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原著的能力,通过对原文的研读,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尤其是增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与基本方法的把握,增强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奠定学养基础,坚定学生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 第一讲 导 论 [目的与要求] 本部分主旨在于解决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原著的学习态度和学风问题。我们应该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理论研究、理论学习时所持的科学严谨的态度一样,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时,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 <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知道三个问题,解决三个问题:
(一)、应知原著与原理、史的关系,解决为什么要学习原著的问题; (二)、应知如何阅读原著,解决学习原著的方法(即怎么学好)问题; (三)、应知学什么(即学习的重点),解决学风问题。确立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应关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的讨论、研究与进展情况并阅读本章所列重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 三、所选原著的要点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习重点:
学习作为科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革命家的马克思身上所具有的科学精神与革命精神的有机统一,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崇高的历史使命感的完美统一。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学习重点: 我们应该像列宁那样,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思想史上的科学思想体系来把握将马克思主义视为有着严密的内在联系的完整的科学世界观来把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 (三)《改造我们的学习》的学习重点 认识树立马克思主义学风的重要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优良学风,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学风。 马克思主义
原著选读

7 一、什么是原著 (一)原著与原理、史的区别 1、原著:Text(文本),由正式出版的著作、论文和书信、手稿构成,是作者思想、理论的载体。
2、原理:对原著的思想、理论的逻辑表述(横向、静态的)。 3、史:依原著对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考察(纵向的、动态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 (二)原著与原理、史的联系 原理源于原著,它是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将原著所论述的理论逻辑化、体系化;
史同样源于并忠实于原著,是对原著中的一些重要范畴理论的动态发展加以研究,从而揭示思想产生、演变及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 (三)、两种“Text”(文本) 1、显在的文本(显然性):字里行间能明确地读出的思想。
2、潜在的文本(可能性):随时空的转换,可能做出的新的合理性解读 3、从理论发展角度看,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坚持“可能性”的解读高于“实然性”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 (四)“忠实”的含义 随时空的跨越、语义的演化,绝对地按字面来理解原著是无法把握作者真实的思想。相反,它可能恰是一种误解。
应在忠实原著思想的基础上,解读它的现代性含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 二、如何读原著? (一)“入手的”问题 1、时代背景、写作动机 2、作者思想演变、发展过程及其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3、整体的逻辑结构、中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 (二)基本功的问题 1、史学的功底 2、文化(文字)功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 三、“学什么”的问题 1、基本观点、基本原理 2、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 [原文导读] 一、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本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来把握。
(一)马克思逝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1-§2) 1、第一自然段叙述了马克思逝世的时间及逝世时的简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 2、第二自然段 指出了马克思的逝世对世界无产阶级、对“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不同角度:一是从对象(无产阶级、历史科学);一是从程度(不可估量);一是从后果(空白);一是从时间(不久)。作者不断变换角度,主要是强调马克思对于无产阶级革命所起的重要作用是无与伦比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 (二)马克思的巨大成就科学和严谨的科学态度(§3-§5)
1、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的贡献是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2、马克思的第二个发现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特殊规律”,即剩余价值规律。 3、马克思的其它理论贡献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 (三)作为科学家和革命家马克思的伟大事业和伟大精神(§6—§7)
1、马克思重视科学对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作用 2、马克思无论研究科学或是从事革命活动,都是指导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他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3、马克思具有的品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 (四)对马克思的高度评价和最深切的哀悼(§8—§9)
1、不同的人对马克思及马克思的逝世态度不同 2、“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9 二、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一)文章开头部分指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特点: (1)马克思的理论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理论 (2)马克思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的理论是严整的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0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1.1—§6)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1.1—§3)
2、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1.4—§1.5)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伟大的认识工具(§1.6)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1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2.1—§2.10)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1)
2、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与其直接理论来源的关系(§2.2 ) 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基本观点(§2.3—§2.8)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2 (四)社会主义学说(§3.1—§3.8)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根本局限(§3.1~§3.2)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产生的历史条件与根本局限(§3.1~§3.2) (2)、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3.3—§3.6)

23 三、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二)(正文)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一)(引论)提出中心论点:改造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 (二)(正文)为什么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1、学风问题是事关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大事(§1) 2、党内理论学习现状(§2.1—§2.10) 3、马克思主义学风的精神实质(§3.1—§3.6)

