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幼儿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幼儿心理学."—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儿心理学

2 ★第三章 幼儿认知和言语的发展

3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第一节 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另外,知觉还包含其他一些心理成分。 2.感知觉与认知活动 感知觉是认知活动的开端。

4 (二)感知觉与幼儿心理的发展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视觉

5 (二)听觉 1.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则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听觉感受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完善。 2.言语听觉 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6 (三)触觉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眼手探索活动的协调。眼手协调活动是婴儿认知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眼手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产生这种动作所要求的知觉条件有三:第一,知觉到物体的位置——主要是视觉。第二,知觉到手的位置——主要是动觉。第三,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2.动觉

7 (三)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方位知觉、距离知觉和形状知觉、是用多种感官进行的复合知觉。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的身体在空间所处位置的知觉,包括辨别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趋势是:3岁辨别上下,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6岁幼儿虽然能完全正确地辨别上下前后四个方位,但以左右方位的相对性来辨别左右仍然感到困难。

8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辨别物体远近的知觉。幼儿可以分清他们所熟悉的物体或场所的远近,对于比较广阔的空间距离,他们还不能正确认识。 3.形状知觉 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的知觉。 幼儿的形状知觉发展得很快。通常3岁的幼儿能区别一些几何图形。4岁至4岁半是辨认几何图形正确率增长最快的时期。

9 (四)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速度的反映。 幼儿前期,主要以人体内部的生理状态来反映时间。幼儿初期,已有一些初步的时间概念,但往往和他们具体的生活活动相联系;幼儿中期幼儿可以正确理解“昨天”“明天” ;幼儿晚期,又开始能辨别“前天”“大后天”等,并能学会看钟表等。 对幼儿讲时间问题,应该结合具体事情。

10 三、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形状知觉 (二)大小知觉 (三)深度知觉(吉布森和沃克设计了视崖实验) (四)方位知觉 幼儿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 (五)时间知觉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1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包括计时工具)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六)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 1.目的性增强 2.持续性延长 3.细致性增加 4.概括性提高

12 5.观察方法的形成 幼儿的观察,是以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 幼儿的观察是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的观察发展。 四、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 (一)适应现象 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这种现象叫做适应现象。

13 (二)对比现象 感觉的对比分为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种。 (三)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 2.对象的活动性 3.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相邻性原则) 4.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 幼儿学习的图书一般都是鲜艳的图画书,和大学课本单纯的白纸黑字不一样,这是利用了感知规律中的(D) A.适应现象 B.对比现象 C.联觉 D.知觉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14 下列关于幼儿的认知发展,描述不正确的是( B )
A.幼儿的认知活动主要表现为具体性和形象性 B.随着语言的发展,向幼儿介绍他从未见过的水果,幼儿很快就能理解 C.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D.表象活跃,但以具体形象居多 一些幼儿园的小朋友常常会在课间休息时,忘了上课的时间而导致下节课迟到,这是因为他们的(C)发展不够精确。 A.方位知觉 B.距离知觉 C.时间知觉 D.形状知觉

15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说的是( A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适应 关于幼儿的空间知觉的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C ) A.3岁可以辨别上下 B.4岁开始辨别前后方位 C.5岁可以辨别左右方位 D.孩子一出生,就具备听觉定位能力 产生眼手协调动作的知觉条件不包括(D) A.知觉到物体的位置 B.知觉到手的位置 C.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D.听觉要好

16 关于幼儿视觉发展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突然把手放在孩子眼前,若无眨眼反射,是正常表现 B.“代偿头位”表示两眼可能是弱视 C.孩子有畏光现象,在阳光下常把一只眼闭上,可能为青光眼 D.斜视,多是视力功能不好 2岁孩子往往会伸手要求站在楼上的妈妈抱,这说明他的(C) A.大小知觉发展不足 B.形状知觉发展不够 C.距离知觉发展不足D.想像力不够丰富 下列哪种现象能表明新生儿的视听协调?(C) A.有些婴儿听到音乐会露出笑容 B.听到巨大的声响,婴儿会瞪大眼睛 C.婴儿听到母亲叫“宝宝”,就会去找妈妈 D.婴儿看到大人逗他说话,会一跳一跳表现出快乐的样子

17 第二节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第二节 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清醒的每一瞬间,心理活动都指向某个对象,而离开其他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就会对这个事物全神贯注,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使人的活动得以进行下去并使活动得以完成。

18 (二)注意与心理过程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它总是与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相伴随而进行的。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 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基本形式。其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的努力。幼儿注意发展的特征是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无意注意就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9 (一)幼儿的无意注意占优势 3岁前儿童的注意基本上属于无意注意。 幼儿无意注意的诱因 : 1.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异和变化多动的事物 (1)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是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的,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 (2)要求教师说话清楚,符合儿童特点,同时说话要抑扬顿挫。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0 (3)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
(4)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 2.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系的事物 (1)兴趣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因素。 (2)需要也是引起幼儿无意注意的一个重要条件。 (3)幼儿的生活经验也与幼儿的无意注意的产生有关。

