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汉 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汉 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报任安书 司马迁

2 体裁解说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 “报……书”《报任安书》(司马迁) “答……书”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与……书” 《与朱元思书》(吴均) “上……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 “寄……书”《寄欧阳舍人书》(曾巩)等等。

3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主要作品是《史记》。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元封三年,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4 司马迁和《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年的历史。分10表、 8书、
12本纪,30世家,72列传,共130篇。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 背景介绍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任安此前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使他抱憾终生,同时自己也无法向老朋友一抒胸中的积愤,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7 古今评价 《报任安书》 “史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作《史记》一腔抑郁,发之此书。识得此书,便识得一部《史记》,盖一生心事,尽泄于此也。纵横排宕,真是绝代大文章。” —— 明·孙执升《评注<昭明文选>》

8 音频朗诵 注意字词

9 曩者 阙然 贪生恶死 臧获婢妾 怯懦 厥有 (zāng bì) (wù) 倜傥 缧绁 愠色(yùn ) 剌谬 ( là ) (jué)
正音 曩者   阙然 贪生恶死 臧获婢妾 怯懦   厥有  倜傥 缧绁 愠色(yùn )    剌谬 ( là ) (nǎng) (quē) (zāng bì) (wù) (jué) (qiè nuò) (léi xiè) (tì tǎng)

10 思考: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什么呢?又是怎样具体展开的?
此文大意是讲“刑余之人”难以“推贤进士”,唯有隐忍苟活,著书以偿前辱之债。 复信目的:对任安“推贤进士”的期望“略陈固陋”。(第1段) 复信内容:①地位低下(主上所戏弄,流俗之所轻),身遭极辱,不能胜任。(第2、段) ②效古之贤人忍辱负重,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第3\4段) ③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第5段)

11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12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 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古代书信常在开头先列具写信人的官职姓名。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 任务 从前 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 情意殷勤恳切 好像怨 效法你 顺从、追随 仆非敢如此也。请略陈固陋。 请允许我把见识浅薄的意见略加陈述 阙然久不报,幸勿为(之)过(望您不要责怪) 很久

13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结合注释阅读第一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一段: 先说任安信的内容,再就迟复表示歉意,说明复信是要为自己无法“推贤进士”“略陈固陋” 。 司马迁再拜言 意气勤勤恳恳 若望仆不相师 请略陈固陋 阕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谦辞与敬辞 拜两拜 情义 诚挚恳切 怨望 效法 固塞鄙陋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 回复 责备 牛马走、辱、幸

14 简析:此段叙述得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
译文:太史公、愿为您效犬马之劳的司马迁再拜致意, 少卿足下:前时,蒙您屈尊给我写信,教导我待人接物要谨慎,应把推荐贤士当作自己的责任。情意那样诚恳,好像抱怨我没有遵从您的教诲,而是追随了世俗之人的意见,我是不敢这样做的。请允许我把见识浅薄的意见略加陈述。时隔很久没有回信,望您不要责怪。 简析:此段叙述得任安来书,自己如何答书,言语极简。通篇之中,亦不见司马迁之答语,皆是其自陈之言。名为答书,其实皆是自陈,当是古人一种文风。

15 结合注释阅读第二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直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不为父母妻子 不是因为缺乏勇气 让文采流传后世

16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贪恋生存、厌恶死亡 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 是有……的 原因 至于 激励 被 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妻子儿女 为气节而死仰慕节义 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 去留,进退。这里指偷生或赴死 区别

17 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
自杀 陷身 捆绑犯人的绳索,引申为牢狱 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 指监狱 不肯死 痛恨自己的志愿 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鄙陋,平平庸庸 显露,留传 给 指文章 终结一世