24 第二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释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第二讲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阐释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掌握《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2、难点:马克思关于环境、宗教、人的本质、社会生活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5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实践观,领会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掌握《提纲》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的;把握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1、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去分析社会历史问题 2、关注实践本体论、生活本体论的讨论与进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6 <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1845年春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写的。原题名为:关于费尔巴哈。原文写在1844~1847年的笔记中。马克思生前没有公开发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7 (二)写作背景 1、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 2、马克思自身思想发展的结果 (1)思想转折点:“两个过渡” (2)创立新世界观的前提条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8 <内容精析> 一、中心思想 《提纲》首次制定了科学的实践范畴,确立了科学的世界观,强调实践在社会生活和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将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础,并以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相区别的根本点。实践观、实践性,才最终使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克服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缺限,从而完成了哲学史上伟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29 二、历史地位 (一)理论意义 《提高》是马克思对以前信仰的总清算,是对崭新的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要观点的鲜明、扼要的最初表述。 (二)实践意义
人是能够正确认识世界的,实践是我们认识的基础和唯一标准。只要我们处理好主体与客体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我们就一定能探索和总结出一整套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来。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0 三、逻辑结构 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条) [相当于总论] :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
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第二部分(3~9条) [相当于分论] : 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第三部分(10~11条) [相当于结论] :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1 [原文导读]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第一条) 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

32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
(1)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 (3)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3 (二)批判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 )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第三至第六条)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九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4 (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第四条)
①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从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 。 ②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 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5 (2)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第五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不理解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所以,在社会历史领域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36 (3)批判对人的本质的错误,提出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观点(第六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①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著名论断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②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 离开人的社会关系和历史发展来抽象地考察人和宗教的感情

37 (4)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七条) 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宗教感情’本身是社会的产物。”
宗教情感、宗教(社会意识)不是人的自然的、永恒的本质,它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38 3、提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第八至第九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第八条) 第八条,马克思阐述了社会实践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大意义,从而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本质区别。 (2)揭露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第九条)

39 (三)揭示新旧两种唯物主义的阶级基础,阐明马哲的历史使命(第十至第十一条)
1、新旧唯物主义不同的阶级基础与社会基础(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基础,即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产生的意识形态,它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 新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的基础是共产主义社会,它是面向未来,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服务的,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无产阶级是它的阶级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0 2、新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第十一条 )
第十一条是整个《提纲》的结语,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点和历史使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不仅说明世界,更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就是为了给无产阶级提供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1 <思考与练习> 1、马克思同旧唯物主义者对实践的理解有何不同?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马克思在《提纲》中第一次把自己的哲学规定为“新唯物主义”,这种“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 4、结合马克思在《提纲》中对真理标准问题的阐述,谈谈实践标准在我国当代的发展。 5、马克思是如何阐述新实践观的?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提纲》的中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2 第三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
第三讲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把握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把握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理解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把握关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理解共产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2、难点:马克思关于社会革命的根源及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3 <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社会革命的根源的原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性原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论。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分析当今社会中存在的社会现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4 <内容精析> 一、科学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价值与理论意义 1、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文献。
2、这篇《序言》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文献。 3、马克思在《序言》中所阐述的基本观点,已成为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5 (二)现实意义 《序言》对于指导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是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依据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改革和调整不适合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6 二、中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47 三、逻辑结构 《序言》一共7个自然段,第1、2段是马克思叙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次序和方法,说明《政治经济学》第一分册的内容结构。
第3段是讲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和目的,说明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直接动机。 第4段是重点段,马克思在说明他的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基础上,着重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5、6、7段是简要地说明了他和恩格斯共同研究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8 [原文导读] (一)第一部分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段~第二段) 1、马克思阐述了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内容结构。
2、马克思阐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49 (二)第二部分三个问题(第三~第四段) 1、马克思讲述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第三段)
2、马克思叙述他的唯物史观的建立过程,并且精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四段) 3、马克思叙述了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第五段~第六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0 第三部分,全文总结(第七段) 马克思最后指出,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所得出的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管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他多年进行科学探讨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1 [原文精读] 我们仅就第4段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精辟论述作些阐释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2 一、揭示了社会形态的一般结构 1、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
马克思首先指出,法的关系和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关系。社会物质生活关系是其它社会关系的基础。这是马克思长期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结论,也是我们考察社会生活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3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时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特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里有三层意思: 第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关系,一定历史阶段上建立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二,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 第三,特定社会的生产关系是在特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形成,由生产力状况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4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第一,“这些生产关系和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第一,“这些生产关系和总和”是指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的总和; 第二,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第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既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并为其服务; 第四,由此,经济基础直接规定了社会的性质。

