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生死的玄機解密 — 生死安頓與生死超克 南華大學代理校長 佛光大學佛教學院院長 (台灣大學共同教育中心兼任教授) 慧開法師編講
3
慧開法師簡介 1.江西人 1954年生 2.建中畢 第1志願上台大數學系 3.本意想攻讀天文學博士 因大學時父病 改走哲學宗教領域
1.江西人 1954年生 2.建中畢 第1志願上台大數學系 3.本意想攻讀天文學博士 因大學時父病 改走哲學宗教領域 4.美國天普大學宗教系哲學博士
4
楔子 — 打開天窗說亮話
5
你會怕死嗎? 那麼,你會想要長死不死嗎? 既怕死、又不想長生不死,那麼,你的未來怎麼辦? 面對生死大事,你自己已經想好了嗎?你已經有心理準備了嗎? 你的家人也都已經有心理準備了嗎? 面對生死,你已經知道怎麼辦了嗎? 你的家人也都已經知道怎麼辦了嗎? 生死自在的基本功夫就是思想建設。
6
第一層思想建設 — 理性面對 及坦然接受死亡
7
人為什麼會死? 人為什麼不能長生不死? 這不只是你我才有的疑惑與恐懼。 這是千古以來的疑惑與恐懼:「人既然出生到了世間,又為什麼終究會死?為什麼我們不能長生不死?」 《晏子春秋》裡有一段公案,可以為大家解答這個疑惑。
8
時間: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
人物:齊國的國君景公帶領晏嬰、艾孔和梁丘據…等幾位大臣。 場景:齊國都城臨淄郊外泰山上去登高郊遊,並且擺設酒席,款待眾臣。 劇情:到了大夥兒都酒酣耳熱之際,景公環顧四方,眺望著他轄下的領土,突然傷心地流下幾行淚來,慨歎地說道:「唉!看著這麼美好的江山,寡人終究卻還是要拋下這個堂堂大國而死呀!」
9
旁邊有三位大臣見狀,馬上就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陪著景公哭泣起來,說道:「我們都還只是卑微的小人物,尚且無法面對死亡,何況是國君您呀!萬一您拋下國家而死了,那麼這個國家該怎麼辦啊!」就這樣子,君臣數人哭成一團。 這時候,只有晏子不但沒跟著哭,而且還拍擊自己的大腿,仰天大笑,說道:「今天這一場酒宴,真是爽快呀!」景公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寡人想到將來會死,心中感到難過哀傷,你不關心也就罷了,居然還笑,這是什麼道理?」
10
晏子曰:「假設古代的先王都不會死,如果姜太公(齊國的始祖)或齊桓公一直到今天都還健在的話,那麼還輪得到您當上國君嗎?您還有機會在這裡哀傷嗎?天下事必然盛極而衰,有生必然有死,這是大自然的定數。萬物都必然有終結,凡事都它的常規,這是古人都了解的道理,有什麼好悲傷的呢?您到老了卻哀傷、擔心會死,這不是怯懦怕死嗎?您旁邊的人跟著一起悲傷,這不是阿諛諂媚嗎?怯懦和阿諛的人湊在一塊兒,讓人不得不笑啊!」
11
晏子很善巧地點破了齊景公的死亡恐懼與死亡焦慮,讓齊景公瞭解到「長生不死」的荒謬性,以及「死亡」在生命歷程中的合理性。
用現代流行的話來說,晏子可說是「生死達人」。 我們可以運用數理邏輯中的「歸謬法」,來分析「長生不死」這個想法或概念的「荒謬性」及「不合理性」 同時我們也能藉此分析,進一步理解「死亡」的「合理性」及其「本然意義」 。
12
或問:人為什麼會死? 反問:言下之意…,難道你真的想要長生不死嗎?很多人活到八、九十歲都覺得活得很辛苦,你真的想要活到一百五、二百、三百,甚至於千秋萬歲嗎? 好!假設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不會死,永遠地活下去,你再仔細思考一下,長生不死對你自己,對整個世界會不會比較好?
