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人 体 解 剖 学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人 体 解 剖 学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人 体 解 剖 学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2 课时目标 1、掌握呼吸系统的组成,上、下呼吸道的组成。 2、熟悉胸膜和肺下缘的体表投影。 3、掌握喉的位置,喉腔的结构、分部和体表标志。
4、掌握气管的位置,左、右主支气管形态差别。 5、熟悉肺形态、位置和分叶。 6、了解胸膜、胸膜腔和纵膈的概念,胸膜的分部。 7、 了解鼻腔的分部,鼻旁窦的位置和开口部位。

3 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 鼻 外 咽 上呼吸道 呼 喉 吸 气管 道 主支气管 下呼吸道 肺 肺内各级支气管
一、概 述 (一)呼吸系统的组成 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主支气管)和肺组成。 肺 鼻 外 咽 上呼吸道 呼 喉 吸 气管 道 主支气管 下呼吸道 肺 肺内各级支气管 肺泡 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间质 (二)呼吸系统的基本功能 执行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即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此外,鼻还有嗅觉的功能,喉还有发音的功能。

4 肺内各级支气管 肺实质 肺泡 肺 血管 神经 淋巴管 肺间质 结缔组织 上鼻甲 鼻腔 中鼻甲 下鼻甲 口腔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右主支气管
壁胸膜 脏胸膜 胸膜腔 肋膈隐窝 下叶(左肺) 软腭 气管 胸膜顶 左主支气管 上叶(左肺) 肋胸膜 膈胸膜 肺内各级支气管 肺泡 肺实质 血管 神经 淋巴管 结缔组织 肺间质

5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 (一)外鼻 鼻根 鼻背 鼻尖 鼻翼 鼻唇沟 鼻根 鼻背 鼻尖 鼻唇沟 鼻翼 第一节 鼻
第一节 呼吸道 一、鼻 (一)外鼻 鼻根 鼻背 鼻根 鼻背 鼻尖 鼻翼 鼻唇沟 鼻尖 第一节 鼻 鼻nose 分三部,即外鼻、鼻腔和鼻旁窦。它既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又是嗅觉器官。 一、外 鼻 外鼻external nose以鼻骨和鼻软骨为支架,外被皮肤、内覆粘膜,分为骨部和软骨部。软骨部的皮肤因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成为痤疮、酒渣鼻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外鼻与额相连的狭窄部称鼻根,向下延续为鼻背,末端称鼻尖,鼻尖两侧扩大称鼻翼nasal ala,呼吸困难的病人有鼻翼扇动的症状。 鼻唇沟 鼻翼

6 (二)鼻 腔 鼻甲 上,中,下鼻甲 鼻孔 鼻道 鼻中隔 上,中,下鼻道 鼻后孔 最上鼻甲 1、鼻前庭 蝶筛隐窝 鼻阈 2、固有鼻腔(4壁 )
(二)鼻 腔 鼻甲 上,中,下鼻甲 鼻道 上,中,下鼻道 最上鼻甲 蝶筛隐窝 鼻孔 鼻中隔 鼻后孔 1、鼻前庭 鼻阈 2、固有鼻腔(4壁 ) 易出血区(Little区) 最上鼻甲 额窦 蝶筛隐窝 筛骨垂直板 蝶窦口 下鼻甲 二、鼻 腔 鼻腔nasal cavity 是由骨和软骨及其表面被覆的粘膜和皮肤构成。鼻腔内衬粘膜并被鼻中隔分为两半,向前通外界处称鼻孔nostril,向后通鼻咽处称鼻后孔choanae 。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nasal vestibule和固有鼻腔nasal cavity proper,两者以鼻阈nasal limen为界。鼻阈为皮肤与粘膜的交界处 ,鼻前庭壁由皮肤覆盖,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功能,因其缺少皮下组织且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所以它不但是疖肿的好发部位而且发病时疼痛剧烈。 鼻中隔nasal septum 由筛骨垂直板、 犁骨和鼻中隔软骨构成支架,表面覆盖粘膜而成,位置通常偏向一侧。其前下方血管丰富、位置浅表,外伤或干燥刺激均易引起出血。90%左右的鼻出血发生于此区,故称为易出血区即Little 区或Kiesselbach区。鼻腔外侧壁自上而下可见上、中、下三个鼻甲nasal concha突向鼻腔,上鼻甲与中鼻甲之间称上鼻道,中鼻甲与下鼻甲之间为中鼻道,下鼻甲下方为下鼻道。上鼻甲的后上方多数人有最上鼻甲supreme nasal concha。最上鼻甲或上鼻甲的后上方与蝶骨体之间的凹陷为蝶筛隐窝sphenoethmoidal recess。切除中鼻甲,可见半月裂孔semilunar hiatus它是位于中鼻道中部凹向上方的弧形裂隙,该裂隙的前上方有筛漏斗ethmoidal infundibulum通额窦,上方圆形隆起为筛泡ethmoidal bulb,其内为中筛窦。鼻泪管位于下鼻道的前上方。 犁骨 上鼻甲 鼻阈 上鼻道 鼻前庭 中鼻甲 中鼻道 下鼻道 鼻中隔软骨