55 4、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了社会形态的般结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其中,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6 二、论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原理 第一,整个社会生活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第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决定力量,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第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7 三、揭示社会革命的根源,阐明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发展变化的物质根源。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内容,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是形式,是相对稳定的因素。于是这就构成了生产方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现实矛盾。 3、生产方式的变化首先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8 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尖锐化,在阶级社会表现为阶级矛盾的激化,表现为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先进阶级同代表旧的生产关系的落后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变革。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于是整个社会制度就发生全面的根本性质的变化。旧的上层建筑必然为新的上层建筑所代替。所有这一切,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59 四、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 1、把社会的物质关系和精神关系区别开来 2、区分目的是寻找社会变革的物质的、经济根源
3、根据矛盾的实际状况找出符合实际的革命或建设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0 五、概述了社会发展的几种基本形式,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在阐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已经经历的几种社会形态进行了理论上的高度概括,也指出:“大体说来,亚西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这些概括是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为依据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1 <思考与练习> 1、《序言》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特的科学意义是什么?
2、马克思在《序言》中,是如何运用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辨证方法,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 3、《序言》论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原理? 4、《序言》中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 5、学习《序言》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2 第四讲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释
第四讲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合理内核”揭示所运用的方法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理解《费尔巴哈论》中所阐述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2、难点:理解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运用的是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3 <学习指导> 一、应知、应会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掌、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意义,领会唯物辩证法的精髓,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分析问题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学会运用唯物主义史观的基本方法去分析、研究社会问题。重点关注: 1、我国体制改革中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2、“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4 <背景链接> (一)篇名与出版情况简释
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各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以下简称《终结》)一文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五期上。在1888年单行本序言中,恩格斯全面地阐述了关于《终结》的写作背景及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5 (二)写作的原因 1、历史原因 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进一步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意义,这就成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期待已久的愿望 2、现实原因 回击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的进攻,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指导国际工人运动; 3、直接原因 评述施达克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6 二、中心思想 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它的先驱——德国古典哲学的联系,主要是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的关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特别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在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变革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7 三、逻辑结构 本书共分四章和一个结语。 1、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 2、第二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8 三、逻辑结构 3、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4、第四章是全书的核心部分。在分析了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以后,恩格斯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它所实现的哲学家革命,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69 [原文导读] 一、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1—§1.6)
第一章主要分析黑格尔哲学。恩格斯揭示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阐述了辩证法发展观的基本思想;揭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的矛盾;论述了黑格尔学派的解体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出现的意义。我们学习这一章,重点是把握辩证法的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0 1、黑格尔哲学的时代背景、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1—§1.2)
(1)时代背景(§1.1) 黑格尔哲学产生的时代 :“德国准备1848年革命的时期”。 (2)阶级实质和历史作用(§1.2) 德国资产阶级的革命和保守的两重性,曲折地反映在黑格尔哲学中,使其哲学也带有两重性——革命的辩证法和保守的唯心主义体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1 2、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1.3—§1.6) (1)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指的是在其唯心主义神秘外壳中包含着辩证法的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2 (2)恩格斯对黑格尔辩证法“合理内核”的剖析
①直接对象 黑格尔的著名的命题——“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②分析方法 恩格斯对黑格尔哲学的剖析运用的是个别上升到一般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3 ③逻辑过程(§1.4—§1.5) 恩格斯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黑格尔的这一命题,揭示了它的辩证法思想。 首先,现存的并不都是现实的
其次,黑格尔所说的“现实性”,并不是事物在任何条件下所永远具有的属性。 最后, “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4 (3)黑格尔哲学的真实意义和革命性质(§1.6)
它永远结束了以为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否定了以往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根据黑格尔的辩证思想,恩格斯论述了人类认识和社会发展的辩证法,指出人类认识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无止境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5 3、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1.6) (1)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2)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3)运动变化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6 二、哲学基本问题、费尔巴哈哲学的性质与局限性(§2.1—§2.15)
第二章主要分析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学说,恩格斯论述了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意义;分析了费尔巴哈哲学的唯物主义性质和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批判了施达克混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学习这一章,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分清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7 1、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2.1—§2.6) 1)哲学基本问题的经典表述(§2.1)
在第二章中,恩格斯首先明确提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8 (2)哲学基本问题的起源和历史发展(§2.1—§2.2)
①哲学基本问题的萌芽。 “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狭隘而愚昧的观念”。表现为:“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 ②中世纪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唯名论和唯实论的斗争,其实质是围绕着“什么是本原的,是精神,还是自然界”的问题的争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79 ③近代的经典表现形式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0 (3)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2.3—§2.6) 恩格斯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二是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是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1 ①第一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2.3—§2.5)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恩格斯说:“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2 ②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与意义(§2.6) 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界线。
唯物主义者一贯坚持世界可知,他们把知识看成是客观实在的反映。彻底的唯心主义也承认世界的可知性。 “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前者如英国的休谟,后者如德国的康德。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3 ③从根本上驳倒了不可知论是社会实践(§2.6)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恩格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进行了彻底的批判,指出:对这些以及其它一切哲学上的怪论的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实验和工业,即人们的社会实践。

