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單元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專題二 戲劇的演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單元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專題二 戲劇的演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單元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專題二 戲劇的演變

2 一、中國戲劇的起源 1.中國戲劇的特色 A.音樂化的戲劇:與音樂關係密切(戲曲) B.藝術形式:除文學外與說唱、表演、音樂、 舞蹈相結合(以藝術取勝) a.熔歌、舞、樂、優(表演)於一爐 b.講究說、唱、唸、做(表情)一致

3 2.戲曲起源 126 A.戰國時期:藝人以表演雜耍和舞蹈取悅
       宮廷 B.唐以前兩大淵源: a.俳優: (a)詼諧弄嘲、逗人笑樂、譏諷時弊 (b)唐朝:參軍戲(弄參軍)──類似相聲 (兩人表演諷刺貪官汙吏) b.歌舞: (a)有的與雜技結合 (b)在漢朝時被視為「百戲」的一種

4 俳優、弄參軍 補充 俳優:古代從事歌舞樂和雜戲的藝人總稱,即後世的藝人
俳優、弄參軍 補充 俳優:古代從事歌舞樂和雜戲的藝人總稱,即後世的藝人 俳優作為宮廷弄臣,職責以歌舞諧謔對君主進行諫勸,稱優諫,在民間以技藝娛人 弄參軍又稱參軍戲,以唪諷刺貪官汙吏為主 百戲古代民間表演藝術的泛稱,又稱散樂,與宮廷雅樂相對應,實際是漢朝民間歌舞、雜技、武術、魔術的總稱

5 唐參軍戲陶俑 唐說唱陶俑

6 二、市民階層與戲曲的興起 1.都市文化興起 A.背景:宋元時期,商品經濟迅速發展 →商業都市出現市民階層 B.娛樂場所: a.瓦子:綜合性文化娛樂場所 補給站1 b.勾欄:娛樂節目──雜劇、說唱、皮影、 角觝…… c.表演內容: (a)男女情愛故事和歷史傳說 (b)滑稽有趣或道德說教的內容

7 五代壁畫中的勾欄百戲說唱圖

8 2.戲曲的興起 A.出現背景:市民階層的興起 B.出現時間:宋朝──投合市民口味 a.起源:漢唐時 (敦煌變文) 補給站2 b.發展:宋朝發展出有複雜情節的戲劇(唱) C.深入鄉間: a.每年農閒的節慶,鄉人請來戲班臨時 搭臺演出 b.有些戲一連上演十天半月,成為鄉村 生活的重要娛樂活動

9 三、雜劇與南戲 ~128 1.雜劇(宋元北方) A.起源:唐朝的參軍戲  B.表演內容: a.角色:主要是兩個人,後增加扮演婦女的 「裝旦」(男演員反串女姓) b.使用道具:砌末(道具) c.有固定的表演程式:分三個部分─艷段、 雜扮、正雜劇 128內容 C.重要性:為宋朝的藝術之首(含音樂歌唱舞蹈表演 說白) D.別名:金朝稱「院本」

10 宋朝參軍戲絹畫

11 宋雜劇打花鼓圖

12 2. 南戲 (南方、戲文) 128 A. 起源:北宋時,發源於浙江溫州一帶 B. 發展: a
2.南戲 (南方、戲文) A.起源:北宋時,發源於浙江溫州一帶 B.發展: a.原為民間歌舞小戲,後來將歌舞戲、 滑稽戲融為一體,形成了唱、念、做 、舞並用的戲曲模式 b.路歧人(不在勾欄表演在街頭空地或廣場或流動演出) 用溫州一些故事性的歌謠小曲唱腔結合雜劇 形式進行表演

13 温州南戲

14 四、元曲的成就 128 1.元曲的類型 A.雜劇: a.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發展成熟的標誌 b.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發展而成
四、元曲的成就 1.元曲的類型 A.雜劇: a.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發展成熟的標誌 b.以宋雜劇和金院本為基礎發展而成 B.散曲: a.始於南宋末年,至元朝達到全盛 b.為一種新的詩歌形式

15 元散曲 內容: A.小令:係獨立的單曲 B.套數:a.兩首以上同一宮調的曲子相聯 而成的組曲 b.特點是一韻到底,都有尾聲 c.代表:馬致遠的小令《天淨沙》── 被後世稱為「秋思之祖」129補給站3

16 元雜劇 結構 A.以折為單元(類似現幕) a.一本四折,個別也有五折或六折 b.四折:開端、發展、高潮、結尾 c.每折均有10個以上成套小曲,均屬同一調,且只有男 女主角演唱,其它角色只有對話 B.剔除宋金雜劇中夾有的雜技、幻術 C.楔子:結構短小的小戲 a.常在第一折之前演出──序幕 b.也會在折與折之間演出──過場戲 音樂:結合契丹、女真、蒙古民族的歌曲 →形成新音樂體系

