,故很快證得「阿羅漢果」。 於擔任「知客」執事時,乃能將僧團的人.事.物,皆管理得非常妥當。 最後,他願於佛前取般涅槃時!佛陀會麼回應呢? 是勸他繼續發心,還是罵他焦芽敗種呢?

55 ★「如是三啟,世尊默然。」世尊默然,是什麼意思?「吹皺一池春水,干我何事?」 這事你自己看著辦?卻不必看我的臉色! ★ 乃師父為成就弟子的道業,而剃度他;而非為護持師父的事業,而剃度他
提出這經典主要原因:原始佛教的道風對應現今佛教界的道風之差別 來省思現今佛教界狀況. 現今佛教界是為了護持師父的世業而剃度出家 你好好的繼續發心護持師父的世業 這樣子會使證阿羅果輪不到你 就算是你先做,做的要死不活而證阿羅漢果,沒人 知道,也沒人管你.

56 婆羅門相應

57 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不受食者,食還屬我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年少賓耆迦婆羅門,來詣佛所,於世尊面前,作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爾時世尊告年少賓耆迦:「若於一時吉星之日,汝當會諸宗親眷屬耶?」賓耆白佛:「如是,瞿曇!」佛告賓耆:「若汝宗親不受食者,當如之何?」賓耆白佛:「不受食者,食還屬我。」佛告賓耆:「汝亦如是,如來面前作麤惡不善語,罵辱呵責,我竟不受,如此罵者,應當屬誰?」賓耆白佛:「如是,瞿曇!彼雖不受,且以相贈,則便是與。」佛告賓耆:「如是不名更相贈遺,何得便為相與?」賓耆白佛:「云何名為更相贈遺,名為相與?云何名不更相贈遺,不名相與?」佛告賓耆:「若當如是罵則報罵,瞋則報瞋,打則報打,鬥則報鬥,名相贈遺,名為相與。若復賓耆!罵不報罵,瞋不報瞋,打不報打,鬥不報鬥,若如是者非相贈遺,不名相與。」賓耆白佛:「瞿曇!我聞古昔婆羅門長老宿重、行道大師所說:如來、應、等正覺,面前罵辱,瞋恚呵責,不瞋、不怒,而今瞿曇有瞋恚耶?」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無瞋何有瞋!正命以調伏,正智心解脫,慧者無有瞋。 以瞋報瞋者,是則為惡人,不以瞋報瞋,臨敵伏難伏。」 不瞋勝於瞋,三偈如前說。爾時年少賓耆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而於沙門瞿曇面前,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聞佛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113 ~ p.114 這裡主要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婆羅門在佛面前罵佛,然後佛陀只好問他說,如果你在宴會的時候 你送人家禮物,人家不接受的話,你怎麼辦,不接受只好拿回來,如果不接受,再拿回來的話,其實這 世間沒甚麼好爭執的

58 ★在這個,資訊非常流通,多元化的世界裡,人跟人的差異愈來愈多,愈來愈古怪
導至人與人的隔閡乃愈來愈嚴重;故人際間的溝通協調也愈來愈困難! 於是乎,雖家家錦衣玉食,卻仍煩惱不已! 如果在人際的溝通協調中,能保持這個原則「不受食者,食還屬我」自可減卻無謂的煩惱! ★給你的建議,你能採納,我衷心隨喜;反之,若不採納,也於我無損! 同理,給我的建議,我若能採納,乃衷心感謝;反之,若不能採納,也一樣感謝 你的好意!若如此,則有什麼煩惱呢. 有很多人如果你不採納我的意見,我的臉就沒光彩,我的利益就得不到了,這樣人跟人就會 有衝突,溝通協調也不能夠圓滿. 如果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一個人憑著我們的智慧去決擇,最後做的決擇去承擔,沒有理由一定 強迫接受我的意見,如果大家能夠這樣的話,那就沒有好衝突,好矛盾的.

59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東園鹿子母講堂。世尊晨朝著衣持缽,入舍衛城乞食。時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1),遙見世尊,作麤(3)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把土坌(2)佛,時有逆風還吹其土,反自坌身。爾時世尊即說偈言:「若人無瞋恨,罵辱以加者,清淨無結垢,彼惡還歸己,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 時彼婆羅門白佛言:「悔過,瞿曇!如愚、如癡,不辯、不善,何於瞿曇面前,麤惡不善語,瞋罵呵責!」時婆羅門聞佛所說,歡喜隨喜,復道而去。 ──《雜阿含經論會編》(下)p.115 ★但是真能作到者,又有幾人呢?於是猶如土坌彼,逆風還自污。或如執炬,逆風而行, 必有燒手之患。 於是乎,其中癥結為何呢?乃一般人常將自己的期待,寄託在他人身上。故對別人多存 「強制性的主導意識」希望他聽我的。 這尤其會發生在「關係密切的人」之中,於是乎關係愈密切的人,乃愈不容易溝通協調! 因為他會影響你的權益,所以吵的愈兇的一定是關係愈親密 ★我不領眾,不收弟子,是有先見之明。 因為我領導一個團體,我一定要主導他,希望照我的方是去做,如果我收弟子我一定管他乖 乖的,但是我不收,為甚麼呢?關係疏遠一點,反而會彼此尊重,反而好溝通協調! ★然而若能作到「不將自己的期待,寄託在他人身上。」便無大患矣! 當有衝突的時候,自己反省,是不是因為有這點現象,才有衝突,能夠看得到的話,趕快收回來 人跟人溝通協調會順利無礙. 註:(1) 健罵婆羅豆婆遮婆羅門:應指「健罵的婆羅門婆羅豆婆遮」 (2) 坌:灰塵,集聚. (3)麤:同粗


Download ppt "聖道分相應."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