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國立臺南大學 教育系專題講座 臺灣技職教育特色與招收陸生之探討
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 張國保 99 年 10 月 7 日
2
綱 要 壹、前言 貳、臺灣技職教育現況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伍、結語 2017/9/12
3
1 5 3 4 意 值得省思的問題 台灣的優勢靠什麼? 台灣有什麼經濟奇蹟? 台灣有什麼可和大陸交流? 台灣的未來靠什麼?
壹、前言 值得省思的問題 2技職教育 1 台灣的優勢靠什麼? 台灣有什麼經濟奇蹟? 台灣有什麼可和大陸交流? 台灣的未來靠什麼? 台灣的國際競爭力靠什麼? 教育 高教 國際 競爭力 5 3 人才 4 創 意
4
壹、前言 臺灣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 2010知識經濟、新興產業(生科、綠能、觀光、文創、醫療、精緻農業)
5
臺灣技職教育的成果 提供低學業成就學生就業及謀生技能 與產業建教合作提升人力素質 提供生活技能的學習動力 促進社會變遷及階層流動
壹、前言 臺灣技職教育的成果 培育各級技術優秀人才 提供低學業成就學生就業及謀生技能 與產業建教合作提升人力素質 提供生活技能的學習動力 促進社會變遷及階層流動 提升產業核心競爭能力 研發技術移轉與技職教育出口 提供弱勢族群技職教育機會
6
提供弱勢族群技職教育機會 VET Goal (External impact)
壹、前言 提供弱勢族群技職教育機會 VET Goal (External impact) Social Economic a. prepare for life learning a. employment b. improve sex equity b. Improve wages c. reduce crime c. reduce social expenditure d. improve social cohesion d. increase productivity e. reduce poverty f. decrease unemployment
7
臺灣技職教育的學制 1.國中: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2.後期中等教育:(1)高職 (2)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3)綜合高中 【學術學程與專門學程】
壹、前言 臺灣技職教育的學制 1.國中:國中技藝教育學程 2.後期中等教育:(1)高職 (2)高中附設職業類科 (3)綜合高中 【學術學程與專門學程】 3.專科:(1)五專 (2)二專 4.技術學院:(1)二技 (2)四技 (3)附設專科部 (4)研究所【碩、博士班】 5.科技大學:(1)二技 (2)四技 (3)附設專科部
8
臺灣教育學制系統圖
9
影響技職教育的因素 社會層面 教育層面 產業層面 價值觀念 升學掛帥 產業需求 家長期望 課程偏差 證照實務 社會地位 師資進修 技術研發
壹、前言 影響技職教育的因素 社會層面 教育層面 產業層面 價值觀念 升學掛帥 產業需求 家長期望 課程偏差 證照實務 社會地位 師資進修 技術研發 薪資待遇 學生興趣 在職進修
10
臺灣技職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標 學制別 目標 高級職業學校 基層技術人才 專科學校(二專及五專) 中級技術人才 技術學院(四技及二技)
壹、前言 臺灣技職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標 學制別 目標 高級職業學校 基層技術人才 專科學校(二專及五專) 中級技術人才 技術學院(四技及二技) 高級技術人才 科技大學(四技及二技) 科技大學(碩、博士班) 創新研發人才及師資
11
台灣1999-2009年技專校院學校數增減情形統計表 年度 1999年 2010年 公立 私立 合計 科技大學 5 2 7 10 31 46
貳、臺灣技職教育現況 台灣 年技專校院學校數增減情形統計表 年度 學校 別 1999年 2010年 11年 增減數 公立 私立 合計 科技大學 5 2 7 10 31 46 +39 技術學院 30 40 -9 專科學校 4 32 36 3 12 15 -21 19 64 83 20 73 92 +9
12
近10年公私立技職校院學生人數變動表 公立 私立 合計 貳、臺灣技職教育現況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公立 96,360 101,428 107,372 112,265 111,405 113,477 116,543 120,445 124,298 126,478 私立 470,000 529,711 582,459 596,067 583,931 570,098 552,951 543,996 536,473 535,024 合計 566,360 631,139 689,831 708,832 695,336 683,575 669,494 664,441 660,771 661,502
13
1999及2008學年技職校院學生人數結構增減比較表 1999 2008 學位 學年 學校 總計 博士 碩士 學士 副學士 (專科) 公立