84 2、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和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2.8—§2.13)
(1)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实质。(§2.8—§2.10) ①费尔巴哈思想发展历程 “我的第一个思想是上帝,第二个是理性,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是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5 ②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恩格斯概括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费尔巴哈看来,“我们自己所属的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唯一现实的;而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6 (2)唯物主义是不断发展的 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偏见时,提出了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唯物主义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阶段,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7 (3)18世纪唯物主义的局限性(§2.11—§2.13) 恩格斯提出、18世纪唯物主义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有三个缺陷:
(1)机械性,即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企图用力学的观点来解释一切自然现象。(2)形而上学性。即不能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理解为一种处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的物质,用静止的、循环论的观点看待事物,否认事物的质变和发展。 (3)唯心史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8 (4)费尔巴哈没能克服18世纪唯物主义局限性的原因(§2.15)
费尔巴哈由于受到反动当局的排斥,长期生活在乡间,远离德国的工业中心和科学文化中心,因而孤陋寡闻,不了解自然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89 三、对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批判,两种宗教观和道德观的对立(§3.1—§3.21)
第三章,主要分析了费尔巴哈唯心主义的宗教观和道德观。费尔巴哈是一个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唯物主义是不彻底的,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所以费尔巴哈是半截的唯物主义者,即下半截(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上半截(社会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恩格斯批评施达克在找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时找错了地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0 1、费尔巴哈宗教哲学的唯心主义,两种宗教观的对立(§3.1—§3.11)
(1)费尔巴哈宗教批判的目的 费尔巴哈对传统的基督教进行了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不希望废除宗教,而是要使宗教完善化,建立一种无神的,以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为基础的新宗教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1 (2)费尔巴哈宗教观的要点 一是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心灵关系就是宗教。他说:“心不是宗教的形式”,而是“宗教的本质”。
二是把宗教的变迁看作人类历史划分的标志,认为宗教的变迁决定历史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2 (3)两种宗教观的对立 恩格斯对费尔巴哈宗教错误观点进行了批判:
①费尔巴哈把宗教和人的感情关系混为一谈;恩格斯指出,人的感情和宗教不是一回事。 ②费尔巴哈把宗教的变迁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恩格斯指出,人类历史是一部生产方式的发展史。 ③费尔巴哈把宗教看成人类社会的永恒现象;恩格斯指出,宗教将随着产生宗教的根源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3 2、费尔巴哈道德论的唯心主义,两种道德观的对立(§3.12—§3.21)
1)出发点上的对立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论,反对把抽象的人作为出发点。 (2)核心观点的对立 费尔巴哈道德论的核心是“爱”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爱是一种思想感情,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4 (3)马克思主义道德论的一些基本观点 “费尔巴哈的道德论是和它的一切前驱者一样的。它适用于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实际上,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和时代性,而在阶级社会中,则有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5 [原文精读] 1、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传统,创立了一种彻底的唯物主义。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唯物主义学派,因此,这个学派同一切形式的唯心主义哲学是根本不同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这个学派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学派,因此,它同一切旧唯物主义哲学是根本不同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6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马克思和恩格斯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保守体系,吸取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 第一,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改造为唯物主义辩证法。 第二,马克思和恩格斯把黑格尔不彻底的辩证法改造为彻底的革命的辩证法。

97 3、19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恩格斯认为。推动哲学前进的真正动力“主要是自然科学和工业的强大而日益迅速的进步”,因此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说到底都是由一定的社会实践以及由它所制约的自然科学的状况所决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依据,哲学则是以最--般的概念和逻辑的形式总结和概括自然科学的成果。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8 4、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最为详尽的阐述 第一,历吏唯物主义的任务。恩格斯认为,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为自己开辟道路的一般运动规律”。 第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99 4、关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 最为详尽的阐述 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第三,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第四,生产方式的内部矛盾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动力。