13
分析:「好家在」有「死」,不然大家就悽慘了。
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因為我們的身體會生病、不斷地衰弱老化,甚至遇到天災人禍的摧殘、傷害,生命因此陷入一種任何旁人都幫不上忙的困境,而死亡卻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種困境而解套。 如果我們的生命只是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我們每個人的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14
建立正向的生死觀─ 對死亡意義的省思與肯定
14
15
如果生命只會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一) 死亡的原因 ─ 老朽、疾病與災禍 如果生命只會不斷地老化卻不會死亡,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死亡對生命而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 (二) 死亡的意義 ─ 休息之後再出發 (Life without death is unbearable.) (三) 死亡的難題 ─ 能否善終而有尊嚴 ※ 五福臨門︰(長)壽、富(貴)、康寧、 攸好德、考終命(善終)。(《尚書. 洪範》) 15 15
16
死亡絕非是萬劫不復的可怕深淵,也不完全是個障礙,它讓疲憊而困頓的生命得以暫時休息之後再重新出發,沒有死亡的人生是無法忍受的。
死亡只是生命的一個轉換歷程,絕對不是墮入終結,而是邁向另一個嶄新的開始。 死亡也是一種生命的展現,故有「重於泰山」及「輕於鴻毛」之境界差別。 換一個角度來看生命,就是因為有死亡期限的警惕,我們的生命才會活得更為積極而充實。
17
第二層思想建設 — 超(越)克(服) 死亡焦慮與死亡恐懼
第二層思想建設 — 超(越)克(服) 死亡焦慮與死亡恐懼
18
世界上,絕大多數人都怕死;然而,問題是 — 死亡真的那麼可怕嗎?
我們到底在怕什麼? 人死亡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人死了以後,會不會墮入虛無? 人死了以後,到底會去哪裡? 還有沒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 有! 就是老化衰微!臥病在床!久病不癒!苟延殘喘!卻還「死不了!」
19
有情 臨命終時 的身心狀態 19 19
20
或問:人死的時候,會不會很痛苦? 答曰:其實不一定,死亡的經驗也可以是很輕鬆愉悅的,情況因人而異。 分析:痛苦是因對生死的無明與對「我、法」的執著而起,而痛苦的程度則與個人對色身及俗世的執著程度成正比。痛苦又可分為兩個層次: (1)肉體上的:病痛以及四大分離。 (2)精神上的:孤單、恐懼、有被遺棄的感覺、不知何去何從。
21
《瑜伽師地論》云:「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惡心死時苦惱而死,將命終時極重苦逼迫於身。」
由此可知,有情個體臨終時的善、惡心念決定了他的「死亡品質」與「死亡的尊嚴」。 「善心死時安樂而死,將欲終時無極苦受逼迫於身」這一段描述還透露了一項重要的訊息,即是死亡並非一定就是苦惱、恐怖的,也可以是很安樂、愉悅的經驗,可以釐清與化解一般人面對死亡的恐懼與成見,有許多關於瀕死經驗的記載可以作為旁證。
22
死後的 去處與歸宿? 22 22
23
或問: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
答曰:其實你根本不用管「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你最需要關心的是「你自己」想去哪裡? 分析:「生從何來?死往何去?」其實,這種問法有個盲點,似乎是說所有的眾生都來自同一個源頭,死了以後也都回到同一歸宿。其實我們每一個人,生來自不同的地方,死也會去不同的地方。
24
就像是我們不能籠統地問道:「大學生畢業了以後會去哪裡?」所以也不能籠統地問:「人死了以後會去哪裡?」而應該這樣問:「張三死了以後會去哪裡?」「李四死了以後會去哪裡?」
如果想知道得更明確的話,應該這樣問:「你希望你死了以後去哪裡?」或者更具體地問:「你想去哪裡?你能去哪裡?」前者依靠願力選擇,後者依靠(善惡)業力與福德因緣決定。 1
25