7 鼻腔粘膜 嗅区 —上鼻甲及鼻中隔上部 呼吸区 —其它区有丰富的鼻腺 (三)鼻旁窦 1、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2、筛窦 前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探针通额窦 额窦 上鼻甲 1、额窦 —开口于中鼻道 2、筛窦 前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中筛窦—开口于中鼻道 后筛窦—开口于上鼻道 3、蝶窦 —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4、上颌窦 —开口于中鼻道 探针通蝶窦口 蝶窦 鼻粘膜分两部分,位于上鼻甲与其相对的鼻中隔及二者上方鼻腔顶部的鼻粘膜区域统称为嗅区olfactory region,富有感受嗅觉刺激的嗅细胞。鼻腔其余部分粘膜区域称为呼吸区,含有丰富的鼻腺nasal gland(图6-2)。 三、鼻旁窦 鼻旁窦paranasal sinuses 是鼻腔周围含气颅骨的腔,开口于鼻腔。窦壁衬以粘膜并与鼻腔粘膜相移行。鼻旁窦有4对,左右相对分布,包括额窦、筛窦、蝶窦和上颌窦。有温暖、湿润空气及对发音产生共鸣的作用(图6-3,4)。 图6—3 鼻旁窦开口 (一)额窦 额窦位于额骨眉弓的深部,左右各一 ,底向下,尖向上 ,呈三棱锥体形。额窦大小不一,多有中隔,常偏向一侧。国人资料显示其高3.2cm ,宽2.6 cm ,前后深度为1.8 cm。额窦口在窦底部通筛漏斗,后者开口于中鼻道。 (二)筛窦 筛窦是指位于鼻腔外侧壁上部与两眶之间筛骨迷路ethmoidal labyrinth内的小气房,每侧有3~18个。依据部位将其分为前筛窦、中筛窦和后筛窦。前筛窦的气房有5~6个,中筛窦的气房通常有1~7个,二者开口于中鼻道;后筛窦开口较小,位于后部,开口于上鼻道。后筛窦与视神经管相邻,其感染向周围蔓延,可引起视神经炎。 (三)蝶窦 蝶窦位于蝶骨体内,被中隔分为左、右二腔,容量平均7.5 ml,窦口直径2~3 mm,分别开口于左、右蝶筛隐窝。 (四)上颌窦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成人上颌窦高3.3cm、宽2.3cm、长3.4cm,容积平均为14.67ml,呈三角锥体形,有5个壁。前壁为上颌体前面的尖牙窝,骨质较薄;后壁与翼腭窝毗邻;上壁也即眶下壁;底壁即上颌骨的牙槽突,常低于鼻腔下壁。因上颌第2前磨牙、第1和第2磨牙根部与窦底壁邻近,只有一层薄的骨质相隔,有时牙根可突入窦内,此时牙根仅以粘膜与窦腔相隔,故牙与上颌窦的炎症或肿瘤均可互相累及;内侧壁即鼻腔的外侧壁,由中鼻道和大部分下鼻道构成。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的半月裂孔,其直径约3mm。上颌窦因开口位置高,分泌物不易排除,窦腔积液时,宜采用体位引流。 探针通上颌窦 探针通筛窦后群 下鼻甲(切缘) 中鼻甲(切缘)

8 二、咽(见消化系统) 三、 喉 (一)喉的位置 (二)喉的结构 1、喉软骨 (1)甲状软骨 前角 喉结 上切迹 上角 下角 (2)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舌骨 甲状舌骨膜 三、 喉 甲状软骨 上切迹 (一)喉的位置 (二)喉的结构 前角 环状软骨弓 下角 1、喉软骨 甲状舌骨膜 环甲韧带 (1)甲状软骨 前角 喉结 上切迹 上角 下角 会厌软骨 上角 (2)环状软骨 环状软骨弓 环状软骨板 第二节 喉 喉larynx主要由喉软骨和喉肌构成,它既是呼吸的管道,又是发音的器官。上界是会厌上缘,下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借喉口通喉咽,以环状软骨气管韧带连接气管。成年人的喉在第3~6颈椎前方。喉的前方有皮肤、颈筋膜、舌骨下肌群等自浅入深成层排列,后方为咽,两侧有颈血管、神经和甲状腺侧叶。 一、喉软骨 喉的支架是喉软骨,由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等构成。 (一)甲状软骨 甲状软骨thyroid cartilage 构成喉的前壁和侧壁,由前缘互相愈着的呈四边形的左、右软骨板组成。愈着处称前角anterior horn,前角上端向前突出,称喉结laryngeal prominence,在成年男子尤为明显。喉结上方呈“V”形的切迹,称上切迹superior notch。左、右板的后缘游离并向上、下发出突起,称上角和下角。上角较长,借韧带与舌骨大角连接;下角较短,与环状软骨相关节(图6-5)。 图6—5甲状软骨内、外面观 (二)环状软骨 环状软骨cricoid cartilage 位于甲状软骨的下方,是喉软骨中惟一完整的软骨环。它由前部低窄的环状软骨弓cricoid arch和后部高阔的环状软骨板cricoid lamina构成。板上缘两侧各有一杓关节面arytenoid articular surface。环状软骨弓平对第6颈椎。弓与板交界处有甲关节面thyroid articular surface。环状软骨对支撑呼吸道,保持其畅通有重要作用,损伤能产生喉狭窄(图6-6)。 图6━6环状软骨、杓状软骨 (三)会厌软骨 会厌软骨epiglottic cartilage 位于舌骨体后方,上宽下窄呈叶状,下端借甲状会厌韧带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内面上部。会厌软骨被覆粘膜构成会厌epiglottis,是喉口的活瓣,吞咽时喉随咽上提并向前移,会厌封闭喉口,阻止食团入喉而引导食团进咽(图6-7)。 图6━7会厌软骨 (四)杓状软骨 杓状软骨arytenoid cartilage 成对,坐落于环状软骨板上缘两侧,分为一尖、一底、两突和三个面。环状软骨底有关节面,底向前伸出的突起称声带突vocal process,有声韧带附着;向外侧伸出的突起称肌突muscular process,大部分喉肌附着于此。 杓状软骨 (3)会厌软骨 会厌 下角 肌突 声带突 (4)杓状软骨 膜壁 环状软骨板 声带突 肌突 气管软骨