100 <理论动态> 1、关注我国体制改革中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2、关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讨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1 <思考与练习> 1、黑格尔“凡是”命题中包含的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是什么?
2、恩格斯是如何分析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体系和辨证方法之间的矛盾的? 3、恩格斯是如何论述哲学基本问题的? 4、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和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解决,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活动以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5、恩格斯是如何批判费尔巴哈唯心主义道德观的? 6、怎样理解“黑格尔的体系是一种就方法和内容来说唯心主义地倒置过来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2 第五讲 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是区分辩证法与诡辩论的标志。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理解矛盾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把握两种发展观的本质区别;领会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2、难点:列宁关于认识的辩证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3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是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掌握认识的辩证本质,领会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理解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把握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自觉地学会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今天的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4 <背景链接>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在瑞士侨居期间写作的一篇笔记式的短文,完成于1915年。
1914年前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同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后,国际社会各种矛盾空前尖锐化,无产阶级政党处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面临许多新问题。第二国际大多数党背叛《巴尔塞宣言》,堕落成为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沙文主义的党。一些第二国际的领导人为了替自己政治的堕落辩解,他们用诡辩冒充唯物辩证法,抹煞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欺骗工人参加战争为帝国主义卖命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5 <内容精析> 一、历史地位 (一)科学价值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唯物辩证法的经典著作。它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而且为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思想武器。 首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列宁第一次精确地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第一次指明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第一次揭示了同一的相对性和斗争性的绝对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6 (一)科学价值 其次,第一次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学说;第一次从论识论和阶级利益的角度深刻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 第三、列宁彻底清算了社会沙文主义的理论根据的反科学性,指出诡辩论的形而上学实质,为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奠定了哲学理论基础,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纯洁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7 (二)现实意义 当前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对于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8 二、中心思想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长期研究辩证法的总结。全文20个自然段。阐明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揭示了认识的辩证本性,论述了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揭露和批评了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哲学基础和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09 三、逻辑结构 全文20个自然段,可分为二个方面来把握: 1、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2、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0 [原文精读] 一、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1—§12) 1、提出命题(§1.1)
列宁开宗明义指出:“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1 2、列宁的说明、发挥和论证 (1)、对立统一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1—§7)
文章一开始就明确之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独立统一体,矛盾是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法,也是认识的内容和认识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客观的、普遍的,世界就是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2 (2)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是区分两种发展观的重要标志。(§8--§9)
首先,列宁指出,哲学上的矛盾概念就是对立面的统一,对立的方面既分又合,既斗争又同一,构成了矛盾。 其次,列宁还论述了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是推动一切事物发展的源泉,由于矛盾是客观的普遍的,事物的一切发展过程都是自己的运动,要把它当作对立面统一来认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3 (3)它提供了理解唯物辩证法 其他规律的钥匙(§10)
无论是量变质变规律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都是有对立统一规律的作用引起的,也是对立统一规律的体现。把握了对立统一规律,就可以正确理解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也就从本质上抓住了辩证法。这说明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4 (4)是否承认它是辩证法和诡辩论的分水岭(§11—§12)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列宁在进一步论述对立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是否承认相对和绝对的辨证关系是区别辩证法和主观主义即怀疑论、诡辩论的分水岭。诡辩论和怀疑论都是否认绝对的相对主义,是形而上学绝对化和片面性的表现形态。

115 二、阐述认识的辩证本质,论证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13—§20)
列宁在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后,进一步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也是人们认识和思维的辩证法的核心,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最根本的方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指出:“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列宁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6 1、唯物辨证的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13)
马克思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基础上,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认为,马克思这种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方法是我们认识一切事物的正确方法。 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种种矛盾的分析,我们看到,对立统一规律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而且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因此,矛盾分析法应当是认识一切事物的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7 2、任何命题都包含着丰富的 辩证法因素(§14—§15)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辩证法是人类全部认识所固有的。人们认识事物或研究人类认识的成果,都必须应用辩证法。这是因为一切事物以及反映它们的每一个命题都包含着矛盾,包含着辩证法一切要素的萌芽。

