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黃心雅教授 2010/10/21 比令.亞布〈彩虹的故事〉
2
什麼是原住民?
3
導演介紹 比令.亞布(Pilin‧Yapu) 泰雅族 苗栗縣泰安鄉麻必浩部落 台中縣和平鄉 中坑國小校長
台中縣和平鄉 中坑國小校長 導演的網誌:
4
導演作品 《土地到哪裡去了》(1996) 《彩虹的故事》(1998 ) 《部落的高速公路》(1999) 《建橋築夢》(2000)
《打造新部落之路》(2001) 《走!親近祖靈》(2002) 《我們的畢業典禮》(2003) 《日昇部落》(2008) 《走過千年》、《祖先的腳步》( 2009 )
5
比令亞布拍片理念 讓泰雅自己詮釋自己。 對原住民內部提問、挑戰及自省。 讓漢人社會了解原住民真正的文化意涵。
「拍片是一種自我跟內心的挑戰,挑戰自己心裡頭不敢面對的事情。」--比令.亞布 為文化投入拍片 雖然拍過多部紀錄片,但是比令‧亞布並不是科班出身,從師範學校畢業以後,就開始投入教書工作,之所以會投入拍片工作,其實是出於維護部落文化的心。 他說,有一年回到苗栗泰安鄉參加鄉公所主辦的聯合豐年祭,當時認為鄉公所的舉辦方式可以做得更好,幾個有同感的年輕人因此成立了工作室,開始投入研究調查以及紀錄的工作。 1995到1998年,由全景傳播基金會所舉辦的「地方紀錄攝影工作者訓練計畫」,培育了多位原住民紀錄片人才,比令‧亞布就是其中一位,在經過半年的訓練後,他開始透過影像訴說泰雅族的故事。 自 1996年起,比令‧亞布拍攝第一部短片《土地到哪裡去了?》,不斷用影像紀錄泰雅族及原住民部落現況和文化,透過比令的鏡頭,不管是紀錄了百歲紋面老人 對紋面看法的《彩虹的故事》,或是談原漢文化之間的差異及衝突的《走過千年》,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讓泰雅自己詮釋自己。 「拍片是一種自我跟內心的挑戰,挑戰自己心裡頭不敢面對的事情。」比令說,拍片時考量的,只有文化內涵及故事內容要能夠反映真實,並且能跟部落交代,至於有沒有所謂的「爆點」,他並不在乎。他說,如果為了「爆點」,去拍攝不該拍的內容,那才是一種傷害。
6
泰雅族的傳說中,人死後會經由彩虹到達泰雅的天堂,而紋面是通往彩虹的唯一憑藉,此紀錄片是紀錄百歲紋面老人自己對紋面的看法,及呈現紋面老人山中平時的實際生活,再者年老的她們對己故的親人、對原鄉的思念及對即將回到彩虹的心情故事。 Kotas(註1)臨走前的壹貳年,常常對我說:「比令,你看Bnkin(註2)們近來常來看我,準備接我到Bnkis住的地方」,過了二十年,Kotas的說法猶如在耳,在基督宗教的教義中,能進天國是信徒們終生努力的目標,泰雅族的Gaga(註3)也 有自己的天堂,能平安的到達祖靈地,亦是傳統泰雅族人致力的目標,Patas是泰雅族最具代表性的圖騰,小時在部落,幾乎所有的老人皆有patas,開始學會拍紀錄片後,很想請他們來說說自己的故事,告訴族人或朋友屬於他們的故事,如紋在臉上當時的情景、當時及現在的想法。 開始走訪大安溪延線部落二十多位Patas老人,幾乎所有的老人喜歡用吟唱的方式和對話,說他們過去年輕的事績、唱他們生活的心情,他們的表達形式給 自己很大的震撼,泰雅族人對大自然是這樣的平和,與人的相處是如此的隨和,再者他們對死亡是沒有恐懼的,很自然的說出如Kotas的話,『死亡會由祖靈們經由彩虹迎接到泰雅的天堂,彩虹的另一端生活,無需畏懼』。 彩虹的故事希望能呈現泰雅族的人生觀,用泰雅語和老人們對話中呈現他們的風趣,及族人們自己對Patas的看法,也能給現代人對世界另一種不同看法。 《彩虹的故事》:轉喻的雙語敘述,轉變中的文化載體 《彩虹的故事》以泰雅族最為重要的傳統文化-紋面-為主題,以貼近的鏡頭、紀錄了幾位年長的Yaki對紋面的記憶、心情與看法。紋面在泰雅族的傳說中, 幾乎關係著傳統泰雅族每個人一生的歷程,從出生、成長,女性要會織布、男性則需精通狩獵,如此才符合資格、得以紋面,成為泰雅族人,可論及婚嫁;死後則經 由彩虹到達泰雅的天堂,紋面則是通往彩虹的唯一憑藉。