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2 天文观测:宇宙正在膨胀 星系间的距离正在不断变大 将时间向回追溯, 星系间距离会逐渐变小 今天星系的平均间距约为星系自身大小的100倍 宇宙的尺度因子R比现在小2个量级时 星系的间距将比星系本身的尺度还要小 明显的矛盾

3

4 所以:星系在那时并不存在, 星系的诞生是宇宙演化的结果
同样, 宇宙中的其它天体在宇宙早期也不存在, 也是宇宙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宇宙膨胀的同时, 宇宙中的物质组分和结构在不断变化 早期的宇宙, 物质的密度大, 温度高 宇宙密度大到分子间距比分子大小还小时,那时的宇宙中也不会有分子存在

5 伽莫夫,上个世纪40年代末:最早引申出宇宙膨胀的图景并研究了它的早期演化
将时间一直向前追溯,那么在某 有限的时刻,宇宙的密度和温度必 将趋于无穷大 宇宙的”创生”有一个起始时刻 科学对宗教的妥协? 当时的人们拒绝接受伽莫夫的研究 将他的理论讽刺为”大爆炸理论”

6

7 今天看来,伽莫夫的理论是正确的 宇宙初期:温度超过普朗克温度 现有理论将不再适用 此前的宇宙必须用量子引力理论研究,我们现在并不能理解那时的宇宙状态 与普朗克能量相应的时间为 称为普朗克时间 一般经典宇宙学以此为开端

8 现在,人们对宇宙演化的历史已经知道的很详细
星系形成之前, 宇宙中的介质应是均匀地分布的气体,带有微小密度起伏 由于引力作用,这些密度起伏最终演变成了今天看到的各种天体(在大尺度上宇宙介质仍是均匀分布)

9

10 宇宙气体温度超过105K: 组分粒子的平均热动能超过10eV 氢原子的解离能为13.6eV 分子的解离能远小于1eV 热碰撞导致分子和原子的解离 宇宙介质将处于等离子状态 主要组份: 原子核、自由电子和光子

11 原子核是复合粒子 由核子(质子和中子)组成 每个核子在原子核中的结合能∽1MeV 宇宙温度超过1MeV(1010K) 热碰撞将把原子核完全瓦解 宇宙气体: 质子、中子、光子 其它的基本粒子

12 核子由夸克组成 宇宙温度大于100MeV(1012K): 宇宙中没有核子的存在 宇宙介质:夸克、轻子和规范作用粒子 所以,星系、分子、原子、各种化学元素的原子核都是宇宙演化的产物

13

14

15 宇宙演化的历史∽各阶段宇宙温度所处能级的物理理论
现有实验支持的理论最高能级约为1TeV 对宇宙温度低于1TeV的历史比较清楚 在此能量之上普朗克能量之下这一段历史中所发生的事情,只能根据已有的粒子物理理论进行试探性的研究

16 宇宙早期,各种粒子组份处于热平衡,就象一锅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热汤”
各种粒子能通过热碰撞进行相互转换 宇宙的膨胀,粒子密度和动能都会降低,将导致粒子碰撞次数的减少 当某种粒子几乎不再有热碰撞的机会时,它就会退出热平衡,与其它组份失去物理联系,称之为退耦

17 宇宙早期,宇宙物质形态以辐射物质为主 光子等静质量为0的组份即为辐射物质 粒子动能Ek远大于它的静能量E0=M0c2时,该粒子可以看作辐射粒子 辐射物质的密度ρ与温度T和时间t的关系: ρ~T4 ~ t-2 ,与辐射物质具体成份无关 宇宙早期:T~t -1/2 宇宙年龄为1s: 宇宙介质温度为1MeV(1010K) 由此可以推算出其它时刻宇宙的温度

18

19 从普朗克时间10-43s到10-3s 宇宙温度从1019GeV降到1TeV 这一段能级间的物理规律我们还不是非常清楚,只能推测可能发生的事件 按现在的研究,这阶段应发生过的事件有 真空相变引起的暴胀、正反重子不等量的产生和冷暗物质的形成等

20 宇宙早期的暴涨理论 视界疑难,准平坦疑难, 星系形成,原初扰动 Old Inflation Guth Chaotic Inflation
Linde New Inflation Albrecht Steinhardt