9 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 旋外则作用相反,开大声门。
2、 喉的连接 麦粒软骨 (1)环甲关节 前倾运动使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加大、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缩小、声带松弛。 甲状舌骨外侧韧带 甲状舌骨膜 环杓关节 环甲关节 (2)环杓关节 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 旋外则作用相反,开大声门。 方形膜 二、 喉的连接 喉的连接分喉软骨间的连接及舌骨、气管与喉之间的连接(图6-8,9)。 (一)甲状舌骨膜 甲状舌骨膜 thyrohyoid membrane是位于舌骨与甲状软骨上缘之间的结缔组织膜。其中部增厚称甲状舌骨正中韧带median thyroarytenoid ligament。甲状舌骨外侧韧带连接甲状软骨上角和舌骨大角,其内常含麦粒软骨triticeal cartilage。 前面 后面图6━8喉软骨连接 (二)环甲关节 环甲关节cricothyroid joint 由环状软骨的甲关节面和甲状软骨下角构成,属联动关节。在环甲肌牵引下,甲状软骨在冠状轴上作前倾。前倾运动使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加大、声带紧张;复位时,两者间距缩小、声带松弛。 (三)环杓关节 环杓关节cricoarytenoid joint 由环状软骨板的杓关节面和杓状软骨底的关节面构成。杓状软骨可沿该关节垂直轴作向内、外侧旋转。旋内使声带突互相靠近,缩小声门; 旋外则作用相反,开大声门。环杓关节还可作向前、向后、向内、向外侧等方向上的滑动。 甲状舌骨正中韧带

10 (3)弹性圆锥又称环声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称为声带。 声韧带 声带 环甲正中韧带 方形膜 (4)甲状舌骨膜 前庭韧带 甲状舌骨正中韧带 甲状舌骨外侧韧带 麦粒软骨 弹性圆锥 (四) 方形膜 方形膜quadrangular membrane起始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和会厌软骨两侧缘,向后附着于杓状软骨前内侧缘。其下缘游离称前庭韧带vestibular ligament,构成前庭襞的支架。 图6―10方形膜和弹性圆锥(上面) (五) 弹性圆锥 弹性圆锥conus elasticus又称环声膜,是圆锥形的弹性纤维膜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呈扇形向后、向下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和环状软骨上缘。其上缘游离增厚,紧张于甲状软骨至声带突之间,称声韧带vocal ligament,较前庭韧带厚而短。声韧带连同声带肌及覆盖于其表面的喉粘膜一起,称为声带vocal fold。弹性圆锥中部弹性纤维增厚称环甲正中韧带median cricothyroid ligament。急性喉阻塞时,为抢救病人生命可在环甲正中韧带处进行穿刺,以建立暂时的通气道。当紧急切开弹性圆锥进行抢救时,注意勿伤及环甲动脉吻合弓(图6-10,11)。 图6―11弹性圆锥(上面) (六)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cricotracheal ligament 为连接环状软骨下缘和第1气管软骨环的结缔组织膜。 环甲正中韧带 声韧带 环状软骨气管韧带