118 (1)个别和一般的辨证关 ①个别与一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②个别和一般具有差别性 ③个别和一般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19 (2)最简单的命题中都可以发现辩证法的“一切要素的萌芽”
列宁认为任何一个命题不仅包含个别与一般的辩证法,还包含着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例如说“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已经把伊万的年龄、性别、高矮等偶然的、非本质的特征与“人”这个必然的、本质特征区分开来了。“伊万是人”这个命题就是本质和现象、必然和偶然的对立统一。“这就表明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所以列宁得出结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0 3、人类认识史的辩证发展进一步证明了辩证法和认识论的一致(§16—§18)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而认识的辩证法又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因此,人类认识发展史以及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也必然呈现出一个近似螺旋式的曲线。哲学史是人类认识发展辩证法的集中体现,由此,列宁以哲学史为例证明了人类认识史的发展,就是按照辩证法规律辩证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1 哲学史发展的辩证过程 “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 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伽桑狄(斯宾诺莎?)。
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莱、休谟、康德)。 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2 整个哲学发展的辩证图景 ①古代哲学发展的第一个圆圈,是从德谟克利特的唯物主义,到柏拉图的唯心主义,再到赫拉克利特的唯物主义的辩证发展。
②文艺复兴时代哲学发展是第二个圆圈,它是从笛卡儿的唯理论到伽桑狄的经验论,再到斯宾诺莎的唯理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③近代哲学发展是第三个圆圈,它是从霍尔巴赫的唯物主义可知论,经过休谟和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再到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的辩证发展过程。 ④哲学发展的第四个圆圈,是从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经过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然后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3 (三)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19—§20)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列宁在全文最后两段,根据认识的辩证法,揭露了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和阶级根源。

124 1、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25 2、阶级根源 列宁还分析了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阶段根源是由于反动统治阶级的需要。当人们把直线性和片面性的认识,死板性和僵化性的看法,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形成唯心主义哲学时,“统治阶段的阶级利益就会把它巩固起来”。这就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阶级根源。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6 3、唯心主义历史地位 列宁生动形象地把人类认识比作一棵大树,而唯心主义就是生长在这棵大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这就是说,唯心主义不是没有根基的,它的根基就是它的认识论。唯心主义是在人类认识的过程中产生出来。所以它是人类之树上开放出来的一朵花。但由于唯心主义只抓住了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某个片断,不懂得认识过程的辩证法,因而把这个片断夸大到脱离物质,变成神化了绝对,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客观世界本身。因此,哲学唯心主义既不能科学解释世界,也不能有效改造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说,唯心主义是人类认识之树上的“一曲不结果实之花”。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7 <理论动态> 关注我国哲学界近几年来关于认识的真理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28 <思考与练习> 1、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列宁是如何论述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的? 2、为什么说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3、学习《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有何重要意义?

129 第六讲 毛泽东《实践论》阐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实践范畴及实践基本形式、实践的社会历史作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规律;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2、难点: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0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领会实践的社会历史作用,把握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认识的总规律。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1、确立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坚持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与发展真理。 2、关注四代领导集体是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1 <背景链接> 《实践论》是毛泽东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写于1937年7月。
在我们党内,曾经有一部分教条主义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经验主义的同志长期拘守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却是盲目地工作。这两类同志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却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2 <内容精析> 一、历史地位 (一)科学价值
《实践论》紧紧围绕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而且在批判党内长期存在的主观主义思潮,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方面,奠定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优良传统的基础。它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伟大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3 (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认真学习《实践论》,对于坚持和发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134 二、中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揭示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135 三、逻辑结构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辩证的统一 (五)结论:揭示认识运动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科学地概括出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6 [原文导读] (一)、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
《实践性》一开头就明确提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7 1、旧唯物反映论是直观、消极反映论 (1)旧唯物主义,包括法国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2)、在认识论上坚持了反映论但不能揭示出认识对实践的真正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8 2、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不同,认为:
(1)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不单有其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而这种社会属性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得以证实的。 (2)人的本质是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首先是科学地论证了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认识论中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强调全部理论不仅都来自实践而且还必须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39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和实践是对立统一关系。其对立主要表现在认识和实践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活动。认识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观念性活动 ,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物质性活动。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二者相互作用上,即实践产生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但从全部认识过程来看,实践对认识起着决定性作用,实践自始至终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0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1)这首先是因为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2)认识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其前提是实践,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中介。
(3)只有通过对客观对象的改造实践,才能暴露事物的内在(非感性)本质,使我们了解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了解人与实践客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1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认识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这两个认识的飞跃过程是在实践推动下完成的。
(2)人的认识中存在的错误、片面性、肤浅性、非充分性等都是靠实践来纠正、补充、丰富和深化的。 (3) 为人的认识开拓出新领域、提出新任务,推动认识不断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4)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手段和可能,使人的认识能力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2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论》指出:“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3 (三)、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它认为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列宁把这个过程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实践论》具体分析了认识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4 1、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感官对认识对象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其反映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特点是生动、直观、具体、形象。 理性认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等,它所反映的内容已不再是现象和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理性认识阶段的特点主要是表现出其抽象性和深刻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5 (2)第一次飞跃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个过程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是个别到一般的过程。这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

