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教育的精神與精神的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心靈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教育的精神與精神的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心靈教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教育的精神與精神的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心靈教育
王秉豪 香港教育學院 宗教教育與心靈教育中心 2007年12月19日

2 追問教育的精神 人為甚麼要受教育? 通過教育,人們能夠更有效地追求他們要追求的目標。 那麼人們追求的目標又是甚麼?

3 人生以追求幸福為目標 The Dalai Lama: Whether one believes in religion or not, we are all seeking something better in life ― the very motion of our life is towards happiness. William James: If we were to ask the question: “What is human life’s chief concern?” one of the answers we should receive would be : “It is happiness.” (Cited in Nel Noddings, 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p.1)

4 教育與幸福 People want to be happy, and since this desire is well-nigh universal, we would expect to find happiness included as an aim of education. (Nel Noddings, 2003, Happiness and Education, p.74) 《教育 ― 為了人的幸福》(沙洪澤,2005) 但幸福又是甚麼?

5 孔子給我們猜謎:何謂「教」? 《論語.子路》: 子適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6 快樂之源: 嶺南大學的「香港快樂指數」研究
追求“美滿家庭”及“心靈平安”為人生目標的人通常較為快樂;相對而言,以“賺錢”為人生目標的人通常較為不快樂;而以追求“事業成就”為目標的人士的快樂則只屬一般。(「香港人快樂指數2006」調查報告) 除了受訪者的年齡、性別和職業,研究中心亦發現靈修活動、運動習慣、身體健康狀况和吸煙習慣,都會影響快樂指數的高低。 (「香港人快樂指數2007」調查報告)

7 忽視精神追求的年輕一代? 福音證主協會於2007年11月進行「香港青年人生目的」網上問卷調查,發現青年人的人生目標中,最多是增加個人財富(22.2%)、改善居住環境(15.2%)和更高學歷(15.0%)。報告認為青年人花費了人生大部分時間在追求增加個人財富上,但犧牲了個人的人生目的(身體健康、家庭和諧)。 八成六的十八至二十五歲受訪青年,在過去半年內曾感到人生沒有明確目標,缺乏前進動力;八成二的二十六至三十五歲的青年亦有同感。

8 忽視精神追求的年輕一代? 嶺南大學的「香港快樂指數」研究結果顯示,人生目標會隨著年齡出現變化。
一般而言,愈年青的人士愈會以賺錢和事業上的滿足為人生目標;年紀愈大則愈會著重家庭和以尋找心靈上的平安為重。 這是表面上的結果。研究中心不排除新的一代比上一代人更為「現實」或「更有事業心」,但目前無法確定新的一代年長了會否改變價值觀。 (「香港人快樂指數2007」調查報告)

9 《論語.子路》的當代版? 子適衛,冉有僕 。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更富之。」

10 教育必須關注精神的培育 教育既以促進人們的幸福為目標, 而精神的追求為幸福的重要元素, 因此精神的培育應該是教育的一個核心。

11 教育統籌委員會 「香港教育制度改革建議」認為:
教育亦必須讓每個人愉快地工作、有意義地生活。要發揮這個功能,教育必須能夠提高每個人的文化、思想、精神(spiritual)境界,務使一生不斷提高生活的素質,不斷向渴望的人生目的進發。教育的這種功能,可以稱為「煥發功能」(‘enlightenment’ aspect)。(34頁) 隨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物質生活已出現凌駕於精神生活(the spiritual aspect of our life)的趨勢。社會期望教育能夠充實個人的道德、感情、精神(spiritual)、文化生活,讓人類駕馭科技和物質,建立積極健康的人生。(34頁)

12 倫理與宗教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六)(2007)
本科對現今社會具爭議性的倫理議題的討論,可以幫助學生面對有關的疑問與衝擊,對學生的社交、道德及靈性(spiritual)發展甚為重要。(1頁) 倫理與宗教科 … 旨在幫助學生探索有關意義、價值觀和人生目標等問題。本課程致力培養學生的洞察力,使他們能夠在道德與精神(spiritual)生活及獨立自主方面獲益,從而可以在多元化的香港社會、文化和政治情境中充滿意義地生活。(1頁)

13 精神、心靈、靈性、spirituality
超越(transcendence)的取向和追求 深刻體驗(raised awareness / profound awareness)

14 Hay & Nye(1998)對深刻體驗的描述 Awareness sensing
The here-and-now experience Tuning Flow Focusing Mystery sensing ― Wonder and awe Value sensing Direct perception of value The sense of ultimate goodness The sense of meaning

15 Hay & Nye(1998)對深刻體驗的描述 Relational Consciousness ― the sense of oneness with: the self people the world God history the future

16 Howard Gardner: 品德方面知與行的脫節現象
In students and professionals, there is often a “fault line” between cognitive knowledge (which is well defined) and ethical actions (which are not), said Gardner. In the spectrum of ethical action, there is “compromised work” (cutting corners, for instance), and there is “bad work,” he said. (Ireland, 2007)

17 和上述兩項心靈素質相關的特質 對非物質價值(non-materialistic values)的追求
為超越一己小我(self-transcending)的目標奮鬥 明確的人生意義和目標 不屈不撓的精神 品行高尚 富好奇心、體會事物的奇妙和偉大(the capacity to feel curiosity, wonder and awe) 樂於投入各種人和事的聯繫(openness to relations)

18 Spirituality一詞在西方成為流行語
There has been an upsurge of interest in spirituality in many, perhaps all, late capitalist societies. This is a strange phenomenon indeed. Is there an inverse relation between increased secularization and increased attention to spirituality? (Thatcher, 1999, p.1) 失去的才被重視? 以「spirituality」取代富爭議性的「宗教」

19 「靈性」與「宗教」的關係: 一種看法 靈性是內容;宗教是形式 各種宗教是靈性追求的不同道路,殊途同歸。
「靈性」與「宗教」的關係: 一種看法 靈性是內容;宗教是形式 各種宗教是靈性追求的不同道路,殊途同歸。 在二十一世紀宗教多元的文化狀況中,「靈性」的話語提供宗教對話的基礎。

20 「靈性」和「宗教」的顛覆性 According to John Hick (1989), the various diverse religions each speak―in their different ways―of the wrong or distorted or deluded character of present human existence in its ordinary unchanged condition. Each religion offers its own way to the Real, leading to salvation/liberation, a new and limitlessly better quality of existence which comes about in the transition from self-centredness to Reality-centredness.

21 孔子的顛覆性 《論語.子路》: 子適衛,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 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 曰:「富之。」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 《論語.衛靈公》 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 … 君子憂道不憂貧。」

22 二十一世紀的心靈教育 既然宗教傳統是靈性培育行之有效的工具,心靈教育並不排斥立足於某一宗教的宗教教育,前提是以靈性培育為出發點,例如超越一己小我的廣闊關懷、不為過度的物慾所奴役、對人生意義的追索等。 既然各種宗教是靈性追求的不同道路,在當今宗教多元的文化狀況中,適宜了解不同宗教的靈性實踐,有助擴闊視野,深化體驗。

23 從經驗出發 心靈教育關係個人的安身立命,必須從學生個人的生活和關懷出發,深入求索。

24 提供方便深刻體驗出現的條件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張 欣賞大自然 服務學習 群體協作性活動 內視想像活動(visualization)
靜觀活動 (meditation)


Download ppt "教育的精神與精神的教育: 二十一世紀的心靈教育"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