11 属横纹肌,其作用是紧张或松弛声带,开大或缩小声门裂,并可缩小喉口。
3、喉肌 属横纹肌,其作用是紧张或松弛声带,开大或缩小声门裂,并可缩小喉口。 杓会厌肌 杓斜肌 杓横肌 (1) 环甲肌 — 紧张并拉长声带 (2)环杓后肌 (3)环杓侧肌 (4)甲杓肌 声带肌 (5)杓肌 1)杓横肌 2)杓斜肌 3)杓会厌肌 环杓后肌 三、喉 肌 喉肌 laryngeal muscle系横纹肌,是发音的动力器官。具有紧张或松弛声带、缩小或开大声门裂以及缩小喉口的作用。按其部位分内、外两群;依其功能分声门开大肌和声门括约肌(图6-12,13,14)。 (一)环甲肌 环甲肌cricothyroid muscle 起于环状软骨弓前外侧面,肌束斜向后上方,止于甲状软骨下角和下缘。该肌收缩将增加甲状软骨前角与杓状软骨间距,紧张并拉长声带。 图6―12喉内肌(后面) (二)环杓后肌 环杓后肌posterior cricoarytenoid muscle 成对,起自环状软骨板后面,斜向外上方,止于同侧杓状软骨的肌突muscular process。该肌收缩能使环杓关节在垂直轴上旋转,拉肌突转向后内下,使声带突转向外上,声门裂开大,声带紧张。 (三)环杓侧肌 环杓侧肌lateral cricoarytenoid muscle 起自环状软骨弓上缘和弹性圆锥的外面,自甲状软骨板的内侧斜行向后上方,止于杓状软骨肌突的前面。该肌收缩牵引肌突向前下方运动,使声带突向内侧转,从而使声门裂变窄。 (四)甲杓肌 甲杓肌thyroarytenoid muscle 起自甲状软骨前角后面,向后止于杓状软骨外侧面,其位于前庭韧带外侧的上部肌束收缩能缩短前庭襞。下部肌束位于声襞内,声韧带的外侧,称声带肌vocalis。其收缩使声襞变短而松弛。 图6―13喉内肌(侧面) 图6―14喉内肌(通过声带水平切面) (五)杓肌 杓肌arytenoid 位于喉的后壁,包括杓横肌、杓斜肌和杓会厌肌。 1.杓横肌transverse arytenoids 两端连于两侧杓状软骨肌突及其外侧缘。该肌收缩使声带略紧张,缩小喉口及喉前庭。 2.杓斜肌oblique arytenoids 位于杓横肌的后面,起自杓状软骨,抵止在对侧杓状软骨尖。其作用是缩小喉口,与杓横肌共同收缩则关闭喉口。 3.杓会厌肌 aryepiglottic muscle 起自杓状软骨尖,止于会厌软骨及甲状会厌韧带。收缩时拉会厌向后下,关闭喉口。 甲杓肌 环杓侧肌 环杓后肌 环甲肌

12 4、喉腔 (1)喉口 杓状会厌襞 前庭襞 前庭裂 声襞 (2)喉前庭 (3)喉中间腔 喉室 声带 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 声门裂
膜间部 软骨间部 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 。 (4)声门下腔 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水肿。 前庭襞 喉室 环杓后肌 声襞 声门下腔 四、喉 腔 喉腔 laryngeal cavity 是由喉软骨、韧带和纤维膜、喉肌、喉粘膜等围成的管腔。上起自喉口,与咽腔相通;下连气管,与肺相通。喉腔侧壁有上、下两对粘膜皱襞,上方的称前庭襞,下方的称声襞,借此二襞将喉腔分为前庭襞上方的喉前庭,声襞下方的声门下腔,前庭襞和声襞之间的喉中间腔。 (一)喉口 喉口 aditus laryngis 是喉腔的上口,由会厌上缘、杓状会厌襞和杓间切迹围成。连接杓状软骨尖与会厌软骨侧缘的粘膜皱襞称杓状会厌襞 plica aryepiglottica。 前庭襞vestibular fold连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上方的前内侧缘,是呈矢状位粉红色的粘膜皱襞。两侧前庭襞之间的裂隙称前庭裂rima vestibuli,较声门裂宽。声襞vocal fold张于甲状软骨前角后面与杓状软骨声带突之间,它较前庭襞更突向喉腔(图6-15)。 图6―15喉口(上面) (二)喉前庭 喉前庭laryngeal vestibule 位于喉口与前庭襞之间,呈上宽下窄漏斗状,前壁中下分有会厌软骨茎附着,附着处的上方呈结节状隆起处称会厌结节。 (三)喉中间腔 喉中间腔intermediate cavity of larynx 是喉腔中声襞与前庭襞之间的部位,向两侧经前庭襞和声襞间的裂隙至喉室ventricle of larynx。声带vocal cord 由声韧带、声带肌和喉粘膜构成。声门裂 fissure of glottis 是位于两侧声襞及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的裂隙,比前庭裂长而窄,是喉腔最狭窄之处。声门裂前2/3 在两侧声带之间,称膜间部intermembranous part;后1/3 位于两侧杓状软骨底和声带突之间称软骨间部intercartilaginous part。声带和声门裂合称为声门glottis。 (四)声门下腔 声门下腔infraglottic cavity 声襞与环状软骨下缘之间为声门下腔。其粘膜下组织疏松,炎症时易发生喉水肿,尤以婴幼儿更易产生急性喉水肿而致喉梗塞,从而产生呼吸困难。