其實— 生命真正的 可 怕 之 處 就 在 於
26
老化的 沉重負擔
27
存活機率假設:以臺灣為例,基年兩性單一年齡之死亡機率,下列圖表係採用2006年臺灣地區簡易生命表之死亡機率,推算出2008年存活機率為基準。
55 60 65 70 75 80 85 90 95 2056年 89.0歲 2008年 82.3歲 女 零歲平均餘命 (歲) 2056年 82.2歲 2008年 75.6歲 男 1956 1966 1976 1986 1996 2006 2016 2026 2036 2046 2056年 1
28
人口結構趨勢 台灣未來50年人口結構趨勢 (依中推計) 千萬人 10% 20% 65歲以上 高齡人口 30% 38% 15-64歲
3.0 千萬人 17年 2.5 15年 16年 10% 20% 65歲以上 高齡人口 2.0 30% 38% 1.5 15-64歲 工作年齡人口 73% 67% 57% 1.0 52% 0.5 15歲以下 少年人口 17% 12% 12% 10% 1961 1976 2008 2025 2040 2056 1
29
台灣在18年後,約每3.2個15~64歲工作年齡者,負擔1個65歲以上高齡者
未來高齡人口占工作年齡人口比例 (依中推計) 台灣在18年後,約每3.2個15~64歲工作年齡者,負擔1個65歲以上高齡者 65歲以上高齡人口 15~64歲工作年齡人口 2008年 2026年 2056年 1人 ______ 7.0人 1人 _____ 3.2人 1人 _____ 1.4人
30
色身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遠比死亡還要 可怕的夢魘…!
色身長壽的迷思 — 老病的困境, 遠比死亡還要 可怕的夢魘…!
32
傅偉勳教授的父親以九十一高齡逝世就是一個實例 (以下直接引述自1993年傅教授的話):
“約在三十多年前,他在台北患上半身不遂之後,由於我的四哥一家十分忙碌,無法自早至晚在家看護照顧,祇好送他到一家特殊醫院安頓下來。不到一個月,家父開始大吵大鬧,說死也要死在家裡。無已,四哥把他接回。但是有一天四哥夫婦因要事不得不在外好多小時,家父就在這時不慎從床上跌到地板上,不得動彈,直至四哥夫婦回家才被發現。經過這次痛苦經驗與教訓,家父也同意,搬回特殊醫院,專由醫院護士照顧,四哥則每週總去一兩次陪他談天解悶。以後二十年左右就如此在醫院一小房間,直至逝世為止。” 32 32
33
74歲的趙老太太在彌留之際只能靠吸氧和輸液換來片刻的安寧小睡一會兒。
33 33
34
“我們結婚的時候她才20歲……” 正月初二84歲的儲老來老年公寓看望自己患腦萎縮症的妻子。
34 34
35
老宋卧床多年,他把所有生活用品都放在他伸手可及的地方。
35 35
36
只要你活得夠老, 總有一天等到你! 36
37
雪上加霜 — 老年癡呆與失智! 只要你夠老,總有一天等到你!
37 37
38
38 38
39
39 39
41
好死不如賴活乎? 賴活不如好死乎? 41 41
42
聰明的您, 好好想一想! 42 42
43
所以 如果您 想要善終 瀟灑走一回 43
44
千萬 不要拖過 人生的賞味期 44
45
千萬 不要變成 生命的延畢生 45
46
美人自古如名將 不許人間見白頭 46 46
47
Sophia Loren (蘇菲亞・羅蘭) Now 78 47
48
48
49
Jane Russell (1921~2011) (珍・羅素) Died at 89
51
Carroll Baker (卡露・貝克) Now 81
54
Elke Sommer (愛姬‧森瑪) Now 71
56
Elizabeth Taylor (1932~2011) (伊麗莎白・泰勒) Died at 79 56
57
57
59
Brigitte Bardot (碧姬・芭杜) Now 78 59
61
61
62
Paul Newman (1925~2008) (保羅・紐曼) Died at 83
65
第三層思想建設 — 了解「生命不死」與「生死流轉」
66
生命中有沒有不(會)死的內涵或元素? 人死了之後,真的有還會有「靈魂」的存在嗎? 世界上真的有「鬼」嗎? 真的有所謂「死後的世界」嗎? 真的有所謂「六道輪迴」嗎? 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自己的前世呢? 如果真的有三世生命,那麼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67
人死了以後真的有 「靈魂」的存在嗎? 67 67
68
或問:人死了之後,真的有還會有「靈魂」或「靈性的生命」存在嗎?