21 (二)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幼儿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 1.幼儿的有意注意依赖于丰富多彩活动的开展 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 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活动方式 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 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 (三)幼儿的注意与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注意是在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

22 三、注意的规律与幼儿的活动 (一)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具有选择信息的功能,这就是注意的选择性。在众多的信息刺激中,注意的选择性表现为偏向于对一类刺激注意得多,而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的 2.幼儿注意的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23 (二)注意的稳定性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注意的稳定性逐渐提高。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1)注意的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 (2)活动的游戏化 (3)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 (4)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24 (三)注意的分配与幼儿的活动 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这就是注意的分配。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较大,其注意的分配能力比较差。 作为幼儿教师,在工作中需要有注意分配的能力才能把工作做好。注意的分配能力是幼儿教师工作所必备的心理素质条件。 (四)注意的广度与幼儿的活动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察觉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 :1.注意对象的特点;2.活动的任务和个人的知识经验。

25 四、幼儿注意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注意的分散是与注意的稳定相反的一种状态,它是指幼儿的注意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的对象,而被一些与活动无关的刺激物所吸引的现象,俗语叫做分心。 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原因有: 1.连续进行的单调活动 2.缺乏严格的作息制度 3.无关刺激的干扰

26 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 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任务主动、及时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另一活动中去。幼儿注意的转移还不很灵活,他们往往不能根据活动的需要及时将注意集中在当前应该注意的事物或活动上。 5.不能很好地进行两种注意的转换 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是幼儿注意的两种形式,虽然幼儿的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但是,两种注意在活动过程中是相互补充、交替进行的。 怎样有效防止幼儿注意分散现象的发生?

27 ★(二)幼儿的“多动”现象与注意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多动”,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与“多动症”是不同的概念。 多动即爱动,是幼儿的一个特点。多动症则又称为“轻微脑功能失调”(简称MBD),是儿童的一种行为问题,近年来已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重视。 多动症既有病理上的原因,又有心理上的原因,它的确定是需要医疗机构认真综合诊断,才能下定诊的。 因此,多动症不是家长或教师能随便的下结论。

28 小红在听爸爸讲故事,听的聚精会神,突然,她的小狗跑来了,她对小狗的注意属于( B )
A.有意注意 B.无意注意 C.无意后注意 D.注意分配 某小朋友在语言活动中,认真地、完整地听完了老师讲的故事。这说明该小朋友具有(D)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范围 C.注意的分配 D.注意的稳定性 幼儿教师关于幼儿注意的发展,正确的说法是(C) A.定向性注意随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地位 B.有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无意注意的发展 C.定向性注意实质上是一种不学而能的生理反应 D.选择性注意范围的扩大说明选择性注意的发展

29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第三节 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概述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

30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无意识记指事前没有明确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有明确的实际目的,需要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 2.保持 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它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31 3.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三个环节。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能把它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称为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面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既不能再认又不能回忆的现象称为遗忘,遗忘是保持的对立面。

32 ★二、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幼儿活动有无目的,可以把记忆分为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没有目的和意图、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叫做无意记忆;有明确记忆目的和意图的记忆,是有意记忆 1.无意记忆占优势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3岁以前的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他们不会进行有意识记。 (2)无意识记的效果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3)无意识记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33 2.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有意识记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中最重要的质的飞跃,2-3岁儿童出现有意记忆的萌芽, (1)幼儿的有意识记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2)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3)幼儿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34 (二)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根据对记忆材料是否理解,记忆可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机械记忆指对所记材料的意义和逻辑关系不理解,采用简单、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记忆。意义记忆是指根据对所记材料的内容、意义及其逻辑关系的理解进行的记忆,也称为理解记忆或逻辑记忆。 1.机械记忆用的多,意义记忆效果好 2.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35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识记各种材料。 2.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3.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四)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三、活动的性质与幼儿的记忆 (一)活动材料的性质 (二)活动与幼儿主体的关系 (三)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 (四)活动中感官可参加的数量

36 四、幼儿的兴趣、积极性与记忆 (一)活动动机 (二)幼儿的兴趣 五、记忆的保持、遗忘规律与幼儿活动的组织 (一)记忆的保持、遗忘及遗忘规律 1.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过去识记过的事物形象在头脑中得到巩固的过程。 遗忘是对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再认和再现,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37 2.遗忘规律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遗忘现象作了比较系统的实验研究,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从遗忘曲线中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学习停止以后的短时期内,遗忘特别迅速,后来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不再遗忘了,即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38 (二)幼儿识记材料的组织 1.帮助幼儿进行及时、合理的复习 2.给幼儿的识记材料要形象,方法要有趣 3.帮助幼儿理解识记材料 ★六、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一)偶发记忆 在幼儿记忆的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偶发记忆的现象。这种现象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道出现的其他东西。 (二)“说谎”问题 幼儿的记忆存在着正确性差的特点,容易受暗示,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常用自己虚构的内容来补充记忆中残缺的部分,把主观臆想的事情当作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来回忆。这种现象常被人们误认为幼儿在“说谎”,这显然不对。