13 四 气管与支气管 (一)气 管 气管隆嵴 气管软骨 膜壁 气管肌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切口。 偏左 气管隆嵴 右主支气管
四 气管与支气管 (一)气 管 气管隆嵴 偏左 气管软骨 膜壁 气管肌 气管隆嵴 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第三节 气管与支气管 一、气 管 气管 trachea 位于喉与气管杈bifurcation of trachea之间,成人男性平均长10.31cm,女性平均长9.71cm,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约平第6颈椎体下缘;向下至胸骨角平面约平第4胸椎体下缘处,分叉形成左、右主支气管(图6-16)。气管全长以胸廓上口为界,分为颈部和胸部。在气管杈的内面,有一矢状位的向上的半月状嵴称气管隆嵴carina of trachea ,略偏向左侧,是支气管镜检查时判断气管分叉的重要标志(图6-17)。 气管由气管软骨tracheal cartilages 、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构成。气管软骨由14~17个缺口向后,呈“C” 形的透明软骨环构成。气管软骨后壁缺口由气管的膜壁 membranous wall 封闭,该膜壁由弹性纤维以及平滑肌构成的气管肌tracheal muscle所封闭。甲状腺峡多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前方,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施行。 膜壁 气管切开术常在第3-5气管软骨环处切口。 气管软骨

14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 个软骨环;
(二)支气管 1、右主支气管 2、左主支气管 嵴下角 左主支气管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气管 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 个软骨环; 右主支气管: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相对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二、支气管 支气管bronchi 是气管分出的各级分支,其中一级分支为左、右主支气管(图6-16)。 (一)右主支气管 右主支气管 right principal bronchus 男性平均长2.1cm,女性平均长1.9 cm。其外径男性平均为 1.5 cm,女性平均为1.4 cm。气管中线与主支气管下缘间夹角称嵴下角subcarinal angle,右嵴下角男性平均为21.96º,女性平均为 24.7º。 (二)左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left principal bronchus 男性平均长4.8 cm,女性平均长为4.5 cm。其外径男性平均为1.4 cm,女性平均为1.3 cm。左嵴下角男性平均为36.4°,女性平均为39.3º。 左、右主支气管的区别:前者细而长,嵴下角大,斜行,通常有7~8 个软骨环;后者短而粗,嵴下角小,走行相对较直,通常有3~4个软骨环,经气管坠入的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 嵴下角

15 第二节 肺 一、肺的位置 位于胸腔内,纵膈的两侧,膈的上方,左、 右各一。

16 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1.045~1.056), 可沉于水底。胎儿肺的重量为其体重的1/70,体积约占其胸腔的1/2。在肺的发育过程中,生前3个月胎肺生长最快,出生后肺的体积占胸腔的2/3。婴幼儿肺呈淡红色。 成人肺因含空气,比重较小( 0.345~0.746 ),能浮出水面。随着生长,空气中的尘埃和炭粒等被吸入肺内并沉积,使肺变为暗红色或深灰色。生活在烟尘污染重的环境中的人和吸烟者的肺呈棕黑色。 二、胎儿肺与成人肺的区别 胎儿和未曾呼吸过的新生儿肺不含空气,比重较大(1.045~1.056), 可沉于水底。呼吸者因肺含空气,比重较小( 0.345~0.746 ),能浮出水面。这在法医鉴定上有重要价值。胎儿肺的重量为其体重的1/70,体积约占其胸腔的1/2。在肺的发育过程中,生前3个月胎肺生长最快,出生后肺的体积占胸腔的2/3。婴幼儿肺呈淡红色,随着生长,空气中的尘埃和炭粒等被吸入肺内并沉积,使肺变为暗红色或深灰色。生活在烟尘污染重的环境中的人和吸烟者的肺呈棕黑色。

17 第二节 肺 形态和分叶 圆锥形 一尖 一底 二面 三缘 肺尖 肺底 肋面 纵隔面 前缘 心切迹 后缘 下缘 斜裂 水平裂 肺叶 左2 右3
第二节 肺 甲状软骨 形态和分叶 气管 右肺 肺尖 圆锥形 一尖 一底 二面 三缘 上叶 上叶 右主支气管 肺尖 肺底 肋面 纵隔面 前缘 心切迹 后缘 下缘 前缘 肋面 右肺水平裂 斜裂 斜裂 中叶 第四节 肺 肺 lung 位于胸腔内,在膈肌的上方、纵隔的两侧。肺的表面被覆脏胸膜,透过胸膜可见许多呈多角形的小区,称肺小叶pulmonary lobule ,其发炎称小叶性肺炎。正常肺呈浅红色,质柔软呈海绵状,富有弹性。成人肺的重量约等于自己体重的1/50,男性平均为1000g~1300g,女性平均为800g~1000g。健康男性成人两肺的空气容量约为5000ml~6500ml,女性小于男性。 一、肺的形态 两肺外形不同,右肺宽而短,左肺狭而长。肺呈圆锥形,包括一尖、一底、三面、三缘。肺尖apex of lung钝圆,经胸廓上口伸入颈根部,在锁骨中内1/3交界处向上突至锁骨上方达2.5cm。肺底base of lung坐于膈肌上面,受膈肌压迫肺底呈半月形凹陷。肋面costal surface 与胸郭的外侧壁和前、后壁相邻。纵隔面mediastinal surface 即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hilum of lung。膈面diaphragmatic surface即肺底,与膈相毗邻。前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前方的移行处,前缘角锐利,左肺前缘下部有心切迹cardiac notch,切迹下方有一突起称左肺小舌 lingula of left lung。后缘为肋面与纵隔面在后方的移行处,位于脊柱两侧的肺沟中。下缘为膈面与肋面、纵隔面的移行处,其位置随呼吸运动而显著变化(图6-18,19)。 图6—18肺的形态 图6—19肺根的结构 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oblique fissure,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下两叶。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horizontal fissure of right lung,他们将右肺分为上、中、下三叶。肺的表面有毗邻器官压迫形成的压迹或沟。如:两肺门前下方均有心压迹;右肺门后方有食管压迹,上方是奇静脉沟;左肺门上方毗邻主动脉弓,后方有胸主动脉。 下叶 心切迹 肺底 下叶 膈面 斜裂 水平裂 肺叶 左2 右3