21 暴涨理论 最初动机:标准宇宙学平坦性和均匀性 机制:宇宙甚早期以e指数的形式膨胀,抹去了宇宙之前的历史 暴胀结束后宇宙变得非常的平坦和均匀
暴胀还很好的解释了结构起源问题 暴胀时期量子涨落导致的密度微小起伏

22 现有粒子理论:正反重子(质子、中子)应该是对称的
宇宙早期产生的正反重子数应该相同,而且在某一时刻将湮灭成光子 组成地球、太阳及其它天体的都是正物质(正质子和正中子)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观测到由反物质(即基本组成是由反质子、反中子和反电子构成的反原子)组成的天体存在 (Alpha磁谱仪)

23 猜想:正反物质并不守恒,宇宙早期所产生的重子和反重子的数量并不相同,重子的数目要多于反重子
宇宙温度降到其能量不再能产生夸克—反夸克对时,宇宙中夸克和反夸克大量湮灭 夸克强子相变:生成的核子略多于反核子 核合成时期之前:湮灭后只剩下核子而没有反核子,其数量将只有光子数的 10-10到10-9倍

24 宇宙早期正反重子不对称性:对基本粒子理论的挑战
强、弱、电相互作用的统一理论:人们引入了许多机制来得到正反重子不对称 还没有一个成功的统一理论,现在粒子实验的能标还是太低 早期宇宙研究对粒子物理的提示

25 1TeV至1GeV 标准模型物理 夸克、轻子与中间玻色子 弱电分离,对称性破缺,LHC 夸克胶子等离子体,RHIC

26 量子场论与标准模型

27 能量为100GeV时,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统一为弱电相互作用
温度降到100GeV之下,中间波色子转变为光子和有质量的W±和Z0粒子 统一场论:强、弱、电相互作用统一

28 t~1s(1MeV)宇宙将进入核物理的能级 原初的核合成:t=3分至1小时内发生 对所发生过程已有非常详尽的理论研究 核合成→宇宙的化学元素,主要是氢和氦,极少量的锂、铍、硼 核合成结束后物质都以等离子状态存在

29 t~1012s(10eV):原子物理的能量范围 温度约为0.3eV,原子核和自由电子开始结合成中性原子 宇宙介质开始以中性原子气体的形式存在 原来存在的光子失去了热碰撞对像电子 光子退耦,作为背景光子存留下来 宇宙微波背景指的就是这些背景光子,宇宙温度为2.7K即指现在背景光子的温度

30

31 微波背景辐射:现观测到的分布即当时光子退耦时的分布
观测表明微波背景辐射大体上非常均匀,有微小的密度起伏 表明当时均匀分布的中性原子气体应该具有相同的微小密度起伏 按自引力不稳性的规律演化,这些密度起伏形成了结团状的天体,最终演化成现在观测到的各种天体 这种演化非常缓慢,最早星系形成于t~109年前后,恒星是星系物质进一步碎裂的产物

32

33

34

35 原初核合成 宇宙早期由中子和质子合成各种元素原子核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宇宙年龄为3分钟到1小时之间
第一步,质子和中子碰撞结合成最简单的原子核—氘(2D)

36 氘的结合能:2.2MeV 高能光子(>2.2MeV)可以把氘核瓦解 宇宙温度足够高,此过程是可逆的 只有当宇宙温度降到大部分光子的能量都比2.2MeV小,氘核的数量才可以大量增加 正反夸克湮灭:每个核子周围平均有109到1010个光子 宇宙温度降到0.1MeV,氘核的光分裂才能实际上失效 此时的宇宙年龄为3分钟:核合成的开始

37 氘合成时间∽核子光子数之比η=nr/nb
已知η在10-10到10-9之间 具体数值需要实验观测来确定 氘合成开始,后继连锁反应就能接着发生

38 主要作用的过程:

39 热核反应在原子量A=5的处中断 原初核合成过程每次只产生原子量增加1的核,而因为任何A=5和8的原子核都不稳定 早期宇宙核合成的最终主要产物是4He 反应后期可能出现原子量增加更多的反应 如随着4He的增多,两个4He核能碰撞产生原子量为8的铍核 由于A=8没有稳定核,产生的铍核会立即衰变,反应链不能延续下去