學年 學校 總計 博士 碩士 學士 副學士 (專科) 1999 公立 (%) 96,360 (17.01%) 511 3,437 31,278 61,134 私立 470,000 (82.99%) 481 73,633 395,886 合計 566,360 (0.09%) 3,918 (0.70%) 104,911 (18.52%) 457,020 (80.69%) 生師比 31.94 - 2008 126,478 (19.12%) 2,596 20,149 91,579 12,154 535,024 (80.88%) 85 12,928 416,512 105,499 661,502 2,681 (0.41%) 33,077 (5.0%) 508,091 (76.81%) 117,653 (17.78%) 30.79 10年增減數 30,118 2,085 16,712 60,301 -48,980 65,024 12,447 342,879 -290,387 95,142 2,170 29,159 403,180 -339,367 10年成長倍數 1.17 5.25 8.44 4.84 -3.88
14
1999至2008學年度技院專任教師人數統計表 1999 17,732 672 (3.79%) 3,290 (18.55%) 901
貳、臺灣技職教育現況 1999至2008學年度技院專任教師人數統計表 學年度 總計 教授 副教授 助理教授 講師 專業教師 1999 17,732 672 (3.79%) 3,290 (18.55%) 901 (5.0%) 11,681 (65.88%) 1,188 (6.7%) 2008 21,969 1,826 (8.31%) 5,594 (25.46%) 5,002 (22.77%) 8,462 (38.52%) 1,085 (4.94%) 10年增減數 4,237 1,154 2,304 4,101 -3,219 -127
15
2000至2008學年度技職校院專任教師學歷人數統計表 學年度 博士 碩士 學士 專科 其他 總計 2000 2008 增減數
貳、臺灣技職教育現況 2000至2008學年度技職校院專任教師學歷人數統計表 學年度 博士 碩士 學士 專科 其他 總計 2000 4,730 (24.25%) 12,130 (62.20%) 2,244 (11.51%) 329 (1.69%) 69 (0.35%) 19,502 2008 10,630 (48.39%) 9,885 (45.0%) 1,291 (5.88%) 130 (0.59%) 33 (0.14%) 21,969 增減數 5,900 -2,245 -953 -199 -36 2,467
16
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兼顧 升學與 就業 學習與實習 合一 理論與實務 並重 加強 產學 合作 強調 適性學習及 能力本位與 多元選擇 證照表現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兼顧 升學與 就業 學習與實習 合一 理論與實務 並重 適性學習及 多元選擇 強調 能力本位與 證照表現 加強 產學 合作 2017/9/12
17
96學年度產學攜手工作計畫 目標 建置以兼顧學生就學就業為基礎之新教育模式。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96學年度產學攜手工作計畫 目標 建置以兼顧學生就學就業為基礎之新教育模式。 發展高職特殊類科彈性銜接學制,提供家庭經濟弱勢學生優先就學機會。 結合證照制度,重視理論與實務教學,彌補重點產業技術人才需求之缺口。 建置業界與學校緊密之教學實習合作平台,發揚技職教育「做中學、學中做」之實務教育特色。 17
18
產學攜手合作概念圖 職 場 合作廠商 合作廠商 二技 四技 二專 五專 高職三年級 高職二年級 高職一年級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產學攜手合作概念圖 職 場 合作廠商 合作廠商 高級人力 二技 四技 中級人力 五專 二專 基層人力 高職三年級 高職二年級 高職一年級 採3合1(高職+技專校院+合作廠商)的合作方式。 發展縱向彈性銜接學制 3+2(高職3年加二專2年) (高職 3年加四技4年) 5+2(五專5年加二技2年 ) (高職3年加二專2年加二技2年)
19
方曙商工-明新科大-台積電合作模式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在校上課 在校上課 在廠實習(技術生) 實習津貼: 10,000/月
Completion Bonus : 15,000 (針對實習合格生) 第一學年 2006.6 在校上課 2005.8 方曙商工 入學 第二學年 篩選與 意向確認 在校上課 在廠實習 (技術生) 2007.6 2006.7 分紅: 無 日班: 20,000 ~ 21,000 夜班: 26,800 ~ 27,500 2006.9 2007.2 第三學年 在廠實習(技術生) 2007.7 高職畢業 正式員工, 開始計算年資及分紅 第四學年 方曙商工通過甄審的學生可進入明新科大就學 並成為台積公司正式員工(2天上班-1天休息-1天上課) 明新科大 2008.7 2009.6 第五學年 台積公司正式員工(2天上班-1天休息-1天上課) 2009.7 2010.6二專畢業
20