18 肺门 肺根 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 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是: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
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右主支气管 肺动脉 左主支气管 左上肺静脉 纵隔面mediastinal surface 即内侧面与纵隔相邻,其中央有椭圆形凹陷,称肺门hilum of lung。肺门内有支气管、血管、神经、淋巴管等出入,它们被结缔组织包裹,统称为肺根 root of lung 。两肺根内的结构排列自前向后依次为:上肺静脉、肺动脉、主支气管。两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排列不同,左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是:肺动脉、左主支气管、下肺静脉;右肺根的结构自上而下为:上叶支气管、肺动脉、肺静脉。 右上肺静脉 右下肺静脉 左下肺静脉

19 三、肺内支气管和支气管肺段 主支气管 (一级) 肺叶支气管 (二级) 肺段支气管 (三级) 左主支气管 左肺下叶支气管 肺段支气管
主支气管 (一级) 肺叶支气管 (二级) 肺段支气管 (三级) 左主支气管 左肺下叶支气管 三、支气管树 在肺门处,左、右主支气管分为次级支气管,进入肺叶,称为肺叶支气管lobar bronchi。左肺有上叶和下叶支气管;右肺有上叶、中叶和下叶支气管。肺叶支气管进入肺叶后,继续分出再次级支气管,称肺段支气管segmental bronchi。故称主支气管为一级支气管,肺叶支气管为二级支气管,肺段支气管为三级支气管。全部各级支气管在肺叶内如此繁复分支形成树状,称为支气管树 bronchial tree(图6-20)。 肺段支气管

20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肺段),每肺各有10段,各段间借结缔组织分开,有独立的血供。
四、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肺段 简称肺段 每个肺段支气管及其所属的肺组织称支气管肺段(肺段),每肺各有10段,各段间借结缔组织分开,有独立的血供。 四、支气管肺段 支气管肺段 bronchopulmonary segments,简称肺段pulmonary segment 是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分支分布区的全部肺组织的总称。支气管肺段呈圆锥形,尖端朝向肺门,底朝向肺的表面,构成肺的形态学和功能学的基本单位。通常左、右肺各有10个肺段。有时因左肺出现共干肺段支气管,例如后段与尖段、前底段与内侧底段支气管发生共干,此时左肺只有8个支气管肺段。每个支气管肺段由一个肺段支气管分布,相邻支气管肺段间隔以肺静脉属支及疏松结缔组织。由于支气管肺段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独立性,临床常以支气管肺段为单位进行手术切除(图6-21)。

21 五、支气管及肺段的血液供应 肺动脉 —功能性血管 左、右侧支气管动脉 —营养性血管 五、支气管及肺段的血液供应
肺动脉pulmonary artery是运送血液以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性血管,其分支在肺门先位于支气管前方,后转向后方。在肺内的分支多与支气管的分支伴行,直至分支进入肺泡隔,包绕肺泡壁形成肺泡毛细血管网。 左、右侧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为营养性血管,通常有1~4支,左侧主要起自胸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主要来自第3~5肋间后动脉。在肺门处支气管动脉互相吻合,广泛交通成网。进入肺内紧密伴随支气管走行,经支气管肺段门进入支气管肺段内,形成1~3支肺段支气管动脉。支气管动脉最终在支气管壁的外膜和粘膜下层分别形成供应支气管的毛细血管网。