17 元朝雜劇陶偶

18 山西洪洞明應王殿 元雜劇壁畫

19 2. 代表 A. 關漢卿:元朝最傑出戲劇家──一生創 作雜劇六十餘種,《竇娥冤》 是最重要一部 130課本內容 B
3.發展之因:有才華的文人不願為蒙古人 效力,靠給戲班寫劇本賺錢 為生

20 竇娥冤 補充 民女竇娥,自幼死了母親。竇娥的父親竇天章,是個窮秀才,因要上京趕考,沒有路費,借了寡婦蔡婆的高利貸二十兩銀子,誰知一年後竟變成了四十兩,無法還債,就把竇娥半抵半送給蔡家做童養媳。這童養媳可真苦,一做就是十年。竇娥長大後嫁作蔡家媳婦,不到兩年,丈夫就死了。竇娥守寡在家,與婆婆同住。 這時候,楚州有個流氓叫張驢兒,與父親張老頭一起欺負蔡家婆媳,要蔡寡婦嫁給張老頭,蔡寡婦為保命勉強答應了。張驢兒又逼著竇娥嫁給他,竇娥堅決不肯。張驢兒設計陷害竇娥。一天,蔡寡婦生病,竇娥做羊肚湯給婆婆喝。張驢兒在湯裡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婦,然後逼竇娥成親。誰知蔡寡婦忽然嘔吐,不想喝湯,張老頭奪過碗,喝完了,不一會兒就毒性發作,倒地身亡。

21 竇娥冤 補充 張驢兒毒死了自己的父親,卻把殺人的罪名推在竇娥的身上,告到衙門。楚州知府是個貪官,背後接受了張驢兒的銀兩,就用酷刑逼竇娥招供。竇娥打死也不肯招,知府改打蔡寡婦。果然,竇娥心疼婆婆,含冤屈招了 竇娥被判定了死罪,押往刑場。竇娥一路上滿腔悲憤地咒罵著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你錯勘賢愚枉做天!」 劊子手過來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揚起來。這時候,竇娥向天發出三個願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過人頭時,一腔血都不往下灑,要全飛到旗的白布上,不讓鮮血沾到骯髒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要接連三年大旱,以證明她是冤死的。

22 竇娥冤 補充 劊子手的刀砍下來,竇娥的血真的全飛到白布上;接著,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屍體;第三,她死後,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竇娥的願望得到實現,證明她真的是冤死的。這樣的描述用自然現象來解釋,當然是行不通的,但它反映出一種驚天動地的呼聲:百姓對貪官是非常痛恨的,對冤死者寄予深切的同情。 這齣雜劇的結局是:後來,竇娥的父親竇天章在京城應試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竇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發現這裡竟然三年間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當夜,他在燈下翻竇娥的案卷,忽然見燈影一閃,竇娥出現,細說冤情,求父親主持公道。 竇天章細審此案,為冤死的竇娥平反,宣布竇娥無罪,將張驢兒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罰。宣判剛完,大雨從天而降。 這齣又名《六月雪》的戲劇,千百年來一直深受百姓的欣賞,關漢卿也成了世界級的戲劇大師。

23 感天動地《竇娥冤》

24 描寫張生與鶯鶯曲折美好的愛情故事,敘述本於自 由的愛情如何克服禮教束縛,內容生動而又充滿趣味
王實甫《西廂記》 描寫張生與鶯鶯曲折美好的愛情故事,敘述本於自 由的愛情如何克服禮教束縛,內容生動而又充滿趣味

25 五、明清傳奇的發展 1.明朝的傳奇 A.起源:南戲發展成的新戲曲樣式 B.繁榮期:明朝中後期──這時著名作家 有200多人,作品達700多部 C.最具代表性作家:湯顯祖──主要作品 《紫釵記》、《牡丹亭》、《南柯記》 、《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 (130~131課本內容) (官場失敗,使湯顯祖作品,從期望社會改良,轉為對社會批判)

26 清暖紅室刊本 《牡丹亭‧驚夢》 明萬曆刻本 《牡丹亭‧還魂記》

27 《邯鄲記》插圖 《紫釵記》插圖

28 2.清朝的傳奇 132 A.洪昇《長生殿》: a.修改唐明皇和楊貴妃愛情悲劇傳統 題材 b.注入更豐富的社會生活內容,情節 動人,富抒情氣氛
B.孔尚任《桃花扇》: a.以侯方域、李香君離合之情為主線 b.描寫南明王朝興亡的歷史