答曰:佛教不講「靈魂」,而言「神識」亦即是「心識」, 「心識」不生不滅而流轉,直到證得涅槃為止。 分析:眾生的色身終究是會損壞的,因為肉體是物質的結構,會生病、會老朽,必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終究要停擺。然而法性的慧命是不會斷滅的,個人的神識也不曾死亡,只是依個人的業力與習氣的牽引而不斷流轉,生命之輪,永不止息。
69
或問:世界上真的有「鬼」嗎? 答曰:有啊!世界各國都有的,例如:酒鬼、賭鬼、色鬼、毒鬼、守財鬼、吝嗇鬼、討債鬼、骯髒鬼、冒失鬼…等等。其實,所謂的「鬼」,不過是六道眾生的一類而已,但是卻被我們歧視而「污名化」了。 分析:所謂的「鬼」,就是福建話俗稱的「好兄弟」。因為要轉生到「人道」眾生的門檻相對較高,名額也相對有限,所以因緣不具足或者沒機會的,只好去做「好兄弟」了。
70
「好兄弟」一直被我們歧視而貼上標籤「污名化」,其實是很無辜的。
就我從佛法的觀點來看,我認為絕大多數的「好兄弟」是屬於「弱勢族群」,因為他們不能從事創造、發明與生產,只能依賴人間的香火祭祀,所以長期處於飢餓狀態,換言之,「惡鬼」很少,大多數都是「餓鬼」,而需要我們的關懷與救濟。這也是為什麼佛教有盂籃盆會,道教有中元普渡的緣由。其實,鬼並沒有想像中的可怕,反倒是人心險惡,遠比鬼可怕的多! 70
71
真的有所謂 「死後的世界」 存在嗎? 71 71
72
或問:真的有所謂死後的世界嗎?世間真的有六道輪迴嗎?輪迴是事實還是迷信?
答曰:從佛法的生死觀與世界觀來看,六道輪迴屬於世俗諦的現象,而非勝義諦的真理。從世間現象的觀點來看,六道輪迴是亙古不變的事實。至於所謂「死後的世界」,從佛法的觀點來看,其實是大眾的迷思,佛法講「三界、六道」是一個整體的系統,並無所謂死後的世界。
73
輪迴是生命流轉的現象與實況,絕非迷信;從現象上來觀察,輪迴是佛法對宇宙整體生態系統的描述。
絕大多數眾生不瞭解輪迴的真實相貌,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至於「死後的世界」也是一種誤會,或者只是一種相對性的說法而已,嚴格地說,其實「死後的世界」與「生前的世界」同在一個法界之內。
74
「生死輪迴」解密 74 74
75
一般大眾皆誤以為「輪迴」之意,是在眾生命終之後,依其善惡業報,去投胎轉世,此一片面的理解並非生死流轉之正確意義。其實,生死輪迴是宇宙人生整體無窮無盡、無始無終的生態系統。
廣義而論,「輪迴」的真正內涵,具體地描述,就是在吾人的整體生命歷程之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親身處於「輪迴的系統」之中隨波逐流而不自覺,所以佛典中常用「生死大海」一詞來譬喻及描述芸芸眾生身陷「無所逃於天地之間」的「生死輪迴」現實處境。 75 75 75
76
或問: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現象存在? 答曰:如果你能了解為什麼(八點檔)連續劇的收視率會那麼高,你就可以了解世間為什麼會有生死輪迴的存在;實在是因為我們太喜歡演這場生死大戲與輪迴之劇碼了,並且還執著於人物的塑造、角色的扮演、場景的佈局、劇情的發展、觀眾的反應…等等。而且愈是婉轉曲折、緊張刺激,收視率就愈高,如果平淡無奇,就乏人問津了。
77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研究與探索,我發現大多數人其實是不喜歡過「安寧幸福」的日子的,因為那太無聊了。
再者,上演的戲碼還不能過於單調平淡,一定得要「峰迴路轉、柳暗花明、出人意表、宛轉曲折、扣人心弦、柔腸寸斷、賺人熱淚、高潮迭起」,演起來才精彩,看起來才過癮,大夥兒樂此不疲,捨不得不一場接著一場演哪!─ Bravo! Encore!。 根據我多年的觀察、研究與探索,我發現大多數人其實是不喜歡過「安寧幸福」的日子的,因為那太無聊了。 怪不得白居易要說︰「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77
78
有關前世的記憶 78 78
79
或問:如果真的有前世今生,為什麼我們都不記得了呢?