18 译文:人之常情没有不贪恋生存、厌恶死亡的,没有不顾念父母妻儿的;至于那些为义理所激励的人并不如此,那是(因为他们)有不得不如此(的缘故)。如今我不幸,早年丧失父母,没有兄弟亲人,孤独一人在世,少卿您看我对妻子儿女们该怎么办呢?况且勇敢的人不必以死殉节,怯懦的人只要仰慕节义,什么情况下不能勉励自己(不受辱)呢!我虽然怯懦,想苟且偷生,但也还懂得偷生与赴死的区别,何至于自甘陷身牢狱之中去受辱呢!况且奴隶婢妾还能去自杀(不受辱),何况我已经到了不能不自杀的地步呢?我之所以要克制忍耐、苟且偷生,被幽禁在污秽的监狱之中而不肯死,是因为痛惜自己的志愿尚未完成,平平庸庸地死了,我的文章不能留传给后世人啊。 简析:此段以一言概括,言受辱当自裁而不自裁,以表文采于后世。

19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结合注释阅读第四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西伯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韩非囚秦,《说难》《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 ∈受辱后“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终于成功 进一步表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 相信自己也能成功

20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不同寻常 称于之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屈原放逐 推演 受困 被拘禁 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 《兵法》修列 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 《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同“抵”,大抵,大都 抒发忧愤

21 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 心中 实现其理想 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 后来的人 就像 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流传 通现 表现 指文章著作。当时还不能以文章建立功业,故称空文。 简析:此段以一言概括,古之非常之人皆以文传道垂名。

22 译文(三) :古时候虽拥有财富、地位尊贵而名声却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无法记述,只有卓越不凡的特殊人物能够被世人称道。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一生困顿不得意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剔去膝盖骨,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便流传《吕氏春秋》;韩非在秦国被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至于)《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这些人都是心中忧郁苦闷,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以才记述以往的史事,想让后来的人(看到并了解自己的心意)。就像左丘明失去双目,孙子被砍断双脚,终究不可能被当权者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以此来舒散他们的愤慨,想让文章流传后世来表现自己的志向。

23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热情歌颂了这些古代圣贤,他们虽然身处逆境,备受迫害,但并不因此而消沉,而是努力给后人留下有价值的东西。作者以此作为对自己的激励,表现了司马迁那种坚强的意志,顽强奋斗的精神。 作者为什么要引这么多古人发愤著书的事迹?

24 结合注释阅读第4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4段:创作《史记》的目的和《史记》的内容、体例。
第三四段文字上的联系是什么?内容上似与“推贤进士”无关,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3段写古代“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处困,退而著书,“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4段写仿效古之贤人,“就极刑而无愠色”,著《史记》以“偿前辱之责”。 第3段的人物是第4段中自己的榜样和力量,两段共同交代了自己忍辱负重的原因。 首先上段已经叙述了自己所受的极辱,自然会让人想到他何以能“苟活”,在第5段对此作了回答,是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再者,任安是作者的好友,对好友(也只能对好友)倾吐个人情怀是极为正常的,所以作者说“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25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
收集 同“佚”散失 谦逊 借助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通”记” 历史记录 事迹 考订 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 现在 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总共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天地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完成 著作

26 我私下里不自量力,近年来,投身在无用的文辞之中,收集天下散失的史籍与传闻,大略地考证前代人物的事迹,综观事情的始末,考订他们成功、失败、振兴、衰落的规律,上起黄帝轩辕,下至当今,写成了十表、本纪十二篇、书八章、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计一百三十篇。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自成一家的著作。

27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
完成 靠近引申为承受 而无愠色。仆诚以著此书,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其人 真的 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 同“债” 抵偿 即使 流传 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难道 讲.说

28 草稿尚未完成,正好遭到这场灾祸,我痛惜此书没有完成,因此受到最残酷的刑罚也没有露出怨怒之色。我果真能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那些(能够理解它的)后人,让它在四通八达的大城市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抵偿从前下狱受刑所受的屈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难道有什么可后悔的吗!然而我这番苦心只能对智者讲,很难对俗人说呀! 此段以一言概括,司马迁实自比于圣人,而难与俗人言

29 第5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结合注释阅读第5段,概括此段的内容。 第5段:表明自己现在的心情和对人生的看法。 最后一段里哪些句字照应前文,哪些句子写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情? 第5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 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30 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言论 负罪之下 安身 地位低下 重为乡党所笑,以(之)污辱先人,亦何面目 更加 因为 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耻辱 更厉害(严重) 即使 经历 是以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 知其所往 因此 丢失 坐在家里

