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癔症 和 心因性反应 池州市人民医院 急诊科 齐胜
2
癔 症
3
定 义 又称歇斯底里 系由于明显的心理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强烈的情绪体验、暗示或自我暗示等)作用于易感个体引起的一组病症。
4
主要临床表现 癔症性精神障碍(分离症状) 癔症性躯体障碍(转化症状)
5
症状没有可以证实的器质性病变为基础。 症状具有做作、夸大或富有情感色彩等 特点,有时可由暗示诱发,也可由暗示而消失,有反复发作的倾向。
6
患病率报告不一,普通人群 3.55‰(1982),国外资料女性3~6‰,男性少见。近年有下降趋势,原因不明。
多数学者认为: 文化落后地区发病率较高,首发年龄以20~30岁最多。一般预后较好,60~80%可在1年内自发缓解。
7
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病 因 1. 遗传 遗传学研究结果至今尚无定论。 2. 心理社会因素 一般认为心理社会因素是癔症的 重要病因。
8
(二)发病机制 尚不完全清楚
9
临床表现 多在精神因素的促发下急性起病,并迅速发展到严重阶段。 癔症性精神障碍 (分离性障碍) 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0
(一)癔症性精神障碍 指对过去经历与当今环境意识和自我身份的认知部分或完全不相符合,是癔症较常见的表现形式。 意识障碍 情感爆发 癔症性痴呆
癔症性遗忘 癔症性精神病
11
1.意识障碍 周围环境意识和自我意识障碍。 周围环境意识障碍(意识改变状态): 主要指意识范围的狭窄,以朦胧状态和昏睡
较多见,严重可出现癔症性木僵,有的表现 为癔症性神游。 自我意识障碍(癔症性身份障碍): 包括交替人格、双重人格、多重人格等。
12
3. 癔症性痴呆 为假性痴呆的一种 表现为对简单的问题给予近似回答者——Ganser(刚塞氏)综合征。叫心因性痴呆。
表现为明显的幼稚行为时——童样痴呆。
13
4. 癔症性遗忘 阶段性遗忘或选择性遗忘。 遗忘往往能达到回避的目的。
表现为遗忘了某阶段的经历或某一性质的事件,而那一段事情往往与精神创伤有关。
14
5. 癔症性精神病 为最严重的表现形式 通常在有意识朦胧或漫游症的背景下出现行为紊乱、思维联想障碍或片段的幻觉妄想以及人格解体症状,发作时间较上述各种类型长,但一般不超过3周,缓解后无遗留症状。
15
(二)癔症性躯体障碍(转换性障碍) 是指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以躯体 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 特点: 多种检查均不能发现神经系统和内脏
器官有相应的器质性损害。 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
16
1. 运动障碍 较常见: 痉挛发作、局部肌肉抽动和阵挛、肢体瘫痪、行走不能等。
痉挛发作与癫痫发作十分相似,但无口舌咬伤、跌伤和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也较长,抽动幅度大,多发生于有人在场时。
17
2. 感觉障碍 感觉过敏 感觉缺失 感觉异常 癔症性失明与管视、癔症性失聪等。 咽部梗阻感、异物感——癔症球
18
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
3. 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流行性癔症或称癔症的集体发作。 多发生在共同生活、经历和观念基本相似的人群中。起初为一人发病,周围目睹者受到刺激感应,在暗示和自我暗示下相继出现类似症状,短时间内爆发流行。一般历时短暂,女性多见。 有人认为赔偿性神经症、职业性神经症也属于癔症的特殊表现形式。
19
诊 断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诊 断 症状缺乏特异性,可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 病前有明显的心理诱因、找不到器质性病变的证据、有暗示性特征时要想到癔症的可能。 做出诊断需要充分证据排除能导致癔症症状的神经、精神与躯体疾病,有的病人可能需要通过随访方能确诊。
