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十二章 黄 疸.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十二章 黄 疸."—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十二章 黄 疸

2 黄疸又称高胆红素血症,是指由于血浆胆红素浓度增高而引起的皮肤、巩膜、黏膜、大部分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
(图片12-1)

3 第一节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衰老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约占80%~85%。
第一节 胆色素的正常代谢 体内胆红素的主要来源是衰老红细胞破坏后产生的,约占80%~85%。 胆红素在体内存在形式有非酯型胆红素和酯型胆红素两种形式。 在血液中时为非酯型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受体蛋白结合,然后在滑面内质网上进行酯化,成为酯型胆红素。

4 胆色素代谢

5 第二节 黄疸原因、类型和发病机理 依据发生原因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实质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
第二节 黄疸原因、类型和发病机理 依据发生原因将黄疸分为溶血性黄疸、实质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 一、溶血性黄疸(肝前性黄疸) 1.原因:有先天和后天两方面因素。常见的免疫性因素、生物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化学性因素所造成的红细胞的破坏。

6 2.机制:红细胞大量破坏,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超过了肝细胞的处理能力,血中非酯型胆红素储留,导致黄疸。
3.病理特征:溶血性黄疸的特点是血中非酯型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时,呈间接反应阳性,粪、尿胆素原都增多,二便颜色加深 。

7 二、实质性黄疸(肝性黄疸) 1.原因:中毒(磷、汞)或肝炎等传染病、某些败血症和维生素E缺乏等引起肝细胞损坏。 2.机制:肝细胞损坏,其对胆红素的摄取、酯化和排泄都受到影响。

8 3.病理特征:血中非酯型和酯型胆红素均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时,呈双向反应阳性,肝分泌障碍,进入肠内的胆红素减少,粪胆素原也少,粪色淡。但是血中酯型胆红素透过肾小球毛细血管从尿排出,尿胆素原增多,尿色加深。

9 三、阻塞性黄疸(肝后性黄疸) 由于结石、虫体等因素致胆管阻塞引起的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 1.原因:常见于十二指肠炎、胆道炎、胆道结石或寄生虫等阻塞胆管、肿块压迫胆道,导致肠肝循环障碍,引起的黄疸。

10 2.机制:由于肝外胆管梗阻,肠肝循环障碍,胀满的胆汁逆流入肝,吸收入血,血中酯型胆红素增多。
3.病理特征:血中酯型胆红素增多,胆红素定性试验时,呈直接反应阳性。由于胆汁未进入肠内,粪胆素原减少,粪色淡(灰白色)。但是没有尿胆素原,尿色无色而且清亮。

11 第三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肝内与肝外胆汁淤滞时,胆红素及一部分胆汁酸均可损害细胞,导致细胞坏死、凋亡等。特别是阻塞性黄疸时对机体影响较大。
第三节 黄疸对机体的影响 肝内与肝外胆汁淤滞时,胆红素及一部分胆汁酸均可损害细胞,导致细胞坏死、凋亡等。特别是阻塞性黄疸时对机体影响较大。 由于胆汁不能进入消化道,一方面可产生消化吸收功能障碍,另一方面因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产生一系维生素缺乏的症状。

12 黄疸


Download ppt "第十二章 黄 疸."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