22 第三节 胸膜 一、胸腔、胸膜与胸膜腔的概念 1、胸腔:由胸廓 和膈围成,侧的胸膜腔、肺、纵隔

23 2、壁胸膜 肋胸膜 膈胸膜 纵隔胸膜 胸膜顶 3、脏胸膜 4、胸膜腔 胸膜顶 贴附于胸壁内面、膈上面和纵隔表面。 壁胸膜 胸膜腔 脏胸膜
(肺胸膜) 被覆于肺的表面,与肺紧密结合。 膈胸膜 肋膈隐窝 第五节 胸 膜 胸膜pleura 是衬覆于胸壁内面、膈上面、纵隔两侧面和肺表面等处的一层浆膜。被覆于胸壁内面、纵隔两侧面和膈上面及突至颈根部等处的胸膜部分称壁胸膜parietal pleura,覆盖于肺表面的称脏胸膜visceral pleura,两层胸膜之间密闭、狭窄、呈负压的腔隙称胸膜腔。壁、脏两层胸膜在肺根表面及下方互相移行,肺根下方相互移行的两层胸膜重叠形成三角形的皱襞称肺韧带pulmonary ligament 。 一、壁胸膜 壁胸膜parietal pleura 依其衬覆部位不同分为以下四部分: 1.肋胸膜costal pleura 衬覆于肋骨、胸骨、肋间肌、胸横肌及胸内筋膜等诸结构内面的浆膜。其前缘位于胸骨后方,后缘达脊柱两侧,下缘以锐角反折移行为膈胸膜,上部移行为胸膜顶。 2.膈胸膜diaphragmatic pleura 覆盖于膈上面,与膈紧密相贴、不易剥离。 3.纵隔胸膜mediastinal pleura 衬覆于纵隔两侧面,其中部包裹肺根并移行为脏胸膜。纵隔胸膜向上移行为胸膜顶,下缘连接膈胸膜,前、后缘连接肋胸膜。 4.胸膜顶cupula of pleura 是肋胸膜和纵隔胸膜向上的延续,突至胸廓上口平面以上,与肺尖表面的脏胸膜相对。在胸锁关节与锁骨中、内1/3交界处之间,胸膜顶高出锁骨上方2.5(1~4)cm。经锁骨上臂丛麻醉或针刺时,为防止刺破肺尖,进针点应高于锁骨上4cm。 二、脏胸膜 脏胸膜visceral pleura 是贴附于肺表面,并伸入至叶间裂内的一层浆膜。因其与肺实质连接紧密故又称肺胸膜。 三、胸膜腔 胸膜腔pleural cavity 是指脏、壁胸膜相互移行,二者之间围成的封闭的胸膜间隙,左、右各一,呈负压。胸膜腔实际是个潜在的间隙,间隙内仅有少许浆液,可减少摩擦。 膈肌 4、胸膜腔 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是一个封闭的浆膜囊腔隙。

24 5、胸膜隐窝 1)肋膈隐窝 为肋胸膜与膈胸膜相互转折处的胸膜隐窝,是胸膜腔的最低部位,深吸气时,肺下缘也不能充满此处。胸膜腔积液首先聚积于此。 胸膜顶 上叶 2)肋纵隔隐窝 壁胸膜 下叶 胸膜腔 脏胸膜 四、胸膜隐窝 胸膜隐窝pleural recesses是不同部分的壁胸膜返折并相互移行处的胸膜腔,即使在深吸气时,肺缘也达不到其内,故名胸膜隐窝。主要包括肋膈隐窝、肋纵隔隐窝和膈纵隔隐窝等。 1.肋膈隐窝costodiaphragmatic recess 左右各一,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形成,是诸胸膜隐窝中位置最低、容量最大的部位。深度可达两个肋间隙,胸膜腔积液常先积存于肋膈隐窝。 2.肋纵隔隐窝costomediastinal recess 位于心包处的纵隔胸膜与肋胸膜相互移行处,因左肺前缘有心切迹,所以左侧肋纵隔隐窝较大。 3.膈纵隔隐窝phrennicomediastinal recess 位于膈胸膜与纵隔胸膜之间,因心尖向左侧突出而形成,故该隐窝仅存在于左侧胸膜腔。 肋胸膜 纵隔胸膜 膈胸膜 肋膈隐窝 膈肌

25 二、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1.胸膜前界体表投影 剑肋角 胸腺区 心包区 2.肺的体表投影 胸膜 肺 锁中线 8肋 6肋 腋中线 10肋 8肋
肩胛线 2.肺的体表投影 锁中线 锁中线 8肋 肋 腋中线 10肋 肋 肩胛线 12肋 肋 胸膜 肺 五、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各部壁胸膜相互移行返折之处称胸膜返折线。肋胸膜与纵隔胸膜前缘的返折线是胸膜前界;与其后缘的返折线是胸膜后界;而肋胸膜与膈胸膜的返折线则是胸膜下界(图6-22)。 图6―22 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1.胸膜前界体表投影:其上端起自锁骨中、内1/3交界处上方约2.5cm的胸膜顶,向内下斜行,在第2胸肋关节水平,两侧互相靠拢,在正中线附近垂直下行。右侧于第6胸肋关节处越过剑肋角xiphocostal angle与胸膜下界相移行。左侧在第4胸肋关节处转向外下方,沿胸骨的侧缘约2cm~2.5cm的距离向下行,于第6肋软骨后方与胸膜下界相移行。因此左右胸膜前界的上、下分彼此分开,中间部分彼此靠近。上部在第2胸肋关节平面以上胸骨柄后方,两侧胸膜前返折线之间呈倒三角形区,称胸腺区region of thymus。儿童的胸腺区较宽,内有胸腺。成人胸腺区较窄,内有胸腺遗迹和结缔组织。下部在第4胸肋关节平面以下两侧胸膜返折线互相分开,形成位于胸骨体下部和左侧第4、5肋软骨后方的三角形区,称心包区percardial region。此区心包前方无胸膜遮盖,因此,左剑肋角处是临床进行心包穿刺术的安全区。 右侧的胸膜下界前内侧端起自第6胸肋关节的后方,左侧的胸膜下骨角内侧端则起自第6肋软骨后方。两侧胸膜下界起始后分别斜向胸下部左右侧的外下方,他们在锁骨中线与第8肋相交,腋中线与第10肋相交,肩胛线与第11肋相交,最终止于第12胸椎高度。 2.肺的体表投影 两肺下缘的体表投影相同,在相同部位肺下界一般较胸膜下界高出两个肋。在锁骨中线处与第6肋相交,腋中线处与第8肋相交,肩胛线处与第10肋相交,再向内于第11胸椎棘突外侧2cm左右向上与后缘相移行。