31 况且,我处在屈辱的地位不容易处世,地位卑贱(往往会招来)更多的诽谤议论。我因为说句公道话遭受了这场灾祸,更加被邻里、同乡人所耻笑,以致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上父母的坟墓(去谒拜)呢!即使再经历一百代,耻辱(只会)更甚罢了!因此,愁肠每天都反复回转,在家里就恍恍忽忽若有所失,外出就不知道自己 要到哪里去。

32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于)背沾衣也。身直为闺閤 汗流浃背 宦官
通“值”担任 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 暂且 难道 引退 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今少卿乃教之以推贤进士 疏通(散) 应付,周旋 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 违背 美化 恐怕 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 只是 总之 不被信任

33 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尽意,略陈固陋。谨再拜。 写尽心意 大意以一言概括,即虽含耻而不改其善恶之意也。

34 译文(五) :每当想到这种耻辱,没有不汗流浃背沾湿衣裳的。自己简直就是个宦官,还怎能自行隐退,深深藏在岩穴之中(做隐士)呢?所以只得暂且随世俗浮沉,与时势周旋,以此来抒发内心的狂乱迷惑。如今少卿却教诲我要推荐贤士,岂不是和我内心的苦衷相违背吗?现在即使我想(用推贤进士的行动来)美化自己,用美妙的言辞粉饰自己,可是毫无益处,也不会被世俗的人信任,恰恰是自取其辱罢了。总之,到了死的那天,然后是非才能定论。信中不能把意思写尽,只能简略陈述浅陋之见。谨再次致意。

35 研习第5段    此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明确:此段在内容上又回到作者目前的悲惨处境上,描写自己“肠一日而九迴,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的无限痛苦和寂寞,从而回应第1段,结构十分严密。

36 理清结构 第一部分①:说明任安来信的内容,对答复迟表示歉意,引出自陈己志。 第二部分②-④:申述自己遭受极辱而不自杀的原因。
第三部分⑤:再次表现自己无可比拟的忧愤处境,点明自己有负嘱托的原因。

37 课文小结    全文呈现出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借回答任安“推贤进士”数语,围绕一个“辱”字,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和精神上难以形容的苦痛,表现了自己发愤著书、雪耻传名的顽强意志。 在文中,司马迁以极为激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无限痛苦,表现了他为实现可贵的理想而甘受凌辱、坚韧不屈的战斗精神。文章感情真挚,语言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总之,《报任安书》被称为“天下奇文”是当之无愧的,它在思想内容上表现了一个奇人的奇伟情操,它在行文、语言上纵横开阖,笔法雄健,让人千年后仍能想见司马迁的为人,理解他、敬佩他,并为他一洒同情之泪。

38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二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39 二、难句翻译 1、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周文王被拘禁后推演出《周易》的六十四卦;孔子一生困顿不得意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后,才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失明后,才有《国语》的写作;孙子被剔去膝盖骨,编撰出《兵法》著作;吕不韦贬官迁徙到蜀地,世上便流传《吕氏春秋》;韩非在秦国被囚禁,写出了《说(shuì,税)难》、《孤愤》等文章;(至于)《诗经》的三百篇诗,大都是圣贤为抒发忧愤而创作出来的。

40 2、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成一家之言。
3、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zhài),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也是想借此探究自然现象与政治社会的关系,通晓从古到今的历史发展变化,完成有独特见解、自成体系的学术论著。 我果真能著成此书,把它珍藏在名山,把它传给那些(能够理解它的)后人,让它在四通八达的大城市之间流传,那么,我就可以抵偿从前下狱受刑所受的屈辱,即使一万次遭到杀戮,(受更厉害的刑罚) 难道有什么可后悔的吗!