39 关于有意记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儿童的有意记忆在2-3岁时开始出 B.幼儿只有在成人的引导下,才会使用有意记忆 C.让幼儿看过一个玩具,他可能记不住玩具的样子,但能再认出来 D.整个幼儿期,有意记忆一直发展,逐渐超过无意记忆 最早提出遗忘规律的心理学家是(C) A.埃里克森 B.皮亚杰 C.艾宾浩斯 D.班杜拉

40 儿童最早出现的是(D),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
A.情绪记忆 B.语词记忆 C.形象记忆 D.动作记忆 幼儿生病时去过医院,以后看见穿白大褂的人就害怕,这种心理活动是(A) A.记忆 B.想象 C.思维 D.感觉

41 第四节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第四节 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的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对于幼儿来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

42 二、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不由自主地进行的想象。 有意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自觉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幼儿以无意想象为主,主要从以下方面归纳而得的: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2.想象的主题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43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按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这里的“再造”,一方面是指这些新形象对自己来讲是没有亲身感知过,仅是根据当前任务和所提供的材料,在词或其他东西的调节下运用个人经验,而在头脑中加工再造出来的。另一方面,这种新形象并非自己独创。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指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不依赖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44 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既有不同又有联系。 它们的区别在于:再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创造想象出来的形象是所有的人都不知,现实生活中甚至可能不存在的事物。 它们的联系表现在:创造是在再造的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有再造的因素。再造想象贫乏的人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创造想象的。 因此,要培养人的创造力,首先要培养人的再造想象。

45 整个幼儿时期,幼儿是以再造想象为主的。从内容上可分为:
(1)经验性想象 (2)情境性想象 (3)愿望性想象 (4)拟人化想象 (5)夸张性想象

46 ★★(三)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幼儿时期,常将想象的东西和现实进行混淆,表 现在三个方面: 把渴望得到的东西说成已经得到 。
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与角色产生同样的情绪反应。 由于孩子想象的特点加上孩子记忆的不精确,记忆概念掌握不好,以及表达能力有限,也会出现类似“说谎”的情况。

47 四、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想象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表象是想象的材料。表象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着想象的水平。表象越丰富、准确,想象就越新颖、越深刻、越合理。反之想象就会狭窄、肤浅甚至是荒诞的。 (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48 若问幼儿:什么是冬天?幼儿会说:有大雪、路滑、天冷。这种想象是(A)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性想象 幼儿在阅读《西游记》时,根据文字的描述在头脑中呈现出孙悟空的形象,这种做法属于(B)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幻想

49 小朋友们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情景,这是()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幼儿看见白云,会认为那是小兔子、棉花,这在心理学上叫做(C)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50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
第五节 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与幼儿的心理发展 (一)思维的概念和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人认 知的高级阶段。 思维具有两个基本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 (二)思维在幼儿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思维是幼儿生活活动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发展标志着幼儿认识水平的提高 3.思维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幼儿情感、意志和社会性的发展 总之,思维是高级的认知活动,是智力活动的核心。

51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阶段性 1.直观行动思维 儿童最初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直观行动思维是指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的思维。其特征如下: (1)思维依赖于一定的情境 (2)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的行动

52 2.具体形象思维 3~6、7岁的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谓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思维,即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对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 3.抽象逻辑思维 6、7岁以后,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指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幼儿阶段只有抽象选择思维的萌芽。 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由直观行动思维发展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

53 (四)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性为主,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幼儿初期的思维仍具有一定的直观行动性 2.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主要特征 ①具体性 ②形象性 ③经验性 ④拟人性 ⑤片面性 ⑥固定性 3.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54 二、皮亚杰的儿童思维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理论观点 1.皮亚杰对于心理发展的实质与原因的解释 思维的本质就是适应。 适应一种动态的平衡过程,指有机体根据环境条件改变自身,使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协调。 适应的本质(目的)是使有机体和环境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状态。

55 儿童的认知结构也正是在适应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适应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形式来实现的。
2.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1)成熟 成熟指机体的生长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它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56 (2)经验 皮亚杰认为应该区分两种类型的经验:一是关于客体的物理经验,二是数理逻辑经验。 ①物理经验 物理经验是关于客体的物理信息 。物理经验最本质的特点是它来源于物体本身,即使我们不去作用于对象,它的性质也是客观存在的。 ②数理逻辑经验 不直接来源于客体,而是来自于主体的活动以及对主体自身动作的协调 。 数理逻辑经验是真正对思维发展起作用的经验。