146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认识过程中两个不可分割的阶段。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就不可能有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握,感性认识也就失去了它的认识论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7 (4)第一次飞跃的实现条件 首先感性材料必须确实可靠,并且十分丰富;
其次必须对确实、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即“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48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实践论》强调:“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性认识,还须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飞跃。”

149 (1)为什么要实现第二次飞跃 ①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 ②认识的作用,只有在用于实践的时候才能表现出来。
③、认识自身发展的需要。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正确的认识得到证实,错误的认识得到纠正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0 (2)第二次飞跃的实质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是由一般到个别的过程,是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151 (3)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第二次飞跃和第一次飞跃一样,同样是认识过程的质的变化,也是有条件的: 一是理论必须正确;
二是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理论转变为行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等; 三是用理论动员和武装起广大群众,成为群众改造世界的有利武器,使精神力量变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2 3、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我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3 4、从相对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在真理上的表现就是相对真理逐步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认识过程,就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下和发展真理的过程。

154 (2)是肯定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 (3)提出了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思想。即“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1)是肯定绝对真理是存在的。 (2)是肯定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暂时性和相对性 。 (3)提出了绝对真理是由相对真理构成的思想。即“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5 (四)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是辩证的统一
《实践论》具体提出了任务: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及阻碍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的一切反动势力。改造主观世界包括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 2、它是用马列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历史使命。 3、提高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自觉性,是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所必需。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6 (五)结论 《实践论》最后以深邃的语言对全书作了总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下。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7 <理论动态> 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8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2、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是怎样的?具体包括哪些内容? 3、学习《实践论》的现实意义。 4、根据《实践论》揭示的真理,具体分析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59 第八讲 毛泽东《矛盾论》阐释 1、教学重点: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及对立的焦点;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方法论意义;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抗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的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矛盾分析方法。 2、教学难点: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非一切形式;矛盾分析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0 <学习指导> 一、应知知识 通过本讲的学习,同学们应矛盾问题的精髓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不平衡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
二、知识、能力拓展方面 学会矛盾的分析方法,自觉地运用矛盾观点和矛盾分析方法去分析实际现实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1 <背景链接>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同一目的,即为了克服存在于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实践论》和《矛盾论》的产生,是我们党结合中国实际研究和把握马列主义的新阶段和新水平。它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展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而发展到了成熟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2 <内容精析> 一、历史地位 (一)科学价值
《矛盾论》紧紧抓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个精髓,对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各个方面,系统、完整地开展了论述。深刻地批判了教条主义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形而上哲学路线。不仅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而且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做出了杰出贡献。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3 (二)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学习这篇著作,对于树立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错误思想倾向,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矛盾和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

164 二、中心思想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围绕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这个精髓,系统、完整地论述了对立统一规律这一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深刻地批判了教条主义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的形而上哲学路线。

165 三、逻辑结构 这篇文章共有三部分: (一)、 引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二)、正文: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1、矛盾的普遍性 2、矛盾的特殊性 3、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4、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5、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三)、结论: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革命;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是矛盾学说的中心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6 (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 实质和核心
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就是“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对这个观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理解: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动力和基本内容 事物是矛盾的集合体,事物的最本质联系即是矛盾的联系;运动即是矛盾的运动。矛盾着的两个方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不断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7 2、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对立统一规律贯串于辩证法的全部内容。其它规律和范畴则是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展开和补充,都是从不同角度揭示矛盾运动规律 。