科技大學外加5%研究所名額 提供高職教師進修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科技大學外加5%研究所名額 提供高職教師進修 2006學年度:外加51所科技大學及技術校院591名研究所招生名額。 2007學年度增加至664名。 藉以提升教師專業職能,搭起技專校院、高職與產業界三方面的交流平台 20
21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產業發展升級 US$9,000 -$17,000 台灣正處於產業發展轉型期 效率驅動階段 轉換創新 驅動階段 要素驅動
創新驅動 (創新與精緻因素) 產業發展升級 效率驅動階段 轉換創新 驅動階段 效率驅動 (效率生產的經驗) 關鍵:創新與精緻因素 企業精緻程度 創新 要素驅動 (勞力、天然資源) 要素驅動階段 轉換效率 驅動階段 台灣現階段 高人力 密集 低人力密集 知識密集 創新技術密集 每人GDP <US$2,000 US$2,000 -$3,000 US$3,000 -$9,000 US$9,000 -$17,000 >US$17,000 權數 要素驅動階段(I) 轉換(II) 效率驅動階段(II) 轉換(I) 創新驅動階段(III) 基本需求 50% 50%->40% 40% 40%->30% 30% 效率強化 40%->50% 創新精緻 10% 10%->30%
22
大專校院且博士學位研究人力約6成,碩士學位者約2成。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資料來源:科學技術統計要覽(2005) 大專校院且博士學位研究人力約6成,碩士學位者約2成。
23
為何推動產學合作? 學校 產業界 合作 問題 人才 生存 高學位研發人才 有精密教研設備 教學需不斷精進 教師具升等壓力 研發需要題材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為何推動產學合作? 問題 人才 生存 學校 高學位研發人才 有精密教研設備 教學需不斷精進 教師具升等壓力 研發需要題材 學生需實習場所 欠缺研發資金 理論與實務結合 產業界 面臨競爭生存的壓力 多中小企業經營規模 未設置專職研發人才 沒時間思考如何研發 設備不斷推陳出新 遇困難不知如何解決 實務經驗難有效傳承 兩岸及國際競爭激烈 合作 競爭 研發
24
產學合作加值計畫分工架構(Ⅰ/Ⅱ)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提高來自 企業研發經費 比例(教育部) 提升研發 智財效益 (國科會) 強化產業
發展價值 (經濟部) (國外單位) 國際合作 (專業社群) 累積知識 (育成組織) 創業育成 新創企業 論文 領域知識 專利 (教授) 進行研發 (技轉組織) 智財管理 技術報告 (產業) 開發商品 研究經費 技術 專業人員 學生 顧問服務 研究設施 (大學) 資源管理 研發經費 教研經費 產業經驗 (政府部會) 資源/政策 提高來自 企業研發經費 比例(教育部) 營業稅 社經價值
25
產學合作加值計畫分工架構(Ⅱ/Ⅱ) 國科會 經濟部 教育部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產學合作衍生創新事業運作模式
產學合作首長會議 行政院副院長召集/資源分配 提高來自 企業研發經費 比例(教育部) 提升研發 智財效益 (國科會) 強化產業 發展價值 (經濟部) 政務委員召集(行政院科技顧問組、 教育部、經濟部、國科會、其他相關部會署) 產學合作副首長會議 1.建置專業、專職、專心的智財技轉團隊之培訓機制 2.建置完善的智財推廣獎勵機制 3.打造全方位的產學合作模式 整合 機制 1.學校創新育成中心 2.開發小型「智慧財產 管理系統」供中小企 業與教授應用 3.創業資源規劃知識庫 及分析系統 4.新創事業資金支援機 制 產學合作衍生創新事業運作模式 建構產學合作及智財管理的全方位運作模式 創新突破型知識經濟 國科會 經濟部 教育部 強化產學合作機制 實踐大學社會功能 1.建構學校產學友善環境,促進學校整合建立智財經營能量 2.推動創業精神與文化、鼓勵產學參與 3.整合校內產學資源,促進校際產學合作 4.推動與產學連結之大學智財、創業課程及實務課程
26
加強產學合作機制 整合校內產學資源中心 大專與業界合設研發中心 大專與業界合聘研發人員 大專與業界共用研發設備 大專與業界共有研發成果
參、臺灣技職教育特色 加強產學合作機制 整合校內產學資源中心 大專與業界合設研發中心 大專與業界合聘研發人員 大專與業界共用研發設備 大專與業界共有研發成果 大專與業界共同培育人才 大專與業界簽訂研發契約 大專與業界共組創投公司 大專與業界共創衍生企業
27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兩岸交流共創雙贏 泉州教育團體訪問銘傳教育研究所 2017/9/12
28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兩岸教育交流-政策面 兩岸教育交流-問題方向 技專招收陸生就學分析 普通大學與技專招收比較 2017/9/12
29
陸生三法修正重點99.08.19 除醫療法所稱醫事人員相關之高等學校學歷外,得予採認。