57 (3)社会环境 即社会文化对儿童的影响。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涉及教育、学习、言语等方面。 (4)平衡化 指儿童内部的一种自我调节过程,也是儿童主体内部存在的适应环境的机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 平衡是决定儿童思维发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发展的内部动力。

58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 皮亚杰认为“阶段”的概念包含三个基本点: (1)前后阶段的顺序不变,但可以加速或推迟。 (2)每一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 (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各阶段前后连续,每个阶段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所取代。

59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的萌芽阶段。在这个阶段,幼儿只能依靠感知和动作来适应外界环境。 2.前运算阶段(2-7岁) 前运算阶段与感知运动阶段相比有一个质的飞跃,开始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性格式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思维。

60 运算是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的概念,用于区分儿童的思维发展水平。运算是“内化了的可逆动作”。达到运算水平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能以内隐的方式完成智慧动作并预见其结果;二是智慧动作必须具有可逆性,即逆反性(正A+负A=0)和互反性(A≤B,则B≥A)。 这一阶段是运算阶段的前期,只具有一个条件——内化,即用头脑中的表象来思考,但不具有可逆性,不能称为真正的运算。 该阶段幼儿思维具有具体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化、刻板性和片面性等特点。

61 皮亚杰认为儿童思维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其特点是获得了守恒性、形成了群集结构。儿童思维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阶段,此阶段最大的特点是儿童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把内容和形式区分开来,能根据种种可能的假设进行推理。

62 三、幼儿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略) 四、幼儿思维形式的发展(略) 五、幼儿的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一)幼儿初期思维的直观行动性与幼儿的活动 1.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玩具与活动材料; 2.为幼儿提供活动与操作的条件与机会; 3.在活动的过程中为幼儿提供较多形象可爱的玩教具; 4.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对事物的认识兴趣; 5.组织丰富的活动使幼儿在活动中积极思考问题。

63 (二)具体形象思维与幼儿的活动 1.要通过各种活动丰富幼儿的表象 2.幼儿园开展的活动要坚持直观性原则 妈妈问小明:哪个是左手啊?小明想了想,举起了左手。妈妈又问:哪个是右手呀?小明想了一会说:不知道。由此可以看出小明的心理发展应处于(B)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开始进入逻辑思维阶段是在(C) A.2-3岁 B.3-6、7岁 C.6、7岁以后 D.7-8岁

64 把等量的橡皮泥捏成不同的形状,球形或长条形,有的幼儿认为球形大,有的幼儿认为长条形大,这说明幼儿的思维具有(C)
A.具体性 B.形象性 C.片面性 D.固定性 幼儿在玩摆积木的游戏中,边动手搭积木,嘴里还念念有词,一旦停手,也就不会思考了,这说明该儿童的思维是(A) A.直观行动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D.无意思维

65 生活中经常可见,幼儿喜欢给小凳子穿上鞋以免它脚疼,给自己的布娃娃打针治病,由此可见,幼儿的思维具有(D)
A.具体性 B.形象性 C.固定性 D.拟人性

66 第六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言语的概念 (一)语言
第六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言语的概念 (一)语言 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上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二)言语 言语是运用语言进行实际活动的过程。言语是一种心理现象。

67 言语活动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可分为三类:
1.口头言语 2.书面言语 3.内部言语 (三)语言、言语的关系 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而又密切联系的概念。一方面,言语活动是依靠语言来进行的。另一方面,语言又是在人的具体言语交际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言语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 (二)言语与幼儿的认知过程 (三)言语对幼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

68 三、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口语的发展 幼儿口语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以及语言表达力的发展。 1.掌握本民族全部语音 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 3.初步掌握语法 (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 (2)从简单句到复合句 (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69 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 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 到了幼儿中期,内部言语才产生。 (二)书面言语掌握的可能性 1.掌握口语词汇 2.掌握语音 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力 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70 四、幼儿的言语与活动 (一)活动中幼儿言语的特点分析 1.自我中心言语 2.社会化言语 (二)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音准差 (1)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2)方言影响 2.不会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1)语气的掌握

71 (2)幼儿口吃及其心理因素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 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 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

72 (三)在实践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 1.有目的、有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 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 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 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 5.注重个别教育

73 矫正幼儿口吃的重要原则性方法是( D ) A.密切关注 B.严格要求其改正 C.让幼儿多说话 D.消除紧张 两个幼儿之间的聊天,使用的语言类型是(A) A.口头语言 B.书面语言 C.内部语言 D.外部语言 简述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如何培养幼儿的创造性?


Download ppt "幼儿心理学."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