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原住民與大自然連結 報告人:彭月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原住民與大自然連結 報告人:彭月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原住民與大自然連結 報告人:彭月嫦

2

3 賽夏族(Saisiat、Saisiyat)分佈在新竹、苗栗兩縣交界的山區,和泰雅族毗鄰而居,傳說賽夏族祖先曾自大霸山山麓移至大湖及苗栗一帶,其後又繼續南移。又分為南、北兩大族群。北賽夏居住於新竹縣五峰鄉,南賽夏居住於苗栗縣南庄鄉與獅潭鄉。        

4

5 社會組織以父系氏族組織為主,各式族團體傳統亦各有其圖騰象徵物。前清時期紛改漢姓,逐以原圖騰譯為其姓氏之名,如「風」、「日」、「夏」等姓,每一姓氏又負責主持不同的祭儀。         賽夏深受泰雅族影響,也有紋面習俗,女子紋在前額,男子紋在前額、下巴、胸。        賽夏族祭儀活動以矮靈祭為其中最重要者,而族中歌舞精華亦以此為主,整個祭儀分成五大部分,包括有迎靈、延靈、娛靈、逐靈和送靈。

6

7 賽夏族服飾方面,賽夏族的男女大都穿著長及小腿的無袖外敞衣,再加上無袖短上衣一件,顏色以紅、白兩色為主。 祭典時的服飾為長衣,衣服的背面夾織精美的菱形紋飾,另外腕飾、足飾均以貝珠為材料。

8

9

10 泰雅族分佈在台灣北部中央山脈兩側,以及花蓮、宜蘭等山區。人口分佈在花蓮秀林鄉、南投仁愛鄉、新竹尖石鄉、桃園復興鄉、花蓮縣萬榮鄉、宜蘭縣南澳鄉、苗栗南庄,為台灣原住民族的第二大族。又分為泰雅亞族(Tayal)和賽德克亞族(Sedek)。

11

12 泰雅族居住地域境內的高山相當多,例如合歡山、大霸尖山、奇萊山等都是。河川則有新店溪、大甲溪、秀姑蘭溪等。以山田燒墾和和狩獵採集為生,聚落以集居式的村落為主。
        泰雅的黥面最引人注意,以前,泰雅男子須獵首,女子需會織布,才可黥面。 目前仍保有黥面的泰雅人,都是七、八十歲以上的族人了。

13 泰雅族黥面老人

14

15 男子服裝的基本組件包括:額帶、頭飾、胸兜、上方、披肩、前遮陰布及刀帶。女子服裝的組合則移除前遮陰布及刀帶,易為片裙和綁腿。
織物的色彩與圖紋:色彩色譜大抵是以藍、黃、紅、黑、白組成,織物的紋樣還是以菱紋及橫條為基本元素加以組合變化,使織者有依循的織路。服飾中多彩的橫線是通往祖先福地的彩虹橋,多變的菱紋,織者稱它為眼睛,代表無數祖靈的庇佑。

16 泰雅族人服飾

17 賽夏族飲食特色

18 賽夏族主食:粟、甘藷、旱稻。 賽夏族特色菜餚: 賽夏族旱稻為主食,其次為小米、藷、芋、山芋、玉蜀黍、菜豆、赤豆、木豆等。以稻或小米煮成乾飯,以糯米、糯小米搗成糕;以棕葉裹糯米飯;米與藷、芋、豆類或蔬菜混合煮成飯。

19 賽夏族特色菜餚 1.河欏(蛇木心)-蛇木心去皮切燙熟,拌蒜、辣椒。 2. 野花涼菜-南瓜花或野薑花,沾麵糊炸好,蘸胡椒。 3. 糯米糕即「笛拉木」。 4. 糯米酒。 5. 湯品-樹薯排骨湯、麻九燉雞。 6. 竹雞。 7. 木瓜拌山豬肉-(青木瓜) 8. 賽夏醃肉-白飯、豬肉

20 木瓜拌山豬肉 木瓜去皮切絲 放入調味略醃 山豬肉川燙 肉片熟後加木瓜絲一起拌勻

21 賽夏醃肉 將肉切片, 放入鹽一起醃四小時後把水分瀝乾, 白飯煮熟、 熱飯加鹽,把肉放入一起拌合, 放入玻璃瓶內,一個月後就可食用。

22 鹹豬肉拌攪器皿

23 賽夏族的傳統食物有醃豬肉,糯米糕、糯米酒等等。醃豬肉傳統上是用捉來的山豬肉加工而成的,做法是用蒸熟的米飯、鹽和豬肉,一層一層的夾起來,在浸入竹筒中醃成,如此可以使食物保存更久,飢荒或糧食短少的時候也不用著急。 傳統食物,也是在傳統儀式中必備的是糯米糕,做法是以杵和臼將蒸熟的糯米打成黏稠狀,搗好的糯米在臼中不容易食用,賽夏人把臼中的黏糯米黏在杵上,用線和一雙巧手,就能夠把黏在杵上的糯米放到竹盤上,在切成小塊就方便多了。另外,糯米還可以釀酒,糯米酒在儀式中,也是必備的食物之一。

24 .泰雅族飲食特色

25 泰雅族其主食為米、小米 、玉米、甘藷,副食為瓜、韭、薑和各種野菜。由於台灣北部盛產桂竹,所以竹子不但是該族居住的主要建材,和竹有關的菜餚也成為他們飲食的一大特色。 除了竹子之外,也善用香蕉或香蕉葉於烹飪之中。

26 泰雅族特色菜餚 泰雅族以小米、黍、蕃薯為主食。平時以胡瓜、南瓜、韭、薑、野菜、辣椒、豆類加鹽煮食為副食。獵肉、魚、蝦等只在農閑行獵有所捕獲時才可享用。家有飼養豬與雞。米和小米在平常煮成乾飯或稀飯食用,祭典時則做成餅。宰殺家豬或獵獸時,是用火燒烤或用水煮食。

27 泰雅族特色菜餚 1. 琩琩瑪邵 2. 思糢(即香蕉飯) 3. 打麻面 4. 山豬肉或山產或魚蝦 5. 米醃魚及,炒飛鼠。 6. 喜努湯 涼湯

28 琩琩瑪邵 : 糯米蒸熟,烤成點心,配醃魚或蘸花生粉食 思糢: (即香蕉飯)糯米蒸熟,拌香蕉,以香蕉 打麻面: 以醃而成的食物稱打麻面,如醃肉、魚、筍等,其法是一層鹽一層肉(或其他素材),以甕保存,一個月後即可食。

29 山豬肉或山產或魚蝦: 一般抹鹽,再烤而食之 米醃魚及,炒飛鼠 喜努湯: 樹豆、豬腳、薑。 涼湯: 刺蔥(食菮)、野A菜。

30

31

32 台灣原住民各種傳統祭儀

33 泰雅與太魯閣族的「祖靈祭」、 邵族的「新年祭」、 賽夏族的「矮靈祭」、 布農族的「射耳祭」、 鄒族的「戰祭」、 南鄒沙阿魯阿族群的「貝神祭」、 排灣族的「五年祭」、 魯凱族的「小米收穫祭」、 阿美族的「海祭」與「豐年祭」、 卑南族的「猴祭」與「大獵祭」、 達悟族的「飛魚祭」與「新船下水祭」, 平埔諸族的「夜祭」。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敬請指教


Download ppt "原住民與大自然連結 報告人:彭月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