《彩虹的故事》以泰雅族人主位的視界,敘事紋面的個人經驗與故事,以及紋面所深刻涵蓋的社會文化意 涵。這些文化深刻意義,在影片中藉由泰雅重要的文化元素:織布、吟唱、口簧琴等,一一呈現出來。 本片導演有意識地將文化的重要元素、事物一起並陳、產生意義,並經由(我們自己的)再現之眼,《彩虹的故事》觸及到一種「隱喻」―――藉由另一種技術 (影片)的使用,造成刻寫身份的載體其形式(口傳的變為影像的方式)有所變化。所透露的訊息:一種族群文化身份的現代「承轉」。 在影片中導演比令選擇去「貼近」一位與自己年齡差距有六、七十歲的Yaki,去聆聽、觀察以及「翻譯」她的所言所行,這樣的一種詮釋顯露的實在與意義為 何?釐清這個問題,需要從影片作者與影片主要人物Yaki Yageh所發展出來的相互關係上,進行理解。影片中間有一場關於口簧琴吹奏的段落,可以為此做註解。 這段「口簧琴吹奏」場景透露著Yaki Yageh與Bilin Yabu(比令‧亞布)的互動關係,帶出另一個關於溝通與實在的問題,一種關於「幾乎沒辦法翻譯」的問題。在此將「口簧琴吹奏」視為一個關於「翻譯傳統」 的譬喻(metaphor)延伸它所具有的意涵。進一步來說,語言的喪失反而用影像來紀錄,有一點像用影像來補足某種語言上的再也不能(語境的不復存在, 包括語言使用的場景、人、事、物的變遷)。Yaki吹不出聲音,但其實她懂得怎麼吹(是琴出了問題?);年輕人可能因為他有力氣硬是吹出聲音,可是卻不知 道意思,所以其實他不知道怎麼吹。「口簧琴吹奏」的譬喻將不容易瞭解的事物,一下子變換成人們可以理解的說法傳播出去:既使我們不知道傳統難以傳承的困 境,但是我們只要知道口簧琴的吹不出來,而年輕人能夠讓樂器發出聲音,但卻不解其意的情形,察覺「翻譯」傳統與說出「族語」深層意義的艱鉅。 口簧琴有一點像紀錄片的機器,就是說原住民族群現在幾乎沒有了語言,就用另外一種科技來補足那個沒有辦法再抓到的東西(其實導演是藉由影片並運用旁白將 《彩虹的故事》「說出來」),可是也一定補不到,因為已經是不同的媒介了。但這也是一種「翻譯」,一種從語言到影像(以前沒有影像,不會用照像)。以前用 口傳就是語言很重要,現在是用影像來進行傳承、溝通與延續;然後語言似乎變成從屬了,而機器就變得很重要(能否有機器、誰使用?),而且這個機器、這個翻譯就有鹽巴的問題。「不可翻譯」的隱喻,傳達原住民刻寫文化身份的載體及其形式有所變化,所透露的訊息―一種原住民世代間的溝通與文化身份「傳承」之現代 轉形與可能。
8
瓦歷斯.諾幹 泰雅族 自由國小教師 兼任靜宜大學和成大台文所的講師。 擅長詩、小說、散文、報導文學
9
瓦歷斯.諾幹作品 《山是一所學校》(1994) 《戴墨鏡的飛鼠》(1997) 《番人之眼》(1999)
10
利格拉樂‧A-WU(Liglav A-wu)
父親是外省籍老兵 母親是排灣族人 小學教師 在地文史工作者
11
利格拉樂‧A-WU作品 2003 1997 1998 1996
12
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達悟族/雅美族 擅長長篇小說、海洋文學 蘭嶼: 逐漸消失的文化 達悟族文學作家,民族正名及自治運動、以及蘭嶼反核廢料運動的先驅。1975年出生於「人之島」亦即漢人口中的蘭嶼。他是蘭嶼島上第一個不靠保送,而靠自 己實力考上大學的高中生。夏曼.藍波安在1980年考上淡江大學法文系之前在台灣做過各種零工,開計程車謀生。1988年原住民的正名運動、環保運動、反 核四運動在此時風起雲湧,夏曼.藍波安於此時投入蘭嶼反核自救運動,擔任蘭嶼「驅除惡靈運動」總指揮。1990年代,夏曼.藍波安回到蘭嶼,重新學習達悟 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後,真正徹底走入孕育自己的部落文化,重新學習造船文化。也是在這時期夏曼.藍波安發現無論是漢人或西方人類學者的民族志文獻,都有一些 錯誤,他認為應該替自己的民族留下一些文字記錄,於是進入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繼續深造,獲得碩士學位。 