41 三、通假字。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 2、《诗三百》,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思垂空文以自见 4、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5、则仆偿前辱之责。 摩,通“磨”。 底,通抵。 见,通现。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责,通“债”,指下狱受腐刑。

42 四、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太史公牛马走再拜言。 2、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 像牛马一样供人驱使的人。 3、思垂空文而自见。 曩,从前
见,表现。 五、古今异义。 1、意气勤勤恳恳(古:心意,情意;今:意志和气概;志趣和性 格。) 2、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古:孤单无助;今:同其他事物不相联系,不能得到同情和援助。) 3、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古:妻子儿女;今:丈夫的配偶。) 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发泄愤懑;今:决心努力。)

43 风格鉴赏 本篇不仅对我们研究司马迁的思想以及《史记》的写作动机和完成过程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并且在文学史上是不可多得的散文杰作,古人早就把它视为天下奇文,可与《离骚》媲美。 此文之奇,首先表现为气势的磅礴。作者长久郁积心中的悲愤,借此文喷薄而出,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其气势之壮阔,令人惊叹。 此文之奇,更在于他的纵横开阖、起伏迭宕。作者是坦率的,但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又是极其复杂的,他无意矫饰,但三言两语又无法说清,所以他就一一地如实道来。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旁征博引,时而欲言又止。曲折反复,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笔力的雄健。 此外,行文的流畅,语言的生动,骈句、散句自然错落,排句、叠句时有穿插,使本篇在散文形式上也具有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

44 解释下列加点词: 司马迁再拜言 拜两拜 意气勤勤恳恳 情义诚挚恳切 若望仆不相师 怨恨 效法 请略陈固陋 见识浅薄的意见,形做名 阙然久不报
幸勿为过 牛马走、辱、幸 拜两拜 情义诚挚恳切 怨恨 效法 见识浅薄的意见,形做名 隔了很久,回复 责备 谦辞与敬辞

45 如何 分界 遗憾 痛惜 终结一生 困窘 贬谪 愤懑 舒散 不谦虚 散乱的文献 考订;纲纪、法度、准则 引申为规律 仆于妻子何如哉 亦颇识去就之分 恨私心有所不尽 鄙陋没世 仲尼厄而作《春秋》 不韦迁蜀 发愤之所为作也 以舒其愤 仆窃不逊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46 会遭此祸 虽万被戮,岂有毁哉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通其狂惑 今虽欲自雕琢 曼辞以自饰 适足取辱耳 恰好,正好 即使 达(疏散) 美化 美好 恰恰

47 1.人类的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把下边这个长句改写成三个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1.人类的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统统应当被这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并最好尽快被人遗忘的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2.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以“诚信科技名牌”为主题,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

48 1 ① . 人类历史已不再是乱七八糟的一堆毫无意义的暴力行为。 ②这些暴力行为统统应当被当时已经成熟的哲学理性的法庭所唾弃。③这些暴力行为最好尽快被人遗忘。
2. ①由中国质量万里行促进会组织的“中国315论坛”,将于3月9日在京拉开序幕。②此次论坛将紧密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热点和市场消费环境聚集各个领域专家学者进行互动交流,主题是 “诚信科技名牌”。③他们将围绕打击假冒、信用建设、质量兴国、名牌战略等社会热点、焦点问题进行交流。

49 重点虚词解释---于、或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50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51 17.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52 或huò 1.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例解] 用作代词。有时分指它前面已经出现过的人或物中的一部分,有时泛指某人、某物或某种情况,可译为“有人”“有的”“某人”等。 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例解] 用作副词。表示不敢或不能肯定,可译为“或许”、“也许”、“可能”等。 5.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察今》) 6.蛟或浮或没。(《周处》)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两种(或以上)情况可供选择或者动作行为的交替发生,可译为“或者”“有时”。

53 翻译下列句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刑不上大夫 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人本来都有一死,有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人死得比鸿毛还轻。 刑不上大夫 刑罚不用在大夫身上。 此言士节不可以不勉励也。 这就是说士大夫在气节方面不能不进行磨砺。

54 文言句式。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3、在尘埃之中,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 4、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5、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55 流俗所轻也 不与能死节者比 特以为智穷罪极 卒就死耳 用之所趋异也 积威约之渐也 具于五刑 审矣,何足怪也 殆为此乎? 轻视 称许、相提并论 只是 最终 因为 浸渍,渐进 受(刑械) 清楚明白 大概


Download ppt "报任安书 司马迁 汉 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