40 最终还会合成出少量的7Li和7Be 7Li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 7Li与p相碰而部分转回4He 净效果是产生微量的7Li 铍的净产量则更低

41 原初核合成只产生了元素周期表前三种元素及其同位素,第4和第5号元素也产生了一点,不能生成6号元素碳及更重的元素
宇宙中存在的碳、氮、氧等更重的元素都是由恒星制造出来的 一小时后,宇宙温度降到0.02MeV(108K),核与核的热碰撞不再生成新的核,热核反应中止

42

43 原初核合成产生的主要化学组份是氢和氦 氦是核合成的主要产物,氢是核合成结束后所剩余的质子 核合成发生之前,宇宙中的中子数和质子数并不相同,质子数要比中子数多 宇宙温度T>1MeV时,质子和中子能通过弱作用而相互转化:

44 这个相互转化的过程非常频繁,使得质子和中子的数密度都满足玻尔兹曼分布
由此可得到它们的比例是 中子质子质量差:Δm=mn-mp=1.29MeV 由于中子比质子重,所以中子比质子少

45 宇宙的温度不断降低,最终中子和质子数比将冻结在它们退耦时的数值
冻结后的比例约为1:7,这是决定核合成最后产额的一个关键量 在nn/np冻结后,中子还会通过衰变转化为质子,其半衰期为10分钟 退耦时宇宙年龄还只有几秒,衰变实际还来不及发生 氘合成开始时间:t~3分钟 部分中子已经衰变, nn/np因而会减小

46 由核合成开始时nn/np 的值,可以算出核合成结束后剩余的质子数与产生的氦核数的比例,即氢核和氦核的丰度
氦核丰度Y4:它在气体中的质量百分比

47 伽莫夫最初估算nn/np=1/7:大爆炸初期合成了1/4的氦
太阳系氦丰度的实际测量,Y4约比1/4略大 恒星把氢烧成氦,但远不可能产生那么多 伽莫夫的理论解释了这氦丰度的来源 这种成功没有改变当时人们对理论的态度 微波背景辐射被发现,对原初核合成的问题才被认真地研究

48 氘核合成开始,即核合成的开始与核子光子数之比η有关
因此nn/np的数值与η有关,即核合成的产量与η有关

49 测量宇宙中各元素的丰度,然后推测出原初氦元素的丰度,就可以确定η的值
恒星热核反应会改变各元素的丰度,生成氧、氮、碳等其它元素 必须扣除恒星过程的影响 天文观测:宇宙中某些气体云中氧、氮和碳的含量比太阳系低很多

50 表明这些天体形成得较早,受恒星过程影响比较小,其中4He丰度较接近原初值
观测这些天体中的氧丰度,其大小表明了它的氦丰度受恒星过程影响的程度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定出原初Y4p的大小

51 这结果表明今天宇宙中的4He确实大部分来自宇宙早期

52 得到了宇宙早期η值,由宇宙早期光子数密度就可以计算宇宙早期重子数密度
目前宇宙中的光子数密度很容易测量,因为光子的分布非常均匀 假设η的值不随宇宙膨胀而变化(事实上从那时到现在变化并不大),就可以得到现在宇宙中重子数密度,进而知道重子物质占宇宙总物质的比例Ωb 由核合成给出的结果:0.0225<Ωb<0.047

53 对元素丰度的测量可以测定η,还能对中微子种类给出很强的限制
中微子组份在宇宙早期辐射中非常重要,其种类的多少决定了早期宇宙膨胀的快慢 宇宙膨胀的快慢决定了宇宙年龄和温度的关系,决定了各粒子退耦的时间 因此中微子的种类Nv的大小对核合成最终元素的丰度影响很大

54

55 1975年,粒子物理实验发现了τ轻子,人们才意识到中微子有三代
到了70年代中期,粒子物理实验对中微子种数的限制是Nv<105 当时原初核合成的研究初步给出的限制是Nv≤4 到1989年,利用LEP加速器,人们比较确切地定出了Nv=2.96±0.06 这从另一方面肯定了原初核合成理论的正确性,即大爆炸理论的正确性


Download ppt "大爆炸宇宙学 大爆炸理论的提出 宇宙中各层次的物质的演化 辐射为主的早期宇宙 大爆炸理论介绍 核合成理论及其测量."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