大陸地區人民非經許可在臺灣地區設有戶籍者,不得參加公務人員考試、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考試之資格。 授權教育部擬定來臺就學辦法,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法源。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22條 大陸地區學生以特種生身分與國內生區別 不得進入涉及國家安全、機密之院、系、所及學位學程修讀 授權由教育部擬訂辦法,另報請行政院核定之法源 大學法第25條及專科學校法第26條
30
三限(1入法) 六不(加1且2入法) 陸生來台之規劃政策 限制採認高等學校 限制來臺陸生總量 限制醫事學歷不採 不涉及加分優待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陸生來台之規劃政策 三限(1入法) 限制採認高等學校 限制來臺陸生總量 限制醫事學歷不採 六不(加1且2入法) 不涉及加分優待 不影響國內招生名額 不編列獎助學金 不允許在學打工 不會有在臺就業問題 不得報考公職考試 不得修讀國安機密系科
31
台灣技職校院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條件分析表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台灣技職校院招收大陸學生來台就學條件分析表 優勢 技職校院的辦學經驗,可提供大陸高等技職校院參考。 技職校院的類科多樣化,可符應業界的不同需求。 學制多元,利於陸生銜接獲取學位,或攻讀研究所學位。 弱勢 1.兩岸民眾對技職教育的價值觀較弱。 2.三限六不影響陸生來台誘因。 3.短期交流之學分及雙聯學位學程尚未採認。 4.未規劃採認大陸重點職業學院之「專科」學歷。 機會 1.兩岸都重視技職教育的發展。 2.教育部積極修正大陸學歷採認及招收陸生相關法規。 3.少子化帶來師資及校舍資源的充裕條件。 4.大陸高考未錄取者仍多 威脅 少子女化與開放規模難解學生銳減的壓力。 開放陸生是否產生磁吸效用。
32
台灣技職校院招收大陸學生之影響因素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因素別 主要層面 次要層面 外在因素 政府的大陸教育政策與政黨共識
修法、質詢與審查預算 內在因素 技專校院本身的辦學與招生條件 學習、收費、生活及獎助學金方面等相關配套因素 形式因素 技職教育的價值觀念、教育品質、社會貢獻 1.以評鑑監督學校、院及系所辦學品質;改善師資結構品質;透過教學卓越計畫整體提升師生教學品質 2.培育一技之長的優質技術人才;產學合作提升人力素質 實質因素 對大陸學生升學及就業的助益 1.陸生的升學進路 2.選擇就讀技職校院的專科學制
33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陸生的升學進路可依四個層級 選擇就讀技職校院的專科學制:持有高中職畢業者,可報考二年制專科就讀,畢業取得副學士學位後,可繼續攻讀二年制技術學系;俟取得學士學位後,可繼續進修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的研究所碩、博士班。 取得學士學位後,可繼續進修技術學院或科技選擇就讀技職校院的二年制(專科畢業報考)或四年制(高職畢業報考)技術學系大學的研究所碩、博士班。 持有學士學位者,可逕申請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的研究所碩、博士班就讀。 持有碩士學位者,可申請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的研究所博士班就讀。
34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來台就學之策略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來台就學之策略 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 發揮學制多元的優勢性,規劃多元選擇學程 重視產學研發,提高創新成效 籌募獎學金,吸引優秀陸生就學 延聘大陸講座 合作指導學生 訂單式的人才培育措施 積極招收短期陸生 交換師生互訪 建立大陸據點
35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來台就學之策略 專科學校 1. 發揮護理類科的需求特色 2. 提高教研設施,作為吸引陸生的誘因 3
技職校院招收陸生來台就學之策略 專科學校 1.發揮護理類科的需求特色 2.提高教研設施,作為吸引陸生的誘因 3.強調適性選才與輔導措施 4.提供實習場所與實習機會
36
普通大學與技職校院招收陸生條件之比較 肆、技專校院招收陸生之探析 項目 普通大學 技專校院 學制選擇 學士、碩士、博士
二專、二技、學士、碩士、博士 理論知識 較優 較弱 實務技能 師資陣容 各有優劣 基礎研究 較強 應用研發 較不重視 產學合作 視各校而定 重要政策 學生證照 開始重視 列為門檻 業界實習 就業表現 先弱後優 先優後弱 國際教育 列為重點 兩岸交流 有基礎及潛力
37
伍、結語 家財萬貫,不如一技在身 天生我才必有用 行行出狀元 今日的技職生,就是明日的老闆 兩岸交流有助技職教育重生
38
感謝聆聽 敬祝 健康快樂 學習愉快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