2003年,夏曼.藍波安人生遭逢大變故,於一個月期間接二連三地喪失了母親、父親、大哥三個親人。2004年,入選文建會「全球視野文學創作人才培 育計畫」後,夏曼.藍波安提出「南太平洋夢想之旅」,此次航行為期約一年多。2005年,夏曼.藍波安考上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班入學考試後,於五 月底,第二次出海航行。這次航行中,夏曼.藍波安成為首位以獨木舟橫渡南太平洋的台灣人。 從1992至今,陸續出版了《八代灣的神話》、《冷海情深》、《黑色的翅膀》、《海浪的記憶》、《航海家的臉》及《老海人》等文學著作,以海洋為軸線主題,不斷地在傳統/現代、回歸/尋找之間追尋。
13
夏曼藍波安作品 《八代灣的神話》(1992) 《冷海情深》(1997) 《黑色的翅膀》(1999) 《海浪的記憶》(2002)
《航海家的臉》(2007) 《老海人》(2009)
14
夏曼‧藍波安 孩子的父親,這棵樹是Apnorwa,那棵是Isis,那棵是Pangohen……。這些都是造船的材料。這棵Apnorwa已經等你十多年了,是拼在船身兩邊中間的上等材質,這種材是最慢腐爛的。這棵是Cyayi,就是今天我們要砍的船骨……(《冷海情深》57)
15
夏曼‧藍波安 森林的山神啊 我已是祖父的老人 包括我的聲音和體味 祢們是熟悉的 孫子的父親也一道來祝福祢們 別讓我們手中的刀斧由銳變鈍 好使祢早早在海洋中 衝破洶濤駭浪逞英勇(《冷海情深》57-58)
16
夏曼‧藍波安 飛魚一群一群的,密密麻麻地把廣闊的海面染成烏黑的一片又一片。每群的數量大約三、四百條不等,魚群隊相距五、六十公尺,綿延一海哩左右,看來煞似軍律嚴謹出征的千軍萬馬,順著黑潮古老的航道逐漸逼近菲律賓巴坦群島北側的海域。(《黑色的翅膀》5) 另外,在冬天才看得到的星Mina-Mahabteng(雙魚座),Mahabteng你們知道,那是你們經常釣到的在礁岸海溝棲息的魚。這個星是我們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和Ivatan(巴丹島人)人做生意返航時的座標。他永遠不會改變位置,就在我們部落正北的山頂上。(《黑色的翅膀》183)
17
夏曼‧藍波安 世界地圖是什麼意思,一個島接一個島在大洋洲,他們皆有共同的理想,便是漂泊在海上,在自己的海面,在其他小島的海面,去追逐內心裡難以言表的對於海的情感。也許是從祖先傳下來的話。」達悟就是吃飛魚長大的不變的真理,飛魚是生存在海裡,千年來此不移的情感,在生出來的那一刻即孕育的了。 (《黑色的翅膀》164)
18
1.你認為比令.亞布〈彩虹的故事〉呈現了何種面貌的「原住民」?
討論問題 1.你認為比令.亞布〈彩虹的故事〉呈現了何種面貌的「原住民」? 2. 以紀錄片(影像)這個媒介取代口傳(語言)作為文化傳遞的載體,是否實現片中訪問瓦歷斯諾幹所談到的文化需延續下去就必須現代化 、民主化、生活化之理念? 3. 影片中哪一個片段令你印象深刻?為什麼? 4. 泰雅族對死亡的想像是跨越彩虹與祖先團聚,你對這樣的生死觀有何看法? 1.泰雅族的Gaga: 深入探討規範泰雅人行為舉止與身心內外,無所不在、無所不包的gaga。 2.與老人們的互動經驗: 分享影片攝製過程與老人們的互動經驗。 3.當代議題: 部落生活在政治、社會、經濟的衝擊與變遷之下所出現的現象與問題。
19
參考資料 林文玲。 <走過噤聲、失語的年代:從比令亞布的兩部影片看原住民紀錄片>文建會台灣電影筆記網頁: 比令亞布的網誌: 台灣立報 愛戀沙灘.愛戀台灣部落格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浦忠成(2009)《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史綱》,里仁,台北。 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知識入口網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