20
CCMD-3标准 1.症状标准 (1)有心理社会因素作为诱因,至少有下列一项综合征:
癔症性遗忘、癔症性漫游、癔症性双重或多重人格、癔症性精神病、癔症性运动和感觉障碍、其他癔症形式。 (2)没有可以解释上述症状的躯体疾病
21
2.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4. 排除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2. 严重标准 社会功能受损。 3.病程标准 起病与应激事件之间有明确关系,病程多反复迁延。 4. 排除标准 有充分根据排除器质性病变和其他精神病、诈病。
22
鉴别诊断 1.癫痫大发作 意识完全丧失、瞳孔散大、对光反应 消失,四肢规则抽搐、唇舌咬伤、跌 伤、大小便失禁,发作后不能回忆,
脑电图特征性变化。 癫痫和癔症共存,应下两个诊断。
23
2. 心因性精神障碍 症状的发生、发展与精神刺激因素更为密切,不具有癔症性格特点,无癔症的情感色彩,无表演和夸大特点,缺乏暗示性,无反复发作史,持续较长。
24
3. 诈病 常有明确的目的,症状受意志控制,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在露面的公共场所常矫揉造作,无一定的疾病过程与规律。 4. 其他疾病
症状的相关器质性病变。
25
治 疗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
治 疗 早期充分治疗对防止症状反复发作和疾病的慢性化十分重要。 初次发病者,合理解释疾病的性质说明症状与心因和个性特征的关系,配合适当的心理与药物治疗。
26
在暗示治疗之前,要制定好完整、周密的治疗程序,以防治疗失败,增加下一步治疗难度或使病情加重,故治疗须由有一定经验的治疗师实施。
治疗过程中要避免医源性暗示(反复检查、不恰当的提问),避免多人围观和对症状过分关注。
27
心理治疗+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 适当服用抗焦虑药、抗抑郁药,可以强化心理治疗效果,并可消除伴发的焦虑、抑郁和躯体不适症状,从而减少自我暗示的基础。
28
1. 暗示治疗 为经典方法 诱导疗法是经改良后的一种暗示治疗
乙醚0.5ml iv +言语暗示,告知嗅到某种特殊气味后“老病”便会发作。让患者毋须顾虑,任其发作,称发得越彻底越好。待其发作高峰期过,以适量蒸馏水胸前皮内注射,并配合言语暗示,称病已发作完毕,此针注射后便可病愈。
29
使患者相信医生既能“呼之即来”,必能“挥之即去”。
手术全麻史不宜此法(因有乙醚体验,不宜暗示),孕妇忌用,经期慎用。 暗示疗法用于急性发作而暗示性又较高的患者,机智的暗示治疗常可收到戏剧性的效果。
30
2. 催眠疗法 3. 行为治疗 可使被遗忘的创伤性体验重现,受压抑的情绪获得释放,消除症状。
适用于对暗示治疗无效、有肢体或言语功能障碍的慢性病例。
31
4. 其他心理治疗 解释心理治疗 5. 物理治疗 针灸、电兴奋 对瘫痪、耳聋、失明、失声、肢体抽动等功能障碍有良好效果。
32
重 点 神经症的概念、共性,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神经衰弱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征、诊断标准和治疗原则。 癔症的概念、临床表现及特征、诊断标准、与癫痫大发作的鉴别、治疗原则。
33
心因性反应
34
急性心因性反应是反应性精神病的一个类型,其临床症状主要是意识障碍、精神运动性障碍,幻觉、妄想少见
35
一、前言 是由于剧烈或持续的精神紧张性刺激直接引起的,其临床表现的主要内容与精神创伤密切相关,并伴有相应的情感体验,容易被人所理解,致病因素一旦消除或环境改变,并经适当的治疗,精神状态即可恢复正常,所以,反应性精神病的预后是良好的,且一般不再复发。
36
二、病因
37
1.精神因素 导致本病的直接原因是精神因素,它可以是引起悲伤、惊恐或威胁性的事件,(如亲人突然死亡、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
