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讲 中国大学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中国现代大学的普遍成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讲 中国大学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中国现代大学的普遍成长."—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讲 中国大学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中国现代大学的普遍成长

2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 关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起源问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我国近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起源于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但对于古代高等教育,则有许多不同的看法。殷商时代,大约是公元前十五、六世纪,有人认为我国已有了大学。如果从春秋战国各个学派的私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五世纪末到公元前三世纪就有了许多私立大学;如果从汉武帝设立大学算起,那么我国在公元前124年就有了较为正式的大学。

3 其它方面 至于北宋初年,书院大兴,南宋更盛,新型的私立大学风行全国,一直延续到清末。隋唐以来又创立了科举制度,这又是我国古代一条重要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经验,直到清末才废除。 一般认为,中国的现代大学制度,并不是太学等传统学校制度的延续,而是晚清时期从外国学来的.但晚清建立的只是现代大学的躯壳,而没有学到现代大学精神.

4 重点放在放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不同起源上,同时对书院及科举制度有所介绍
一、 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重点放在放在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不同起源上,同时对书院及科举制度有所介绍

5 大致内容 (一)商和西周时期的高等教育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 1、私学(私立大学)的兴起 2、稷下学宫 3、论述大学教育的专著
4、高等教育家 (三)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

6 教育的开端 教育的开端  据《尚书·舜典》记载,虞舜时即设学官管理教育事业,以契为司徒,敬敷五教;以燮典乐。可见,氏族公社时期教育已进入到组织化的阶段。

7 学校的起源 汉唐一些学者甚至追溯到唐虞以前(夏代上接尧虞,即传说中的尧舜之世),《周礼·春宫·宗伯下》记载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成均就是学校。

8 董仲舒的看法 《孟子》上说,“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汉初学者董仲舒也认为在我国的唐虞时期就有了学校,他说:“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庠近是也。

9 一般的看法 从古籍和卜辞的记载:我国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大学,但夏朝的大学还没有充分的证据加以证明,商代的大学从殷商甲骨文和史籍的记载中得到了证明,因此有人认为从现有的史料看,我国大学教育起源于商代是毫无疑义的。

10 当时学校的性质 不过当时的学校并不是纯粹的教育机关,教育活动常常和政治活动结合起来的。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祭祀的“习礼”、“习尔”、“习舞”和军事的“习射”、“习御”等。在学习过程中所需要的器具都是由奴隶主王朝制造的,所以当时的学校都是官办的,而且学校所在地也就是宫延进行祭祀的地方,或王公大夫从事政事活动的地方,养老也算是最大的任务。。

11 商与西周的年代 商代约在公元前16世纪到11世纪,西周约在公元前11世纪到公前771年,总计商和西周共有900年时间,这一段时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由发展时期到全盛时期,再到衰落时期。

12  西周的教育 “学在官府”及“官师合一”、“学术官守”。 小学与大学及乡学 六艺教育

13 小学与大学及乡学 小学与大学 小学教育的内容是关于奴隶主贵族道德行为准则和社会知识技能的基本训练。
大学教育的内容是关于“明人伦”和“修己治人”之术的教育。 进大学接受教育有一定的限制。 乡学 乡学与国学的区分 教育内容的基本要求与国学是一致的。 优者可送选至国学。 乡学与国学等级有别,但存在一定的联系。

14 六艺教育 以礼、乐、射、御、书、数为基本学科。 礼、乐教育为六艺之首 射、御是必不可少的军事训练项目 书、数是文化基础知识技能
六艺教育包含多方面教育因素,并产生了深远历史影响

15 西周的大学 西周的大学,由周王室中央政府设立的叫辟雍,设在王城的南郊,由诸侯设立的泮宫,设在诸侯的首都。据《礼记·王制》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东,大学在郊——天子日辟雍,诸候日泮宫。诗经中的《泮水》篇是专门歌颂泮宫的。

16 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期 总的说来,商和西周的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
尽管它还是雏型的大学,教学的内容和方式都很简单,教学的设施也还很简陋,学校教育还与政事活动结合在一起,但它毕竟是国家培养官吏的最高学府,因而它应当是中国古代最早期开办的大学。

17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 私学最早出现在齐国和鲁国,时间约为春秋中期。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770到公元前475年。战国时期是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前221年。这个历史时期是一个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换时期。春秋战国的高等教育,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在文化科学的发展和学术思想十分活跃的影响下,也有了显著的进步。学校不只由官府设立,学术也不只为官吏所专用,而是私学并起,“百家争鸣”。