答曰:不記得才好啊!難道你不想忘掉那些不堪回首的前塵往事嗎? 分析:對絕大多數芸芸眾生而言,不記得前世,對今生比較好,不用背負過去世所累積的恩怨情仇。其實遺忘是一種維持身心健康的保護機制,這樣我們當下的日子才會過得比較自在,否則「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日子就很難捱了。
80
有關來世的選擇 80 80
81
或問:如果真有來生的話,我們能夠選擇自己的來生嗎?
答曰:當然可以!不僅是來生,就是現在這一生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再問:怎麼可能?那我真是選錯了! 答曰:沒錯!(此中有深意,參!) 分析:這種生命選擇的奧秘,就在於我們被自己的人格特質、心理性向、行為慣性…等所制約 (be conditioned) 而不自覺,以致陷入自我預設的生命牢籠,此即佛法所講的惑業苦。
82
我們這一生的種種,不也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嗎?諸如:我們所選擇的專業學科、職業、朋友、配偶、生涯規劃、生活方式、消費採購、衣著打扮…等等,哪一樣不是自己的選擇?
當然任何選擇行為所牽涉的心理過程和社會機制非常複雜,譬如選學校、找對象、買賣房子、選舉投票…等等,但是最後要對選擇行為負責的,還是自己。 至於來生,諸佛菩薩是「乘願再來」,而凡夫俗子卻有不少是「趁怨再來」。
83
第四層思想建設 —「生死安頓」與 「生死超克」之道
84
我們如何面對自己與親朋好友的死亡? 我們終究要面對自我及他人的死亡,如何超克(超越及克服)死亡的恐懼與束縛? 面對自己的死亡,我們能夠預作準備嗎? 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究竟會在何時來臨? 我們如何才能夠死而無憾? 我們如何才能夠好死(善終)? 我們如何才能夠往生佛國淨土?或者上升天界(天堂)?
