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 本体论——辩证的唯物论 一章一节 物质和实践 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 世界观 辩证法——唯物的辩证法
一章二节 联系和发展 怎么样 认识论——辩证唯物的认识论 二章 认识和真理 可知否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观 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四、五章 资本主义形成发展 六章 社会主义形成发展 七章 共产主义社会理想
3
教学目的和要求 (2)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学习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3)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提高在实践中自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4
教学要点 (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2)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 的基本的观点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人类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5)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6)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7)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5
认识论就是研究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6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的本质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7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8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要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认识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自然也就有实践的三要素(主体、中介、客体)。
9
认识的三要素 主体 认识 中介 客体 具有思维能力、 从事社会实践 和认识活动的人 主客体相互连接、 相互作用的媒介 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
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10
自然性 个体主体 社会性 群体主体 意识性 类主体 认识 工具系统 方法系统 客观性 自然客体 对象性 社会客体 社会历史性 精神客体 主体
中介 客体 客观性 对象性 社会历史性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11
自然客体 精神客体 社会客体
12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体验美 感知美 创造美 认识被认识 审美关系 认识关系 客体 能动的 反作用 主体 决定 基本的 首要的 实践关系 有用性
效益性 改造被改造 价值关系
13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决定作用的四方面: 1.实践产生了认识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4
归宿和目的: 改造世界 来源:直接经验 间接经验 认识 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标准 动力: 提出新课题; 创造必要条件; 提高认识能力 实践
15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1)天文学的产生源于古代为了适应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确定季节、了解气候以及后来航海的需要 。
(2)数学的产生源于为了适应丈量土地、衡量容积和其他计算上的需要。 (3)力学来源于为了适应建筑工程、手工业以及战争的需要。 (4)动力学、热力学和机械学源于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对新动力的需要。
16
名人名言: “社会一旦有 技术上的需要, 这种需要就会比 十所大学更能把 科学推向前进”。 恩格斯
17
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A.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B.科学发展观战略思想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而且是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需要。 C.现代科学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18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不但提供了大量供观 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 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 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 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生产实践的巨大发展, “不但提供了大量供观 察的材料,而且自身也 提供了和以往完全不同 的实验手段,并使新的 工具的设计成为可能。 可以说,真正有系统的 实验科学这时才成为可能” 恩格斯
19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哥白尼 第谷
20
实践也不断提供大量新的认识工具,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
21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但从根本上说,取得直接经验的实践是认识的终极来源。实践使人的大脑获得反映外在事物的源泉。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
22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辨别认识的真假,从而推动认识向前发展。” ——邓小平
2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 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卡尔·马克思
24
实践 认识 反之:认识对实践的能动反作用 太阳 谷神星 海王星
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 太阳 促进 实践 决定 认识 谷神星 海王星 阻碍
25
小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A.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 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B.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 根本不可能的。 C.肯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不意味着认 识无足轻重,认识有能动反作用。 D.实践和认识总是相互作用的,认识特 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 认识,对实践起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26
二、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认识的本质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27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二、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反映论
28
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先验论
29
柏拉图的“回忆说” 孔子的“生而知之” 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是心灵的自由创造物。
30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笛卡尔“天赋观念” 黑格尔“绝对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31
2.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 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1)旧唯物主义认识论 以培根,洛克为代 表的经验论过分强调了 客体对主体的制约作用, 而忽视了主体在认识过程中能动性、创造性。这是以“白板论”为典型代表的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直观反映论 约翰•洛克
32
主要观点: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但它是 一种消极、被动、直观的象照镜子一样的反映。
典型实例:洛克的“白板说”——“心灵像我们所说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 “当观念提供给心灵时,理智既不能拒绝也不能改变它,就象镜子不能拒绝、改变或取消前面放的物体在镜中产生的映象一样。”
33
培根: “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因此它能作出和能了解的就是他在事实上或思想上对自然过程所见到的那么多,也就只是那么多,此外,他既不知道什么,也不能做什么。”
34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本质错误: 完全忽略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把主体看作是一种生物性的自然存在物,把主体的反映简单化为消极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
35
先验论和直观反映论的两个严重缺陷: 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 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 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 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 事物为原型。
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反映具有摹写性。 即人的认识作为对客观 事物的反映,必然要以客观 事物为原型。 红花!
37
第二,反映具有创造性。 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反映决不是对对象的直观描摹或照镜子式的原物映现,而是对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鬼 从 何 来 ? 杯弓蛇影
38
请仔细观察以下两个观察对象,从各位得到的认识结果中可说明什么问题?
39
正因为反映具有创造性,人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事物的现在及现实中的事物,而且还能进一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事物的过去和未来及塑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
名人名言: “人的意识不仅能够 反映世界,而且能 够创造世界”。 ——列宁
40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正确地阐明了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2)把辩证法应用于认识论,科学地说明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认识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过程。 (3)意义:驳倒了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主义怀疑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缺陷,创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41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 限发展 (四)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42
1、各举一例分别说明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种认识更可靠?举一例说明之。
43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44
1、认识的第一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
(1)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现象的反映。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45
表象 再现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事物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知觉 苹果=红+甜+硬+ ……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感觉: 硬! 红! 甜!
46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47
(2)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形成关于事物及其内部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理性认识有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48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49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5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相互区别:
5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联系: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5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F=GM1M2/R2 于源来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有待于发展到
5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54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必然性和条件 必然性: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在于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只有飞跃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飞跃的条件:A.掌握丰富的、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 B、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对感性材料进行改造制作,这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途径。
55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的错误 实践上 理论上 教条主义 夸大理性认识重要性,否定感性认识作用,理性认识可以不依赖感性认识 唯理论
经验主义 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认识可以停留在感性认识上 经验论
56
1、“小儿辨日”的典故说明了什么哲理? 2、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就士大夫渔工水师都没能正确认识到“钟声”产生的缘由时指出:“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停泊于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说明其包含的哲理。 案例分析
57
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指认识过程中的感性反映形式和理性反映形式,包括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等认识形式。 理性思维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58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1)非理性因素是相对理性因素而言,主要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2)非理性因素特点是:非逻辑性、不以语言为媒介。
59
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作用 (3)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作用 情 感 驱动 诱导 兴 趣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参照 主体的内在尺度
情 感 驱动 诱导 兴 趣 特殊情感和经历 激发 作用 参照 主体的内在尺度 思 维 定 势 调节 真、善、美 升华
60
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诺贝尔奖为何没有数学奖?
61
意志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马克思为真理奋斗了一生
62
想象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莱特兄弟由天上的飞鹰想到了飞机
63
直觉、灵感对认识活动的影响 魏格纳与大陆飘移说
64
(二)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1)从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第二,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
65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只有从认识到实践,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66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 (2)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 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
67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飞跃的条件 (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飞跃的条件
68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地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69
(1)人类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反复性 无限性 受客观发展的限制 受主体本身的限制 客体发展的无限性 人类认识的无限性
70
(2)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及原因 具体的统一: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统一:主观认识要与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原因:避免保守和冒进的错误。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毛泽东
71
对光的本性再认识 牛顿:光是“粒子” 惠更斯:光是波。 爱因斯坦:光既有粒子性,又有波动性。
72
(3)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感性认识 飞跃到理性认识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理性认识 飞跃到实践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