18 私学的兴起与发展 私学最早出现在春秋中期。 典籍的扩散和学术文化中心的移动。 士的出现和士阶层的形成。
百家争鸣与春秋时期的主要学派(儒、墨﹑道﹑法)。 私学具有两重意义:学术派别及教育团体。

19 私学的历史特点(郑登元的观点) 私学与官府是分离的,学在四方。 私学传递的是本学派的政治和学术。 有教无类。 官师分离。
 其中有一些私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 私学的出现,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

20 私立大学 以孔子办学为例: 第一,他的学生多是成人。大都具有一定学识基础和道德修养。
第二,实施的是专业教育,培养“士”为目的,即为统治者培养统治人才,学成后可直接担任官职。 第三,传授的是当时相对高深的学问,而不是进行一般的文化知识教育和一般的职业训练。 私立大学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古代大学教育史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21 2、稷下学宫(齐国) 稷下学宫的性质 稷下学宫的特点 稽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22 稷下学宫的性质 是一所官方举办而由私人主持的特殊形式的学校; 集讲学、著述、育人活动为一体并兼有咨询作用的高等学府。

23 稷下学宫的特点 学术自由; 待遇优厚。

24 稷下学宫的历史意义 促进了战国时期思想学术的发展; 显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独立性;
创造了一个出色的教育典范,对后代官学与私学(如书院)的发展,都有启发作用; 稷下学宫留给人以思考。

25 3、教育的论著 《大学》 《中庸》 《学记》 《弟子职》

26 《大学》 《大学》着重阐明“大学之道”。 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修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治人)。 对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一般民众的处世立命产生影响。后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称《四书》。

27 《中庸》 性与教。 中庸 自诚明与自明诚,尊德性与道问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为学之序。

28 《学记》 教育作用与目的 教师:教学相长.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29 教育原则与教学方法 一些著名的教学原则: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长善救失等都出自《学记》

30 4、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家 最著名的是孔子和墨子。“世之显学,儒墨也”。 儒家思想的发扬光大者,孟子与荀子两家。

31 评价 春秋战国时期的高等教育,已有显著的进步,特别是私立大学的兴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学记》可以说是世界教育史上首创的大学教育论著。《弟子职》可以说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大学学则。对后世影响很大。

32 (三)封建社会的高等教育 公元前,秦统一全国,自秦至清中叶.中国基本上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的封建国家.
封建时代的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形式:以培养封建官吏为任务的太学;以训练法律、科技和艺术人才为目标的专科学校;以传递经学、科技和文化艺术为宗旨的私人受徒及家学;以培养学术人才为宗旨的书院.自隋唐兴起科举取士,则科举考试成了这种高等教育系列的统帅.

33 1、太学 始创于汉代,称为太学.按毛礼锐的看法,中国古代独立的大学,是在汉代开始的.究竟在汉代那一年才算是真正设立了独立的太学.他认为是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置博士弟子员(太学学生).这一年就应该算是我国古代创立正式大学的纪元. 西晋以来,除保留太学外,曾设国子学.从隋唐开始,建置了管理中央官学的行政机构国子监,下设立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元代分别设置国子学、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明清时期又统一称为国子监.

34 太学的建立 先秦时期,最重要的特征是没有任何一家之说能主宰整个中国的教育.秦朝只准学校讲授统治者认可的正统观点,而禁止传播其他学说.汉代政府包儒家学说树为唯一的正统理论,排斥和打击其他学派,此后以直接解释经典字句为基本特征的儒家经说成了学校教育的中心内容. 到汉武帝时,采用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创设了太学.专设五经博士,传授儒家学说.公元前124年,兴太学置博士弟子元50人,这就是汉代正式设立大学的开端,也是我国历史上有过文献记载的正式大学的开始.

35 太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当时太学教育体制的基本特征,在于划一。目的在于统一思想,不准“离经叛道”。 “划一”的教材。《五经》(嘉平十经)。
“划一”的教学方法。说经(微言大义,章句训诂)。师法与家法。 “划一”的考试制度。学而优则仕。将一种学派(儒家)的思想转化为国家的“取士”制度。 “划一”的训练规格。具体的标准是“经明行修”。

36 汉代太学的影响    汉代建立的这一读经做官的太学模式,为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王朝所仿效。如果说有什么发展,也仅限于办学的规模和种类,有所扩大和分化,以及太学内部的管理和教学制度进一步完备而已,而其办学的基本原则不变。