85
我們能否預知 自己的死亡? 85 85
86
或問:我們能不能預知自己的死亡? 答曰:Sure yes! 答案是肯定的,透過個人的精進修持與願力,以及佛菩薩的加持,行者可以「預知時至」,換言之,我們可以「預約往生」。 分析:就連自然界的動物—大象都能預知時至,何況是萬物之靈的人類。預知時至可說是所有宗教徒修持的終極目標之一,工夫成熟的人,在臨命終前,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無罣礙,心不貪戀,意不顛倒,正念現前,如入禪定,安然往生。
87
如何才能夠死而無憾? 要能夠所作皆辦,才能死而無憾! 如何才能夠好死(善終)? 要能夠見好就收,才能瀟灑走一回! 如何才能夠往生佛國淨土?或上升天界? 第一、要「信、願、行」資糧具足。 第二、千萬不要拖過自己的人生賞味期,也千萬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 第三、千萬要保留自己的精神與體力作為往生佛國淨土(或上升天界)的能量。
88
如何超越及克服 死亡的恐懼與束縛? 88
89
即早規劃 個人生命 的永續經營 與往生的準備 89
90
(二)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預立遺囑─事先做好身後事之規劃,安排家務,預作財產如何處分之規劃,付囑後事,交代心願,期無後顧之憂。
(一)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及早培養及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與積極、正向、健康的生死觀,廣泛地探索且深入地了解宇宙時空之廣大浩瀚,並深刻體會生命境界無限開展與提升之可能,以超越克服面對自我色身老朽衰敗乃至死亡的無謂恐懼。 (二)預作規劃及安排個人的生死大事:預立遺囑─事先做好身後事之規劃,安排家務,預作財產如何處分之規劃,付囑後事,交代心願,期無後顧之憂。 90 90
91
(三)若曾在佛菩薩、神明或祖先面前許過心願,卻來不及完成或還願,可於臨終前對佛菩薩等辭願(取消辭去曾許過的心願),以免愧疚而致身心罣礙。
(四)確立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理念及來世生命規劃,依照個人的宗教信仰及心願,可以有不同的理想與方向: (1)發願往生:彌陀淨土、藥師淨土、 兜率淨土…等。 (2)上升天界:天國、天堂、天界…等。 (3)乘願再來:迴入娑婆世界行菩薩道。 91 91
92
(五)大家要確實認清我們的色身(肉體)本來就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賞味期),終有衰老報廢的一天,因此一定要避免拖到身體機能衰敗,病魔纏身,乃至多重器官衰竭,切記要及早準備,見好就收!
(六)當個人的世壽即將圓滿前,能從容且歡喜地迎接往生時辰的到來:透過平日的精進修持與願力,能夠預知時至,從容準備,保留精神與體力,以確保正念現前,身心康寧,無有恐怖,身無病苦,心無罣礙,無有遺憾怨懟。 92 92
93
(七)如何能見好就收?要能「信、願、行」資糧具足。信者,堅信佛言不虛,深信法門殊勝,自信己力可及;願者,深心發願,求生淨土,得與如是諸上善人聚會一處;行者,歡喜信受,依教奉行。
(八)當個人的世緣將盡時,要能心懷感恩,萬緣放下,以告別今生,邁向來生。當時辰已至,能所作皆辦,臨命終時,正念現前,無有恐懼,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禪定,感應道交,蒙佛接引(或蒙主恩召),捨報往生。(瀟灑走一回) 93 93
94
到了年老多病、體弱氣衰時,若欲善終, 千萬要避免心肺復甦術、插管…等等。
94 94
95
瀟灑走一回 — 往生事蹟舉隅 95 95
96
李濟華老居士往生事蹟 淨空法師講述 臺北蓮友念佛團的創辦人李濟華老居士,往生的那一天(1966/2/25)他跟太太坐三輪車到念佛團參加共修會。念佛團共修跟打佛七一樣,一支香念完後止靜,就講一段開示。開示平常都不超過半小時,由老居士們輪流講。 李老居士坐三輪車去念佛團,在車上就跟太太說:「我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你一個人會不會感到寂寞?」他太太並不知道他那天往生,於是很慷慨的回答他:「往生是好事,你能往生,就不必管我。」太太同意了。 96 96
97
慧開評曰:真正的往生淨土,是在活著的時候就瀟灑地去了,而非等到死了以後才去的,所以絕對不能拖到病得奄奄一息,那時候就去不了佛國淨土啦!