38
2.性格特征 敏感、多疑、懦弱者易发病。 也可以是持久而沉重的内心矛盾和情感体验(如难以解决的纠纷、工作上的挫折、不满意的婚姻、不幸的遭遇以及长期的隔离状态等。)一种精神因素是否致病,取决于精神因素的性质和强度,以及所引起的个体情感体验的深度。后者又同个体的心理社会特点如所受教育、爱好和愿望、价值观念和个性等有关。
39
3.其他因素 此外,个体的易病素质以及当时机体的功能状态对本病的发生也起很大的作用,(如患慢性躯体疾病以及处于月经期、产褥期和过度疲劳状态时较易罹患此病。)
40
三、临床表现 根据起病形式分为急,慢性两类,急性以意识模糊为主;慢性以情感,思维或感知障碍为主,主要征候有: 1.反应性躁狂状态
2.反应性抑郁状态 3.反应性木僵 4.反应性妄想症
41
1.反应性躁狂状态 常在急剧的精神因素后突然哭笑异常,胡言乱语,撕衣毁物,甚至打人,严重时可有意识模糊,表情紧张,恐惧,并可出现幻觉,错觉等。
42
2.反应性抑郁状态 情绪低落,常触景伤情,唉声叹气,焦虑不安,自责自罪,对自己前途消极悲观,甚至可有自杀行为,常有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易为噩梦惊醒,自感疲乏无力。
43
3.反应性木僵 表情呆木,僵住不动,毫无情感反应,常紧接急性精神创伤后出现,一般历时短暂,可恢复正常或转入意识模糊状态。
44
4.反应性妄想症 产生与精神因素有关的猜疑,如感到有人在议论,跟踪,监视,迫害等,有时可伴有心因性幻觉和错觉,患者与环境接触良好,对自己的猜疑症状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45
四、诊断 很多精神病的发生都可找到精神因素,并非有精神因素参与者都诊断为反应性精神病。诊断反应性精神病的依据是:
1.有明显的精神刺激,而且精神刺激有一定的强度,并使患者产生较深的情感体验。 2.精神症状的产生与精神刺激在时间上有密切的联系。 3.精神症状的内容反映了精神刺激或患者的体验或处境,并有相应的情感反应,内容可以理解。 4.病程一般不长,去除精神刺激或改变处境并给予适当治疗后可较快恢复正常。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可
46
由精神因素促发,其急性阶段的精神症状可类似反应性精神病,应与之鉴别。精神分裂症多同时还有行为异常、脱离现实、思维联想障碍、逻辑推理荒谬以及妄想易泛化,且随着病情的发展、精神分裂症的特征会越来越明显。
仅从症状来看,很难将反应性抑郁同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发作(即内源性抑郁症)区别开。有明显的精神因素、症状较轻和持续时间较短,这些有助于诊断反应性抑郁。如果患者以前有过或紧接着出现躁狂发作,则可诊断为情感性精神病抑郁发作。
47
如何避免心因性反应的发生 其防范对策及措施如下:
①宣传教育,预防为主。平时要做好预防接种的宣传教育工作,特别应讲清接种后可能出现的反应及其处理原则,使接种者心理上有所准备,避免出现反应后思想紧张和恐惧。注射时避免一过性刺痛而引起的晕针,避免让受种者在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或在饥饿、疲劳时进行接种。 ②排除干扰,疏散病人。一旦发生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应及时疏散病人,隔离治疗,避免相互影响或暗示造成连锁反应,尽量缩小反应面。 ③避免医疗行为的刺激,无需补液者应避免输液。 ④疏导为主,暗示治疗。正面疏导,消除恐慌及顾虑心理,稳定情绪可辅以药物治疗,应用小剂量镇静剂,也可采用暗示疗法,暗示受种者不过度关注预防接种及机体反应。 ⑤仔细观察,处理适度。群体反应人员复杂,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接种反应之外的合并症,并及时报告家长及学校,要求积极配合做好治疗工作。
48
心因性反应”没那么可怕 心因性反应并不可怕,由于患者的意识是清晰的,因此,通过心理干预后可自行缓解,恢复正常。
Similar presentations