37 2、专科学校 鸿都门学的设置与特点 专门学校的沿革与特色

38 鸿都门学的设置与特点 封建时代的中央专门学校,是西周“畴官”(古者世禄,子就父职为畴官)制度的继续和发展。公元178年,在洛阳建立了我国最早的一所文学艺术学校—鸿都门学。 在招生对象和教学内容上与太学相反。 打破了以儒家经典为唯一教学内容的传统观念,提倡文学艺术的学习研究,并且还提拔出身微贱的豪强。这在教育史上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39 专门学校的沿革与特色 在封建时代各种专门学校基本上归口相关的职能部门领导。唐、宋是我国古代专门学校最为发达的时期,唐代的专科学校有律学、书学、算学,宋代的专科学校有算学、书学、画学、医学。明朝的专门学校也十分发达。清朝不及以前发达。 特色主要是:专门学校以依附于朝廷职事官署为主要办学形式。基本特征是将行政机构、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三者结合起来;及时反映了社会对学校的需要;积累了一套符合各类专门人才成长的教学和管理经验。

40 3、私学(私人授徒和家学) 汉代的私学 汉代以后私学的沿革 家学

41 汉代的私学(高等教育范畴) 经馆。高一级的学校,实际上是一些著名学者聚徒讲学的场所(在家里),其程度可以与太学相比。精舍或精庐。“居官教授”与“经学专门家”。“及门弟子”与“著录弟子”。

42 汉代以后私学的沿革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央官学呈现衰落的趋势,私人设立的程度较高的私学教育比较盛行;
唐儒家开办的程度较高私学也非常兴盛(高等教育)。 宋朝的儒家聚徒讲学的很多。 私学一直延续下来,在封建社会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属于蒙学教育阶段的私学更是主要的。教材也不断发生改变。

43 家学 私学的另一种形式是家学,即在家庭中父子相传、叔侄相传。 唐中叶之后,家塾及书堂。“诗书传家”、“书香门第”。

44 4、隋唐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办法,一是选举(察举和九品中正制),一是科举。两汉、魏晋南北朝是以选举为主,但也有进行考试的。而隋朝以后则是以科举为主。这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的一个分界线。其特点是以考试的办法来挑选人才。

45 科举是什么? 一方面,是录取人才的考试制度,另一方面说,它是俗人加入丛林的戒法,自由民加入士族阶级的方式。
获取科举资格以后,可以享受种种特权:免除差役;地方衙门以宾礼相待;在社会常居优越的地位;有掌握国家政治大权的希望;如已做了大官,被视为正流清流,否则为杂流浊流。

46 隋唐科举制度的出现 科举制度正式创始于隋朝。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6年)开始置进士科。
唐朝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五经正义”。具体内容则有口试、贴经、墨义、策问、诗赋五个方面;史科、明法、明书、明算等科,则考试各科学习的专业课程。

47 隋唐之后科举制度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度更加完善。 明朝的科举考试科目只有进士一科。小考、乡试、会试、殿试。大比。举人、贡生。
《四书》、《五经》是考试的内容。《四书五经大全》。制义(八股文)。

48 晚清科举考试的基本制度 童试.取得“秀才”资格,分拨为府﹑州﹑县学学生.
科举包括五轮考试:乡试﹑会试﹑复试﹑殿试﹑朝考.其中朝考成为清朝新增的又一个科举环节.

49 对科举制度的评价 一是为有条件读书的人提供了一个晋升的机会;二是它鼓励竞争,提供进取。 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具有重大的作用。
对欧洲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文官考试制度。 科举制的弊端

50 5、书院 书院的产生与特色 宋之后书院的沿革 书院的消失与影响

51 书院的产生与特色 是封建社会后期兴盛起来的一种教学形式,融藏书、印书、学术研究、授徒于一体。
书院的建立开始于唐代,而盛行于宋代,明朝有所发展,而普及于清代。 宋代最著名的书院有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等。 以儒家礼教为教学宗旨。 宋代的书院最初是一种完整的私学,但后来还得到了政府承认和支持。

52 宋之后书院的沿革 书院这中类型的学校,从宋代兴盛起来后,到元代仍然不衰。太极书院(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
明朝的书院创设于己1363年,当时各省都设有书院。三毁书院。讲会制度。 清朝书院走向官学化。分为三种:重视义理与经世之学的书院;以考课举业为主的书院;一类是倡导学术研究,不教八股文的书院。

53 宋、元、明书院与官学相比,其特点: 书院教学形式灵活多样; 书院讲学容许不同的观点自由讲学; 书院的教学一般是与当时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的;
书院教师重身教。

54 书院的消失 改革书院:一是改进原有的书院;二是设新式书院;三是改书院为学堂。
新的书院。梁漱敏与勉仁书院;马一浮与复性书院;熊十力与民族文化书院。 钱穆、唐君毅主持的新亚书院


Download ppt "第三讲 中国大学的演进 一、中国古代高等教育 二、中国高等教育近代化 三、中国现代大学的普遍成长."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