那天是輪到魏老講開示,他跟魏老說:我們兩人換一換,今天我來講。他老人家上臺講了一個半小時,非常懇切勸勉大家念佛求生淨土。講完之後向大家告辭,說要回家了。老居士八十多歲,講了一個半鐘頭,大家以為他講累了要回家休息。沒想到,他下臺在客廳沙發上一坐,往生了。他是回西方極樂世界的老家。 慧開評曰:真正的往生淨土,是在活著的時候就瀟灑地去了,而非等到死了以後才去的,所以絕對不能拖到病得奄奄一息,那時候就去不了佛國淨土啦! 97 97
98
生死的超克與境界 凡夫:貪生怕死 (生死流轉) 自尋煩惱 → 醉生夢死 羅漢:厭離生死 (不受後有) 斷除煩惱 → 了生脫死
菩薩:無畏生死 (生死一如) 慈悲大願 → 出生入死 98 98 98 98
99
結語 活得充實而精采, 老得成熟而睿智; 病得深思而豁達, 走得瀟灑而無憾。 99 99 99 99
100
真誠擁抱生命, 坦然面對老病; 自在迎接死亡, 永續經營來生。 100 100 100 100
101
慧開法師電子信箱 hk84000@mail.fgu.edu.tw 台灣生死輔導學會秘書陳小姐 hlchen16@hotmail.com
101 101 101
102
敬祝大家 福慧雙修‧生死自在 謝謝聽講
敬祝大家 福慧雙修‧生死自在 謝謝聽講 102 102 102
103
人間衛視:慧開講座 1.基督教在4世紀前本也講輪迴,但在4世紀的君士但丁 君王禁止輪迴說,而將之從聖經中刪除。 2.佛教所說的生死流轉是佛法中的根本精神,是指 十方三世之生態系統也。 3.輪迴非迷信也非神秘,它是從世俗諦談的一個現像 一個系統,以佛法的勝義諦而言:生命本身是不生不 滅也,佛法的十法界指的是有情世界,有生、滅有生、老 、病、死,而西方的物理學、天文學是物質世界。 4.物質世界最大的是宇宙,它也有成、住、壞、空的輪迴。
104
5.輪迴的真正內涵:萬事萬物的每一分每一秒皆在輪迴
變化中。 6.如何證明有輪迴:可以最科學的數學中的歸納法來說 明,以考試為例:學生常犯的就是不斷的在粗心或 臨時抱佛腳和懺悔的模式下重演,不知從根本改進。 7.輪迴的根本結構:惑、業、苦(無明、行、識)。 人一生就常在此輪迴,而一般人所認知的投胎轉世 已是輪迴的末流。 8.修行的根本處就在斷無明。斷惑。
105
9.一個人在如對生命太夠執著而成為生命的延畢生,
當面臨老病折磨而死不了時,心靈上會很痛苦,精神上會很 焦慮;這時就是歹活不如好死。 10.人如在毫無靈性之下死亡,則一生的經歷和所學將剩下 不到一成。 11.往生可用跨越時空之星際之旅來比喻,試想想一般人在 至國外旅行時,需不需要好的精神和體力還有旅費。 12.助念或禱告就如迎接未來生命的心靈導航。 13.在現今的醫療能力和範例中幾乎可以判斷已走到生命 盡頭的病人,其存活率還有多久,如近於零或活不久,則應 思考有尊嚴的善終。 14.真正的修行人層次就更高了;懂得保有最後的精神和 體力專注在往生上,以做好跨越時空星際之旅也。
106
15.只要心靈上.意念上能確信(或建立了緣起性空)會
再輪 迴,會至天堂或淨土,就能坦然面對死亡。 16.一般佛教徒總以為人死了就會往生西方淨土,事實上大 多人不是這樣,那只是名義上說說;真正的往生 需要信.願.行具足;在世時工夫做足也。會有瑞相 佛菩薩會來預先告知,自己也有點相應;在往生的剎那 心靈上能覺知。 17.瑞相:如金光掃過.香味臨場.佛菩薩托夢…。 18.睡夢中往生也是一種福報。
107
其他: 1.回向文之寫法.念法 弟子某某某虔誠持誦(經名.佛號)以此誦經功德 回向於善信某某某(亡靈某某某)祈求三寶加被, 助其能夠惡業消除,疾病痊癒,(往生佛國)…。 2.六道用聞的,故祭拜的食物易壞。 3.在法會或告別式的往生檀上之磁場和其他地方不同, 拍照時會有靈異現象,由此可知六道眾生有來 現場參與。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