168 3、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人类的全部活动归结到一点——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矛盾;所谓改造世界,就是解决矛盾。《矛盾论》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的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69 (二)两种根本对立的宇宙观 《矛盾论》所提到的两种宇宙观,即指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和形而上学宇宙观。这两种宇宙观是根本对立的:
第一,形而上学宇宙观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 第二,,辩证法宇宙观的基本特征是要求联系的、发展的和全面的看问题。 两种宇宙观对立的核心是关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0 (三)矛盾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两方面的含义 “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这个问题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171 2、坚持矛盾分析方法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提示了事和存在、运动和发展的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个总的方向和原则。事物都是以矛盾形式,即对立统一形式存在的,所以我们观察和解决问题,都必须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即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全面地看问题,反对和克服一点论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2 (四)矛盾的特殊性 这是《矛盾论》重点论述的部分。
矛盾的普遍性,提示了事物的共同本质,为认识和处理事物,提出了一般性原则。但事物的存在都是有具体的,这一共同本质,在不同的事物中又有着各自的特殊表现,认识和处理具体事物还必须有特殊的原则和办法。这就涉及到矛盾的特殊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3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 第一,不同事物中的矛盾,都带有特殊性 第二,同一事物发展长途中的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的矛盾具有特殊性
第三,无论是不同运动形式、过程还是分阶段中的矛盾,其矛盾各方也各具有特殊性 第四,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4 2、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是 矛盾的问题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两种不同性质,但是这种区分是相对的,是相对一定范围而确定的,在一定条件不可以互相转化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互联结,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 ( 3)共性个性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175 3、为什么共性与个性关系是矛盾精髓 其一,共性与个性关系是客观辩证法的本质关系,是贯串矛盾学说全部内容的一条主线,是理解一切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 其二,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看,它是我们认识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办法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6 (五)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矛盾论》第四节,从横的方面,通过对诸种矛盾和矛盾诸方面在事物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平衡性进一步论证矛盾的特殊性。如果不研究这种不平衡性,就会陷入抽象的研究,仍不能懂得矛盾的情况,找不到解决矛盾的办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7 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含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矛盾论》指出:“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个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被规定、被支配地位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178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含义 “无论什么矛盾,矛盾的诸方面,其发展是不平衡的。……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他方面是次要的。其主面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79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和 次要矛盾方面的关系是辩证统一关系
《矛盾论》首先肯定矛盾的这种不平衡性是客观的,主要矛盾决定、影响着事物发展的过程,领导和支配着周围的其它矛盾,主要矛盾的主要矛盾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其次,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不仅是有区别的,同时又是相互联系的 其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方面与次要矛盾方面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二者是可以相互转达化的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0 4、矛盾不平衡性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它不仅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处理日常工作的重要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它不仅是革命政党正确地决定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战略战术方针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处理日常工作的重要方法。

181 (六)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所谓矛盾,即对立的统一。因此,统一性和斗争性就成为矛盾的两种基本性。

182 1、同一性及其在矛盾中的作用 (1)含义: 同一性,又称统一性。即指对立双方各以和它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向着其相反方面转化。即矛盾双方的依赖性、渗透性、联结性,互为条件,互相转化。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3 (2)同一性的作用 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②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相互吸收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中使各自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提供了矛盾转化的内在根据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4 2、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斗争性的含义
斗争性即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斥和相互否定。这里讲垢斗争性是广义的哲学概念,不可作片面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5 (2)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①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引起事物的量变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旧统一体分解,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力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①斗争性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引起事物的量变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旧统一体分解,使事物发生质变的力量

186 3、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 (1)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离 (2)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
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面互相排斥的斗争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这就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全部关系。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7 (七)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矛盾论》指出:“在矛盾的斗争性的问题中,包含着对抗是什么的问题。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这就是本节的主题思想。这里是从矛盾性质和斗争形式进一步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8 1、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 对抗性矛盾是指社会生活中在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矛盾。对抗性矛盾解决的方式一般最后采取外部激烈冲突的形式(包括战争、政治革命等),实现以新替旧。 所谓非对抗性矛盾,即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产生的矛盾。非对抗性矛盾解决的方式,不是采取外部对抗形式,而是采取有秩序的调解方式来解决 。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89 2、方法论意义 对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利于事物顺利前提的方面转化
“对抗和矛盾断然不同”。“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它的一切形式,不能到处套用这个公式”。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90 (八)结论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结论部分,对上述的基本观点作了总结,着重指出了两点:第一,对立统一规律,对于人类的认识史是一个革命。第二,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是矛盾学说的中心内容。

191 <理论动态> 关注: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社会主义改革的理论依据的理论研究;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理论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矛盾的发展不平衡性与科学发展观研究。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192 <思考与练习> 1、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2、如何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3、为什么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 4、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何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


Download ppt "马克思主义经原著作选读教案 [课程教学目的与要求]"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