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台首大幼教103(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台首大幼教103(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台首大幼教103(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2 参:行為取向的學習 一.行為學派心理學家認為學習是刺激與反應之間建立 一種新聯結或新關係的歷程,個體習得的是外顯的 行為習慣,是屬於行動的部分。他們的學習理論稱 為刺激反應聯結論,簡稱聯結論,包括:古典制約 學習、操作制約學習、觀察學習等三種理論。 二.古典制約學習(P83) 1.19世紀末到廿世紀初,蘇俄生理學家巴夫洛夫 (I.Pavlov)進行消化系統研究,以狗為實驗對 象,提出古典制約學習理論,又稱刺激替代學習 理論。 2.制約前 食物(UCS) → 分泌唾液(UCR) 鈴聲 → 未能引起唾液分泌 制約中 鈴聲(CS)+食物(UCS)→分泌唾液(CR) 制約後 鈴聲(CS) → 分泌唾液(CR)

3 3.古典制約學習的影響因素 (1)刺激強度與特異性 (2)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提示的先後順序 (3)制約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配對的次數及其安排 4.古典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1.消弱–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如果只是出現制約刺激,不再 出現非制約刺激,則制約反應將逐漸減弱,甚至不再 反應。 2.自發恢復–制約反應被消弱後,若再出現制約刺激,則制約 反應又會出現。 3.類化–與制約刺激類似的其他刺激,也能產生同樣的制約反 應,稱作「刺激類化」。 4.辨別–個體只對特定的制約刺激作反應,而對其他刺激不作 5.高次制約學習–古典制約學習完成後,如果將另一新的刺激 與原來的配對出現多次後,新的刺激也可引發個體原 來的制約反應。

4 三.操作制約學習(P87) (一)個體的行為反應,並非外在刺激所引起,而是針對自己操作的結果進行 反應。重要代表人物包括:桑代克、斯肯納等人。 (二)桑代克的學習理論 1.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桑代克(E.L.Thorndike)以貓為實驗對象, 建立了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參見P87) 2.桑代克的學習理論要點 (1)學習是經由嘗試與錯誤的歷程 (2)學習三定律包括:效果律、練習律、準備律 (三)美國心理學家斯肯納以白鼠與鴿子為實驗對象,設計了斯肯納箱,並建 立了操作制約學習理論,又稱工具制約學習(參見P88) (四)操作制約學習的原理(P89) 1.增強作用–安排某些措施或物品,以增加個體行為重複出現的機率。 這些措施或物品,稱作「增強物」。包括正增強與負增強等兩類 2.正增強–凡是個體反應後,某一刺激物能使個體感到滿意、愉快或興 奮,因而強化了該項反應。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 3.負增強–凡是個體反應後,讓個體感到厭惡、痛苦或不滿的某一刺激 物立刻消失,因而強化了該項反應。該刺激物稱為「負增強物」

5 4. 在性質上,懲罰與負增強不同,懲罰是用來阻止不良行為的出 現,而負增強物則是用來強化良好行為的產生。 5
4.在性質上,懲罰與負增強不同,懲罰是用來阻止不良行為的出 現,而負增強物則是用來強化良好行為的產生。 5.原增強–凡是事物本身就具有增強行為作用者,稱為「原增 強物」。此種現象稱為「原增強」。 6.次增強–凡事物本身原不具增強作用,但因常與原增強物伴 隨出現,經由個體多次學習後,也就具有增強作用,這 類事物稱為「次增強物」。此種現象稱為「次增強」。 7.立即增強–個體反應後,增強物立即出現的措施。 8.延宕增強–個體反應後,經過一段時間,增強物才出現的措 施。 9.連續增強–凡個體每一次正確反應後,都能獲得增強物的措 10.間歇(部分)增強–凡個體正確反應後,不一定每次都能獲得 增強物,只有在一部分反應後,才給予增強物的措施。 又可細分為:固定時距式增強、變動時距式增強、固定 比率式增強、變動比率式增強等四種。

6 (五)操作制約學習的基本現象 1.消弱 2.自發恢復 3.類化 4.辨別 5.高次制約學習
6.行為塑造–先將預期的行為反應加以分解動作,而後 再依序以操作制約學習的方式分別學習,最後達 到預期的行為反應。又稱連續漸進法,訓練動物 類多如此,人類的技能學習有時也是如此。 三.觀察學習(P97) (一)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A.Bandura)以托兒所的一群小孩 為實驗對象,進行「玩偶」的系列實驗,提出觀察學習 理論(參見P97) (二)觀察學習論者認為新行為的習得,是經由觀察他人的行 為,以他人為榜樣而模仿學來的

7 直接增強」,後者屬於「替代性增強」,只 要增強到被觀察者的行為上,也可產生相同 的增強效果。 (四)觀察學習的重要因素 1.注意 2.保留
(三)操作制約學習與觀察學習不同,前者屬於「 直接增強」,後者屬於「替代性增強」,只 要增強到被觀察者的行為上,也可產生相同 的增強效果。 (四)觀察學習的重要因素 1.注意 2.保留 3.表現 4.動機或增強 四.行為取向學習理論的教學應用(P99) (一)編序教學 (二)凱勒的個別化教學法


Download ppt "台首大幼教103(上)教學大綱 學科名稱:教育心理學 授課教師:曾火城."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