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四讲 中国古典建筑沿革及其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四讲 中国古典建筑沿革及其艺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四讲 中国古典建筑沿革及其艺术

2 文化背景 上古传说 有巢氏 、燧人氏 、伏羲氏 、神农氏 “中国”——尧舜禹时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世界的中心《山海经》
“华夏”——春秋时中国人统称为“华”或者“诸华”,异族人称为“夷”中国西部称为夏,东部称“东夏” 《中国通史》 “朝代”——一个家族统治天下的一段时间 逐鹿之战——迁徙、战争、聚合中产生具有多根系、多元性

3 原始社会建筑 (六、七千年前——公元前21世纪)
原始社会至汉代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形成时期 旧石器时期的建筑(二、三百万年前 ) 原始社会的建筑 建筑的两大渊源 穴居(北方) 巢居(南方) 木骨泥墙(黄河流域) 干阑式建筑(长江流域)

4 新石器时期的建筑遗存 山西龙山文化

5 河姆渡遗址

6 奴隶社会建筑 (B.C 21世纪——B.C 476年) 夏(前21世纪——前16世纪) ——商(前16世纪——前11世纪) 商代
有了较成熟的夯土技术 →土基(防潮)→“满堂基础”

7 二里头宫殿复原图

8 • 公元前16世纪建立的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大发展时期,商朝的统治以河南中部黄河两岸为中心,东至大海,西抵陜西,南抵湖北、安徽,北达河北、山西、辽宁。手工业的发展、生产工具的进步以及大量奴隶劳动的集中,使建筑技术水准有了明显提高。 河南偃师二里头

9 西周 (前11世纪——前771年) 木构架成为中国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瓦的出现与使用,解决了屋顶防水问题。

10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以周公营洛邑为代表,建立了一系列奴隶主实行政治、军事统治的城市。根据宗法分封制度,奴隶主内部规定了严格的等级。但随着奴隶制的急剧崩溃,这种建城制度也跟着被打破,代之而起的是战国时期大量新兴城市。 陜西歧山鳳雛村的早周遺址 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

11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80) 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砖和彩画。 建筑特征: A.防御性强 B.礼制
东周 春秋(前770——前476) 战国(前475——前280) 城市规模扩大,出现了砖和彩画。 建筑特征: A.防御性强 B.礼制 C.线的艺术:(北)理性对称 (南)楚汉浪漫主义,绚烂、神仙世界

12 近年对春秋时期秦国都城雍城的考古工作取得重大进展。雍城平面呈不规则方形,每边约长3200米,宫殿与宗庙位于城中偏西。其中一座宗庙遗址是由门、堂组成的四合院,中庭地面下有许多密集排列的牺牲坑,是祭祀性建筑的识别标帜 秦國都城雍城

13 齐都临淄遗址

14 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发展,特别是铁制工具——斧、锯、锥、凿等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应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中,用长1米,宽约三、四十厘米的大块空心砖作墓壁与墓底,墓顶仍用木料作盖。可见当时制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准。

15 秦汉时期 秦(前221——前207) 汉(前206——公元220年)
秦汉时期 秦(前221——前207) 汉(前206——公元220年) 秦(前221——前207) A.阿房宫:上压天宫,下压黎庶 B.秦始皇修长城、修驰道。 C.临潼秦始皇陵:气势庞大,平面舒展,轴线对称 汉代(前206—公元220年) 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建筑产生显著进步,形成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期。它的突出表现是木架建筑渐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大发展。而砖石建筑利于保存的特点,使许多遗址存在至今。

16 秦始皇时咸阳城进行不断扩建,据记载,他每灭亡一个国家,就在咸阳附近按各国宫殿图样建造一处宫殿(即六国宫)。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叛乱,又将各国富户集中在咸阳。原有城市容纳不下,就在渭水南岸新建阿房宫。
秦都咸陽

17 • 汉长安是在秦咸阳原有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后汉高祖又建造了未央宫,作为西汉长安的主要宫殿。惠帝以后,由兴乐宫改成的长乐宫供太后居住。长安的城墙则到汉惠帝五年才修建起来。汉武帝时,在长安大兴土木,建桂宫、明光宫、建章宫及园囿、明堂、坛庙等建筑,使长安的建设达到极盛时期。 西汉长安

18 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589) 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发展时期 建筑材料方面 砖瓦的产量和质量有所提高,金属材料被用作装饰 技术方面
木结构技术提高,建造了大量木塔; 砖结构被大规模地应用到地面建筑,如河南登封的 嵩岳寺塔。

19 • 城市的总体布局,宫城位于京城偏北,京城居于外郭的中轴线上。官署、太庙和永宁寺9层木塔,都在宫城前御道两侧。城南还设有灵台、名堂和太学。市场集中在城东的洛阳小市和城西的洛阳大市两处,外国商人则集中在南郭门外四通市。 北魏洛阳

20 城周围20里,有12座城门;宫城位于都城北侧,周围8里;官署多沿宫城前中间御街向南延伸;居民多集中于都城以南秦淮河两岸的广阔地区,大臣贵族多居于青溪、潮沟两岸
南朝建康

21 名称单行: 嵩岳寺塔 分类: 佛塔 年代: 北魏正光四年(523) 位置: 河南登封 特点: 密檐式砖砌佛塔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22 云岗石窟(公元450年)

23 隋、唐、五代 隋朝(581~618)唐朝(618~907年) 隋唐时期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成熟时期 建筑材料方面 砖的应用逐步增多
建筑技术方面 以“材”为木构架设计的标准 出现了都料匠