29 康熙原刊本 《桃花扇》書影 清人繪孔尚任像

30 崑曲的興盛 崑曲的發展 戲班盛行 崑曲的文化價值 清朝職業戲班興盛 崑曲的沒落 「花部」與「雅部」之爭

31 六、崑曲的興盛 1.崑曲的發展(創元末明初) A.南戲四大聲腔:海鹽腔(浙江)、弋陽腔(江西)、 餘姚腔(浙江) 、崑山腔(江蘇) B.別稱:崑腔──最初只唱散曲,不上舞 臺,又名冷板凳 C.發展:明朝中葉之後:崑山腔和弋陽腔 特別興盛,流傳於都市和鄉間 a.明嘉靖年間:經魏良輔改革──水磨腔(細膩委 婉)(管弦樂並舉) b.明萬曆年初:擴展到江、浙各地 c.明萬曆至清嘉慶年間:達到鼎盛時期

32 2. 戲班盛行 132 A. 背景:萬曆年間崑腔開始興盛後 B. 類型: a. 家班:明末鼎盛──江南士大夫之家 b
2.戲班盛行 A.背景:萬曆年間崑腔開始興盛後 B.類型: a.家班:明末鼎盛──江南士大夫之家 b.職業戲班(民間): (a)明中期前以演北曲雜劇為主,雜劇沒 落後改演南戲 (b)周遊於各大城市之間 (c)演出場所:私人和官府廳堂,會館 、寺廟、廣場、河邊…… (d)演出場合:廟會、節慶

33 明清時期的臨時戲臺

34 3. 崑曲的文化價值 133~134 A. 劇本: a. 採宋、元時代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 每齣戲通常有二十四折 b
3.崑曲的文化價值 ~134 A.劇本: a.採宋、元時代雜劇傳奇的結構方式, 每齣戲通常有二十四折 b.每折戲自成單元,單折戲可獨立演出 B.文學語言:採長短句的文體──文辭華麗典雅 C.表演:唱段中常伴以舞蹈動作表現人物 的內心感情 D. 崑曲:熔詩、樂、歌、舞,在中國文學、戲曲、音 樂、舞蹈史,占重要地位 【影片連結:經典崑曲賞析\《牡丹亭》】

35 4.清朝職業戲班興盛 134 A.發展重鎮:蘇州、揚州、北京 B.禁止開設戲園:
a.清廷怕八旗所駐防的內城都受影響,下令 內城不得開設戲館 b.地方官為端正風俗,試圖禁止戲館開設 C.結果: a.18世紀初朝廷下令「禁外官畜養優伶」 ,家班沒有出路而投入職業戲班 b.18世紀中後期地方都邑戲館快速成長 c.19世紀初北京連內城都開了戲園,官員 、旗丁視禁令為具文

36 康熙年間酒館戲園「月明樓」畫

37 5. 崑曲的沒落 134 A. 衰落之因: a. 曲詞晦澀:乾嘉時大多數人不能理解 b. 花部與雅部之爭:18世紀後期 c
5.崑曲的沒落 A.衰落之因: a.曲詞晦澀:乾嘉時大多數人不能理解 b.花部與雅部之爭:18世紀後期 c.花部流行於鄉村山區及小城鎮 d.清康熙年間各地流行的地方聲腔開始 發展 B.衰落情形:崑腔只有少數士大夫們能欣 賞──出現了民眾「聞歌崑曲 ,輒哄然散去」的狀況

38 「花部」與「雅部」之爭 134 雅部:清朝時崑腔(士大夫喜好)
「花部」與「雅部」之爭 134 雅部:清朝時崑腔(士大夫喜好) 花部:指崑腔以外的各種地方戲曲 A.弋陽腔與其他梆子腔(山西、陜西交界)、秦腔(流行於中國西北地區:陜西、甘肅、青海) B.又稱「亂彈」

39 七、京劇的形成 ~135 1.京劇的誕生 2.京劇的表演藝術 3.民初的京劇

40 七、京劇的形成 134~135 1.京劇的誕生 A.形成背景:清中葉花、雅之爭最後四大徽 班進京 補給站7
七、京劇的形成 ~135 1.京劇的誕生 A.形成背景:清中葉花、雅之爭最後四大徽 班進京 補給站7 a.源起:乾隆55年,為賀乾隆皇帝80壽誕, 各地官員徵召四個徽劇班進京 b.徽班崛起:徽班以演唱二簧調為主── 進京後又吸取其他聲腔的優 點→使得北京大小劇場都請 徽班演出(花部告捷) B.過程: a.湖北漢調(西皮腔)傳入北京 b.道光年間,西皮腔和二黃腔的徽班合 作演出,形成京劇

