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2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话中人物的思想、主张及性格特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并注重积累。

3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思想家、教育家。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鲁定公时,曾任鲁国
大司寇,后私人办学,周游列国,以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整理“六经”(《诗》《书》《易》《礼》《乐》《春秋》)。他是儒学的创始人。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封建统治者一直把他尊为圣人。他的教育思想影响深远。

4 《论语》简介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合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每篇又分若干章,不相连属;言简意丰,含蓄凝练,包含了孔子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记言的同时,传达了人物的神情态度;某些章节的记述,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书中有不少精辟的言论成为人们习用的格言和成语。

5 说说孔子的“礼” 孔子主张礼治,反对法治。他的这个礼的意思很宽泛,既指礼节仪式,更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等。关于礼,孔子说得很多。孔子要人们合乎礼,核心是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译文:如果名分不正,说话就不顺当;说话不顺当,事情就办不成功,事情办不成功,礼乐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恰当;刑罚不恰当,百姓就不知该如何做。

6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译文:齐景公向孔子询问政治。孔子回答说:国君是国君,臣下是臣下;父亲是父亲,儿子是儿子。(各自按应有之道去做,要符合礼的要求。)

7 准确诵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8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9 译文参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闲坐。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不要认为我年纪大一点
(你们就不说了)。你们日常起居总在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急地回答说:“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有别国的军队来犯,接着又遇饥荒,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的功夫,我就可以使国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是非正道。”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10 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冉求回答说:“纵横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治理,等到三年,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那修明礼乐,只好另请君子了。”
孔子又问:“公西赤,你怎么样?”公西赤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够做到,只是愿意学习。或者诸侯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官。”

11 孔子又问:“曾点,你怎么样?”曾点将弹瑟的声音逐渐变稀疏,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位的才干不一样呀。”孔子说:“那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河里洗洗澡,在舞雩台上吹吹风,一路唱着歌儿回来。”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12 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个人都出去了,曾点留在后面。曾点问:“他们三位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点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礼,可是他说话却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求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哪里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呢?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小的赞礼官,那么谁能做大事呢?”

13 整体感知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不蔓不枝,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运用生活画面来表现社会理想和政治抱负,把深刻的哲理蕴含于诗情画意之中,很有些言虽尽而意无穷的韵味。

14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子路、曾皙─则何以哉) 先生问志。
孔子的出场,给人以态度和蔼、思想开明的印象。他先自谦的话语打消师生年龄上的隔阂,为谈话创造一个轻松、活跃的环境。之后,才让弟子言志。孔子确实是一位因材施教的大师。

15 第二部分(子路率尔─吾与点也) 弟子言志。 子路抢先轻率发言,说出治理“千乘之国”的抱负,强调的是勇和方,却未涉及礼;孔子报以微笑。冉有、公西华、曾皙先后被孔子 点名,冉有以才能可治理小国作答,公西华以才能配小司仪官作答,讲话内容都涉及到礼。曾皙被问,从容“舍琴”作答,言谈中描绘了一幅暮春郊游图,其言行追求,吻合了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的最高境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

16 第三部分(三子者出─孰能为之大) 先生评志。 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单独探问孔子对三同窗谈话的看法, 似有些不自信,怕自己背离了孔子一贯主张的“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篇》)。孔子拿礼对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志向逐一评点,从始至终也没有批评为官。

17 课文探究 关于孔子“与点”的说法 孔子“与点”,历来有争议。从积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主张以礼治国,他说的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从消极方面理解,认为曾皙是消极避世,符合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想法。 《侍坐》章所记之事当在孔子晚年。四弟子中公西华最年幼,比孔子小42岁(刘宝楠《论语正义》),孔子去鲁适卫时56岁,(《史记·孔子世家》)时公西华年14岁,难随孔子出游;又公西华是鲁国人(《辞海》),故公西华成为孔子弟子当在孔子返鲁,即65岁以后。

18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译文:孔子说,“我的主张行不通了,就乘坐竹筏漂流到海外去,跟随我的人,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了很高兴。孔子说,“仲由好勇的精神超过我,只是我从哪里取材做竹筏呢?

19 关于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 本文突出地体现了孔子“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和“循循善诱”“春风化雨”的教育方式。当时,弟子们一旁侍坐,曾皙鼓瑟(乐以教和)。孔子是怎样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

20 谈话之初,他先扫除弟子因年龄带来的心理障碍;接着导引出青年怕不为人知而壮志难酬的心病;随后假设“如或知尔”的情境,启发弟子各言其志。子路志在强国,冉有志在足民,公西华志在司仪,都多少阐发了儒家的理想;但他们的回答似乎都还少了点什么。孔子并不即刻指正,只是微笑。曾点初有顾虑,孔子亲切引导:“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激励曾点说出不同意见。最后一一评析,指出儒家的核心是礼乐教化。

21 同步练习 1.与“加之以师旅”中的“以”用法和意义相同 的一项是 A.以吾一日长乎尔 B.毋吾以也 C.则何以哉 D.因之以饥馑
【答案】D/A.介词,因为;B.动词,认为;C.动词,用,做;D.介词,用。

22 2.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比及:等到。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方:方圆,纵横。 C.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才能,指为政 的才能。 D.夫子喟然叹曰 喟然:不高兴的 样子。 【答案】D/喟然:长叹的样子。

23 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B.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C.莫春者,春服既成 D.唯求则非邦也与 【答案】B/A. 希通稀 C.莫同暮 D.与通欤

24 4.下列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B.其言不让 C.浴乎沂,风乎舞雩 D.三子者出,曾皙后 【答案】B/A、C、D三项名词活用为动词,B项“让”是形容词,意思是“谦让”,不属于词类活用。

25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毋吾以也。 B.居则曰:“不吾知也!” C.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D. 加之以师旅。 【答案】D/ A、B两项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C项则为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D项是介词短语作补语。

26 6.下面对文中四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概括不 准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格急躁、爽直、自负。 B.冉有出言谨慎,性格较谦虚。 C.公西华看似谦虚,实则讲话虚伪。 D.曾皙文质彬彬,放达洒脱。 【答案】C/C项分析不当。公西华说话表现了他谦虚的好品质。

27 7.从上文可知,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什 么?他的主张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答:                  【答案】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为国以礼”,即以礼治国。这个主张是通过对学生志向的评述,侧面表现出来的。

28 8.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译文: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答案】①你们日常起居时总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样做呢?②要用礼来治国,可他说话却一点也不谦让,因此我笑他。


Download 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侍坐."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