26 第四节 纵隔 位于两侧纵隔胸膜之间的全部器管、结构和结缔组织。

27 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胸骨角与第四胸椎体下缘连线)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又分为前、中、后纵隔
第六节 纵 隔 纵隔mediastinum 是两侧纵隔胸膜间全部器官、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纵隔稍偏左,为上窄下宽、前短后长。其前界为胸骨,后界为脊柱胸段,两侧为纵隔胸膜,上界是胸廓上口,下界是膈。纵隔分类方法较多‚解剖学常用四分法。该方法是在胸骨角水平面将纵隔分为上纵隔和下纵隔。下纵隔以心包为界,又分为前、中、后纵隔(图6-23,24)。

28 一、上纵隔 —胸腺、气管、食管等。 一、上纵隔
一、上纵隔superior mediastinum 上界为胸廓上口,下界为胸骨角至第4胸椎体下缘的平面,前方为胸骨柄,后方为第1~4胸椎体。其内自前向后有胸腺、左和右头臂静脉、上腔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以及后方的气管、食管、胸导管等。

29 —食管、气管、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导管、 交感干等
二、下纵隔 前纵隔 —少量结缔组织及淋巴结 中纵隔 —心及心包 后纵隔 —食管、气管、奇静脉、 迷走神经、胸导管、 交感干等 二、下纵隔inferior mediastinum 上界为上纵隔的下界,下界是膈,两侧为纵隔胸膜。下纵隔分三部,心包前方与胸骨体之间为前纵隔;心包连同其包裹的心脏所在的部位是中纵隔;心包后方与脊柱胸段之间称后纵隔。 1.前纵隔anterior mediastinum 位于胸骨体与心包之间,非常狭窄,容纳胸腺或胸腺遗迹、纵隔前淋巴结、胸廓内动脉纵隔支、疏松结缔组织及胸骨心包韧带等。是胸腺瘤、皮样囊肿和淋巴瘤的好发部位。 2.中纵隔middle mediastinum 在前、后纵隔之间,容纳心脏及出入心的大血管,如升主动脉、肺动脉干、左右肺动脉、上腔静脉根部、左右肺静脉、奇静脉末端及心包、心包膈动脉、膈神经和淋巴结等。是心包囊肿的发生部位。 图6—25上纵隔各结构排列关系 图6—26纵隔分部及某些病变在纵隔的多发部位 3.后纵隔posterior mediastinum 位于心包与脊柱胸部之间,容纳气管杈、左右主支气管、食管、胸主动脉及奇静脉、半奇静脉、胸导管、交感干胸段和淋巴结等。纵隔内结缔组织及间隙向上经胸廓上口,向下经主动脉裂孔及食管裂孔,分别与颈部和腹腔结缔组织及间隙相互延伸,因此纵隔气肿可向上达颈部,向下至腹膜后间隙。后纵隔为支气管囊肿、神经瘤、主动脉瘤及膈疝的好发部位(图6-25,26)。 临床影像学常用纵隔九分法:是先以胸骨角平面和肺门下缘平面为界将纵隔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部分再以心包及心脏和出入心脏的大血管为界将上述的三部分进一步划分为前、中、后3个区,如此将纵隔分为9个区。前纵隔位于胸骨后方,心、升主动脉和气管之前的长三角形区;中纵隔相当于心、主动脉弓、气管和肺门所在的部位;后纵隔相当于胸椎旁向前至食管前壁之间的区域。通常以食管前壁作为中纵隔与后纵隔之间的分界线。两个平面又细分纵隔为上、中、下部即胸骨角与第4胸椎体下缘连线平面之上为纵隔上部,胸骨角与第4胸椎体下缘连线为上界,第8胸椎体下缘即肺门下缘为下界,两界之间为纵隔中部;肺门下缘以下与膈之间为纵隔下部。如此九分法对器官疾病的临床影像学定位有帮助。 (中国医科大学 柏树令)

30

31 练习题 1 名词解释: 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易出血区、弹性圆锥、气管隆嵴、肺门、肺根、支气管肺段、 2 试述鼻旁窦有哪些?各开口在何处?
3 试述胸膜与肺的体表投影。 4.喉腔最狭窄部位在哪?声门裂分哪几部? 5.气管位于什么部位? 6.左、右主支气管各有什么特点?经气管堕人异物多进人哪个支气管?


Download ppt "人 体 解 剖 学 第三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呼吸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