24 赵州桥 隋—洛阳

25 长安城的市集中于东西两市,西市有许多外国“胡商”和各种行店,是国际贸易的集中点。东市则有120行商店和作坊。采用严格的里坊制,全城划分为108个坊,里坊大小不一:小坊约1里见方,和传统尺度相似;大坊则成倍于小坊。坊的四周筑高厚的坊墙,有的坊设2门,有的设4门。坊内有宽约15米的东西横街或十字街,再以十字小巷将全坊分成16个地块,由此通向各户,坊里有严格的管理制度。 唐朝长安

26 宋、辽、金 (960年-1279年)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宋、辽、金 (960年-1279年) 宋朝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 建筑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建筑装饰绚丽多彩; 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 中国古代建筑在技术上成熟而且定型,以《营造法式》的产生为主要标志。 建筑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和观念形态的定型。

27 • 宋东京的改建,扩建规划是很杰出的,主要力量没有放在宫室的修建上,也未受旧的规划的束傅,而是着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如改善交通系统、扩大城市用地,疏通交通河道,注重防火和城市卫生及绿化等,适应了生产及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与以往的都城规划有很大的不同。 宋东京

28 宋风景名胜建筑 腾王阁 黄鹤楼 真武阁

29 辽代承唐风 : 契丹原是游牧民族,唐末吸收汉族先进文化,逐渐强盛,不断向南扩张,五代时进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由于辽代建筑是吸取唐代北方传统做法而来,工匠也多是汉族,因此较多保留唐代建筑的手法。

30 塔高67.31米,平面为八边形,底层每边长5.58米,外观为五层,内部还有四个暗层,共九层。木塔中间为大厅,四周为回廊。柱子按内外两环布置,由于暗层柱间采用近似桁架的作法,外立面有四个面的柱间,当年也曾设有斜撑,形成双套筒式结构。四个暗层形成四个刚性较大的环,犹如现代建筑中的圈梁。                                                        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

31

32 金代为辽宋之结合,秀美纤细、色彩华丽 女真贵族统治的金朝占领中国北部地区以后,吸收宋、辽文化,逐渐汉化,建造京城(中都,今北京市),仿照宋东京制度,征用大量汉族工匠,因此金朝建筑既沿袭了辽代传统,又受到宋朝建筑影响;现存的一些金代建筑有些方面和辽代建筑相似,有些地方则和宋代建筑接近。

33 山西县崇福寺弥陀殿弥陀殿建于金皇统年间(公元1141——1149年),立于二米多高的台基上,通高21米,冠于全寺,是全国现存较大的金代建筑。建筑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入椽。殿前有宽敞的月台,后与观音殿月台相连。单檐九脊歇山式。

34 元朝 (1206年-1368年) 蒙古贵族统治者建立了一个疆域广大的军事帝国。这来自落后的游牧民族的统治,使两宋以来高度发展的封建经济和文化遭到极大摧残,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了明显的阻碍作用,建筑发展也处于凋敝状态,直到元世祖忽必烈采取鼓励农桑政策,社会生产力才逐渐恢复。

35 元大都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都城,它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的优秀传统,并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36 元大都CG鸟瞰

37 明清 明朝(1368—1644年) 清朝(1616年-1911年) 明清时期处于因袭与进步阶段和包容与吸收阶段,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 官式建筑高度标准化、定型化 《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统一了官式建筑的模数和用料标准,简化了构造方法。 园林建筑有了很的发展 总结造园经验的著作——《园冶》

38 明代北京是利用元大都原有城市改建的,不象以前有些朝代舍弃前朝旧城,另建新城。布局,恢复传统的宗法礼制思想,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传统。
明北京

39 清灭明后,仍建都北京,城市布局无变化。干隆以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如圆明园、畅春园等。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清代崇信喇嘛教,因此清北京除原有佛、道教寺院建筑外,还增建了一些喇嘛庙,如城东北雍和宫等 清北京

40 北京紫禁城

41 自1840年至解放前的近代建筑时期 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决定国人大量接受西方文化,部分建筑出现了中西合璧的新形象,园林里也常有西洋门面、西洋栏杆、西番花样等,成为我国建筑演进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近代化过程中搅拌着殖民化。因此近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自然深深受制于这种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发展的不平衡型。主要体现现在没有取得全方位的现代化转型,明显呈现出新旧两大建筑体系并存的局面。

42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43 第一节 中国古典 建筑基本特征 以中国建筑为代表的东方建筑艺术是世界建筑之树最为基础而重要的分支之一。

44 中国古代建筑对亚洲其他各国有很大的影响。

45 总体看来,中国古代建筑具有如下特征: 1.以木材作为主要的建筑材料

46 2.中国古建筑中的间架制

47 3.创造斗拱结构形式并作为度量单位

48 4.重视建筑组群整体布局 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中相对简单,主要平面形式是长方形以及由此发展出来的一些形式。

49 中国古建筑能以简单的单体组合成为各种各样的建筑群。

50 5.室内空间布局灵活

51 6.单体建筑营造方法的定型化 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对各种单体建筑作了概括的记述。清代的《工程做法》对官式建筑列举了27种范例,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都作出具体规定。这种定型化的建筑方法对汇集工匠的经验、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筑成本有显著作用,

52 7.建筑及室内使用色彩

53

54 第二节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特征 1.木构架

55 2.屋顶

56 中国南北方屋顶形式差别。

57 3.柱与梁

58 柱子“侧脚”和“升起”作法 柱子端部“卷杀”的作法

59 梁的名称可以根据上面承担桁的数量而定

60 4.台基

61

62 5.装饰

63

64

65

66

67 第三节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实例

68 1.中国宫廷建筑 北京故宫

69

70

71 颐和园

72

73

74 2.中国佛教建筑 五台山佛光寺

75

76

77

78

79 嵩岳寺塔

80 3.中国民居建筑 北方四合院建筑

81 皖南民居

82


Download ppt "第四讲 中国古典建筑沿革及其艺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