41 皮黃戲 補充 皮黃由西皮與二黃組成。二黃起於湖北黃陂、黃岡兩縣,因為流傳到湖南、廣東、廣西、安徽一帶,所以又稱作湖廣調;後來湖廣調受徽調影響,遂一變而為今日的二黃。 至於西皮調,則來自甘肅,因為它只有西皮絃,便因此而得名。西皮,中國戲曲的唱腔之一,明末清初,盛行於武漢一帶。因為湖北人稱唱詞為「皮」,他們把陝西傳來的的腔調稱為「西皮」。 皮黃調的最大成績,是造就出國劇。不過國劇的唱腔既雜,不是皮黃一調所能範圍得住的。而且發展到後來,在劇壇上獨當一面,地位竟與改良後的崑曲相類,更不能視作單純的地方戲。

42 2.京劇的表演藝術 135 A.講究規律化和規範化 B.表演手段: 程式──唱、念、做、打 C.京劇的行當:角色──生、旦、淨、丑
同治、光緒年間13位著名藝人之畫像

43 京劇的表演手段 135 唱:唱腔 念:念白 做:舞臺形體動作的泛稱──透過手、眼、 身、步來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氣質
京劇的表演手段 唱:唱腔 念:念白 做:舞臺形體動作的泛稱──透過手、眼、 身、步來表現人物的形象和氣質 打:傳統武術的舞蹈化──用以表演戰鬥等 場景

44 京劇的角色 135~136 生:男角色 A.小生:較為年輕的男性角色 B.老生:掛鬍鬚的中老年角色 C.武生:會武藝、須表演武打的男角色
京劇的角色 ~136 生:男角色 A.小生:較為年輕的男性角色 B.老生:掛鬍鬚的中老年角色 C.武生:會武藝、須表演武打的男角色 旦:婦女角色 A.青衣:十歲到四十歲,性格文靜的女性角色 B.花旦:天真浪漫,個性開朗的女子 C.刀馬旦:穿鎧甲的女將角色 D.老旦:老年婦女的角色 淨:花臉 A.紅臉:關公忠義仁厚 B.黑臉:包公正直嚴肅 C.白臉:曹操陰險狡猾 丑:小花臉──性格開朗、又愛逗笑取樂的角色,分為 文丑和武丑 補給站8

45 3.民初的京劇 A.20、30年代的改變: a.受到新文化、新思潮影響 b.京劇藝術家與文學家合作:創作新 古裝戲與時裝戲 B.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 尚小雲、荀慧生 C.被稱:國劇、國粹(有廣泛的觀眾群)

46 梅蘭芳 程硯秋 尚小雲 荀慧生

47 八、臺灣的傳統戲劇 ~137 1.歌仔戲 A.起源:宜蘭地區──與福建漳州錦歌(有樂器伴奏)有 關 B.發展: a.初期: (a)在廣場空地或迎神行列中沿街表演,演 出形式近於車鼓戲、車鼓陣 補給站 (b)演出場所由平地轉至舞臺,成野臺歌仔戲 b.1920年代:發展日趨成熟(向其他劇種學習服裝身 段) c.民國50年代:進軍電視──楊麗花 (a)造成野臺歌仔戲衰退 (b)脫離野臺歌仔戲模式,形成新劇種 (c)野臺歌仔戲轉型:明華園劇團──精緻化 、現代劇場化

48 野臺歌仔戲

49 楊麗花的武生扮相 明華園劇團

50 2. 布袋戲 137~138 A. 起源:與福建漳泉地區的掌中戲有關 B. 發展: a. 19世紀中期福建藝人來臺授徒發展(傳統) b
2.布袋戲 ~138 A.起源:與福建漳泉地區的掌中戲有關 B.發展: a. 19世紀中期福建藝人來臺授徒發展(傳統) b. 20世紀初發展出本土的特色(北:古法,南:各家 爭鳴) c.民國40年代起進入「金光布袋戲」時代 (a)應用燈光、音效等現代科技 (b)將後場鑼鼓戲曲採用西樂唱片配音 (c)布偶進行大幅度的改良 d.民國60年代──黃俊雄布袋戲進軍電視 C.宗師:北李天祿、南黃海岱

51 李天祿 黃海岱

52 黃俊雄布袋戲

53 黃海岱 ◎黃海岱:臺灣雲林人,知名布袋戲操偶藝師,在臺灣布袋戲界被尊稱為「通天教主」。育有八子二女,較出名的有長子黃俊卿和次子黃俊雄。其中黃俊雄於1970年將《雲州大儒俠》首度於臺灣的無線電視臺演出,造成當時全臺轟動,而在第三代黃家子孫中,黃強華、黃文擇及黃文耀等也各以「霹靂布袋戲」、「天宇布袋戲」系列聞名於布袋戲界。


Download ppt "第四單元 日常生活與大眾文化 專題二 戲劇的演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